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课程讲义
区域经济学课件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1.经济发展是大概念,经济增长寓于经济发展之中。 2.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3.经济增长是基础,经济发展是结果。 区别: 1.内涵不同: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窄,偏重于数量概念;经济发展则是质量与数量的统一。 2.表示方法不同:经济增长多指产出,常以GNP、GDP、IP及其人均值的增长率表示;而经济
5.GDP没有反映一个国家的医疗、教育福利和居民的健康状况及平均寿命。一个发达、成熟、和谐 的社会,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每个公民在生病时能得到适当的治疗是文明社会的最低要 求。由于北欧各国普遍实行全民义务教育和全民医疗保险,因而许多人认为北欧的实际生活水 平高于美国。
一个社会的净经济福利是由许多复杂的因素构成的,制度、文化和心里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们对生活水平的预期及其实现程度,人们在生活和就业方面的压力及安全感,社会是否给人 们提供了相对公平的机会,离婚率、犯罪率、司法公正程度,人们在受教育、职业等方面选择 的自由度以及民主和政治方面的透明度和官僚的腐败程度都影响着社会的净经济福利。
名义GDP 实际GDP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3.GDP是一定时期内(多为一年)所生产的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多为一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它仅指该时期内
新生产出来的东西。二手车,二手房等都不算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旧货市场的交易佣金。
2.GDP忽略了“地下经济”,五花八门的非法经济活动创造的商品和劳务价值没有计算在GDP中。在美 国,这种地下经济创造的价值每年估计有15000多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5%,美国政府为此每 年损失的税收收入为3100多亿美元。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法律制度和税收制度不健全的国家,这 种地下经济活动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发达国家。
《区域经济学》课件
通过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指标,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实 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和经济发展形势,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以 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
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 、文化等方面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
1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相 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
2
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受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 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3
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 发展水平和可持续性。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合,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
人口因素
区域内的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等会 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劳动力供给 和市场需求。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出口导向型模式
以出口导向型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通 过扩大出口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模式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城市化、区域政策等, 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关系和互动。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对于理解地区经济发展、制定有效的区域政策和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推动地区经济的
区域经济课件第一讲
第一章
导论
要点
一、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基础 二、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三、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四、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
7
区域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一个自然、人文条件差异大、发展极不平衡 的大国。
西方国家都曾经出现过膨胀区、萧条区、衰落区,我国 某些老矿区集中的地区,人口超载地区等不同类型与成 因的“问题区域”至今还没有针对性强,具体可操作的 区域政策。
4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从理论和实际两个层面去掌 握微观区位理论(企业)、中观区位结构理论( 产业)、宏观区位理论(城市、区域结构)、区 域增长和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学政策、区域经济 学理论前沿、区域经济分析方法,是本课程的教 学目的。
5
参考书目
吴殿廷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 孙久文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 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 施祖麟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 埃德加·胡佛 《区域经济学导论》 安虎森 《空间经济学教程》
32
➢ 地理环境及资源条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地理学认为,人类和自然都应属于区域的特征,但在某些 地区,例如城市地区,人类的作用可能明显些,在另一些 地区,例如极地、高原、海洋等,自然的作用可能更明显。 把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 地理环境及资源条件就成为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
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突破了合理的限度,统计显示 ,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 4.7%,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份 额高达50%。
这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
202X年,城镇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25410.8元)是 20%最低收入组(4567.1元)的5.6倍;农村居民中20% 最高收入组(8474.8元)是20%最低收入组(1182.5元)的 7.2倍。
区域经济学(课件)
内涵
指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 进城乡之间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 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标
包括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 乡收入差距、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
推进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策略措施
推进城市化进程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措施,加快城市化进 程。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优质公共资源 在区域间均衡配置。
0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
城市化进程及影响因素
城市化进程
包括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现代化水平提高等方 面。
影响因素
包括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口迁移、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
城乡统筹发展内涵与目标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 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促进 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 制度保障等措施,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等措施,促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 发展。
它反映了区域经济活动中各要素之间 的空间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经济 发展的重要基础。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类型
均质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分布相对均匀,没有 明显的中心和外围之分。
极核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围绕一个或多个中心 集聚,形成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
点轴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沿着交通线、动力线 等线状基础设施呈带状分布,形成多 个经济增长点和发展轴。
区域经济发展讲义(PPT 123页)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2)本书关于增长极的定义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 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 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3)增长极的特点
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 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 织核心。
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 间联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 的重心。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 长和结构的演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经 济总量的增长与结构的演进是相互关联和 互动的。
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转换、 升级提供了经济基础。
结构演进则增强了资源配置能力,提 高了资源利用的投入产出效率,实现经济 总量的更快增长。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供给方面的循环是:低收入—低储 蓄能力—资本形成不足—低生产率—低 收入· · · · · ·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需求方面的循环是:低收入 — 低购买力—投 资引诱小—资本缺乏—低生产率—低收入······
无论从供给还是从需求观察,这两个循环都是 从低收入又回到低收入,不断地恶化。并且,它们 在“低收入”处相连接,相互影响、强化,使经济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理论内涵: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 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 在所有的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 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 形成了增长极。经济的增长率先发生在增 长极上,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向外扩散,对 整个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区位条件大体上决定了一个区域所处的 大的自然环境。
区位条件也左右着一个区域在全国经济 发展大格局中所处的位置。
《区域经济学》讲义
04
区域政策与规划
区域政策概述
区域政策定义
区域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手 段。
区域政策目标
区域政策的目标是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 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经济繁荣。
区域政策类型
区域政策可以分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土地政策等 多种类型。
区域发展规划
03
案例总结与启示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案例, 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为后续分 析提供基础。
对收集到的案例进行详细描述和 分析,探究其形成机制和发展规 律,为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
总结案例分析的成果和经验教训, 提炼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和 建议。
THANKS
感谢观看
空间结构分析
研究区域经济现象的空 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如空间分布图、地理信 息系统(GIS)等。
空间模拟与预测
基于空间数据和模型, 对区域经济现象进行模 拟和预测,如地理加权 回归分析、空间时间模 型等。
计量经济分析方法
01
回归分析
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数量关系,通过建立回归方程来解释和预测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1 2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通过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制定 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优化资源配置
区域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和运行, 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差异,有助于 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
产业转移与承接
01
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是指发达地区由于产业结构 升级和资源环境压力等原因,将部分 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现象。
区域经济讲义简编
第一讲区域经济学导论二.区域经济学所要回答得基本问题是什么?埃德加·胡佛(Edgar M.Hoover)现代区域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提出区域经济学所面对的三个基本问题:那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样?(What is where, and why—and so what?)●(1)任何活动(what)(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等等各种类型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展开的(“What is where”),这里where主要指的是这些活动在区位(定位)方面所采取的临近、集中、分散、相似或差异等空间形式或结构问题。
对于where的围可以从不同地理围(site\neighberhood\zone\city\region\country\globbal\outspace)上来考虑,构成了区域经济学的微观、中观、宏观等多个层次。
●(2)why主要指的是由空间的异质性(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开发程度)、有限性(稀缺性)、变动性(从封闭、隔绝到地球村、全球化、网络社会、信息社会)等所具有的经济意义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问题,并探讨和解释空间因素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影响的途径和方式等问题。
●(3)so what指的是利用从现象中(What is where)发现和总结出应用经验性认识(规律、理论)来指导人们的有关区位选择的行为和决策问题。
即从现象(What is where )——理论解释(why)——行动策略指导实践(so what)的过程。
总之,这一系列活动都可以归结为是与空间有关的“稀缺”所引发的。
另外,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认为,空间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经济活动在何处发生?为什么发生?(where econmomic activity take place and why?)三.经济活动、活动的经济目的与活动的空间选择的经济意义;从经济学是研究与人类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目标和手段的矛盾关系问题所界定的稀缺性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理性选择行为(如何有效率地利用和配置资源)这一基本认识出发,经济学不仅研究的是通常意义上与商品生产和分配有关的“经济活动”,而且可以推广到与选择有关的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区域经济学课程讲义
绪论主要内容:绪论主要解决四个问题:()区域经济学的学科来源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区域经济学研究什么?怎样研究?()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如何?()区域经济学同哪些学科关系比较密切?有何关系?重点:绪论的重点是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关于研究对象,有许多种观点,课堂上介绍了种观点,除第一种观点都是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岀的,只有第一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因为,如果区域经济学只是研究特定地理范围的经济学,与一般经济学没有差别的话,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任何一门学科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它所解决的问题是其他学科所不能解决的。
研究内容是对研究对象的细化和具体化。
正是由于各学者对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认识不同,关于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也有不同的观点。
同学们可以将区域经济的形成发展规律、区际分工与联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区域开发、区域经济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作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难点:是对区域和区域经济概念的理解。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是经济区域,它不是自然区、生态区、行政区,也不是社区。
所谓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的,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经济结构基本完整,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
其具体含义如下:()经济区域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它是客观存在的,但又不是指某一具体的区域,如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等,它是所有的具体区域的总称。
()经济区域特指一个主权国家疆域内的各个组成部分,这与区域经济学的产生原因有关。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于年代末,其形成原因有两个,一是区域问题的存在,二是用政府干预的手段解决区域问题。
在年代末,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还比较低,在如欧共体等区域经济集团,还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干预区域经济发展,因此这类区域未被纳入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在今天,欧盟也干预区域经济生活,建立了区域基金,这种高度一体化的区域,其区域发展规律与一国内部区域没有什么不同,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同样适用。
区域经济学完整课件
韦伯认为,劳动费和运费一样也是影响工业布 局的重要因素。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 比重或与运费相比较劳动费在成本中所占比重 大一些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 成本最低点,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 同样会对工业区位施加影响。为了研究这种影 响,韦伯提出了劳动费指数这个概念: 劳动费 劳动费指数= ———————— 制成品重量
其理论的假设为:(1)假定世界上存在着一个 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的孤立国。其中 心有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唯一的,必须供 应全境一切工业产品,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依 赖四周的土地;(2)假设孤立国内各地发展农 业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3)假设孤立国内各 地交通条件完全一致,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车, 运费同运输距离成正比;(4)农业生产以取得 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农产品价格、劳动者工 资和利息固定不变。
n MinF=f*Min(∑miri +rk) ⅰ=1 式中F为单位产品总运费,f为运费率, m1(i=1,…,n)为单位产品消耗的i原、燃料重量, r1为i原、燃料的运距,rk为产品运距。上式含 有若干假设条件,主要有:①所研究的是一个 匀质国家,各地生产成本一致;②只研究一种 产品的生产布局,不考虑生产的相互作用;③ 原料地与市场已知;④运费与重量和距离成正 比。
从这些假定出发,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 植何种作物最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P), 而利润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 的市场价格(V)与运费(T)这三个因 素决定的。 数学表达式为: P=V(E+T)
设计了孤立国6层农业圈: 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业圈,主要生产鲜菜、 牛奶; 第二圈层为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 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主要生产谷物; 第四圈层为谷草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 畜产品,以谷物为重点;
区域经济学讲
详细描述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西部 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投资环境、引导产业转移等方式,西部 地区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该 战略还促进了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生态保 护,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评价方法
采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规 模、经济效益、经济结构、经济活力 等方面,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 结合的方法,对区域经济竞争力进行 评价。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目标
内涵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 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 自身需求的能力,实现经济、社会、 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区域经济结构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包括 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贸易结构等。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 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种产业的分布和组合,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 产业布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01
02
03
04
区域经济发展
研究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产 业结构、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差
异及其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结构
研究区域内的产业布局、企业 组织、市场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及其优化路径。
区域经济政策
研究政府如何制定和实施区域 经济政策,以促进区域经济的
均衡发展。
区际经济关系
研究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 、合作与竞争关系,以及区际 经济差异的形成与协调发展。
模式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可以采取不同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如资源型地区可采取循环经济模式,农业地区可 采取生态农业模式,城市地区可采取智慧城市模式等。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01
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 人才短缺等。
02
对策包括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发展、加强人才培 养等。
03
优化产业结构是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04
加强科技创新是指通过加强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 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04
区域经济政策与实践
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概念
01
区域经济政策定义
区域经济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区域经 济发展、改善区域经济结构、缩小区 域发展差距而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
02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 基础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经 济发展理论、区域差异理论、区域产 业结构理论等,这些理论为制定区域 经济政策提供了指导。
03
区域产业结构与优化
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
区域产业结构
指一个区域内各种产业部门的构 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 例。
区域产业结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区 域产业结构分为不同的类型,如 按三次产业分类、按资源密集度 分类等。
区域产业结构的特
点
区域产业结构具有地域性、历史 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不同地区的 产业结构存在差异,且随着时间 的推移,区域产业结构也会发生 变化。
03
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
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包括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 这些政策工具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 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区域经济政策的实践案例
01
欧盟的区域经济政策
欧盟为了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均衡发展,实施了一系列区域经济政策,如
第二章-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
18
三 、人口的集中与城市的形成
1、人口集中的原因 (1)最早,由于手工业发展以及城市建设需要人; (2)自然灾害及战争破产的农民; (3)近代,收入水平差异,向往城市生活; 2、各种经济活动和人口的集中以及各种基础设施的出
现,造就了城市。
.
19
四、城市的有序化进程
(一)企业组织的变化 1、一体化: (1)纵向一体化 (2)横向一体化 2 纵向分解:
图 2-11 经济规模
M
.
起始规模(S)。 这是一个盈亏平衡规模; 最小经济规模(MES),指 盈利水平可达到基准收 益率水平的规模; 最优规模M。 在区间[ S,M ]都是经 济规模。
28
5:影响企业最优规模的因素
(1) 技术经济因素——技术经济规模 企业最优技术经济规模指用当代最先进的设备
.
10
2、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1)利益驱动机制 (利润、效用、福利最大化) (2)市场调控机制 (由企业抉择) (3)宏观调控机制 (国家投资手段、财税、转移支付) (4)目标驱动机制 (建立国家、区域、企业发展目标体系)
.
11
三、公共设施的区位选择
1、费用最小化: 出行设施 2、福利最大化: 保险服务设施
技术联系 技术相互依赖、灌溉系统、通讯系统。
社会性联系 访问形式、亲戚关系、仪式、典礼和宗教活动、社会团体间相 互作用。
服务联系 能量流和网络、信贷和金融网络、教育、培训、医疗、职业、 商业和技术服务形式、交通运输服务系统。
政治、行政、组织结构关系、政府预算流、组织间相互依赖、权力-批准-监 组织联系 督模式、行政区间交易模式、非正式的政治决策链。
会知名度,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 ➢ 从融资角度,可给企业带来融资渠道拓宽、融资能力提高;
区域经济学演讲课件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 影响,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促进区 域与外部市场的交流和合作。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因素,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提高 区域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
政策与制度
政策与制度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保障,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可以
激发区域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
01
02
03
04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 ,缩小地区间差距,实现区域
经济均衡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鼓励创新和科技发展,提高区 域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绿色发展战略
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
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对外开放战略
加强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吸 引外资和技术,提高区域经济
政策因素
政府在税收、投资、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 产生。
人力资本
不同地区的劳动力素质、技能和受教育程度存在差异,这些因素会影 响地区的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
区域经济差异的解决对策
优化产业布局
通过引导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优 化产业布局,促进地区经济的均衡发 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降 低地区间的交易成本,促进经济交流 与合作。
03
与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主要研究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而区域经济学则更
关注城市所在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和规划。
区域经济学讲义
2、区位选择与生产者、消费者均衡
• (1)生产者均衡。 • (2)消费者均衡。
• 由于所处空间位置的不同,居民的就业和消费有很大 的差异。
3、厂商与居民区位选择的一般趋势
市场区模型。
二、廖什景观
廖什:德国经济学,A·Losch 1940,《区位经济学》
1、理论假定
• (1)工业中心周围是农业区域,其居民是工业品的购 买者;这些居民偏好相同,他们有相同个人需求曲线。
• (2)工厂规定价格,运费则由消费者负担。只要这些 居民的需求是有价格弹性的,那么有两种情况并存: 距离中心点越远的居民需求越少;以工业所在地为中 心的半径越大,到中心点购买工业品的消费者就尔逊(A·Wilson)和比利时 的爱伦(P·Allen)
• 结合耗散结构和突变理论,分别就空间相互作 用模式和中地论结构进行动态模拟,取得了很 大的理论突破。
3、动态分析和中长期预报
• 近几年来,区位论的研究得到了不断的 深入和发展,系统论、信息论和运筹学 方法,使区位经济理论和应用大大向纵 深发展。
三、龙哈德区位三角形理论
• 1、1880,德国经济学者W·Launhaldt。 • 由原料产地、燃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构成
的“区位三角形”。 • 2、背景。19世纪中叶以后,西欧的机器
大生产空前发展,基础性工业,特别是 钢铁工业的区位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四、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1、理论背景
• 1900S初,韦伯A·Weber, • 《 工 业 区 位 论 —— 区 位 的 纯 理 论 》 和
4、屠能圈农业布局6层次
• (1)自由农作圈,蔬菜和牛奶等鲜活农产品。 • (2)林业圈,木材,用于能源。 • (3)轮作农作圈,粮食。 • (4)谷草农作圈,粮畜产品,以粮食为主。 • (5)三圃农作圈,粮畜产品,以畜产品为主。 • (6)畜牧圈。
区域经济学第5讲
集聚不经济的来源
❖ 1、交通拥挤使市内运输费用和时间大大增加。
❖
❖ 2、地方资源的不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将可能导致能源、 原材料供给短缺,而远距离从区外大量运入,又需要花费巨 额运输费用和运输扩建或新建投资。
❖ 3、用地用水紧张,供电不足,地价和水电成本大幅度提高 。
❖ 4、住房拥挤,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下降。
14
范围经济
❖ 1975年美国经济学家潘扎尔和威利格最早定 义了范围经济,指出范围经济是联合生产两种 或两种以上产品的生产成本低于这些产品单 独生产的成本总和,强调生产的范围经济。
❖ 钱德勒(1990)将范围经济定义为:联合生产或 销售经济, 是利用单一经营单位的生产或销售 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强 调的是生产和销售的范围经济,比生产的范围 经济更进一步。
❖ 马库森分类法; ❖ 以市场导向和协作方式为基础的分类法
(Michael Allbu,1997); ❖ 1998年联合国贸发组织秘书处提出的分
类法。
39
马库森分类法
40
以市场导向和协作方式为基础的分类法
41
❖ 产业特征 ❖ 空间特征 ❖ 制度特征 ❖ 生产特征
产业集群的特征
42
产业特征
产业特征:产业区域化或地方专业化,即固定在某 一地理区域上的产业集群专注于某一产业的经营。 其外在表现是特定产业与特定地域的双重结合。这 是对某一产业集群进行产业划分、识别并冠以某一 产业之名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 2、相关工业在地理上集中于某一特定地区,可以 共同利用某些辅助企业。
❖ 3、工业的地理集中可以利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 包括生产性基础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 础设施。
区域经济学精品课件 (1)
•
——可持续发展的群众观
•
——可公平性原则(Fairness) • ——持续性原则 (Sustainability) • ——共同性原则(Commonness) • ——发展性原则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 员会大会上以《我们共同的未来》为题作的长篇报 告中采用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 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这一定义在1989年5月举行的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 理事会上得到了普遍的共识。这次大会经过反复磋 商,通过的《关于可持续的发展的声明》中所给可 持续发展下的定义,就是以布伦特兰夫人的定义为 蓝本的。
•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里约热内 卢发表《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 》,并促成了其后的一系列框架条约的签订。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原则
• 几大观念:
•
——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观
•
——可持续发展的效益观
•
——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观
•
——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
•
——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观
•
——可持续发展的体制观与法制观
区域可持续发展
主要内容:
1. 区域发展及其途径 2. 区域可持续发展 3. 相关问题
第一节 区域发展及其途径
1.区域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发展:
生产的增长
经济
技术进步
政治
产业结构优化
文化
资本积累
社会。。。
与外界经济关系改善。。。
2.区域发展与区域经济增 长
3.区域发展的途径
1)影响因素 ——自然条件 ——人口与劳动力 ——资金 ——科技 ——资源配置 ——区际贸易 ——体制与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主要内容:绪论主要解决四个问题:(1)区域经济学的学科来源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2)区域经济学研究什么?怎样研究?(3)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如何?(4)区域经济学同哪些学科关系比较密切?有何关系?重点:绪论的重点是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关于研究对象,有许多种观点,课堂上介绍了6种观点,除第一种观点都是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只有第一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因为,如果区域经济学只是研究特定地理范围的经济学,与一般经济学没有差别的话,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任何一门学科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它所解决的问题是其他学科所不能解决的。
研究内容是对研究对象的细化和具体化。
正是由于各学者对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认识不同,关于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也有不同的观点。
同学们可以将“区域经济的形成发展规律、区际分工与联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区域开发、区域经济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作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难点:是对区域和区域经济概念的理解。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是经济区域,它不是自然区、生态区、行政区,也不是社区。
所谓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的,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经济结构基本完整,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
其具体含义如下:(1)经济区域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它是客观存在的,但又不是指某一具体的区域,如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等,它是所有的具体区域的总称。
(2)经济区域特指一个主权国家疆域内的各个组成部分,这与区域经济学的产生原因有关。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于50年代末,其形成原因有两个,一是区域问题的存在,二是用政府干预的手段解决区域问题。
在50年代末,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还比较低,在如欧共体等区域经济集团,还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干预区域经济发展,因此这类区域未被纳入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在今天,欧盟也干预区域经济生活,建立了区域基金,这种高度一体化的区域,其区域发展规律与一国内部区域没有什么不同,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同样适用。
(3)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
所谓均质性,是指一个区域的内部一致性和区际差异性,也就是一个区域的共同特征和一个区域区别于其他区域的本质特征;集聚性则是指区域内部并不是整齐划一的,有中心,有外围,有网络,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4)经济结构基本完整,一个经济区域要有相对完整的经济部门,一个工厂、一所学校、一块农田都不能构成一个区域,如果有许多个工厂和农田,但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也一样不能称为一个区域。
(5)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部分职能,这说明:一个区域不能是自给自足的,它必须与其他地区分工协作,从其他区域输入一部分生产要素和产品,向其他区域输出一部分生产要素和产品。
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经济区域内部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是经济区域的实质性内容。
具体含义如下:(1)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经济是由各个区域的经济共同组成的,如果没有各个区域经济,也就不会存在国家经济。
(2)区域经济有一定的功能,区域经济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满足本区域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二是满足其它区域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3)区域经济不是孤立存在的,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分工,区域经济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与其他区域经济不同,即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如一个区域以生产汽车、石化、粮食为主,而另外一个区域以生产食品、服装、电子产品为主,这样就形成了区域之间的分工与联系。
(4)区域经济本身也是由许多部分组成。
区域经济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即由许多部门、许多企业来构成,还由许多次一级区域经济构成,如东北区经济由辽宁省经济、吉林省经济、黑龙江省经济和内蒙东部经济构成。
第一章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本章主要通过评介区位论、规模经济理论、区域产业组织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经济区划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来揭示区域经济的形成发展规律,包括影响因素、发展过程、经济区的类型等。
重点:区位论、区域产业组织理论、区域经济发展与增长理论难点:各理论的分析方法与思路。
我们学习各理论的目的是要掌握各理论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而不是各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一节区位论主要内容:本节主要介绍了区位和区位论的概念、区位论的主要流派、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成本比较法、中心地理论和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等内容。
重点: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学习各个区位理论,掌握影响经济区位的因素。
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从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来看,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是运费,而运费是距离的函数,因此农业区位主要受距城市的距离影响。
从逆杜能环来看,农业区位还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在城市近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土地投机者、开发商和农民共同开发土地,由于农地可以随时转化为住宅等城市用地,因此农民对农地的资本和劳动投入少,放弃耕种或者采取临时性耕作;而远离城市的农民,由于农地难以转换为城市用地,因此对农地的投入较多,而从事相对集约度高的经营。
2.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从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来看,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运费、劳动费和集聚因素。
对于运费,韦伯更侧重考虑原料和制成品的重量。
韦伯以后的经济学家对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进行了完善,增补了一些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1)产品与原料相比的可运输性,如果产品比原料易于运输,企业应放在原料地,否则,放在市场区;(2)原料和市场的分布状况,如果原料地分散,市场区集中,企业应放在市场区,否则,放在原料地;(3)信息的重要性程度,如果生产厂家需要与消费者保持密切接触,企业应放在市场区;(4)运费率,影响运费不仅是重量,还有运费率,因为制成品的运费率总是高于原料的运费率;(5)交通条件,道路网的分布情况,也会影响企业的分布。
3.从克里斯泰勒和廖什的中心地理论来看,影响工业区位的还有中心地等级。
中心地的等级越高,越能吸引更种类的工业布局;中心地等级越低,吸引的工业越少。
4.从跨国公司区位选择来看,影响工业区位的有产品的生命周期、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以及区域基础。
难点:本节的难点主要有4个1.杜能环的形成。
杜能认为影响农业区位的运费,而运费是距离的函数,距离城市越远,运费越高,当某一农产品的运费和生产成本之和超过销售收入时,该农产品就会停止生产;而距离城市相等的距离内,生产者会选择利润最大化的产品生产。
上述两个方面决定了城市周围农产品的分异规律,由于杜能的孤立国假设,因此农业生产会在城市周围会形成同心圆状的分布。
2.等费用线的含义。
等费用线是运费相等点的连线,它有两种:一种是以原料地或者是燃料地,或者是市场区为中心的单一产品运输费用的等费用线。
由于韦伯区位论的前提之一是各地之间不存在地理差异,因此,这种等费用线是无数个同心圆。
另一种是以运费最低点(不考虑劳动费用和集聚效应时企业的最佳区位)为中心的运费相等点的连线,它的形状不再是圆,而是类似于椭圆的不规则形状。
3.临界等费用线的含义。
临界等费用线也有两种,一种是运费最低点与劳动费用最低点不在一点上,离开运费最低点所追加的运输费用同所节约的劳动费用相等的点的连线,在这条线的里面,追加的运费小于节约的劳动费用,在这条线的外面,追加的运费大于节约的劳动费用。
另一种临界等费用线是企业离开运费最低点或劳动费用最低点追加的运输费用或劳动费用同因集聚而节约的费用相等的点的边线。
在这条线的里面,追加的运输费用或劳动费用小于因集聚而节约的费用,在这条线之外,追加的运输费用或劳动费用大于因集聚而节约的费用。
4.对中心地理论中k值的理解。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中的k值是指某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的面积相当于几个次一级市场区的面积,如市场原则下,k=3,某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的面积相当于3个次一级中心地市场区的面积。
而廖什中心地理论中的k值是指某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所包含的次一级中心地的数量。
而且,在廖什中心地理论中,地域序号越大,中心地的级别越高,市场区越大,k值也越大;而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中,中心地的等级越高,序号越小,如一级中心地的级别高于二级中心地,其市场区也大。
第二节规模经济理论主要内容:第二节主要讲授五个内容:(1)规模、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概念;(2)规模经济理论研究的内容;(3)规模经济理论研究的层次;(4)内部规模经济理论;(5)外部规模经济理论。
重点:第二节的重点在于内部规模经济理论和外部规模经济理论。
内部规模经济理论重点掌握影响内部规模经济的因素,特别是地理因素,正是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各地区企业的规模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进而也影响到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外部规模经济理论重点掌握集聚经济的发展模式和集聚规模的影响因素。
集聚经济的发展模式揭示了集聚的内在机理,作为主导部门的出口企业的扩大再生产,会促进区域经济的成倍增长。
但是,集聚的规模受到资源条件,地区的经济基础,地区及地区核心城市的管理水平、组织能力、城市的承载能力、政策环境等软环境条件,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观念、开放程度、生活条件、素质,地区的自然地理位置、知名度,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如果不顾地区的基本情况盲目集聚,会带来集聚不经济。
难点:这一节没有难点。
第三节区域产业组织理论主要内容:这一节主要讲授三个理论:一是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二是区域经济群落理论;三是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理论。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区域经济组织理论;区域经济群落理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组织理论;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理论是关于高技术开发区这种新型区域的经济组织理论。
重点:这一节的重点是经济群落理论。
重点要掌握经济群落的特征,特别是对积极的企业驱动力的理解。
企业是构成经济群落的基本单元,经济群落能否形成发展,企业是关键,而企业又不是孤立存在的,企业之间相互合作、相互竞争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机制。
这一机制主要表现在:(1)企业类型的多样化。
大企业规模大,容易形成规模经济,但灵活性差,且企业规模大,容易形成垄断,不利于竞争,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小企业规模小,不易形成规模经济,而且稳定性较差,但小企业灵活,且不容易形成垄断,有利于竞争。
一个经济群落大中小企业齐全,且相互促进,既能发挥大中小企业的优势,又能有利于竞争。
(2)国际联系的广泛性。
一个经济群落不是封闭的,具有一定的专业化分工,这种分工职能就由企业担当,企业一方面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而不断提高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从国际市场上获得市场、资源和信息。
(3)企业灵活性大。
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要具有灵活性,因为经济环境是不断变化着的,企业必须具备适应这种变化的能力,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4)企业间的关联度高。
经济群落中的企业不是无机的集聚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集聚,既能带来集聚效应,又能激发企业创新,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