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NatComm刘岩高中华合作团队揭示p53突变驱动克隆性造血的作用机制
他汀药物对p53突变肿瘤细胞的作用及机制
他汀药物对p53突变肿瘤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牟汉川;杨志宽;暴亚锋;王玉玲;刘静;张继虹【期刊名称】《中国老年学杂志》【年(卷),期】2017(037)004【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statins on p53 mutant tumor cells and the underlying molecular mechanism. Methods The human mutant p53 colon cancer cells HT29(p53 mutant)were in vitro cultured. Cell proliferation was tested by MTT method. The ex-pression of molecular chaperones HSP90,p53 target genes PUMA and p21,apoptosis-related protein PARP were measured by Western blot. Results Statin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proliferation of HT29 cells, treatment with mevastatin exhibited an IC50 value of ( 39. 95 ± 3. 81)μmol/L,the simvastatin exhibited an IC50 value of (24. 99±0. 70) μmol/L. Compared with those of control group,the protein expres-sions of mutant p53 and HSP90 were not affected,but statins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the protein expressions of PUMA,p21,and PARP. Con-clusions Statins could inhibit the growth ofHT29 cells,upregulation of p53 target genes PUMA and p21,but had no effect on the expression of mutant p53,demonstrates that it is possible to restore p53 responses in p53 mutant cells.%目的研究他汀药物对p53突变的肿瘤细胞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具有突变p53背景的人结肠癌HT29细胞,通过MTT实验检测他汀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用Western印迹检测他汀药物浓度梯度和时间梯度处理后细胞内突变p53,分子伴侣热休克蛋白(HSP)90、p53信号通路下游靶蛋白PUMA、p21、凋亡相关蛋白PARP的表达情况.结果 MTT实验结果显示,他汀药物会显著抑制HT29细胞的增殖,美伐他汀IC50为(39.95±3.81)μmol/L,辛伐他汀IC50为(24.99±0.70)μmol/L.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随着浓度和时间梯度增加,突变p53和HSP90表达水平没有改变,但是,p53下游靶蛋白PUMA、p21的表达水平升高,PARP蛋白切割增强.结论他汀药物能够抑制p53突变的肿瘤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是将突变型p53恢复为野生型p53从而发挥其转录激活下游靶基因的功能.【总页数】3页(P788-790)【作者】牟汉川;杨志宽;暴亚锋;王玉玲;刘静;张继虹【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衰老与肿瘤分子遗传学实验室,云南昆明650500;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衰老与肿瘤分子遗传学实验室,云南昆明 650500;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衰老与肿瘤分子遗传学实验室,云南昆明 650500;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衰老与肿瘤分子遗传学实验室,云南昆明 650500;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衰老与肿瘤分子遗传学实验室,云南昆明 650500;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衰老与肿瘤分子遗传学实验室,云南昆明 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GST-TAT-P53c融合蛋白的表达及对p53基因突变型肿瘤细胞的促凋亡作用 [J], 吴少平;王玉霞;武军华;贾培媛;王晨宇;李前;孙曼霁2.MDM2/MDMX双靶点抑制蛋白在p53突变型乳腺癌中的作用及机制 [J], 耿倩倩; 陈南征; 董丹凤; 吴胤瑛; 李恩孝3.PAK1R203Q突变在致异位ACTH综合征的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细胞迁移中的作用及机制 [J], 李晏丽; 彭超; 钟祯; 何欣燃; 曾楠; 李万根4.PAK1 R203Q突变在致异位ACTH综合征的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细胞迁移中的作用及机制 [J], 李晏丽; 彭超; 钟祯; 何欣燃; 曾楠; 李万根5.砷(Ⅲ)对p53突变蛋白活性恢复作用的太赫兹物理机制 [J], 唐朝;张广旭;胡钧;吕军鸿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53基因的相关功能
p53基因的相关功能
P53基因是人体中最重要的癌症抑制基因之一,它可以控制细胞周期,并引导受损细胞进入自我毁灭以避免恶性转化。
这个基因被称为“基因组守卫者”,其在癌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P53基因的初步发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它被认为只是一个肿瘤抑制基因。
后来的研究表明,该基因参与了许多细胞生物学过程,如DNA修复、细胞凋亡、衰老和细胞周期等。
这些过程对细胞的稳定性和健康都至关重要。
DNA修复
当DNA受到损伤时,P53会被调用以激活DNA修复机制。
它可以通过发挥直接和间接作用打开DNA修复途径,使受损的DNA得到及时修复,从而保证细胞的正常功能。
细胞凋亡
当DNA的受损无法修复时,P53会引导受损细胞进入凋亡过程,使细胞自我毁灭以避免恶性转化。
这个过程对于保持组织健康和细胞稳定性至关重要。
衰老
P53基因在细胞衰老中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当细胞达到生命周期时,P53会被激活以停止细胞分裂,引导细胞迈向有限衰老和自然死亡。
这对慢化人体细胞的衰老和寿命延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细胞周期
P53基因能够控制细胞周期,从而保证细胞正常生长和分裂。
当细胞周期出现异常时,P53会激发细胞周期检查点来捕捉异常细胞并防止它们进一步发展。
总结
P53基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基因,它的功能涉及到人体内细胞的DNA
修复、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和衰老等方面。
它可以控制和维护细胞的
正常生长和分裂,并预防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研究P53基因在
癌症、衰老等方面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P53基因的功能
P53基因的功能1 阻滞细胞周期在细胞周期中,P53的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G1和G2/M期校正点的监测,与转录激活作用密切相关。
P53下游基因P21编码蛋白是一个依赖Cyclin(细胞周期蛋白)的蛋白激酶抑制剂,一方面P21可与一系列Cyclin-cdk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复合物结合,抑制相应的蛋白激酶活性,导致低磷酸化Rb 蛋白(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堆积,后者使E2F转录因子(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细胞因子)不能活化,引起G1期阻滞;另外P53的另外3个下游基因Cyclin B1,CADD45 和14-3-3σ则参与G2/M期阻滞。
2 促进细胞调亡Bcl-2(调控线粒体外膜通透性的基因家族)可阻止凋亡形成因子如细胞色素C等从线粒体释放出来,具有抗凋亡作用,而Bax (促凋亡基因)可与线粒体上的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相互作用,介导细胞色素c的释放,具有凋亡作用,p53可以上调Bax的表达水平,以及下调Bcl-2的表达共同完成促进细胞凋亡作用。
P53还可通过死亡信号受体蛋白途径诱导凋亡,T NF受体(在真核细胞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和Fas蛋白(一种细胞膜抗原,主要功能是介导细胞凋亡)。
3 维持基因组稳定DNA受损后,由于错配修复的累积,导致基因组不稳定,遗传信息发生改变。
P53可参与DNA的修复过程,其DNA结合结构域本身具有核酸内切酶的活性,可切除错配核苷酸,结合并调节核苷酸内切修复因子XPB和XPD的活性,影响其DNA重组和修复功能。
4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可以通过自分泌途径形成促血管生成因子,刺激营养血管在瘤体实质内增生。
P53蛋白能刺激抑制血管生成基因Smad4等表达,抑制肿瘤血管形成。
在肿瘤进展阶段,P53基因突变导致新生血管生成,有利于肿瘤的快速生长,这常常是肿瘤进入晚期的表现。
ASDDAp53既可阻滞细胞周期,也可诱导细胞凋亡。
两种作用方式都是为了维护基因组的稳定,但二者的性质截然不同。
p53基因突变在肿瘤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p53基因突变在肿瘤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概述肿瘤是一种疾病,其发展过程涉及多种异常细胞生长和增殖的过程。
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基因突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p53基因是人类体内最为重要的抑癌基因之一,其突变在肿瘤发生机制中的作用被广泛研究。
本文将探讨p53基因突变在肿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p53基因的功能和突变p53基因又被称为“守护基因”,主要负责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和抑制肿瘤发生。
正常情况下,p53基因通过调控细胞周期、维持基因组完整和诱导细胞凋亡等方式,阻止破坏性的细胞突变进一步发展成肿瘤。
然而,在肿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p53基因的突变非常常见。
这些突变导致p53基因失去其正常的抑癌功能,使得肿瘤细胞能够逃避自我调控机制,失去对不受控制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据统计,超过50%的肿瘤患者存在p53基因的突变。
p53基因突变与肿瘤形成和发展的关系p53基因突变与肿瘤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一方面,p53基因的突变是肿瘤发生的早期事件之一。
当基因突变发生时,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受到严重影响,促使不正常的细胞增殖,成为肿瘤发生的基础。
另一方面,p53基因突变也会导致肿瘤细胞的进一步发展和侵袭。
正常情况下,p53基因能够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但是,当p53基因突变后,其归宿失去,使得肿瘤细胞能够逃避免疫检测和隐匿在正常细胞中。
这使得肿瘤具备更强的侵袭性和转移性,破坏局部组织结构和功能。
p53基因突变与肿瘤治疗的关系由于p53基因的突变广泛存在于多种肿瘤类型中,它已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研究对象。
当前已有一系列针对p53突变的治疗策略得到研发和应用。
一种策略是通过替代性的p53治疗方法来恢复p53基因的正常功能。
这包括使用小分子药物如PRIMA-1和PRIMA-1Met,这些药物能够使p53突变的肿瘤细胞中的突变p53蛋白重新成为调节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功能性蛋白。
另外,借助基因治疗方法,科学家已经成功开展了通过导入正常的p53基因来恢复功能的试验。
靶向作用p53药物的研究进展
靶向作用p53药物的研究进展代晓丽;刘静;罗瑛;张继虹【期刊名称】《中国药理学通报》【年(卷),期】2014(30)7【摘要】随着对肿瘤发生、发展的认识,抗肿瘤药物的靶向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p53基因是重要的抑癌基因,其编码的p53蛋白在细胞周期调控、DNA修复和诱导凋亡等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p53基因的突变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p53可能成为抗肿瘤药的一个重要的靶点基因。
随着很多小分子药物筛选方法不断的发现和运用,目前已有部分以p53为靶点的化合物研究报道,并且以突变p53 为靶点的化合物 APR-246已进入临床 II 期试验。
同时,以 p53为靶点的化合物研究推动着蛋白相互作用和蛋白突变体构象领域药物的发现。
该文主要讨论以p53 为靶点的药物的研究前沿,并分类阐述该类药物作用特点和机制。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the cancer,the research of targeted cancer drug devel-opment reaches into a new era.p53 is an important tumor sup-pressor gene,the protein coded by p53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tumor suppression mainly by inducing cell cycle regulation, DNA repair and apoptosis.Nowadays,p53 becomes a relatively attractive target for anti-cancer drug development and there are some drugs targeting p53,moreover,APR-246 which targets mutant p53 is in Phase II clinical trial.In addition,it facilitates drugs discovery programmes in the challenging area of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and mutant protein conformational change. The review discusses the researchprogress of drugs which target p53 and elucid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of these compounds.【总页数】5页(P912-916)【作者】代晓丽;刘静;罗瑛;张继虹【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05;R394.2;R730.5【相关文献】1.靶向p53的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J], 张明玲;刘珊;刘彦杰;王树林2.靶向突变p53的小分子药物研究进展 [J], 王玉玲;苏永南;暴亚锋;杨志宽;牟汉川;张继虹3.靶向MDM2-p53相互作用的抗癌治疗研究进展 [J], 王樾;吴文涌4.癌症中p53失活的分子机制和靶向p53的抗癌药物研究进展 [J], 周建林5.靶向突变型p53的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J], 丁笠;张新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tp53突变为什么要观察血常规(一篇文章看懂血液肿瘤里的TP53检测)
tp53突变为什么要观察血常规(一篇文章看懂血液肿瘤里的TP53检测)导读:TP53基因是重要的抑癌基因之一,其编码的蛋白(肿瘤抑制蛋白p53)能够调节细胞生长、分化、衰老,被称为“基因的守护者”。
当TP53基因发生缺失、突变或失活时,将直接影响p53蛋白的功能和活性,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同时,TP53是否突变也提示了部分血液病的预后状况。
NCCN指南:TP53受关注2023年NCCN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临床实践指南将TP53突变划分为AML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独立的预后高危因素,其临床重要性和FLT3-ITD同属一个等级。
2023NCCN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指南2023年NCCN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实践指南明确指出,TP53基因是独立预后高危因素,常与复杂核型(50%)或5q-(15-20%)共同检出。
有TP53突变患者,对雷利度胺疗效差。
另外,2023年梅奥诊所的Tefferi 教授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预后评估以及治疗进行了综述,发表于 AJH 的 40 周年纪念刊上。
他指出,在IPSS-R评分极低危、低危以及中危-1组中,合并EZH2以及TP53突变的患者预后较差,需特别注意。
2023NCCN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指南2023年版WHO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中,TP53突变和NOTCH1、SF3B1、ATM和BIRC3一起,被列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有潜在意义的突变,提示其预后效果较差。
2023年版WHO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临床试验:重磅文献揭示TP53新探索2023年,新英格兰上发表的一篇重磅文章,将传统分类手段结合基因分析,成功地将1540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进一步细分为11种类型(传统分类占52%)。
其中,TP53突变和染色体非整倍性变异合并为一个独立分类,占1540位AML患者的13%,临床分析结果提示其预后不良。
2023新英格兰AML11种新分子分型探索揭秘TP53基因TP53基因位于染色体的17q13.1,长19144个核苷酸,具有11个外显子。
浅论p53与结肠直肠癌的发生、转移、治疗与预后及筛查关系的研究现状
浅论p53与结肠直肠癌的发生、转移、治疗与预后及筛查关系的研究现状【摘要】 p53是目前公认的重要抑癌基因,在大肠癌中表达率较高,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等各方面关系密切。
本文阐述了p53与大肠癌发生转移、治疗、预后和筛查关系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p53;大肠癌结肠直肠癌是较常见和危害性较大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和转归等是多基因参与、多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大肠癌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达成不少共识,但仍存在许多有待探讨的问题。
随着分子实验技术的普及,从分子水平上系统地研究大肠癌,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至今已发现众多基因的异常表达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其中p53表达与大肠癌关系密切且研究颇多,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1 p53概况人类p53基因长度为20303碱基对,定位于染色体,由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组成[1]。
转录成 mRNA,编码由393个氨基酸组成,是分子量为53KD的核酸蛋白。
1979年,Linzer和Levine用SV40抗T抗体的联合免疫沉淀法从SV40转化的细胞提取物中发现一种与T抗原存在的蛋白质,因其分子量为53KD,故名P53。
此后,在各种病毒、化学诱导剂等因素引起的肿瘤中常发现有P53蛋白异常表达,故p53基因一度被认为是癌基因。
但在随后研究细胞转化时发现体内正常存在的p53基因即野生型p53有抑制细胞癌变作用,而发生突变后的p53基因即突变型p53则有促进细胞癌转化作用,从而确认野生型p53基因是抗癌基因。
对其认识经历了肿瘤抗原、癌基因和抗癌基因三个阶段。
由于野生型P53蛋白的半衰期短,免疫组化难以检测到,而突变型P53蛋白因其空间构象改变,半衰期延长,用免疫组化法可检出,因此,当组织中检测到P53蛋白的高表达,则认为有p53基因的突变[2]。
在约50%人类肿瘤中可发现有p53基因的突变,且见于多种类型的肿瘤细胞中[]。
2 p53与大肠癌2.1 p53与大肠癌发生发展早期Vogelstein[5]综合以往的报道,认为大肠癌发生的一般模式为:正常上皮增生性上皮腺瘤腺瘤癌变腺癌。
花姜酮纳米颗粒通过p53通路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发挥对肝细胞癌细胞的抗肿瘤作用
44花姜酮纳米颗粒通过p53通路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发挥对肝细胞癌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刘海石1,张文林2,王鹏1,郭佐铭1,张玉宝1*,张松岩1*(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伊春林业管理局中心医院 ,黑龙江 伊春153000)刘海石 硕士研究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基金支持:黑龙江省卫生计生委科研课题(2018-239)*通信作者:张松岩E-mail:********************* 张玉宝E-mail:******************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花姜酮纳米颗粒对人肝细胞癌细胞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检测花姜酮纳米颗粒对人肝细胞癌HepG-2细胞的细胞增殖、集落形成、侵袭、p16、p21、p53、CyclinD1及CDK4蛋白在Western-Blot 上的表达水平及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结果:花姜酮纳米颗粒可以上调人肝细胞癌HepG-2细胞p16、p21及p53蛋白的表达,下调CyclinD1和CDK4蛋白的表达,引起细胞周期G1-S 期阻滞,使人肝细胞癌HepG-2细胞的增殖,集落形成及侵袭能力下降。
结论:花姜酮纳米颗粒通过p53通路引起人肝细胞癌HepG-2 细胞周期G1-S 期阻滞,抑制其恶性生物学行为。
关键词:花姜酮;纳米;细胞周期;p53蛋白摘要Zerumbone nanoparticles induce cell cycle arrest through the p53 pathwayand exert antitumor effects o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Liu Haishi 1, Zhang Wenlin 2, Wang Peng 1, Guo Zuoming 1, Zhang Yubao 1*, Zhang Songyan 1*(1 Department of Hepatobiliary and Pancreatic Surgery,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Cancer Hospital, Harbin 150040, Heilongjiang, China; 2 Yichun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Central Hospital , Yichun 153000, Heilongjiang,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anti-tumor effect of HJT1 - NP o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 and its mechanism.Methods: To investigate HJT1-NP effects on cell proliferation, colony formation, invasion, proteins expression levels of p16, p21, p53, CyclinD1 and CDK4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epG-2 cells by western-blot analysis and cell cycle distribution.Results:The HJT1 - NP could up-regulate the proteins expression of p16, p21 and p53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epG-2 cells, down-regulate the proteins expression of CyclinD1 and CDK4, induce G1-S phase arrest of cell cycle, and decrease the proliferation, colony formation and invasion ability of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epG-2 cells.Conclusion: HJT1-NP could induce G1-S phase arrest of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epG-2 cells and inhibit its malignant biological behavior through P53 pathway.Key words: Zerumbone; Nanometer; Cell cycle; P53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是全球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的统计数据显示原发性肝癌已成为全球第四大癌症死亡原因[1]。
专家点评CancerCell丨卢敏等实质性获得靶向药物的圣杯——p53突变体复活剂
专家点评CancerCell丨卢敏等实质性获得靶向药物的圣杯——p53突变体复活剂责编丨迦溆p53在人类癌症中突变频率遥遥领先其余任何蛋白(TCGA)。
p53在分子生物学诞生以来被研究次数遥遥领先其余任何蛋白(Dolgin, Nature, 2017)。
p53在科学论文中被引用次数过去20年来每一年都遥遥领先其余任何蛋白(Dolgin, Nature, 2017)。
p53在全球约一半癌症患者发生突变,意味着p53靶向药物理论上可用于全球约50%的癌症患者,该群体远高于目前临床使用的一百多个靶向抗癌药适用群体的总合——2-13%癌症患者(Prasad, Nature,2016;Tannock,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6)。
因此,p53靶向药物被科学界和工业界广泛地称为靶向领域的圣杯(至少14篇文献称之为“Holy Grail”)。
但获得该圣杯需从0到1克服两项科学难题。
第一,p53是抑癌蛋白,发生突变后失去抑癌功能,因此靶向p53需要恢复(而非抑制)蛋白功能,但学术界和工业界尚无成功靶向抑癌蛋白的先例:癌症中最高频突变的100个基因中,有51个编码抑癌蛋白,然而临床上一百多个靶向药物几乎都靶向癌蛋白,而无一靶向抑癌蛋白。
靶向抑癌蛋白不仅缺乏成功先例,甚至缺乏明确的逻辑支持:化合物结合到蛋白上,有可能导致蛋白功能受到抑制(如果化合物占据活性位点的话),但如何导致蛋白功能恢复?其逻辑是什么?第二,p53蛋白表面光滑,没有合适的口袋,化合物难以结合。
癌症超级重磅靶点p53、PTEN、Bcl-2、KRAS、myc等等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缺乏合适的化合物结合口袋而在成药道路上困难重重。
总之,这两项底层的科学挑战阻碍了科学家和药企难以获得该圣杯:过去几十年来,国际上至少有45个团队报道获得了以p53突变为治疗靶点的靶向化合物,其中有17个团队报道获得p53功能恢复化合物,但大多数(如果不是全部的话)这些化合物的活性都难以被检测到(Sabapathy,Nature reviews clinicaloncology,2017)。
p53基因的主要功能
p53基因主要功能概述
说起P53基因,那可是咱们身体里头一个顶重要的“守门神”,专门负责管那些不听话、想搞事情的细胞。
它呢,主要就干三件事儿,样样都跟防癌抗癌离不开。
首先,它能让那些受伤或者出问题的细胞自己“了断”,也就是细胞凋亡。
这就像家里头有不乖的娃娃,P53基因就会站出来,说:“你不能再捣乱了,得自己走。
”这样一来,那些可能成为癌细胞的坏家伙就被清理出去了。
其次,P53基因还管着细胞的“生娃”速度,就是不让它们乱生乱长。
它像个细心的家长,时刻盯着细胞的分裂,一旦发现有不对劲的苗头,就立马出手,让细胞们悠着点,别那么快就“人丁兴旺”。
这样一来,正常细胞癌变的风险就大大降低了。
最后,P53基因还是个“修理工”,专门负责修补细胞里头那些出错的基因。
细胞嘛,总有那么些时候会“打盹”,基因就容易出错。
这时候,P53基因就派上用场了,它赶紧上去把错的地方修好,让细胞又能正常工作了。
总而言之,P53基因就是咱们身体里头的一个“大管家”,它通过多种方式来保护咱们不受癌症的侵扰。
所以啊,咱们得好好感谢它,也得注意保护它,别让它出啥子问题。
毕竟,身体是自己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嘛!。
杜仲腰痛丸调控p53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骨代谢及骨形成影响的作用机制
257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21 年 2 月第 27 卷第 2 期 Chin J Osteoporos, February 2021,Vol 27, No. 2Published online doi :10. 3969/j.issn.l006-7108. 2021. 02. 020-药物研究-杜仲腰痛丸调控p53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 骨代谢及骨形成影响的作用机制朱换平1石敏2张维平1马同1赵继荣"1. 甘肃省中医院,甘肃兰州7300502. 兰州市城关区妇幼保健院,甘肃兰州730030中图分类号:R451; R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08(2021) 02-0257-06摘要:目的 探讨杜仲腰痛丸调控p53对老年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骨代谢 及骨形成影响的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自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期间,在甘肃省中医院门诊就诊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 30例,口服碳酸钙D3咀嚼片(钙尔奇D) +骨化三醇胶丸(罗钙全)+杜仲腰痛丸(eucommia lumbago pill ,ELP )治疗6个月;并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健康者30名为对照组。
分别用0.2、0.4、0.8 mg/mL ELP 培养液处理p53基因过表达的成骨细胞MC3T3-E1o 通过RT-PCR 及Western blot 检测p53、ALP 、OCN 及Runx 2 mRNA 与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骨密度及骨代谢生化指标检测并分析与p53表达的相关性。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OP 患者的P53 mRNA 与蛋白的表达量及BGP 、TRAP 、DPD/CR 显著增加,各部位BMD 显著降低;ELP 治疗6个月后,p53的mRNA 与蛋白的水平及BGP 、TRAP 、DPD/CR 均明显降低,而L 2~4BMD 显著升高。
p53靶向药研发进展:何时缚住苍龙?
p53靶向药研发进展:何时缚住苍龙?⬆️欢迎参加2020中国新药CMC高峰论坛!TP53是重要的抑癌基因,其编码的p53蛋白在细胞周期调控、DNA修复和诱导凋亡等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TP53基因的突变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TP53可能是未来抗肿瘤疗法的一个重要的靶点。
几乎半数的肿瘤患者中能够检测到TP53基因的突变,对于抗癌药物研发商而言,这是一个何等广阔诱人的市场!然而目前为止尚未有一款p53靶向药问世,这又是何等可惜!期待不远的未来会有一款明星药物成功商业化,缚住p53突变这个作恶多端的“苍龙”。
01p53的功能早在1979年,p53蛋白就在SV40致瘤动物血清的免疫沉淀实验中被鉴定到,随后科学家又成功克隆出其编码基因并发现它并具有诱导细胞癌变的能力,因此人们最早认为p53是一个原癌基因(但实际上当时获得的克隆其实是TP53基因的突变体);直到1989年,Finlay等人才证实了野生型的p53是一个强大的抑癌基因,只是在许多癌症患者中发生了突变。
关于p53的发现历程,各位读者可以阅读科学网上一篇相当精彩的博文(癌症生物学的那些事IV:p53传奇),本文不再狗尾续貂。
作为一个重量级tumor suppressor,p53在肿瘤中显然应当是失活的,然而p53蛋白上的众多突变的后果仅仅是其蛋白活性丧失这么简单吗?其实上一段中已经提到,人们最开始克隆出的突变型p53具有诱导细胞癌变的能力,说明这个突变的p53蛋白并不只是失去了抑癌活性,而是获得了oncogene类似的功能,我们将在下一小节中对p53的突变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关于p53的研究论文已经汗牛充栋,但近年来仍不断有新的机制探明,如前不久Nature上的一篇研究(如下图)就认为R172H突变的p53在不同的肠道菌群的环境下可以分别扮演tumor suppressor和oncogene的角色。
正常细胞内p53的蛋白水平是处在严格的调控当中的。
老年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突变型p53基因表达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关系
老年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突变型p53基因表达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关系王晓冰【期刊名称】《中国老年学杂志》【年(卷),期】2014(0)19【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突变型p53基因表达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关系及意义。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子宫内膜癌、5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突变型p53基因的表达;检测5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分析突变型p53基因与VEGF表达是否存在相关性。
结果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突变型p53基因与VEGF表达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 P<0.0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 p53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χ2=5.028、6.657、5.502、11.293,P<0.05);VEGF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χ2=4.566、4.098、9.305,P<0.05);VEGF蛋白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性(χ2=0.374,P>0.05)。
在子宫内膜癌组中突变型p53基因表达与VEGF蛋白的表达均呈正相关(P<0.01)。
结论突变型p53与VEGF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中表达明显增强;突变型p53基因表达与VEGF参与肿瘤血管新生及癌细胞的侵袭,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总页数】3页(P5426-5428)【作者】王晓冰【作者单位】内蒙古林业总医院,内蒙古牙克石 0221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突变型P53与Bcl-2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J], 邹志坚;黄传生;黄小路2.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突变型P53与Bcl-2蛋白的表达与生存期的关系 [J], 邹志坚;黄小陆3.宫颈癌组织中突变型p53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J], 楼朝霞;梅丽娜4.肺癌组织中突变型p53蛋白与肿瘤耐药蛋白表达对治疗及预后影响的研究 [J], 周承志;徐军;谭获;欧阳铭;郑润辉;李勇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VEGF与突变型p53基因表达的关系 [J], 王洪蕊;马德花;赵淑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组人野生型P53融合蛋白的克隆表达和对肿瘤细胞的作用
重组人野生型P53融合蛋白的克隆表达和对肿瘤细胞的作用王谷丰;苏先狮;龚国忠;肖新强;邓春明;黄维亮【期刊名称】《世界肿瘤杂志》【年(卷),期】2005(4)2【摘要】目的通过基因重组改善P53蛋白的功能,并研究它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方法构建人野生型P53(wtP53)融合蛋白的原核细胞表达载体PGEX-3X-PTD-P53,诱导表达和亲和层析纯化后,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它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和促细胞凋亡.结果成功构建P53融合蛋白的原核细胞表达载体PGEX-3X-PTD-P53,通过诱导表达和纯化获得重组人wtP53融合蛋白.MTT法和细胞流式分析证明该蛋白对几种癌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和促细胞凋亡.结论这种原核细胞表达的重组人wtP53融合蛋白保留了wtP53蛋白的生物学性状.【总页数】4页(P99-102)【作者】王谷丰;苏先狮;龚国忠;肖新强;邓春明;黄维亮【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创振细胞因子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11;湖南省长沙市创振细胞因子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11;湖南省长沙市创振细胞因子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11;湖南省长沙市创振细胞因子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11;湖南省长沙市创振细胞因子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11;湖南省长沙市创振细胞因子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相关文献】1.外源性野生型p53基因对人喉癌等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的实验研究 [J], 陈晓巍;刘德培;王直中;刘庆辉;梁植权2.重组人野生型P53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与纯化 [J], 苏先狮;龚国忠;肖新强;黄维亮;邓春明3.p53-TAT融合蛋白的克隆表达及其对HepG2细胞的促凋亡作用 [J], 陈灼娟;杨志强;孟春4.GST-TAT-P53c融合蛋白的表达及对p53基因突变型肿瘤细胞的促凋亡作用 [J], 吴少平;王玉霞;武军华;贾培媛;王晨宇;李前;孙曼霁5.野生型p53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对人卵巢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J], 关婷;崔满华;李守柔;金镇;邱晓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tp53 指标 -回复
tp53 指标-回复TP53 是一种编码蛋白质的基因,也被称为肿瘤蛋白53 (tumor protein 53),或简称为P53。
这是一种关键的调控蛋白质,它在人类体内被归为肿瘤抑制基因。
TP53 基因的突变与许多人类疾病,特别是癌症的发展和进展相关。
本文将深入探讨TP53 指标,介绍它的功能、突变类型、与癌症的关系以及可能的治疗方法。
在开始详细探讨TP53 指标前,首先需要了解TP53 基因的功能和作用。
TP53 基因编码了编序蛋白质P53,它在细胞内扮演着多种角色,以确保细胞的正常生存。
其中最重要的功能是作为一种转录因子,调节其他基因的表达。
P53 被活化后,它可以结合DNA的特定序列,并启动或抑制不同基因的转录,从而调控细胞的生理过程和代谢。
然而,TP53 基因突变导致的P53 蛋白质异常也是相当常见的。
大量的研究表明,TP53 基因的突变与肿瘤的发展相关。
这些突变可以导致P53 失去其功能,从而影响细胞生存的调控。
突变的TP53 基因不仅会导致P53 蛋白质的稳定性降低,还会减弱其调节其他基因的能力。
这种功能损失可能促使异常细胞继续分裂和生长,最终形成癌症。
根据疾病研究和临床观察,不同类型的癌症在TP53 的突变概率上也存在差异。
例如,非小细胞肺癌(NSCLC) 中TP53 的突变频率高达60-70,而乳腺癌中的TP53 突变则相对较低,大约为20-30。
此外,TP53突变还与其他血液病和肿瘤相关,包括结直肠癌、胰腺癌和卵巢癌等。
虽然TP53 突变与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但它也为我们提供了治疗癌症的潜在靶点。
针对TP53 突变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重新引导P53 功能、增加P53 蛋白质的稳定性以及靶向TP53 突变的药物治疗。
一种常见的治疗策略是通过基因治疗来修复TP53 基因的突变。
这可以通过将正常的TP53 基因导入突变的细胞中来实现。
这可以通过载体介导的基因传递方式,或直接使用克隆的TP53 基因来实现。
p53抑制剂对扩增晚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力的影响
p53抑制剂对扩增晚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力的影响贺泽斌;赵云鹤;杨桂姣;陆利【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5(000)023【摘要】BACKGROUND:It is not fuly understood that whetherp53 inhibitor can directly intervene in the viability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s 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53 inhibitor, PFT-α, on the aging process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s in late-phase amplification and to discover the key target to delay the replicative senescence of 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s. METHODS:The expression levels ofp53,p21, andp15 mRNA in 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s in both early and late-phase amplification were detected by quantitative PCR assay. Then, 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s in late-phase amplification were respectively treated with 20 µmol/L PFT-α or an equivalent amount of dimethyl sulfoxide for 2 weeks. The positive rate of aging cels was determined by SA-β-Gal staining. The apoptosis was detected by TUNEL staining. 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s were treated with 300 µmol/L H2O2 for 30 minutes, and then celular anti-oxidative stress capacity was detected by cel counting kit-8 assay. RESULTS AND CONCLUSION:The quantitative PCR assay showed that the mRNA expression level ofp15, p21 andp53 in human bone marrowmesenchymal stem cels in late-phase amplification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1.45±0.23), (1.51±0.14) and (1.78±0.14) times as much as that in early phase amplification (P < 0.05). The positive rate of aging cels in PFT-α group was si 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dimethyl sulfoxidegroup[(41±5)%vs. (63±7)%,P < 0.05)].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poptosis rate between PFT-α group and dimethyl sulfoxide group. After treatment with H2O2, the absorbance value in the PFT-α group was(1.27±0.13) times as much as that in the dimethyl sulfoxide group (P < 0.001). The abov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activation ofp53 signaling pathway may be an important factor of causing aging of 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s. Application ofp53 inhibitor PFT-αcan enhance the anti-oxidative stress capacity of 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s in late phrase amplification.%背景:p53抑制剂能否直接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活力及其可能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p53抗体与恶性肿瘤
p53抗体与恶性肿瘤
曾常茜;王振明
【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2(003)004
【摘要】p53基因是人类肿瘤中突变频率最高的抑癌基因,几乎发生于所有的恶性肿瘤.突变基因编码的p53蛋白释放入血,可诱发机体自身免疫应答,产生p53自身抗体.在肿瘤病人和高危人群中检测血清p53抗体可以反映早期p53基因突变,作为一种新的肿瘤生物学指标,p53抗体有望在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预后、监测、复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总页数】4页(P300-303)
【作者】曾常茜;王振明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医学院,吉林,吉林132001;北华大学,医学院,吉林,吉林132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2
【相关文献】
1.血清P53抗体与原发性肝癌P53基因治疗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J], 史守良;吴会静;胡万宁;韩敏利;马龙滨;陈宝明
2.恶性肿瘤患者血清P53抗体检测及临床意义 [J], 杨丽;雷鸣;胡黎娅;赵三红
3.纳米磁球偶联重组p53蛋白检测p53自身抗体的新颖方法 [J], 王国玉;倪晶
4.肺癌患者血清P53抗体及肺癌组织P53表达对肺癌诊断价值的研究 [J], 吴翠翠;
修冬莹;张雪琦
5.血清P53蛋白、P53抗体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检测 [J], 王晓彬;靳海龙;韩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突变型p53和c—neu癌基因产物在胃癌中的表达
突变型p53和c—neu癌基因产物在胃癌中的表达
吴黎华;李日镛
【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年(卷),期】1997(013)001
【摘要】目的:研究突变型p53和c-neu癌基因产物胃癌中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7例胃癌组织中突变型p53蛋白和c-neu癌基因产物的表达。
结果;47例胃癌组织中p53的阳性率为61.7%,可分为胞浆型,核型以及全细胞型,胞浆与胃癌高分化有关,核型与胃癌低分化有关(P〈0.01),2例早期胃癌中,1例呈胞浆p53阳性,另1例呈p53阴性,c-neu阳性率为91.5%,与胃癌组织学分型无关,多分
【总页数】1页(P32)
【作者】吴黎华;李日镛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延边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202
【相关文献】
1.存活蛋白突变型p53和细胞周期蛋白D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何国林;冯向先
2.突变型p53和凋亡抑制蛋白Liv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分析 [J], 周东升;雷俊华;罗志飞;王明华;郑桂兰;郝新宝
3.凋亡诱导因子和突变型p53在胃癌前病变组织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研究 [J], 朱薇;史平;张煦;晏红;董驰;李晓鸣
4.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ras, c-erbB-2, p53癌基因产物的表达 [J], 惠延平;王映梅;朱晓慧;马福成;黄高升;王文亮
5.VEGF和突变型p5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诊断价值 [J], 陈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点评NatComm刘岩高中华合作团队揭示p53突变驱动克隆性造血的作用机制“未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Clonal hematopoiesis of indeterminate potential,CHIP),也称为”与年龄相关的克隆性造血” (Age-related clonal hematopoiesis, ARCH),是由单个突变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HSPC)在人体衰老过程中导致的造血系统中突变克隆比例显著增长【1-4】。
CHIP在健康老年个体中很常见,并且与血液肿瘤的风险增加有关,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1-4】。
CHIP也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有关【1-4】。
大多数CHIP个体携带血液恶性肿瘤相关基因突变,包括DNMT3A、TET2、ASXL1、JAK2和TP53【1-4】。
TP53基因编码肿瘤抑制蛋白p53,在CHIP中该基因突变发生率名列前五。
TP53体细胞突变存在于10%的MDS和AML病例中;30%的继发性MDS和AML患者在放疗或化疗后出现TP53突变【5-6】。
这些研究表明在CHIP中发现的TP53突变可能推动疾病发展,但这些突变在造血干细胞中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1-6】。
2019年12月11日,印第安纳大学刘岩博士实验室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高中华博士实验室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一篇题为:Mutant p53 drives clonal hematopoiesis through modulating epigenetic pathway的文章。
他们发现在骨髓移植实验中,携带TP53突变的造血干细胞与正常造血干细胞相比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并且电离辐射大幅增加了p53突变细胞的扩增潜能。
在机制上,突变p53与表观遗传调节蛋白EZH2相互作用,增强其与染色质的结合,从而增加H3K27me3水平促进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
因此,他们揭示了突变型p53通过调节表观遗传修饰驱动克隆性造血,以此增强具有致癌潜力的造血干细胞的竞争优势【7】。
在CHIP中,大约90%的体细胞TP53突变是p53蛋白DNA结合域(DBD)中的错义突变,其中最频繁变异的突变热点(hotspot)-位于氨基酸的248位,其次是273、220和175位【1-4】。
联合团队发现, TP53基因错义突变增强了体外和体内的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再殖能力。
临床研究显示,携带特定突变的造血克隆在个体中随着时间进程而扩增【1-4】。
然而,不同的细胞压力因素如何影响克隆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
最近,两种不同的选择压力,包括骨髓移植和化疗已被证明能扩增具有致癌潜力的造血克隆【8-9】。
事实上,作者发现,在CHIP个体中发现的TP53突变在骨髓移植实验中为造血干细胞提供竞争优势。
此外,他们还发现TP53突变促进HSPC在辐射后的存活【7】。
异常的表观遗传调控与造血干细胞老化和血液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有关【10】。
为了探究携带p53突变的造血干细胞如何获得竞争优势,作者首先通过RNA-seq发现,与正常造血干细胞相比,Ezh2靶基因表达在有p53突变的造血干细胞中显著降低。
研究团队观察到p53突变的造血干细胞中H3K27me3水平增加;ChIP-seq分析也验证了这一结果。
研究人员进一步阐述了突变型p53蛋白与表观遗传调节蛋白EZH2相互作用,并增强其与染色质的结合,从而提高了H3K27me3水平,以此调节与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相关的基因表达【7】。
人类癌症中的大多数TP53基因突变导致p53蛋白的肿瘤抑制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11】。
一些突变的p53蛋白获得新的致癌特性(Gain of function)。
虽然显性抑制效应 (Dominant negative effect) 已被证明在骨髓恶性肿瘤中促进TP53错义突变的选择【12】,但突变型p53的新致癌特性似乎在髓性白血病中发挥重要作用【13】。
联合团队发现,突变型p53,而非野生型p53,与EZH2相互作用,并增强H3K27me3水平【7】。
该研究为TP53基因突变通过获得新的致癌特性在CHIP和血液恶性肿瘤中发挥关键作用提供进一步的证明。
CHIP是一个新出现的公共卫生问题,至少影响15%20%的70岁以上成年人【1-4】。
CHIP与原发性和治疗相关性(therapy-related)血液肿瘤的风险增加相关。
它也与增加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相关【1-4】。
该团队发现EZH2的遗传和药理抑制降低了携带p53突变的造血干细胞的再植潜力,他们的研究工作将有可能建立表观遗传调节蛋白EZH2作为预防CHIP发展和治疗携带TP53突变的血液恶性肿瘤的新治疗靶点。
刘岩博士和高中华博士为此项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陈思思博士(下图第一排右一)在刘岩教授(下图第二排右二)实验室获得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的博士学位,现于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 (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的Omar Abdel-Wahab 实验室接受博士后培训。
刘岩博士领导的实验室位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该实验室一直致力于研究p53在正常造血系统和恶性血液肿瘤中的作用。
刘岩团队发现野生型p53可维持造血干细胞的静止状态 (quiescence) ,并鉴定Necdin为p53靶基因并调节HSC 中的DNA损伤反应(Liu et al., Cell Stem Cells, 2009)。
近年来刘岩实验室发现基因毒性应激 (genotoxic stresses) 促进p53突变的造血干细胞的扩增(Chen et al., Leukemia, 2018),突变型p53通过增强白血病干细胞自我更新驱动白血病的产生(Nabinger et al., Leukemia, 2019)。
专家点评王兰(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刘岩教授及其领导的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p53基因在正常造血以及血液疾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并积累了许多重要的原创发现,例如: 发现p53能够调控造血干细胞静息状态;p53的靶基因Necdin能够调控造血干细胞DNA损伤应答;p53突变能增强造血干祖细胞的重建造血潜能等。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近日刘岩教授领导的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发表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在应激条件下p53突变能够通过表观遗传因子EZH2调控克隆性造血(clonal hematopoiesis)从而增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以及急性髓系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生的风险。
该研究还发现,敲除EZH2或者运用EZH2抑制剂能够降低带有p53突变的造血干祖细胞的重建造血潜能。
临床研究结果发现p53突变在CHIP中较为常见,但在此之前与CHIP相关的基因突变(例如p53突变)是通过怎样的机制促进造血干祖细胞扩增还不清楚。
因此研究p53突变在CHIP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可以加深我们对CHIP以及相关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生过程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指导p53突变相关的血液恶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在该研究中,作者利用p53R248W knock-in以及EZH2基因敲除小鼠模型,证明p53突变可以通过EZH2增强造血干祖细胞的重建造血潜能。
并且, 该研究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突变的p53能够与EZH2相互作用,增强EZH2与染色质的结合,导致一些与造血干祖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相关的基因(例如:Cebp 和Gadd45g等)上的H3K27me3水平的增高。
GSEA分析的结果也表明带有p53突变的造血干祖细胞中造血干细胞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相关通路显著富集。
该研究还发现EZH2抑制剂EPZ011989能够使带有p53突变的造血干祖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恢复成正常水平,为治疗p53突变相关的血液恶性疾病提供了可能的治疗策略。
综上所述,该研究阐明了p53突变与表观遗传因子EZH2相互作用,并促进造血干祖细胞扩增的机理,研究结果为p53突变相关的血液恶性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高中华博士领导的实验室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他的研究方向是揭示Polycomb 复合物如何调节染色质结构和基因转录,以及这些复合物的失调如何导致疾病,包括神经发育障碍和癌症。
在加入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之前,他在姜学军的实验室获得了康奈尔大学的博士学位,随后在纽约大学接受了Danny Reinberg 实验室的博士后培训。
他之前的研究工作鉴定了哺乳动物PRC1复合物家族,按它们与六种特定PCGF蛋白之一的相互关联进行分类(Gao et al., Molecular Cell, 2012)。
该实验室最近的研究包括与自闭症易感性候选者2(AUTS2)相关的一种新型PRC1复合物的功能与机制,该基因被发现在患有自闭症(ASD)、智力迟钝以及其他神经疾病的患者中发生突变(Gao et al., Nature, 2014; Wang et al., Stem Cell Research. 2018 Dec;33:206-214)。
原文链接:/articles/s41467-019-13542-2.pdf制版人:珂参考文献1. Steensma, D.P. et al. Clonal hematopoiesis of indeterminate potential and its distinction from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Blood 126,9-16 (2015).2. Genovese, G. et al. Clonal hematopoiesis and blood-cancer risk inferred from blood DNA sequence.N. Engl. J. Med. 371, 2477-87 (2014).3. Jaiswal, S. et al. Age-related clonal hematopoiesis associated with adverse outcomes. N. Engl. J. Med. 371, 2488-98 (2014).4. Xie, M. et al. Age-related mutations associated with clonal hematopoietic expansion and malignancies. Nat. Med. 20, 1472-8 (2014).5. Bejar, R. et al. Clinical effect of point mutations in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N. Engl. J. Med.364, 2496-506 (2011).6. Rücker, F.G. et al. TP53 alterations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with complex karyotype correlate with specific copy number alterations, monosomal karyotype, and dismal outcome. Blood 119, 2114-21 (2012).7. Chen, S. et al. Mutant p53 Drives Clonal Hematopoiesis through Modulating Epigenetic Pathway. Nature Communications. 10(1):5649 (2019).8. Wong, T.N. et al. Cellular stressors contribute to the expansion of hematopoietic clones of varying leukemic potential. Nat. Commun. 9, 455 (2018).9. Coombs, C.C. et al. Therapy-Related Clonal Hematopoiesis in Patients with Non-hematologic Cancers Is Common and Associated with Adverse Clinical Outcomes. Cell Stem Cell 21,374-382.e4 (2017).10. Bejar, R. et al. Clinical effect of point mutations in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N. Engl. J. Med.364, 2496-506 (2011).11. Brosh, R. & Rotter, V. (2009). When mutants gain new powers: news from the mutant p53 field. Nat. Rev. Cancer.9, 701-13 (2009).12. Boettcher, S. et al. A dominant-negative effect drives selection of TP53 missense mutations in myeloid malignancies. Science 365,599-604 (2019).13. Loizou, E. et al. A Gain-of-Function p53-Mutant Oncogene Promotes Cell Fate Plasticity and Myeloid Leukemia through the Pluripotency Factor FOXH1. Cancer Discov. 9,962-979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