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好孩子一年级应用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教好孩子一年级应用题

怎样教好孩子一年级应用题

众所周知,应用题的学习一直是困绕部分学生的一个“拦路虎”,一年级小学生接触到的应用题都是简单的“求和”、“求剩余”的应用题,看起来容易,但是由于学生刚刚入学,认字不多,阅读和书写都比较困难,分析数量关系和选择运算方法对他们来说,仍然是一件相当费力的事。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历来都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很多学生所惧怕的。为什么呢?除了因为应用题是对思维能力的一种检验外,还在于没有进行一个系统的训练,没有让数学的思维语言与学生的生活语言联系起来,所以我认为应用题教学应从低年级抓起。经过反思,我从自身教学思想和方法上,也找到了一些问题。对教材编排特点的理解应该更加准确和深入,吃不透教材的精神,就很难做到得心应手的使用。以前在教学时,总是按照课本一个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注意了把每个知识点砸实,训练学生达到相应的要求,而没有更多的思考知识之间的结合点,也没有更深入的研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切入点,这样以来就不利于分散教学难点,就会导致学生在接触教学难点时感到困难。通过学习和思考使我认识到,教师应该把数学教材看成是内容与思想方法的统一体。教师如果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了解他们在教材中是如何渗透的,就能明确教材为什么这样编写,就能从整体上、本质上去理解教材,以较高的观点分析教材和处理教材,科学、灵活的设计教学方法,时刻注意利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融合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

因此,在一年级加减应用题的启蒙教学中,我注意了四个阶段不同层次的教学。

一、在图画应用题中,初步渗透应用题的结构

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必须有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与已知条件有关系的的问题。这是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如果学生没有形成这样完整的概念,那么,就没有具备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这种能力,要靠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

一年级“图画应用题”教学是“表格应用题”和“文字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处在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阶段。教学时关键在于教学生领会应用题的结构——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对此,应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实物或事例进行直观教学,以达到顺利过渡到“图文应用题”教学的目的。教学时我是分这样三步进行的。

1、教师故意暗示——学生接触应用题的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

自学生入学日起,便立足抓好应用题的基础工程,使学生对应用题有超前认识,在认数及计算之中渗透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1)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创设应用题的语言叙述基础。如结合课本主题图要求学生口述:“l个小朋友在写字”(1的认识);“3个阿姨在装电视机”(3的认识);“5位解放军叔叔在巡逻”(5的认识);“6个小朋友在打扫卫生”(6的认识);“小英左边6只鸡,右边l只鸡,一共7只鸡”(7的认识),等等。同时结合教材所编加减法的内容及插图要求学生说:“小明右手拿1个黄气球,左手拿1个红气球,一共有2个气球”(1+l=2);“4只小熊猫,走掉1只,还剩3只小熊猫”

(4-1=3);“有4只白色小兔子,又跑来1只黑色小兔子,一共5只小兔子”(4+l=5),等等。

(2)教师在“认数”和“计算”教学中经常巧妙地把有关内容叙述成应用题形式,无形中加深学生对未来应用题结构的印象。如:在进行“数的认识”教学时,计数器上总是拨成“几加1”,这不仅暗示学生几的后面是几,同时教师把自己的动作叙述成“先拨几颗珠,再拨1颗珠,一共是几颗珠”的形式。又如:在教学“3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时,把“l+2=3”叙述成:“l只”小猫在玩球,又跑来2只小猫。一共有多少只小猫?把“3-1=”叙述成:“3个苹果,刺猖背走1个,还剩多少个苹果?”等等。

上述练习先由教师口述逐步过渡到学生仿述,最后到学生独立口述。

2、教师着意引导——学生理解应用题的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

在教学“5的认识”后,教材上便正式出现了图画应用题,这里是图画应用题教学的重点。我把这两道例题分别制成活动幻灯片,按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幅图:(1)出示3只猴子,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2)再出示2只猴子,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3)出示括线“”,教师着重讲清楚其作用启发学生回答,教师再在3和2之间板书“+”。(4)出示“?”。诱导学生回答;“把它们合起来后共有多少”教师在“3+2”的后面板书“=5”。(5)引导学生说出单位“只”,教师便在幻灯片上“?”的后面出示“只”。(6)要求学生根据教师出示幻灯图的先后顺序口述:“有3

只猴子,又跑来2只猴子,一共有5只猴子。”(7)教师小结:“3只”和“2只”是告诉的两个条件,“一共?只”是要求的问题。

第二幅图:(1)出示荷叶上停着的4只小青蛙,引导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4”,紧接着出示“”。(2)运用幻灯的活动性蹦走2只青蛙(一只一只地蹦),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3)出示“2”,引导学生回答“?只”表示“荷叶上还有多少只”。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很快能说出“2只”。(4)教师启发诱导得出“2只”是“4只”减“2只”得来的。教师在4和2中间板书“-”并在后面板书“=2”。(5)要求学生根据教师出示幻灯图的先后顺序口述:“原来有4只青蛙,蹦走2只,还剩2只青蛙。”(7)教师小结:“原来有4只”和“跳走2只”是告诉的两个条件,“还剩?只”是要求的问题。

通过上述分层次教学,化难为易,学生容易理解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

3、教师特意要求——学生找准应用题的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

教学的目的,总是要让学生通过努力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在教学上述两个图示应用题后特意要求学生自己找准应用题的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使之逐步成能力。对此又分三步进行:

(1)及时训练,反馈信息。

学生在完成“猴子”、“青蛙”二例题后练习题时,不是一填了事,而是先要学生广泛发言,自己说图意、找准每题的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学生现炒热卖,则不难说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如:“前面有6条小鱼在游泳,后面又游来1条小鱼。一共有几条小鱼游泳?”条件是“6条小鱼”和“l 条小鱼”,问题是“一共有几条小鱼”。“树上原有7只燕子,飞走3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