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4课《促织》优质说课稿

合集下载

《促织》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促织》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促织》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促织》。

这篇小说选自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材分析《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

它以明代皇室尚斗促织,并征之于民间,给百姓带来深重苦难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曲折地表现了对清代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慨。

小说揭露社会的黑暗,锋芒所向,从皇帝直到里胥,谴责了整个统治阶级和各级行政官员。

它是一篇血泪的控诉,却编写成一出悲喜剧,以喜写悲,叫人开心不起来,反而更让人觉得沉痛。

至于艺术成就方面,有三大特点: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描写细腻生动,情态毕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中语文第四册所选文言文着重以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和欣赏水平为宗旨。

此篇文言文选自第四册的最后一单元,时代较我们接近,浅显易懂,有深刻的社会教育意义和文学欣赏价值。

教学此篇文言文能达到《大纲》的规定要求。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促织》的作者蒲松龄、朝代清朝、出处《聊斋志异》等基本信息;掌握小说的基本特点,包括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环境描写等;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手段,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揭示;激发学生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意识和对人性的关爱之情;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促织》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促织》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促织》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促织》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2.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及其背景。

2. 阅读和分析《促织》的文章结构。

3. 探讨《促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塑造。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

3. 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促织》。

2.2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作者及其背景。

2. 阅读理解:分析文章结构和词汇句式。

3. 文学鉴赏:探讨主题思想和人物塑造。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掌握《促织》的文章结构和词汇句式。

2. 理解《促织》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塑造。

3.2 教学难点1. 分析和解读《促织》中的深层含义。

2.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评价《促织》的艺术价值。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的讨论和提问情况。

2. 阅读理解:检查学生对文章结构和词汇的掌握。

3. 文学鉴赏:评估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4.2 教学反馈1. 根据评估结果给予学生鼓励和建议。

2. 调整教学方法和步骤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如其他小说或诗歌。

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或评论写作。

5.2 教学拓展1. 探讨《促织》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2.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或小组讨论。

第六章:教学资源与材料6.1 教学资源1. 教材:《促织》文本及注释。

2. 参考书目:相关文学评论、作者其他作品。

3. 多媒体资源:图片、音频、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6.2 教学材料1. 复印或打印的《促织》文本。

2. 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第七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7.1 教学计划1. 课堂讲授与讨论:2课时。

《促织》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促织》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促织》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促织》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3)能够正确解读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综合评价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促织》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3)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2)文中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促织”,提问:“促织”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生僻字词自行查阅资料。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字词和难以理解的问题。

(2)分组分析文中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

(2)分析并讲解文中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5. 练习与巩固:(1)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语气和情感。

(2)设置一些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整理课堂笔记,加强对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的记忆。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面对挫折”的作文。

《促织》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促织》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促织》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促织》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分析并欣赏《促织》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魅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升综合素养。

1.2 教学内容1. 《促织》文本阅读与解析。

2. 分析《促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3. 探讨《促织》中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4. 实践文学鉴赏和写作技巧。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促织》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魅力。

2. 分析《促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3. 理解《促织》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2.2 教学难点1. 《促织》中的深层文化内涵的理解。

2. 分析《促织》中的复杂人物关系和心理描写。

3. 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促织》的背景、文化内涵和文学特色。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文化意义。

3.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写作练习。

3.2 教学手段1. 文本材料:《促织》原文。

2. 多媒体教学: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

3. 作业与测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程度。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准备1. 准备《促织》原文和相关资料。

2. 设计教学问题和讨论题目。

3. 准备教学PPT和多媒体材料。

4.2 教学步骤1. 导入:《促织》的背景介绍和文学地位。

2. 阅读与解析:《促织》原文阅读和相关内容的讲解。

3. 分析与讨论: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文化内涵的分析与讨论。

4. 实践与写作:文学鉴赏和写作练习。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与测试: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

3. 思考与反馈:学生的思考问题和反馈意见。

5.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促织》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促织》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促织》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促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 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和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理解。

2. 分析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

3. 讨论作品的主题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课前准备与教学资源2.1 课前准备1. 课文原文。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素材。

2.2 教学资源1. 课文朗读音频。

2. 相关电影或电视剧片段。

3. 学术评论或解读文章。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方法3.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背景。

2. 课文朗读与初步理解。

3. 分析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

4. 讨论作品的主题和现实意义。

3.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人物关系等。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象征意义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相关电影或电视剧片段。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发言、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 单元测试:对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考察。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喜爱程度。

2. 教学反思:对教学方法和效果的自我反思。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教学拓展1. 阅读其他相关作品,如其他名著。

2. 组织文学社团活动,进行创作和表演。

5.2 教学延伸1. 探讨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和问题。

2. 研究作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第六章:教学设计与实施6.1 教学设计1. 确定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

2. 安排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

6.2 教学实施1. 按照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

2.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第七章:课堂管理与纪律7.1 课堂管理2. 制定课堂规则,维护课堂秩序。

7.2 纪律维护1. 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防止违纪行为发生。

2. 对违纪行为进行适当处理,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纪律。

14.1《促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4.1《促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教学评价方面,将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品质和学习策略。具体目标如下:
1.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促织》,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有所了解,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 培养学生对农村儿童的关爱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力。
解决办法:
1. 采用问题引导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共同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手法。
3. 创设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5. 设计一个关于《促织》的讨论话题,可以是关于课文内容、作者背景等方面的话题。要求学生邀请同学进行讨论,并在下节课上分享讨论成果。
注意事项:
1. 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得抄袭。
2. 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3. 作业完成后,学生需自行检查,确保作业质量。
4. 作业上交截止时间为下节课前。
5. 道德品质: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手法。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难点:
1. 引导学生从文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态度,并能够联系实际,思考社会问题。
5. 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学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高中语文《促织》说课稿

高中语文《促织》说课稿

高中语文《促织》说课稿尊敬的考官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促织》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批判政治黑暗一直是历代文人创作的主题,比如先秦时期《诗经》里的《硕鼠》,汉代贾谊的《过秦论》等,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也是与这一主题相关,它就是清代蒲松龄的一篇文言短篇小说《促织》。

一、说教材正确分析教材对上好一堂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促织》选自高中必修下册第十四课,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

它以明代皇室崇尚斗促织,并征之于民间,给百姓带来深重苦难为背景,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二、说学情学生是教师教学思路的源泉,只有把握学情特点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学习长篇文言文的经验,而且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明显增强,学习方法、学习效率都有所改进,对于学习本篇课文是基本没有问题的。

但由于他们刚步入高中阶段,心里难免会有一定的压力。

因此在教学时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贯彻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充分学习、高效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为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围绕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要求,我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文章“征虫受刑,神卜得虫,儿毙促织,魂化促织,兴旺发达”的情节。

2、通过诵读文章和小组讨论,学习本文跌宕起伏的写作特点。

3、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赏析文中以喜写悲的艺术特色。

4、体会封建社会的罪恶,感受作者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同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理清重难点是教师讲好课,学生听好课的关键所在,为了清楚有序地教学,我的重难点设置如下。

其中重点为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理解文章揭示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下层群众同情的思想内涵。

难点为赏析文中以喜写悲的艺术特色。

五、说教学方法“教学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创新的过程”。

基于此,我将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进行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学习中既要乐于学习,更要善于学习,这样才能融会贯通。

为了培养学生“会学、善学、乐学”的能力,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14.1《促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4.1《促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思考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促织》的文化价值和文学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促织》的基本知识、案例分析及小组讨论要点。
强调鲁迅文学作品在当代的阅读价值,鼓励学生继续探索鲁迅的文学世界。
3.加强与学生的课后沟通,了解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使其更符合学生的需求。
重点题型整理
1.分析《促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答案: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及其作用包括:
-主人公:善良、有责任心,推动故事发展。
-老妇人:自私、刻薄,形成对比,凸显主人公品质。
-小女孩:纯真、善良,增加故事温馨氛围。
简短介绍《促织》的背景和文学价值,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促织》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促织》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鲁迅的写作特点。
过程:
讲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关系。
介绍鲁迅的写作风格,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艺术特色。
通过具体文段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如何通过细节描绘反映社会问题。
2.阐述《促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答案:象征手法包括:
-促织:象征社会束缚和困境。
-灯笼:象征希望和光明。
-雨水:象征困境和洗礼。
3.分析《促织》中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答案:鲁迅通过细腻的笔触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冷漠、自私和封建残余,批判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不公。
4.讨论《促织》中鲁迅对人性的探讨。
答案:鲁迅通过主人公的善良和责任感,展示了人性的光辉;同时,通过其他人物的刻画,揭示了人性的自私和弱点。

《促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促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 讲授法:通过教师对《促织》文本的深入解读,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故事脉络、人物分析及艺术特色讲解,确保学生对核心知识点的准确理解。
-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小说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心理、社会背景等方面进行探讨,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考。
- 探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层特征。
- 理解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6. 文化传承与价值观教育
- 认识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理解其文化传承的价值。
- 通过小说学习,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如对平等、正义的认识。
-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反思与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感在教学方法上还有待改进。在讲授《促织》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把握还有一定的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我也意识到在组织课堂活动时,要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在活动中真正地体验和感受到小说的魅力。
- 组织学生观看《聊斋志异》电视剧或电影,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说中的场景和人物。
- 指导学生阅读文学评论,学习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 引导学生了解清代的社会背景,理解小说的社会基础,提高历史意识。
- 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解答学生在阅读和观看过程中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 组织学生进行课后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和观看心得,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14.1《促织》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

14.1《促织》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
(2)母亲:一个慈爱、无私、伟大的母亲,为了孩子的幸福愿意付出一切。
(3)善心人:一位乐于助人、善良慷慨的人,帮助孩子解决了困境。
(4)富商:一个贪婪、冷酷、无情的人,代表了社会上的邪恶势力。
3.象征意义
(1)促织:故事中的主要象征物,代表了孩子的命运和希望。
(2)孩子:象征着善良、勇敢和牺牲精神,代表了社会的弱者。
(1)比喻:如“促织”比喻孩子的命运,增强了故事的象征意义。
(2)拟人:如将促织拟人化,使其具有人的情感和思想,使故事更具生动性。
(3)排比:如善心人的善行清单,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说服力。
(4)反问:如富商的冷酷问答,突显了他的无情和冷漠。
板书设计
1.《促织》故事情节概括
①引子:孩子为救治母亲卖身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要求完成作业,锻炼分析和写作能力。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丰富知识。
-反思总结: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自己的学习进步。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发展独立学习能力。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总结,提高自我认知。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提供解答,确保学生理解正确。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专注听讲,对《促织》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在小组中积极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文本内容提出问题,与小组成员共同探讨。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确保学生对《促织》的内容有深刻理解。
14.1《促织》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促织人教版说课稿

促织人教版说课稿

促织人教版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一篇来自人教版教材的课文——《促织》。

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一篇具有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课文。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说课。

教材分析:《促织》是一篇描写中国传统手工艺——织布的课文。

通过讲述一个小男孩学习织布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手工艺的重要性。

课文语言简洁,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和学习。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新词,体会课文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感悟传统手工艺的重要性,以及劳动的尊严和美丽。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准备相关的教学媒体和辅助材料,如PPT、图片、视频等,以及生字卡片。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尝试理解课文大意,标记不认识的生字。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织布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2. 朗读课文: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及时纠正发音。

3. 学习生字: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跟读并记忆生字。

4. 理解内容: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讨论课文内容,理解故事主旨。

5.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传统手工艺的意义,每组选出代表汇报。

6. 拓展延伸:观看织布工艺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探讨家中的传统手工艺品,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板书设计:在板书设计上,我将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左侧列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右侧用图示和关键短语概括课文内容,底部总结教学重点和学生应达到的情感态度。

14.1《促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4.1《促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分析文中人类对蟋蟀的利用,并评价其利弊。
3.解释蟋蟀在文化中的地位,并举例说明。
4.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蟋蟀保护的看法。
5.从文中找出描写蟋蟀生态习性的句子,并简要解释其意义。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引入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
(三)改进措施
1.增加趣味性:通过讲述蟋蟀在民间传说中的故事,引出蟋蟀在文化中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优化课堂活动:设计有序的课堂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3.引入多元化教学方法:结合讲授法、实践活动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蟋蟀生态习性的视频和人类利用蟋蟀的案例,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蟋蟀的生态习性、人类利用和文化意义,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答案:蟋蟀在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如勇敢、坚韧等品质。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蟋蟀被视为勇敢的象征,常被用来比喻勇敢的人。此外,蟋蟀在诗词、小说等文学作品中也常常出现,成为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载体。
例题4: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蟋蟀保护的看法。
答案:蟋蟀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蟋蟀的保护。具体措施可以包括禁止过度捕捉、设立自然保护区、加强蟋蟀知识的普及等。
-学生能够分析蟋蟀在人类社会中的不同利用方式,并评价其利弊。

14-1《促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4-1《促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阅读材料:推荐学生阅读关于《促织》作者蒲松龄的生平介绍和创作背景,以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时代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视频资源:推荐学生观看有关《促织》的解读视频,如文学评论家对《促织》的解读和分析,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
(4)视频资源:推荐学生观看有关昆虫生态和文化的纪录片,如《昆虫世界》、《迁徙的鸟》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对昆虫生态和文化的认识。
(2)分析作品主题思想:通过深入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理解《促织》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对人性的探讨、对社会的反映等。通过案例和讨论,帮助学生掌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3)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本节课的重点还包括让学生能够欣赏并理解《促织》的艺术特色,如作者的描绘手法、人物形象的塑造等。通过分析例子,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 监控预习进度:教师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促织》的基本内容。
-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文学鉴赏技能的应用。
-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教师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促织》的文言文表述、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 实践活动法:教师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文学鉴赏技能。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4课《促织》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4课《促织》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4课《促织》优质说课稿(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4课《促织》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第六单元第14课《促织》。

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观察与批判“。

意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领会作家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世相的深刻洞察,拓展视野,体会其对旧世界、丑恶事物的批判意识;学会观察社会生活,思考人生问题,增强对社会的认识;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本单元所选作品均是小说,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对人生的思索。

阅读这些小说,可以丰富人生体验,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激发想象,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知人论世,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

要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现创作意图,品味小说在形象、情节、语言等方面的独特魅力,欣赏小说不同的风格类型;学习用读书提要或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借鉴小说技法进行创作。

本课教学承载着实现上述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学习任务群5 文学阅读与写作:(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小说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小说写作的一般规律。

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4《促织》说课稿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4《促织》说课稿

高中语文说课稿:《促织》一、教材分析1《促织》选自高中语文第四册的最后一个单元,它揭露社会的黑暗,锋芒所向,从皇帝直到里胥,谴责了整个统治阶级和各级行政官员。

是一篇血泪的控诉,却编写成一出悲喜剧,以喜写悲,叫人开心不起来,反而更让人觉得沉痛。

至于艺术成就方面有三大特点:第一,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第二,描写细腻生动,情态毕现;第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此篇文言文时代较我们接近,浅显易懂,有深刻的社会教育意义和文学欣赏价值。

2教学目标知识:掌握文学常识,了解本文借古讽今的特点。

(知识目标的设定有利于帮助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培养对作家作品的兴趣。

)能力:归纳文言现象,掌握学习规律。

(能力教学目标的设定正是体现了语文学科性质的“科学性”。

)情感: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这个教学目标体现了“人文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观。

) 3教学重点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

(探讨此教学重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概括语言的能力和鉴赏名篇名著的方法。

)4教学难点鉴赏细腻生动、真实感人的心理描写。

(掌握了此心理描写方法对学生作文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方法讲解法(重点放在引领学生把握课文的特点与基础知识上)疏通法(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对文言词句的疏通上)讨论分析法(重点放在对课文的情节线索整理上)总结归纳法(重点放在对具体段落的分析归纳上)三、教学手段1提供与本课有关的资料。

2借助电教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设想由于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平行班的学生,所以整个过程注重以基础知识为主,抓住全文的重点词句,带领学生熟悉故事大概内容。

从分析情节结构开始入手,弄清全文线索,以及围绕“促织”所展开的人物悲欢情感故事。

生活就是这样,平淡而真实,虽然有时候觉得无聊,但仔细想想,也挺有意思的,不惧未来,珍惜当下,努力奋斗。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生活就是这样,平淡而真实,虽然有时候觉得无聊,但仔细想想,也挺有意思的,不惧未来,珍惜当下,努力奋斗。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 第14课 (1)促织(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 第14课 (1)促织(教学设计)

第14课(1)促织1.作者知识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小说家。

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

蒲松龄年轻时,颇有文名,但屡试不中。

家贫,设馆为生,71岁时才补了一个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

他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轶事,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在作品中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自己的理想。

除代表作品《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

老舍也曾评价过蒲松龄“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背景知识《促织》写的是明代宣德年间发生的事,其实大有深意。

“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顾以草虫纤物殃民至此耶?抑传闻失实耶?”这是跟作者同时代的诗坛宗师王渔洋写在《聊斋志异》手稿本上的一条评语。

王渔洋为什么要强调宣德年间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呢?显然他的用意,是要提醒读者读《促织》时要联系眼前的现实。

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也被视为“英主”。

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犬马”,酷爱“斗鸡戏虫”。

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

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在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

3.知识链接——《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中国18世纪成书的一部文言小说集,共431篇。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

《聊斋志异》内容极为丰富,故事主要来自民间传说,也有根据前人传奇或现实生活进行创作的。

形式多样,除小说外,还有笔记、杂文、寓言故事等。

作者继承“传奇”“志怪”的传统,以说狐谈鬼的方式,抒发内心的愤懑。

14《促织》《变形记(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4《促织》《变形记(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4《促织》《变形记(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4课《促织》《变形记(节选)》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同步备课教案一、教学内容1. 《促织》:昆虫的生命力和生态环境的关联,通过昆虫的生命历程反映社会现实。

2. 《变形记(节选)》:人的异化现象,通过主人公的变形反映社会现实。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手法。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 对昆虫生命力和生态环境的理解:如何通过昆虫的生命历程反映社会现实。

例如,课文中的“促织”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昆虫,它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这反映了人们在社会现实中面对困难时的坚韧精神。

2. 对人的异化现象的理解:如何通过主人公的变形反映社会现实。

例如,课文中的主人公变形后失去了人性和亲情,这反映了社会现实中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可能丧失自我和人际关系。

3.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如何理解和评价作者的手法和表现手法。

例如,课文《促织》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学生需要理解这些手法如何增强作品的表达效果。

4. 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如何从作品中提炼出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例如,课文《变形记(节选)》通过主人公的变形揭示了社会现实中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沦丧,学生需要从中思考和批判现实社会的问题。

5. 对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培养:如何从作品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

例如,课文《促织》中作者以昆虫的生命力作为切入点,展现了独特的创作视角,学生可以通过模仿这种创新意识来培养自己的批判精神。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

同时,结合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

五、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昆虫和人的异化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14-1《促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4-1《促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5.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教学工具,以便于教师展示多媒体资源和进行教学演示。
6.分组讨论材料:准备与分组讨论相关的小组任务单、讨论问题清单等材料,以便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7.学生反馈表:准备学生反馈表,以便于收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为课后辅导和复习提供参考。
8.教学评价表:准备教学评价表,以便于学生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突出宝玉和湘云的形象特点、封建礼教的束缚等重点,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宝玉和湘云的形象、封建礼教的束缚等话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2.辅助材料:收集与《促织》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红楼梦》的其他篇章、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等,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
3.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操作,故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布置成适合阅读和讨论的环境,如设置分组讨论区、配备阅读桌椅等,以便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
2.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促织》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学生需要通过细致阅读和分析,把握贾宝玉与史湘云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在面对封建礼教束缚时的心理挣扎。
(2)剖析《促织》篇章中的社会背景和寓意。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礼教观念,从而领会作者通过文章所传达的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3)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学生需要学会从文学作品的题材、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审美评价,从而提高鉴赏水平。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促织》教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促织》教案

1. 通过阅读和分析《促织》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方法。

2.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使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主题思想。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促织》的作者、时代背景以及作品的文学地位。

2. 字词解释:讲解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

3. 段落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每个段落的主题,使学生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表达方式。

4. 人物形象: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5. 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与《促织》相关的故事或背景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检验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促进他们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通过回答问题的情况来评估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分析能力的评估: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情况来评估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学生合作和思考能力的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情况来评估学生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促织》原文及相关注释和解析。

2. 参考资料:有关《促织》的背景资料、相关论文和评论。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教材和参考资料,以及进行相关的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或句子,进行详细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

3.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饰文章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增强他们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4课《促织》优质
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第六单元第14课《促织》。

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观察与批判“。

意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领会作家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世相的深刻洞察,拓展视野,体会其对旧世界、丑恶事物的批判意识;学会观察社会生活,思考人生问题,增强对社会的认识;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本单元所选作品均是小说,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对人生的思索。

阅读这些小说,可以丰富人生体验,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激发想象,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知人论世,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

要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现创作意图,品味小说在形象、情节、语言等方面的独特魅力,欣赏小说不同的风格类型;学习用读书提要或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借鉴小说技法进行创作。

本课教学承载着实现上述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学习任务群5 文学阅读与写作:(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
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小说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小说写作的一般规律。

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二、教材分析
《促织》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情节曲折多变,故事完整。

本篇小说从总体看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记叙的。

在本文之后又加上“异史氏曰”的一段作者评论。

《聊斋志异》在小说后面常有作者对所写的人和事作出的评价,是作品的附带部分。

全文可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起因;第二部分(第2段),故事的开端:写成名因缴不上促织而遭受的痛苦;第三部分(第3、4段),故事的发展:写求卜得虫为成名一家带来解脱苦难的希望;第四部分(第5至第7段),故事的高潮:写成名得虫、失虫和再得异虫(成子化虫);第五部分(第8段),故事的结局:成名因祸得福;第六部分(第9段),作者的评语。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精读文章,了解小说中“求神问卜”和“魂化促织”的情节,要透过这些描写,把握作品的现实主题,进而体会这一幻想与现实相交融
的写作手法独特的艺术魅力。

感受小说中语言精练而生动,叙事状物,细腻形象的特点。

2.结合本文,了解小说写作的一般规律。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小说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现创作意图。

丰富人生体验,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小说中人物的形象、情节发展、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独特魅力,欣赏小说不同的风格类型。

激发想象,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会作家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世相的深刻洞察,拓展视野,体会其对旧世界、丑恶事物的批判意识;学会观察社会生活,思考人生问题,增强对社会的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把握作品的现实主题,体会幻想与现实相交融的写作手法独特的艺术魅力。

感受小说中语言精练而生动,叙事状物,细腻形象的特点。

2.难点: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小说,获得审美体验,认识小说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

五、教学准备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查找资料。

师制作课件。

六、教学方法:
1.教法:设置问题法、启发诱导法、归纳总结法
2.学法:品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1.猜猜:在中国,有一位怪人,此人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典当了所有破旧衣物,置办茶水摆在路边,供过往行人歇脚、解渴,但他不收一分钱,只要求每个歇脚的人给他讲个新奇的故事。

他白天听,晚上伏案写作,终于创作了一部名著。

这个“怪人”是谁呢?
生:回答。

2.师:他就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

他的名著《聊斋志异》。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选自其中的一篇小说《促识》。

环节二:学习新课。

(一)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二)初读课文,明大意。

1.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标出难读的字,并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

2.分组合作探究基础。

(1)每组探究一段,探究结束后上讲台展示。

要求:一人朗读(尽量读出感情),一人给大家讲解这一段的重点字词句,一人翻译。

(2)各组展示交流,师补充文言知识。

(三)赏析情节。

1.生思考问题:
(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促织,即“虫”)
(2)紧扣线索给每个情节加一个标题,每个小标题限于两三个字,其中一字或两字必须是“虫”或“促织”。

征促织——捕(觅)促织——(求)卜促织——(获)得促织——(丢)失促织——(变)化促织——斗促织——进(献)促织——(评)议促织
(3)按小说情节发展来分析,明确《促织》情节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4)文章始终围绕“促织”一条主线,成名一家忽悲忽喜,喜而转悲,悲而复喜。

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体会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2.生交流与分享。

3.师指导:情节跌宕起伏,丰满了故事,深化了主题,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而情节的变化曲折,再现了生活的需要,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充满波澜的。

(四)欣赏写作技巧。

1.生小组合作探究:
(1)本文的情节的确曲折跌宕、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但同学们仔细想想这样的情节符合生活真实吗?把这些不符合现实生活实际的情节找出来。

(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些情节?
2.小组问交流与分享:
(1)情节:问卜;魂化蟋蟀;喜剧性的结尾。

(2)作用:这些虚构的情节推动整个故事不断向前发展;以非现实的手法来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主旨。

3.师总结: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主旨;整篇文章的情节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环节三:全课总结。

八、说板书设计。

促织
作者及作品简介:蒲松龄《聊斋志异》
情节:征促织→捕促织→卜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化促织→斗促织→献促织→议促织
写作技巧: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情节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