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地理同仁: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学校的XXX,首先感谢市教育局、市教研室为我们全市高中地理教师搭建的这样一个展示、交流、分享、探究的平台,预祝每一位地理教师通过这次团体赛都能收获更多、成长更多。
下面,我代表泽州一中地理组从六个方面向大家汇报一下《自然界的水循环》这节课的设计与操作。
一、课标分析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是继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对大气圈学习之后对自然地理环境又一重要圈层的介绍。
属于自然地理部分。
《自然界的水循环》为《地球上的水》这一章的第一节,在全章内容中,起到基础铺垫的作用。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
根据对课标的理解,我们拟设了本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对于知识与技能目标,我们拟定了五个要掌握的内容,每一个都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行为动词,我们使用了了解、认识、思考、说出、理解、归纳等词,二是知识内容,包括了水体的构成、相互补给、过程和环节、人类影响、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等。
)
(1)能运用图3.1了解水圈中各种水体的构成,认识陆地水尤其是人类所能利用淡水资源的有限性;
(2)通过丹河材料思考分析陆地各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3)能绘制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4)通过对实例的分析,理解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5)通过相关材料、图表或实例的分析,归纳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材分析
自然界的水体形式多种多样,分布范围也十分广泛,水循环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和庞大的系统,但从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和特点考虑,本节教材内容仅仅从“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对地球上水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做了简要介绍,内容具有总述的性质。
“相互联系的水体”是基础,“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是重点,因此我们拟设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1.理解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2.以海陆间水循环为主,掌握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难点:1.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2.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安排人类活动。
三、学生分析
1.知能层面: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一节和七年级下第六章第二节学习了“水”的初步知识,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学习了水圈的有关知识,为学生本节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我们也注意到由于初中地理作为“副科”,中考不考,各初中学校地理开课差异大,学生地理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最基本的地理素养都没有,地理读图能力、理论归纳能力、知识运用能力、辨证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较弱,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心理层面:学生升入高中后,首先接触到的就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自然地理内容,这部分内容又比较抽象,知识量大、理解难度大,很多学生认为学地理比“读天书”还难,产生了畏惧、退缩心理。
但是地理学科的内容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很多学生又对地理产生了好奇,我们在教学中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完成地理课程赋予我们地理教师的“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责任和义务。
四、教法学法
本节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概述为:斧子演示、任务教学、案例分析、
启发引导、点拨提升。
学生的学法概述为析图绘图、分析探究、合作交流、展示分享。
采用这样的教法学法主要源于三大支撑:一是理念支撑,著名课改专家郭思乐教授讲到: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本教育”。
教学中,教师要做“牧羊人”,要大胆地解放学生、发动学生,能让学生画的就让学生画、能让学生讲的就让学生讲,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分析、合作、交流、展示、分享的过程中获取新知、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二是学道支撑,教师将自己的智慧、导学思路浓缩于学道中,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路线图,帮助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三是技术支撑,在教学中,我们主要应用了斧子演示软件做课件,增强了ppt的美感与动感,应用平板电脑和传屏软件当堂测验、拍照上传,提高了检测的实时性和可视化。
五、教学过程
我现在主要结合如何贯彻落实课标要求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谈一下我们的教学过程设计。
(一)自主学习,初涉新知:课前,我们应用学道引导学生初步自学了教材内容,学道的编制主要从导学目标、导学过程、课后检测、思维导图、学后反思等五个方面考虑,对于导学过程部分,设计了预习自测、合作探究两个层次,预习自测主要是引导学生全面初步了解本节的基础知识,合作探究部分以丹河为背景,引导学生分析了河流的补给类型、水体相互补给关系、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等
内容,预习检测和合作探究层层递进,落实了课标要求。
应用学道自主学习,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新课改理念。
(二)新课导入,创设情境:我们主要采用视频导入法,丹河,作为晋城的母亲河之一,孕育了两岸文明与繁华,丹河龙门湿地,位于泽州县金村镇水东村附近,很多同学都去过,但也有没去过的,我们选取丹河湿地的视频导入,既有利于拉近学生与地理的距离,同时也可以向学生普及乡土地理知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爱晋城、爱泽州的情感,并以此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区域认知”素养,培养学生的地理人文素养。
(三)学道点评,明确重点:教师通过批阅学道,发现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存在的不足,进而明确本节课的问题探究重点,教师带着问题教,学生带着问题学,可以体现“以学定教”的新课改理念。
(四)学生展示,领悟新知: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
1.学簇展示:即小组讨论,各学簇学生紧紧围绕教师指出的重点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将基础知识消化在学簇内,聚焦重点问题,呈现在白板上,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人合作,也是未来公民必备的能力之一。
2.文本展示:重点由学生展示四个问题。
一是水圈的构成,让学生明确自然界中水体的总量虽然很丰富,但是淡水占比却较少,淡水资源很稀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水资源忧患意识、节水意识。
二是水源的相互补给关系,通过分析丹河的补给方式以及丹河与龙门湿地的相互补给关系,让学生明确陆地上的各种水体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
互补给的联系,进而提升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三是学生展示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展示的前提是学生首先把图画在白板上,然后指图展示,既能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分析图能力,提升学生的地理技术素养。
四是对于水循环的意义,教师呈现图片,提出带有引导性的问题,启发学生阅读、归纳水循环的四大意义,能有效地提升课堂效率。
3. 案例探究:地理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生活化。
我们首先插播丹河珏山太极湖的东焦河水电站视频,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人类对水循环过程的干预,然后再选择今年夏天“晋城看海”的图片,通过讨论、探究,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类活动主要可以影响到水循环的哪些环节,进而引发对现代人地关系的思考,既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人地协调观,也可进一步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科学规划晋城、合理建设晋城的动机和兴趣。
通过对案例的探究,也可充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思维素养。
(五)导图小结,启迪升华:在教学的主体内容完成以后,让学生用思维导图总结本节课内容,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思路、厘清知识结构、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在学生展示思维导图的基础上,教师呈现自己的思维导图,并将本节课内容进行“一二三四”高度归纳,可以进一步规范、提升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六)实战演练,学以致用:课上,教师利用通过研究丹河获得的知识和方法,从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前后的变化入手,探讨了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课后,布置了一个地理调查题,让学生利用网络等手段查阅
资料分析“20世纪90年代末,黄河下游出现的严重断流现象”,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原理解决实际生活中地理现象的能力,其中渗透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地理实践力素养。
六、教学反思
反思《自然界的水循环》这节课的教学,我们以丹河为主线,从提出问题到圆满解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并灵活地运用到水循环规律的认识中,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也学会了对复杂地理现象的分析研究方法,达到了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创新,也落实了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培养了学生的三大地理素养。
对于整节课的设计,我们最后的归纳是:
一看丹河秀色美,导课设问情感深。
再看丹河潺潺水,补给循环终入海。
复看丹河湿地广,水库大坝福两岸。
近观丹河普新知,遥望晋外巧探析。
学旋模式信息化,以生为本记心间。
合作探究与展示,素养技能蕴其中。
节水爱水好习惯,课堂点滴来贯穿。
做课说课讲评课,晋城地理谱新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专家和地理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再次感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