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高一必修下册课时79第四单元《雷雨》第一课时:戏剧常识教案

合集下载

《雷雨》教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雷雨》教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雷雨》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雷雨》的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2. 分析《雷雨》中的象征手法和戏剧结构,理解其深刻的主题内涵。

3. 提高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雷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雷雨》中的象征手法和戏剧结构。

3. 理解《雷雨》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主题内涵。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雷雨》中的复杂人物关系和心理描写。

2. 分析《雷雨》中的象征意义和戏剧结构。

3. 将《雷雨》的主题内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雷雨》中的问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雷雨》中的象征手法和戏剧结构。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雷雨》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故事情节梳理:引导学生概括《雷雨》的故事情节,理解主要人物的关系。

3. 人物分析: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心理变化。

4. 象征手法探讨:引导学生发现《雷雨》中的象征手法,如雷雨、周家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5. 戏剧结构分析:分析《雷雨》的戏剧结构,如紧张冲突、高潮迭起等,引导学生理解其艺术特点。

6. 主题内涵探讨:引导学生从社会现实角度思考《雷雨》所反映的主题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的方式,评估学生在探讨《雷雨》主题和象征意义时的理解程度。

2. 写作练习:布置相关的写作作业,如分析某个角色的心理变化或写一篇关于《雷雨》的短文,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文本的理解深度。

3. 口头报告:组织学生进行《雷雨》相关的人物或情节的口头报告,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向学生推荐与《雷雨》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如曹禺的其他戏剧作品,或现代文学中对《雷雨》的评论文章,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雷雨》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雷雨》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雷雨》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雷雨》这部作品,学生能够了解其成书背景、文学特点、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掌握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生活习惯的因素等文学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雷雨》这部作品,学生能够提高文学审美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学会对不同文学作品进行鉴赏、阅读和分析。

通过整合多种文本信息,全面解读一个文化现象,提高学生历史文化意识和人文素养。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雷雨》这部作品,学生能够了解官僚家庭的病态关系和思想波动,体会人性的复杂性、社会的丑陋和个性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体认个人的内心矛盾和生活困境,从而发掘自身情感和人格魅力,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二、教学内容1、教学重点1)了解《雷雨》的创作背景、作品特点和故事情节;2)分析沉住疾恶如仇的人物形象——MING和侯方域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3)分析官僚家庭的病态关系,揭示剧中人物面对困境时的处理方式,深入探讨香港放漠的习惯与当时社会的背景和生活方式的关系。

2、教学难点1)把握《雷雨》的文化内涵和语言表现手法;2)全面理解和把握人物关系,表现出中国家庭的人际关系;3)掌握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群体,透过文学作品反映揭示徐世昌时期社会风貌、文化状况及人性矛盾。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重点讲解《雷雨》的文学特点和创作背景,分析作品中的语言、情节、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内容。

2、阅读指导法:在学生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如何抓住作品的要点和理解作者的写手法。

3、讨论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形成广泛的交流和互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4、课外阅读法:在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自行阅读相关资料,拓展对现实主义文学以及民间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了解,丰富文化素养。

四、教学安排第一课时:《雷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雷雨》,学习作品的背景和情节结构;2、归纳作品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和行为特征;3、进行讨论,分享对作品的感受和思考。

《雷雨》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雷雨》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雷雨》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雷雨》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雷雨》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引言: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雷雨》,以其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清晰透彻的人物性格描写以及揭示社会现实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现代话剧中的杰出代表。

在高中学生学习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中的《雷雨》时,如何制定经验丰富的教案,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和理解,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1、理解剧本基本情节,掌握常规剧本的解读方法。

2、全面了解《雷雨》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3、深入分析人物性格、情感变化,掌握角色铺排技巧。

4、掌握戏剧语言的特点和运用方法,学生能准确表达语言中的表达情感等细节。

5、让学生了解白先勇的《台北人》,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二、教学重点:本部分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剧本基本情节,深入掌握每个角色的性格和情感变化。

同时,要让学生掌握戏剧语言运用的技巧,使学生在表演时能够生动地表现角色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本部分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雷雨》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因为,本剧集涉及到的内容较为丰富,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深入理解,是十分困难的。

因此,应注重让学生自我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介绍《雷雨》剧本作者通过介绍曹禺以及他的代表作品《雷雨》,让学生了解该剧剧本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步:引言引入课文,简要介绍剧情和人物关系,并让学生猜测故事的结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第三步:剧情解读详细解读剧本中的情节,并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每个环节的意义和影响。

对于一些重要的情节,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内的讨论。

第四步:人物塑造针对剧中的一些关键人物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情感等方面。

同时,让学生对不同角色的互动关系进行剖析,以便学生更好地把握剧本思想。

第五步:情绪表达讲解戏剧语言运用的技巧,让学生通过练习来掌握表达情绪和体现角色特点的方法。

通过针对剧中一些情感高潮部分的表演让学生进行小组创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戏剧语言。

《雷雨》教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雷雨》教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雷雨》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戏剧结构;(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雷雨》;(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作品中的艺术特色;(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2)培养学生对家庭、社会和人性的思考;(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雷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2)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3)作品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雷雨》的作者及作品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艺术特色;(3)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提出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2)组织学生分享讨论成果,培养口头表达能力;(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重点知识;(2)强调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梳理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3. 选择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分析。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2. 分析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3.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 人物关系分析:(1)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关系;(2)周萍与四凤的关系;(3)周朴园与周萍的关系。

2. 象征手法探讨:(1)雷雨的象征意义;(2)窗户的象征意义;(3)楼梯的象征意义。

人教版必修四《雷雨》原创教案

人教版必修四《雷雨》原创教案

《雷雨》教案设计原创者教材分析:《雷雨》是一部戏剧。

戏剧文学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戏剧文学,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并熟悉戏剧文学的相关知识,从而才能通过把握戏剧文学的特点来较好地学习戏剧文学。

《雷雨》是一部四幕悲剧。

课文选入的是剧本的第二幕。

剧本采用了西方三一律的戏剧结构,描写了两个家庭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周鲁两几十年的恩恩怨怨。

本剧深沉的悲剧效果的来源既有命运之悲,也有抗争之悲,也有人性之悲。

品读戏剧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戏剧的悲剧性的艺术魅力。

《雷雨》是一部话剧。

戏剧是用语言来表演的艺术。

所以,教师在教学时注意指导学《雷雨》是一部语言的力作。

人性、道德、命运,通过戏剧语言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所以在教学时,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人物语言进行品读,同时,又不可忽略对舞台说明的分析。

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文学常识和曹禺的相关知识。

2.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把握戏剧结构内容。

3.分析人物形象,探讨《雷雨》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的来源。

4.把握戏剧主题,感受《雷雨》悲剧性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探讨《雷雨》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的来源。

教学方法:讨论法、表演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及戏剧的相关常识。

2.分析戏剧冲突,把握戏剧结构内容。

3.学会朗读剧本,从而在表演中把握人物内心世界,进而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的是曹禺先生的戏剧作品《雷雨》。

这部作品是老先生在读清华大学四年级的时候写成的,虽然先生当时只是个学生,但是他的这一部戏剧作品的出现却像暴风骤雨一般震惊了当时的剧坛,作品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戏剧的相关常识。

二、戏剧常识。

三、作者简介四、《雷雨》简介《雷雨》是一部四幕悲剧。

课文选入的是剧本的第二幕。

高中语文必修四《雷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四《雷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四《雷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剧本《雷雨》的故事梗概,分析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的复杂关系。

2.掌握戏剧文学的基本知识,提高欣赏和评价戏剧作品的能力。

3.感受曹禺戏剧语言的魅力,理解剧本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情感的表达。

4.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教学重点1.分析周朴园和鲁侍萍的人物性格。

2.理解剧本的结构安排和冲突设置。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剧本中的人物性格和情感。

2.如何让学生理解剧本语言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论曹禺的戏剧成就,引导学生对《雷雨》产生兴趣。

2.简要介绍《雷雨》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剧本,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剧本中的主要人物。

三、课堂讨论1.分析周朴园的人物性格:从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中,分析他的虚伪、冷酷。

从周朴园对待家人的态度中,分析他的自私、无情。

2.分析鲁侍萍的人物性格:从鲁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中,分析她的刚烈、坚韧。

从鲁侍萍对待家人的态度中,分析她的善良、包容。

四、课堂小结2.强调剧本结构的紧凑和冲突的设置。

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的关系。

2.提问:剧本中还有哪些人物值得我们关注?二、课堂讨论1.分析周萍的人物性格:从周萍与周朴园、鲁侍萍的对话中,分析他的矛盾、挣扎。

从周萍对待自己的态度中,分析他的自卑、痛苦。

2.分析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周冲、四凤等。

三、课堂小结2.探讨剧本中的人物关系和冲突。

四、课后作业2.选取剧本中的精彩片段,进行课堂表演。

第三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剧本的主题。

2.提问:剧本《雷雨》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二、课堂讨论1.分析剧本中的社会问题:家庭伦理问题: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婚姻关系、周萍与四凤的恋情。

社会阶层问题:周朴园与鲁大海的阶级冲突。

人性善恶问题:周朴园、鲁侍萍、周萍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雷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雷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雷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话剧的基本知识,掌握《雷雨》的剧情和主题,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表演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雷雨》中的人物性格和复杂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雷雨》的剧情和主题,了解话剧的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深入分析《雷雨》中的人物性格和情感关系,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雷雨》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2.背景介绍:介绍话剧的背景知识,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3.剧情梳理: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讲解等方式,梳理《雷雨》的剧情,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4.人物分析:深入分析《雷雨》中的人物性格和情感关系,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内涵。

通过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人物。

5.写作特点分析: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雷雨》的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雷雨》所体现的人性复杂和现实主义精神。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课堂讲解、角色扮演、讨论探究等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等辅助工具,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作业布置:安排学生课后阅读《雷雨》全剧,撰写读后感或分析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可以采用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以便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雷雨》教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雷雨》教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雷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掌握戏剧三要素。

2.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3.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性格。

掌握通过戏剧语言分析人物复杂个性的方法。

4.概括戏剧中揭示的思想主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性格。

掌握通过戏剧语言分析人物复杂个性的方法。

难点: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2.问答法3.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活动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雷雨方销日初出,原野葱茏北京人。

里面有四部经典话剧的名字,大家猜出是哪些吗?【学习任务一:了解概念】1.戏剧的特点2.戏剧三要素3.戏剧“三一律”原则4.鉴赏戏剧的方法【学习任务二:作者作品】1.作者简介曹禺(1910一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剧作家。

1933年创作的处女作四幕剧《雷雨》,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刷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几十年来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话剧之一。

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曾获《大公报》文艺奖。

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之后创作了《原野》《北京人》。

新中国成立后,他创作了话剧《明朗的天》(获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剧本一等奖)、历史剧《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禺选集》《曹禺论创作》《曹禺戏剧集》等。

他的一些剧作已被译成日、俄、英等国文字出版。

2.作品介绍。

《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周朴园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

戏从封建资本家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和后母蘩漪的乱伦关系面临破裂开始。

这罪恶的根源却要追溯滩三十年前。

三十年前周朴园还是个大少爷,诱骗了女仆侍萍并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后来为了和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小姐结婚,将遭受他凌辱的侍萍,在大年三十晚上赶出家门。

大儿子被保留下来,这就是周府大少爷周萍;二儿子(后来的鲁大海)才生下三天,病得奄奄一息,周朴园只好让侍萍抱走了。

《雷雨》教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雷雨》教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雷雨》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雷雨》的背景和主题,分析作品的思想内涵。

1.1.2 分析《雷雨》的戏剧结构,理解其独特的叙事手法。

1.1.3 欣赏《雷雨》中的语言艺术,品味台词的深刻含义。

1.1.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2.1 《雷雨》的背景介绍,包括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2 《雷雨》的戏剧结构分析,包括剧情发展、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

1.2.3 分析《雷雨》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周萍、鲁侍萍、周朴园等。

1.2.4 欣赏《雷雨》中的经典台词,解读其深刻的含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教师对《雷雨》的背景、主题和戏剧结构进行讲解。

2.1.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2.1.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雷雨》中的具体片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雷雨》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2.2.2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和冲突。

2.2.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雷雨》中的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1 导入:介绍鲁迅和《雷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3.1.2 讲解:讲解《雷雨》的戏剧结构和主题思想。

3.1.3 分析:分析《雷雨》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1.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1.5 总结:总结课堂内容,强调作品的深刻含义。

3.2 时间安排3.2.1 导入:5分钟3.2.2 讲解:15分钟3.2.3 分析:20分钟3.2.4 讨论:15分钟3.2.5 总结:5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4.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参与度。

4.1.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雷雨》第一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雷雨》第一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雷雨》第一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知识与能力目标:1.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了解有关的情节和时代背景。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3.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对话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人物语言,把握戏剧冲突,探究舞台说明,掌握戏剧人物鉴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概括戏剧中揭示的思想主题,体会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欣赏戏剧冲突,分析在冲突中所表现的人物性格,欣赏人物语言。

教学难点:把握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出场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与讨论法。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曾有一位年仅23岁的清华大学学生,他给沉闷的中国剧坛带来了强烈的震动,,他就是我国现代著名戏剧作家曹禺,那部戏剧就是他的处女作《雷雨》。

曹禺开始酝酿《雷雨》只有19岁,23岁时也就是1933年完成,一年后,当时任《文学季刊》编委的巴金在编辑部的故纸堆里发现了它,并感动得为它掉下了激动的眼泪。

在巴金的热忱帮助下,这部剧本终于在1934年《文学季刊》第三期上发表了,从1935年4月在日本东京第一次演出以来,我国许多重要剧团都竞相排演,并拍成电影,茅盾形容为"当年海上惊雷雨"。

可见《雷雨》的影响有多大。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雷雨》。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介绍曹禺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

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

作者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父亲万德尊曾任镇守使、都统和黎元洪总统秘书。

曹禺生母早逝,继母酷爱戏剧,常携曹禺观看戏曲和文明戏。

曹禺没上过小学,延师在家,诵经读史,但常偷看《红楼梦》、《水浒》、《西厢记》等书。

自幼曾广泛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喜爱唐传奇、元代戏曲和明清小说,并有机会接触与欣赏中国民族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河北梆子、唐山落子等。

《雷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雷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雷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辑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2、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过程与方法:3、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涵;4、引导学生根据戏剧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深刻认识旧社会的腐朽、黑暗和罪恶,认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勇于斗争、追求光明的光荣传统。

教学重点:1、认识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2、了解具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重特点的周朴园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教学难点:1、戏剧潜台词的理解;2、通过剧情对资产阶级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的揭露。

教学方法:1、预习前指导学生掌握戏剧文学的特点:戏剧冲突的尖锐性;人物、事件、活动场所的集中性;戏剧语言的个性化。

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要求学生了解课文的情节结构,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3、最后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雷雨》,然后对照剧情充分熟悉课文)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带着梦幻,带着热情,带着爱恨无奈,在一个残酷的牢笼里憧憬、挣扎,最终成了一出惊心动魄的悲剧的牺牲品……这就是23岁的曹禺就读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

《雷雨》不仅奠定了曹禺先生在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国年轻的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有人说,《雷雨》是“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有人说,“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它,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

”当然也有人说,《雷雨》不过是一部多角爱情剧而已。

也许,正是因为《雷雨》里有无数个难解的谜,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才构筑了作品不可抗拒的魅力。

这是一个青年的激情之作,让我们走近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近《雷雨》,用激情去解读,用心灵去感受。

让“周冲”这个年轻的被毁灭的生命带着我们走进他生活的时代吧!让我们倾听戏剧家为生命发出的呐喊,看看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十七岁的年轻人和他所爱所恨的人,生活在一个怎样残酷的世界!二、《雷雨》的标题题解和总体情节:《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

高中语文必修四《雷雨》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四《雷雨》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四《雷雨》教学设计(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高中语文必修四《雷雨》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必修四《雷雨》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

2、在作品的戏剧冲突中真实、鲜明的体现人物个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戏剧常识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

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和舞台说明。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1、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丝路花雨》。

2、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如《雷雨》。

3、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

4、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

二、简介作家作品曹禺:中国剧作家、戏剧教育家。

本名万家宝,字小石。

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

童年和学生时代曹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

父亲万德尊曾任镇守使、都统和黎元洪总统秘书。

曹禺生母早逝,继母酷爱戏剧,常携曹禺观看戏曲和文明戏。

曹禺没上过小学,延师在家,诵经读史,但常偷看《红楼梦》、《水浒》、《西厢记》等书。

曹禺青少年是在天津度过的。

天津是个商业发达、水陆交通便利的北方重镇。

曹禺在这里目睹了帝国主义分子的暴行,也看到了许多“高级流氓、高级恶棍”及“苦力”的劳动,听见了深夜小巷传来的卖儿卖女之声。

这对曹禺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创作的思想倾向,起了巨大的作用,也为他的一些作品提供了素材和人物原型。

1922年秋。

曹禺进入南开中学。

这是一个有民主精神的学校。

学校的南开新剧团是当时全国有名的学校演剧团体。

1925年曹禺加入南开新剧团,并成为重要骨干,一方面演出古典名着,如莫里哀的《吝啬鬼》(一译《悭吝人》)、H·易卜生的《人民公敌》,另一方面编演时事新剧,进行民主宣传鼓动工作。

《雷雨》教案教学设计(高一必修四)

《雷雨》教案教学设计(高一必修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识记戏剧的基本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
1.体会时间、场景、人物和矛盾冲突的集中,是剧本的基本特征。

2.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个性特点。

3.认识资产阶级伪善、冷酷、凶狠的阶级本性及其腐朽的家庭生活,从而认识旧社会制度的黑暗和罪恶。

德育目标
通过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认清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揭示这种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

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剧情。

2.学习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紧凑的戏剧冲突和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刻画。

教学难点
1.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揭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腐朽性。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戏剧的有关知识。

3.梳理节选部分的剧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曹禺。

高中必修四语文课文雷雨教学设计

高中必修四语文课文雷雨教学设计

⾼中必修四语⽂课⽂雷⾬教学设计⼈教版⾼中必修四语⽂课⽂雷⾬教学设计 雷⾬由剧作家曹禺创作,所展⽰的是⼀幕⼈⽣⼤悲剧,是命运对⼈残忍的作弄。

下⾯是⼩编整理的⼈教版⾼中必修四语⽂课⽂雷⾬教学设计,⼤家⼀起来看看吧。

【教学⽬的】 1、了解剧本的特点。

2、分析剧中⼈物语⾔,了解剧中⼈物性格特点。

3、通过戏剧⽭盾冲突的分析,认识旧中国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性,了解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现实。

【教学设想】 1、⾼中语⽂课本只有⼀个戏剧单元,宜较全⾯的介绍有关戏剧常识,引导学⽣掌握戏剧知识。

2、《雷⾬》是⼀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曹禺是我国现代优秀剧作家,宜简介全剧的情节和⼈物,并介绍作者。

(有电教设备的学校可以利⽤电视观看《雷⾬》录像⽚。

) 3、分析课⽂中的⽭盾冲突分析,引导学⽣领会作者通过这⼀幕剧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4、研讨戏剧语⾔的特点,体会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提⾼学⽣的⽂学鉴赏能⼒。

【教学步骤】 第⼀课时 〖教学要点〗 1、与课⽂相关的⽂化常识。

2、《雷⾬》剧情简介。

3、《雷⾬》中的⼈物及相互关系。

4、指导课⽂朗读。

〖教学过程〗 ⼀、阅读课本预习提⽰和课⽂第⼀个注释 检查预习效果,提问:预习提⽰提供了哪些知识信息?请把你记住的尽量表述出来。

参考答案: 1、《雷⾬》是⼀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是30年代的优秀话剧之⼀,在中国⽂坛上有深远的影响。

(其中“悲剧”、“30年代”必须说出来。

) 2、《雷⾬》的主题思想:通过描写⼀个具有浓厚封建⾊彩的资本家周朴园的家庭内部纠葛和周、鲁两家的⽭盾冲突、深刻地揭露了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性,反映了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现实。

(表述不⼀定和提⽰原⽂⼀样,但必须说出⽭盾冲突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感情。

) 3、课⽂节选的是四幕话剧《雷⾬》的第⼆幕。

4、节选部分⼀共有两场戏,前⼀场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盾冲突,后⼀场写周朴园与鲁⼤海的⽭盾冲突。

教案:人教版语文必修4:第2课雷雨第1课时

教案:人教版语文必修4:第2课雷雨第1课时

2.雷雨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曹禺和他的《雷雨》。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3.体会作品中起伏跌宕的戏剧冲突,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和精巧的艺术构思。

重点难点:戏剧冲突;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巴金曾经说过,在他的朋友里头,最有才华的两个是沈从文和曹禺。

沈从文《边城》中翠翠的形象也许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近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走进《雷雨》。

二、简介作家作品1.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

作者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自幼曾广泛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喜爱唐传奇、元代戏曲和明清小说,并接触到京剧、昆曲、河北梆子等。

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的优秀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

1928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在这期间认真研读了希腊悲剧家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等人的剧作,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

关于写作意图。

他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

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

《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雷雨》序)2.介绍戏剧常识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下雷雨第一课时【课件教案】.docx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下雷雨第一课时【课件教案】.docx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雷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演绎着不同的人性。

于是就有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纵横交织。

无数的文艺作品用丰富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人性的理解。

1933年,一位年仅23岁的清华学子带着梦幻,带着爱恨无奈,带着对旧中国家庭和社会的无比愤懑,奋笔完成了一部旷世之作,后来许多重要剧团都竞相排演,并相继拍成电影、电视连续剧,它就是《雷雨》。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2.了解曹禺及其作品《雷雨》的写作背景。

3.分析节选《雷雨》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4.体会戏剧个性化语言和人物性格。

5.把握作品的思想主题。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领会作品中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阅读鉴赏、编排演出等活动深入理解戏剧作品,把握其悲剧意蕴,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作品的思想主题。

认识到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从而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的必然灭亡。

三、文化常识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

此处实指剧本,是一种文学体裁。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台词)和舞台语言O按不同的标准,戏剧分类如下: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四、作者介绍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原籍湖北潜江。

他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现的有很大成就和广泛影响的剧作家。

高中必修下雷雨教案

高中必修下雷雨教案

高中必修下雷雨教案教案标题:高中必修下《雷雨》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雷雨》,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并分析《雷雨》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

2. 掌握与戏剧相关的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

3. 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和工具,对《雷雨》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教学准备:1. 《雷雨》的文本材料和相关研究资料。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学生阅读材料和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并提问:你们对中国现代戏剧有哪些了解?2. 引发学生对《雷雨》的兴趣,例如通过播放相关电影片段或展示剧照等方式。

二、理解剧本(20分钟)1. 分发《雷雨》的剧本给学生,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并准备提问和讨论的问题。

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他们对于剧本的理解和疑问。

三、剧情分析(30分钟)1. 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的方式,分析《雷雨》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要素。

2.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和工具,对剧本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四、角色扮演(20分钟)1. 分组安排学生扮演剧中的角色,并进行表演。

2. 教师和其他学生对表演进行观摩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五、写作训练(20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对《雷雨》的理解和分析,撰写一篇读后感或文学评论。

2.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并进行互评和修改。

六、总结和展望(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收获和进步。

2. 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和目标。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观看《雷雨》的舞台剧演出或电影版本,进一步感受和理解剧本的艺术魅力。

2.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中国现代戏剧作品,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教学评估:1. 学生对于《雷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展示和表达。

2. 学生撰写的读后感或文学评论的质量和深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中学语文科 XX
第一课时戏剧常识
学习目标:1.了解戏剧的基本常识。

2.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介绍戏剧
1.定义: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表演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2.戏剧的基本特点:
(1)适合舞台演出:在高度集中的场面和场景中展开。

语言通俗自然、简练明确。

(2)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其发展过程构成剧本的情节结构。

(3)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合乎各自的身份和特征:通过台词语言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

3.戏剧的结构:
序幕:介绍剧中人物,或说明故事背景,或设置悬念。

开端: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

发展:描写情节的波澜起伏,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

高潮: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并表现出急剧转化的局面。

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

尾声:与序幕呼应,对剧本的思想内容作些启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

戏剧的段落结构以“幕”和“场”来分隔。

教师点拨:小说也有类似的结构,但小说的叙事相对更加灵活,描写的情境、塑造的人物相对广泛,可以在一个环节中布置更多的矛盾冲突和象征要素,而戏剧则因受到舞台的限制,从而使场景中的情节与形象凝聚性相对更高。

4.戏剧的冲突
定义:冲突即剧中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以及人物内心各种因素彼此消长的过程。

表现: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性格冲突,特定条件下,也表现为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或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理想与现实、人性与命运等对立面之间的矛盾冲突。

特点:戏剧冲突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类型:
以雷雨为例说明戏剧冲突的特点:复杂而集中
矛盾复杂:封建家庭中主奴的矛盾、夫妻的矛盾、父子的矛盾、兄弟的矛盾、继母子的矛盾、情人间的矛盾、现代产业中劳资的矛盾以及不同阶层女性与现实命运抗争的矛盾等。

矛盾集中:集中在周鲁两家的八个人物身上。

空间集中:集中在周家客厅、鲁家住处的有限空间里。

时间集中:把三十多年的变故集中到由日到夜的十几个小时中。

5.戏剧的语言
(1)台词:
①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

②台词的表现形式:
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

③台词的特色:
动作性(和人物的行为相结合,推动情节发展)
个性化(体现人物形象)
抒情性(凸显矛盾冲突)
潜台词(扩大台词内涵)
动听上口,浅显易懂(适合舞台表演,方便观众理解。

但浅显≠单调,台词具有戏剧性的丰富)
(2)舞台说明:
①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和描写的语言。

②说明的内容:
时间、地点、人物、布景;
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
登场人物上场、下场;
提示开幕、闭幕等结构转换;
提示旁白、画外音、人物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

二、戏剧文学阅读的特点。

1.与欣赏小说、诗歌、散文相近——
想象性:戏剧场面和人物形象都通过想象产生,具有间接性而非直观性,不同于欣赏戏剧演出。

2.与欣赏小说、诗歌、散文不同——
场面感:读者凭经验想象出来的首先是生动的戏剧场面,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

三、总结
学习、阅读戏剧的意义:
认识层面:
拓宽阅读面,提升文学修养。

体验更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更深刻地思考世界,反思自我。

提升审美素养。

使生活更从容,使内心更宁静。

实践层面:
使行动更积极。

四、课后思考
从你和同学、朋友、家长或老师的某一段对话中选取素材,简要概括,再把它改写为一段具有更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更丰富的潜台词的微型剧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