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准大学英语3 第六单元 课文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
最后撤出的人:消防员的故事
2001 年9 月11 日上午9 时59 分
它似乎是从天而降。
在世贸中心北塔35 层的一组电梯旁,当时大约有20 多个人。
我们中绝大多数是消防员,个个都差不多精疲力竭了。
有的人大汗淋漓,有的脱掉了他们的消防战斗服,或是把它们扎在腰间。
有好几个人大口地喘着粗气。
其他人迫不及待地想要离开这儿。
我们所有的人都停了下来,想喘口气,清醒一下头脑,搞明白到底出了什么事。
我们已经在这儿拼命战斗了差不多一个小时了,有些人时间稍微短一点儿,可我们根本看不见哪里是尽头。
当然,我们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干点儿什么,没有一点儿进展。
接着传来一阵巨大的响声,整个大楼开始颤动起来,我们都愣住了。
站在那儿一动不动。
不管本来要做什么,现在都只能等一下了。
可要等什么呢?我们不知道,但是还得等。
或许我们不用等,可是问题不在这儿。
问题是大家都站在那儿一动不动。
所有的人中间没有一个人动,只是有人抬头看了看天花板,想搞清楚这巨大的声响到底是从哪儿传来的。
好像我们都能透过天花板,很容易就找到答案似的。
没有人开口说话。
即便是有时间思考,我们也没有时间把思维转变成语言。
不管怎么说,我还有时间思考,有太多时间去想了,我思绪万千。
我想到了每一个可能发生的最糟糕的情况,还有一些别的事情。
大楼在剧烈摇晃着,像地震了似的,也像是游乐园里惊耸狂奔的过山车,可真正让我胆颤心惊的是这巨大的轰隆声。
这声音实在是太大了。
好像直接从我的身体中飞快地穿了过去。
我真想不出来是什么东西会发出如此大的响声。
好像一千辆失控了的火车朝我疾速驶来。
好像一群狂奔着的野兽。
又好像是山崩时发出的巨大轰鸣声。
太难用语言来形容了,但不管这该死的声音是什么,此刻它传得越来越快,声音越来越大,离我们越来越近,而我被困在其中,没有办法逃脱。
真是奇怪,这种时候你应该是没有时间思考的,可是你满脑子都在想着那些事。
我想到了老婆和孩子,只是在脑海里一闪而过,并不是把自己的人生都回顾了一番那样。
我想到了工作,我离当上副队长只有一步之遥了。
我想到了放在消防队厨柜上的面包圈。
我想起我们消防员平常总互相打趣说:“在大火中见吧。
”或者是“我们肯定会在大火中碰面的。
”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是怎么来的,或者我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说起这种话来的,但这就是我们的暗语。
意思是不管这场火有多大,以后在别处还会有比这更大的。
我们能安然无恙地度过这场火,也会安然无恙地度过下一场火。
遇到一场大火时,我总是这么说,也总听别人这么说,可现在,我呆在这儿,想着自己再也不会说这样的话了,也不会再听到别人这么说了,因为再也不会有比这更大的火了。
这会是我们大家一辈子都在说的那场大火,如果以前——就在这一个个令人胆战心惊的瞬间之前——我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的话,现在这浑厚的、不祥的响声印证了这一点。
我琢磨着有什么办法能改变我们的处境。
我想如果搞明白了现在发生了什么事,也许我就能应对了。
所有这些思绪在我脑子里一个连着一个地闪现,想完一个又是另一个,一时间都堆积在我的脑子里。
每个想法都是那么完整,好像我有足够的时间一个个地付诸行动似的,而事实上我根本没有时间。
后评
2001 年9 月11 日,在世贸中心遭到恐怖分子袭击而倒塌时,理查德·皮乔托(也被称作“皮奇”)正在世贸中心的北塔里。
作为纽约消防局的一名中队长,他在袭击发生后的几分钟之内就赶到了现场,带领七名消防队员进入北塔,解救受困人员,扑灭四处蔓延的大火。
北塔是世贸双塔中最先受到攻击的。
17 分钟后南塔也遭到了袭击。
而南塔第一个倒塌,时间是9点59 分。
当时皮乔托正在北塔里,沿着楼梯往上跑,因为电梯根本工作不了了。
这时他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到达12 层时,他看到了50 个人被压在废墟底下,他们有的受了重伤动弹
不了,有的惊慌失措。
皮乔托和他的部下扶着他们往下走。
到第七层时,北塔塌了,他被埋在几千吨的瓦砾之下。
过了四个小时,他终于醒了过来,领着他的部下到达安全的地方。
皮乔托是袭击中幸存下来的最高级别的消防员。
纽约消防局局长、第一副局长以及救援队队长全部都以身殉职了。
整个事件中共有343 名消防队员献出了生命,超过3,000 名平民丧生。
皮乔托在他的《最后撤出的人》一书中讲述了他的经历。
他用一种扣人心弦的第一人称的方式向读者描述了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日子、也是世人皆知的9/11 那天,人们所经历的恶梦般的恐惧和混乱,当然这也是人道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展现得最淋漓尽致的一天。
此书于2002 年一出版就立即成为一本畅销书,作者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写了这本书,并欲以此书向那些品德高尚、值得信赖,并献出了生命的战友们致敬。
当然,这本书也展示了他的领导才能。
正如他所说的,“人们都称我们为英雄,其实我们只是在干我们的本职工作。
”
Active reading (2)
埃莉诺·罗斯福
——世界的第一夫人
亲爱的读者们:
你们好!
就在1948 年这个星期的某一天,正当埃莉诺·罗斯福从位于纽约华盛顿广场的公寓步行前往第八大道时,她停下了脚步。
“突然间,”她在自己的联合专栏中写道,“我在人行道上看到一个男人的身影。
”他是个无家可归的人,“瘦骨嶙峋,看起来十分穷困”,这种景象对城里人来说并不少见, 但很少有人会像她那样为了这样的一件事情向全国民众写了一封公
开信,在信中她问道:“这个穷人到底享有多少人权呢?”年轻的时候,罗斯福夫人就为红十字会和纽约青少年联盟等组织做志愿者——她出身上流社会,心地善良。
但是在当时那个以男性为主导的时代和国家里,她也仅仅是一个女人。
1911 年,当被问到她是否支持给予妇女选举权时,她回答说:“如果我丈夫(当时还是纽约州的一名参议员)是妇女选举权的支持者,那我也许必须支持给予妇女选举权。
”但是随着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的仕途越来越顺利,她也越来越关注妇女问题、劳工问题、青年人问题和人权问题。
而1932 年,她和罗斯福入主白宫后,埃莉诺开始大显身手了。
在接下来的12 年中,罗斯福夫人重新定义了“第一夫人”这个角色。
“刚开始时,连我自己都吃了一惊,”罗斯福政府的劳工部长、罗斯福夫人的长期挚友弗朗西斯·珀金斯1952 年对《时代》周刊的一名记者这样说道。
“她刚开始发表演讲时,我十分惊讶。
”罗斯福夫人是第一位召开新闻发布会的第一夫人(她只允许女记者参加);而且,因为罗斯福离不开轮椅,他把埃莉诺当成了自己的双腿、双眼和耳朵,因此她十分积极地参与罗斯福新政,以至于让很多人都感到震惊。
“我那时候觉得总有一天她会受挫的,”珀金斯说,因为在华盛顿,你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注视之下。
“但是她的确没出什么岔子。
我不知道她是怎么做到的。
这应该归功于什么呢?我想这是因为她用意真诚,心地单纯,从未想要去伤害别人。
”一开始有人把这些品质归结于她的天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罗斯福夫人仁慈而无私的性情使她争取到了众多反对者的支持。
在白宫,她是妇女权利和黑人权利的头号倡导者;从1935 年到1962 年她去世,她创立的报纸联合专栏《我的一天》一直都是她活动的平台。
与此同时,埃莉诺还是六个孩子的母亲。
她的女儿安娜说:“我们觉得如果你有这么浓厚的兴趣,又精力充沛,还有她那样聪明的头脑,你一定不要气馁。
我希望她能像现在这样一直不停地做下去。
”另外,她还是一位贤妻,要照顾一个无法站立的丈夫。
温斯顿·丘吉尔在1948 年曾说过:“一个双腿残疾、恶疾缠身的人能够领导美国十多年,经受住战争年代和和平时期的风雨磨难。
这个奇迹我们同时也要归功
于罗斯福夫人,罗斯福总统的伟大功勋中有她的一半。
”第一夫人的角色,无论多么英勇,对她来说只能算是小试身手。
虽然她曾经凭借她在白宫的地位去四处游说,但是掌握大权的毕竟还是总统。
此外,正如珀金斯说过的那样,“她也说了一些得罪人的话。
”1945 年,她丈夫去世之后,罗斯福夫人似乎已经准备要退隐,离开公众的视野。
她对媒体说:“一切都结束了。
”但那年的晚些时候,杜鲁门总统邀请埃莉诺出任美国驻联合国代表。
她接受了使命,继续努力工作,并且永远改变了女性在美国和全世界所扮演的角色。
“绝大多数一辈子当副手的人从来没有机会当一把手,”珀金斯说,“罗斯福夫人有机会当一把手,而且表现得极为出色。
”第一届联合国大会的17 位女性代表和顾问都把罗斯福夫人视为领袖,而她也不负众望,很快就成为全世界最卓越的人权领袖。
作为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首任主席,罗斯福监督了《世界人权宣言》历时两年的起草和通过的全过程。
此外,她和苏联代表的交锋让一位共和党人从椅子上朝前探过身来,说出了下面一番话——因为怕被当成是民主党的支持者,他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如果你想知道我对罗斯福夫人的看法,那我会说她真是了不起!罗斯福夫人有一种独特的能力,能让其他国家的代表清楚地了解我们的立场。
要用平常的语言来评价她高超的外交手腕,一时间还真不知道该怎么说。
”1952 年,当她从联合国代表的位置上卸任时,罗斯福夫人已经是“世界的第一夫人”了。
同年去印度访问时,她受到了大批崇拜者的欢迎,潘迪特·尼赫鲁向议会介绍她时,说她是“重获新生的人性的杰出代表”。
她去了印度的各大城市,造访了贫民窟,期间她经常和年轻妇女们探讨女性所面临的挑战。
她说:“如果一个男人失败了,人们只会说:‘某某失败了,真是令人遗憾。
’但是如果一个女人失败了,他们会说:“你看,女人就是干不成什么事。
’女人不应该比男人逊色。
安娜·埃莉诺·罗斯福从来不满足于同男人并驾齐驱,她要当那个领跑的人。
即使到了77 岁的高龄,她的风头依然不减当年。
1961 年,她受肯尼迪总统的任命,再次出任联合国代表,同时她还主持着自己的一档电视节目《人类的前途》。
在一期节目中,她对肯尼迪总统说:“很多女性都对一个问题感兴趣,那就是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国家女性没有能够在政府中担任更高级别的职务呢?”《生活》杂志已经把安娜·埃莉诺·罗斯福列入英雄殿堂,愿您同我们一起来缅怀她非凡的才智和人性的光辉。
Reading across cultures
西方文学中的英雄
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英雄。
最早的英雄朦胧出现在神话中,本领介于人类和具备超人类力量与认识的神灵之间。
那个时候的英雄既非凡人,也非神灵,而“英雄”这个词来自古希腊语,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半神”,指的是那些父母中一方是神灵,另一方是凡人的人。
在那些最古老的神话中,英雄常常是通过自己的发现、创造或者是谋略——比如发现了火,或者是诱骗神把火种给了人类,从而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尤其是西方文学中,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传统意义上是因为他们勇敢、无私,能够在绝境或是险境中应付自如。
但他们毕竟是凡人,不是超人,也正因为这一点,我们才会对他们产生认同感;两千多年前,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定义“悲剧英雄”时就已经作出了这样的阐释。
此后,英雄历险的故事就成了无数戏剧和小说的题材;事实上,如今“英雄”这个词其中的一个含义就是“书中的主要人物”。
在较近的时间里,尤其是浪漫主义时期以来,许多英雄都有一些非传
统的特征,这些特征使得他们成了“反英雄”,比如《呼啸山庄》中脾气暴躁的希斯克里夫,《第22条军规》中的那个不愿意执行飞行任务的飞行员尤索林。
我们当然能够理解这些角色背后的动机,但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英雄还是那些与邪恶做斗争的替天行道的人。
英雄不分高矮胖瘦。
哈里·波特是个有点书呆子气的学童,而《指环王》中的两位主要英雄体型上相差更远。
阿拉贡高大、强壮、英勇无畏,而弗罗多体型矮小、胆小怕事。
但是对绝
大多数人来说,更能让我们产生认同感,让我们倾注更多同情的却是弗罗多这个矮人,而不是阿拉贡。
当然,《指环王》描述的是远古的神话,让我们回忆起有记载以来最古老的故事。
我们可能都会认为,现实生活是不一样的,现实生活中有些无名英雄,没有人传颂他们的故事,他们也没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