-精品课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合集下载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原则课程编码:01060404 课程类别:专业理论课程课时:68 ` 学分:6合用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开课学期:第三学期开课单位:信息工程学院撰写人:电气自动化教研室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绪(一)课程定位《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电子类各专业一门重要旳职业技术必修课,学生通过本大纲所规定旳所有教学内容旳学习,可以获得误差理论、传感器、自动检测工程应用方面旳基本知识。

(二)设计思绪1、按岗位所需能力设定培养目旳2、按课程培养目旳安排理论教学二、课程目旳(一)课程总目旳作为是电子类各专业一门重要旳职业技术必修书本,课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旳任务是简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综合应用,培养学生旳综合技术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检测系统旳设计和分析措施,可以根据工程需要选用合适旳传感器,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好地提高研发、系统构成等方面旳能力。

(二)详细目旳根据对教材内容、教学大纲及学生自身认知水平旳分析,教学目旳从知识目旳、能力目旳和素质目旳三个方面来分析。

1、知识目旳①掌握传感器旳基本概念、特性等;②理解传感器旳分类;③掌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旳目旳和意义。

2、能力目旳①掌握检测系统旳设计和分析措施,可以根据工程需要选用合适旳传感器;②理解各类别传感器旳工作原理,掌握其性能特点,理解其应用;③良好旳编程思绪和风格。

3、素质目旳①具有综合技术应用能力;②培养严谨踏实旳作风,训练自己旳逻辑思维;③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旳能力。

三、课程内容、规定及课时安排(一)课程内容及规定(二)课程课时安排四、实行提议(一)选用教材宋雪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人民邮电出版社(二)教学措施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旳教学理念,采用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导入、任务驱动、讲练结合和分组讨论旳教学措施(三)教学评价1.教学是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旳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爱好,激发学生旳成就动机。

电容式传感器-精品课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电容式传感器-精品课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第4章电容式传感器辨率高,抗过载能力大,动态特性好的优点,且能在高温、辐射和强烈振动等恶劣条件下工作。

电容式传感器可用于测量压力、位移、振动、液位。

电容式传感器工作原理平行板电容器是由绝缘介质分开的两个平行金属板组成的,如图所示,当忽略边缘效应影响时,其电容量与绝缘介质的介电常数?、极板的有效面积S 以及两极板间的距离d 有关,即 SC dε=()若被测量的变化使电容的d 、S 、?三个参量中的一个参数改变,则电容量就将产生变化。

如果变化的参数与被测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那么被测量的变化就可以直接由电容量的变化反映出来。

所以电容式传感器可以分成3种类型:改变极板面积的变面积式、改变极板距离的变间隙式和改变介电常数的变介电常数式。

4.1.1 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的两个极板中,一个是固定不动的,称为定极板,另一个是可移动的,称为动极板。

根据动极板相对定极板的移动情况,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又分为直线位移式和角位移式两种。

1.直线位移式其原理结构如图所示,被测量通过使动极板移动,引起两极板有效覆盖面积S 改变,从而使电容量发生变化。

设动极板相对定极板沿极板长度a 方向平移?x 时,电容为0a x bab xbC C C dd dεεε-∆∆==-=-∆() ()图 平行板电容器图 变面积型电容传感器原理图式中,0abC dε=,为电容初始值;电容因位移而产生的变化量为ax C x dbC C C ∆-=∆•-=-=∆00ε。

电容的相对变化量为axC C ∆-=∆0 () 很明显,这种传感器的输出特性呈线性,因而其量程不受范围的限制,适合于测量较大的直线位移。

它的灵敏度为dbx C K ε-=∆∆=() 由式()可知,变面积式传感器的灵敏度与极板间距成反比,适当减小极板间距,可提高灵敏度。

同时,灵敏度还与极板宽度成正比。

为提高测量精度,也常用如图所示的结构形式,以减少动极板与定极板之间的相对极距可能变化而引起的测量误差。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

它涉及到了物理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在现代物联网、智能家居、智能制造和智能交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课程旨在介绍传感器和检测技术的原理、分类、特点和应用,并通过实验课程让学生了解传感器的选择、使用和调试。

二、课程大纲1. 传感器原理•传感器定义及分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传感器与信号处理的关系。

2. 传感器技术•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电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生物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类型;•传感器选择和应用的技术;3. 检测技术•检测技术定义、分类及特点;•电子测量技术、物理量测量技术、化学分析检测技术等;•数据采集、处理、传输的技术。

4. 实验教学•基础性实验:传感器和检测技术的工作原理、检测线路的选择、传感器传输出信号的处理等;•应用性实验:使用传感器实现对温度、湿度、气体、光线等检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创新性实验: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取传感器和检测技术进行创新性研究。

三、教学方式本课程采用讲授、实验、讨论和创新性研究等教学方法相结合。

讲授环节主要介绍传感器原理、分类和应用、检测技术的方法和特点等基础知识;实验教学环节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传感器的选择、使用和调试,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讨论和互动环节通过提问、回答、讨论等方式,加深学生对传感器和检测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创新性研究环节让学生自主选题,进行独立研究,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创新成果。

四、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期中考试、实验报告、论文、课堂表现等几个方面。

期中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在每个实验完成后,按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并提交;最后要求学生按指定格式撰写一篇课程论文,介绍所选传感器或检测技术的研究成果。

课堂表现包括出勤率、提问、回答、互动等方面的表现。

五、参考资料1.《传感器技术及应用》等;2.《检测技术基础》等;3.《智能检测与传感器实验》等。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ppt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ppt

2024/9/29
22
霍尔转速传感器在汽车防抱死装置(ABS) 中旳应用
带有微
型磁铁
霍尔
旳霍尔
传感器
钢质
若汽车在刹车时车轮被抱死,将产生 危险。用霍尔转速传感器来检测车轮旳转 动状态有利于控制刹车力旳大小。
2024/9/29
23
ABS旳工作原理
1—车速齿轮传感器 2—压力调整器 3—控制器
2024/9/29
24
霍尔转速表
在被测转速旳转轴上安装一种齿盘,也可 选用机械系统中旳一种齿轮,将线性型霍尔器 件及磁路系统接近齿盘。齿盘旳转动使磁路旳 磁阻随气隙旳变化而周期性地变化,霍尔器件 输出旳微小脉冲信号经隔直、放大、整形后能 够拟定被测物旳转速。
线性霍尔
NS
磁铁
2024/9/29
25
霍尔式接近开关
当磁铁旳有效磁 极接近、并到达动作 距离时,霍尔式接近 开关动作。霍尔接近 开关一般还配一块钕 铁硼磁铁。
SL3501T
N
mA
DC
DC
VCC 12V
10mA
1
3
V
2
+
_
·
2024/9/29
17
8.2.2 线性集成霍尔传感器
2.线性集成霍尔传感器旳主要技术特征
输出电压UOUT(V)
2.5
2.0
R=0
1.5
R=15Ω
1.0
R=100Ω
0.5
0 0.04 0.08 0.12 0.16 0.20 0.24 0.28 0.32 磁感应强度B(T)
14
8.2.1 开关型集成霍尔传感器
3. 开关型集成霍尔传感器旳工作特征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ppt课件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ppt课件

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水平高低。
传感器的选用主要取决于建模参数和被测 量、测量精度和灵敏度要求以及测量系统的 成本等因素。

(4) 传感器的品质参数 灵敏度 分辨率 准确度 精密度




重复性
线性度
灵敏度
灵敏度反映传感器对被测量变化的 响应能力。
O S I
输出变化量
输入变化量
分辨率
如果已知总体精度上限,要计算各部件的 误差,则假定各部件误差对总精度的影响 是均等的。
f N xi xi n
N xi f n xi
[实例]已知角速度与作用力的关系式 试求转速的不确定性。 [解]
F 5 0 0 3 1 6 . 2 3 m r 0 . 20 . 0 2 5
霍尔传感器的应用—— 测量焊接电流
在标准的园环铁芯开一 小缺口,将霍尔元件放在 缺口处,被测电流的导线 穿过铁心时就产生磁场B, 则霍尔传感器有输出。当 测出的小于 规定的焊接电流时,可 控硅的导通角增大,焊接 电流变大,测出的电压大 于规定的焊接电流时,可 控硅的导通角减,焊接电 流变小,控制焊接回路的 电流。
性;
没有机械电位器特有的滑片,彻底解决了滑 片接触不良的问题;体积小,节省空间,易于装 配;寿命长,可靠性高。
数字电位器与机械式电位器的区别
类 特 型 性 机 无 械 源 式 数 有 字 源 式 电阻变 调节 位置 自动 化规律 方法 记忆 复位 连续 变化 阶梯 变化 手动 有 没有 使用 体 寿命 积 短 大
为减小零点残余电压的影响,一般要用电路进行补偿, 电路补偿的方法较多,可采用以下方法。
• 串联电阻:消除两次级绕组基波分量幅值上的差异;
• 并联电阻电容:消除基波分量相差,减小谐波分量;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1.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类型:理论+实践课程总学时:课程总计64学时,其中一理论课时54,机动+实践课时10。

标准适用专业:本标准适用于机电一体化与制造专科专业。

2.课程定位《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要教会学生了解和熟悉常用工业传感器及检测方法的基本知识,能够使用合理的传感器实施可靠的检测方案,培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

本课程适用于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以及自动化等专业3年制高职学生,课程应在学完电工和电子学等课程后开设,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专业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工业常用传感器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初步具备运用传感器设计简单检测系统的能力,并获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

(二)分项目标通过《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培养目标:1.知识目标①学习常用检测量以及相应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等知识;②掌握常用检测系统的基本设计方法;3.技能目标①具备搜集和查阅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国家标准和有关资料的能力;②具备进行简单检测系统设计和确定相应传感器性能指标的技能;③初步具备简单检测系统的搭建和基本调试手段;4.方法目标①通过常用物理量检测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自动化运用实例激发学习兴趣;②通过Flash等丰富多彩的课堂呈现手段加深学生对检测方法认识。

5.素质目标①通过本课程,使学生认识到传感器对于自动化和智能化的产业应用所发挥的作用,增加通过不同手段解决问题的思路,开阔学生的眼界和视野。

②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有关行业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努力学习的自觉性。

说明:机动课时可安排有关和语言的基本课时,以及有关试验安排, 共计IO个课时。

四、教学设计1.考核方式说明:(I)有些课程可能只进行两种考核中的一种考核,则另外一项考核权重为O即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案-项目07 光电式传感器的应用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案-项目07 光电式传感器的应用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案项目七光电式传感器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了解光电效应。

2.了解各类光电元件。

3.掌握各类光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4.掌握光电式传感器测量转速的方法。

二、课时分配本项目共2个任务,本项目安排4课时。

其中理论课时2课时,实践课时2课时。

三、教学重点通过本项目的学习,让学生理解能正确识别各类光电式传感器能根据任务要求,正确安装光电式传感器,正确完成光电式传感器测量转速的电路接线,正确测量转速并且读数正确。

的相关知识。

通过本项目的学习,新旧知识得以重新整合,使学生对传感器的认识更完整,更清晰。

四、教学难点1.能识别各类光电式传感器。

2.能根据任务要求,正确安装光电式传感器。

3.正确完成光电式传感器测量转速的电路接线。

4.正确测量转速并且读数正确。

五、教学内容任务一光电式传感器在转速检测中的应用知识链接一、光电效应用光照射某一物体,可以看作物体受到一连串具有能量(每个光子能量的大小等于普朗克常数h乘以光的频率γ,即E=hγ)的光子的轰击,组成这物体的材料吸收光子能量而发生相应电效应的物理现象称为光电效应。

由于被光照射的物体材料不同,所产生的光电效应也不同,通常光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产生的光电效应分为:外光电效应、内光电效应、光生伏特效应。

1.外光电效应在光线的作用下能使电子逸出物体表面的现象称为外光电效应,基于外光电效应的光电元件有紫外光电管、光电倍增管、光电摄像管等。

2.内光电效应半导体材料受到光照时,使其导电性能增强,光线越强,阻值越低,这种光照后电阻率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内光电效应。

基于这种效应的光电器件有光敏电阻、光敏二极管、光敏三极管、光敏晶闸管等。

3.光生伏特效应在光线作用下, 能使物体产生一定方向的电动势的现象,称为光生伏特效应。

具有光生伏特效应的光电器件有硅、硒、砷化镓、氧化铜、锗等材料做成的光电池。

二、光电元件1.基于外光电效应的光电元件(1)光电管光电管是基于外光电效应原理工作的光电元件。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件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件

公称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仪表公称值之比,即 rx=Δx/x 且rx<r。
(3) 引用误差(fiducial error) 定义:测量器具的最大绝对误差与此标称范围上限或量程之比。 它是一个相对误差,且此相对误差是引用了特定值,即标称 范围上限或量程得到的,所以此误差又称为引用相对误差或 满度误差。即 rm=Δxm/xm
例如:在化学实验室用分析滤纸观察溶液的化学反应,以 确定溶液的酸碱性等化学性能,通常称为定性的化学实验, 而不叫化学测量。
测量的分类
1、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根据对测量结果获取方式方法的不同。
2、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 根据被测量对象在测量过程中所处的状态。
3、等权测量和不等权测量 根据测量条件是否发生变化。
1.1.2传感器的组成
1、敏感元件 敏感元件是指传感器中能灵敏地直接感受或响应被测量(非电量,如位移、 应变)器件或元件。 2.转换元件 转换元件也称传感元件,是指传感器中能将敏感元件感受或响应的被测量 (非电量)转换成适于传输或测量的电量(电信号)的器件或元件。它通常不 直接感受被测量。 3.转换电路 作用是,将转换元件的输出量进行处理,如信号放大、运算调制等,使输 出量成为便于显示、记录、控制和处理的有用电信号或电量,如电压、电 流或频率等。 4.辅助电路 辅助电路就是指辅助电源,即交、直流供电系统。
1.1.3传感器的分类
1.按输入量(被测量)分类 2.按工作原理(机理)分类 3、按能量的关系分类 4.按输出信号的形式分类
1.2 传感器的特性
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
输入量X和输输出Y的关系通常可用多项式表示
静态特性可以用一组性能指标来描述,如线性度、灵敏度、精确度(精 度)、重复性、迟滞、漂移、阈值和分辨率、稳定性、量程等。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传感器是现代控制的基本工具,而检测技术则是控制过程获取信息的唯一手段。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课程,重点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结合工程应用实际,了解传感器在各种电量和非电量检测系统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技巧和能力,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程测量设计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动向。

本课程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技术课,也是后续的电气综合实训、电工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其内容约占20%)、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基本技能养成课程,即是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能力培养最基本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

(二)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是根据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学生主要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按照“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改革思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应用传感器解决工程测控系统中的具体问题。

要求理解不同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常用的测量电路;能够对常用传感器的性能参数与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校量与标定。

掌握传感器的工程应用方法,并能正确处理检测数据。

了解传感器技术发展前沿状况,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行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独立学习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与人交往、沟通及合作等方面的态度和能力。

建议本课程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理论和实践总学时为72学时左右。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动态特性与技术指标2. 电阻传感器原理与应用3. 电感传感器原理与应用4. 电容传感器原理与应用5. 光电(光纤、光栅)传感器原理与应用6. 磁电式传感器与霍尔传感器7. 压电式传感器原理与应用8. 半导体物性传感器9. 温度检测系统10.压力检测系统11.液位测检系统12.流量检测系统13.传感器在汽车上的应用(二)技能目标1.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3版)》教学教案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3版)》教学教案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现代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课程之一,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能够掌握传感器的原理、结构和应用,了解各种检测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一份完整的、系统的教案,来指导学生学习,本文将对《传感器与检测技朋(第3版)》的教学教案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讲解。

一、教学目标1.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

2.了解各种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能够选择合适的检测技术解决工程实践中的问题。

3.掌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能够进行传感器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3.各种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4.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5.传感器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是教学的重点,学生需要仔细学习和掌握。

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是教学的难点,需要学生理解和应用灵活。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感器和检测技术的原理。

2.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3.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1.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传感器的定义和作用(2)传感器的分类及特点(3)传感器的性能指标2.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1)传感器的工作原理(2)传感器的灵敏度、分辨率、动态范围等性能指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3)传感器的温度补偿和线性化技术3.各种检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1)接触式检测技术(2)非接触式检测技术(3)图像检测技术(4)声波检测技术(5)其他新型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4.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1)传感器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2)传感器在航天航空中的应用(3)传感器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4)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5.传感器系统的设计与应用(1)传感器的选型原则(2)传感器系统的设计步骤与方法(3)案例分析:传感器系统在XXX领域中的应用六、教学评价与考核1.课堂小测验2.实验报告3.设计作业4.期末考试七、教学资源与参考书目1.实验室设备2.实验指导书3.参考书目:《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3版)》4.网络资源通过以上教案的设计,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这门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合专业: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检测技术(课程80学时)课程要求:必修课程先修课程:大学物理、电路基础、电子技术和微机原理等开课时间:第4学期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高等院校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检测技术类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研究各类传感器的机理、结构、测量电路和应用方法,主要包括常用传感器、近代新型传感技术及信号调理电路等内容。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应用基础,并初步具有检测和控制系统设计的能力。

第一章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3学时)基本概念(敏感元件、变换器、检测技术、测系统的组成及特点、传感器及检测技术的发展);;误差分析及处理技术第二章传感器的基本概念(4学时)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基本特性(静态特性、动态特性、静、动态特性标定)及其选用。

第三章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15学时)通过对电阻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霍尔传感器、热敏传感器的学习,掌握各种测量几何量的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测量转换电路;熟悉几何量测控所需传感器的应用和选用。

第四章数字式传感器(7学时)掌握光栅数字式传感器、磁栅数字式传感器、感应同步器、编码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第五章新型传感器(5学时)了解仿生传感器、光纤传感器、微型传感器、集成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和新型传感器研发的重点领域。

第六章传感器与检测系统的信号处理技术(5学时)通过对电桥电路、信号的放大与隔离、信号的变换的学习,重点掌握检测系统的信号放大与变换电路的处理技术。

第七章传感器与检测系统的干扰抑制技术(3学时)学习噪声干扰的形成、硬件抗干扰技术、软件抗干扰技术,熟悉检测系统的各种干扰拟制技术。

第八章典型非电参量的测试方法(7学时)熟悉掌握各种测量几何量的测试方法和传感器的选用原则。

包括:应变的测量、力及压力的测量、位移的测量、振动的测量、流量的测量。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案(模板1)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案(模板1)

教案20 -20 学年第学期课程名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代码适用专业学时 56 学分 3.5 开课学院开课教研室授课教师职称授课班级《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说明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专业必修总学时: 56实验、上机学时:16学时二、学习者分析该课程的学习对象是大学第×学期×××专业的学生。

学生已具有了《模拟与数字电路》等课程的知识。

学生对模拟与数字电路等方面的知识点有了一定的认识。

该班学生普遍热爱专业知识的学习,思维活跃,对智能控制知识有一定的兴趣,能够较好的把模拟电路理论基础知识和传感器知识相结合,且具备一定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解与构建传感器系统的能力。

同时还能较主动地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学习。

三、课程性质必修课。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课程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

该课程主要介绍过程参数检测的基础知识和各类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课程重点介绍参数获取过程中各类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结构。

本课程理论严谨,逻辑性强、运用了一定数学分析方法、结合实验来进行测控系统的分析和传感器的应用、同时和工程实际有一定的联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电阻传感器、电容传感器、电感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以及光学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工程应用等。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厚实的基础;并提高对测控系统进行分析和解决工程测量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再学习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基本要求:1. 具有测量控制系统、自动化仪表及仪器系统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及选择传感器及仪表的能力。

2. 组建一般测试系统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3. 对一般测试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能力和解决测量控制及仪器系统领域实际工程问题的初步能力。

4. 将测试系统应用于其他工程技术过程的能力,具有跟踪测控技术及仪器系统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doc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doc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自动化控制、机电、电子应用、计算机 应用、测量专业等先修课:电子电路、电工原理、电子测量、电子 仪器仪表和有关专业基础知识等。

后续课:相应各专业课制定时间:2011年7月16 口星期六二.课程性质、任务和目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以上相关专业计划规定的专业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掌握常用传感器的使用:了 解对测量误差的处理方法,了解新型传感器;在传感器的应用中对电子电路、单片机和微型 计算机等的基础知识的回顾。

补充应川实例,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对实际应川的认识。

由于无实i 川条件,故传感器的应川能力方面哲缓。

三.课程设计(一) .课程目标设计(1) 能力目标1) 逐步培养学生对对自动控制系统中信号的拾取及处理方法;2) 加深学生的对传感器实际应用的认识和应用能力;3)学会一定的沟通、交际、组织、团队合作的社会能力;具有一定的自学、创新、可 持续发展的能力;4)巩同对已学理论电子电路、单片机、可编程控制器和微型计算机等的应用能力。

(2) 知识目标1) 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及计算,了解新型传感器: 2) 了解对测量误差的处理方法; 3) 了解各种传感器的技术指标; 4) 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基本使用使用。

(二) 。

课程课时分配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学时分配序号课题名称-------- --------- --------- ------- 总学吋 讲授 实践 备注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代码:07080129学 分:(4学分)学 时:(64学时) 制定人.•辛川(一) (4学时)1. 传感器基础知识、检测技术基础(1学时);2. 测量误差的概念及芄处理方法(1学时);3. 电桥电路在测量中的应用(1学时);4. 电阻电桥设计制作与性能测试(1学时)。

(二) (12 学时) 1. 变阻传感器(2学时);2. 电阻应变片、热电阻及热敏电阻,敏电阻(4学时);3. 电阻、敏电阻、敏电阻(4学时);4. 传感器应用电路的设计与制作(2学)。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说课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说课
真正体现教室与实验室一体,教、学、做一体。
三、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此教材是高职高专教材,并且是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给规划教材。
特点: 项目式教学,知识结构系统,传感器类型全面, 难度不高,并配有书后习题。便于学生自测学 习效果。
参考资料:①《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吴旗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气敏和湿 度检测
知识目标:1. 掌握气敏和湿度检测主要特性、基本工作原理 2.了解气敏和湿度检测的组成,使用注意事项
学时 12 12 12 14 10 4
五、教学内容的设计 之二
重点
任务十二的设计
大屏幕展示
难点
讲授法
讨论法
示范法 实验法
任务 编号
1
任务
名称
霍尔式 传感器 的应用
能力
目标
能够用霍尔 传感器组成 电机转速测 量电路,或 开关控制电 路
②《传感器及应用》王煜东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③《检测技术与仪器》沈中城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④《图说传感器》日本 编 ⑤《电气测量仪器》方昌林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四、学情分析
08电气高职班48人,均来自于普通高中。加之一年来 通过前续课《电子技术》、《电子技能》等课程的学 习,理论和实践的基础较好。
速度检测 液位检测
知识目标:1. 掌握霍尔传感器、磁电式、光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 理2.了解霍尔元件的温度、零位特性及补偿 技能目标:学会直流激励时霍尔位移传感器特性实验
知识目标:1.掌握电容传感器3种类型的工作原理及特性2.理解电 容传感器的几种测量电路3.了解声波、超声波的概念 技能目标:正确使用电容式液位传感器
知识
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章检测装置的信号处理及接口技术在检测系统中,被测的非电量信号经传感器转变后成为电信号,如电压、电流等。

但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一般是很微弱的,并与输入的被测量呈非线性关系,而且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易被噪声所污染。

因此检测装置的信号处理技术是比较重要的,它包括微弱信号放大、滤波、隔离、A/D 转换、标准化输出、线性化处理、误差修正、量程切换等技术。

随着微型计算机,特别是单片机技术的发展,检测装置输出信号可以通过各种接口电路与微机相连,形成了智能化检测装置,在自诊断、数据处理、远距离通信等应用方面体现出强大的优势。

11.1 信号的放大与隔离技术由于经传感器输出的信号属微弱信号,故一般采用运算放大器将小信号放大到与A/D 电路输入电压相匹配的电压,才能进行A/D 转换。

现在已经生产出各种专用或通用运算放大器以满足高精度检测系统的需要,其中有测量放大器、程控放大器、隔离放大器等。

在实际应用中,一次测量仪表的安装环境和输出特性千差万别。

因此,选用哪种类型的放大器应取决于应用场合和系统要求,一般应首先考虑选择通用型,只在有特殊要求时才考虑选择其他类型的运放电路。

选择集成运放的依据是其性能参数,运放的主要参数有:差模输入电阻、输出电阻、输入失调电压、电流及温漂、开环差模增益、共模抑制比和最大输出电压幅度。

这些参数均可在有关手册中查得。

11.1.1 运算放大器1.反相比例放大器由运放构成的反相比例放大器的电路如图11.1(a )所示。

图11.1 运算放大器应用反相放大器的传递函数为G (s )=o 1i 2U s Z U s Z =-()() (11.1)由拉氏变换终值定理,当s →0时,反相放大器的放大倍数为G =o 1i 2U R U R =- (11.2) 当R 1=R 2时,则为反相跟随器,U o =-U i2.同相放大器反相放大器存在的问题是输入阻抗R i 较低,R 1=R 2,通常R 2为几千欧。

采用如图11.1(b )所示同相放大器电路,可以得到高的输入阻抗。

1. 根据“虚地原理”,同相放大器的放大倍数为G =o 1i 21U R U R ⎛⎫=+ ⎪⎝⎭(11.3) 11.1.2 测量放大器1.测量放大器概述运算放大器对微弱信号的放大,仅适用于信号回路不受干扰的情况,然而传感器的使用环境通常比较恶劣。

因此,在传感器的两个输出端上经常产生较大的干扰信号,而且有时它们是完全相同的。

这种完全相同的干扰信号称为共模干扰。

虽然运放对输入到差动端的共模信号有较强的抑制能力,但对于像同相或者反相输入接法,由于电路结构不对称,表现为不平衡的输入阻抗,因此对共模干扰信号不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故不能在精密场合下运用。

为此,需要引入另一种形式的放大器,即测量放大器。

它广泛应用于传感器的信号放大,特别是对微弱信号及其有较大共模干扰的场合。

测量放大器除了用于对低电平信号进行线性放大外,还担负着阻抗匹配和抗共模干扰的作用。

它具有高共模抑制比、高速度、高精度、宽频带、高稳定性、高输入阻抗、低输出阻抗,低噪声等特点。

2.测量放大器的组成测量放大器的基本电路如图11.2所示。

放大器由两级串联而成,前级由两个同相放大器组成,为对称结构,输入信号加在A 1、A 2的同相输入端,从而使前级放大器具有高抑制共模干扰的能力和高输入阻抗。

后级是差动放大器,它不仅切断共模干扰的传输,而且将双端输入方式变换成单端输出方式,适应对地负载的需要。

2. 测量放大器的放大倍数由下面公式计算:G =o 311i 2G G1U R R R U R R R '=++() (11.4) 式中的R G 是用于调节放大倍数的外接电阻,通常R G 采用多圈电位计,并应靠近组件,若距离较远,应将连线绞合在一起。

改变R G 可使放大倍数在1~1 000范围内调节。

图11.2 测量放大器原理图无论选用哪种型号的运算放大器,组成前级差动放大器的A1、A2两个芯片必须配对,即两块芯片的温度漂移符号和数值尽量相同或接近,以保证模拟输入为零时,放大器的输出尽量接近于零。

此外,还应该满足条件R′3R′2=R3R2。

3.实用测量放大器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厂家生产测量放大器单芯片集成块。

美国AD公司提供的有AD521、AD522、AD612、AD605等。

国产芯片有7650ZF605、ZF603、ZF604、ZF606等。

如图11.3所示为AD521引脚及连接方法。

该测量放大器的放大倍数按下面公式计算:G=OUT sIN G U R U R=(11.5)放大倍数的调节范围为0.1~1 000,R S =1 000kΩ±15%。

必须指出,任何测量放大器在工作时都要有输入偏置电流,故要为偏置电流提供回路,为此,输入端“1”或“3”必须与电源地线相连。

国产的7650芯片是高精度、低漂移的动态自动校零的斩波放大器,应用甚广泛。

图11.3 AD521引脚及连接方法11.1.3 隔离放大器在测量系统中,有时需要将仪表与现场相隔离(即无电路的联系),这时可采用隔离放大器。

这种放大器能完成小信号的放大任务。

由于在电路的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因而这种放大器具有很强的抗共模干扰的能力。

隔离放大器有变压器耦合型和光电耦合型,用于小信号放大的隔离放大器通常采用变压器耦合型。

这种放大器先将现场模拟信号调制成交流信号,再通过变压器将其耦合到解调器,输出的信号再送到后续电路。

1.隔离放大器的组成隔离放大器由4个基本部分组成,如图11.4所示。

图11.4 隔离放大器示意图(1)输入部分A。

其中包括输入运算放大器、调制器。

(2)输出部分B。

其中包括解调器、输出运算放大器。

(3)信号耦合变压器。

(4)隔离电源。

将这4个基本部分装配在一起,组成模块结构,不但方便了用户使用,而且提高了可靠性。

此种隔离了放大器组件的核心技术是超小型变压器及其精密装配技术。

目前,在国内应用较广泛的是美国AD公司的隔离放大器,如Model 277、278,AD293,AD294等。

2.隔离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典型的隔离放大器的原理如图11.5所示。

图11.5(a)所示为原理方框图,图11.5(b)所示为简化的功能图。

对它的结构简要说明如下:外加直流电源V S,经稳压器后为电源振荡器提供电源,可产生100kHz的高频电压,其副方分两路输出。

一路到输入部分,其中C绕组作为调制器的交流电源,而b绕组供给1#隔离电源产生±15V的直流电源,可作为前置放大器A1及外附加电路的直流电源。

另一路到输出部分,e绕组作为解调器的交流电源,而d 绕组供给2#隔离电源产生±15V直流电源,供给输出放大器A2等。

图11.5 典型的隔离放大器输入部分的作用是将传感器送来的信号进行滤波及放大处理,并调制成交流信号,然后通过隔离变压器耦合到输出部分。

而输出部分的作用是把交流信号解调变成直流信号,再经滤波和放大,最后输出0~±10V的直流电压。

由于放大器的两个输入端都是直流的,所以,它能够有效地作为测量放大器,又因采用变压器耦合,所以输入部分与输出部分是隔离的。

隔离放大器总电压增益为G=G IN·G OUT=1~1 000式中,G IN为输入部分电压增益;G OUT为输出部分电压增益。

3.一个典型接线图Model 284J也是一个变压器耦合型的隔离放大器。

284J内部包括输入放大器、调制器、变压器、解调器和振荡器等部分,它的接法如图11.6所示。

图11.6 Model 284J外部接线284J的输入放大器被接成同相输入形式,端子1、2之间的电阻R1与输入电阻串在一起,调整R1可改变放大器的增益,20kΩ电位器用于调整零点,C为滤波电容。

11.1.4 程控测量放大器PGA当传感器的输出与自动测试装置和采集系统相连接时,特别是多路传感器的信号,由于使用条件不同,输出的信号电平也有较大的差异,通常从微伏到伏,变化范围很宽。

由于A/D 转换器的输入电压通常规定为0~10V或者±5V,若将上述传感器的输出电压直接作为A/D 转换器的输入电压,就不能充分利用A/D转换器的有效位,如影响测定范围和测量精度。

因此,必须根据输入信号电平的大小,改变测量放大器的增益,使各输入通道均用最佳增益进行放大。

为满足此需要,在电动单元组合仪表中,常常使用各种类型的变送器。

例如,温度变送器、差压变送器、位移变送器等,但是这些变送器造价较贵。

在微型机系统中则采用一种新型的可编程增益放大器PGA(Programmable Gain Amplifier),它是通用性很强的放大器,其特点是硬件设备少,放大倍数可根据需要通过编程进行控制,使A/D转换器满量程信号达到均一化。

例如,工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种类型的热电偶,它们的输出信号范围大致在0~60mV 之间,而每一个热电偶都有其最佳测温范围,通常可划分为0~±10mV、0~±20mV、0~±50mV、0~±890mV四种量程,便可将整个范围都覆盖起来。

针对这4种量程,只需相应地把放大器设置为500、250、125、62.5四种增益,则可把各种热电偶输出信号都放大到0~±5V。

图11.7所示为程控测量放大器的原理结构图。

它是在图11.2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模拟开关和驱动电路。

增益选择开关S1—S1′,S2—S2′,S3—S3′成对动作,每一时刻仅有一对开关闭合。

当改变数字量输入编码,则可改变闭合的开关号。

选择不同的反馈电阻,可达到改变放大增益的目的。

下面介绍美国AD公司生产的LH0084程控测量放大器,其结构原理如图11.8所示。

在图11.8中,开关网络由译码-驱动器和双4通道模拟开关组成,开关网络的数字输入由D0和D1二位状态决定,经译码后可有4种状态输出,分别控制S1—S1′、S2—S2′、S3—S3′、S4—S4′四组双向开关,从而获得不同的输入级增益。

为保证线路正常工作,必须满足R2=R3,R4=R5,R6=R7。

此外,该模块也可通过改变输出端的接线方法来改变后一级放大器A3的增益。

当引脚6与10相连作为输出端。

引脚13接地,则放大器A3的增益G3=1。

改变连线方式,即改变A3的输入电阻和反馈电阻,可分别得到4~10倍的增益;但这种改变方法不能用程序实现。

图11.7 程控测量放大器图11.8 LH0084程控放大器原理图11.2 信号变换技术在自动化仪表系统及自动检测系统中,传感器与仪表、仪表与仪表之间的信号传输采用统一的标准信号,这样,不仅便于微机进行巡回检测,而且便于使指示、记录仪表单一化。

此外,若通过各种转换器,如气-电转换器,电-气转换器等,还可将电动仪表和气动仪表联系起来,混合使用,从而扩大仪表的使用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