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
第⼀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2课⼤⼀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
2016/3/11
【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考纲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读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式⽽⾔的,是指皇帝拥有⾄⾼⽆上的权⼒,实⾏个⼈独裁统治,从决策到⾏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的概念。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分权⽽⾔,指全国的权⼒集中于中央、地⽅各级政府⼀律服从于中央政府,受中央的领导和监督,执⾏中央政府的法令、政策和命令。

也就是说地⽅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没有独⽴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切受制于中央。

【时空定位】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封建社会的统⼀和初步发展的时期(中华⽂明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阶段特征】
政治:国家统⼀,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和巩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权⼒⾼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中外的经济交往频繁;同西域各族发⽣密切交流;中国向朝鲜、⽇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

⽂化:思想专制,服务政治,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科技⽂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科技⽂化得到很⼤发展。

【具体史实】
1、政治上: 秦朝灭六国,统⼀全国;建⽴皇权⾄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确⽴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地⽅废除分封制,全⾯推⾏郡县制);颁布《秦律》。

汉朝:汉初采⽤郡国并⾏制;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建⽴“中朝”、设刺史、实⾏“推恩令”;实⾏察举制选官。

2、经济上:
农业:重农抑商,汉初休养⽣息;⽜耕逐渐普及全国;汉代⽥庄;西汉发明犁壁、耧车、耦犁等先进农具和代⽥法、垄作法;⽔利:漕渠、⽩渠、坎⼉井和东汉王景治黄河。

⼿⼯业:两汉出现⾼炉炼铁和炒钢技术,煤炭作燃料;东汉杜诗发明⽔排;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商业:秦汉统⼀了货币,严格推⾏重农抑商政策。

对“市”管理严格,商业区和居住区严格分开,全国性商业中⼼形成,外贸发展: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
3、⽂化上:(1)思想专制,秦朝“焚书坑儒”,汉初“⽆为⽽治”。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天⼈感应与天⼈合⼀、君权神授、罢黜百家…,仁政和纲常),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流思想。

(2)科技、⽂化、教育、绘画得到很⼤发展,奠定我国古代科技⽂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形成东⽅特⾊的实⽤科学,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九章算术》、天⽂学、造纸术、《氾胜之书》。

秦⼩篆,汉⾪;表现出⼤⼀统时代恢弘的⽂化⽓度的“汉赋”成为主要⽂学体裁。

壁画、帛画。

太学出现、察举制。

【知识清单过关】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有哪些基本内容?
三、如何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易混易错点警⽰]
1、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不是因为实⾏郡县制。

2、专制主义是⼀种决策⽅式,指国家的⼤政⽅针由谁最后作出决断,强调的是君主个⼈权⼒⾄⾼⽆上,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分权⽽⾔,强调的是政治、经济、军事⼤权集中于中央,地⽅受命于中央,受中央的统治,中央集权制度则泛指前两者的结合,其核⼼是皇权⾄上。

3、郡县制开创于春秋战国时代,各国变法开始创⽴,秦朝统⼀全国后把它推⼴到全国。

【考点突破】
材料⼀: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政治活动的核⼼与基⼲,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政治制度的框架。

——摘⾃周长⼭《汉代地⽅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问题的考察》材料⼆: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市场的建⽴创造了条件,⽽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的⽣产积极性,他们第⼀次从底层产⽣了⽣产⾰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的⽣产机构,⽽不再是具有⼈⾝依附的农奴。

郡县制⾰命符合⼀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切现代国家的典范。

欧洲从⿊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摘编⾃《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材料三:郡县制实⾏以来,历经褒贬。

在第⼀期论争中,以唐代为⾼潮。

柳宗元等⼈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

明末⾄清中叶是论争的第⼆期。

顾炎武、黄宗羲等⼈从天下长治久安的⾼度,提出了地⽅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结构新模式。

然⽽,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封建、或⾔郡县的窠⾅。

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了第三期,时⼈引⼊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了更⾼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泽东等⼈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政结构的⼀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些重要见解并⾮⼀成不变。

——摘⾃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的郡县制度所产⽣的主要影响。

(3分)
(2)根据材料⼆,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

(4分)(不得照抄原⽂)
(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

(5分)
【试真题】
1、(2013·课标)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其余墓葬⽆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六国地区,君王、卿⼤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向集权统治 D.东⽅六国仍严格遵⾏西周的分封制度
2.(2013·北京)四川省博物馆藏有⼀块⽂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碑,其中⼀段碑⽂是:“⾄于□国,天下分⽽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灭陈,天下⽅合为⼀。

”“□”处缺失的⽂字应该是()
A.周B.秦C.汉D.唐
3.(2012年海南)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称“皇帝”,其⾸要⽬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4.(2014·天津卷)从秦⾄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量对⽐的变化,因⽽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地⽅割据势⼒等,导致权⼒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上的后果D.君主权⼒受到制约
5、(2015年天津)秦汉时期设⽴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能施⾏。

这⼀制度A.表明军国⼤事最终由朝⾂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益
6、(2011·浙江)政治⽂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艰难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政制)达臻“⽂明”⼀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显然有深厚的贵族⾊彩,⽽“共主”名义下的地⽅分权体制……与秦以后⼀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8分)
第2课⼤⼀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跟踪练习
⼀、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2000万⼈⼝的秦朝,可以调动40万劳动⼒去修长城,70万⼈去修秦始皇陵,70万⼈去修阿房宫,50万⼈去戍五岭??这是西周天⼦难以办到的事。

其直接原因在于秦朝与西周的A.⽣产⼯具的差异B.政治制度的差异
C.社会观念的差异D.经济形态的差异
2、《嬴政的道》⼀⽂中写道:“始皇帝嬴政⽐较黏糊,只要⾛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论你停在哪⼀段⼉,他都将不请⾃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开始实⾏郡县制加强对地⽅的管理B.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C.确⽴了分封⼦弟的制度D.开始⽤军功授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3、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物之主,兴益之宗。

秦始皇统⼀全国后,⾃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为⾃⼰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

其主观⽬的是A.炫耀⽂治武功B.宣扬君权神授C.树⽴专制权威D.制造暴政依据
4、国学⼤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缘为纽带,实现了权⼒的⾼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5、据《汉书》载:“⾃周衰,官失⽽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

”“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尺⼟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A.巩固了以⾎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B.适应了封建⼤⼀统政治的需要
C.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D.适应了地主⼟地所有制的需要
6.《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

这是指秦朝实⾏了
A.郡县制B.分封制C.井⽥制D.宗法制
7、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段,⽆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种“现代化”趋势。

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是()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由古代⼈治到现代法治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8、秦朝中央实⾏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

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焚书坑儒”致使秦代史书遭到严重损毁
B.秦始皇为巩固个⼈军权并未实授这⼀职务
C.秦朝实⾏三公九卿制⼀事为后世臆想猜测
D.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
9、《汉书?百官公卿表》说:“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百官之职,汉因循⽽不⾰。

”百官中执掌群⾂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的是( )
A.丞相B.御史⼤夫C.太尉D.九卿
10、刘绍玢说: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孝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郡县制之善,在于⽆封建制下的尾⼤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民亦貌承于官。

因此,他主张:“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久于其任⽽已。

”作者旨在说明
A.封建制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不利于中央集权
B.郡县制利于中央集权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
C.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D.封建郡县均有利弊应在中央集权之下分权于地⽅
11、以下材料均摘⾃黄仁宇《中国⼤历史》,请仔细阅读。

材料⼀旅游者从西安到骊⼭所看到的黄褐⾊的⼟壤是黄⼟地带的东边际。

这⼟壤纤细有如⾯粉,令⼈设想⼏百万年前经过风⼒的转运,堆积在⼀个⼴⼤的地区。

它的深度⾃50英尺到700英尺,……这种现象对中国历史的展开,有好⼏重影响:因为黄⼟之纤细,可以供原始的⼯具耕耘,如⽊制之犁及锄。

周朝的开国,与推⼴农业互为表⾥,显然是得到这种⼟壤特性的裨益。

材料⼆黄⼟还给中国另⼀种影响:黄河中游由北⾄南将黄⼟地带割成两半,其纵长500英⾥。

它也在内地接受⼏条⽀流的汇⼊,其结果是黄河的流⽔中夹带着⼤量的泥沙。

……所以黄河经常有淤塞河床,引起堤防溃决泛滥,造成⼤量⽣命与财产损失的可能。

这河流的⽔量在洪⽔期间和枯⽔期间幅度的变化⼜⼤,更使潜在的危机经常恶化。

按理说来,有⼀个最好坐落于上游的中央集权,⼜有威望动员所有的资源,也能指挥有关的⼈众,才可以在黄河经常的威胁之下,给予应有的安全。

当周王不能达成这种任务时,环境上即产⽣极⼤的压⼒,务使中枢权⼒再度出现。

所以中国的团结出于⾃然⼒量的驱使。

材料三在《春秋》⾥经常有邻国的军队越界夺取收成的记载。

饥荒时拒绝粮⾷之接济尤其可以成为战争的导⽕线。

……不难想象,当时⼤国要较⼩国占有显明的优势。

它们所控制的资源能够在赈灾时发⽣确切的功效,所以在吞并的战争中也得到⼴泛的⽀持。

材料四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民族的威胁已相当严重,这时已有将北⽅⼏个⼩国家所筑⼟壁结合起来构成⼀座相连的城塞之必要,这项⼯程终使秦始皇在历史上名传千古。

所以这种局势的展开也指出中国即使在国防上也要中央集权。

全国的国防线⼤致与15英⼨的等⾬线符合,这是世界上最长的国防线……总之,它在地理上构成第三个因素,注定着中国农业社会的官僚机构必须臵⾝于⼀个强有⼒的中央体系之下。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明重⼼⾸先在关中地区的原因。

(6分)
(2)10世纪后,关中地区不再是中国的政治中⼼,指出中国古代政治中⼼转移的过程。

联系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政治中⼼转移的原因。

关中地区的历史变迁对你有何启⽰?(6分)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秦朝确⽴中央集权制的历史必然性。

(6分)
(4)请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的积极影响。

(4分)
第2课⼤⼀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参考答案
【⾼考回放】
1——5 CBCCD
6、【答案】(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5中央集权制。

西周以⾎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的⾼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

(8分)
【考点探究】
(1)主要影响:中央对地⽅实⾏垂直管理,巩固了秦汉对地⽅的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政治制度的基础(框架)。

(3分)(2)历史作⽤:打破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国家统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了农民⽣产积极性,推动了⾃然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外封建“现代”国家的典范。

(4分)(3)主要原因:对郡县制度所起到的历史影响(利弊)看法不⼀致;地⽅长官专任等限制王权思想的提出;西⽅宪政、联邦制度的传⼊;改造中国旧社会⾏政结构的需要;社会环境、思维⾓度不断转换的影响。

(5分)
【跟踪练习】BBCBB ADBBD
11、答案:(1)关中地区⼟质纤细、松软,⼟层深厚,适合于原始⼯具耕耘;且关中地区⽔利⼗分发达,有利于农业⽣产的发展;农业为古代⽂明的基础,所以中国古代⽂明的中⼼⾸先在关中。

(6分)
(2)原因:经济重⼼转移;环境恶化。

启⽰:开发与保护并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6分)(3)集中全国的⼈⼒、物⼒治理⽔患;利⽤中枢⼒量所控制的资源在赈灾时发⽣作⽤;动员和集中全国的⼈⼒、物⼒来加强国防。

(6分)
(4)有利于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化的发展。

(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个⼤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变动。

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变动,⼀切因循承袭。

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切形势,改头换⾯,添注涂改地在变。

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

材料⼆只因宋初太宗太祖不识⼤体,⽴意把相权拿归⾃⼰,换⾔之,这是⼩兵不放⼼⼤⾂,这也罢了。

……但因宋初承袭五代
积弊,社会读书⼈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已,并未能通览⼤局,来为有宋⼀代定制创法。

——以上均摘⾃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个皇帝来独裁,这⼀说法,⽤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四民国成⽴后的⼆⼗年是⼀段令⼈愁丧的开始……中国的⾸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物虽以道德号召,要不是出卖旁⼈为习惯的⽼⼿,即是⼀个被⼈愚弄终⾝的⼩⼉……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

……军阀割据在这段时期内成为普遍现象。

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只有私⼈军事⼒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着⼿寻觅着⼀套救国⽅式。

——以上均摘⾃黄仁宇《中国⼤历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的“⼤变动”分别指什么。

(2)据材料⼆,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变动”的原因有哪些。

(3)请⽤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4)材料四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什么?新旧体制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了什么社会现象?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考点梳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政治经济军事皇位世袭君主专制皇权⾄上
2、政事群⾂奏章监察事务相互牵制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知识归纳】
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地⽅上推⾏郡县制,从中央到地⽅形成⼀整套的官僚体系。

关于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我们需要理解以下⼏个⽅⾯: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

⼆者既有区别,⼜有联系。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式⽽⾔的,主要是帝位终⾝制与皇位世袭制。

即帝王⼀旦登基,终⾝为帝;皇帝个⼈专断独裁,集国家最⾼权⼒于⼀⾝;封建皇帝从决策到⾏使⽴法、司法、⾏政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分权⽽⾔,特点是地⽅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化上没有独⽴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2)形成原因:①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个强有⼒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社会安定,保证⽣产发展。

②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个强有⼒的政权保护封建⼟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③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3)建⽴的前提:秦王赢政发动战争,灭掉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局⾯,建⽴了统⼀的封建王朝。

(4)确⽴的标志:秦始皇统⼀后,确⽴了⾄⾼⽆上的皇权,建⽴了完备的中央和地⽅⾏政体制。

这套⾦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

(5)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的作⽤和影响:
①使秦朝国⼒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个统⼀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的世界⼤国。

②促进了封建经济和⽂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

主要表现在秦始皇颁布了通⾏全国的秦律;统⼀度量衡、货币(秦半两钱)、车轨、⽂字(⼩篆);修驰道;开灵渠;筑长城;⼤规模移民等。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并不断加强。

④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实⾏暴政,造成阶级⽭盾迅速激化,导致了它短命⽽亡。

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1)是以皇权为中⼼的中央⾏政体制:中央主要官职分⼯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中⼼来设置和运转。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宗正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

(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分层管理原则建⽴起来的中⽐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
央⾏政权⼒体系,为以后历代王朝的中央机构开创了模式。

1.(2013·浙江⾼考)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业。

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 .④③⑤⑥
解题提⽰:①抓题眼:秦灭六国先后顺序;②关键信息:位于今天⼭东的齐国灭亡的时间最晚,以此为突破⼝。

答案:A
2.(2012·海南⾼考)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称“皇帝”,其⾸要⽬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
解题提⽰:①回答词:⾸要⽬的;②关键信息:把三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

答案:C
(2013·浙江⾼考)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这说明( )
A.考古资料⽐⽂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考古资料、⽂献资料的特点以及各⾃的史料价值。

据此可作如下判断:A项说法错误,因为由同时代或者距离那个时代较近的⼈记录下来的⽂献资料往往也可作为第⼀⼿资料,也具有相当的“真实”性。

B项说法错误,它否定了历史记载(⽂献资料)的真实性。

C项说法不完全准确,⽂物虽然可以弥补⽂献记载的不⾜,但并不是任何史实都要由⽂物来证实。

D项说法正确,⽂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各有价值,若能互证,则可接近于真实的历史。

D
【解题技巧】
1、判断分封制的标准
⼀是时间:周朝和西汉初年实⾏过分封制;⼆是分封制的含义:分封或封建诸侯国,但此处不能与封建社会混淆;三是有些省份的简称。

如:晋、齐鲁等。

四是等级序列
2、判断宗法制的标准
(1)看题⼲中的材料内容是否与“⾎缘”“亲情”“宗族”有关,如祠堂、庙宇。

(2)判断⼤⼩宗的标准:关键看其所在范围。

如:在周朝内,周王是⼤宗,其他诸侯是⼩宗;在各诸侯国内,诸侯是⼤宗,卿⼤夫是⼩宗。

(3)判断谁继承王位、财产和⼟地的标准:嫡长⼦继承,即正妻长⼦继承。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①⼆者是互为表⾥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②宗法制在政治制度⽅⾯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分封制是权⼒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分封制是表,宗法制是⾥。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在家⾥、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

【主题深化】宗法制对后世的重要影响
1、封建政治:①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制原则;②影响了古代对列祖列宗的崇拜;③形成了“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

2、社会习俗:①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建⽴;②民间的尊宗敬祖、认宗归祖、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

3、思想观念:①宗法观念使“忠”“孝”观念深⼊民⼼;②宗法观念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③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批批忠孝之⼠;④宗法制的“道德专制”“男⼥不平等”“等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卑、等级贵贱、任⼈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性、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
⑤宗法意识使“国⼈”形成了“⾮我族类,其⼼必异”的盲⽬排外⼼理。

三、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根据下列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商朝统治者⼏乎是每⽇必⼘、每事必⼘。

许多重要的军国⼤事都要由神意来决定……
材料⼆“盖诸侯之于天⼦,尤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之分”
材料三(西周)国家政权是由“⼤宗”“⼩宗”的⾎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形成了亲贵合⼀、家国⼀体的政治体制。

——张荫麟《中国史纲》
【⾼考回放】
1.(2014年全国卷)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神。

秦汉以后,以“天⼦”⾃居的皇帝举⾏祭天⼤典,表明⾃⼰“承天”⽽“⼦民”,官员、百姓则祭拜⾃⼰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伦秩序
C.皇权⾄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2、(2015年浙江)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谱牒不⽴,则传久⽽失宗”
C.“⽗死⼦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3、(2013年浙江)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4、(12年浙江)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2011·海南)秦统⼀后,“废封建,⽴郡县”,确⽴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弟封王,⼀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弟的主要理由。

⾎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