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孔子世家》谈孔子形象的悲剧色彩
孔子的悲剧人生
孔子的悲剧人生[摘要]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无道,贤者选择避世,而孔子却毅然选择知世事、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有自我超越的欲望和对于仁政理想的追求,当他的理想不能在鲁国实现时,他毅然选择周游列国,然而坎坷多年,终不为人君所用,抑郁中结束了其悲剧的一生。
[关键词]孔子不可为而为之仁政悲剧至孔子卒而后约四百岁,太史公为之作传,曰:“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皆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孔子集三代文化之大成,编修六经,开学收徒,天下学者以之为宗,其名逾金石之坚,可谓不朽矣!然孔子以“至圣先师”名扬后世,恐非其始初之意。
鲁迅先生说:“一个人大概是不满意自己所做而羡慕他人所为的。
”孔子成了教育家,是为了生活,而在教育中每每谈政论道,讥评时政,则是不甘于这样的生活。
孔子希图为明君所用,复兴西周盛世,然其周游列国,耗费半生,终不得意。
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说:“贤者避世。
”称隐士为贤者,可见隐士与孔子之间还是有共同的价值取向的。
在《论语》中,这些隐者主要是以守门人、农夫、狂人等面目隐藏自己,胡适先生在《先秦名学史》中称他们为愤世嫉俗者,并对他们做了肯定性的评价:“他们通过逃避当时可悲的社会环境而表明了他们的反抗。
以他们所过的如此简单、朴素和避免斗争的生活,他们缄默地示范地提出了对这罪恶的世界的治疗药方。
”孔子与隐者对春秋时代的认识是一致的,都认为世道溷浊,世事不可为。
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面对世界,对待生活的态度:隐者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消极抵触;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积极进取。
孔子欲一匡天下,使归于正,趁乱世而建奇功,化“无道”为“有道”,是故“无道”时不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支持他做出这一决定的是他无比坚定的自信心,其自信心源于自我超越的欲望,对于仁政理想的追求,并以卓越的政绩为基础。
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以斯知不欲速朽也。
”(《礼记·檀公上》)身体望其不朽,其声名之不朽之愿可想而知。
史记的悲剧色彩[《史记》的“异端”色彩评析]
史记的悲剧色彩[《史记》的“异端”色彩评析]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崇敬地夸赞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时不会想到,历经千年的大浪淘沙,自己也成为令人景仰的高山和指引后人的大道。
但是,自汉代开始,《史记》就不断被指斥为异端:“不与圣人同,是非颇谬于经。
”(《汉书·扬雄传》)“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力而羞贱贫。
”(《汉书·司马迁传》)“违戾《五经》,谬孔子言。
”(《后汉书·郑范陈贾张列传》)三国魏明帝评价:“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非贬孝武,令人切齿。
”(《三国志·王肃传》)更是简单地理解《史记》的创作目的是公报私仇、泄一己之愤。
“异”总是相对于“同”而言,汉代“同”的标准就是经过了改造的儒家“圣人之道”,圣人之道是准绳,代表着正统;其对立面就是异端,意味着价值否定与不屑。
《史记》对人对事的评判标准、是非观念都有不同于儒家圣人和经典之处,理所当然就被视为“异端”。
《史记》究竟有什么“谬于圣人”的地方令人如此切齿痛恨?从满是鄙夷和斥责的“异端”的评价,到充满战斗精神的“反传统”的肯定,都令人反诘,它真的与“传统”不合,与“正统”不合?一、“所谓天道,是耶非耶?”——对“天道”的怀疑批判汉代哲学的核心之一,是对“天人关系”的探讨。
特别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说深刻影响了汉代的政治、学术思想走向等社会文化的发展。
司马迁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史记》中有不少“天人感应”的描述,如:“汉之兴,五星聚于东井。
平城之围,月晕参、毕七重。
诸吕作乱,日蚀,昼晦。
吴楚七国叛逆,彗星数丈……由是观之,未有不先形见而应随之者也。
”(《天官书·史记》,以下书、世家、列传、自序均出自《史记》,不另注)社会的治乱能为天所感,把星象变化与人事社会密切相连,明显继承了君权神授的天命论思想。
但是,司马迁也能够超越社会主流思想,对天命论进行大胆的怀疑、否定和批判:“所谓天道,是耶非耶?”(《伯夷列传》)敢于质疑和超越官方哲学的司马迁并不孤独。
司马迁笔下的孔子很丑陋
司马迁笔下的孔子很丑陋读《史记》,惊讶于太史公司马迁笔下的孔子竟然是如此的丑陋,顿使我心里非常不舒服,毕竟孔子几千来成为中华文化的符号之一,崇之尚之甚者拜之。
真希望太史公曲笔或者粉饰孔子,好让我想象里的孔子形象不要倒塌啊!太史公笔下的孔子是这样的:1) 不宽容不包容,心胸狭小。
孔子上任鲁国司寇7天,以“言论思想罪”虐杀异见思想家少正大夫卯。
2) 恶歹凶残。
夹谷会盟,以非礼之罪迁怒齐国侏儒伎者(演员),数十演员被拦腰斩,手脚异处。
3) 治国无能。
堕三都引起内乱,齐兵有机可乘,大兵压境,陷国家于内忧外患险境。
4) 无信。
多次答应与人结盟,先答应后爽约。
5) 不义。
孔子周游列国回国后,“博士颜回无偿帮助孔子整理古籍,贫困早死,回父上门要棺材,孔子拒绝。
象当今教授廉价甚至无偿役使自己所带的研究生。
一副奴役学生的丑恶嘴脸。
6) 违礼。
守母孝时赴季氏飨士宴,披孝上门。
7) 不孝。
守孝期间,不该参加酒肉欢宴。
8) 喜语怪力乱神。
与学生论及部落首领“防风氏”被大禹枭首后,尸骨要装一大车才能拉完。
9) 忤逆。
身为商裔,却高呼“从周”。
殷商为周人所灭,孔子一生呕心沥血顺从周制,在当时的“敬天法祖”主流价值观下,孔子十足是个不忠不孝的忤逆之徒。
10) 好色疑案。
子见南子。
暧昧不清,孔子好色与南子有一腿?11) 孔子是丧德之徒。
太史公《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写道:老子云: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
——《史记韩非老子列传》提倡做人贵柔的老子如此直面呵斥教训孔子,说明老子认为孔子的言行举止心性已触及危险的境地,不纠正极可能危及社会。
因为骄气者行事必横,不顾道理。
多欲者必贪,以私害公。
态色者必无实学,虚张声色装腔作势,担心别人轻待自己。
淫志者必苦心竭虑,不择手段往上爬而不切知自己的能力与志愿是否相应。
在老子看来,孔子是个危险人物。
(如图。
谁如此丑化圣人呢?千不该万不该啊!)《史记》里孔子的正面是“折中六艺”,指孔子设馆教学,传授六艺,继承六艺使之不绝于后世,成了世人学习六艺的标准。
孔子形象的悲剧色彩
孔子形象的悲剧色彩作者:陈移瑜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第22期[摘要]读《史记•孔子世家》,由孔子形象悲剧色彩这一角度,试图还原孔子的真实形象:自强不息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孔子的理想与实现的矛盾之间的冲突;司马迁的写作倾向。
[关键词]孔子悲剧形象平民知识分子悲剧冲突写作倾向孔子是我国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
历代封建统治者把孔作为神圣的偶像来崇拜,这就使人们不易看清孔子的本来面目。
关于孔子的传说非常多,评价更是见仁见智。
但从历史这个角度上看,和孔子相距仅三百多年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记载的《孔子世家》较为近于实际。
因此,研究《孔子世家》中的孔子形象对于如何对孔子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使人们认识真实的孔子是很有意义的。
一、“孔子布衣”——自强不息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孔子自幼丧父,和母亲过着孤儿寡母的贫困生活。
《孔子世家》说“孔子贫且贱”,孔子也自称“吾少也贱”(《论语•八脩》)。
家贫且无靠山迫使年轻的孔子从事当时被认为是鄙贱的职事:“尝为季氏吏,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息。
”有一次,鲁国大夫季氏“飨士”,孔子兴冲冲前往,不料被家臣阳虎当面奚落。
阳虎对孔子说:“季氏飨士,非敢飨子”。
这一细节,说明孔子当时社会地位低贱,充其数也不过只属于“士”这一阶层,一个不折不扣的平民知识分子。
孔子社会地位的提高是与他坚持不懈、异常勤奋地学习分不开的。
他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受到尊重,首先,在于他是伟大的教育家,而这正是他在逆境中发奋勤学带来的丰硕成果。
“士”在那个时代只是居于“士农工商”四民之首,掌握文化的那个阶层。
孔子由勤奋而博学多识,名声愈来愈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被阳虎奚落的那种尴尬处境也一去不复返了。
他成了一个社会公认的士中的佼佼者。
后来,他同委吏、乘田这类“鄙事”告别,开始收授弟子,从而开辟了一条私人讲学的道路。
孔子真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他传授知识技能是多方面的,所教学生很多,效果很好。
[好评]中学生读《孔子世家》有感-2017年孔子诞辰日资料[孔子诞辰日]
[好评]中学生读《孔子世家》有感-2017年孔子诞辰日资料-孔子诞辰日关键字:孔子诞辰日, 孔子世家, 观后感, 中学生, 日期:孔子的思想——一颗闪耀在文化精神领域里璀璨的恒星。
他的生平事迹第一次被东汉司马迁以“记实”性的笔调完整的记载了下来,并作了适当的评价。
作者以充满敬仰的心情,对孔子一生的流离坎坷、困顿不遇寄予了极大的惋惜和同情。
现在读这篇文章,我深深的被孔子的精神所包围着。
孔子被尊为“至圣”,为后世人所推崇,他那渊博的学识和为人师表的精神为人所津津乐道。
现代的人喜欢把具有某些特殊才能的人称作“天才”。
天才何意?先天之才能也。
所以,能力也被赋予了时代的新解:认为是与生俱来的。
既然是“天生”的,那么,某人不是“天才”,也不会成为天才,便不屑别人的才能,这是种自命清高得多少有点“酸葡萄”境界的状况。
所以,难怪也有人如此惊异于孔子的学识了。
可事实是什么呢?孔子曾在齐国与师襄子学琴,废寝忘食,弃而不舍;在为整理古代的文献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晚年学《易》时竟会“韦编三绝”;他先后整理了《书传》、《礼记》,整理了《诗》、《乐》,使“《雅》、《颂》各得其所”,他写了最足以使自己感到欣慰和自豪的《春秋》,被司马迁称为是“周公第二”的大学者。
说别人是天才,其实是一种自己懒而又不愿承认的表现。
天才是怎么产生的呢?——天才,出自99%的勤奋。
孔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因材施教,是他整个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一部分。
即使用今天的逻辑辩证法去分析也相当地严密。
孔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他能根据个人的性格和特点,在“文、行、忠、信”的基础上去教育他的学生。
他教会人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想。
他确实是一位千古师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理想,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有人把理想,比喻成航船到达彼岸的灯塔。
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有伟大的理想。
有些人,家境富裕得不会去考虑什么生计的问题,以致本来就很虚幻的理想在他们的眼里会更飘渺。
2024年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
2024年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史记·孔子世家》是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和思想主张。
这部史书以其深入细致的描述和独特的观点,成为了后世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读完《史记·孔子世家》,我深深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深远影响和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思想观点和教育理念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被孔子为人的情操所折服。
孔子不仅自身具备高尚的品德修养,而且对于他的弟子和学生也要求严格,要求他们做到“君子无众不过”,要求他们具备高尚的人格和品德。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品行和修养对于其所教育的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其次,我被孔子的思想理念所震撼。
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养好自己,然后才能影响和治理好家庭,再进一步治理国家和平定天下。
这种思想观念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提醒着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做到道德修养与行为规范的一致,才能在和谐中发展。
另外,我被孔子的教育思想所深深触动。
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育观念,主张以教育培养人才和提高人文素质。
他重视教育的实践性和启发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这些思想观点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提醒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孔子世家中还描述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师徒情深,他在思想、学术和品德方面对弟子们进行严格的教诲与启示,使他们在学术上不断进步,成为后来儒家学派不可替代的重要学术权威。
这使我深深感受到师德的重要性,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读完《史记·孔子世家》,我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观念和教育理念无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史记孔子世家》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的一篇篇章,主要描述了孔子及其后裔世家的事迹和家族的兴衰。
阅读完《史记孔子世家》,我深深地被孔子及其家族的故事所打动和启发,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深邃和力量。
以下是我对这部作品的读后感。
首先,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从《史记孔子世家》中可以看出,孔子有着深厚的学问和博大精深的思想。
他不仅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社会改革家。
他提倡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伦理,并将其应用于个人修养、家庭教育和国家治理中。
他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他的学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制度,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孔子的生平和事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出生于贫寒的家庭,但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成为了一位卓越的学者和思想家。
他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也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倡导弟子们“君子之学,文以载道,礼以行之”,并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学生成为有道德、有能力、有担当的人。
他的忍耐和坚持也是令人敬佩的。
孔子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困难,但他从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和教育事业的执着,最终为后世留下了一部伟大的著作《论语》。
此外,《史记孔子世家》也展示了孔子家族的兴衰史。
从文中可以看出,虽然孔子一直致力于推广儒家思想和教育,但他的后裔却并没有延续他的事业。
孔子的儿子和孙子都没有继承他的学问和影响力,他们在政治和教育方面的成就也远远不及孔子。
这一点使我深思:思想的传承和家族的兴衰并非易事,它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奉献。
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领袖的光辉不能仅仅依靠血脉的延续,更需要后人的承继和传扬。
最后,我对孔子和他的思想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与敬仰。
他的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教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他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这对于当代社会中存在的道德危机和社会矛盾具有特殊的意义。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作为一部叙述孔子及其家族的史书,《孔子世家》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
这部书将孔子的一生及其家族的历史、血脉和传承等内容详细叙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读者,我深受其启发,读后感如下。
《孔子世家》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语言悠远的特点,其语言风格与众不同,这种古旧的语言感觉简洁、干练、清新自然,让人感受到书中的文化魅力。
其次是内容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在史学、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都有独特的价值。
通过《孔子世家》的阅读,我深刻地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深邃而且动人心魄的。
它代表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为人们提供了绝佳的参考和启示。
《孔子世家》作为一部经典史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记录了孔子的一生及其家族的历史,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历史图景。
不仅如此,它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闸门,开启了文化之门,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文化传承上,《孔子世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孔子世家》的阅读,我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内涵,懂得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同时,在我看来,文化的传承不仅是为了保守一种历史,更是要为维持社会和谐、发展核心竞争力、提高道德气质等方面做出贡献。
只有通过对文化的传承和发掘,才能赋予文化更多的内涵和价值。
这也是《孔子世家》对我影响最深的地方之一。
总之,《孔子世家》作为一部传世之作,不仅是记录孔子历史的一本书,更是一部深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位置之作。
读过《孔子世家》以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璀璨与丰富性。
同时,也深深地理解到了文化传承的意义。
希望更多人能够关注和学习这样的经典之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史记·孔子世家》是司马迁所著的一部历史著作,记载了孔子及其家族的故事。
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载,更是对孔子思想和家族传承的深入探究。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对孔子及其家族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深远。
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对孔子的生平和思想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从孔子的家族出身到他的求学之路,再到他的教育理念和政治主张,书中对孔子的一生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通过这些记载,我对孔子的生平和思想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书中,我了解到孔子的家族并不富裕,但他们非常重视教育。
孔子的父亲早逝,母亲又去世,但他的祖父和母亲都对他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
孔子在孤儿院长大,但他对学问的渴求从未停止。
他不断追求知识,不断向前辈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代伟人。
这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
另外,书中还介绍了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政治主张。
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民更加文明和有德行。
他提倡“仁”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关爱。
他还提出了“中庸”之道,主张在各种事物中保持适度和平衡。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我有着启发和引导。
通过阅读《史记·孔子世家》,我对孔子的思想和家族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深深感受到了孔子对教育的重视和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也对他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部书让我更加珍惜学习机会,也让我更加向往孔子所倡导的仁义道德。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也能够在自己的领域取得更好的成就,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孔子世家读后感
孔子世家读后感《孔子世家》是一部以孔子为主角的传记文学作品,通过对孔子一生的描写,展现了孔子的伟大思想和高尚品德,使读者对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读完《孔子世家》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的伟大和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巨大贡献。
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孔子一生的描写,我了解到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以及他对学生的关怀和教育的热爱。
在书中,孔子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读《孔子世家》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曾说,“教育是无形的,但它比任何有形的东西都重要。
”孔子的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孔子对待学生非常严格,但同时也非常关怀和爱护他们,他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教育着学生,让他们成为有德有才的人才。
这种教育理念和态度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除此之外,通过阅读《孔子世家》,我还了解到了孔子的思想和人生态度。
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等一系列重要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孔子的人生态度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畏艰难和挫折,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人生态度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孔子世家》,我对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教育和人生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孔子的思想和人生态度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我受益匪浅。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让更多的人受益。
孔子世家读后感
孔子世家读后感说实话,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孔子的印象还停留在中学课本里的那些之乎者也上。
总觉得他是个高高在上、严肃刻板的老夫子形象。
但真正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孔子的形象在我心中彻底颠覆了。
孔子出生在鲁国的一个小贵族家庭,但他幼年丧父,家境逐渐没落。
不过,这并没有阻挡他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他年少时就勤奋好学,对各种礼仪制度特别感兴趣,常常自己琢磨研究。
孔子年轻的时候,为了谋生,曾经做过不少工作。
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把仓库管理得井井有条;还当过管理畜牧的小官,牛羊都被他养得肥肥壮壮。
这些经历看似普通,但对孔子来说,却是他积累人生经验、了解社会百态的重要途径。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孔子的教学。
他打破了当时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的传统,广收门徒,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心向学,他都愿意教导。
他的学生来自各行各业,有富家子弟,也有穷人家的孩子;有聪明伶俐的,也有资质平平的。
但孔子对他们一视同仁,用心教导。
孔子教学可不是照本宣科,他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
有一次,他给学生们讲“仁”的道理,没有直接给出定义,而是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去讨论。
一个学生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反问他:“你觉得呢?”学生想了想说:“我觉得对人友善就是仁。
”孔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不错,但还不够全面。
那你再想想,还有什么表现可以算是仁呢?”就这样,通过不断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们自己领悟到仁的真谛。
孔子不仅教学生知识,还教他们做人的道理。
他常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意思是君子心胸开阔,光明磊落,小人则总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他还教导学生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这些道理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但孔子的学生们都铭记在心,并努力践行。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希望能够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却四处碰壁。
他在卫国的时候,卫灵公表面上对他很尊重,给他优厚的待遇,可实际上却并不采纳他的建议。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史记孔子世家,是西汉时期的史书《史记》中的一篇章节,主要记述了孔子及其家族的世系、事迹和思想。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和感悟。
首先,史记孔子世家以其详实的记载和丰富的历史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被孔子及其家族世系的延续、家族成员的身世背景所吸引。
史书中的记述让我了解到孔子家族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通过了解他们的事迹和思想,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孔子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巨大贡献。
另外,史记孔子世家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
孔子被尊称为“圣人”,他的思想被奉为经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德行的高度重视以及他对教育的热情。
孔子提出了“仁爱”、“礼”、“忠”、“信”等重要观念,这些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他的教育方法强调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这些思想对于当代教育仍然具有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史记孔子世家还使我对孔子的人格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孔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在他的一生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他的为人和行为方式深受后人的景仰和尊敬。
通过史记孔子世家,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他的为人和处世之道,他的坚持和才华令人敬佩。
他的智慧和胆识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最后,通过阅读史记孔子世家,我也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古代文化的底蕴深厚而复杂。
史记作为一部权威的史书,记录了众多历史人物和事件,为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而史记孔子世家作为其中重要的篇章之一,使我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综上所述,阅读史记孔子世家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它,我了解到了孔子及其家族的世系和历史背景,思考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感受到了孔子的人格魅力,也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史记孔子世家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引领我们追寻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读本。
孔子世家读后感800字
孔子世家读后感800字《孔子世家》是一部以孔子家族为主线,讲述孔子家族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发展的历史书籍。
这部书以孔子家族为主线,讲述了孔子家族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发展的历史。
通过这部书的阅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家族的伟大与悲壮,也更加了解了孔子及其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孔子世家》中,作者以史料为基础,通过对孔子家族的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发展进行描述,展现了孔子家族的兴衰历程。
从孔子的祖先开始,一直到孔子的后代,作者将孔子家族的历史展现得淋漓尽致。
孔子家族的兴起与衰落,与社会、政治的变迁息息相关,这也使得《孔子世家》成为了一部不可多得的史料之作。
通过对孔子家族的历史描写,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孔子及其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在阅读《孔子世家》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家族的伟大与悲壮。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孔子家族作为孔子的后代,也承载着这份伟大的使命。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孔子家族也经历了兴盛与衰落,甚至有过断绝传承的危机。
尽管如此,孔子家族依然坚守着对孔子思想的传承,不断地为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作出贡献。
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令人敬佩,也使得孔子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通过阅读《孔子世家》,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孔子及其家族在中国历古代的重要地位。
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孔子家族作为孔子的后代,也承载着这份伟大的使命。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孔子家族一直坚守着对孔子思想的传承,为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坚守与奉献,使得孔子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总的来说,《孔子世家》是一部具有很高历史价值的书籍。
通过对孔子家族的历史描写,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孔子及其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同时,通过对孔子家族的兴衰历程的描述,读者也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孔子家族的伟大与悲壮。
孔 子世家读后感
孔子世家读后感《孔子世家读后感》读了《孔子世家》,我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走进了孔子那波澜壮阔又充满智慧的一生。
孔子,这位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的伟人,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理、传播仁爱。
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神明,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真实人物。
在书中,我看到孔子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但他从小就对知识有着无比的渴望。
他勤奋好学,四处求教,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
这种对知识的执着追求,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为了弄懂一道数学题,熬到深夜,抓耳挠腮的情景。
那时候,虽然辛苦,但解开难题后的喜悦却是无法言表的。
孔子也是如此吧,他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或许也经历过无数次的困惑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
孔子的教育理念更是让我深受触动。
他提倡“有教无类”,不管是贵族子弟还是平民百姓,只要有心向学,他都愿意传授知识。
他的课堂没有固定的形式,可能在树荫下,可能在河边,学生们围坐在一起,听他娓娓道来。
他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答案。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位老师,他也总是鼓励我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有一次,在课堂上讨论一个历史事件,大家各抒己见,争论得面红耳赤。
老师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让我们自己去探索真相。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思考的力量,也明白了教育的真谛。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虽然遭遇了诸多的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他带着弟子们风餐露宿,有时甚至食不果腹,但他依然乐观积极。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次旅行。
那是一次徒步旅行,背着沉重的背包,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太阳火辣辣地烤着,汗水湿透了衣衫,脚底也磨出了水泡。
好几次,我都想放弃,但一想到目的地的美景,又咬咬牙坚持了下来。
孔子的坚持,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他心中有着对仁政的向往,有着对天下苍生的关怀,所以再苦再难,他也不曾退缩。
孔子的思想,如同夜空中的繁星,璀璨而永恒。
他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的八个字,却包含着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孔子形象的悲剧色彩——读《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形象的悲剧色彩——读《史记孔子世家》
陈移瑜
【期刊名称】《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年(卷),期】2008(000)0z1
【摘要】读<史记·孔子世家>,由孔子形象悲剧色彩这一角度,试图还原孔子的真实形象:自强不息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孔子的理想与实现的矛盾之间的冲突;司马迁的写作倾向.
【总页数】2页(P1532-1533)
【作者】陈移瑜
【作者单位】福建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读《史记·孔子世家》谈孔子形象的悲剧色彩 [J], 陈移瑜
2.孔子形象的悲剧色彩——读《史记·孔子世家》 [J], 陈移瑜;
3.《史记·孔子世家》中的孔子形象研究 [J], 叶庆兵;
4.《史记·孔子世家》中的孔子形象研究 [J], 叶庆兵
5.孔子生年考辨--读《史记·孔子世家》札记 [J], 王一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史记·孔子世家》是司马迁所著的一部历史著作,全书共分为十二篇,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后裔的世系、家世、事迹和成就。
作为中国古代史书的经典之一,《史记·孔子世家》不仅是对孔子及其家族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详尽的记载,更是对孔子思想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
通过阅读这部史书,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深远影响,也对孔子及其家族的世代传承和不懈追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司马迁对孔子一生的经历进行了详细的记述。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是鲁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誉为“至圣先师”,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强调了人伦关系和家族道德,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孔子还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者爱人”、“学而时习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经典言论,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代表。
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还对孔子家族的世系和家风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孔子的家族世代传承,对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家风方面,孔子家族以孝敬、忠诚、诚信和勤俭著称,世代传承着这些优良的家风传统。
这些家风不仅影响了孔子的一生,也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史记·孔子世家》,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及其家族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重要影响。
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强调了道德伦理和人伦关系,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孔子家族的世代传承和优良家风也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孔子及其家族的思想和家风中汲取养分,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传承和发扬儒家思想和文化。
通过阅读《史记·孔子世家》,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及其家族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重要影响。
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强调了道德伦理和人伦关系,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史记·孔子世家》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献著作,它所记载的不仅仅是孔子一族的兴衰,更传递了千古至今有关中国文化的重要信息。
在阅读完这部著作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它的历史价值以及对我们今天的启示。
首先,这部著作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渊源。
通过精彩的叙述和传承的历史,我初步了解了其哲学、道德、政治和教育的基本原则。
《史记·孔子世家》向读者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例如诚信、孝顺、敬老、尊敬祖先等。
它也表达了中国经典的风骨:外表表面谦虚,内心自信。
它高度评价了孔子及其一族人的贡献,表达了对文化的认同和自豪。
其次,我在阅读这部著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尽管已经过去了数百年,道德和人性问题仍然不断地被谈论,文化仍然存在深层次的固化。
《史记·孔子世家》中所描述的孔子及其一族人的一些传奇历史故事,能够给我带来感性的启示:以本性为本,对理想和承诺负责任的人,可以逆境而立,冲破阻挡,实现自我价值。
这对于我和其他读者来说,可以提供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力量和勇气。
此外,在阅读这部著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其中有一些信息和思想,可以和我们今天的社会扯上关系。
我认为,读者可以通过该书反思人性,社会和道德问题。
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变革和挑战的时代,我们需要重新发掘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找到心灵深处的支持和独特的文化自信。
此外,我们也应该学会欣赏文化和历史,了解每个历史时期的特色和取得的成就。
综上所述,《史记·孔子世家》是一部有益的著作,非常值得读者去阅读。
它让我们重新关注和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提供了帮助我们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并为今天所需要的性格,道德和政治建设开辟了新的思路和道路。
我相信,所有读者读过这本书会有同样的感受和启示:尊重传统,领略历史的瑰宝,同时也让我们有更优秀的思维和判断力,更好地面对和解决我们今天承担的责任和任务。
史记孔子读后感
史记孔子读后感
最近读了《史记》中的《孔子世家》,感慨颇多。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一生是充满艰辛与困苦的。
他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生
活贫苦,但却勤奋好学。
他三十岁开始收徒讲学,一生弟子三千,贤
弟子七十二人。
他周游列国十四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却不被
各国诸侯采纳。
他晚年回到鲁国,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倡“仁”和“礼”,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
他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他
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
读了《孔子世家》,我对孔子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敬佩。
他不仅是
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一位有着坚强意志和高尚品格的人。
他在困境中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在逆境中不改变自己的操守,在苦难
中不失去自己的信心。
他用自己的言行和智慧,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学习他的“仁爱”之心,学习他的“礼仪”之德,学习他的“勤奋”之志,学习他的“坚韧”之精神。
我们应该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践行孔子的思想,做一个有道德、有学问、有担当、有贡献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史记·孔子世家》谈孔子形象的悲剧色彩[摘要]读《史记·孔子世家》,由孔子形象悲剧色彩这一角度,试图还原孔子的真实形象研究《孔子世家》中的孔子形象对于如何对孔子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使人们认识真实的孔子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孔子悲剧形象平民知识分子悲剧冲突写作倾向
孔子是我国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
历代封建统治者把孔子作为神圣的偶像来崇拜,这就使人们不易看清孔子的本来面目。
关于孔子的传说非常多,评价更是见仁见智。
但从历史这个角度上看,和孔子相距仅三百多年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记载的《孔子世家》较为近于实际。
因此,研究《孔子世家》中的孔子形象对于如何对孔子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使人们认识真实的孔子是很有意义
的。
一、“孔子布衣”——自强不息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
孔子自幼丧父,和母亲过着孤儿寡母的贫困生活。
《孔子世家》说“孔子贫且贱”,孔子也自称“吾少也贱”(《论语·八脩》)。
家贫且无靠山迫使年轻的孔子从事当时被认为是鄙贱的职事:“尝为季氏吏,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息。
”有一次,鲁国大夫季氏“飨士”,孔子兴冲冲前往,不料被家臣阳虎当面奚落。
阳虎对孔子说:“季氏飨士,非敢飨子”。
这一细节,说明孔子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低贱,
充其量也不过只属于“士”这一阶层,一个不折不扣的平民知识分子。
孔子社会地位的提高是与他坚持不懈、异常勤奋地学习分不开的。
他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受到尊重,在于他是伟大的教育家,而这正是他在逆境中发奋勤学带来的丰硕成果。
“士”在那个时代只是居于“士农工商”四民之首,掌握文化的那个阶层。
孔子由勤奋而博学多识,名声愈来愈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在最后部份中,太史公这样赞道:“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于子王候,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这话并非虚美。
二、悲剧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春秋时期,诸侯混战。
统治阶级为了本阶级的利益和满足其奢侈私欲,残酷地压迫人民,横征暴敛,社会极为动荡不安。
孔子反暴政,其志向是想救世,他
的理想社会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立”(《论语·公治长》)。
首先,为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孔子提出“正名”学说,他把“正名”看得很重要,认为“夫名不正言不顺”,而“正名”的内容就是他回答齐景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强调了君臣、人伦关系,强调君对臣、父对子的绝对统
治。
其次,孔子主张举贤。
在回答季氏问政时,他回答说:“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
”他对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是这样评价的:“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缧绁之中,与语三曰,授之以政。
”不难
看出,孔子在分析秦国崛起的原因时,把穆公举贤放到了头等重要的位置上。
再次,在对外关系上,孔子主张“有文事必有武备,有武事必有文备”,反对攻占杀伐。
在孔子看来,“柔远人”和“怀诸侯”的对外政策能不诉诸武力而使天下归顺。
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政策对后世影响很大,被历代中国统治者奉为处
理对外活动的指导原则。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一生进行了积极的政治活动,对此《孔子世家》有较详细的记载,这就为我们认识研究孔子的政治悲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纵观孔子一生,我们就会发现他是积极入世的。
但在政治上,孔子的一生是很不得志的,始终都在扮演着悲剧的角色。
孔子的悲剧在周游列国漫长坎坷的历程中表现得尤为深刻,令人同情慨叹。
首先,孔子用十四年时间,不顾自己已是个花甲老翁、年迈体弱,来往奔波于卫、陈、宋、蔡、叶、楚等国,想劝说诸侯,得到重用,来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每到处无不遭到冷遇,始终不得志。
其次,孔子周游列国历尽艰辛,甚至连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证。
《孔子世家》详细记载了他居卫受胁、过匡被围、困于陈蔡之野、桓魋拔树加害的史实,这就使悲剧的情节更加曲折,内容更加丰富。
第三,孔子受尽了隐士们的冷嘲热讽,内心十分凄苦,他甚至无可奈何地以“丧家之狗”自喻自嘲。
由此看来,“碰壁——寻求——再碰壁”便成了孔子周游列国这一历程的公式。
到处碰壁直至老病而死却又壮志
未酬这便是孔子政治悲剧的主旋律。
三、作者倾向性——悲剧形象更为丰满
褚斌杰先生认为:“《史记》在描写人物时不仅禀承着‘实录’精神对人物的生平加以从实记录,而且也寄寓着自己的褒贬和鲜明的爱憎感情,从而达到了动人心弦、移人性情的艺术效果。
”我想,这段话对于我们理解孔子形象的悲剧
色彩是很有裨益的。
“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这段话出自司马迁在遭李陵之祸后所写的《报任安书》。
此书是一篇血泪控诉书,司马迁以无限愤懑(mèn)的心情,申述了自己不幸的遭遇和发愤著书的理想。
司马迁怀才而遭极刑,想要建功反而受损,郁郁而不得知音。
可以认为,这种“士为知己者用”是他对封建统治者残酷性的痛苦而深切的感受,它无疑会影响《孔
子世家》的创作。
司马迁通过颜渊之口道出了自己对孔子悲剧的认识和评价——“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它一唱三叹,颇为感人。
“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就像伯夷、叔齐、比干那样,孔子的悲剧向人们显示的不是消极与颓丧,而是战胜这种悲剧命运的决心和勇气。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而司马迁对悲剧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古者富贵而名磨灭者,不可胜记,唯倜傥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可见,司马迁对孔子悲剧的认识与评
价反过来又肯定了孔子这一正面形象,使之更为丰富高大。
有感于近年来颇为盛极一时的文化经典热,如于丹的《心得》所说的“庸俗化阅读”,孔子形象的悲剧色彩,也许还需再加一条——对孔子的误读。
由于误读人们开始不知道孔子是一个率真本色的人;不知道他是中国社会理想的奠基人;不知道他是宽容的哲学家、伟大的老师,又是中国的第一位平民学者、一位伟大的民主人士。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孔子学说开始被滥用,以至于败坏到为专制统治辩护,这与真孔子全无关系。
因此,司马迁的《孔子世家》对于当
今这股“文化热”,对于我们认识真孔子的意义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与“复兴国学”或“复兴儒学”这样的口号相比,在中国复兴孔子质朴而本真的思想,复兴原始儒学的真正精神,当是我们能够做到的,而这一切应自读《史记·孔子世家》始。
参考文献:
[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2]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
[3]朱熹.四书集注.中华书局,1984.
[4]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
[5]钱穆.论语新解.巴蜀书社,1985.
[6]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