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孔子世家》谈孔子形象的悲剧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史记·孔子世家》谈孔子形象的悲剧色彩[摘要]读《史记·孔子世家》,由孔子形象悲剧色彩这一角度,试图还原孔子的真实形象研究《孔子世家》中的孔子形象对于如何对孔子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使人们认识真实的孔子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孔子悲剧形象平民知识分子悲剧冲突写作倾向
孔子是我国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历代封建统治者把孔子作为神圣的偶像来崇拜,这就使人们不易看清孔子的本来面目。关于孔子的传说非常多,评价更是见仁见智。但从历史这个角度上看,和孔子相距仅三百多年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记载的《孔子世家》较为近于实际。因此,研究《孔子世家》中的孔子形象对于如何对孔子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使人们认识真实的孔子是很有意义
的。
一、“孔子布衣”——自强不息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
孔子自幼丧父,和母亲过着孤儿寡母的贫困生活。《孔子世家》说“孔子贫且贱”,孔子也自称“吾少也贱”(《论语·八脩》)。家贫且无靠山迫使年轻的孔子从事当时被认为是鄙贱的职事:“尝为季氏吏,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息。”有一次,鲁国大夫季氏“飨士”,孔子兴冲冲前往,不料被家臣阳虎当面奚落。阳虎对孔子说:“季氏飨士,非敢飨子”。这一细节,说明孔子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低贱,
充其量也不过只属于“士”这一阶层,一个不折不扣的平民知识分子。
孔子社会地位的提高是与他坚持不懈、异常勤奋地学习分不开的。他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受到尊重,在于他是伟大的教育家,而这正是他在逆境中发奋勤学带来的丰硕成果。“士”在那个时代只是居于“士农工商”四民之首,掌握文化的那个阶层。孔子由勤奋而博学多识,名声愈来愈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在最后部份中,太史公这样赞道:“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于子王候,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这话并非虚美。
二、悲剧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春秋时期,诸侯混战。统治阶级为了本阶级的利益和满足其奢侈私欲,残酷地压迫人民,横征暴敛,社会极为动荡不安。孔子反暴政,其志向是想救世,他
的理想社会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立”(《论语·公治长》)。
首先,为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孔子提出“正名”学说,他把“正名”看得很重要,认为“夫名不正言不顺”,而“正名”的内容就是他回答齐景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强调了君臣、人伦关系,强调君对臣、父对子的绝对统
治。
其次,孔子主张举贤。在回答季氏问政时,他回答说:“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他对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是这样评价的:“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缧绁之中,与语三曰,授之以政。”不难
看出,孔子在分析秦国崛起的原因时,把穆公举贤放到了头等重要的位置上。
再次,在对外关系上,孔子主张“有文事必有武备,有武事必有文备”,反对攻占杀伐。在孔子看来,“柔远人”和“怀诸侯”的对外政策能不诉诸武力而使天下归顺。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政策对后世影响很大,被历代中国统治者奉为处
理对外活动的指导原则。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一生进行了积极的政治活动,对此《孔子世家》有较详细的记载,这就为我们认识研究孔子的政治悲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纵观孔子一生,我们就会发现他是积极入世的。但在政治上,孔子的一生是很不得志的,始终都在扮演着悲剧的角色。孔子的悲剧在周游列国漫长坎坷的历程中表现得尤为深刻,令人同情慨叹。首先,孔子用十四年时间,不顾自己已是个花甲老翁、年迈体弱,来往奔波于卫、陈、宋、蔡、叶、楚等国,想劝说诸侯,得到重用,来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每到处无不遭到冷遇,始终不得志。其次,孔子周游列国历尽艰辛,甚至连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证。《孔子世家》详细记载了他居卫受胁、过匡被围、困于陈蔡之野、桓魋拔树加害的史实,这就使悲剧的情节更加曲折,内容更加丰富。第三,孔子受尽了隐士们的冷嘲热讽,内心十分凄苦,他甚至无可奈何地以“丧家之狗”自喻自嘲。由此看来,“碰壁——寻求——再碰壁”便成了孔子周游列国这一历程的公式。到处碰壁直至老病而死却又壮志
未酬这便是孔子政治悲剧的主旋律。
三、作者倾向性——悲剧形象更为丰满
褚斌杰先生认为:“《史记》在描写人物时不仅禀承着‘实录’精神对人物的生平加以从实记录,而且也寄寓着自己的褒贬和鲜明的爱憎感情,从而达到了动人心弦、移人性情的艺术效果。”我想,这段话对于我们理解孔子形象的悲剧
色彩是很有裨益的。
“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这段话出自司马迁在遭李陵之祸后所写的《报任安书》。此书是一篇血泪控诉书,司马迁以无限愤懑(mèn)的心情,申述了自己不幸的遭遇和发愤著书的理想。司马迁怀才而遭极刑,想要建功反而受损,郁郁而不得知音。可以认为,这种“士为知己者用”是他对封建统治者残酷性的痛苦而深切的感受,它无疑会影响《孔
子世家》的创作。
司马迁通过颜渊之口道出了自己对孔子悲剧的认识和评价——“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它一唱三叹,颇为感人。“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就像伯夷、叔齐、比干那样,孔子的悲剧向人们显示的不是消极与颓丧,而是战胜这种悲剧命运的决心和勇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而司马迁对悲剧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古者富贵而名磨灭者,不可胜记,唯倜傥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可见,司马迁对孔子悲剧的认识与评
价反过来又肯定了孔子这一正面形象,使之更为丰富高大。
有感于近年来颇为盛极一时的文化经典热,如于丹的《心得》所说的“庸俗化阅读”,孔子形象的悲剧色彩,也许还需再加一条——对孔子的误读。由于误读人们开始不知道孔子是一个率真本色的人;不知道他是中国社会理想的奠基人;不知道他是宽容的哲学家、伟大的老师,又是中国的第一位平民学者、一位伟大的民主人士。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孔子学说开始被滥用,以至于败坏到为专制统治辩护,这与真孔子全无关系。因此,司马迁的《孔子世家》对于当
今这股“文化热”,对于我们认识真孔子的意义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与“复兴国学”或“复兴儒学”这样的口号相比,在中国复兴孔子质朴而本真的思想,复兴原始儒学的真正精神,当是我们能够做到的,而这一切应自读《史记·孔子世家》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