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4课《促织》优质说课稿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4课《促织》优质

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第六单元第14课《促织》。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观察与批判“。意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领会作家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世相的深刻洞察,拓展视野,体会其对旧世界、丑恶事物的批判意识;学会观察社会生活,思考人生问题,增强对社会的认识;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本单元所选作品均是小说,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对人生的思索。阅读这些小说,可以丰富人生体验,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激发想象,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知人论世,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要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现创作意图,品味小说在形象、情节、语言等方面的独特魅力,欣赏小说不同的风格类型;学习用读书提要或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借鉴小说技法进行创作。本课教学承载着实现上述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学习任务群5 文学阅读与写作:(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

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2)根据小说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小说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二、教材分析

《促织》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情节曲折多变,故事完整。本篇小说从总体看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记叙的。在本文之后又加上“异史氏曰”的一段作者评论。《聊斋志异》在小说后面常有作者对所写的人和事作出的评价,是作品的附带部分。全文可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起因;第二部分(第2段),故事的开端:写成名因缴不上促织而遭受的痛苦;第三部分(第3、4段),故事的发展:写求卜得虫为成名一家带来解脱苦难的希望;第四部分(第5至第7段),故事的高潮:写成名得虫、失虫和再得异虫(成子化虫);第五部分(第8段),故事的结局:成名因祸得福;第六部分(第9段),作者的评语。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精读文章,了解小说中“求神问卜”和“魂化促织”的情节,要透过这些描写,把握作品的现实主题,进而体会这一幻想与现实相交融

的写作手法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小说中语言精练而生动,叙事状物,细腻形象的特点。

2.结合本文,了解小说写作的一般规律。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小说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现创作意图。丰富人生体验,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小说中人物的形象、情节发展、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独特魅力,欣赏小说不同的风格类型。激发想象,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会作家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世相的深刻洞察,拓展视野,体会其对旧世界、丑恶事物的批判意识;学会观察社会生活,思考人生问题,增强对社会的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把握作品的现实主题,体会幻想与现实相交融的写作手法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小说中语言精练而生动,叙事状物,细腻形象的特点。

2.难点: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小说,获得审美体验,认识小说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

五、教学准备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查找资料。师制作课件。

六、教学方法:

1.教法:设置问题法、启发诱导法、归纳总结法

2.学法:品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1.猜猜:在中国,有一位怪人,此人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典当了所有破旧衣物,置办茶水摆在路边,供过往行人歇脚、解渴,但他不收一分钱,只要求每个歇脚的人给他讲个新奇的故事。他白天听,晚上伏案写作,终于创作了一部名著。这个“怪人”是谁呢?

生:回答。

2.师:他就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他的名著《聊斋志异》。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选自其中的一篇小说《促识》。

环节二:学习新课。

(一)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二)初读课文,明大意。

1.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标出难读的字,并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

2.分组合作探究基础。

(1)每组探究一段,探究结束后上讲台展示。要求:一人朗读(尽量读出感情),一人给大家讲解这一段的重点字词句,一人翻译。(2)各组展示交流,师补充文言知识。

(三)赏析情节。

1.生思考问题:

(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促织,即“虫”)

(2)紧扣线索给每个情节加一个标题,每个小标题限于两三个字,其中一字或两字必须是“虫”或“促织”。

征促织——捕(觅)促织——(求)卜促织——(获)得促织——(丢)失促织——(变)化促织——斗促织——进(献)促织——(评)议促织

(3)按小说情节发展来分析,明确《促织》情节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4)文章始终围绕“促织”一条主线,成名一家忽悲忽喜,喜而转悲,悲而复喜。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体会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2.生交流与分享。

3.师指导:情节跌宕起伏,丰满了故事,深化了主题,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情节的变化曲折,再现了生活的需要,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充满波澜的。

(四)欣赏写作技巧。

1.生小组合作探究:

(1)本文的情节的确曲折跌宕、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但同学们仔细想想这样的情节符合生活真实吗?把这些不符合现实生活实际的情节找出来。

(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些情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