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_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课堂学习设计
学科数学 年级初三 设计人 时间
课题:初三三制数学月考试卷讲评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题型的解题方法;
2.规范答题,提高应试能力. 二、重点、难点:
1.用函数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最值问题. 2.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 三、自查自纠
1.基础题目失分 第10,12, 13, 20, 21.
2.借助边的转化求动点的最值问题应用不熟,第18题. 3.解题不规范,方法不得当等,第25(2), 27(2)题. 4.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不熟练,方法不得当,第29题. 四、典型题目讲解
1、借助边的转化求动点的最值问题
第18题、如图所示,在直角坐标系中,A 点坐标为(﹣3,﹣2),⊙A 的半径为1,P 为x 轴上一动点,PQ 切⊙A 于点Q ,则当PQ 最小时,P 点的坐标为( )
A .(﹣4,0)
B .(﹣2,0)
C .(﹣4,0)或(﹣2,0)
D .(﹣3,0)
对应训练:如图,直线3
34
y x =-+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A 、B ;点Q 是以C (0,﹣1)为圆心、
1为半径的圆上一动点,过Q 点的切线交线段AB 于点P ,则线段PQ 的最小是
2、找规律的问题
第20题、如图,动点P 从(0,3)出发,沿所示方向运动,每当碰到矩形的边时反弹,反弹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点P 第2014次碰到矩形的边时,点P 的坐标为( )
A .(1,4)
B .(5,0)
C .(6,4)
D .(8,3)
对应训练: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动点从原点O 出发,按向上,向右, 向下,向右…的方向不断地移动,每移动一个单位,得到点A 1(0,1), A 2(1,1),A 3(1,0),A 4(1,-1),…那么点A 2017的坐标为( )
A .(671,-1)
B .(671,1)
C .(672,-1)
D .(672,1)
3、用函数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及二次函数的综 合应用
第26题、如图在△ABC 中,AD 是高,矩形PQMN 的顶点P 、N 分别在AB 、AC 上,QM 在边BC 上.若BC=8cm ,AD=6cm , (1)PN=2PQ ,求矩形PQMN 的周长
(2)当PN 为多少时矩形PQMN 的面积最大,最大值为多少?
第29题、如图,已知抛物线经过A(﹣2,0),B(﹣3,3)及原点O,顶点为C.
(1)求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
(2)设点D在抛物线上,点E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若四边形A、O、D、E 是平行四边形,求点D的坐标.
(3)P是抛物线上的第一象限内的动点,过点P作PM⊥x轴,垂足是M,是否存在点p,使得以P、M、A为顶点的三角形与△BOC相似?若存在,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对应训练:①如图,直线y=﹣x+1与x轴交于点A,与y轴交于点B,抛物线y=﹣x2+bx+c经过A、B两点.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点M为直线AB上的动点,点N为抛物线上的动点,当以点O、B、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时,请直接写出点M的坐标.
②如图,抛物线y=ax2+bx﹣1(a≠0)经过A(﹣1,0),B(2,0)两点,与y轴交于点C.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顶点D的坐标;
(2)点N 是抛物线上第一象限内的动点,点M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以点N为直角顶点的Rt△DNM与Rt△BOC相似?若存在,请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N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就整体情况看,九年级学生情况稳定,课堂
纪律比较好,复习比较扎实,学生的成绩真实的反映出课堂所学。
这次考试的试题,多是课堂中反复强调的,有些学生还是没有准确掌握,损失了不少分。
主要原因是:一、复习不充分;二、学生平时作业质量不高;三、学生问题太少,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教师将试卷中相同或相似内容的题目和解题方法或思路相同的题目,进行归类讲解,使学生对试卷上同一类问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使他们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刻,同时还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又能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经纬交织、融会贯通的知识网络。
这样有助于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巩固。
因此,试卷讲评应将分散于各题中的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适当归类评价,从而形成认知和方法的系统结构,更好对这一类题进行解答。
教材总体思路分析
本册书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二次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圆。
二次函数的学习是在学习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于函数概念的认识、研究函数的方法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通过学习,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领会研究二次函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经过探究认识二次函数的基本特性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也感受数学与数学的其他内容、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关注用从函数的角度考察问题,在问题求解过程中领悟函数的应用价值。
在研究解直角三角形中,在锐角函数值与边的比值之间建立联系,形成概念,并用数学符号做出表示,便于说明和解决许多涉及三角形计算与测量的实际问题。
教材把解三角形的知识融入到现实背景中,可以结合比、比例、图形相似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说理证明,加深理解,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函数”作好理论准备。
圆的学习,则充分利用圆的对称性,用对称的观点观察图形,以“变换”为工具深入探索,获得一批几何事实。
关注圆与直线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对圆和几何图形的整体性认识。
在学习《圆》的过程中,应加深对图形性质内在联系的理解,关注图形的位置关系和结构性关系的认识。
在探究的基础之上,可以让学生进行适当的几何证明,但不作统一的要求。
因此,在初中阶段的最后学习过程中,尤其应重视反思与总结,对知识进行再组,形成符合逻辑的系统知识。
1、如图,矩形ABCD中,AB=2,BC=3,以A为圆心,1为半径画圆,E是⊙A上一动
点,P是BC上的一动点,则PE+PD的最小值是 .
2、如图,直线OD与x轴所夹的锐角为30°,OA
1的长为1,△A
1
A
2
B
1
、△A
2
A
3
B
2
、
△A
3A
4
B
3
…△A
n
A
n+1
B
n
均为等边三角形,点A
1
、A
2
、A
3
…A
n+1
在x轴的正半轴上依
次排列,点B
1、B
2
、B
3
…B
n
在直线OD上依次排列,那么点
B
n
的坐标为.
3、如图,在等腰Rt△OAA1中,∠OAA1=90°,OA=1,以OA1为直角边作等腰Rt△
OA
1A
2
,以OA2为直角边作等腰Rt△OA2A3,…依次进行下去….则
点A2017的坐标为_________ .
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顶点为M的抛物线y=ax2+bx(a>0),经过
点A和x轴正半轴上的点B,AO=OB=2,∠AOB=120°.
(1)求这条抛物线的表达式;
(2)连接OM,求∠AOM的大小;
(3)如果点C在x轴上,且△ABC与△AOM相似,求点C的坐标.
课后反思
在中考数学综合复习期间,我讲评的试题是一份中考月考模拟试题,通过这套题的讲评,培养学生如下能力:
1.通过题型的分析讲解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结合学生实际想法
讲解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采用生教生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能力。
数学讲评不能因时间紧,上成教师的一言堂。
数学讲评课应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群言堂。
要给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
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得到相互启迪,使整个讲评过程学生情绪亢奋,容易接受大量的有关知识及解题的信息,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发挥学生自主性。
3、在学生讲解时我结合学生的解题步骤进行考试要求和注意事项,以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
存在不足:
1.讲评时间长,因此个别题讲解不够透彻,明了。
2.准备好的出错专项练习没能在课堂上及时训练强化。
3.学生的解题步骤和考试要求还需进一步强化,锻炼。
初四数学课标要求: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
2、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3、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尽力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