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4节重力势能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以及知识得出的过程和方法,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的精神;2.渗透从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重力做功与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难点曲线路径下重力的做功情况重难点突破方法引入极限的思想,通过把曲线路径的无限分割,进而把分割的每一段微小的曲线近似看做一段段直线路径来分析研究重力在曲线路径时的做功情况。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教具斜面、物块、钢球、玻璃球、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导入(2分钟)1.PPT展示图片,学生观察思考,并就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生活在海岛上的一种鸟,可以吃坚果。
但它的喙不能够将外壳坚硬的坚果咬开。
为了打开坚果,吃到坚果里的果肉,请大家为它想个办法。
2.引出本节课课题:重力势能。
PPT展示问:有什么方法能够打开坚果,让鸟能够吃到果肉呢?看图片,仔细思考。
猜想:将坚果从高处扔下,砸到地上;叼起石块砸向坚果……重力做的功:(6分钟)1. 复习重力势能的概念。
2. 通过重力势能的定义,引导学生得出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
3. 实验探究:将不同质量的小球从光滑斜面的相同高度下滑,碰撞水平面上的物块。
观察物块运动的距离长短。
再用相同质量的小球从光滑斜面的不同高度下滑,观察物块运动的距离长短。
通过实验验证了重力势能与高度和质量确实存在一定的关联。
问1:初中我们就学习过重力势能的概念。
哪位同学能来复述一什么是重力势能?问2: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哪些因素会影响重力势能的大小呢?PPT演示实验装置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答1: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答2:猜想:高度,质量学生观察比较相同质量的小球从不同高度下滑和不同质量的小球从同一高度下滑时,物块运动的距离新课讲授(9分钟)4.定量研究:如何研究重力势能与它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引出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对于同一物体,上升与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是变化的。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4节重力势能说课稿
重力势能的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知识点是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七章第五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初步认识到处理动力学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思考:1、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的相关规律;2、力做功与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本章节主要是从第二方面着手探究动力学问题。
在本章的第三节教材已向学生传达一个重要的思想: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紧接着第四节便以这个思想为指导,探究外力做功与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本节再次强化这个思想,从定性到定量地探究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定性的描述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变化的关系。
因此,本节具有承上的作用。
本节中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是下节“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必备知识。
本节的讲解思路也为学生学习电势能、分子势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也具有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分析:1、从认知上看,学生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过渡;2、从思维上看,学生由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3、从基础上看,我所教的班级是经过层层筛选的B班,基础特差,主要表现在数学方面,比如:最简单的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都搞不清楚,更别说用它来求解物理问题了。
4、从非智力因素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欠佳+非常懒惰,5、从智力因素看,B班学生的智力相对A班学生的智力要低一些。
(三)学校现有教学设施分析:1、实验器材陈旧且数量较少;2、多媒体教室能用的只有一间且无黑板。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重力势能的概念,记住重力势能的计算式,能用计算式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并会推导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式。
(3)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与初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
(4)知道参考平面的概念,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而重力势能的变化具有绝对性。
(5)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知道势能也叫位能。
2、能力目标:通过推导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建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第4重力势能(教案+学案)
重力势能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重力势能的定义(2)理解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知道重力势能是标量,单位是焦耳(3)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4)知道重力势能的值是相对的,理解重力势能正负的含义(5)了解弹性势能,知道弹簧的弹性势能的决定因素2.能力目标(1)据重力做功的特点,推导重力势能的表达式(2)从能的转化角度和功能关系来解释和分析物理现象3.创新教育通过对位能的解释,能定性地解释有关势能的问题:如分子势能等4.德育目标注意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有关的物理现象,激发和培养自然规律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与处理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机械能中很重要的一节课,是机械能中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学好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重要基础。
让学生明确势能的产生和变化与保守力做功的关系。
也是研究功能关系的重要方法。
通过对势能概念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研究势能的方法:即势能的变化和保守力做功有关。
2.学生分析:在初中时学生已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在高中阶段要定量的解决重力势能。
学生们已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通过弹性做功来判断弹性势能的变化。
3.处理方法:这节课理论性很强,所以通过设置空白点来促进学生理解4.创新点、德育点、空白点(1)创新点通过重力势能的研究,学会势能的研究方法。
(2)德育点透过现象看本质。
(3)空白点由重力做功得出重力势能的变化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三、教具选择与使用目的1.教具:弹簧振子、课件2.目的:弹簧振子用来研究弹性势能;课件用来给出信息和总结结论。
四、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制作课件、准备教具(先自己练几次);让学生预习。
2.引导目标激情入境用课件放一段玻璃瓶自由落体摔碎的镜头。
提问:玻璃杯能摔碎,能量从何而来?(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激发兴趣)3.创造条件主动参与让学生用自己的课本(不同质量)做如下试验1)同一课本从不同高度下落,下落到自己手上,感觉做功。
高一下学期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7章第4节重力势能教案
第四节重力势能一、教材分析重力势能是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知识基础,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同时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还会遇到的势能有电势能,分子势能等,重力势能的学习对以后相关概念的了解至关重要。
本节涉及了功能关系,加深了学生对做功的理解,为下节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已经知道,重力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跟物体所处的高度有关。
但却不知道重力势能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
这节课让学生对重力势能从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的认识。
前面已经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重力势能的定义及定义式。
(2)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 知道重力势能正负号的含义。
(3)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运动路径无关。
过程与方法(1)体会用“实验法”和“理论推导”相互验证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体会“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体验科学不仅仅是认识自然,挑战自然,更在于能动的改造自然。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教法:实验探究法、演绎推理法、设疑法、讲授法等。
学法:交流合作式学习、自主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等方法。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利用生活常见事例,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前两天我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视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播放视频:举重问题:为什么放在地面上的杠铃没有将地面击穿,而举起的杠铃会将地面击穿?学生:因为举起的杠铃具有了能量。
下落过程中就会将这些能量释放出来。
引出重力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你学习重力势能。
高中物理 第七章 第4节 重力势能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物理教案
重力势能一、重力做的功┄┄┄┄┄┄┄┄①1.重力做功的特点(1)只跟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跟物体初位置和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
(2)物体下降时重力做正功,物体被举高时重力做负功。
2.表达式:W G=mgh=mg(h1-h2),其中h1、h2分别表示物体起点和终点的高度。
[说明](1)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时,重力总是不做功。
(2)物体的竖直位移等于零,说明重力做功的代数和等于零,但过程中重力并不一定不做功。
(3)重力做功的特点可以推广到任一恒力做功,即恒力做功特点为:与具体路径无关,只与起点和终点两个位置有关,恒力做的功等于力与沿着力方向的位移的乘积。
①[填一填]同一物体从同一高度处分别做自由落体、竖直上抛、平抛运动,最终落地,上述三种运动重力做的力分别为W1、W2、W3,则三者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
答案:W1=W2=W3二、重力势能┄┄┄┄┄┄┄┄②1.特点:与物体相对地球的位置或(高度)有关。
2.大小: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重力与所处高度的乘积,表达式为:E p=mgh。
3.单位:焦耳,与功的单位相同。
4.重力势能的特性(1)相对性:重力势能总是相对选定的参考平面而言的(该平面常称为零势能面)。
(2)标矢性:重力势能为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但有正负,其正负表示与参考平面上物体重力势能的相对大小;物体在参考平面上方时,重力势能为正值,在参考平面下方时,重力势能为负值。
(3)系统性:重力势能是地球与物体所组成的物体“系统”所共有的。
5.重力做的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W G=E p1-E p2=-ΔE p。
[说明]当物体从高处运动到低处时,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即W G>0,E p1>E p2。
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重力做的功。
当物体由低处运动到高处时,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即W G<0,E p1<E p2。
重力做负功也叫做物体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势能的增加量等于物体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高一物理必修二《重力势能》说课稿
高一物理必修二《重力势能》说课稿《高一物理必修二重力势能说课稿》一、课程概述与教学目标《重力势能》是高中物理必修二的内容,它描述了物体在重力场中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这一概念对于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能量转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其与重力做功的关系。
2. 掌握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重难点1.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围绕重力势能的定义、计算和应用展开。
具体内容包括:(1)重力势能的物理意义和定义:通过实例引入重力势能的概念,并解释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
(2)重力势能的计算:介绍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即E_p mgh,其中m是物体的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h是物体相对于参考平面的高度。
讨论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3)重力势能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展示如何应用重力势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判断物体重心的位置等。
2.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其与重力做功的关系;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3. 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计算公式的应用;将重力势能与功和能联系起来,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 案例教学法: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重力势能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
2. 讲解与演示相结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和应用。
3.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分组合作学习:通过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重力势能现象,如建筑物的高度、火箭发射等,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入重力势能的概念。
2. 新课讲解(15分钟)(1)重力势能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详细解释重力势能的概念,强调其与重力做功的关系,并介绍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E_p mgh。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重力势能》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重力势能》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背景《重力势能》是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的一章内容,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将会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本章内容紧密联系物理学中的重力现象,是学习高一物理的关键内容之一。
2. 教学目标本章的主要教学目标包括:•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能够用自己的话语描述重力势能;•掌握计算重力势能的方法,能够根据给定的物体的质量、重力加速度和高度计算重力势能;•能够解决与重力势能有关的问题,如弹性势能的转换、地球重力场中的物体运动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计算方法;•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换。
教学难点:•理解重力势能和动能之间的转换关系;•解决与重力势能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分析1. 概念讲解重力势能是指物体由于被抬高而具有的能力,是重力与物体高度的乘积。
在高一物理中,我们主要研究地球重力场中物体的重力势能。
2. 计算方法根据重力势能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计算重力势能的表达式:E=mgℎ,其中E p表示重力势能,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p示重力加速度,ℎ表示物体的高度。
3. 重力势能与动能的转换重力势能和动能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
当物体从一个高度自由下落时,其重力势能会转化为动能;当物体上升到一个高度时,动能又会转化为重力势能。
4. 应用实例在现实生活中,重力势能的转换存在于各个方面。
比如,弹簧秤的原理、水坝发电等都与重力势能的转换密切相关。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讲解法来逐步介绍重力势能的概念、计算方法和转换关系。
•实验法: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来观察和验证重力势能的存在和转换。
2. 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对重力势能的兴趣和好奇心。
•问题导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与重力势能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
7.4重力势能说课稿-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说课稿精心编辑版
重力势能说课稿各位评委专家,您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 第7 章第4 节《重力势能》。
下面,我将从课标和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标、教材分析】《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涉及本节内容的条目是:“理解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 ,该条目要求学生理解什么是重力势能,并能从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出发,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之间的关系“势能的改变”是后面“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知识基础,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本节进述的重力势能及其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以及与重力做功的关系是后面“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必备知识。
另外,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势能有:重力势能、电势能、分子势能,重力势能的学习思路为以后相关概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㈠知识与技能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能用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计算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具有绝对性。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并能用这一结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重力做功与运动路径无关。
3.理解重力做功是物体重力势能变化的量度。
4.知道弹性势能的初步概念。
㈡过程与方法1.经历发散思维和理论探究归纳能力,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2.体会用“实验法”和“理论推导”相互验证研究问题的方法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体验科学不仅仅是认识自然,挑战自然,更在于能动的改造自然。
三、【重点难点】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及WG二Ep1-Ep2关系的得出及应用四、【教法和学法】教法:实验法、设疑法、理论探究法、讲授法、例举法、比较法、归纳法。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归纳整理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播放视频——打桩机打崩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人教版必修2物理:7.4 重力势能 教案设计
了解数学微
新
分知识在物
课
理中的应用
教
学
= 进行总结
联系已有 知识,培 养知识迁 移能力, 思考问题 的能力, 训练逻辑 思维。
学生思考回 答。
培养学生 的运用知 识能力。
图 7 . 4-2 : 重 力 做 功
新
增强学生
课
计算例题 的社会公
教
德意识,
学
用知识改
变生活的
实例。
=mgcos
θ
计算例题
培养学生 的运用知 识能力
学生分组实 验
学生通过 发现与生 活经验不 同,引发 疑问,激 发求知 望。
新
课
活动 3【活动】课题二:重力做功 重力做功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现在就通过下列三种例子来探究一下
教
学
学生板书图 1 和 2 的计算 过程
对比迁移 思考:你认为这三个哪个比较容易做呢?
图 7 . 4-1 : 重 力 做 功 学生思考回 加深印象 答问题。
思考与讨论:阅读课本
说一说,并回答上面 有关问题。 如果重力做功与运动路径有关,能量变化不能表示重力做的功 活动 5 【讲授】 课题四: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讨论歌词:“山上有棵小树,山下有棵大树,我不知道, 不知道哪棵更高”这是说高度具有 相对性 。重力势能与高度 有关,重力势能也有 相对性。
在研究重力势能是应该选择 参考平面 。在参考平面上, 物体的重力势能为零;在参考平面上方物体的重力势能为正的, 表示重力势能比零势能面的势能大;在参考平面下方物体的重 力势能为负的,表示重力势能比零势能面的势能小。 重力势能是物体与地球组成的系统共同具有的。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必修二第七章第4节重力势能教学设计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教学课题】重力势能【所用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名称: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4节【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分析:重力势能是机械能与能源这一章的重要内容,同时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重力势能及其相对性,为下节讲机械能守恒定律做好准备。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遇到的势能还有:弹性势能、电势能、分子势能,本节也为学生学习电势能、分子势能打下坚定的基础,对以后学习相关概念至关重要。
2.教材内容分析:这节课通过分析重力做功的特点,推导得出了重力势能的表达式,并进一步讨论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及重力势能是物体与地球系统所共有;是后面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
【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在初中时学生已经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但只是处在对重力势能、以及重力势能与动能的相互转化的定性分析上。
通过前三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知识讲解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2.心理特点:高一学生整体上表现为一种过渡性特点。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能力比较强,特别是重力势能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已学过。
但对于相较于重力势能与重力做功转化的概念,学生容易产生“畏难”的心理情绪。
因此,需要老师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
3.认知困难:学生从初中重力势能的定性分析转变为现在的重力势能的定量分析会有难度,需要师生对于易忘、易混淆点加以解决。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重力孰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会求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改变。
2.过程与方法:(1)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2)学会从功和能的关系上解析和分析物理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重力势能说课稿
重力势能说课稿重力势能说课稿1一、说教材(板书)(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知识点是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重力势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能量,它与重力做功紧密联系,加深了学生对做功的理解,并且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本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必备知识,本节的讲解思路也为学生学习电势能、分子势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这一部分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1、从认知上看,高一学生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过渡;2、从思维上看,学生由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
由于初中学过关于重力势能的介绍。
因此本节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定性认识到定量计算的转化。
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又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学生能用计算式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1)根据共和能的关系,推出重力势能表达式(2)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3)通过对结果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讨论,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为了有效的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难点:1、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间的关系2、重力势能的系统性和相对性。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结合新课程以教师为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理念,我确立了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设疑法、理论探究法、讲授法、例举法。
三、说学法(板书)在学法指导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式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等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教法和学法将会得到体现。
最后我重点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四、说教学过程(板书)(一)【导入新课】投影多媒体图片:利用生活常见事例,比如屋檐上一块摇摇欲坠的瓦片,常使行人惊心。
高一下学期物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七章第四节 重力势能 教案
3.单位:焦耳,J。
4.标量。
5.对重力势能的理解
重力势能的相对性:物体的高度总是相对某个平面来说的,所以重力势能也是相对于某个平面来说的,所以我们在讲一个物体具有多少重力势能时,我们先选择一个参考平面,物体在这个参考平面上高度为零,重力势能为零。
参考平面的选取是任意的,视处理问题的方便而定,一般可以选择地面或者物体运动所达到的最低点为参考平面。
比如,选择二楼的地面为参考平面,二楼的物体相对参考平面高度为正值,具有正的重力势能,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比在参考平面上的具有的重力势能大;一楼的物体相对参考平面高度为负值,具有负的重力势能,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比在参考平面上具有的的重力势能小。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2第七章_第四节_重力势能_教案
第四节重力势能科目: 高一物理(一)引入新课播放视屏:打桩机的重锤从高处落下,把水泥桩打进地里。
视频里涉及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板书:重力势能(二)新课教学 【第一环节】探究重力的功投影教材上的图7.4-1,图7.4-2,图7.4-3,引导学生把推导过程写出来。
通过推导重力在这几种不同情况下做的功,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推导三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
选出代表板演。
PPT :小结: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21mgh mgh W G -=。
可见,物体的重力mg 与它所在位置的高度h 的乘积“mgh ”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
【第二环节】探究重力势能 探究重力势能表达式学生实践:让重物从不同高度下落到手上,感受手有什么不同?问:初中学过重力势能是如何定义的呢? 重力势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回答:重力势能和质量有关又和高度有关,我们就把mgh 叫重力势能,用Ep=mgh 表示。
板书:E P=mgh重力势能的单位是焦耳重力势能是状态量,标量再引入重力势能变化量: △Ep=mgh 2-mgh 1 1.教师提问:打桩机的重锤在它上升和下落的过程中,重力分别做什么功?重力势能如何变化?学生:上升过程中,物体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做负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大.下落过程中,重力做正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小.教师:那么重力所做的功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下边同学们结合教材探讨下面两个图片:①课件展示讨论问题:①当物体由高处向低处运动时:h1>h2重力做,即,,重力势能 . 重力势能的等于重力对物体做的功。
②当物体由低处向高处运动时:h1<h2重力做,即, . 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的等于物体重力做的功②学生讨论得到:当物体由高处运动到低处时,h1>h2,WG>0∴21PPEE>当物体由低处运动到高处时,h1<h2,WG<0∴21PPEE<③总结: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减少,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重力所做的功.物体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做负功)时,重力势能增加,增加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克服重力所做的功.教师小结:可见:重力做功是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原因。
物理ⅱ人教新资料7.4重力势能说课稿
物理ⅱ人教新资料7.4重力势能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知识点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七教学章节第四节的内容,教材设计有如下特点:1、课型上为概念课;2、知识系统当中起着承前“功”启后“能”的作用;3、知识较多,难度较大。
本节教材涉及三个重要的知识点,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势能的深化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在此之前,学生已初步认识到处理动力学问题能够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的相关规律入手;然而关于功与能的关系学生还没有任何的意识及理解能力,因此,这便成了教材的又一大特点。
二学生分析:1、从认知上看,学生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过渡;因为初中时学生差不多特别感性的提及了重力势能的概念,而现在要定量的去认知,去掌握重力势能的概念;2、从思维上看,学生由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3、从基础上看,学生基础不够牢固,然而学生学习热情特别高,因此一定要好好利用学情,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三学校现有教学设施分析:1、实验器数量较少;2、多媒体教室的实物投影无法使用。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通过归纳总结,掌握重力做功的特点;(2)明白什么是重力势能,强调“势”的含义,通过做功与能量关系,得到重力势能公式Ep=mgh,明白在国际单位制中,势能的单位是焦耳(J);势能是标量;(3)了解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及势能差的不变性;2、能力目标:〔1〕掌握重力做功特点及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应用其解决相关问题;〔2〕通过推导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建模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看,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究自然规律的兴趣;〔2〕体验科学不仅仅是认识自然,挑战自然,更在于能动的利用规律改造自然;五教学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难点1、理解重力做功的特点以及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间的关系2、理解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及变化的绝对性七教学用具粉笔、直尺、多媒体课件八设计思想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纳:多媒体辅助法设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讲授法、例举法、归纳法。
人教版必修二:7.4 重力势能 教学设计
《重力势能》教案学[知识目标]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能力目标]1、通过回忆前面的知识,为新的学习打下基础;2、结合已有工具,配合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推导关系,发现新的学习;3、过程中配合练习,加深学生对公式、结论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发现新2、重力势能大小演示实验【提供实验器材:标有刻度的塑料管(每个刻度4厘米)、两个质量和大小不相同的沙袋、装有沙子的瓶子、固定在筷子上的泡沫片】在一个透明的塑料瓶子内装上沙子。
实验一:将同一个沙袋从不同的高度释放,观察泡沫片在沙子中下陷的深度。
实验二:用大小不同的两个沙袋从同高一度释放,观察泡沫片在沙子中下陷的深度。
学生回答观察的现象:沙袋的释放高度越大,泡沫片在沙子中下陷的深度越大。
沙袋的质量越大泡沫片在沙子中下陷的深度越大。
归纳上述演示,我们可以定性得到: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且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物理学中就用mgh这个式子来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板书):重力势能公式:E P=mgh 3. 重力势能的单位是焦耳。
4. 重力势能是标量 5.相对性(板书)学生回答观察的现象:沙袋的释放高度越大,在泡沫片在沙子中下陷的深度越大。
质量大的泡沫片在沙子中下陷的深度越大动手计算,让两个同学上讲台把答案写出认并 1表.(g=10m/s2)结论:选取不同的参考平面,物体的重力势能的数值不同重力做功的多少和重力势能的变化与参考面的选择无关二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变化上述例题中,小球由A点运动到B点,重力做正功还是负功,重力势能怎么变化?让小球从B点运动到A点,重力做正功还是负功,重力势能怎样变化?总结: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减少,减少的重力势能等于重力所做的功;重力做负功时(物体克服重力作功),重力势能增加,增加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力势能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本节知识点是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七章第五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初步认识到处理动力学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思考:1、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的相关规律;2、力做功与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本章节主要是从第二方面着手探究动力学问题。
在本章的第三节教材已向学生传达一个重要的思想: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紧接着第四节便以这个思想为指导,探究外力做功与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本节再次强化这个思想,从定性到定量地探究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定性的描述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变化的关系。
因此,本节具有承上的作用。
本节中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是下节“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必备知识。
本节的讲解思路也为学生学习电势能、分子势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也具有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分析:1、从认知上看,学生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过渡;2、从思维上看,学生由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3、从基础上看,我所教的班级是经过层层筛选的B班,基础特差,主要表现在数学方面,比如:最简单的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都搞不清楚,更别说用它来求解物理问题了。
4、从非智力因素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欠佳+非常懒惰,5、从智力因素看,B班学生的智力相对A班学生的智力要低一些。
(三)学校现有教学设施分析:1、实验器材陈旧且数量较少;2、多媒体教室能用的只有一间且无黑板。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重力势能的概念,记住重力势能的计算式,能用计算式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并会推导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式。
(3)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与初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
(4)知道参考平面的概念,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而重力势能的变化具有绝对性。
(5)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知道势能也叫位能。
2、能力目标:
通过推导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建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体验科学不仅仅是认识自然,挑战自然,更在于能动的改造自然。
(五)教学重点
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难点
1、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间的关系
2、理解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及变化的绝对性
(七)教学用具
粉笔、直尺
(八)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设疑法、理论探究法、讲授法、例举法、归纳法。
通过例举学生身边的事件,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重力势能,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重力势能与高度和重力的关系,通过设疑法(如:1、若在头顶上用一根细线悬挂一个铅球,你会有何感觉?如果铅球距头顶的高度越高、铅球的质量越大,又有何感觉?2、水利发电厂的蓄水池为何要与发电机有一定的高度差等等。
)让学生相信重力势能是客观存在的及意识到重力势能的大小与高度和重力有关;通过设计物理过程体会“理论探究法”定量研究。
通过实例计算来认识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以及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加深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所谓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系统地口头表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
说课的基本步骤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从地位上、结构上、内容上、教育意义上等方面论述本节教材在本课\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识问题的层次、程度、学生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制定出三维学习目标。
3、教学重点、难点:
从教学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实际、理论层次、对学生的作用等方面找出确立重点难点的依据并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依据《纲要》、课标的四性、新理念、新教法等理论具体说明将在课堂设计中运用那些方法。
这里可以从大的方面,从宏观上来说一下,具体详细可以放在下一个教学程序里说明。
如:
1、参与式
2、讨论式
3、互动式
4、体验式
5、研究性学习
6、谈话、对话、辩论、调查、情景模拟、亲历体验、小活动等
三、说学法
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学习方式的转变,说出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方法。
达到体验中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活动中归纳知识;参与中培养能力;合作中学会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
主体部分:说出教学的基本环节、知识点的处理、运用的方法、教学手段、开展的活动、运用的教具、设计的练习、学法的指导等。
并说出你这样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五、说板书
一般正规的说课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是要在说教学程序的过程中写出板书提纲的。
如果时间很紧张,你可以提前写在一张大纸上,张贴在黑板上也可以。
能够配合讲解适时出示,达到调控学生、吸引注意、使师生思路合拍共振的目的说出这样设计的理由。
如:能体现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点、直观形象、利于巩固新知识、有审美价值等。
说课应遵循的四个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说课活动的前提
科学性原则是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说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保证说课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科学性原则对说课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分析正确、透彻。
2、学情分析客观、准确,符合实际。
3、教学目
的的确定符号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4、教法设计紧扣教学目的、符合课型特点和学科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可行性强。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说课活动的灵魂
说课是说者向听者战士其对某节课教学设想的一种方式,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活动。
因此在说课活动小中,说课人不仅要说清其教学构想,还要说清其构想的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的依据,将教育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时间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1、说课要有理论指导。
2、教法设计应上升到理论高度。
3、理论与实际要
有机统一。
三、实效性原则--说课活动的核心
任何活动的开展,考试大都有其鲜明的目的。
说课活动也不例外。
说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说课”这一简易、速成的形式或手段来在短时间内集思广益,检验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实效性”就成了说课活动的核心。
为保证每一次说课活动都能达到预期目的、收到可观实效,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目的明确。
2、针对性强大。
3、准备充分。
4、评说准确。
四、创新性原则——说课活动的生命线
说课是深层次的教研活动,是教师将教学构想转化为教学活动之前的一种课前预演,其本身也是集体备课。
在说课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尤其是研究性说课,其实质就是集体备课。
在说课活动中,说课人一方面要立足自己的教学特长、教学风格。
另一方面更要借助有同行、专家参与评说众人共同研究的良好机会,树立创新的意识和勇气,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探索出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从而为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只有在说课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才能使说课活动永远“新鲜”、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