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小学衔接阶段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初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小学衔接阶段学生学习适应性的
初步研究
摘要:参考国内外有关资料,编制初中小学衔接阶段学生学习适应性问卷,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2)初中小学衔接阶段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结构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求知欲和学习环境;(3)初中小学衔接阶段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年级差异显著,初一学生显著低于六年级学生,初二学生比初一学生还要低;(4)初中小学衔接阶段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初中小学衔接阶段;学习适应性;研究
一、引言
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而研究他们的学习适应性(academic adjustment)问题就显得格外有意义。国内关于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很多,但针对衔接阶段的研究却很少。由于小学和中学教学方法、学习环境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学习适应性的变化。初中小学衔接阶段,即初中小学衔接阶段,是学生产生学习适应性变化的关键期。
Hyunhee等认为,从小学到初中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学校安置和学生角色。小学是任务中心(task-focused)的教学,而初中则是学绩中心(achievement-oriented)的教学。他们的研究发现,过渡中出现了显著的适应性变化,表现为心理焦虑的增加和学习成绩的下降,适应性还表现出性别差异。
国内研究大都依据日本教育研究所编制、周步成修订的《学习适应性检测手册》,简称AAT。此测验的应用对象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缺乏针对性。另外,该量表有着传统标准化量表的缺点,其效度、信度都受测试样本的限制。本研究自编问卷,抓住学生产生学习适应性变化的关键期之一――初中小学衔接阶段,使该问卷更有针对性。
二、学习适应性的界定和理论构想
国内研究中关于学习适应性的定义大多援引周步成等主修的《<学习适应性测验>手册》上的表述,认为它是“个体克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倾向,亦即学习适应能力。其主要因素有学习热情、有计划地学习、听课方法、读书和记笔记的方法、记忆和思考的方法、应试的方法、学习环境、性格和身心健康等。”该定义似乎更侧重于结果,把学习效果的好坏作为学习适应性的衡量标准,而偏离了“适应”的概念。因而田澜认为,学习适应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学习条件(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任务要求等)的变化,主动做出身心调整,以求达到内外学习环境相平衡并促进学力发展的能力。Baker和Siryk(1984)把学习适应性定义为:对确立学习目标、完成学业需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以及为满足这些需要、适应他们的学习环境所做的努力的有效性。该定义并未围绕着“适应”做文
章,而更具有操作性和通俗性。
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初中小学衔接阶段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包括4个方面: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和身心健康。学习态度是个体对学习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信念及伴随其产生的情绪、情感,以及进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意图;学习方法又称学习技术,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解决学习问题的经验、途径、程序和技巧;学习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客体两方面的因素,包括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而学校环境主要指的是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身心健康是指学生身体发育正常,精神饱满,心理健康。
三、研究方法
1.编制“初中小学衔接阶段学生学习适应性问卷”
运用开放式问卷,选取大连市两所小学的六年级和两所中学的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让他们描述适应学习活动的典型行为,男女各半。共发放问卷194份,收回有效问卷192份。在初中小学衔接阶段学生学习适应性理论建构的基础上,通过对开放式问卷得到的资料信息进行编码和经验分析,初步编制出一份包括54个项目的“初中小学衔接阶段学生学习适应性问卷”。随后,请有关专家、中小学班主任老师等对每道题目的可读性和适宜性做出评议,删除语义不清或重复的题目11个,并对一些题目的表达方式进行修改,整理形成43个题目的初中小学衔接学习适应性初始问卷。之后,选取大连市区两所学校六年级、初一及初二年级学生共153名,进行预测。对题目进行项目分析,分析各题目的相关矩阵和各题目与量表总分的相关,并观测变量的多重相关的平方和经校正的题总相关两项指标,删除题总相关较低和多重相关的平方小于0.3的项目,最后形成了由19个项目组成的正式问卷,问卷采用5等级评定方式,分别为:“完全符合―比较符合―有点符合―不太符合―完全不符”。分正向、反向题,并根据正、反向题采取不同的评分方式。
2.正式施测
(1)被试。随机抽取大连市区6所学校六年级、初一、初二学生,总计337人,其中男171人,女166人;六年级112人,初一111人,初二114人。采用“初中小学衔接学习适应性问卷”进行测查。
(2)数据处理。本研究采用SPSS for windows 10.0软件包,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四、研究结果
1.初中小学衔接阶段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结构
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法确定问卷的结构。先考察所有项目是否适宜于因素分析,采用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度量。KMO值为0.848,表明因素分析的结果会很好地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1707.153(P=0.000),也表明可以对本研究的资料进行因素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主要因素,对19个题目做主成分分析。提取因子的标准主要是看特征值和不同因子数所占方差的百分比,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4个,
共解释总方差的50.834%。其中,因素1的解释量为26.750%,因素2的解释量为11.511%,因素3的解释量为6.709%,因素4的解释量为5.864%。更重要的是,从共同度的指标来看,19个题目的共同度在0.336―0.632之间,说明19个题目的信息在四因素模型中都可以得到比较满意的表达。结果见表1。
我们在进行自评问卷的同时,还进行了教师评定问卷,即同时让被试的教师分别对这3个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发展水平进行评定,以教师评定结果作为学生自评问卷的效标效度,结果见表4。从表4可见,自评结果与教师评定结果之间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