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系统生态理论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困境与路径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困境与路径一、本文概述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我们理解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过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文将深入探讨在这一理论框架下,社会工作介入戒毒人员回归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路径。
文章首先将对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进行简要介绍,明确其在戒毒人员回归社会过程中的适用性。
随后,将详细分析社会工作在介入戒毒人员回归社会时所面临的困境,包括戒毒人员自身的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社会环境对戒毒人员的接纳程度、以及社会工作介入的方式和手段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如何通过创新社会工作介入路径,如提升戒毒人员的自我认知和社会适应能力、构建支持性的社会环境、以及完善社会工作介入机制等,来有效解决这些困境。
本文旨在为社会工作介入戒毒人员回归社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以促进戒毒人员的顺利回归和社区的和谐稳定。
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概述社会生态系统理论(Society Ecosystems Theory)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个体视为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开放系统。
该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相互关联的系统组成的,这些系统相互作用,并对个体的行为和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框架下,个体与环境的关系是互惠的,个体的行为是有目的的,并且个体能够与环境形成良好的调适关系。
个人的意义是环境赋予的,要理解个人,就必须将其置于其环境之中个人的问题是生活过程中的问题,对个人问题的理解和判定也必须在其生存的环境中来进行。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他将社会生态系统分为四个层次:微系统(Microsystem)、中系统(Mesosystem)、外系统(Exosystem)和宏系统(Macrosystem)。
微系统是指个体直接参与和经历的情境,如家庭、学校等中系统是指不同微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外系统是指个体并未直接参与但对其产生影响的系统,如父母的工作环境宏系统则是指文化、社会政策等更广泛的社会背景。
社会生态系统论概念
社会生态系统论概念一、引言社会生态系统论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它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文旨在探讨社会生态系统论的相关概念,并详细介绍其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意义。
二、社会生态系统论的基本概念2.1 社会生态系统论的定义社会生态系统论是一种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主要关注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互动过程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和响应。
2.2 社会生态系统的组成社会生态系统由人类社会、生物圈和地球系统三个组成部分构成。
人类社会是指由人类组成的社会集体,生物圈是指地球表面的生态系统,地球系统是指地球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
三、社会生态系统论的主要内容3.1 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社会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人类社会通过农业、工业、交通等活动对环境进行改造,而环境的变化也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反馈作用。
3.2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社会生态系统论研究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探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等,而可持续发展需要平衡人类社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
3.3 社会生态系统的演化与动力机制社会生态系统的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人类社会的制度、技术、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社会生态系统论研究社会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和动力机制,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3.4 社会生态系统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社会生态系统模型是研究社会生态系统的重要工具。
它可以用来模拟社会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预测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并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四、社会生态系统论的研究方法4.1 系统论方法社会生态系统论采用系统论方法研究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系统论方法包括系统辨识、系统描述、系统分析、系统评价等过程,通过综合分析社会与环境的各种因素,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4.2 模拟与预测方法社会生态系统论运用模拟与预测方法研究社会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和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探讨社会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
探讨社会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一、社会生态学的定义社会生态学指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领域,探讨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从社会科学和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行为对环境影响的学科。
社会生态学的目的是为了探索人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二、社会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1.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社会生态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提出了“人-环境系统”互动关系的观点。
社会生态系统由人、环境和文化三个组成部分构成,三者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系统。
人类行为对环境产生影响,同样环境的演变也会对人类产生影响。
文化因素在人和环境之间发挥着桥梁作用,从而影响着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2. 生态反馈机制生态反馈机制是社会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指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馈作用,是环境与人类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机制。
生态反馈机制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类型。
积极的生态反馈可以促进环境与人类的协同作用,消极的生态反馈则可以导致环境破坏和人类社会的危机。
3. 社会生态学方法社会生态学方法包括定量和定性研究两种形式,采用系统的研究手段,对社会生态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定量研究主要通过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进行社会生态问题的研究,定性研究主要通过深入访谈和观察等方式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三、社会生态学的研究领域1. 城市化与生态问题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但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与资源的浪费。
社会生态学研究了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如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2. 资源与环境管理社会生态学研究了资源与环境管理中的关键问题,旨在培养可持续的资源和环境管理策略。
社会生态学家研究如何管理资源、减轻环境压力和提高资源效率,使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 社区与环境公平社会生态学研究社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在社会经济地位和环境公平方面的影响。
社会生态学家研究如何提高环境公平,以促进社区的永续发展。
社会生态学-布朗芬布朗纳5系统
二、环境对心理的普遍制约作用环境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首先表现为心理机能是对环境适应的结果。
例如,我们的眼睛就是对人类生存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眼睛像照相机一样。
它的视像和照相机底片上的像一样是颠倒的,但我们看到的世界是正的。
心理学家斯特拉顿(Stratton,1897)用一套光学系统把眼睛视网膜上的视像校正成与外界物体的方向一致。
他戴了这个倒像装置以后开始时看到的是一个完全颠倒的世界,由视觉指导动作很不协调,以后渐渐适应;到了第八天他完全适应了这个新的不习惯的世界,此时,他很难说出这个世界是倒的还是正的。
但取掉了这个倒像装置以后,他看到的世界又颠倒了,由视觉指导动作不协调了,又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适应。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地球哺育了人类,人类的生理和心理机能就是对赖以生存的地球这个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人的心理与行为不仅取决于当前的刺激和人格特征,而且也取决于整个环境及其特征。
其次,环境对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还表现在自然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方面。
以能源和污染为例。
在环境中获得能源的可能性决定了人们耗能的行为方式,而这种行为方式又反过来决定着会造成什么样的环境污染。
随着能源的不断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反过来又将会改变着人们的耗能行为方式。
人类与其生存环境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如果人类的行为使得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那就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甚至会危及生命。
生态学(ecology)是一门独特的生物学分支,是研究活着的生物和它们的环境之间的关系。
一个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是一种持续几个循环的交换。
人们不满足于自然界的恩赐,着手治理和控制自然力:人工降雨,钻井,排去沼泽地的水,建造大坝,设计检验地震的建筑物,以及利用核能来增加能源。
人们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动物、人类及其环境地位。
这些改变一部分是有好处的,但一部分则相反。
在生态学中,对一个地区有害影响的例子很多。
例如,埃及尼罗河的阿斯旺大坝的修建是用来控制洪水和提供水力发电,但导致尼罗河沿岸生态破坏,自然居住地的文明被侵占,不少物种灭绝,也导致人类行为的改变。
浅析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浅析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摘要社会生态理论自提出以来,便得到社会工作研究者的关注。
随着它的发展,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已成开始成为社会工作重要的理论视角之一。
本文尝试对社会生态理论及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最后提出社会生态理论在社会工作实际运用中利与弊。
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工作;利弊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概述社会生态系统理论(Society Ecosystems Theory)在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界内又往往被简称为生态系统理论(Ecosystems Theory),它是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①。
该理论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把人类成长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其主要观点是:人生来就有与环境和其他人互动的能力,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互惠的,并且个人能够与环境形成良好的调适关系;个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人类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
个人的意义是环境赋予的,要理解个人,就必须将其置于其环境之中;个人的问题是生活过程中的问题,对个人问题的理解和判定也必须在其生存的环境中来进行。
最早提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
在这个理论中,他认为一个人会受到四个系统的影响(如图1),由主到次分别是:微系统①师海玲、范燕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004年査尔斯·扎斯特罗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新探讨[J].2005.4(165).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13](microsystem )指个人在面对情境中,所经历到一种关于活动、角色及人际关系的模式(比如说,家庭);中系统(mesosystem )指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如果微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的联系,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
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对医德教育的启示范文
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对医德教育的启示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对医德教育的启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由已故的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于1979年提出的一种理论模型。
他从个体所处的生态环境出发来研究人的发展,认为人的行为不仅受社会环境中的生活事件的直接影响,还会受发生在更大范围的社区、国家、世界中的事件的间接影响。
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对于当前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会生态系统理论简介布朗朗芬布伦纳社会生态系统理理论的哲学基础布朗芬布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论的哲学基础就是生态哲学学。
诞生于20世纪70年年代的生态哲学,是运用生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观察现实事物和理解现实世世界的哲学理论,其代表人人物是德国的萨克赛和奥地地利裔美国的卡普拉。
在生生态哲学领域,尽管不同学学者的理论观点仍然存在着着分歧,但是在生态哲学的的基本框架上他们已经达成成共识。
在本体论上,生态态哲学坚持世界的关系存在在论和过程存在论,认为世世界是“人——社会——自自然”活的复合的生态系统统,这个生态的结构和过程程相互关联,但过程更为基基本。
在认识论上,生态哲哲学反对绝对的主客二分,,认为主客的统一更为根本本,人的认识是在主—客相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进行行的。
在方法论上,生态哲哲学坚持有机论的思维方式式,强调人与世界是一个整整体,认为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获获得它的意义。
布朗芬布布伦纳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的基本内容生态哲学为布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系统理论提供了基本的本体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框架架。
在此基础上,布朗芬布布伦纳于1979年创立了了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该理理论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的环境是一个层层镶嵌的多多元系统,由近及远依次是是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
微观观系统是个体直接参与的环环境系统,比如家庭、同伴伴群体、课堂、学校等,它它们对个体的成长发展产生生直接影响。
社会生态学-布朗芬布朗纳5系统
二、环境对心理的普遍制约作用环境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首先表现为心理机能是对环境适应的结果。
例如,我们的眼睛就是对人类生存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眼睛像照相机一样。
它的视像和照相机底片上的像一样是颠倒的,但我们看到的世界是正的。
心理学家斯特拉顿(Stratton,1897)用一套光学系统把眼睛视网膜上的视像校正成与外界物体的方向一致。
他戴了这个倒像装置以后开始时看到的是一个完全颠倒的世界,由视觉指导动作很不协调,以后渐渐适应;到了第八天他完全适应了这个新的不习惯的世界,此时,他很难说出这个世界是倒的还是正的。
但取掉了这个倒像装置以后,他看到的世界又颠倒了,由视觉指导动作不协调了,又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适应。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地球哺育了人类,人类的生理和心理机能就是对赖以生存的地球这个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人的心理与行为不仅取决于当前的刺激和人格特征,而且也取决于整个环境及其特征。
其次,环境对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还表现在自然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方面。
以能源和污染为例。
在环境中获得能源的可能性决定了人们耗能的行为方式,而这种行为方式又反过来决定着会造成什么样的环境污染。
随着能源的不断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反过来又将会改变着人们的耗能行为方式。
人类与其生存环境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如果人类的行为使得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那就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甚至会危及生命。
生态学(ecology)是一门独特的生物学分支,是研究活着的生物和它们的环境之间的关系。
一个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是一种持续几个循环的交换。
人们不满足于自然界的恩赐,着手治理和控制自然力:人工降雨,钻井,排去沼泽地的水,建造大坝,设计检验地震的建筑物,以及利用核能来增加能源。
人们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动物、人类及其环境地位。
这些改变一部分是有好处的,但一部分则相反。
在生态学中,对一个地区有害影响的例子很多。
例如,埃及尼罗河的阿斯旺大坝的修建是用来控制洪水和提供水力发电,但导致尼罗河沿岸生态破坏,自然居住地的文明被侵占,不少物种灭绝,也导致人类行为的改变。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作为社会工作人员,理论知识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
理论不仅能够指导实践,还能提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本文将介绍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帮助社会工作人员更好地开展工作。
1.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中常用的理论之一。
它主要关注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和发展是受到多种系统的影响,如家庭、学校、社区等。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来分析客户的问题,从而制定相应的干预与支持计划。
2. 弹性理论:弹性理论强调人的适应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评估和培养客户的弹性来增强其抗压能力,使其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3.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侧重于人的尊重和自我实现。
社会工作人员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倾听和关注个体的需求和愿望,帮助他们发掘自身潜能,实现个人目标和幸福感。
4.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他人而形成的。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提供正面的榜样和社会支持,帮助客户学习和发展积极的行为模式。
5. 危机干预理论:危机干预理论强调在个人遭遇危机时提供临时的情感支持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使用危机干预理论中的技术和方法,帮助客户度过危机,恢复平衡。
6. 制度理论:制度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是由社会制度和结构引起的。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分析社会制度的性质和作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建议和改进方案,以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7. 家庭系统理论: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互动会对个体和整个家庭系统产生影响。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了解家庭系统的动态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提供家庭治疗和支持。
8.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基于个人对自身、他人和环境的认知和解释。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帮助客户重新认知和解释问题,促进客户的自我成长和变革。
9. 对任期和发展理论:对任期和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在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发展和转变。
社会生态系统论的名词解释
社会生态系统论的名词解释
社会生态系统论是一种综合性的理论框架,用于研究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它们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共同塑造和影响彼此的发展与演变。
在社会生态系统论中,社会系统被视为一个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它包括人类社会组织、文化、价值观念、经济活动等方面的要素,这些要素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社会系统通过资源利用、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等活动与自然环境进行交互作用,同时也受到自然环境的约束和影响。
社会生态系统论强调了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性。
社会系统依赖于自然环境提供的资源和生态服务,如水源、土壤、空气质量等。
同时,社会系统的发展和活动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如资源过度开采、环境污染等。
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构成了社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社会生态系统论还强调了不同尺度下的相互作用。
它研究了个体、家庭、社区、城市、国家以及全球层面上的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认为这些尺度上的相互作用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会相互反馈和影响。
因此,研究社会生态系统需要综合考虑多个
尺度的因素和变量。
社会生态系统论的应用范围广泛,它可以用于研究环境变化、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等领域。
通过运用社会生态系统论,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理论是指导实践的重要工具。
理论旨在提供分析、解释和实践方向,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方法。
下面将介绍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并对它们的背景、核心观点和实践应用进行简要概述。
一、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是将社会系统视为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组成部分构成的整体。
它强调社会中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因素如何通过反馈循环和双向影响而产生系统性变化。
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系统理论来理解社会环境和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干预来改善系统的功能。
二、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每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转变。
这个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社会工作者应该根据个人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来制定和实施适当的干预措施,以提供恰当的支持和帮助。
三、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将个人视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强调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它将个人的发展看作是由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所驱动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应用生态系统理论来帮助个人建立健康的环境,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资源。
四、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人通过观察他人学习和模仿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它认为行为是通过社会交互和反馈而产生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使用社会学习理论来帮助个人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积极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五、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将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联系在一起。
它认为,人们的情绪和行为是由他们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估所决定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认知行为理论来帮助个人识别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六、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关注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它认为,人的行为和情感受他们与他人的互动所影响。
社会工作者可以应用人际关系理论来帮助个人改善人际关系,建立支持性的社会网络。
七、社会正义理论社会正义理论强调社会公平和平等的重要性。
它认为社会应该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并对社会不公正现象提供干预和变革。
社会系统生态理论---文本资料
社会系统生态理论第一节西方社会生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工作中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系统理论的分支,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个具有整合意义或折中主义的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系统生态理论的产生主要源自于生物学、生态学对社会学中系统理论的影响,它使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
该理论把人类社会生存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和社区等)看做一种社会性的社会生态系统,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强调这一系统的生态学属性以及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家庭,社会系统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
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发展历程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早起传统可以追溯到达尔文在1859年提出的进化论。
强调有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变化的配合,特别是“适者生存”的概念。
以斯宾赛为代表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提出的社会进化论理论,英国19世纪后期的社会调查研究和20世纪30年代芝加哥学派中的生态学派均可看做其思想渊源。
然而,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最终形成,则是在生态学领域。
1935年,英国生物学家阿瑟·乔治·斯坦利受丹麦植物学家叶夫根·尼温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的组成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首次提出社会生态系统的概念,即社会生态系统是一个“系统的”正题。
这个系统不仅包括有机复合体,而且包括形成环境的整个物理因子复合体。
这种系统是地球表面自然界的基本单位,它们包括各种大小和种类。
20世纪初,瑞奇蒙的提出了“人在情境中”这一论述。
这一时期,社会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暗示性的元素介入到社会工作领域。
环境因素被认为至少和内部因素一样重要。
戈登在1940年提出社会工作应双重聚焦,即同时关注个人和环境。
20世纪60年代,本特兰提出了一般系统理论,其与社会生态系统具有的共同点在于:关注系统内和系统之间的压力平衡。
关于环境与人的关系,心理学家勒温首先采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心理的问题,提出了人的行为公式:B=f(P,E),即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的函数,其后,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发展了勒温的这一观点,其著作《人类发展生态学》中比较系统地将生态学的隐喻引入到人类行为的研究。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查尔斯扎斯特罗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新探讨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查尔斯扎斯特罗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新探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解读查尔斯·扎斯特罗(Charles H. Zastrow)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探索其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全新探讨。
扎斯特罗作为一位杰出的社会学者,他的理论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本文将概述扎斯特罗的理论框架,阐述其核心观点,并探讨该理论在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方面的重要价值。
本文将介绍扎斯特罗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包括其基本概念、理论构成和主要特点。
该理论强调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塑造的。
扎斯特罗将社会生态系统划分为多个层次,包括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每个层次都对个体的行为产生独特的影响。
本文将阐述扎斯特罗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探讨。
他认为,人类行为不仅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社会生态系统中,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是动态的、双向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扎斯特罗强调,要全面理解人类行为,必须关注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本文将探讨扎斯特罗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该理论为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
该理论也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个体的社会环境问题。
通过本文的概述,读者将对扎斯特罗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认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概念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作为一种深入解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框架,其核心概念在于理解个体如何在其所处的多层社会环境中发展、适应并产生影响。
查尔斯·扎斯特罗(Charles H. Zastrow)在该理论中强调,人类行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外部环境紧密相连,这些环境包括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1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生态学和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其基
本理念是以实际社会系统为基础,将社会学、社会关系以及社会资源
当做真实存在的生态系统中的实体,把其看成由誯合的自然与社会学
组成的联合体。
社会生态系统将生态环境的因素和文化环境的因素都
考虑在内,可以提出有意义的综合分析。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更加强调生态和社会的耦合性,将生态环境与
社会环境融为一体,形成社会-生态系统循环。
通过揭示社会生态系统
中社会结构之间的协同机制,对生态系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作出指导。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人口学研究、资源研究以及
自然资源研究三大方面。
在人口学研究领域,研究的目的是在不同的
人口特征、社会环境中,理解个体行为以及社会行为如何影响社会系
统的运行情况。
在资源研究领域,理解如何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保护人类自然环境。
最后,在自然资源研究领域,发掘社会生态系统
中特定资源的可持续运用方法,对有效应对社会生态系统中的重大挑
战起到一定的作用。
总之,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一种综合理论,它结合了生态学和社
会学,把环境和社会因素综合起来,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研
究不同的社会结构、不同的社会资源和不同的生态环境,来识别耦合
的价值关系,对于社会利益的保护和社会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大有裨益。
浅析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浅析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摘要社会生态理论自提出以来,便得到社会工作研究者的关注。
随着它的发展,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已成开始成为社会工作重要的理论视角之一。
本文尝试对社会生态理论及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最后提出社会生态理论在社会工作实际运用中利与弊。
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工作;利弊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概述社会生态系统理论(Society Ecosystems Theory)在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界内又往往被简称为生态系统理论(Ecosystems Theory),它是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①。
该理论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把人类成长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其主要观点是:人生来就有与环境和其他人互动的能力,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互惠的,并且个人能够与环境形成良好的调适关系;个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人类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
个人的意义是环境赋予的,要理解个人,就必须将其置于其环境之中;个人的问题是生活过程中的问题,对个人问题的理解和判定也必须在其生存的环境中来进行。
最早提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
在这个理论中,他认为一个人会受到四个系统的影响(如图1),由主到次分别是:微系统①师海玲、范燕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004年査尔斯·扎斯特罗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新探讨[J].2005.4(165).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13](microsystem )指个人在面对情境中,所经历到一种关于活动、角色及人际关系的模式(比如说,家庭);中系统(mesosystem )指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如果微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的联系,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
什么是社会生态系统论
什么是社会生态系统论社会生态系统论,也称为社会生态学,是一种综合的学科,旨在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
社会生态系统论的理论框架基于生态学和社会学的交叉点,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视为一个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
社会生态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人类社会不应被视为与自然环境相完全独立的存在,而应被看作是自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社会生态系统论强调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改变社会结构和行为将直接或间接地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这种相互作用关系在社会生态系统论中被称为人类-环境相互作用。
社会生态系统论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系统观:社会生态系统论主张将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视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它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并且不可分割地影响对方。
这种生态系统观使社会生态系统论强调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拒绝了以往单纯以人为中心的观点。
2. 家庭与社区:社会生态系统论关注生态系统中的小单位,如家庭和社区。
它指出,这些小单位是社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们的互动和行为对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3. 环境评估和管理:社会生态系统论强调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和管理。
通过系统地分析环境影响,可以找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的方法。
这种方法旨在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发展。
4. 持续发展与可持续性:社会生态系统论倡导持续发展和可持续性的原则。
它认为,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要保护和提高未来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生存条件。
这需要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控制人口增长等措施。
在实践中,社会生态系统论为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应用:1. 社区规划与发展:社会生态系统论为社区规划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通过研究社区内部的人际关系、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可以制定出适合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方案。
2. 环境决策与管理:社会生态系统论对环境决策和管理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生态学的社会系统与环境影响
社会生态学的社会系统与环境影响社会生态学是一门探讨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在社会生态学中,社会系统与环境是紧密联系的,彼此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社会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联以及环境对社会系统的影响。
一、社会系统的构成与特点社会系统是指由人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社会群体。
它包括个人、家庭、社会团体、组织机构等不同层级和规模的组织。
社会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复杂性:社会系统由众多个体组成,个体之间存在着各种关系和互动,因此社会系统具有复杂性。
2.开放性:社会系统与外界环境相互联系,通过与环境的交流和互动来维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自组织性:社会系统具有自我调整和自我适应的能力,能够通过内部和外部的反馈机制来实现自身的自组织和演化。
二、社会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社会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社会系统依赖于环境提供的资源和条件,而环境也受到社会系统的影响和改变。
1.社会系统对环境的影响:社会系统通过人类的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工业生产会产生大量废气和废水,对空气和水资源造成污染;城市化进程导致土地利用变化,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农业生产使用大量化肥和农药,对土壤和水体产生负面影响。
2.环境对社会系统的影响:环境的变化和质量对社会系统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气候变化会导致资源供应不稳定,影响农业、能源等领域的发展;环境的恶化可能引发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生态系统的退化会减少自然资源,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社会生态学通过研究社会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供了一种综合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
研究者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探索社会系统与环境的关系:1.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方式,收集社会系统和环境相关的数据,分析二者之间的关联和影响。
2.模型构建: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或计算机模拟,模拟社会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结果。
社会系统生态理论
社会系统生态理论第一节西方社会生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工作中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系统理论的分支,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个具有整合意义或折中主义的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系统生态理论的产生主要源自于生物学、生态学对社会学中系统理论的影响,它使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
该理论把人类社会生存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和社区等)看做一种社会性的社会生态系统,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强调这一系统的生态学属性以及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家庭,社会系统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
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发展历程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早起传统可以追溯到达尔文在1859年提出的进化论。
强调有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变化的配合,特别是“适者生存”的概念。
以斯宾赛为代表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提出的社会进化论理论,英国19世纪后期的社会调查研究和20世纪30年代芝加哥学派中的生态学派均可看做其思想渊源。
然而,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最终形成,则是在生态学领域。
1935年,英国生物学家阿瑟·乔治·斯坦利受丹麦植物学家叶夫根·尼温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的组成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首次提出社会生态系统的概念,即社会生态系统是一个“系统的”正题。
这个系统不仅包括有机复合体,而且包括形成环境的整个物理因子复合体。
这种系统是地球表面自然界的基本单位,它们包括各种大小和种类。
20世纪初,瑞奇蒙的提出了“人在情境中”这一论述。
这一时期,社会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暗示性的元素介入到社会工作领域。
环境因素被认为至少和内部因素一样重要。
戈登在1940年提出社会工作应双重聚焦,即同时关注个人和环境。
20世纪60年代,本特兰提出了一般系统理论,其与社会生态系统具有的共同点在于:关注系统内和系统之间的压力平衡。
关于环境与人的关系,心理学家勒温首先采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心理的问题,提出了人的行为公式:B=f(P,E),即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的函数,其后,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发展了勒温的这一观点,其著作《人类发展生态学》中比较系统地将生态学的隐喻引入到人类行为的研究。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我的理解
就是将:“环境对人成长境的描述甚为丰富,深刻改变了发展学家思考儿童 发展的方式。告诉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微观系统 中,并与中间系统相联系、嵌套于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 之中。 强调心理研究应该在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下进行,促使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实验控制与现实情境相结合。 强调了发展中的个体与不断变化的环境之间有着复杂的 互动。只有观察这种互动才能深刻理解个体如何影响他 们的环境并受环境的影响
理论局限
该理论以生物生态模型为其特点,但是很 少论述具体的生物因素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强调发展中的个体与不断变化的环境之间 有着复杂的互动,既是理论的优点,也是 缺点。 过分强调了变化的特殊性(独特的个体; 独特的环境;独特的人生),缺乏发展的 标准模式。
启示
要充分认识到幼儿园、家庭、社区在儿童发展 中的独特作用,以促进儿童的成长。 要重视从幼儿园与家庭和社区的相互关系中, 来研究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以优化儿童成长 的环境。 要加强幼儿园、家庭、社区彼此之间的联系, 以形成正向的互动关系,保证儿童的发展。 要逐步扩大儿童认识世界的范围,培养儿童的 适应能力。
理论内容
个体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 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 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 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导致儿童不 同的发展水平。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分为:微观系统、中间 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动态变化系 统。
系统分层
微观系统:处于中心点,是指儿童在即时环境中的作 用系统。(如:家庭) 中间系统:保证了家庭氛围中社会因素的加入。(如: 托幼学校、诊所、社区活动场所等) 外层系统:指儿童环境中那些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要素,是儿童非即时性的环境。(如:宗教组织和社 团;父母的社会网络等) 宏观系统:中间系统和外层系统蒸发出的文化氛围。 (如:社会习俗、教养法规、文化价值观等) 动态系统:以上系统的状态属性。强调四个系统的即 时变化和非静止性。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困境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研究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困境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研究引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社会科学理论,它主张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
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下,社会组织的发展与运行是一个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非线性过程,受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困境社区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困境与挑战,需要通过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与研究。
本文旨在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困境社区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以期为促进困境社区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建议。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主张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与相互适应的关系,这种相互作用与相互适应的关系在困境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困境社区社会组织与社会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影响关系。
困境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与影响,一方面,外部环境对困境社区社会组织的资源获取、政策支持、社会认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困境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也会对外部环境产生影响,它们通过组织和参与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社区自治等活动,改善了社区内部的生态环境,提高了社区的社会文化素质,促进了社会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协调发展。
困境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整合性与包容性特点。
困境社区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整合社区内部的资源与力量,还需要与外部资源进行对接与整合。
困境社区社会组织往往具有较高的包容性,它们能够容纳不同族群、不同团体、不同观点的人群参与实现多元共融、多方共赢的发展目标。
二、困境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尽管困境社区社会组织具有较强的整合性与包容性特点,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
资源匮乏是困境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系统生态理论第一节西方社会生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工作中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系统理论的分支,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个具有整合意义或折中主义的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系统生态理论的产生主要源自于生物学、生态学对社会学中系统理论的影响,它使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
该理论把人类社会生存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和社区等)看做一种社会性的社会生态系统,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强调这一系统的生态学属性以及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家庭,社会系统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
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发展历程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早起传统可以追溯到达尔文在1859年提出的进化论。
强调有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变化的配合,特别是“适者生存”的概念。
以斯宾赛为代表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提出的社会进化论理论,英国19世纪后期的社会调查研究和20世纪30年代芝加哥学派中的生态学派均可看做其思想渊源。
然而,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最终形成,则是在生态学领域。
1935年,英国生物学家阿瑟·乔治·斯坦利受丹麦植物学家叶夫根·尼温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的组成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首次提出社会生态系统的概念,即社会生态系统是一个“系统的”正题。
这个系统不仅包括有机复合体,而且包括形成环境的整个物理因子复合体。
这种系统是地球表面自然界的基本单位,它们包括各种大小和种类。
20世纪初,瑞奇蒙的提出了“人在情境中”这一论述。
这一时期,社会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暗示性的元素介入到社会工作领域。
环境因素被认为至少和内部因素一样重要。
戈登在1940年提出社会工作应双重聚焦,即同时关注个人和环境。
20世纪60年代,本特兰提出了一般系统理论,其与社会生态系统具有的共同点在于:关注系统内和系统之间的压力平衡。
关于环境与人的关系,心理学家勒温首先采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心理的问题,提出了人的行为公式:B=f(P,E),即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的函数,其后,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发展了勒温的这一观点,其著作《人类发展生态学》中比较系统地将生态学的隐喻引入到人类行为的研究。
吉特曼在1979年正式提出:需要对案主的适应性潜能和他们的环境的滋养性品质给予双重的关注。
这一论述具体阐释了对环境重要性的重视。
伴随符号互动理论的发展,社会工作理论也更关注人与环境的互动。
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美国已具有相当影响。
杰曼和吉特曼的社会工作时间的生命模式将其作为一种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
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理论来源根据格林和埃弗雷斯的说法,社会生态系统的观点是一个开放的理论系统。
在不同的时代,社会生态系统融合了不同的理论概念,最终成为目前所具有的这种综合性的理论架构。
在20世纪初期,两位社会工作专业的先驱各自在其倡导的社会工作的影响、瑞奇蒙德主导的慈善社会组织会社运动中,主张以“社会诊断”的方法来检视案主个人需求和环境间的互动问题,进而提升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建构社会工作的“人在情境中”的观点。
另一位则是亚当斯,其所倡导的邻里组织运动中以社区发展的方式组织社区居民自助助人,从事社会改革以改善个人和家庭的生活。
他们两位都提到了社会与社区的作用,即个体所面临的环境和情景的作用。
“诊断”和“人在情境中:的概念包含着大量的生态学的隐喻。
1929年,美国社会工作协会提出的《米尔福德会议报告》,指出当时社会工作个案方法领域过于多元,分歧十分严重,急需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架构作为整合社会工作的共识和基础。
随后,社会工作实务逐步融合当代各个重要架构的概念,例如人类学家布鲁默的符号互动理论等,强调个人行为是个人和文化环境相互流动,社会化,角色期待的结果。
受1950年以来的人文心理学的影响,社会工作实务强调运用关怀的治疗体系,提供可以引发案主成长的生活经验,并重视个人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根据沃克福恩的说法,在1950年左右,两位社会学者戈登和巴特利特的先后呼吁社会工作专业需要整合统一整合其专业基础,强调社会工作的助人方法必须是同时注重个人与环境相互搭配的双焦点的干预策略。
1960年,全球推动“地球日“运动,西方科学家与社会思潮从过去的倾向于人为万物之灵的客观生物学的观点,转变为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或多元体系的观点架构。
如前文所阐述,由本特兰和戈登建构了一般系统理论,例如系统的封闭或开放、系统的互惠性关系、系统的协同等活动,对社会生态系统观点中有关人与环境系统的交流概念的建构有直接的影响,相比于一般系统理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聚焦于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协调的能力。
20世纪70年代后期,杰曼和吉特曼等著名的社会工作学者,总结上述各个理论来源建立了一套综合性的社会生态系统观点,称之为“生命模式”或“生活模式”,强调社会工作的干预焦点应将人置于其生活的场域,重视个人的生活经验、发展时期、生活空间与生态资源分布等有关个人和环境间的交流活动,并从生活变迁、环境品质与调和程度三个层面间的互动关系来引导社会工作的实施。
完整的社会生态系统模式框架至此大致形成,成为当代社会工作实务最重要的模式之一。
迈耶创制了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以取代生态理论,他直接比生命模式更为灵活,因为他更清晰的采用了别的解释理论而非创造自己的理论,它的特征在于有益于评估,且聚焦于家庭和环境支持的网络,利用家庭图和生态图作为视觉工具使得操作模式流程更为形象直观。
直至20世纪80年代。
社会生态系统观点纳入了增权理论的取向,强调社工与案主建立实务上为案主进行倡导辩护。
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先后有一批社工和研究者将其运用于实务操作并进行大力推广。
例如,布朗将环境和边界的观念应用于小组工作。
艾略特认为系统理论可以与社会发展的理念整合在一起,以应用在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工作当中。
卡德达基指出介入社会不同层次的可能性是如何与社会发展实践特别相关联的。
20世纪90年代末期,查尔斯·扎斯特罗,科姆、惠特克和特雷西的个人环境实践是一种助人过程的生态学视角,这一视角提出的目的在于纠正社会工作实践过分沉迷于个人中心,忽视了社会环境复杂性的局面,对社会网络的评估影响巨大。
个人环境实践的目标是改善按住面对压力性生活情境、环境挑战和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的控制感。
这一目标内涵强调了对环境的挑战和对资源把握的重要性,这一观点用于任意层次的干预。
这一个体环境实践模式强调社会层面的赋权,同时也强调个人层面的赋权。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在最近十年有了新的进展,包括加入生态—社会视角,深入生态视角以及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其中生态—社会视角指在生态视角里面加入社会排斥这样的概念,受到英国分配正义和法国社会资本概念的影响。
这一概念源于卜克勤在70年代末期首次提出社会生态学这一名词,认为人类社会也应该适应生物的生态结构,这种生态学包含人们之间潜在的社会联系所构成的社会环境,以及人类与其生活的自然环境。
其后这一学派不断发展,其观点包括整体性分析。
促进原生资源和自我意识的正面利用,关注社会环境和合作性网络以及冒险教育。
阿恩创立了一种生态学,主要研究社会生态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依赖,认为系统的不同要素的内部价值源于人类对其赋予的不同价值。
班顿等人将深入生态学与社会生态学结合,将其应用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提出了实践原则。
也有学者从文化人类学出发认为这种深生态学理论主要研究社会生态理论主要研究社会生态系统各个方面的相互依赖,不同要素内部价值源自人类对其赋予的价值,翁戈在深入生态学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个更有深度的社会生态学视角,他的理论原则包括:每个人都有内在的价值,文化和社会组织的多样性为寻找解决方法提供了了潜力。
公共政策应该旨在拓展社区的能力和培养社区成员的能力,符合个人和社区利益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准,社工应该有伦理责任去促进和改变。
第二节社会生态理论的主要人物及其观点一、布朗芬布将环境布朗芬伦纳作为一个心理学家通常被认为系统地将生态系统观点应用到人文社科领域分析的首要学着。
他对个人的发展进行了生态社会学角度的理解,认为发展着的个体不仅是受环境影响的对象,同时也是不断成长的动态的重构环境的实体。
在个人与环境的这种双向互动中,产生了相互适应的现象,同时环境不仅仅是包括家庭,朋辈群体等一般情况下较为熟悉的情景,还包括更大社区和社会系统。
布朗分布伦纳将环境分为五个层面:(1)微观系统,包括面的面交流的群体。
(2)中观系统,即与微观系统结构之间的连接,如老师和父母之间的连接。
(3)外围系统,个体不直接作用于这一系统,但外围系统可以作用于微观系统从而影响整个个体的发展。
例如社区对儿童的影响。
(4)宏观系统,包括更大的文化与社会体系,如意识形态、信仰系统、风俗和法律。
宏观系统所定义的这些大的原则对其他所有层次及其互动都有着相互叠加的影响。
(5)时间系统。
这个系统包括了孩子成长环境中与时间相关的多元定义。
这个系统中包含的元素可以使外部压力事件如父母的死亡,也可以是内部伴随着年龄增长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如青春期的到来。
这一维度将个人的发展看作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互动的过程。
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最初应用于研究儿童心理发展。
他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考量了形成儿童生活环境的各种关系下儿童心理的发展,他定义了复杂的“层”环境,每个“层”内部的结构之间和层之间的互动都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在空间环境的四个层级里,微观系统起着最重要也最直接的作用,包括儿童和其最近的环境的互动关系,如家庭、学校、邻居或其他孩童等。
这一结构对儿童具有双向影响——亲近儿童或者疏离儿童。
外部层次的互动也会影响到内部结构。
后有学者细化了布朗芬布伦纳的微观系统,认为个体的历史与家庭背景也应属于微观系统的一个方面,尤其在长期忍受家庭暴力而不反抗的妇女身伤表现的尤为突出。
同时,作为一个人与环境互动的生态过程,从时间上来看,个体一出生就置身于一定的环境中,并通过自己的本能的生理反应来影响环境。
另一方面,个体也会根据外界环境来调解自己的行为。
个体对环境的主观选择是随着时间不断推移、个体知识经验不断积累的结果。
这种变化被布朗芬布伦纳称为“生态转变”,每次转变都是个体人生发展的一个阶段。
时间系统所关注的正是这哥转变的过渡点,如升学、结婚、退休等。
这种转变可分为两大类:正常的和分正常的,这些转变发生于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通常通过影响家庭进程对个体产生间接影响。
二、杰曼和吉特曼的生命模式观杰曼和吉特曼进一步发展了布朗芬布伦纳的五个圈层的理论,从自我心理学与系统理论出发,认为个人与生态环境的交流提供了社工介入的空间,。
社工作为影响案主个体的一个系统与案主本身所具有的五个系统一起构成了一种综合的社会生态系统。
1980年,杰曼和杰特曼一起将这个模式发展成为“生命模式”或“生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