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脱壳机-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花生脱壳机文献综述

花生脱壳机文献综述

南华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综述报告题目花生脱壳机的设计学院名称机械工程学院指导教师胡良斌职称讲师班学学生姓名李图文2015年 1月 20 日1. 本设计(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花生机械化脱壳的生产效率为人工剥壳的l0~50倍,在降低作业者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促进花生加工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其脱壳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后续产品的加工质量和原料的利用率以及花生仁的品质,是决定花生仁价格的关键。

我国花生年总产量按l400万吨计算,若全部采用机械化脱壳,花生脱壳机的破碎率增加1%,其总破碎量就增加l4万吨。

破损的花生仁由于缺少完整的衣皮保护易失油、粘尘,从而易遭受黄曲霉毒素侵害,从而影响到花生仁贮藏、等级和价格,影响出口,甚至难以出售。

随着我国花生种植业和加工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劳动力成本的日益增加,国内对发展花生脱壳机械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市场对高性能、高质量的花生脱壳机械的需求也日趋迫切。

目前,我国现有花生脱壳机脱壳质量和作业性能参差不齐,普遍存在果仁破伤率高、剥净率低、品种适应性差等问题,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生产需求,尤其是种用花生的生产,其加工季节性强,且对果仁破伤率及设备性能参数要求高,市场上还缺乏适用于种用花生脱壳加工的设备。

花生机械化脱壳领域需要研究和攻克的问题还很多,如何降低花生脱壳设备的果仁破伤率和提高其剥净率已成为花生脱壳机械研发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影响花生脱壳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设备特性、脱壳工艺以及加工对象三方面。

在脱壳设备方面的影响因素包括脱壳部件的结构形式、关键零部件材料选用、结构参数、关键零部件组配参数、运动参数;脱壳工艺包括脱壳前荚果分级、荚果调湿处理、机械预破壳、喂料速率以及硫酸等化学物质处理等;加工对象主要指花生品种。

2。

本设计(课题)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花生脱壳机是将花生荚果去掉外壳而得到花生仁的场上作业机械。

花生本身的生理特点决定了花生脱壳通常不与花生田间收获一起进行联合作业,而是在花生荚果的含水率降到一定度后再用专门的脱壳设备进行脱壳作业。

毕业设计论文-贝类脱壳机设计解析

毕业设计论文-贝类脱壳机设计解析

毕业论文(设计)贝类脱壳机设计学生姓名:王珩指导教师:马先英副教授合作指导教师:专业名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所在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13 年6月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第一章前言 (1)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2)第二章总体方案设计 (3)2.1 方案分析 (3)2.2本脱壳设备方案确定 (4)2.3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6)第三章传动系统设计及计算 (7)3.1 电动机的选择 (7)3.2带轮及V带的设计 (7)3.3带轮的设计 (9)第四章轴系零部件设计及计算 (12)4.1轴的设计 (12)4.2键的选择及计算 (15)4.3轴承的选择及计算 (16)4.4曲柄滑块机构设计 (17)第五章其他零部件结构设计 (18)5.1 轴承座设计 (18)5.2 振动筛设计 (19)5.3 机架的设计 (20)5.5 箱体的设计 (20)第六章结论与建议 (21)6.1 结论 (21)6.2 建议 (21)致谢 (22)参考文献 (23)大连海洋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摘要摘要贝类脱壳机是贝类产品在蒸煮后进行壳肉分离工序中使用的设备。

国外对杂色蛤加工生产设备研究和使用的比较多,具有成熟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

但国内的生产设备较少,目前国内水产加工厂使用的杂色蛤脱壳设备,产量较低,不能满足生产要求。

本文介绍了扇贝、贻贝等贝类脱壳机的设计方案和传动方案的设计。

本脱壳机方案确定式由两种工作原理组合而成,结合往复振荡式和离心拍击式的工作原理和工作特点。

利用叶轮旋转机构产生的离心拍击力使全开壳的贝肉壳肉分离,使半开壳或闭壳的杂色蛤开壳率增加,从而避免了往复振荡式分离力度不足的缺点。

本文介绍了杂色蛤脱壳机的关键结构和工作原理及其设计计算。

关于贻贝脱壳方法的研究进展(上)

关于贻贝脱壳方法的研究进展(上)
阔 的养 殖 海域 ,而且其 品种 较 多 ,仅在 我 国沿海 地
处于 关 闭状态 。因此 ,在 半透 明肌 的对侧 ,有 一块
较 小 的 由平 滑肌 纤 维 组成 的不 透 明 的月牙 状 肌 肉,
其 能延长 贝壳 关 闭 的时问 。这两种 肌 肉分别 连 接在 左右 贝壳 的 内壁上 。不透 明肌所 产 生制 分 离是通 过刀 具或 简 易 设备
将 贝 肉从 壳体 中强制分 离 的方法 。该 方法 主要 依靠 手工操 作 ,脱 壳效 率低 ,且 由于 人工 分离 定位精 度 低 ,容 易造成 贝 肉的大 量损 失 ,不能 适应 大批量 生
产 。松 弛 闭壳肌 方 法是通 过 高热 、高压 、微 波等 方
闭 壳肌 是 由两种 不 同的肌 肉组 成 。大 多数 的 闭
壳肌 是 半透 明且有 斜条 纹 的 。其 能 够快速 运 动 ,为 牡 蛎 提供 保护 。它 还 能通过 快速 闭合运 动驱 除覆 盖
物 上 的无 用物 质 。固着 滩涂 贝类 如牡 蛎经 常 长 时问
基 金项 目:浙 江省公 益 性技 术应 用研 究社 会发 展 项 目 ( 2 0 1 4 C 3 3 0 8 6 ) 。通讯 作者 : 李振 华。
贻 贝产 量 占 5 0 % 以上 。我 国贻 贝 加工 产 品主 要 是冷
化 ,从而 使其脆 性 增加而 失去弹 力 。
二 、贻 贝脱 壳 方法研 究概 况
冻制 品和 干 品 。贻 贝加 工技 术 越 来越 呈 现 多元 化 , 包 括冷 冻 调理 加 工、 软罐 头加工 、熏制 加工 ,调 味
品加 工 、贻 贝 串加 工 以及 贻 贝半 干 制 品加 ] - 等 。无 论哪 种加 工方 式 都是基 于贻 贝脱 壳之 后 的 贝 肉进 行

一种贝壳类海产品加工用壳肉分离机[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贝壳类海产品加工用壳肉分离机[实用新型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贝壳类海产品加工用壳肉分离机专利类型:实用新型专利
发明人:郭丽,孙战士,王菲,王龙剑
申请号:CN202022233837.4
申请日:20201009
公开号:CN213246665U
公开日:
20210525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申请涉及一种贝壳类海产品加工用壳肉分离机,其包括呈中空结构的斗支架、通过弹簧设置斗支架上的分离机本体,所述分离机本体包括装料斗和用于振动装料斗的振动电机,所述装料斗包括用于过滤肉类的过滤板、支撑板以及滑板,所述斗支架内设置有清洗机构,所述清洗机构包括用于清洗从过滤板过滤下的肉类的清洗槽和用于将清洗槽内肉类取出的取料部件,所述清洗槽呈上开口结构,所述清洗槽上开口处设置有进水管,所述清洗槽的底部连通有出水管,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均设置有阀门。

本申请具有改善对肉类清洗效果不佳,且清洗过程中水会流到地上,导致难以清理,使用效果不佳的问题的效果。

申请人:威海蓝色海域海洋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266440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泽库镇长会口村1518-1号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基于力学蚬贝超高压脱壳机理的分析

基于力学蚬贝超高压脱壳机理的分析

基于力学蚬贝超高压脱壳机理的分析贝类食品在当今非常受欢迎,因为它不仅美味,而且营养丰富。

然而贝类具有强劲的闭壳肌,致使人们很难开壳取出贝肉,过去人们通常使用工具手工脱壳,这种方式既不方便也不卫生安全,很难大规模生产来满足人们的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研究出了多种方法使贝壳分开并取出贝肉,现如今最受关注的就是超高压脱壳技术。

超高压脱壳技术就是利用超高压设备对贝类进行加压处理,在保压一定时间后,贝壳不仅很容易分开,其内部的贝肉也能非常完好的脱落下来,而且经超高压处理后其致病菌也大大的降低,而原始风味及营养成分能得以保留,因此超高压处理贝类使其脱壳有非常好的应用价值。

本文试图从力学的角度来研究在超高压下贝类受力状况及脱壳机理。

通过对贝类的研究可知,贝肉与贝壳主要是依靠闭壳肌的紧密连接,是脱壳的关键部分,其余部分的贝肉很容易从壳上脱落,所以本文主要分析闭壳肌与壳部分的受力及分离机理。

本文以蚬贝为例从力学的角度来分析其在超高压下脱壳的机理。

通过对实物分析,简化出闭壳肌与壳部分的模型并应用弹性力学,生物力学等相关的力学理论结合超高液压受力情况,得出闭壳肌与壳间接触应力分布情况的理论值,从应力分布曲线可以看出闭壳肌与壳接触的中心附近接触应力最大,越靠近边缘其接触应力越小,边缘处接触应力最小的分布趋势。

应用有限元法计算得出闭壳肌受力情况,得出闭壳肌与壳接触部分的接触应力分布云图,此接触应力分布趋势与理论结果趋势相符,由此说明模型计算结果可行。

同时通过有限元模型可以绘出,在对闭壳肌施加不同压力情况下,闭壳肌与壳间接触应力在不同区域内的相应接触应力值。

通过超高压设备对蚬贝进行超高压处理实验,实验验证,随着压力的增加蚬贝闭壳肌是从中心附近最先脱离壳体,达到300MPa压力后闭壳肌与壳完全脱离。

同时绘出不同压力下闭壳肌脱壳区域面积直径变化曲线,此结果与有限元分析得到的闭壳肌与壳间接触应力大于在300MPa时边缘处最小接触应力区域直径变化曲线基本吻合,验证模型的可行。

食品超高压设备对贝类脱壳机理的研究

食品超高压设备对贝类脱壳机理的研究

食品超高压设备对贝类脱壳机理的研究杨绮云;鲍振东;孟爽【摘要】To study on mechanism of ultrahigh pressure status and shellfish under shelling from mechanical perspective .This paper performed the mechanical analysis of shellfish shell under ultra high pressure on a case of clam shell .By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 the pressure changing trends between adductor muscle and shell contact area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ressure .Through the clam shell shell experiment under high pressure , the simulation re-sults were verified .%从力学的角度来研究在超高压下贝类受力状况及脱壳机理。

以蚬贝为例对贝类在超高压下脱壳机理进行分析。

通过有限元模拟仿真,得出蚬贝在超高压处理脱壳的过程中,闭壳肌与壳接触区域应力随压力增大而变化的趋势;通过对蚬贝在超高压下的脱壳实验,对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

【期刊名称】《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4页(P291-294)【关键词】超高压设备;蚬贝;闭壳肌;有限元【作者】杨绮云;鲍振东;孟爽【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轻工学院,哈尔滨150028;哈尔滨商业大学轻工学院,哈尔滨150028;哈尔滨商业大学轻工学院,哈尔滨15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05贝类加工并不属于新兴行业,但人工剥离贝类仍然是我国贝类加工的主要方式,加工生产环境恶劣,工人劳动繁重.即使是产量和出口量均较大的主要经济贝类,绝大多数也止步于前处理的加工领域,仅对贝类做简单剥离[1-2],很难完好获取闭壳肌.国内对于双贝壳类软体动物的闭壳肌剥离的研究上尚属于起步阶段,贝类取肉机械研制仅限于小批量生产.当人们通过超高压处理贝类来消灭贝类上的致病菌的同时,发现高压处理可将闭壳肌从贝壳上完整地脱离下来,且在常温或低温下进行,力作用迅速均匀,较完整保留食物的营养成分及风味[3-4];工艺简单,节约能源,无“三废”污染.而且超高压主要对酶以及微生物有破坏作用,对一些营养物质例如维生素等几乎没有破坏.因此将超高压技术应用于贝类脱壳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与前景.然而目前对超高压脱壳的机理分析却寥寥无几.本文将应用有限元法对蚬贝壳与闭壳肌受压过程进行仿真,并通过实验验证,进而分析蚬贝脱壳机理.1.1 食品超高压技术食品超高压技术是当前备受各国重视、广泛研究的一项食品高新技术,是将食品密封于容器中,以水或其他流体作为传递压力的媒介物,利用超高压装置对流体的加压,其压力可以瞬时以同样大小传到系统的各个部分,其压力一般在100MPa以上,通常为400~600MPa,并在常温或较低温度下(一般指在100 ℃以下)作用一段时间,这种处理方法是对食品风味和营养价值影响很小的一种物理加工方法. 1.2 超高压设备超高压设备按压力产生的方式分为2种:间接加压(外部加压)和直接加压(内部加压).间接加压是最常用的加压方式,它采用高压泵(增压器)加压,即将原料置于高压容器中,压力介质由外部管路泵入,随着压力介质的泵入,容器内压力增大.直接加压是一种较新型的高压产生方式,其高压装置是由容器筒体和活塞构成,活塞用于直接产生所需的压力,即将待加工处理的原料置于高压容器内的媒介物中,推动活塞使媒介物产生高压,再传递到原料上.这种加压方式省去了高压容器和增压器之间管线系统,结构较为紧凑.本文实验采用的HPP.L3-800/2超高压处理设备是间接加压方式.2.1 蚬贝物理性状蚬贝外壳呈近部分球状,蚬贝肉与壳的链接主要是依靠闭壳肌紧密连接的,闭壳肌呈圆柱形,闭壳肌的收缩使壳关闭,舒张使壳张开,张开的角度非常小,因此为分析蚬贝肉在高压下脱壳机理,只需分析其闭壳肌与壳连接部分即可.经测量,实验用蚬贝闭壳肌的直径一般在11 mm左右.见图1.2.2 模型建立根据蚬贝的实际物理性状,将蚬贝壳简化为部分球状,闭壳肌简化为圆柱体,模型建立如图2所示.在高压下,由于壳的硬度远远大于肉,所以其变形很小,假设壳不变形,在超高压下蚬贝闭壳肌在除接触面外的其余表面上受均匀压力.根据workbench接触原则,选择非对称接触,设壳为接触面,蚬贝闭壳肌为目标面.按照实际情况将此问题简化为线性问题处理,将蚬贝闭壳肌设定为线弹性圆柱体,网格采用自适应划分,闭壳肌根据生物力学相关知识,其弹性模量为2.4×107 Pa[5],通常肉类变形较大,其泊松比在0.4~0.5之间,取闭壳肌的泊松比为0.45[6].模型的建立与网格化分如图3所示.2.3 仿真与结果分析设定蚬贝壳部分为全部约束,即为刚体不变形,分别对闭壳肌外表面施加200、210…300 MPa压力,得出闭壳肌与壳的接触应力分布云图,见图4、6、8.结果显示,在闭壳肌与壳接触的中间位置附近其接触应力最大,随着压力的增大,接触应力以从中间位置逐渐向边缘扩张的形式增加.基于实际实验贝类一般在300 MPa压力下即将完全脱壳[7],因此由模型可知在300 MPa压力情况下闭壳肌与壳接触的边缘处的接触应力为2.049×109 Pa,而且此处的压力值为闭壳肌与壳接触部分的最小接触应力,通过施加不同压力分析得到接触应力分布云图,如图5、7、9所示,其纵坐标为接触应力值,横坐标表示接触部分直径,起点和终点即为接触边缘处图中深色区域为接触压力大于2.049×109 Pa部分的直径.图10为不同压力下对应蚬贝闭壳肌与壳接触应力大于2.049×109 Pa的最大直径曲线图.3.1 实验设备与材料实验采用HPP.L3-800/2型超高压处理设备、热封机、新鲜蚬贝,塑料袋、纯净水、游标卡尺.3.2 蚬贝脱壳实验取一蚬贝,放入塑料袋内并在袋内注入适量的水,在保证袋内没有气泡后用热封机密封好,如图11所示.再放入超高压处理设备容器中,在常温状态下,分别施加200、210……300 MPa压力,保压2 min,卸载压力,取出蚬贝,用游标卡尺测量蚬贝闭壳肌与壳脱离部分的最大直径.3.3 实验结果用游标卡尺测量在不同压力下处理后蚬贝闭壳肌与壳脱离部分的最大直径,实验结果显示,其闭壳肌与壳脱离部分是从中心处分离,且随着压力加大,中心处分离区域直径逐渐增大,当压力大于300 MPa时,闭壳肌与壳全部脱离,如图12所示. 图13为不同实验压力下蚬贝闭壳肌分离壳体部分的最大直径的变化情况.从蚬贝脱壳仿真结果可知,施压后闭壳肌中心处接触应力最大,接触应力随施加的压力增大以逐渐向边缘扩大的方式增大.由实验得知当压力达到一定值时,闭壳肌中心处最先与壳体分离,随着施加压力的增高,中心处分离面积逐渐扩大,当施加压力超过在300 MPa时,闭壳肌与壳完全脱离.结合仿真与实验结果分析可知,在用超高压设备对蚬贝施加压力过程中,闭壳肌与壳接触处产生很大的接触应力,当应力达到一定值时,导致闭壳肌蛋白质变性失活,生物结合力降低,从而产生分离脱壳.由仿真结果可知,闭壳肌中心处接触应力最大,在外压作用下中心处最先达到脱壳所需的压力,当该处接触应力达到脱壳所需的应力后,该处开始脱壳,因此导致闭壳肌从中心处开始脱壳,随着施加压力的增大闭壳肌与壳接触区域达到脱壳所需的接触应力部分面积的直径逐渐增大,当闭壳肌与壳接触区域的应力均达到脱壳所需接触应力时,导致闭壳肌全部脱壳.超高压脱壳同时能改善贝类肉的持水性,不影响其感官品质,且能有效降低微生物数量,可谓一举两得. 因此,超高压脱壳总体效果优于热烫脱壳和手工脱壳,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脱壳技术.【相关文献】[1] 李秋实, 王家忠, 弋景刚, 等. 海湾扇贝闭壳肌剥离设备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 广东农业科学, 2013, 10: 198-201.[2] 沈建, 林蔚, 郁蔚文, 等. 我国贝类加工现状与发展前景[J]. 中国水产, 2008(3): 73-75.[3] SILVA J L, WEBER G. Pressure induced dissociation of Brome Mosaic Virus [J]. Journalof Molecular Biology, 1998, 199(1): 149-159.[4] HOOVER D G, METRICK C, PAPILNEAU A M, et al. Biological effects of highl hydrostatic pressure on food microorganisms [J]. Food Technology, 1989,43: 99-107.[5] 冯元桢, 马素卿. 生物力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3.[6] 蒋予箭, 周雁, 蒋家新. 鱼肉弹性测定方法的研究[J]. 水产科学, 2003, 03: 41-44.[7] 王敏. 超高压对贻贝脱壳及品质的影响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2.。

花生脱壳机文献综述及外文翻译

花生脱壳机文献综述及外文翻译

郑州科技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名称花生去壳机的设计题目类别毕业设计系别机械工程系专业班级10机制本x班学生姓名xxx指导教师xxx完成日期 2014年3月10日花生脱壳机的设计摘要:我国加入WTO以来,国内外关于花生脱壳机机械的开发与推广应用日益增多,针对现有花生脱壳机机械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在未来的发展的过程中,对花生脱壳机机械在生产应用中的经验进行总结,不断完善其功能,使其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关键词:箱体;机架;工艺;一,花生脱壳机的发展现状我国花生脱壳机的研制自1963年原八机部下达花生脱壳机的研制课题以来已有几十种花生脱壳机问世。

只进行单一脱壳功能的花生脱壳机结构简单、价格便宜、以小型家用为主的花生脱壳机在我国一些地区广泛应用,能够完成脱壳、分离、清选和分级功能的较大型花生脱壳机在一些大批量花生加工的企业中应用较为普遍。

国内现有的花生脱壳机种类很多,如6HB-6型花生剥壳机,6HB-20型花生剥壳机,6HB-2型花生脱壳机等,技术参数见附表,其作业效率为人工作业效率的20-60倍以上。

6HB-180型花生脱壳机械采用了三轧辊混合脱壳结构,能够进行二次脱壳。

而随着我国花生产业的进一步调整,花生产量逐年增加,花生的机械化脱壳程度将大幅提高,花生脱壳机械将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花生剥壳的原理很多,因此产生了很多种不同的花生剥壳机械。

花生剥壳部件是花生剥壳机的关键工作部件.剥壳部件的技术水平决定了机具作业刚花生仁破碎率、花生果一次剥净率及生产效率等重要的经济指标。

在目前的生产销售中,花生仁破碎率是社会最为关心的主要指标。

八十年代以前的花生剥壳机械,破碎率一般都大于8%有时高达15%以上。

加工出的花生仁,只能用来榨油,不能作种用.也达到出口标准。

为了降低破碎率而探讨新的剥壳原理,研制新式剥壳部件,便成为花生剥壳机械的重要研究课题。

从六十年代初,开始在我国出现了封闭式纹杆滚筒,栅条凹板式花生剥壳机。

扇贝脱壳机

扇贝脱壳机

扇贝脱壳机

【期刊名称】《渔业机械仪器》
【年(卷),期】1974(000)002
【摘要】先将扇贝挑选,自动剔除小扇贝,加以清洗,然后进行机械冲击,冲击得越厉害越好,以不碰碎贝壳为原则。

而后将扇贝加热,结合以上的冲击作用使肉从壳上松开,最后通过较轻微的机械冲击,使肉和附着的内脏从壳中脱出,然后再把肉和内脏分开。

【总页数】1页(P46)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8
【相关文献】
1.蒸汽式扇贝柱脱壳机控制系统设计 [J], 弋景刚;张静;姜海勇;王家忠;刘江涛
2.墨西哥湾扇贝和扇贝“渤海红”及其杂交子代的遗传分析 [J], 姚高友;刘志刚;谭杰;吴羽媛;苏晓盈;刘付少梅;张元;方家熙;陈楠生;王春德
3.以莱州湾海域扇贝养殖为例探讨影响扇贝养殖容量的因素 [J], 宫瑗;姜雪薇;钟明燕;于潇;卢钰博;李希磊;崔龙波
4.扇贝脱壳机特征值屈曲特性分析及优化 [J], 卢存壮;张建华;王艾泉;李府谦
5.防栉孔扇贝养成死亡的新方法——栉孔扇贝与虾夷扇贝混养试验 [J], 马强;于瑞海;王昭萍;孔令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海洋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贝类脱壳机设计文献综述题目杂色蛤加工及脱壳技术的发展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姓名王珩班级机制90-3班学号**********指导教师马先英一前言杂色蛤是一种常见的贝类水产品,杂色蛤属瓣鳃纲、真瓣鳃目、帘蛤科,俗称蛤仔、花蛤、砂蚬子、蚬子。

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每100克鲜肉中含蛋白质8.1克,脂肪0.4克,碳水化合物2.0克,无机盐0.6克。

除鲜食外,可熟食、炒菜、凉拌,做汤等,是价廉味美的海产品;还可入药,有清热、利温、化痰、散结的功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见食品。

贝类脱壳机是贝类产品在蒸熟后进行壳肉分离工序中使用的设备,目前国内水产品加工厂使用的杂色蛤脱壳设备,产量较低,不能满足生产要求[1]。

中国是世界渔业生产的大国,渔业生产力要达到现代化水平,装备的现代化是重要的前提和体现。

建国以来,伴随着渔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渔业装备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渔业生产的规模达到世界第一,为13亿中国人的个“食有鱼”起到了不可获取的作用。

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客观因素,我国的渔业装备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在大多数领域还存在着差距。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中国的渔业生产力要在世界范围内面对竞争和挑战,渔业生产必须向“高质量,高效益”的水准迅速提高,渔业装备技术的进步任重道远[2]。

二贝类加工及发展2.1国内的发展杂色蛤是在浅海中生长的一种双壳贝类,其肉营养丰富,脂肪低,蛋白质和钙含量较高。

近儿年,在辽宁、山东、福建等沿海省市的滩涂海域捕捞和养殖产量增长迅速。

漳浦县在福建省水产品总产量排名中位居第3位,为32.7万吨,其中蛤类产量为7.8万吨,名列全省第1位。

蛤类加工直接关系到漳浦县2万多户渔民的脱贫致富问题。

福建省最大的贝类加工企业-一漳浦县丰盛食品有限公司,每年加工的水。

产品出出口日本1500一2000吨,创产值6500万儿。

杂色蛤可以加工成多种产品,如:冻煮IQF(单冻)杂色蛤肉,生开快冻杂色蛤肉,生开漂烫杂色蛤肉,盐渍杂色蛤肉,风味杂色蛤肉干,调味杂色蛤肉裁等系列产品[6]。

2.2贝类加工福建省龙海县水产养殖场曾研制过海蛤脱壳机,此机械采用电动机驱动转速为1430转/分,通过减速偏心轮转速为130转/分,偏心轮推动角钢杠杆带动两成竹筛弹跳。

竹筛与水平面成6-8°倾角,上层筛筛孔为18*18mm²,下层筛筛孔为15*15mm ²,工作时将加温后开壳的蛤放入上层竹筛通过弹跳达到分离壳肉的目的,两层竹筛的设置是为了分离大小不同的蛤。

杂色蛤和文蛤的脱壳加工是先将杂色蛤进行蒸煮,排除汁液后,将蒸煮车推到斗式升运机前,然后将斗式升运机顶头插板全部抽出,把蒸煮好的蛤倒入加料中,并落入斗式升运机的盛料斗中,由斗式提升机升运到往复隔板式脱壳机第一筛段进料端,通过喂料斗落到脱壳筛上,筛体在曲轴的驱动下工作频率为480次/分,振幅为100mm,做横向往复运动。

蛤在筛体的振动作用下自动散开,从而将肉从壳内振出,脱出的肉通过筛孔经接肉槽落到链板式接肉运输机上输出,少量不分离的蛤肉由人工挑出,其产量是每小时生产7~8吨。

贝类加工工艺流程示意图:原料收购-清选-吐沙-清选-筛选(分级)-蒸煮脱壳-被揉清洗-挑选分级-清洗-控水-称重-半成品检验-入库速冻-加冰被-出库托盘-加镀冰衣-包装-冷藏[8]。

2.3双壳贝类的结构贝类都是由2块钙质壳包裹着柔软的贝肉组成(图1-1)一般贝类的左贝壳比较凹,而且在前端有个向上弯曲的凸起物成为壳嘴。

贝肉一般都是依附在左贝壳上。

而右贝壳的外观更平整。

这两块贝壳在前端通过一个富有弹性的片状韧带连接。

这个韧带斜着钻在贝壳张开的地方以平衡闭壳肌所产生的力。

当贝壳闭紧的时候,韧带处于伸展状态,产生一个张力;当贝类静止或打开贝壳的时候,韧带收缩[9]。

闭壳肌是由两种不同的肌肉组成。

绝大多数的闭壳肌是半透明有斜条纹的。

这种肌肉能够快速收缩,保护整个贝类。

它还能快速收缩将覆盖物上的无用物质驱除。

固着微生物的双壳类如牡砺经常长时间处于闭紧状态。

所以在半透明肌的对面有一块较小的平滑肌纤维组成的不透明的月牙状肌肉。

它能使贝壳长时间紧闭。

这两肌肉分别连接在左右贝壳的内壁上,正是不透明肌所产生的力使得贝壳很难打开[10]。

2.4贝类脱壳的发展贝类的脱壳不只是将贝壳打开,还要将闭壳肌与贝壳分离。

古罗马人曾使用一种三角穿孔器来进行牡砺脱壳。

这种工具虽然能起到脱壳的效果,但是会将泥沙带入牡砺的可食用部分。

19世纪中期,人们发明了一种牡砺刀,还有很多根据它演变而来的工具。

牡砺刀至今仍是便宜常用的牡砺脱壳工具。

它对于打开连接较松散的贝壳非常实用,而且能有效割断闭壳肌。

一些开壳工人将锤子和牡砺刀结合使用,他们先用锤子敲碎壳嘴,然后就可以轻松地插入牡砺刀。

由于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热处理,所以得到的是新鲜的牡砺肉。

而这种工作只有熟练的技术工人才能做,因为他们在切割闭壳肌的同时,还要保证牡砺肉的完整。

如果操作不当,将会导致汁水流失,牡砺肉减产。

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研究者们充分意识到贝类手工脱壳的难度,设计出了一种杠杆牡砺脱壳器。

典型的设置就是把一个楔形工具连接到一根杠杆上,将牡蝠放在专门设计的平台上:将楔形工具插入两块贝壳的连接处,用力撬开。

如果牡砺放置得当,将会产生很好的开壳效果。

两壳被分开了,但是闭壳肌仍然钻在贝壳内壁,仍需要传统的牡砺刀或其他工具来切割闭壳肌。

这种工具虽然能将开壳的难度降低,但是一次只能开一个牡砺,效率太低。

与此同时,人们还发明了一种砍劈刀,先将贝壳凿一个洞,然后就可以轻松地将刀插入[11]。

1907年,Torsch和Parke首次申请了贝类自动脱壳机专利。

这种机器不仅能打开贝壳,还能将壳肉分离,得到新鲜贝肉。

但是,这种机器在切割贝肉时不能准确判断闭壳肌的位置,从而造成大量的贝肉浪费。

另一方面,它无法确保食品安全。

此后,有许多自动多功能贝类脱壳机相继问世。

20世纪,热力学方法也得以快速发展。

1935年出现了第一台蒸汽贝类脱壳机。

人们很早就知道加热可以使闭壳肌与贝壳分离。

Doxse和Cook设计一种包含2个隔间的蒸汽系统,确保蒸汽可以连续使用。

然后将蒸汽加热20min之后的贝类通过传送带和转移装置输出,并在此过程中将壳肉分离。

虽然这种设备能一次性处理大量的贝类,并能有效分离壳肉,得到完整的贝肉,但是得到的最终产品却是已经熟制的贝肉。

此后涌现出许多利用蒸汽加热的贝类脱壳机但是这些机器加工所得的绝大部分都是半熟制品,只能做成罐头。

1969年Meyer发明了一种扇贝蒸汽脱壳机,可以加工出新鲜的贝肉而且这种脱壳机是便携式的,可安装在船上。

扇贝打捞上来之后立刻用蒸汽喷射,然后转移到振动筛上将壳肉分离。

1971年Snow发明了干热脱壳机。

双壳类被置于800华氏度以上的热气里一段时间(可能只有几秒,以免贝肉被熟制),高温短时加热得到新鲜的贝肉。

Nelson将干热与机械结合,先干热切除一半贝壳,然后水冲切除连在剩下贝壳上的闭壳肌。

19世纪60年代随着微波的商业化应用,许多研究者将微波引入到贝类脱壳。

SPracklinl发现将双壳类软体动物用微波辐射一段时间会使贝壳裂开,而又不会熟制贝肉。

贝壳裂开之后,手工切割闭壳肌。

这虽然能简化贝类脱壳的工艺,但是仍然需要手工操作。

Taylor发明了另一种微波脱壳设备,将微波集中辐射预先定位好的闭壳肌处这种方法能有效分离肉壳,并获得新鲜的贝肉。

但是不能一次性处理大量贝类,而且贝类还需要预先定位。

另外,与前几种方法一样,这种微波装置也不能保证加工出的贝肉达到食品安全级别。

Paparella和Anen利用高强度冲击波来打开贝壳,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这种方法能使贝类的开壳率达到87%,但是这也使得很多贝肉组织被粉碎。

Wheaton利用红外辐射破坏闭壳肌与贝壳之间的胶原连接,但是这使得部分贝肉被熟制.Singh采用激光技术来切割闭壳肌,效果非常显著,开壳率能达到100%,而且贝肉保持新鲜.将激光束直接对准闭壳肌,在热作用下闭壳肌完全从贝壳上脱落.这种方法能耗低,与适当的贝类定位系统结合使用,很有商业化前景.早期的试验证明70瓦激光辐射30-60s就能使贝类脱壳[12]。

三总结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开发活动日趋活跃,一批处于技术储备阶段的未来海洋产业也崭露头角。

海洋药物和食品工业、海水养殖业等新兴海洋产业迅速发展。

杂色蛤的产业化开发与利用就是随着这股热潮而起步的。

目前,杂色蛤的产业化开发利用还很少,尤其杂色蛤活性物质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试验室小型研制开发阶段。

要把这种海洋资源尽早、高效地利用起来,还需要不断进行深入的研究。

四参考文献[1]《水产学报》2011年第02期作者:董辉;王颉;刘亚琼;范婧芳;孙剑锋;牟建楼;[2]《渔业装备研究的发展与展望(续)》.渔业现代化.2004.第4期.[3]《北欧渔业装备情况考察》.周彤,徐浩.渔业现代化.2000. 6.[4]《浅谈杂色蛤、文蛤综合加工》.杨晓东.中国水产.2009.9.15.[5]《Shellfish Farming: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ion》.G. Prioli.[6]《冻煮IQF杂色蛤肉加工技术》.刘红琴.中国水产.2004.第2期.[7]《渔业机器仪器》.1974,第2期.[8]《出口冻煮杂色蛤肉的加工工艺》.江永才.渔业致富指南.2006.[9]《Oyster shucking technologies:past and pres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ience and technology》.Daniel,E.M,Steven,G.H.2006.[10]《Process of Eastern Oyster:Graaostrea Virginica》.Kennedy,V.S.Newell,R.I.E.and Eble.A.F.1996.[11]《Telford,F.M.Nipper tool to Aid Oyster Shucking》.United States Patent No.5,399,177.1995.[12]《超高压对贻贝脱壳及品质的影响发展》.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王敏.20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