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汉服的四种形制
明代服饰(图文解析)

明代服饰(图文解析)明代皇帝服饰明朝从蒙古贵族手中夺取政权,对整顿和恢复礼仪非常重视。
废弃了元朝的服制,并根据汉族人民的习俗,将服饰制度重新规定。
首先制定皇帝的礼服。
明太祖认为古代五冕之礼太繁,决定“祭天地、宗庙,服衮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
余不用。
”男子服饰1.明代男子服装,以袍衫为尚。
2.团领衫、补子、幞头①明代公服:盘领右衽袍、袖宽三尺。
②幞头,在明代已成为统治阶级的专用头衣。
常服中的幞头称“乌纱帽”,前低后高,圆顶,翅钝圆,帽内用网巾束发。
帝王所用幞头名“翼善冠”,折角向上。
3.直裰/直身,右衽、大袖的宽敞袍式,背间中缝直通到底,明时僧道亦服。
明初儒生都穿蓝色四周镶黑色宽边的直裰,时称蓝袍。
4.罩甲,是超短袖、对襟或大襟,长度在膝下到足背之间,衣身紧窄的式样。
5.巾帽,一般人常用巾和帽,明代巾帽除采用唐宋还有元代的部分保留,所以明代巾帽比较多样。
如“四方平定巾”、“东坡巾”、“平顶巾”、“六合一统帽”(又称小帽,即瓜皮帽)等。
女子服饰1.主要有:衫、袄、霞帔、比甲、裙子等。
命妇服包括:凤冠、霞帔、大袖衫、褙子组成。
2.凤冠、霞帔①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
后妃的凤冠除缀凤凰外还有龙,普通命妇的彩冠仅缀花钗。
②霞帔是一种帔子,象两条彩带,绕过头颈,披挂在胸前,下坠一颗金玉坠子。
宋代,霞帔成为贵妇礼服,明代因袭不该。
不同品级命妇霞帔纹样有严格规定。
3.背子,亦作褙子,样式继承宋代,有合领和对襟两种,贵贱皆服。
就功用分两式:对襟、大袖为贵妇礼服;对襟、小袖为普通妇女便服。
品级纹样基本与霞帔相同。
4.比甲,即无袖无领的对襟马甲,明代中叶形成风气。
比甲形似背子而无袖,比后来的马甲、坎肩要长,罩在衫袄之外。
5.水田衣,是一种以各色零碎织锦料拼合缝制成的服装,形似袈裟,因拼纂的布形如水田而得名。
6.衣、裙,①上衣和裙的长短变易时常,衣式亦窄亦宽,四方服饰都仿京师,后趋效南方。
明代汉服形制全面介绍

明代汉服形制全面介绍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文化和服饰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汉服作为传统的中国服饰,也在明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对明代汉服的形制进行全面介绍。
明代汉服的形制可以分为上衣、下装、鞋袜和配饰四个部分。
首先是上衣。
明代男子的上衣主要有袍、褙和襦三种。
袍是一种长袍,通常到膝盖以下,有时还会配上蟒袍。
褙是一种短袍,长度通常在腰际或臀部附近,常用于外出活动或作为日常服装。
襦是一种紧身的上衣,通常贴身穿着,常用作内衣。
女子的上衣主要有襦袄、襦裙和对襟衫三种。
襦袄是一种紧身的上衣,常用作内衣,襦裙则是配合襦袄穿着的下装。
对襟衫是一种对襟式的上衣,常用作外出或正式场合的服装。
接下来是下装。
明代男子的下装主要有裤、裙和袴三种。
裤是一种长裤,通常与上衣搭配穿着,长度及至脚踝。
裙是一种宽松的下装,通常到膝盖以下,常用作日常服装。
袴是一种宽松的裤子,通常到膝盖以上,常用作骑马或打猎时的服装。
女子的下装主要有裙和裤两种。
裙是一种长裙,通常与上衣搭配穿着,长度及至脚踝。
裤是一种宽松的下装,通常到膝盖以上,常用作户外活动或运动时的服装。
然后是鞋袜。
明代男子的鞋袜主要有布鞋、靴子和袜子三种。
布鞋是一种简单的鞋子,多用于日常穿着。
靴子是一种长筒鞋,常用于外出活动或正式场合。
袜子则是作为鞋子的内部配件,常用于保暖和舒适。
女子的鞋袜主要有绣花鞋、鱼口鞋和袜子三种。
绣花鞋是一种精美的鞋子,常用于正式场合或婚礼。
鱼口鞋是一种露趾的鞋子,常用于舞蹈或演出。
袜子则是作为鞋子的内部配件,常用于保护脚部和增加舒适感。
最后是配饰。
明代男子的配饰主要有帽子、腰带和饰物三种。
帽子是一种常见的头饰,常用于遮阳或增加美观。
腰带是一种用于束腰的装饰品,常用于固定上衣和下装。
饰物则包括项链、手链等,常用于增加个人魅力和装饰效果。
女子的配饰主要有发饰、耳环和饰物三种。
发饰是一种用于装饰发型的配件,常用于增加美观和独特性。
耳环是一种用于装饰耳朵的饰品,常用于增加个人魅力和时尚感。
明代服装

二、民服 明代一般男子服式主要有:直身、罩甲、襕 衫、裤衫、裤褶、曳撒等,多承袭前代,仅 在色泽、长短上有所变易。而作为明代男子 主要首服的巾帽,则有很大发展,特点突出。
百姓服装
第三节 女子冠服与便服
一、冠服 大凡皇后、皇妃、命妇,皆有冠服,一般为 真红色的大袖衫、深青色的背子、加彩绣帔 子。 帔子 蹙金
第六章
明代服装
第一节 概述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在 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专制,对中央和 地方封建官僚机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 中包括恢复汉族礼仪,调整冠服制度,禁胡 服、胡姓、胡语等措施。
第二节 男子官服与民服
一、朝服 朝服以袍衫为尚,头戴梁冠,着云头履。梁 冠、佩绶、笏板等都具体安排。
1、明代官服形式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2、说说女服的风格。
霞帔示意图
三龙双凤冠
二、便服 命妇燕居与平民女子的服饰,主要有衫、袄、帔子、 背子、比甲、裙子等。普通女子服饰多以紫色粗布 所制的衣式,不许金绣。 背子 比甲 裙子 头饰
明代背子
穿窄袖背子的妇女
比甲
穿 比 甲 的 妇 女
裙
水田衣
明代女子头饰
本章重点、难点问题:
中国传统服饰之明代服饰(图)

中国传统服饰之明代服饰(图)中国传统服饰明代服饰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千年来的带结。
但是纽扣并⾮始于明代,从元代的辫线袄⼦腰围部分曾经见到过钉纽扣的形式。
纽扣的使⽤也是⼀种变⾰,体现着时代的进步。
另外理学盛⾏也在⼀定程度上影响了服装风格。
明装与唐装相⽐,在于⾐裙⽐例的明显倒置,由上⾐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
⾐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
中国传统服饰——明代戎服 朝服⽤于⼤把、庆成、正旦、颁沼等国家⼤典。
戴梁冠,穿⾚罗⾐、裳,佩⾚、⽩⼆⾊绢⼤带,⾰带,佩绶。
明延宋制,也以冠上梁数划分等级。
公冠为⼋梁,加笼⼱貂蝉,⽴笔五折,四柱,⾹草五段,前后⽟蝉。
侯七梁,笼⼱貂蝉,前后⾦蝉,其余皆少于公冠⼀等。
伯为玳瑁蝉,其余较侯再减⼀等。
都插雉尾。
驸马与侯相同,但不插雉尾。
梁数之外,官员所佩的带、绶也是区分品级的标志。
官⼀品,冠七梁,不⽤笼⼱貂蝉,⾰带⽤⽟,绶⽤云凤四⾊(黄、绿、⾚、紫)花锦。
⼆品,冠六梁,犀⾰带,绶同⼀品。
三品,冠五梁,⾦⾰带,绶⽤云鹤花锦。
四品,冠四梁,余同三品。
五品,冠三梁,银⾰带,绶⽤盘雕花锦。
六品、七品冠⼆梁,银⾰带,绶⽤练鹊三⾊(黄、绿、⾚)花锦。
⼋、九品冠⼀梁,⾰带⽤乌⾓,绶⽤鸂鶒,⼀种⽔鸟,⾊多紫〕⼆⾊(黄、绿)花锦。
御史冠⽤獬⾘。
所拿的笏板,⼀⾄五品⽤象⽛,六⾄九品⽤槐⽊。
中国传统服饰——明代男服 同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样,朱元璋在登上帝位后,早已忘却⾃⼰也曾是贫苦百姓中的⼀分⼦,在强化统治者特权地位的同时,视百姓为贱⼈,认为庶民不过是“趋事执役以奉上者”。
洪武⼗五年(公元1382年)出榜晓谕两浙、江西⼈民:“为吾民者当知其分(职分,应尽的义务),⽥赋⼒役出以供上者乃其分也。
能安其分,则保⽗母妻⼦,家昌⾝裕,为忠孝仁义之民。
”否则,不但国法不容,“天道亦不容矣”(《明太祖实录》卷⼀五○)。
基于这种观点,反映在百姓的服饰上是多有限制。
明代男子官服形制设计

明代男子官服形制设计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官服形制也有独特的特点。
明代男子官服分为上、中、下三套,下面将详细介绍明代男子官服的形制设计。
一、上官服1.冠:上官服的冠分为不同的级别,如一品冠、二品冠等。
一品冠有七髻,头顶的髻由金丝制成,其他髻以白色帛织成。
二品冠有五髻,三品冠有三髻。
冠上还可以佩戴额垂和年垂,额垂由五色缎带制成,年垂由黑色云锦制成。
2.衣:上官服的衣分为袍和褂,袍和褂的颜色也有不同的等级。
一品袍和褂由黄色云锦制成,二品袍和褂由红色云锦制成,三品袍和褂由蓝色云锦制成。
袍和褂上都有不同等级的“肩章”,如一品袍和褂上有以金丝制成的回纹,二品袍和褂上有以银丝制成的回纹,三品袍和褂上有以细丝制成的回纹。
3.裤:上官服的裤为直筒裤,并且裤腿两侧有斜边的小翼。
裤分为黄、红、蓝三色,与袍和褂的颜色相匹配。
4.鞋:上官服的鞋为麻底布鞋,鞋面由黄、红、蓝三色的绒线制成,且有不同等级的“鞋花”。
一品鞋花为金丝制成的回纹,二品鞋花为银丝制成的回纹,三品鞋花为细丝制成的回纹。
二、中官服1.冠:中官服的冠比上官服的冠低一级,冠上只有三髻。
冠上的额垂和年垂颜色也相应降低,由五色缎带制成的额垂变为红色缎带制成,由黑色云锦制成的年垂变为红色云锦制成。
2.衣:中官服的衣也比上官服的衣低一级,在颜色上也有相应的变化。
一品衣为紫色云锦制成,二品衣为青色云锦制成,三品衣为深绿色云锦制成。
衣上的“肩章”也变为以银丝制成的回纹。
3.裤:中官服的裤和上官服的裤形制相同,裤腿两侧的小翼也一样具有斜边。
4.鞋:中官服的鞋和上官服的鞋形制相同,鞋面的颜色也与衣物相匹配。
三、下官服1.冠:下官服的冠比中官服的冠低一级,冠上只有一髻。
冠上的额垂和年垂的颜色也相应降低为红色缎带制成。
2.衣:下官服的衣比中官服的衣低一级,在颜色上也有相应的变化。
一品衣为白色云锦制成,二品衣为浅灰色云锦制成,三品衣为淡蓝色云锦制成。
衣上没有“肩章”。
明制汉服科普小知识点总结

明制汉服科普小知识点总结明制汉服科普小知识点总结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明代,汉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了当时社会中重要的身份象征和审美标准。
本文将从明制汉服的款式、颜色、配饰、礼仪等方面,为您介绍一些汉服的科普小知识点。
一、明制汉服的款式1. 男子汉服明代男子汉服的款式包括衫、袄和袍。
衫是最基本的上装,分为巨衫、夹衫和小衫。
巨衫经常用来作为正式场合的礼服,夹衫则是平常穿着的衣物。
袄是指中装,类似于现代的外套,可以用来增添威严感。
袍是明代男子的礼服,有长袍和短袍之分,长袍多用于重要场合,短袍则用于日常穿着。
2. 女子汉服明代女子汉服的款式较为多样。
旗袍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款式,是与褙子相配对的一件上装。
褙子是女子汉服的一种特殊衣物,类似于现代的背心,可以搭配不同款式的上衣。
妇人上衣有披袄、雁行、繍装等多种式样,每一种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用途。
下装方面,女子一般穿着裙子,包括裙襦、制裙、垂裙等。
二、明制汉服的颜色1. 男子汉服的颜色明代男子汉服的颜色以黑、白、蓝为主。
黑色代表庄重和权威,白色则代表纯洁和清高,蓝色则相对较为少见,通常用于重要场合。
2. 女子汉服的颜色明代女子汉服的颜色则更为多样。
红色代表喜庆和幸福,黄色代表尊贵和皇家,蓝色代表高贵和深邃,绿色代表青春和活力,紫色代表神秘和权力。
三、明制汉服的配饰1. 男子汉服的配饰男子汉服的配饰主要有帽子、腰带、鞋袜等。
帽子有多种款式,常见的有巾、纶巾、香囊巾等。
腰带也有多种选择,如细带、宽带、丝带等。
鞋袜方面,男子多穿长靴或高筒鞋,袜子一般以白色为主。
2. 女子汉服的配饰女子汉服的配饰更为丰富多样,主要有发饰、首饰、带子等。
发饰包括簪子、发簪、发钗等,可以根据发型和场合的不同进行选择。
首饰有项链、耳环、手链等,常常用于增添女子的妩媚和华丽感。
带子则是女子汉服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腰带、宽带、腰封等。
四、明制汉服的礼仪在明代,汉服不仅仅是一种服饰,还与社交礼仪紧密相连。
汉服的分类

汉服的分类汉服的样式从形制上看,主要分为“衣裳”、“深衣”、“袍服”和“襦裙”四大类。
1.衣裳制上衣下裳是汉服的起源,即上衣和下裳分开穿。
上衣指上面的衣服,下裳指下裙,因为是围合式,也叫围裳。
後世称服装为“衣裳”,就是从这儿而来。
平民百姓也穿上衣下裳,但为劳做方便,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着长裤。
上衣下裳黄帝的冕服就是这种形制,後世男子最高级别的礼服一直是上衣下裳制。
这个形制一直延续到明朝。
2.深衣制深衣制,即上衣下裳相连。
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
曲裾深衣是将後片的衣襟加长形成三角,加长後的衣襟穿时绕至背後,再用腰带系紧。
而曲裾和直裾的区别就在於裾上,曲裾深衣是把裾绕在身上,称为“曲”;直裾深衣是把裾垂直於地面的,称为“直”。
深衣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样式,是高官贵族的常服,平民百姓的礼服。
深衣3.袍服制即上下通裁,就是中间没有缝合线,一体裁剪而成。
分为长衣(直裰、直身)以及长衣(袍、衫)、阑衫、褙子(由袄子、大袖衣、旋袄演变而来)。
袍服通常衬有白色内衣,一般作为百官及士人的常服。
袍服4.襦裙制即短衣长裙,腰间以绳带系扎,衣在内,裙在外。
这个形制包括短襦、半臂、大袖衫。
是历代女子最喜爱的穿着形式。
襦裙-半臂四、汉服的基本样式1.上衣下裳﹕交领,衣可内穿或外穿。
2.上襦下裙﹕交领或直领,上穿襦(短上衣),下穿裙。
襦在内,裙在外。
还配有腰带、披帛、配饰等。
3.上衣下裤﹕交领,上短衣下配裤子,包含缚裤。
4.衣裳连属﹕即深衣,交领接衽,包括直裾和曲裾,直裾中又包含很多定制模式。
深衣5.直裰﹕长衣的一种,也叫直身。
交领,有衣缘,两侧不开衩,衣长至脚踝。
直裰6.袍衫﹕长衣的一种。
交领或圆领,双层为袍,单层为衫。
两侧开衩,衣长至脚踝。
袍衫7.阑衫﹕圆领袍衫的一种,接衽,衣长至脚踝,为了尊重传统衣裳制,在膝下拼接横阑。
阑衫8.褙子﹕由袄子、大袖衣、旋袄演变而来。
直领相系垂带,两侧开衩到腋下,半披半穿。
有袖称褙子,无袖为比甲。
褙子9.半臂﹕也称半袖。
知识点31:明朝服饰制度中的帝王服饰形制

大明衣冠中国历代服饰赏析知识点31:明朝服饰制度中的帝王服饰形制教学目的:以《中东宫冠服图》为据,图示法介绍明朝帝王的服饰形制特点。
内容纲目:(一)帝王冕服形制(五)燕弁服形制(二)通天冠服形制(六)常服形制(三)皮弁服形制(七)帝王其他服饰(四)武弁服形制明成祖明仁孝文皇后明孝宗明孝康敬皇后明神宗明孝端显皇后衮冕 通天冠服 皮弁服 武弁服 燕弁服 衮服(一)帝王冕服<冕冠>: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纱,里裱朱色纱做成。
帽卷两侧有纽孔(戴时用玉簪穿过纽孔把冕固定在头顶的发髻上),下端有武(即帽圈),纽孔和武都用金片镶成。
綖板左右悬红丝绳为缨,缨上挂黄玉,垂于两耳之旁,叫作充耳。
此外,綖板上还悬有一根朱纮。
定陵出土冕冠,冕板以桐木为质,呈前圆后方形。
冕板长38.7,宽19厘米。
上面贴黑素缎一层,下面贴红素缎一层。
前后各缀十二旒,每旒穿玉珠九颗(白色3颗、红、蓝、绿各2颗),珍珠三颗,以五股红色丝线相系。
其冠卷(帽壳)作圆柱形,以细竹丝编结成六角形网状,髹黑漆。
里衬一层红素绢,面敷三层黑素纱,冕口里衬一周红素罗。
冕顶有玉衡一条,用以维持冠。
衡为长方形,两端各有两圆孔,用以缝线。
冠体上部横插玉簪一,簪为两段,顶部呈方形阶梯状三层,分别固定在冠的两侧。
冠上系有红涤带和红丝带,两侧各有一绿一白两玉珠作为充耳。
,交领、大袖,领、袖、衣襟等处施本色缘边。
玄衣上织日、月、龙、星辰、山、火、华虫、宗彝八章。
日月皆圆形,日纹红色,在左肩,月纹白色,在右肩。
龙在两臂,均为升龙。
星辰在背,用五颗小圆星,五色。
山在星辰之下,为并列的五座山峰。
火、华虫、宗彝在两袖,每种纹样各用三个,竖行排列。
火为红色火焰,在上;华虫形似锦鸡,五彩羽,红腹,居中;宗彝在下。
(永乐三年制)<纁裳>:分为前后两片,前片三幅,后片四幅。
因裳幅均为正幅(长方形),需要在每幅上折叠出褶子,使裳腰与人体腰围相适。
裳前后片的两侧及底边施本色缘边,。
明朝汉服形制介绍

以明朝汉服形制介绍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其汉服形制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下是对明朝汉服形制的简要介绍:
上衣:明代男子的上衣多为直领或襟裆领式,也有高耸无领的衫袄。
下摆较宽松,多配兜,可以垂至腰际或更长。
女子的上衣多为对襟式,有直袖或大袖两种款式。
领口、袖口和下摆处常饰以各种织品做装饰,显示出丰富的线条感。
裤子:男子一般穿直筒或稍宽的长裤,常与下衣连为一体。
女子则多穿裙子,最常见的是腰身略高的直筒裙,下摆开叉设计,便于行走活动。
鞋袜:男子常穿圆头或尖头的布质鞋,也有破洞和防滑的装饰。
女子则多穿花色各异的绣花鞋或草鞋。
袜子多为丝绸制品,以红、紫、蓝等颜色为主。
发型:男子留长发较为普遍,有的会做发辫。
女子的发型复杂多样,常采用盘发或编成各种花样。
配饰:明朝汉服讲究细节,常使用各种配饰来点缀服装。
男子通常佩戴帽子、腰带、护心镜、挂坠等;女子则戴发饰、耳环、项链、手镯等。
以上是对明朝汉服形制的简要介绍,明朝时期华丽的汉服风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繁荣。
明代汉服形制全面介绍

明代汉服形制全面介绍明代汉服形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传统服饰,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全面介绍明代汉服的形制,包括衣、裳、帽、鞋等方面的内容。
明代汉服的衣服主要包括上衣和下衣两部分。
上衣通常是对襟式的,由左右两片衣前和一片衣后组成。
衣前呈直角形,衣后呈圆形,两者相互衔接。
上衣的领口分为立领和折领两种形式,立领较高,折领较低。
袖口的设计一般是宽松的,方便活动。
下衣通常是裙子或裤子,裙子的长度到膝盖,裤子则是长及脚踝。
裙子和裤子的腰部都有腰带来束缚。
明代汉服的裳是指外袍,用来遮盖上衣和下衣。
裳的长度一般到脚踝,款式多样,有直裳、曲裳、斜裳等。
直裳是最常见的款式,裳身通常是一片布料,裳的两边有开衩,方便行走。
曲裳则是在裳身两边加上褶皱,使裳更加宽大。
斜裳则是在裳身的一侧加上斜纹,增加了视觉效果。
裳的领口和袖口一般都是宽松的设计。
明代汉服的帽子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常常与衣服的款式相匹配。
常见的帽子有巾帽和官帽两种。
巾帽是一种简单的帽子,通常由布料制成,呈圆形,可以固定在头上。
官帽则是一种高大的帽子,通常由纸扎制成,形状独特,代表着不同的官职和身份。
明代汉服的鞋子也是与衣服相匹配的,常见的有布鞋、皮鞋和履鞋等。
布鞋是最为普遍的一种鞋子,通常由布料制成,舒适轻便。
皮鞋则是由皮革制成,更加耐穿耐磨。
履鞋是一种特殊的鞋子,通常由木头和布料制成,形状独特,适合正装场合的穿着。
总的来说,明代汉服形制丰富多样,款式独特。
它不仅体现了时代的特点,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明代汉服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被广泛应用于影视剧、古装舞蹈等方面。
通过了解明代汉服的形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明式汉服

公元1368年,明朝建国。
为重新振兴中国社会,明朝政府采取了上承周汉,下取唐宋的治国方针,对整顿和恢复礼仪极其重视,并根据汉族传统重新规定了服饰制度。
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发展的前提之下,明代的服饰面貌仪态端庄,气度宏美,成为中国近世纪服饰艺术的典范。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
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
其中霞帔、背子、比甲为对襟,左右两侧开衩。
成年妇女的服饰,随随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变化,有各种不同形制,普通妇女服饰比较朴实,主要有襦裙、背子、袄衫云肩及袍服等。
袍服是由背子演变而来,特点为低领、对襟、宽袖,领、袖花边较少或不用,衣长及足。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
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
其中霞帔、背子、比甲为对襟,左右两侧开衩。
成年妇女的服饰,随随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变化,有各种不同形制,普通妇女服饰比较朴实,主要有襦裙、背子、袄衫云肩及袍服等。
明代背子,有宽袖背子、有窄袖背子。
宽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边作装饰,并且领子一直通到下摆。
窄袖背子,则袖口及领子都有装饰花边,领子花边仅到胸部。
明代还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
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由于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因此越发显得挺拔高贵。
明代中期“马甲”遍地走。
还有一种出自元代的无领对襟马甲,又称“比甲”,是宫廷中皇后的专用服式。
1421年迁都天津时天津的服饰开始逐渐受到宫廷服饰影响,比甲盛行于明代中期,主要受青年妇女的偏爱。
这种“比甲”从形式上看与隋唐时期的半臂有渊源关系,后来清代出现的马甲,就是这种比甲的变形。
明式服装的另一个特色是襟上佩佳饰物,并且十分醒目。
都是些金、珠、玉等材料做成的各种饰物。
其中垂挂在胸前的叫“坠领”;系在前襟的叫“七事”;走起路来有响声的叫“禁步”,这些佩饰统称叫“杂佩”。
明朝皇帝服饰体系

明朝皇帝服饰体系明朝皇帝服饰体系包括多种不同场合穿着的服饰,主要分为礼仪性服饰和常服两大类。
礼仪性服饰:冕服:为皇帝在祭祀天地、宗庙以及正旦、冬至、圣节时穿着,祭社稷、先农和举行册拜时也穿冕服。
明代冕服始定于洪武元年,洪武十六年和二十四年又两次更定,图中按照洪武二十四年制度并参考《明集礼》和《中东宫冠服》绘制。
嘉靖八年,明世宗对冕服制度做了较大修改,形成了明代冕服的最终款式,一直延续到明末。
皮弁服:皇帝在朔望日视朝、降诏、降香、进表以及藩属国朝贡、朝觐时则穿皮弁服。
嘉靖时又规定祭祀太岁、山川诸神时也用皮弁服。
明代皇帝皮弁服使用的场合较多,在《明实录》中能见到相关记载。
通天冠服:皇帝在郊、庙之前省牲以及皇太子诸王冠婚、醮戒时则穿通天冠服。
洪武元年参考宋制制定通天冠服,洪武十年之后基本没有使用通天冠服的记载,会典冠服制度也不载通天冠,应是洪武之后已经不用。
武弁(bian)服:明朝初年举行亲征遣将礼则服武弁、乘革辂,但是没有详细的制度记载,到嘉靖时才做了细致的规定。
常服:衮服:皇帝常服使用范围较广,如皇帝省牲、谒陵、常朝视事时都可穿常服。
常服制度一直沿用到明末,只是在细节上稍有变化。
皇帝常服也称作龙袍、衮龙袍。
十二章衮服:是在四团或多团龙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定陵出土有明神宗五件十二章龙袍,墨签题为“衮服”,其命名应与明代龙袍被称为“衮龙袍”且又加入了十二章有关,但其本身并未完全取代冕服(衮冕)的功能。
燕弁冠服:嘉靖七年,明世宗制定燕弁冠服。
当时燕居穿着比较随便,世宗命张璁稽考古代帝王燕居时所穿法服的形制。
云肩通袖龙襕圆领袍:圆领袍纹饰较常用的还有云肩及通袖襕、膝襕纹样,多饰以过肩云龙、云蟒等图案。
-曳撒:皇帝日常服饰之一。
青袍:也称青衣、青服。
盔甲:《出警图》中绘有前往天寿山谒陵的明神宗,头戴凤翅盔,身穿鱼鳞叶罩甲,腰间悬挂弓箭佩剑,骑着高头大马,显得十分威武隆重。
明朝皇帝的盔甲主要用于出征和阅兵等场合。
明朝服饰PPT精选文档

鞋,称为“底而香”。
62
63
9.女子发饰
明代女子将头髻梳成扁圆形状,并在发髻的顶
部,饰以宝石制成的花朵,时称“挑心髻”。
后来又将发髻梳高,以金银丝挽结,顶上也有
珠翠装点。渐渐地名目越来越多,样式也从扁
圆趋于长圆,有“桃尖顶髻”、“鹅胆心髻”
等名称,还有模仿汉代“堕马髻”的。除此之
外,明代妇女也常用假髻作装饰。这种假髻一
品七品用小朵花,径一寸;八品以下,
无花纹。
13
蟒服
蟒服是一种皇 帝的赐服,穿 蟒服要戴玉带。 而是明朝内使 监宦官、宰辅 蒙恩特赏的赐 服。获得这类 赐服被认为是 极大的荣宠。
14
戴展角幞 头、穿织 金蟒袍、 系白玉腰 带的官吏
15
3.盘领衣
盘领衣是继承唐宋以来的圆领袍衫 发展而来的。明代官员服装大多为 高圆领、缺胯的样式,官服的衣袖 多宽袖或大袖,有的在衣裙两侧有 插摆;平民的衣服无插摆,袖为窄 袖,但60岁以上老者可以穿大袖。
3
一 男子服饰
4
1.皇帝服饰
龙袍——绣着龙纹、翟纹 和十二章纹,一般以黄色 纱罗制成,配金冠。
皇帝——由玄衣、纁裳、 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 中单、赤舄等组成。
5
乌 纱 折 上 巾、 穿 盘 领、 窄 袖、 绣 龙 袍
6
7
8
2.文武官服
盘领右衽、袖宽三尺的袍衫,都 戴梁冠,穿赤罗衣裳,以冠上梁数 及所佩绶带分别等差。
般比原来的发髻要高出一半,戴时罩在真髻上,
以簪绾住头发。明末,这类发饰的样式更加丰
富,有“懒梳头”、“双飞燕”、“到枕松”
等各种不同样式,甚至还有成品出售。
64
65
66
汉服四大基本形制

汉服四大基本形制“形制”这个词类似于今天人所说的“款式”,但是谈汉服的时候我们用“形制”不用“款式”。
因为“形制”一词还含有典章制度的意思,须知,古代社会是把服装作为衣冠制度看待的。
结合搜集的资料,本文认为可将汉服众多形制划分为以下四大基础类别,以简驭繁、以便理解。
1:衣裳制(上衣下裳分裁制)上衣下裳制即把上衣和下裳分开来裁,上身穿衣,下体穿裳,下裳中的“裳”也即裙子,上衣下裳制是汉服体系中最古老的形制。
汉语所谓“衣裳”就是来源于此。
说汉服有四千年历史,那么上衣下裳制就有这么长的历史。
《易经》中说此制为黄帝尧舜时所创,取之于天地的形与色。
天在上,地在下,故衣在上,裳在下,“衣正色,裳间色”(上衣颜色端正而且纯一,下裳则色彩相交错),好比是“天玄地黄”(天是清轻之气上升而成,所以用纯色,地是重浊之气下降而成,所以用间色),故最高级别的“衣裳”多为黑色、黑红色、玄纁色。
“上衣下裳”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服饰形制,也是历代男子礼服的最高形制,一直到明朝都是如此。
比如冕服、玄端:▲▲ 冕服——汉服中最高级别的礼服▲▲ 着冕服的秦始皇▲▲高希希新《三国》中的冕服不伦不类▲▲ 用于朝会、祭礼的玄端,诸侯士大夫皆可穿,特点是无章彩纹饰上衣下裳制产生流行的主要时代是先秦,是汉服的源头、基础形制,后文介绍的深衣制、袍衫制都是在上衣下裳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上衣下裳也是适应性最广的穿法,不限男女,既可以是华贵严肃的礼服,也可以是方便轻松的常服,汉代以后流行的上襦下裙制、上衣下裤制本质上也都属于“上衣下裳”。
▲▲ 苏轼像,着上衣下裳2:深衣制(上下连缝制)深衣制形成于周朝,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也就是春秋战国,当时的社会正发生着深刻转变,深衣制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深衣制是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也即上下连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
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着,可做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非正式场合)时的休闲类服饰。
不是汉朝才叫汉服!一篇文章带你分辨不同朝代、形制、样式的汉服

不是汉朝才叫汉服!⼀篇⽂章带你分辨不同朝代、形制、样式的汉服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本⾝虽然清朝剃发易服等统治政策下消失了,但因为具有强⼤的⽣命⼒,其部分元素⼀直没有灭绝。
⼀些⼈通过考据汉服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复原了汉族传统服饰,以下为⼤家介绍较为热门的⼀些形制。
1、曲裾形制:连裳制曲裾,全称曲裾袍,考古报告称绕襟袍。
属上下分裁式,归类于“深⾐类汉服”,故⼜称曲裾深⾐、绕襟深⾐。
当代汉服复兴中制作的曲裾袍包括仿照⽂物制作的单绕曲裾、参考俑推测制作的多绕曲裾、露出衬裙的“短曲裾”等。
其历史款式原型流⾏于先秦⾄汉代。
2、袄裙形制:上⾐下裳制袄裙是⼀种上⾐下裳的款式的称呼,因上⾐是⼀种叫做袄的双层上⾐⽽得名。
下着褶裙或者马⾯裙为常见的搭配。
袄裙这种服装从唐代开始就有⾐物疏记录,⼀直到民国。
由于有明⼀代,是袄裙的繁荣期,所以现代⼀般谈论袄裙时候指的是明代的裙袄着装。
由于受明朝的影响,李朝初朝鲜也依照明朝的袄裙,并且逐渐发展出了⾃⼰的民族特⾊,并演变成现代朝鲜服常见的⾚古⾥裙样式。
3、半臂襦裙形制:上⾐下裳制半臂襦裙,既上⾐着半袖短外⾐搭配下⾝长裙的穿着形式。
沈从⽂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解释说:“半臂⼜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出的⼀种⽆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短外⾐,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长及腰。
”半臂最初流⾏于隋代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史所服,唐代逐渐传⾄民间。
4、褙⼦形制:上⾐下裳制褙⼦,⼜名背⼦、绰⼦。
褙⼦在宋代⼥⼦服装中通常作为常服类的⼀种,在“汉服热”的现当代也较为常见此类款式。
通常为上⾐下裳制直领对襟、下摆两侧开⾼权的长上⾐搭配抹胸或交领上襦,下⾝⼀般搭配褶裙。
到了明代,多把⼤袖褙⼦称为披风。
5、⽐甲形制:通裁制⽐甲最早是起于宋代,是⼀种长的⽆袖罩衫,还有个现在还在使⽤的称呼“背⼼”(两种背⼼所指服装不同)后来传⼊蒙古。
据《元史》载:“⼜制⼀⾐,前有裳⽆衽,后长倍于前,亦去领袖,缀以两襻,名⽈‘⽐甲’,以便⼸马,时皆仿之。
明朝汉服形制

明朝汉服形制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跨越了1368年至1644年。
在这个时期,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也逐渐演变出了独特的形制。
明朝汉服形制主要分为上衣、下装、鞋袜和配饰四个方面。
上衣方面,明朝的男性常穿着襦袄、衫、袍等不同款式的衣服。
襦袄是一种紧身、领口低的上衣,常常与长袍相搭配。
衫则是一种宽松、领口高的上衣,常常被当作室内外穿着。
袍是一种长款的上衣,多用于正式场合。
女性的上衣形制与男性有一定差异,常常注重繁琐的细节装饰,如刺绣、褶皱等。
下装方面,明朝男性常常穿着长裤,裤腿直而宽松。
女性则喜欢穿着裙子,在不同场合下选用不同款式的裙子。
常见的裙子有直筒裙、齐腰裙、露腰裙等,都以宽松舒适为主要特点。
鞋袜方面,明朝男性常穿着布鞋或革鞋,这类鞋子舒适耐穿,适合日常活动。
女性则注重鞋子的美观性,常常选择宽阔、细腻的绣花鞋。
同时,袜子在明朝时期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男女皆喜穿长袜,且常常选用华丽的花色和细腻的材质。
配饰方面,明朝男性喜欢佩戴帽子、腰带、锦袍等,这些配饰都能体现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女性则更加注重头饰,如花冠、金钗等。
另外,明朝的汉服还常常搭配丝绸织品、珠宝首饰等,使整体形象更加华丽。
总的来说,明朝汉服形制丰富多样,男女的服饰各有特点。
汉服不仅是一种日常穿着,更是文化的象征和身份的体现。
通过对明朝汉服形制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以上就是关于《明朝汉服形制》的文档内容。
希望能够准确、生动、简洁地介绍明朝时期汉服的形制,且内容符合您的要求。
如还有其他需要,请随时指示。
明制汉服知识

明制汉服知识一、明制汉服概述明制汉服是指明朝时期(1368年-1644年)的中国传统服饰制度。
在明朝,汉族人民穿着的服饰规范被严格规定,体现了社会等级和身份地位。
明代的汉服继承了前代的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明代的汉服分为男装和女装两大类别,各有不同的款式和配饰。
男装主要包括衫、褂、袍等,而女装则包括衫、裙、袄等。
整体上看,明制汉服注重线条简洁清晰,强调立体感和比例美。
二、男装详解1. 衫明代男子常穿的上衣是衫。
衫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直领直襟的衙役式衫,另一种是圆领斜襟的士人式衫。
这两种衫在款式上略有不同,但都以宽松舒适为特点。
2. 褂褂是明代男子常穿的外套。
褂与衫相似,但长度稍长,并且通常配有腰带。
褂的袖口和下摆处常常装饰着花纹,增加了服饰的华丽感。
3. 袍袍是明代男子的正式礼服。
袍通常由绸缎等高档面料制成,颜色多为红色、紫色等鲜艳色彩。
袍的款式较为庄重,常配有腰带和各种装饰品,体现了主人的尊贵身份。
三、女装详解1. 衫明代女子穿着的上衣是衫。
衫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直领直襟的朝服式衫,另一种是圆领斜襟的闺阁式衫。
朝服式衫多用于正式场合,而闺阁式衫则适合日常穿着。
2. 裙裙是明代女子常穿的下装。
裙分为长裙和短裙两种类型。
长裙通常拖地或及脚面,短裙则略过膝盖。
裙的款式丰富多样,可以根据不同场合和个人喜好进行选择。
3. 袄袄是明代女子在寒冷季节穿的外套。
袄通常由绸缎等面料制成,内衬棉花或鸭绒,保暖效果良好。
袄的款式多样,可以与裙进行搭配,增加服饰的层次感。
四、配饰明代汉服的配饰非常重要,可以起到点缀和装饰的作用。
1. 帽子明代男子常戴官帽或冠帽。
官帽通常呈圆顶方形,上面有装饰物。
冠帽则多为圆形或锥形,高度不一。
2. 鞋袜明代男子通常穿着布鞋,并搭配长统袜。
女子则穿着绣花鞋,并搭配丝袜。
3. 腰带腰带是男女汉服必备的配饰之一。
腰带通常由丝绸等面料制成,并装饰有各种花纹和图案。
4. 首饰明代女子喜欢佩戴各种首饰,如耳环、项链、手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汉服的四种形制
明朝汉服有四种形制,包括上衣下裳制、马面裙、披风和比甲。
上衣下裳制是最古老的汉服形制,源于黄帝尧舜时期,上衣下裳,上衣颜色端正而且纯一,下裳则色彩相交错。
马面裙是汉服的一种,前后有四个裙门,在穿着的时候,裙门是两两重叠的,而且打褶,中间的裙门重叠形成一个表面光滑的样子,俗称马面。
披风是明代非常流行的一类服饰,看上去与褙子比较类似。
不过,披风的袖子相对于褙子来说,会稍微的宽大一些。
一般可以穿在袄裙的外面,算是比较保暖的了。
比甲是一种无袖无领的背心,两侧和膝盖下方均开叉。
它的风格通常比后来的背心要长,一般会长到臀部或膝盖。
有些更长,并且会盖住脚面。
这种服装最初是宋代汉服的一种无袖上衣长罩衫,也被称为“背心”。
后来也就一直传入到了蒙古。
这四种形制的明朝汉服都展现了汉服的魅力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