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校园围墙--开放式大学校园规划模式的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
CONSTRUCTION
大学一直被人们视为“象牙塔”、“精英团体”,它是激荡思潮的起源地,是社会进步的发动机。但国内大学为了便于管理,多建有围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年人与社会的交融。尤其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国内纷纷落成了位于郊区的大学城,他们为师生提供了先进的教学设施,但远离城市的校园生活,却让本应独立认知社会,参与实践的青年人与社会脱离,使得学生难以融入社会,为日后的工作及生活带来困扰。《建筑模式语言》一书其中的模式43“像市场一样开放的大学”讲到:集中的、与世隔绝的大学扼杀各种学习机会。这些大学录取政策是关闭自守的,聘任授课老师的手续是严格死板的。把大学办成高等教育的市场。作为一种社会观念来看,这意味着大学向各种年龄的人开放,他们可全时上课、半时上课或依次听讲各门课程。讲课——能者为师;听课——来者不拒。从物质环境来说,市场式大学有一中心十字路口,大学的主要建筑和办公室就位于此处,会议室和实验室从该十字路口向外扩散——首先集中于沿步行街两侧的小楼房内,然后逐步分散并和全城镇融成一体。1.“围墙”所引发的的思考大学不仅应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应提供自由开放、多元交流的场所,使青年人建立健全人格,拓展视野,尽可能多地去了解、体验、融入社会。但国内的现实种种,都让我们开始对“围墙”产生了严肃的思考:1.1城校分离是造成就业难的原因之一:从农村考上大学的学生,本以为到了大都市,但大学城中的生活仍然如在乡下一样,繁杂的课业让他们很少有进城的机会,毕业后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十分尴尬,无所适从。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也属于郊区大学,但“城校一体”的概念使得校园可以很好地融入社会,让学生同样可以体验到丰富的都市生活。1.2大学与社会需要互相依存:学生应该走出“象牙塔”,在社会中磨练、成长,而社会大众同样也渴望受到大学氛围的熏陶。尤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大学的“市场化”,教育的“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大学正由一个封闭的教育机构转变为更加多元自由的公共综合体,开放式的大学校园渐渐成为发展趋势。 1.3国内高校缺乏创新的竞争力:在最新的世界大学排名中,一流大学均为欧美学府,北大清华等国内高校虽有长足进步,但仍难以与其抗衡。我们提倡了二十余年的素质教育,至今仍难以摆脱分数讲话的体制,近代更难有“大师”出现,由此引发了国人对现今教育体制、社会制度、校园空间等诸多方面的讨论,原因一定涉及各个方面,但作为规划师,在面对校园规划时,是否可以从本专业的角度,积极提供有利于交流思索的灵动空间,鼓励多元交融。由此,走出自我封闭的传统校园格局,打破围墙,开放
式地同广大外界社会合作,整合互补共赢,不仅仅是一种规划理念,更是全社会对校园环境的一种期待。2.开放校园规划布局的特点开放式大学校园布局的本质特点是与城市保持亲密互动并实现设施互补,资源共享。形态上表现为没有围墙和大门,以融合与周边环境的姿态存在。国内大学在用地属性划分中,属于教育科研用地,往往是一整个大地块,没有细分类别,而校园规划受功能分区规划的影响,大多机械地分为教学区,宿舍区,运动场馆区,
后勤服务区等等,在周边更是以围墙,停车场,发展预留地等明确划分校园与外部空间。面对现今由于校园与社会脱节而产生的种种问题,以及市场经济中对校园文化及产业的冲击,试从以下两方面讨论如何从规划角度消除隔阂,促进交融。
2.1师生生活便利性对于校内活动,教学与宿舍空间是构成大学的主要部分,国内外综合性大学的多采用以下模式,即:二元式;夹层式(以教学为中心,宿舍分列两侧,或以宿舍为中心,教学分列两侧);错置式。显而易见,两部分功能越靠近,师生的融合更紧密。大学的生活也不应仅为教室——宿舍——食堂的三点一
线,学生们渴望精彩丰富的自由社交,校内的餐厅、活动中心远远不能满足年轻充满好奇的探求心,这便需要校外城市向校内空间的渗透。国内高校一般设有2-4个校门,从宿舍步行走出校门也大都需要绕行,此间大概都有一段拆了砌,砌了又拆的围墙或栏杆,这恰恰说明了学生对生活便利性的需求,对外界社会的渴望。
打破校园围墙
——开放式大学校园规划模式的探索
刘 莹
华汇(厦门)环境规划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天津市 300384
摘 要:通过对我国现阶段高校所面临的转型需求,从师生交往模式、产学研合作模式以及校园与社会互助共赢等模式对大学与城市关系演变的影响,试图归纳出当代开放式大学规划设计的要点,并充分结合国内情况,提出整体开放、分散融合的组团式开放大学校园设计思路。
关键词:开放式大学校园;规划模式;以学生为本;资源共享;分散融合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第5卷 第1期2015年1月
城市规划CONSTRUCTION
2.2产学研合作互利性
现代的学产合作方式基本上由人才培训—基本研究—产业孵化—规模化生产等环节构成,而前两个步骤应尽量与校园教学紧密结合,最好发生在校园内或周边。哈佛大学采用学产错置布局,麻省理工学院则在紧邻学校建立研究园区,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在“任务湾”的规划中,建立了和产合作环。这些紧密的联系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最为便捷的条件,是学产共赢的基盘。
3.开放校园的布局原则
3.1资源共享的原则
在校园规划中,将公共设施,运动场馆、会堂、活动中心等尽量设置于临近城市社区的空间,通过管理的手段,既保证教学的正常使用,又可在闲暇时断为附近居民提供资源共享。
校园的主要开放空间系统应与城市积极连通,成为城市公共慢行空间的一部分,为学生与老师,校内学者与社会大众提供日常会面,随意交谈的空间。
3.2正面临街的原则
国内封闭性的大学一般采用围墙围栏等设施将校园与城市分割,即便身处都市,沿街建筑大都以背面示人,加之功能布局需要,校园外围多为宿舍等配套建筑,城市街道界面很难体现大学的形象,更不利于城市活力的提升。
因此,建议将校内提供对外服务功能的机构沿城市街道布置,如再教育培训机构、学产合作机构、招待所等等;并积极容纳社会服务机能,如餐厅、咖啡店、影印店、银行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空间。一方面及大地活跃了城市临街界面,实现资源优化共享,促进了学生生活和市民文化的积极互动。
3.5以学生为中心,功能混合紧凑布局的原则
校园规划应拒绝官气,摒弃只为形象讲排场的大轴线大广场,应回归教学本身,实事求是地为学生服务,将教学的使用置于首位。因此,在充分体现高校自身的特之外,在功能布局上应尽量混合,减少不必要的通行距离。将图书馆、公共教室、基础学科机构等使用频繁的设施置于中心,相关学科教学楼与学生宿舍应以组团的形式,就近紧凑布置。
3.4化整为零,分散融合的原则
近年常常有人从国外参观游学回来,讲那里的学校很奇怪,找不到大门。在城市中走着走着就进了校园,走着走着又到了城市,而两者互不干扰,和谐共生。
国内高校在原本大街廓的城市肌理下,围占更大一块的区域,周边交通只能绕行,是城市交通拥堵主要的原因之一。校园道路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对完善城市路网体系有着积极且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综合性大学中,采用组团布局分散布局,即可将校园道路与城市道路衔接,透过设计及管理的手段,一方面有效控制城市穿越型交通,另一方面为到达校内的交通提供便利,而组团式的布局可以保障教学空间内部宁静的氛围。
公共交通的引入,不仅可以极大地方便校内外活动的融合,也消除了原本封闭校园的“死角”,为校内提供了公共监督的安全保障。
4.结语
“学校即社会”的观念正日益深入人心,校园内独有的文化、价值观也不可避免地与学校外的文化价值观念相互交融,日益融合、互补。无论是大学发展的目标还是社会的需要,都要求大学要以开放的姿态来办学,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加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进而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开放式大学对人才培养以及社会都会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
正是这样的共生关系,使得校园规划的一些特征必然折射出城市文化的特色。开放式大学校园作为世界性的办学思潮,是大势所趋。这种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必然成为当代校园规划的时代主题。
参考文献:
[1] C·亚历山大,建筑模式语言[J],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2]宋泽方,周逸湖,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建筑学报.北京,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学报编辑部
第5卷 第1期
2015年1月
文章被我刊收录,以上为全文。
此文章编码:2015J
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