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案例分析
作者:陈婧
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3年第7期
陈婧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 330013)
摘要:本文着眼于企业盈余管理,叙述了盈余管理的目标与动因,并结合实际,着重对
资产减值成为盈余管理重要手段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这其中联系了资产本身的性质,会计政策
选择和会计估计变更,以及会计准则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盈余管理;案例分析;资产减值
中图分类号:F83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8-0106-01
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手段操控利润的现象近年来频频发生,本文联系资产本身的性质以
及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准则,对利用资产减至给企业盈余管理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并辅
以有关实例,由此考查企业盈余管理的行为,来检测我国会计规范实施的效果。
1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会计原理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三个方面:一是坏帐准备计提比例确定
存在随意性,上市公司可根据自己需要高估或低估坏帐准备计提比例;二是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和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难以确定,使上市公司计提这四项资产减值准
备时存在一定的投机行为;第三则是对企业的某些滥用会计估计以多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行为难
以规避。
资产减值准备一度成为上市公司操纵经营业绩,粉饰财务状况,规避上市监管的主要
工具之一。
2案例分析
“天大天财”是一家老字号的高校概念股,其股价曾长期高踞40元一线,一度成为引领沪、深股市高科技股的风向标。
但随着概念股的光环褪去,其第一大股东天津大学的管理能力也一
直被人诟病,到05年时股价前所未有地滑落至3元一线。
下面我们通过03至05年其相关财务情况分析一下该公司利用准备的计提和转回进行盈余管理的事实:
早在2003年时,天大天财暴出每股巨亏3.13元的财务报告,其每股净资产也因此由原先
的7.87元骤降至4.73元,其中计提1.71亿元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是造成巨额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为了其在2004年的“成功扭亏”埋下了伏笔。
根据公司2004年报披露,当年处置了位于天津开发区的2.9万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实现净收益1625.35万元,又处置鞍山西道220号房产,获净收益230.29万元。
而同时就在这一年,公司转回了相应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86.31万元。
2003年底公司对这块房地产曾计提了286万元减值准备,却在不到一年后转让时获得了近2000万元的转让净收益,这不免让人怀疑。
03、04年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天大天财相关房地产理应有明显的升值,这从04年的巨额房产转让收益得到了验证。
可是,该公司却对这样一块有较大升值的资产在03年时计提减值准备,显然是通过计提转回准备的手段进行盈余管理、虚
增利润。
天大天财2003年的巨额计提多计费用将利润隐藏,而2004年的转回,则为了高估利润,以此造成扭亏的假象。
然而,事隔一年公司居然又开始了第二轮秘密计提。
2005年9月,公司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及预计负债24291.12万元,这造成公司前三季度每股巨亏2.46元,每股净资产则由4.78元降至2.39元。
天大天财公告称:根据公司2005年10月27日第三届董事会第五十二次会议决议,对截止2005年9月30日应收美国APEX公司账款按80%计提坏账准备,补提1068.62万元。
而公司在2004年末按该项应收账款余额的5000计提了坏账准备1781.03万元。
众所周知APEX早在04年已因长虹事件名誉扫地,天大天财之所以该公司拖欠的3562万元应收账款选择在时隔大半年后才补提30%坏账准备呢而不在当时一次性按80%计提坏账准备,原因就在于公司在2004年账面净利润仍只有637.8万元,如果当时就对APEX的应收款按80%计提坏账准备,就意味着需多提准备1068万元,公司将因此陷入亏损境地。
因此,天大天财选择在2005年9月补提坏账准备的手段也是一种盈余管理行为,从而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3结尾
新准则禁止大部分一经确认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进行了适当的完善,但仍没有专门的条款要求披露资产减值对盈余持续性的影响,资产减值披露不足的问题仍旧继续存在。
资产减值涉及大量的会计估计,会计估计是导致盈余操作的原因之一,但同时会计估计也是扩大会计信息容量的途径之一,因此,仅仅通过严格规定会计估计行为来控制盈余操作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不够的,只有更细致的披露资产减值信息和盈余持续性带来的影响,才能真正杜绝并防患盈余管理。
由此看来,总体上新准则切断了企业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来操纵利润的途径,缩小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薛爽.亏损上市公司实证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 王跃堂.《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基于沪深股市的实证
研究》[J].《会计研究》2000.12
[4] 薛爽,田立新,任帅.《八项计提与公司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J].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3.25.
(责任编辑:陈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