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长春版2018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小品二则》(胸中之竹)课件1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小品二则》(胸中之竹)课件1长春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小品二则》(胸中之竹)课件1长春版

• 整体感知
• 1.教师范读,正音正字。 •倏 • 2.自由朗读,把握大意。 • 3.个别读,注意感情运用。 • 4.齐读,翻译课文。
• 分析课文,默读课文思考:
• 1.本文可以分几层?
• 2.从凝神构思到挥毫落墨,画竹过程中 分为哪几个阶段?用自己的话加以诠 释。
•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三种境界有何不同。
• 作者
• 郑燮: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 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 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主,为扬州八怪之一 (金农 汪士慎 黄慎 李鳝 郑燮 李方膺 高翔 罗 聘),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 他一生多画兰,竹,石,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 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这正好与倔强不逊的性 格相合。他的画一般只有几竿竹,一块石,几笔 兰,构图很简单,但构思布局却十分巧妙,用墨 的浓淡衬出立体感。竹叶兰叶都是一笔勾成,虽 只有黑色一种,但能让人感觉到兰竹的勃勃生气。
• 三种境界------ 胸中之竹 主观感受

手中之竹 艺术创造
• 作业

• 1.查找资料 走进郑板桥。 • 2.把本文改写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
文章 .
• 写作背景资料
• 《胸中之竹》是一则题画竹的小品文。 • 题画诗文“始于画作,又可脱离画作”,既补益
于画作,与之相得益彰,又可以独立成为小品文。 郑板桥的《胸中之竹》就是这样一篇典范的小品 文。 • 板桥题画,多以“天趣”发之。据载,本文是 郑板桥画《墨竹图》后,兴致未尽,提笔题画, 遂成此文名。全文90余字,简洁之中自现作者一 种高雅之趣,形神之美与画理之妙相得益彰。
• 解题
• 提跋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文体,指的是写在 书籍,字画,碑帖等前后的文字。写在画幅上的 叫题画。题画或文或诗,一般比较简短。从内容 上看,有的叙述写作缘由,有的点拨墨情画意, 有的借题寄意写志,涉笔相当宽泛自由,然均追 求画面与题词相互补充之用和相映成趣之妙。

2018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小品二则湖心亭看雪课件1长春版

2018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小品二则湖心亭看雪课件1长春版

实词积累
湖中人鸟声俱绝 (全,都) (消失) 拥毳衣炉火 (穿着) (只)
惟长堤一痕
与余舟一芥 莫说相公痴
(小草,这里形容船小)
(痴迷)
更有痴似相公者 (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 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 山 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 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 有痴似相公者!”
湖 心 亭 的 由 来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 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 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 西湖三岛之一(三潭印月、 阮公墩),后于山上建成亭 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 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 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范读
欣赏
试读,正音
(chóng zhēn) 崇祯 (gēng) 是日更定 毳衣炉火 (cuì ) 雾凇沆砀 (sōng) (hàng) (dàng) (zhān) 铺毡对坐 焉得更有此人 (gèn 余强饮三大白 g) (qiǎng) 长堤 (dī)
整体感知
1 .本文在写景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2. 作者采用了什么顺序写景?
3. 作者写景时,又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肃杀、冷寂的雪夜观 赏西湖,你认为文中哪个字最能 体现他的这一行为?
这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 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 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 雅情雅趣。惟如此,才能化 解心中对故国思念的愁绪。
“太白骑鲸 采石江边捞夜月” “眉公跨鹿 钱塘县里打秋风”

《胸中之竹》课件2-优质公开课-长春版七下精品

《胸中之竹》课件2-优质公开课-长春版七下精品


xiè
shū
倏 shū 露


遂 suì 有画意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画意:作画的兴致。意:兴致,意图。 2、眼中之竹:酝酿中的竹的审美意象。 3、胸中之竹:观察中的竹的自然形象。
4、手中之竹:画幅上竹的艺术形象。
5、变相:此处指改变竹子的形貌。 6、落笔:运笔作画 。
翻译下列句子
1、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 密叶之间。 2、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 外者,化机也。 3、独画云乎哉?
墨竹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谢谢观赏!
胸中之竹
郑燮Biblioteka 燮简介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 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号板桥, 江苏兴化人。辞官后客居扬州,以卖 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 书、画世称 “三绝”。
学习目的
1、理解“胸中之竹”、“眼中
之竹”和“手中之竹”的含义;
2、体会本文的哲理在实际生活
中的意义。
词语学习
画家在创作中,只有把自 己的情感体验融入其中,作品才 能达到精妙的艺术境界,给人以 独特的神韵和审美愉悦,这一点
并不是单凭作画的方法和技巧能
达到的。
艺术源自现实生活,而画 家的主观情感和审美情趣又影 响甚至决定着作品最后的形象, 所以,艺术又高于生活。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 风。
郑板桥 作品欣赏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 有什么感想、收获呢?说出来 与全班同学分享一下。
作者在清秋的早晨,看到
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你根据
文中的描写,再加以想象,用 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七下《小品二则》PPT课件 (一)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七下《小品二则》PPT课件 (一)

教材中有不少作品,作者在写作时 都有着特定的背景,在文章中也会有 非常含蓄的表达。如果教师在文本解 读时不能了解这些特定的背景,那么 就会难识庐山真面目,因而使得解读 发生偏差或浅尝辄止。Z.xxk
“20个问题法”与文本解读
•以画作《夜游者》为例
1、描述画中的情景。 2、讲述坐在吧台旁的那位女士的故事。 3、讲述那位服务生的故事。 4、从创作方面描述这幅画。 5、描述画家的色彩运用。 6、描述绘画技法。 7、讲述画家的故事,并想象画家创作这幅作 品的意图。Zx.xk
8、描述这幅画给观众带来的情感冲击。
9、描述你第一次看到这幅画时的感受。
10、描述这幅画如何反映了那个时代美国城市 的夜间生活。
11、分析这幅画为何至今仍被视为一部如此重 要的肖像作品。
12、描述这个形象如何与你在相似场所的经历 相同,或不同。
13、尽可能多地描述和讨论其他方面的细节: 男士的帽子、高脚椅、咖啡、香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 不明。 —— 屈原
• 1、正视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 • 2、正视自己的缺点,知错能改, • 3谦虚使人进步, • 4、人应有一技之长, • 5、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 6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 • 7艺无止境 • 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刻苦训练才能有所收获,取得成效。 • 9、骄傲自大、不可一世者往往遭人轻视; • 10、智者超然物外
5.一片静寂中,张岱特意选择了什么时段来看 雪?为什么选择这一时段?Zx..xk
6.这样一份静寂中,前往看雪的张岱眼前出现 的是怎样的一片雪景呢?哪一句话是对这片雪 景的整体的描述?品析这是怎样的意境?
7.哪句是对雪中景物的具体描写?诵读涵泳, 几个量词,哪一个在用字上最为精湛?你最欣 赏?有什么韵味?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七下《小品二则》PPT课件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七下《小品二则》PPT课件
清楚。
自学指导(二)
1、作者运用哪几种方法去刻画人物的形象?从文 中找出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并说说你是如何看待这
两个人物的。 2、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陈尧咨(善射)
神态忿然 笑而遣之
卖油翁(善酌)
睨之
汝亦知射乎 吾射语不言亦精乎
尔安敢轻吾射 动作笑而遣之
无他,但手熟尔 以我酌油知之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释担而立 但微颔之
性格: 自矜(骄傲)
取置覆酌沥
对比
谦虚
道理: 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不必骄傲自满。
课外延伸
1、联系生活、学习,说说熟能生巧 的事例。
2、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 的长处?又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自满人十事九空,虚心人万事可成。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谦陷受阱益;,而且满,招这损个。陷
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 老舍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 有所不明。 —— 屈原
1、正视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 2、正视自己的缺点,知错能改, 3谦虚使人进步, 4、人应有一技之长, 5、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6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 7艺无止境 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刻苦 训练才能有所收获,取得成效。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胸中之竹》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共3篇

《胸中之竹》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共3篇

《胸中之竹》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共3篇《胸中之竹》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胸中之竹》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一、教学目标:本课将通过学生对古诗《胸中之竹》的学习,使学生在语文知识上有所提高,特别是在使学生了解文化差异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通过《胸中之竹》的学习,使学生提高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对古文进行分析推断;另外,能够了解古诗所表达的人生感悟,使学生培养出更加深刻的人生认识。

三、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在于如何设计一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从而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胸中之竹》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手段:课件制作,录像资料,教材,笔记、生动形象的课堂表现五、教学内容:本堂课的内容将以《胸中之竹》为主要讲解内容,结合古代华夏文明,通过对一个诗人的的人生经历,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这首诗的哲学意义,带领学生走进人们对人生的感悟。

带领学生深入探究"直为良药容易误,恶杂无毒不入口"的"药性取向"道理。

六、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

(老师学生共同创造学习的情境)2.渗透多种学科和活动形式,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

3.利用肢体语言和多媒体手段来诱发学生的兴趣。

4.小组互动合作的形式。

七、教学策略:1.刺激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与应用。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思维,锻炼具有分析、思考、判断的能力。

3.调整授课速度,因材施教,避免授课过程中产生学习困难。

八、教学步骤:Step1.导入一、通过幻灯片及课件呈现主题二、师生回忆古代华夏文明(约2min)Step2.诗歌鉴赏一、细心分析诗词特别是比较那句话?(约2min)二、分组活动,小组合作,找出班级标志性的图片?(约3min) Step3.互动合作一、小组展示所找的图片及他们的解读?(约2min)二、班级评论及形成小结并概括于画板? (约10min)Step4.总结一、启发学生思考,总结八而言之。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1《小品二则》《胸中之竹》同步练习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1《小品二则》《胸中之竹》同步练习

《胸中之竹》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知范县(知:担任……的知县)B、有谴我任之(任:任用)C、俟辗转申报(俟:等到)D、有知己之感焉(感:感念)2、下列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公余辄与文士饮少辄醉(辄)B、于民事则纤悉必周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C、为立祠陈涉乃立为王(立)D、买书画以自给杀之以应陈涉(以)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去之日,悉取券焚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官山东省先后十二载,无留牍,亦无冤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郑板桥是个怎么样的官员?请结合文中的材料,用自己的话作简要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胸中之竹》回答问题:1、你怎么理解作者的这“眼中之竹”、“手中之竹”、“胸中之竹”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你学习中的经历和体验,谈谈你对郑板桥的“意在笔先”“趣在法外”观点的理解。

2018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小品二则》word教案

2018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小品二则》word教案

19.湖心亭看雪【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顾问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教学媒体】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新课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学生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导入切题而留有悬念,也是研讨与练习三的要求】二、走近作者多媒体摘要显示:张岱,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

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

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布置了预习,可让学生介绍,也可中途由老师切出】三、感知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七下《19小品二则》word教案 (12).doc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七下《19小品二则》word教案 (12).doc

胸中之竹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题跋”的特点、作用。

2、景、情、理交融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目标触类旁通,学以致用。

把读与写结合起来,在阅读中体悟道理,提高写作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短文的学习,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灵感的出现或问题来临,只是一瞬,必须随机应变,不能固执成局。

教学重点夹叙夹议,层层推进的结构方式。

教学难点景中含理,寓理于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关键注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验,发挥想象,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艺术主张。

教学方法启发与点拨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具多媒体课时两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二、作者介绍郑板桥(1693—1765),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出身寒微,幼丧母,由后母抚养。

康熙时秀才,雍正时举人,乾隆时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请赈得罪上司而被罢官。

郑板桥为政清廉,有才干,关心人民疾苦。

去官后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擅画兰、竹、松、菊、石等,尤以兰、竹著称。

其画取法石涛,又吸取徐渭、高其佩等人的创作思想和笔意。

其画构图注重剪裁,崇尚简洁,以侧锋画兰、竹,笔墨潇洒纵逸,苍劲豪迈。

其画通过题跋诗文,表现出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具有新意。

论画主张对所绘对象作直接观察,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

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联系和区别,反映了艺术的创作过程。

其书法在行、隶之间,以画法作书、结体,行款纵横错落,整整斜斜,人称乱石铺街,自称六分半书。

郑板桥工诗文,为文主张“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作主子文章,不可作奴才文章”。

其诗能反映、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其文直率自然。

有《郑板桥集》行世。

三、解题题跋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文体,指的是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后的文字。

写在画幅上的叫题画。

题画或文或诗,一般比较简短。

从内容上看,有的叙写作画缘由,有的点拨墨情画意,有的借题寄意写志,涉笔相当宽泛自由,然均追求画面与题词相互补充之用和相映成趣之妙。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七下《19小品二则》word教案 (7).doc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七下《19小品二则》word教案 (7).doc

《湖心亭看雪》案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1,在课文学习中理解白描手法并懂得怎么样运用白描手法。

2,初步学习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作者的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和流露出的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1,同读、同议、同写、同评;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铺垫引入:“未若柳絮因风起”,浪漫!冬季中最浪漫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飘洒洒的雪花,无时无刻不在激动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着热烈、静穆、自由。

我们可以堆雪人、滚雪球、做冰雕……啊,下雪,真的不错哦!虽然我们这里雪未下,但我可以带你们去西湖感受一下雪的情趣哦。

多媒体显示“雪景”,导入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朗读感知1.教师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或者听录音,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提示学生注意几个字音:更(ɡēnɡ)定毳(cuì)衣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ɡ)一芥(jiè)2.学生个读,学生点评,学生分组读3,再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并解难。

(3)集中释疑。

后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试背课文。

三、品读体味1.多媒体显示学生最感兴趣的描写雪景的文字: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同学意译,学生明确: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七下《小品二则》 (一1)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七下《小品二则》 (一1)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本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这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

这套教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二)课文所处的位置及作用《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2)过程和方法目标1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四)教学重难点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

”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

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二、教学方法(1)朗读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2)赏析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三、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教学程序一、检查预习在这一环节中,先检查学生搜集到的关于西湖的诗词,然后进入“西湖名诗大拼盘”,大家共读描绘西湖名诗句。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七下《小品二则》 ()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七下《小品二则》 ()

《湖心亭看雪》实录师:同学们,提到这篇《湖心亭看雪》会觉得很亲切,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西湖边上,那一池碧绿的湖水给了文人墨客足够的灵感,他们写尽了西湖的春夏秋冬,写尽了西湖的风花雪月。

今天我们看一下张岱笔下的湖心亭又是怎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景致呢?先请同学念一下这篇课文。

一女生朗读课文。

师:在这儿呢一起看一下,“余桡一小舟”的“桡”是什么意思?生齐:撑船。

师:对,是撑船的意思。

还有“拥毳衣炉火”的“毳”是三个毛字,它的本义是鸟兽的细毛,在这里毳衣什么意思?生齐: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师:对,指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还有“雾凇沆砀”,沆砀什么意思?生齐:白气弥漫的样子。

师:白气弥漫的样子。

在预习的过程中,还有什么问题没弄明白?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等候。

师:既然大家没有问题,那老师要提问题了。

首先是一词多义的词。

“是日更定矣”的“更”是什么意思?生:是初更以后,初更的意思,初更以后,更是计时的方法,初更是晚上八点左右。

同一个字,后面还有一个句子“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更”,更是什么意思?生:还。

师:对,还的意思师:这里还有一个句子。

“上下一白”,“一”什么意思?生:“全”的意思。

师:哎,“全”的意思,“一童子烧酒炉正沸”的“一”什么意思?生:一个。

师:哎,有一个,对了。

看这个句子,“是日更定”,“是”怎么解释?对,这的意思。

“强饮三大白而别”,什么叫强饮?生:勉强。

师:有的同学说勉强,有没有更好的解释。

对,痛快的意思,在这里“强”表示痛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这个“客”是什么意思?对,客居,名词作动词。

弄清楚这些意思后,我们一起把文章读一遍。

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有没有找到描写雪景的句子是哪一句?生:师:是“”吗?不是很准确。

另外同学再找找,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

你说。

生:“雾凇沆砀……两三粒而已。

”师:好的,请坐。

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这两句写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生:我觉得西湖的水很美,美在哪里?追问:美在哪里?师:美在很平静,从哪里看出来的?生: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鲁智深倒拔春杨柳》课件下载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鲁智深倒拔春杨柳》课件下载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施耐庵
PPT教学课件
作者简介:
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本名彦端,汉族,一说苏 州,一说兴化人,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 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一切技术无不精通, 35岁曾中进士,后弃官归里,闭门著述,与拜他为师的罗贯 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 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四大名著” 之一的《水浒传》。
PPT模板:./moban/ PPT背景:./beijing/ PPT下载:./xiazai/ 资料下载:./ziliao/ 试卷下载:./shiti/ PPT论坛: 语文课件:./kejian/yuwen/ 英语课件:./kejian/yingyu/ 科学课件:./kejian/kexue/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地理课件:./kejian/dili/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山西 并州太原人,汉族,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 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水浒》简介
《水浒》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著名长篇 古典小说。这部章回体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 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整理加 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
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下截,把腰一 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4)智深先居中坐了,指着众人道:“你那伙鸟人, 休要瞒洒家,你等都是什么鸟人,来这里戏弄洒家?”
拓展延伸:
有关鲁智深的故事你还知道那些? 请您给大家讲述一下。
谢谢
1、写出《水浒传》中的几位英雄人物及其事迹 体会其性格特征。 2、李琳同学来到图书室,准备借 本文学名著,面对眼前众

七年级语文下册19胸中之竹教案长春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19胸中之竹教案长春版

19。

胸中之竹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郑燮。

2.理顺文意,理解“胸中之竹”、“眼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含义。

3。

体会本文的哲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1.理顺文意,理解“胸中之竹”、“眼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含义.2.体会本文的哲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也无心!猜一猜这是什么植物?明确:竹子.二、作者介绍郑板桥(1693—1765),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出身寒微,幼丧母,由后母抚养。

康熙时秀才,雍正时举人,乾隆时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请赈得罪上司而被罢官。

郑板桥为政清廉,有才干,关心人民疾苦。

去官后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擅画兰、竹、松、菊、石等,尤以兰、竹著称。

其画取法石涛,又吸取徐渭、高其佩等人的创作思想和笔意。

其画构图注重剪裁,崇尚简洁,以侧锋画兰、竹,笔墨潇洒纵逸,苍劲豪迈。

其画通过题跋诗文,表现出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具有新意。

论画主张对所绘对象作直接观察,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

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联系和区别,反映了艺术的创作过程。

其书法在行、隶之间,以画法作书、结体,行款纵横错落,整整斜斜,人称乱石铺街,自称六分半书.郑板桥工诗文,为文主张“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作主子文章,不可作奴才文章”.其诗能反映、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其文直率自然。

有《郑板桥集》行世。

三、解题题跋,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文体,指的是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后的文字。

写在画幅上的叫题画。

题画或文或诗,一般比较简短。

从内容上看,有的叙写作画缘由,有的点拨墨情画意,有的借题寄意写志,涉笔相当宽泛自由,然均追求画面与题词相互补充之用和相映成趣之妙.据载,有一次郑板桥画了一幅《墨竹图》,非常满意,同时又觉意犹未尽,遂握笔题画,成此名文.四、朗读课文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作者由画竹的体验总结出了怎样 的创作原则? 你怎样理解?
• 5.作者在结尾说:独画云乎哉!看来, 作者的意图并不只是就事论事,而 是要借题发挥.请结合你的切身经 历举例说说你对郑板桥这一创作的 理解.
• 拓展
• 把你知道的有关”兰竹石”的诗句 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 板书设计

眼中之竹 客观世界 • 三种境界------ 胸中之竹 主观感受 • 手中之竹 艺术创造
• 作者
• 郑燮: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 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 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主,为扬州八怪之一 (金农 汪士慎 黄慎 李鳝 郑燮 李方膺 高翔 罗 聘),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 他一生多画兰,竹,石,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 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这正好与倔强不逊的性 格相合。他的画一般只有几竿竹,一块石,几笔 兰,构图很简单,但构思布局却十分巧妙,用墨 的浓淡衬出立体感。竹叶兰叶都是一笔勾成,虽 只有黑色一种,但能让人感觉到兰竹的勃勃生气。
• 写作背景资料
• 《胸中之竹》是一则题画竹的小品文。 • 题画诗文“始于画作,又可脱离画作”,既补益 于画作,与之相得益彰,又可以独立成为小品文。 郑板桥的《胸中之竹》就是这样一篇典范的小品 文。 • 板桥题画,多以“天趣”发之。据载,本文是 郑板桥画《墨竹图》后,兴致未尽,提笔题画, 遂成此文名。全文90余字,简洁之中自现作者一 种高雅之趣,形神之美与画理之妙相得益彰。

• 作业

• 1.查找资料 走进郑板桥。 • 2.把本文改写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 文章 .
• 整体感知
• 1.教师范读,正音正字。 • 倏Βιβλιοθήκη • 2.自由朗读,把握大意。
• 3.个别读,注意感情运用。 • 4.齐读,翻译课文。
• 分析课文,默读课文思考:
• 1.本文可以分几层?
• 2.从凝神构思到挥毫落墨,画竹过程中 分为哪几个阶段?用自己的话加以诠 释。
•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三种境界有何不同。
• 解题
• 提跋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文体,指的是写在 书籍,字画,碑帖等前后的文字。写在画幅上的 叫题画。题画或文或诗,一般比较简短。从内容 上看,有的叙述写作缘由,有的点拨墨情画意, 有的借题寄意写志,涉笔相当宽泛自由,然均追 求画面与题词相互补充之用和相映成趣之妙。 • 据载,有一次郑板桥画了一幅《墨竹图》,非 常满意,同时又觉意犹未尽,遂握笔题画,成此 名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