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小流域土壤氮磷流失特征研究

合集下载

三峡库区水质及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

三峡库区水质及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三峡库区水质及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进步,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三峡库区典型农耕地的氮素淋溶与评价

三峡库区典型农耕地的氮素淋溶与评价

三峡库区典型农耕地的氮素淋溶与评价袁玲;王容萍;黄建国【摘要】试验选择重庆市三峡库区典型、具有代表性的菜地和坡耕地,于2005至2007年将改进后的离子交换树脂吸附装置分别埋人20cm、30cm、40cm深度的土壤中,中雨、大雨之后或按月收集树脂吸附的NO3--N和NH4+-N,连续三年原位定点研究了两种土壤的氮素淋溶状况.结果表明,菜地的氮素淋失量(74.58 kg hm-2a-)高于降雨输入量(56.9 kg hm-2a-1),坡耕地的(46.01kg hm-2a-1)则相反,说明菜地的氮素淋失局部影响当地水环境,农耕地面可能不是区域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NO3--N占土壤氮素总淋溶量的90%以上,主要发生在施肥后的第一次中雨、大雨中.此外,NO3-N淋溶量耕作层>心土层>底土层,前者远远高于后两者.在整个降雨季节,土壤NO3-N淋溶量前期高,峰值出现在5月份;在雨季后期,土壤NO3--N淋失量很低,故对水体的影响甚小.NO3--N淋溶与土壤碱解氮呈指数正相关.由此可见,三峡库区降低土壤氮素淋溶的主要对象是菜地,有效措施包括控制氮肥用量,降低土壤有效氮库,抑制硝化作用等.【期刊名称】《土壤学报》【年(卷),期】2010(047)004【总页数】10页(P674-683)【关键词】土壤;氮;淋溶;三峡库区【作者】袁玲;王容萍;黄建国【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6;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6;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广州,510000;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3.6近年来,我国氮肥施用量每年在2400万t左右,居世界第一[1]。

大量施用氮肥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问题,如土壤养分失衡、氮肥利用率下降、地表水富营养化、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增加等[2-4]。

有人认为,农田面源污染是水体中氮素的主要来源[3-5],降低农田氮素流失是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措施。

暴雨条件下小流域出口氮污染物流失特征及分析——以张家港永联粮食基地试验农田为例

暴雨条件下小流域出口氮污染物流失特征及分析——以张家港永联粮食基地试验农田为例

取样频次为30min。

同时采集雨水作为本底值。

图1实验小区布置系。

图2水相氮素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如图2所示:TN初始浓度较高,随后出现波动,接着出现一次明显的峰值,与第一次流量的峰值相比滞后,径流开始12h后,随着流量逐渐趋于稳定,TN浓度也逐渐稳定。

氨氮和硝氮相比,前期浓度相当,氨氮浓度稍大于硝氮浓度,且均存在小幅度的波动。

径流开始12h后,硝氮浓度开始缓慢上升,而NH3-N浓度缓慢下降,随后趋于稳定。

两种氮素形态不同的迁移方式决定了其迁移特征存在差异,氨氮主要以淋溶的方式迁移,在壤中流和地下水中含量较高,而硝氮主要随地表径流迁移。

所以随着径流的逐渐进行,田面水中硝氮的浓度会越来越高,而由于氨氮随径流迁移的量较少,大部分淋溶进入地下含水层中,因而随着径流的进行而逐渐降低。

另一方面,NH3-N在随径流的迁移过程中,会逐渐转化为硝氮,这也是造成径流后期NH3-N逐渐降低,而硝氮浓度逐渐升高的原因。

通过实测发现亚硝氮的值含量很小,显
329
Science&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
NH3-N。

得出在乳化现象不是很严重的地。

以乐观积极的心态看待这种转变。

新西兰国家图书馆目前正在开发将来存储和带宽要求的容。

以及其所链接的其他网络资源。

南四湖区农田氮磷流失特征及面源污染评价

南四湖区农田氮磷流失特征及面源污染评价

南四湖区农田氮磷流失特征及面源污染评价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南四湖区农田氮磷流失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对该地区的面源污染进行评价。

南四湖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其农田氮磷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对湖泊水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了解南四湖区农田氮磷流失的特征和规律,对于制定有效的面源污染控制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南四湖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农业种植结构等基本情况,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背景信息。

接着,通过收集南四湖区农田氮磷流失的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农田氮磷流失的主要特征和影响因素。

结合湖泊水质监测数据和生态风险评估方法,对南四湖区农田氮磷流失引起的面源污染进行了综合评价。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全面了解南四湖区农田氮磷流失的现状和问题,为制定针对性的面源污染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也为其他地区农田氮磷流失和面源污染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南四湖区农田氮磷流失特征分析南四湖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其农田氮磷流失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氮磷流失不仅影响湖泊水质,还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因此,深入分析南四湖区农田氮磷流失特征,对制定有效的面源污染控制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季节性变化明显。

受降雨、灌溉等自然因素影响,农田氮磷流失量在不同季节存在较大差异。

一般来说,降雨丰沛的夏季和灌溉频繁的春季是氮磷流失的高峰期。

空间分布不均。

受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影响,南四湖区农田氮磷流失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一般来说,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农田区域氮磷流失较为严重。

氮磷比例失衡。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追求产量,农民往往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农田氮磷比例失衡。

这种失衡状态不仅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加剧了农田氮磷流失的风险。

流失形式多样。

南四湖区农田氮磷流失包括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地下渗漏等多种形式。

这些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复杂的农田氮磷流失体系。

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分析

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分析

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分析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中的氮磷流失是一种重要的农业非点源污染问题,对水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的流失特征,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

长湖流域位于某省,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流域。

农田地表径流中的氮磷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施肥、农药使用和畜禽养殖等活动。

这些活动导致农田土壤表层的氮磷含量增加,并随着降雨的冲刷而流失到河流和湖泊中。

研究表明,农田地表径流中的氮磷流失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流失量和流失通量较大。

长湖流域的降雨量较多,且降雨强度大,导致农田地表径流量增加。

农田土壤表层的氮磷含量较高,加上农业活动带来的外源性氮磷输入,使得流失量和流失通量较大。

流失过程季节性明显。

长湖流域的农业生产以夏季为主,施肥和农药使用较为集中,造成夏季流失量较高;冬季降雪融化和春季雨水较多,使得流失过程在冬春季节也较为明显。

氮磷的流失形式多样。

农田地表径流中的氮磷主要以溶解态和颗粒态的形式存在,其中溶解态氮磷占主导地位。

溶解态氮主要以硝态氮的形式存在,而溶解态磷主要以无机磷为主。

颗粒态氮磷主要是通过颗粒物的携带而流失,其中颗粒态磷主要以有机磷为主。

流失过程具有一定的空间异质性。

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流失的分布不均匀,不同地区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农田存在着不同的特点。

旱地农田的氮磷流失量较大,而水田农田流失量相对较小。

这与不同土壤类型、地形条件、降雨量等因素有关。

针对长湖流域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流失的特征,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加强农田地面覆盖,选择适宜的土壤保护措施,如保墒覆盖层、水土保持梯田等,降低农田地表径流产生和流失的可能性。

合理调控施肥和农药使用,减少农田土壤的氮磷含量,并利用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等生态工程措施,提高氮磷的截留和去除效果。

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合理调控农作物种植结构和肥料农药的使用量,稳定氮磷的输入,从源头上减少氮磷的流失。

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氧化亚氮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氧化亚氮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5 年 ( 月! 第 "7 卷! 第 (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_2C>EQE cIJT>=D IV 9XXDCEW @6IDI0O,cJ>, #&&5 , >? (() : "#(7-"#’(
[ #] 含量降低 , 从而增加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辐射,
目前, 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 *# + 排放总量约为 "(4 # a "& "# b0 *# +)* ・ = - " ,其中农业土壤是 *# + 的主要排放源, 全球每年通过农业土壤排放的 *# + 总量已经达到 (4 # a "& "# b0 *# +)*, 占全球每年 *# +
[ %] !" #$!, !" # 排放从东部到西部依次降低 & 基于我
施肥情况及表层土壤 ( + 3 "+ 96 ) 基本理化性质见 表 *& 曲溪流域观测的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为菜地、 旱 地和果园& 菜地主要种植辣椒和小白菜, 磷钾肥充 足, 氮肥品种为农家肥和尿素, "++4 " "++5 年施氮 量为 %0+1 + :; ・ <6 ) " ・ = ) * , "++5 " "++0 年施氮量 为 (%%1 + :;・<6 ) " ・ = ) * , 均作基肥施入, 施肥方法 为均匀撒施; 旱地为红薯$油菜轮作, 磷钾肥充足, 氮 肥品种为碳酸氢铵和尿素, "++4 " "++5 施 氮 量 为 "(+1 + :;・<6 ) " ・ = ) * , "++5 ""++0 施氮量为 0*+1 + :;・<6 ) " ・= ) * , 均作基肥施入, 施肥方法为均匀撒 施; 果园为柑桔常耕, 磷钾肥充足, 氮肥品种为复合 肥和尿素, "++4 ""++5 年施氮量为 4(+1 + :; ・ <6 ) " ・= ) * , "++5 " "++0 施 氮 量 为 %"+1 + :; ・ <6 ) " ・ = )*, "++0 年春天追肥 * 次, 施肥方法为穴施& 张家 冲观测的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为水改旱、 旱地、 果园和 林地& 水改旱主要种植玉米和花生, "++0 年秋季间 种茶苗, 磷钾肥充足, 氮肥品种为农家肥和碳酸氢 铵, "++4 " "++5 施 氮 量 为 4,01 % :; ・ <6 ) " ・ = ) * , "++5 ""++0 年施氮量为 4*+1 + :; ・ <6 ) " ・ = ) * , 施 肥方法为均匀撒施, "++0 年秋季由于改种茶树施基 肥, 基肥施氮量为 ,*%1 5 :; ・ <6 ) " ・ = ) * ; 旱地为红 薯$油菜轮作, 磷钾肥充足, 氮肥品种为尿素, "++4 " "++5 施氮量为 "+01 * :; ・ <6 ) " ・ = ) * , "++5 " "++0 年施氮量为 "%*1 ’ :; ・ <6 ) " ・ = ) * , 种植红薯时, 氮 肥 %+7 作基肥施入, ,+7 追肥, 种植油菜时氮肥均 作基肥施入, 施肥方法为均匀撒施; 果园为柑桔免 耕, 磷钾肥充足, 氮肥品种为复合肥和尿素, "++4 " "++5 施氮量为 %%,1 ’ :; ・ <6 ) " ・ = ) * , "++5 " "++0 施氮量为 5+*1 " :;・<6 ) " ・= ) * , "++5 年春天追肥 * 次, 施肥方法为穴施; 林地种植马尾松, 地表还生长 一些杂草, 树龄为 "’ 年, 林地不施肥&

氮磷流失机制

氮磷流失机制

氮磷流失机制引言:氮磷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营养元素,但它们的过度流失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氮磷流失的机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这一问题。

一、氮的流失机制:1. 水体流失:氮肥施用后,随着降雨或灌溉水的流动,氮化合物会溶解在水中,进而流入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这种水体流失是氮流失的主要途径之一。

2. 水土流失:在农田中,氮肥施用过量或不当的施肥方式会导致土壤侵蚀,使氮肥随着土壤颗粒一起被冲刷到水体中,从而造成氮的流失。

3. 水分蒸发:在干旱地区,土壤中的水分蒸发会导致氮肥浓度的增加,进而促使氮的流失。

这种流失机制在缺乏有效灌溉和水分管理的地区尤为突出。

二、磷的流失机制:1. 土壤侵蚀:磷肥施用过量或不当的施肥方式会导致土壤侵蚀,使磷肥随着土壤颗粒一起被冲刷到水体中。

这是磷流失的主要途径之一。

2. 水体流失:与氮不同,磷主要以固体形式存在于土壤中,但在降雨或灌溉水的冲刷下,一部分磷会以悬浮物的形式进入水体,从而造成磷的流失。

3. 植物吸收不足:土壤中的磷肥如果无法被植物充分吸收利用,就会逐渐积累并流失到水体中。

这种流失机制在土壤磷素含量过高的情况下尤为明显。

三、防止氮磷流失的措施:1.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需求,合理施用氮磷肥,避免过量施肥和不当施肥方式,减少养分流失的风险。

2. 水分管理:合理管理灌溉水和降雨水的流动,避免水体流失带走氮磷肥。

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和排水系统,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

3. 土壤保护:采取措施减少土壤侵蚀,如植被覆盖、梯田建设、合理耕作等,防止磷肥随土壤颗粒流失到水体中。

4. 植物管理:合理选择作物品种,提高植物对氮磷的吸收利用效率,减少养分在土壤中的积累和流失。

结论:氮磷流失是农业生产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了解氮磷流失的机制,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养分流失,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通过合理施肥、水分管理、土壤保护和植物管理等综合措施的应用,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峡库区氮、磷面源污染负荷模拟及水质评价

三峡库区氮、磷面源污染负荷模拟及水质评价

三峡库区氮、磷面源污染负荷模拟及水质评价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三峡库区氮、磷面源污染负荷的模拟及其水质评价。

三峡库区作为中国重要的水电枢纽和生态环境敏感区,其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到库区生态安全及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利用。

氮、磷作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营养元素,其过量排放已成为库区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

对三峡库区氮、磷面源污染负荷进行准确模拟和科学评价,对于制定合理的污染防治措施、保障库区水环境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面源污染负荷模拟和水质评价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结合三峡库区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氮、磷面源污染负荷的模拟模型,并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了校准和验证。

采用多种水质评价方法,对库区水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价。

通过对三峡库区氮、磷面源污染负荷的模拟和水质评价,本文揭示了库区氮、磷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污染来源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库区水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文也为类似地区的水质评价和污染防治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二、三峡库区氮、磷面源污染负荷模拟三峡库区作为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储备区,其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

氮、磷作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诱发因子,其面源污染负荷的模拟与评估对于三峡库区的水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科学、准确地模拟三峡库区氮、磷面源污染负荷,本研究采用了先进的流域模型,结合库区实际地理、气候、土地利用等数据,构建了精细化的面源污染负荷模拟系统。

该系统能够综合考虑降雨径流、土地利用、农业活动、畜禽养殖等多种因素,对库区内的氮、磷面源污染负荷进行动态模拟。

在模拟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数据处理技术和分析方法,如空间插值、回归分析、敏感性分析等,以确保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我们还充分考虑了库区内的社会经济因素,如人口分布、农业产业结构等,以确保模拟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库区的实际情况。

中国长江三峡流域水土保持研究

中国长江三峡流域水土保持研究

中国长江三峡流域水土保持研究中国长江三峡流域能够实现有效的水土保持对于整个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长江三峡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水域之一,承载着中国重要的农业、工业和人口中心。

然而,在长江三峡流域的水土保持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长江三峡流域水土保持的现状、挑战和解决方案。

首先,长江三峡流域的土壤侵蚀是该区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和人口增长带来了过度的土地利用和不合理的农业实践,导致了土壤侵蚀的加剧。

尤其是在山区和丘陵地带,无科学的耕作方法和未经有效管理的土地利用,使得土地逐渐贫瘠,水土流失严重。

这不仅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还加速了水质污染和洪涝灾害的风险。

其次,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也是长江三峡流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长江三峡流域的水资源丰富,但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开始紧张。

过度采伐水源地的森林,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排放和过度的农业用水都加剧了水资源的枯竭和水质污染。

这对于流域内的生态系统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解决这些问题,长江三峡流域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水土保持措施。

首先,政府加大了土地整治和水土保持方面的投入。

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恢复和改善了流域的植被覆盖。

同时,完善了农田水利设施,加强了水土保持和防洪措施,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此外,政府还推动流域内的农民采取科学合理的耕作方法,如保持耕地的轮作制度、秸秆还田等,以减少土壤侵蚀和保护水资源。

同时,长江三峡流域也推动了跨流域合作与治理。

水资源和土壤保护是一个复杂且跨区域的问题,需要各个流域的协同努力。

通过与流域周边地区以及国际组织的合作,长江三峡流域建立了一系列合作机制,共同研究和制定水资源保护和治理的政策措施。

这有助于增加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并加强对流域间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的认知。

然而,长江三峡流域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在长江三峡流域的水土保持方面,一些政策和法规的执行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

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治理措施

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治理措施

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治理措施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的水利枢纽工程之一,拥有广阔的水域面积和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

然而,由于水库蓄水后水位的改变,导致了库区周边大面积土地的消落,造成了严重的土地退化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植物治理措施,来保护和恢复消落带土地的生态环境。

一、选择适应性强的植物进行种植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地的特点是土层深厚而肥沃,但水分供应较为困难。

因此,在进行植物治理时,应选择适应性强、抗旱耐寒的植物进行种植。

比如,可以选用柽柳、刺槐、胡杨等树种来进行造林,这些树种具有强大的抗旱能力,能够适应库区干旱的气候条件。

二、建立植被覆盖体系在消落带进行植物治理时,不能只注重单一树种的种植,而应建立多层次的植被覆盖体系。

可以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乔木层主要以乔木为主,起到固土护岸的作用;灌木层则起到保护土壤和提供栖息地的作用;草本层则能够有效地保护土壤不被侵蚀,并提供多样的植被景观。

三、合理进行疏伐和间伐在植物治理措施中,疏伐和间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适时进行疏伐和间伐,可以保证植被的适度密度,增强植物根系的竞争能力,促进土壤的固结。

此外,疏伐和间伐还可以提高植被的通风透光能力,减轻疫病和虫害的发生。

四、进行持续的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是消落带植物治理的重要环节。

可以通过修建沟渠、石块拦河坝等工程来减轻水流对土壤的冲刷侵蚀。

此外,还可以搭建防护网、固沙垄等结构物来保护土壤的稳定性,防止土壤被水流冲刷和淤积。

五、加强科学管理和监测消落带植物治理的成功与否,需要进行科学管理和监测。

可以通过建立植物治理监测网,及时了解植物的生长状况和土壤的水分含量,并进行适时的调整和改进。

此外,还需要加强科学研究,不断探索适应库区消落带治理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总之,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植物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保护和恢复土地的生态环境。

通过选择适应性强的植物进行种植,建立多层次的植被覆盖体系,合理进行疏伐和间伐,进行持续的水土保持工程,以及加强科学管理和监测等手段,可以有效地改善库区消落带的生态环境,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农田氮磷流失评价报告

农田氮磷流失评价报告

农田氮磷流失评价报告为了评估农田中氮磷的流失情况,对某地区的农田进行了调查和监测。

本报告将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在农田中氮磷的流失问题较为突出。

氮磷的流失主要是通过降雨、灌溉和土壤侵蚀来发生的。

降雨过程中,农田中的氮磷会随着径流水从表面流失。

而灌溉过程中使用的水源中可能含有高浓度的氮磷肥,进一步加剧了农田中的流失现象。

此外,农田中的土壤侵蚀也导致了氮磷的流失,特别是在施行不合理的耕作措施时,如过度翻耕和裸露耕地。

农田中氮磷的流失对环境和农业产出都带来了潜在的负面影响。

首先,氮磷的流失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加剧水体中藻类和水生植物的生长,并导致水体中氧气的匮乏,对水生生物的生存产生影响。

其次,过多的氮磷流失会降低土壤的肥力,影响农田的产量和农作物的质量,进而对农业产出造成负面影响。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来减少农田中氮磷的流失:1.合理施肥:农田的施肥应按照作物需求进行,避免过量施肥。

同时,采用缓释肥料和有机肥料可以减少氮磷的流失。

2.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农田中的水资源,减少灌溉过程中的水浪费。

最好使用经过处理的水源,降低氮磷肥料含量。

3.土壤保护:采取措施减少土壤侵蚀,如覆盖耕地、适当施用秸秆等作物残体进行保护。

4.生态修复:完善降雨径流系统,包括建立沟渠、沉淀池等措施,减少氮磷流失。

5.宣传教育:加强农民的环保意识,提供科学的农业生产指导,减少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施肥量。

综上所述,在农田氮磷流失评估中发现农田中氮磷流失问题较为突出,其对环境和农业产出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通过合理施肥、水资源管理、土壤保护、生态修复和宣传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农田中氮磷的流失,并最终实现农田可持续发展。

浅论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

浅论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

浅论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2005地理科学班赵树义指导教师张军[摘要]三峡库区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复杂,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三峡大坝的兴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地质、地貌环境脆弱的平衡状态。

通过对三峡库区的研究,阐述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危害,并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相应措施,使三峡水库在对我国发挥防洪和经济等效益的同时,减少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做到三峡工程及其库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对策;可持续发展一、库区自然环境概况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下段,包括宜昌、万县、涪陵、黔江4个地区所辖的5个市25个县,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水热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夏热冬暖。

本区地质构成复杂,主要由川东隆起褶皱带、大巴山褶皱带和川鄂湘黔褶皱带构成,属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抬升区。

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山峰林立,河流深切,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其中。

库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土地肥沃,年均温13~18.5℃,年降水1010~1385mm,且降水集中,4~10月份的降水量在宜昌等地占全年降水量的85%,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

年均日降水量不小于50mm的暴雨日数为2~3天,年均蒸发量为1300~1700mm。

据近期土壤普查资料,库区土地总面积84102.4km2,耕地1.256万km2,该区人口密度达220人/km2,土地被过度开发利用。

由于本区未受第四纪冰川侵袭,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据调查有2859种,且多属珍稀种属,天然植被受人为破坏较为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仅少数陡坡沟谷中有少量存在。

在低山丘陵、沿江河谷大量存在的是近几十年人工营造的以马尾松、柏木、杉木、栎类为主,中山以华山松、日本落叶松为主的人工群落。

该区经济林植被十分发达,以柑桔、、甜柚、油桐、、茶叶、杜仲、黄蘖、厚朴、板栗、猕猴桃、五倍子等为主要林特产品。

二、库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危害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三峡库区又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水土流失面积达5.1万km2,每年流失的泥沙总量达1.4亿吨,占长江上游泥沙的26%,目前虽然不比西北黄土高原严重,但潜在的石质化威胁则非常大。

《2024年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途径研究》范文

《2024年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途径研究》范文

《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途径研究》篇一一、引言三峡库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其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库区生态环境和饮用水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地利用方式的合理性成为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

本文旨在研究三峡库区土地利用优化的途径,以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库区可持续发展。

二、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化肥、农药、畜禽养殖等引起的污染物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等途径进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等问题。

这些污染物的来源广泛,治理难度大,已成为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

三、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当前,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方式多样,但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农田面积过大,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比例偏低;二是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化肥、农药等投入量大,利用率低;三是土地退化严重,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突出。

这些问题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的加剧,对库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四、土地利用优化途径(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

应适当减少农田面积,增加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比例,提高生态用地覆盖率。

同时,根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因素,合理规划农田布局,实现农田的集中连片经营。

(二)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是降低化肥、农药等投入量,提高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应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引导农民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替代化学防治等生态农业措施。

同时,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

(三)加强土地退化治理加强土地退化治理是改善土地质量、防止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应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如坡改梯、植被恢复等;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如实施土壤改良工程等;建立土地退化监测与评估体系,及时掌握土地退化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四)实施土地流转与集约经营实施土地流转与集约经营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手段。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肥力影响研究进展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肥力影响研究进展

第20卷 第1期世 界 林 业 研 究Vol.20 No.1 2007年2月World Forestry Research Feb12007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肥力影响研究进展3肖 烨1,2 张于光2 张小全2 易图永1(1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科技学院,长沙410128;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摘要:随着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强度不断加剧,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养分状况、土壤酶活性,进而对土壤肥力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文中从土壤微生物、养分状况、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的物理性质4个方面综述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土壤酶活性,土壤有机质,土壤肥力中图分类号:S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241(2007)01-0006-04Rev i ew on the I nfluence of Land Use Changes on So il FertilityXiao Ye1,2Zhang Yuguang2Zhang Xiaoquan2Yi Tuyong1(1College of B i o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 ogy,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410128,China;2I nstitute of Forestry Ecol ogy,Envir on ment and Pr otecti on,Chinese Acade my of Forestry, the Key Laborat ory of Forest Ecol ogy and Envir on ment of State Forestry Ad m inistrati on,Beijing100091,China)Abstract:Land use is a general reflecti on of the human activities of using land and the most exten2 sive,direct and p r ofound influence fact ors t o the s oil fertility.W ith the intensity and amp lificati on of land use,land use changes i m pacts the s oil physicoche m ical p r operties,which directly i m pacted the s oil fertility,nutrient status and s oil enzy me activities.This paper revie wed the effect of land use changes on s oil fertility f oll owing the changes of s oil m icr obe,nutrient status,s oil enzy me ac2 tivities and s oil physical p r operties.Key words:land use changes,s oil enzy me activities,s oil organic matter,s oil fertility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使用土地的方式或目的,如农业、林业、居住地、草地、湿地、果园等;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指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管理活动对整个景观的改变[1]。

三峡库区典型农业小流域氮磷排放负荷研究

三峡库区典型农业小流域氮磷排放负荷研究
化肥 提供 , 钾主要 靠有 机肥料 提供 , 农业 种植 收人约 占
峡库 区北 碚段 的一 个典 型丘 陵农业 小流域 进行 径 流氮
磷 动态 及排放 负荷 的研 究 , 以期 为 科 学 合理 地 进 行三 峡 水库 面源污 染 的影 响评 价 及 预测 、 区面 源 污 染 的 库 治理 提供 基础 性支撑 水 质 进 行 同步 监 测 , 求 氮磷 径 流 排 放 负荷 流 失 规 律 。 结 果 表 明 : 域 内水 体 总 氯 有 探 流
2 % 超 过 V类 水质 标 准 . 2 总磷 都 在 Ⅲ 类水 质 标 准 内 , 流域 内氮 污 染 比较 严 重 , 别是 颗 粒 及 溶 解 性 有 机 氮 , 特 其
域 尺 度 上 针 对 三 峡 库 区农 业 面 源 污 染 的 监 测 性 研 究 目
占宜 昌水 文站流量 的 1 . % , 2 6 可见其 水 质状 况 对三
峡水库 水环境 质量 有举 足轻重 的影 响 。本项 目选 取北
碚 水 文 站 附 近 澄 江 镇 内 的 一 个 封 闭 型 小 流 域 为 研 究 对
作者简介 : 珍丽 , , 士研究生 , 袁 女 硕 主要 从 事 水环 境 保 护 研 究。 E— alyazel 13 Cl m i:unh n @ 6 .Ol i r
第1 4期
袁 珍 丽 , : 峡 库 区典 型 农 业 小 流 域 氮 磷 径 流 排 放 负 荷 研 究 等 三
收 稿 日期 :0 0—0 21 3—1 9 基 金 项 目 : 家科 技 支撑 计 划 项 目( O 7 AD 7 0) 国 2 0 B 8 Bl

该流域 农 民纯 收 入 6 % 。按 流 域 水 系 分 布 特 征可 进 2

我国东南水网平原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氮磷流失特征的开题报告

我国东南水网平原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氮磷流失特征的开题报告

我国东南水网平原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氮磷流失特征的
开题报告
一、问题提出:
氮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但同时也是造成水质污染的关键物质。

水网平原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氮磷流失的影响至关重要。

因此,研究水网平原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氮磷的流失特征,对于制定相应的水质保护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水网平原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氮磷的流失特征,为制定相应的水质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
1. 对水网平原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氮磷流失机理进行梳理和分析,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2. 采用野外取样和实验室分析等方法,测定氮磷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流失量和流失速率,比较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差异;
3. 基于数据分析和模型模拟,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氮磷流失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4. 综合统计和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水质保护对策和建议。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包括文献研究、数据分析、实地调查和室内实验等。

其中,实地调查和室内实验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

实地调查将在东南水网平原地区选择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样本点进行取样分析,室内实验则将针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进行模拟,测量不同条件下氮磷的流失量和流失速率。

五、预期结果:
本研究将得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氮磷流失规律和影响因素的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水质保护对策和建议。

这将有助于制定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水质保护措施,促进水网平原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库区小流域土壤氮磷流失特征研究
作者:吴昊阳
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年第2期
摘要:三峡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在发挥其巨大的防洪航运效益的同时也给库区周边的生态环境建设带来的新的问题。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已经成为关系周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长江三峡工程安全长久运行的大事,因此水文水土生态保持工作的研究对受生态环境问题困扰的库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三峡库区小流域土壤氮、磷流失的影响因素及普遍特征规律进行了详细的综述,以利于科学的推进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建设问题。

关键词:三峡库区;水土保持;氮磷流失
0 引言
农业非点源中营养物质特别是氮、磷营养元素的过度排放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之一,农业用地中排放的氮、磷会危害到地下水和地表水的饮用安全,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综述三峡库区土壤中的氮、磷在不同条件下的流失规律,为三峡库区非点源污染治理提供便捷且方便的查询依据。

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三峡库区非点源物质氮、磷的排放规律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区域原有的地质土壤、地形地貌、降雨等自然状况以及不同耕作施肥方式、草篱技术、土地利用类型等人文因素。

1 自然因素作用下的一般规律
1.1 紫色土氮磷流失作用的研究
在影响水土流失的众多地质问题中,发生岩性为主要因素,其影响土壤的风化过程、风化产物、土壤类型及抗蚀性能,易发生土壤的沟蚀、崩塌、滑坡、泥石流。

三峡库区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大部分地区处于川东褶皱地带,地势起伏大,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

已有研究证明,三峡库区坡耕地主要土壤类型为抗蚀性较差的紫色土,其土壤特征和风化特征决定了土壤淋溶现象的普遍存在,三峡库区已成为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1]。

孙军益等[2]在典型紫色坡耕地上针对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试验发现,TDN淋溶流失量介于0.48~72.58 kg/hm2,TDP的淋溶流失量介于0.01~3.23 kg/km2,施肥处理下土壤氮磷元素淋溶量约为不施肥处理时的2倍。

1.2 坡度坡长对氮磷流失作用的一般规律
地形因素中的坡度、坡长都与水土流失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坡度与水土流失量成正相关,低雨强时坡面与水土流失量成负相关,高雨强时同水土流失量成正相关。

黄利玲等[3]在三峡库区紫色土旱坡地采取野外径流小区观测方法得出结论,紫色土旱坡地的径流量和氮磷流失量都是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

不同坡度下,地表径流和侵蚀泥沙中的磷素的流失量均呈17°>9°>4°的趋势,地表径流中,颗粒态总磷的流失量是水溶态总磷流失量的
1.50~1.51倍。

1.3 降雨对氮磷流失的影响规律
目前已有研究[4-5]证明,地表径流大于入渗量时,土壤溶质在降雨冲刷和径流侵蚀下,以颗粒形式随地表径流和泥沙发生迁移和富集。

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养分流失的研究表明坡面流失的养分以泥沙为主要载体,有的甚至认为可以将泥沙流失量看作坡面养分流失量[6]。

雨量与农田耕地氮磷流失的关系早已成为基本认识,降雨量越大,氮磷流失输出越多。

进一步细化分析,通过径流场实验分析揭示了紫色坡耕地在不同降雨条件下对土壤养分流失及环境效益的影响,大雨产生的径流量远远超过大雨和小雨,径流中的泥沙含量最高,致使大雨的氮磷流失量远超过中雨和小雨。

降雨量越大,颗粒态氮磷的比例越高,中雨产生的径流中颗粒氮占TN的74.9%~75.9%,大雨产生的径流中颗粒磷占TP的96.6%~97.7%。

陈成龙等则进一步细分了不同雨强下降雨过程中氮磷流失的不同,指出,氮磷流失浓度在大雨事件降雨前期增幅迅速差异明显,而小到中雨事件则集中在降雨后期。

2 人文因素作用下的一般规律
2.1 耕作方式对氮磷流失作用的一般规律
三峡库区紫色土区域坡耕地水土流失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源头。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水土保持耕作处理可通过改变表层土壤结构或农作系统微地貌来阻断降水的冲刷作用,减小雨滴的击溅力量,增加土壤水库库容,从而减少径流量,使得水土保持耕作处理的各形态磷素流失量都小于常规耕作处理,有效地减少了径流中各形态磷素的流失。

黄巍等在田间小区进行试验分析比较了水土保持耕作处理与传统耕作方式对土壤颗粒流失的影响得出结论,横坡垄作能有效地减少整个小区土壤颗粒流失,顺坡耕作能够减少坡面中部氮磷流失。

而徐畅等进一步比较了各种不同水土保持耕作处理对旱坡地氮磷流失特征的影响,发现水土保持耕作处理对拦截氮磷流失的作用一致,呈现出顺坡耕作加植物篱>免耕加横坡垄作>顺坡耕作加PAM土壤调节剂>免耕加顺坡种植加稻草覆盖>横坡耕作>常规顺坡耕作的作用规律。

2.2 草篱技术减少土壤淋溶流失的作用规律
草篱水土保持技术在防治坡耕地、控制水土流失及养分改善方面效益良好,在全国山区已广泛应用。

彭玲等研究发现,在苹果园种植牧草后,浅层土壤总氮含量升高,深层土壤总氮含量降低,表明种植牧草能有效减少氮素在淋溶流失过程中向深层土壤迁移富集。

相关牧草研究表明,黑麦草和墨西哥玉米草生长高效,营养价值高,可缓解农牧区饲草短缺的问题,经济效益优异。

苟桃吉等在此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黑麦草、墨西哥玉米草、大力士甜高粱这三种牧草均能显著减少径流及泥沙中的氮磷养分流失量,墨西哥玉米草和黑麦草效果皆优,大力士甜高粱稍差。

夏立忠等人则根据陡坡地特点构建了集浅垄作、少耕和残茬覆盖及残茬植物篱为一体的三种生态耕作模式与常规管理相比,坡耕地小麦—玉米采用浅垄作生态耕作模式、间作香根草植物篱、间作紫花苜蓿植物篱连续2个轮作周期坡面产沙量分别降低48.46%、52.26%和58.59%,泥沙态磷素流失量分别降低30.58%、47.70%和44.58%。

表明浅垄作生态耕作和植物篱技术均有利于坡耕地氮磷流失的控制且间作紫花苜蓿植物篱效果最好。

2.3 土地利用类型对氮磷流失作用的一般规律
增立雄等对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做研究,发现总磷流失负荷的大小顺序为农田>柑橘园>茶园>竹林>板栗林>乔木林,说明农田总磷流失负荷大主要是颗粒态磷流失比重过高,而退耕还林之后,泥沙流失量大大减少,从而有效地控制了磷素的流失。

而总氮流失负荷的大小顺序为茶园>农田>柑橘园>竹林>板栗林>乔木林。

柑橘园和竹林的总氮流失量都接近总磷的20倍,而板栗林和乔木林也有10倍之多,这也可能是三峡库区水质总氮含量偏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刘方谊等研究发现,平地-露地蔬菜和平地-园地模式是库区氮流失高风险种植模式,平地-露地蔬菜模式是库区磷流失高风险种植模式。

还有研究发现,农桑配置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抗地表径流和氮、磷流失,降低地表径流中氮、磷年流失负荷。

综上所述,三峡库区的小流域土壤氮磷流失已经受到了研究学者的广泛重视,今后还需应在不同地区开展坡面粗糙度以及坡面上中下位置与土壤氮磷流失关系的实验研究,为在坡面治理水土流失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月娇,倪九派,张洋,等.三峡库区紫色土旱坡地农桑配置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J].
草业学报,2015,24(12):38-45.
[2] 孙军益.三峡库区紫色土氮磷淋溶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2.
[3] 黄利玲,王子芳,高明,等.三峡库区紫色土旱坡地不同坡度土壤磷素流失特征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11,25(1):30-33.
[4] 张兴昌,邵明安.水蚀条件下土壤氮素径流流失的影响因素[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53-262.
[5] 李其林,魏朝富,曾祥燕,等.自然降雨对紫色土坡耕地氮磷流失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0,29(2):76-80.
[6] 许峰,蔡强国,吴淑安,等.坡地等高植物篙带间距对表土养分流失的影响[J].水土保持
学报,1999,5(2):23-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