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声声慢》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花阴》与《声声慢》比较阅读
一.闲愁与刻骨铭心之愁
“词”这种文学体裁,向来被认为是抒发愁情的最好形式,李清照也不例外,她会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壮志放在她的诗中,而将“一处相思”这样的闲愁放在她的词里。
《醉花阴》就是这种“闲愁”最典型的代表。
但李清照的“闲愁”和其他诗人的“闲愁”又不一样,她是在用女子之笔写女子之心,这与其它男子写女子完全不同。
温庭筠的《菩萨蛮》中的女子,早上起来之后无法打发时间,只能“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在男人看来,女人一旦没有了男人的宠幸,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她们每天梳洗打扮唯一的目的就是准备讨好男人。
而在李清照的笔下,她塑造的这个抒情女主人公的形象,既不是百无聊赖用华衣美服打发时间的贵妇人,也不是依靠男人、没有自己生活的歌舞伎,而是有情趣、有思想的李清照。
她的生活是那样精致华美、清新脱俗,她追求的不是奢华的生活,而是丰富的精神世界。
她寂寞的时候陪伴她的是高雅的菊花。
“菊花”这一意象在不同的诗句中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但总体来说,它象征着高洁遗世,与艳俗的牡丹等绝然不同。
而到了《声声慢》中,这种愁思已经变成了刻骨铭心之痛。
女子对男子的思念古亦有之,但李清照与赵明诚之间的感情非同寻常。
从当时他们夫妻感情融洽、琴瑟和鸣再联想到她后来晚年的凄惨,让人不禁觉得读诗之人就像在舞台下看话剧的观众,当知道主角将来的结局注定悲惨,那么看她在台上暂时的欢喜都觉得是种挖苦,这是莫大的悲哀。
“国家不幸诗家幸”,假设没有国破家亡、南渡偏安的事情发生,李清照可能会幸福地过着她的小日子,永远写一些闲情逸致的小诗小词,有着她独特的小情调,与赵明诚过着神仙眷侣的好日子,但那样的话,她永远也成为不了永垂青史的伟大词人。
正是国家命运的转折、自己生活的改变,造就了她后期词作的博大精深。
二.生活趣味的变化
从《醉花阴》里处处表达的是李清照思念丈夫的“闲愁”,但除了这些,更多能够看出李清照早期生活的闲适、惬意。
她的生活是精美的,从生活中的种种细节,“玉枕”“纱厨” “瑞脑”“金兽”,让我们看到李清照以及当时宋代贵族妇女们的生活状态。
她所有的用具都是精美细致的,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很“小资”,她的枕头清凉如玉,在炎热的夏天可是件帮助人消暑的良器;她的睡具罩了细密的纱网,既透风又遮蚊虫。
虽然她自己说是因为“半夜凉初透”让自己恼火,实际上大家都知道,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白日的时候,她会细细点了熏香,在熏香袅袅中低头嗅黄花淡淡的清香,自斟自饮。
而到了《声声慢》那个阶段,这些生活的小情调全都消失不见了,她的冷清,她的凄惨也注定了她再没有心思玩那些小情调。
梧桐再美也无心欣赏,大雁飞过,只顾着想它是“旧时相识”,一个曾经那样优越那样雍容华贵的妇人,再也找寻不到。
李清照要“寻寻觅觅”的,除了那些再也不回来了的美好时光,是否还包括曾经有过那样精致生活的自己呢?三.相同的意象,不同的意境
在《醉花阴》和《声声慢》中,出现了许多相同的具体意象及抽象意象,如
“愁”“寒”“酒”“黄花”“黑”“黄昏”,但传递出来的意境已经不同了。
以“酒”为例,《醉花阴》中的“酒”,是“东篱把酒黄昏后”,那是种豪迈的气魄,酒是锦上添花,充满了文人雅士的高洁情怀;而《声声慢》中的“酒”,却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酒”成了借酒浇愁愁却更愁的工具。
再烈的酒也抵不过刺骨的秋风,少年人喝酒,越喝越甘洌,人到中年再喝酒,品味到的则是酒中的苦涩。
而在李清照词中常出现的意象“黄花”,两首词中传递的意境也不同。
《醉花阴》中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字里行间透露着李清照那种得意的生活状态,宋人已经不再像唐朝那样以饱满为尚,清瘦成为女子追求的目标,作为一个幸福的少妇,李清照的“瘦”绝不是在抱怨生活条件恶劣,而是一种“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少轻狂;而到了《声声慢》中,“黄花”已经“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已经成为风烛残年的老者,一地堆积的落花,怎能不让人心中生起暮年之悲。
《醉花阴》和《声声慢》中愁的比较
一、《醉花阴》以“愁”发端,《声声慢》以“愁”作结
李清照前期生活美满、和谐、安宁,因此,词中反映的是一位才华横溢、感情丰富的闺房女子对人生理想、温馨、眷恋、离愁的体味。
《醉花阴》一词正是这种复杂情感的反映。
它以愁发端,一开篇就倾忧泻愁, 到达愁的高峰, 真是各种闲愁布满天穹,各种闲愁笼罩着词人的整个心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作为封建社会一位上层知识女性,抱着理想主义的人生态度,去体味生活,体味爱情,因此,当她与丈夫离别后,面对着单调的生活,虽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苦,却总有作为一个年轻贵族女子的无限闲愁,独守空房,只能焚香消愁,消磨着无尽的寂寞和无穷的哀愁来打发漫长无聊的时光。
看着袅袅瑞脑香的雾烟,离别之怨、相思之苦,深宅思夫的少妇愁绪顿时如烟喷涌,缭绕不绝。
“每逢佳节倍思亲”,面对着冷冷清清的玉枕孤眠,纱橱独寝,似烟如雾的愁思有增无减,夜半时分,凉意袭人,倍感孤苦,该如何度过那孤衾难眠的漫漫长夜呢?
黄昏依旧,重阳依旧,把酒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迥异,此情此景,思夫情弦又再次拨动,跳出莫名的无休无止的愁苦情符……
剪不断,理还乱,唯有这离愁。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不要说不会丧魂消魄啊,西风卷帘,整个闺房越显空荡,怎经得起这孤寂愁苦的折磨,一夜之间,玉容憔悴,对丈夫刻骨的相思和深情的眷恋,使词人哀怨难诉,愁肠百结。
南朝江淹的《别赋》说:“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矣。
”故而因离别而魂不守舍,因相思而憔悴。
此时思妇的情感体验、生命体验与天地灵气相通了,把愁的结果推向了极至——“人比黄花瘦时代的巨变,使李清照的生活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终日过着颠沛流离、孤身飘零的生活,因此后期的词大多反映的是一位形单影只、欲说还休的孀妇丧失亲人的悲哀、理想破灭的失望、孤苦无依的愁苦。
《声声慢》就是后期词的代表作。
《声声慢》一词在篇末托出一个“愁”字, 这种“愁”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这种“愁”深广而厚重。
开头连用七对叠字,, 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丧失等一连串打击后,词人内心百无聊赖,假设有所失,东寻西找,是寻找失坠的记忆,还是追念往事来寄托空虚寂寞?于是,先感于外,“冷冷清清”,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暗淡无情,冷漠无比,后感于内,“凄凄惨惨戚戚”,词人陷入愁境,不得解脱,被孤独寡欢的气氛所包围。
词人从刻画清冷之景创造出一种凄凉、悲戚的愁境,使全词笼罩在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全词结句一语道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次第即这一个接一个的遭遇,用一个“愁”字怎能概括得尽。
全词水到渠成,将“愁”推向高潮。
愁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核心,是晚年生活的一幅缩影。
在残酷的命运面前, 生活给予词人深重的精神压力,词中“乍暖还寒”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旧时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等情景,所有这一切都浸满了词人的哀愁,眼前的一切都是生愁、添愁、牵愁的“愁”境, 作者在这个愁的世界里,有着身世之苦、家国之痛、孤独之悲,仅用“愁”字又怎能包容得了,概括得尽呢。
总之,《醉花阴》中开头以愁发端,其愁就像长江之水滚滚而来,一下子就将愁推向高峰,然后演绎诠释“愁”的内涵。
《声声慢》中开头以叠字奠定全文的愁境,在词末作者还生活在愁境里, 仅用“愁”字又怎能概括得完她所饱尝的人间甘苦,既用“愁”照应了全篇, 也将“愁”推向极至。
二、“愁”之内涵不同, 词之形象迥异
《醉花阴》一词通过摹愁态、绘愁容,抒写了一位多才敏感的少妇在重阳佳节对远方丈夫刻骨铭心又委婉动人的相思之情。
词中先摹愁态。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寥寥数语,把一位彷徨室内,心中布满愁云情雾的思妇寂寞无主的愁态勾画了出来。
白昼寂寞难耐,夜间仍放不下满腹愁思,彻夜难眠。
因为“愁”,只好单独把酒赏菊,在酒杯中,词人看见了自己清瘦的面容、逝去的青春,哪天才能和丈夫欢聚?怎样才能排遣对夫君的思念之愁情呢?再绘愁容。
“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简直把离愁别绪写透。
人与花争瘦,一边有瘦削的形体,一边有细瘦的花茎。
一边是高洁的情怀,一边是清雅的菊花,我物相融的意境美,把一位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容描绘得淋漓尽致。
文中通过愁态愁容的描绘,表现了一位因思夫而销魂,因思夫而瘦比黄花的思妇闲适恬静的生活情感。
可见,词作反映的是思妇销魂的闲愁,塑造的是一个销魂思妇的形象。
《声声慢》一词通过设愁境、布愁景,抒发了作者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乱离,孤独寂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中先设愁境。
通过七对叠词刻画了冷清萧索的环境,衬托词人凄惨悲切的心境,描绘了她痛定思痛时“忧从中来, 不可断绝”的心理过程。
七对叠词从动作、环境、心理感受方面,多层次地表现了一位寡居妇人闷坐无聊、茫然假设失而回忆寻觅的恍惚悲凉的孤独之境。
再布愁景。
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过雁、满地黄花、梧桐秋雨这一系列的愁景,景景含愁,一声声、一阵阵,敲打着词人凄苦的心灵,震颤着词人的心扉。
特殊是“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作者抬头看见旧日传情信使,大有物是人非之感,形影相吊的她
如同杜鹃啼血,心酸、心痛、心碎! 大雁引发的是绝望和伤心,孤雁的悲鸣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表达了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独守窗前,触景生情,词人丧夫后单独一人面对千山万水,孤零零地度过了无数的黄昏、黑夜,, 对“黑”有着独特的感受和切身的体会,一个“黑”字包含了词人多少的寂寞、凄凉、哀愁。
国愁家恨,涌上心头,个中滋味只能自己慢慢咀嚼。
文中通过愁境愁景的设置,诉说着一位因失夫而茕独、因物是人非而憔悴的寡妇哀婉凄凉的愁苦身世,词中塑造的是一位茕独寡妇之形象。
三、“黄花”“酒”相似,“愁”之内涵迥异
《醉花阴》中的“黄花”,作者以“有幽香盈袖”的黄花,象征词人自己的美好年华,见菊花,虽“人比黄花瘦”,但不失孤芳自赏的潇洒。
思妇轻易睹物思人,在《醉花阴》中,她把花和人联系起来,表达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
《声声慢》中的“黄花”,“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词中由景入情,黄花是写实的,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丈夫不在,没人摘花送给自己,只能将自身的愁境融入花的枯萎凋落,这里既隐含着对生命将逝的悲哀,又和作者晚年孤苦飘零的愁境相吻合了。
《醉花阴》中的“酒”,词人是在落日的黄昏之后,把酒作为倾诉相思的载体,“举杯浇愁愁更愁”,酒要对酌对饮才有韵味,丈夫不在身边,词人在酒中品尝思夫之情,表达一位年轻贵族女子的闲愁。
《声声慢》中的“酒”,词人是想借酒暖身,借酒浇愁,词人生活在愁的世界里,承载不住国破、家亡、夫死的愁苦,酒入愁肠愁更愁,酒力和心愁相比,心愁太重了,酒化解不了词人的凄凉和愁苦。
《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夫妻暂离但又彼此眷恋的幸福生活的写照,是一首惆怅的忧怨的相思之愁的思夫绝唱;《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家破夫亡受尽折磨颠沛流离生活的缩影,是一首沉重的哀伤的忧患之愁的生死恋歌。
两首词,同样是写愁,但表现“愁”的方式不同,诠释“愁”的内涵各异,塑造的形象也有别,这既是词人情感、生活历程的真实记录,也是时代变迁的有力佐证。
《醉花阴》和《声声慢》的比较阅读两首词作的相同意象有酒、黄花、黄昏、风等。
下面我仅对“酒”与“黄花”这两个典型意象进行解读。
酒———缘何“把酒”与“淡酒”浇愁
《醉花阴》中写到酒的句子是“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为何“把酒”呢?因为前面有交待,“佳节又重阳”。
古人对重阳节是十分重视的,这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插茱萸,饮菊酒。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显然,李清照此时“把酒”是因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她借饮酒寄托相思之情。
同时,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
此时虽有相思之愁却也感酒之甘淳。
《声声慢》中写到酒的句子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自古以来借酒浇愁的例子太多了,“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看来“酒”文化就是“愁”文化啊!可是,李清照为何喝了三杯又两盏的白酒还觉得酒淡,莫非她是李白再世,酒仙第二?其实,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而秋天晚来的急风又不停的冲刷李清照那被酒麻醉的神经,使她始终处于清醒的状态下反复舔舐自己那永难愈合的伤口。
黄花———“暗香盈袖”与“憔悴”凋零
《醉花阴》中有两处写到黄花,一暗一明,分别是“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先看第一处,重阳佳节,虽然丈夫不在身边,可是李清照还是愿意单独一人应景,聊以寄托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因而她不仅饮酒,还“就菊”,惹得“暗香盈袖”。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人教版必修2中《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古人有摘花遥寄爱人的习俗,由此可推知,李清照是带着这份闲情逸致焦急的等待丈夫的早日归来。
再看第二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销魂”二字可谓道出了李清照内心的万般愁情,她重回闺房,倚窗凝神。
晚来风急,瑟瑟西风将帘子掀起,刚刚亲手抚弄过的黄花又映入李清照的眼帘,她道出———“人比黄花瘦”。
很显然,这是李清照“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表现。
可是,细品词句,我想问,人与黄花怎么比?又怎能比出“瘦”来?……联想到黄花的形态,叶瓣纤长,茎杆瘦细。
此时的李清照也因思念丈夫而“衣带渐宽”,形体消瘦,可见两者是可比的。
更高妙的是,李清照大胆而夸张的将两者分出了高低,这一结果也自然的得到了读者的认同———取譬多端,含蕴丰富。
《声声慢》中有写到黄花的句子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我在备课〔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对“满地黄花堆积”一句的有截然相反的两种解释:一种是残英满地(教材注释持此种解释),另一种是菊花盛开。
初读词作,我的理解是黄花枯萎凋零,从枝头脱落的花瓣堆积满地,“憔悴损”也恰好与之契合,人的容颜憔悴与花的枯萎凋零两相映衬。
随后又带出“如今有谁堪摘?”一句,傲然挺立枝头的黄花已经凋谢不堪摘,而花向来喻女子,昔日倍受丈夫宠爱的自己已经无人来欣赏,人与花“一笔两写”,曲尽其妙。
对后一种解释我是在进一步咀嚼的过程中接受并赞成的,李清照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
可是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色”,此时与丈夫已是阴阳两隔,再美的景致也不能引发李清照丝毫的赏玩兴致。
后一种解释还可见出“以乐景衬哀情,一倍增其哀”的效应。
中国古典诗词以其语言之凝练、音韵之优美、情感之真挚深深感染着后世的读者,我们在鉴赏的过程中要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对作品进行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作品意蕴力求有新的发现,这样才能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