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高三下学期4月联合调研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广西八市4月联合调研考试理科综合生物部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构成生物体的N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组成蛋白质的N元素主要存在于肽键中
B. 组成核酸的N元素存在于五碳糖中
C. 细胞膜和细胞器膜都含有N元素
D. 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含有N元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是C、H、O、N,RNA的组成元素是C、H、O、N、P,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在结构上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C 原子上,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多肽链,多肽链中是N存在于肽键和游离的氨基中;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核苷酸由1分子磷酸、1分子含氮碱基和1分子五碳糖组成,N元素存在于碱基中。

【详解】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蛋白质,蛋白质中是N主要存在于肽键中,A正确;组成核酸的N 元素存在于碱基中,五碳糖中只含有C、H、O三种元素,B错误;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主要含有磷脂和蛋白质,两大类物质都含有N元素,C正确;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ATP含有N元素,D正确;故选B。

2.下列关于物质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葡萄糖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
B. 温度不会改变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速率
C. 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不会进入细胞
D. 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过程主要依赖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名称运输方向载体能量实例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不需不需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高浓度→低浓度需要不需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低浓度→高浓度需要需要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

【详解】葡萄糖跨膜运输的方式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均需要载体蛋白参与,A正确;温度会改变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从而影响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速率,B错误;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是相对的,环境中一些对细胞有害的物质有可能会进人细胞,C错误;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主要依赖膜的流动性,D错误;故选A。

3.鸢尾以其花大、色艳、花形奇特而在园林植物造景和城市绿化美化中备受青睐。

下表为IAA对莺尾种子萌发的影响,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不同浓度IAA对鸢尾种子萌发的影响
A. 对照组是用不含IAA溶剂对鸢尾种子进行处理
B. 4×10-6 g/L是IAA促进鸢尾种子萌发的最适质量浓度
C. 实验组鸢尾种子中IAA来源为从外界溶液中吸收和种子自身合成
D. 实验结果显示IAA既能促进种子发芽也会抑制种子发芽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物实验一般要遵循的原则是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

2、生长素浓度在一定的范围内促进种子发芽,超过一定的范围后,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大,促进作用减小,即两重性。

【详解】实验的自变量是IAA的浓度变化,故对照组是用不含IAA的溶剂对鸢尾种子进行处理,A正确;4×10-6g/L不一定是IAA促进鸢尾种子萌发的最适质量浓度,应在4×10-6g/L左右再设置浓度梯度,进一步探究促进鸢尾种子萌发的最适质量浓度,B错误;实验组鸢尾种子中IAA来源为从外界溶液中吸收和种子自身合成,C正确;实验数据显示IAA既能促进种子发芽也会抑制种子发芽,说明IAA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D正确;故选B。

4.下列探究实验中使用的研究方法正确的是
A. 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中,需设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的对比实验,两组均为实验组
B. 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中,CO2浓度为实验的自变量
C.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实验使用了标志重捕法
D.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使用了样方法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方式,其中瓶中的质量分数为10%NaOH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瓶中澄清石灰水,目的是检测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根据有无酒精判断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

2、标志重捕法是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进行粗略估算的一种生物统计方法。

【详解】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中,需设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的对比实验,两组均为实验组,A正确;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中,CO2浓度为实验的无关变量,光照强度为实验的自变量,B错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实验使用了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C错误;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采集、调查,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统计丰富度,D错误;故选A。

5.已知垂体由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组成,分别参与不同稳态调节过程(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①②过程体现了性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B. ③过程说明性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C. 尿量减少过程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一体液调节
D. 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的内环境变化是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下丘脑对性激素合成和分泌的调节过程: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促进性器官的发育及合成、分泌性激素,当血液中性激素含量过高,会抑制下丘脑、垂体的分泌活动。

人体缺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详解】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促性腺激素,此过程体现了性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A正确;③性激素反馈调节下丘脑和垂体,故此过程说明性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机制,B正确;通过图示可知,尿量减少过程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一体液调节,C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D错误;故选D。

6.孟德尔运用“假说一演绎法”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孟德尔通过观察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发现问题
B. 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是假说的内容之一
C. 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1的性状分离比是孟德尔根据假说进行的演绎推理
D. 分离定律的实质是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答案】C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假说演绎法的推理过程应该是:1发现问题(为什么F2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2作出假设,孟德尔共做了四个假设,(其中假设的核心是分离规律的实质)→3演绎推理(遗传图谱来推理)→4实验测交验证,然后得出结论。

【详解】孟德尔用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作亲本,F2中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由此提出是什么原因导致遗传性状在杂种后代按一定比例分离的呢?该过程属于发现问题,A错误;雄性生物产生的配子数量远远多于雌性生物产生的配子数量,B错误;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1的性状分离比是孟德尔根据假说进行的演绎推理,C正确;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人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D错误;故选C。

二、非选择题
7.在一定的光照强度和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甲、乙两种植物的CO2吸收速率随环境CO2浓度变化趋势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O2中的O来自于________(填物质);当环境CO2浓度为a时,O2除部分释放到外界以外,还有部分可以参与细胞有氧呼吸,与__________(填“NADH”或“NADPH”)结合释放出大量能量。

(2)当环境CO2浓度大于a时,甲、乙两种植物中,对光能利用率较低的植物是__________。

当CO2浓度大于c时,限制植物甲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空气中CO2浓度为0.03%,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说,一般达不到最大光合速率。

农业生产中,常常把地块作成几个畦,便于灌溉与排水,畦是指用土埂、沟或走道分隔成的作物种植小区。

某地区夏季多为南风,若植物甲为夏季生长的高秆经济类植物,作畦的走向应为南北走向,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其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水(或H20)(2). NADH(3). 乙(4). 光照强度(5). 作畦的走向与风向一致,有利于空气流通,提高植株间的CO2浓度,增加光合速率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CO2吸收速率=光合作用吸收CO2总量-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因此CO2吸收速率=净光合速率,并且曲线中看出,当CO2浓度达到一定值以后,光合作用强度就达到了CO2饱和点。

【详解】(1)O2中的O来自于光合作用光反应的水的光解,来自于物质水(或H20);当环境CO2浓度为
a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故光合作用产生的O2除部分释放到外界以外,还有部分可以参与细胞有氧呼吸,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氧气与NADH结合释放出大量能量。

(2)通过图示可知,乙最先达到二氧化碳饱和点,由此推断当环境CO2浓度大于a时,乙植物对光能利用率较低。

当CO2浓度大于c时,乙植物达到二氧化碳饱和点,此时限制植物甲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

(3)作畦的走向与风向一致,有利于空气流通,提高植株间的CO2浓度,增加光合速率,故可以提高作物产量。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相关知识,难度适中,考生容易将纵轴的含义误理解为总光合作用,解答的关键是准确分析曲线图。

8.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发现癌细胞免疫疗法的詹姆斯·艾利森和本庶佑。

詹姆斯·艾利森在小鼠实验中发现,T细胞上的CTLA-4蛋白能阻止T细胞攻击癌细胞,因此,这个蛋白被称作“刹车分子”,只要使用CTLA-4抗体抑制CTLA-4蛋白,就能激活T细胞,使T细胞持续攻击癌细胞。

回答下列问题: (1)T细胞攻击癌细胞的过程,是癌细胞表面的抗原刺激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该细胞与癌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这一过程体现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_功能。

(2)CTLA-4抗体抑制CTLA-4蛋白,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免疫过程,能产生该抗体的是________________细胞。

(3)机体在对抗癌细胞时,由于CTLA-4的“刹车”作用,免疫细胞不能发挥最大的战斗力。

若用药物解除CTLA-4的“刹车”作用,可让免疫细胞全力攻击癌细胞,但可能会引起机体患自身免疫病,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效应T细胞(2). 监控和清除(3). 体液(4). 浆(5). 若用药物解除CTLA- 4的“刹车”作用,免疫细胞变得过度活跃,可能攻击正常的体细胞而患自身免疫病
【解析】
【分析】
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
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
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被病毒入侵的细胞是靶细胞,能与靶细胞结合的是效应T细胞,该过程属于细胞免疫过程,其具体过程如下:(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详解】(1)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使其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癌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体现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2)抗体发挥功能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过程,抗体由浆细胞合成分泌。

(3)若用药物解除CTLA- 4的“刹车”作用,免疫细胞变得过度活跃,可能攻击正常的体细胞而患自身免疫病。

【点睛】本题免疫调节相关知识,考生通过分析题干,结合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等相关知识作答,本题难度适中。

9.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Z、W染色体存在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Ⅰ、Ⅲ),如图所示。

鸡的羽毛有斑纹和无斑纹是一对相对性状,无斑纹由仅位于I区段的隐性基因a控制。

回答下列问题:
(1)若某性状是由位于Ⅱ区段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则该种群中雌鸡的基因型有______ (只考虑该性状)种,该性状_______(填“有”或“没有”)与性别相关联的特点。

(2)若基因型Z A W属于纯合子,用杂合的有斑纹鸡与无斑纹鸡杂交,杂交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

(3)假设鸡的羽色黄色(B)对白色(b)为显性,这对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是未知的。

现有纯合黄色和纯合白色雌、雄鸡若干只,请用上述鸡为材料设计一个杂交实验,验证基因B/b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Z染色体的Ⅰ区段上(要求只进行一次杂交实验,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____。

【答案】(1). 4(2). 有(3). Z A Z a、Z a W(4). 实验思路:用多只纯合黄色雌鸡和白色雄鸡交配,观察并统计后代雌鸡的表现型。

预期结果及结论:若后代的雌鸡都是白色,则基因B/b位于Z染色体的Ⅰ区段上;若后代的雌鸡都是黄色,
则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Z、W染色体属于同源染色体,但大小、形态有差异.Ⅰ、Ⅲ为非同源区段,说明在Ⅰ上存在的基因在W染色体上没有对应的基因,在Ⅲ上存在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没有对应的基因,Ⅱ为同源区段,在Z染色体上存在的基因在W染色体也有对应的基因。

【详解】(1)某性状是由位于Ⅱ区段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由于Z、W上有同源区段,则该种群中雌鸡的基因型有4种,雄性有3中不同的基因型,故该性状有与性别相关联的特点。

(2)杂合的有斑纹鸡与无斑纹鸡杂交,杂交亲本的基因型为Z A Z a、Z a W。

(3)验证基因B/b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Z染色体的Ⅰ区段上:
实验思路:用多只纯合黄色雌鸡和白色雄鸡交配,观察并统计后代雌鸡的表现型。

预期结果及结论:
若后代的雌鸡都是白色,则基因B/b位于Z染色体的Ⅰ区段上;
若后代的雌鸡都是黄色,则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

【点睛】对于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及不同类型的伴性遗传的特点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解释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10.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包含的内容与完整的生态系统相比,缺少的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__。

仅依靠该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________________(填“能够”或“不能”)长期进行。

(2)与鼠相比,鹰所同化的能量的去向不包括_______________。

经测算发现羊的同化量远小于草同化量的1/10,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牧民通过养羊获取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请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保护鸟和蛇的意义是
______________。

【答案】(1). 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 不能(3). 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4).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羊属于第二营养级,该营养级还有食草昆虫和鼠等多
个种群(5). 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
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
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物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4)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
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
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详解】(1)图中包含了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的成分有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食物
网中的生物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不能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残骸分解成无机物,
故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不能长期进行。

(2)与鼠相比,鹰在此食物网中处于最高级,故所同化的能量的去向不包括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经测
算发现羊的同化量远小于草同化量的1/10,其原因可能是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
10%~20%,羊属于第二营养级,该营养级还有食草昆虫和鼠等多个种群。

(3)牧民通过养羊获取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保护鸟和蛇,最终的目的是草能更多的被羊摄食,牧民可以获
取更多的羊,故保护鸟和蛇的意义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
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11.纤维素是植物秸秆的主要成分,可利用纤维素酶将其降解为葡萄糖,再利用葡萄糖生产燃料酒精。

某科
研人员将纤维素酶固定在载体(海藻酸钠)上,使它可以重复、稳定使用,提高其利用率。

回答下列问题:
(1)一般认为,纤维素酶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_________________。

(2)该科研人员将纤维素酶与海藻酸钠混合后,滴加到一定浓度的氯化钙溶液中,使液滴形成凝胶固体小
球,该固定化酶的方法称为___________。

工业生产中,若要将小分子酶固定化,一般_________________(填
“适宜”或“不适宜”)采用该方法。

与使用游离酶相比,工业生产中使用固定化酶的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

(3)该科研人员进一步探究纤维素酶固定化后的热稳定性变化。

将固定化酶和游离酶置于60℃水浴中,
每20 min测定一次其活力。

结果如图所示(酶活力:每毫升酶液1 min产生1 mg葡萄糖为一个单位U)。

据图分析,纤维素酶固定后热稳定性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

根据游离酶的热稳定性的特点,
推测适宜在____________(填“低温”“高温”或“最适温度”)条件下保存酶。

【答案】(1). C1酶、C X酶和葡萄糖苷酶(2). 包埋法(3). 不适宜(4). 酶不易失活,可以重复
使用(5). 提高(或升高)(6). 游离酶活力下降速率大于固定化酶(7). 低温
【解析】
【分析】
在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实验中,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
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这样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
菌。

固定化技术包括包埋法、物理吸附法和化学结合法(交联法)。

包埋法,是将微生物包埋在凝胶的微小格子
或微胶囊等有限空间内,微生物被包裹在该空间内不能离开,而底物和产物能自由地进出这个空间,常用
的有凝胶包埋法。

载体结合法,是依据带电的微生物细胞和载体之间的静电、表面张力和粘附力的作用,
使微生物细胞固定在载体表面和内部形成生物膜。

化学结合法是将酶通过化学键连接到天然的或合成的高
分子载体上,使用偶联剂通过酶表面的基团将酶交联起来,而形成相对分子量更大、不溶性的固定化酶的
方法。

【详解】(1)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C1酶、C 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
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2)将酶液和一定浓度的海藻酸钠溶液混合后,用注射器滴到一定浓度CaCl2溶液中,这种固定化酶使用
的是包埋法。

工业生产中,若要将小分子酶固定化,一般不适宜采用该方法。

工业生产中使用固定化酶的
优点是酶不易失活,可以重复使用。

(3)据图分析,游离酶活力随着时间增加活性下降速率大于固定化酶,故纤维素酶固定后热稳定性提高。

酶适合用低温保存。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固定化酶相关知识,意在加强学生对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与筛
选过程的掌握,试题难度一般
12.黑麦草具有抗除草剂草甘膦的能力,是因为黑麦草具有抗草甘膦基因。

科学家利用该基因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了抗除草剂草甘膦的玉米新品种,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选择能够茁壮生长在喷洒过草甘膦溶液环境中的黑麦草,从黑麦草细胞中提取
______________,通过反转录法构建________________文库,再从中选取抗草甘膦基因。

该方法获得的目的基因直接导入玉米细胞中不能正常表达,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有多种方法,最常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经研究发现该种玉米新品种抗草甘膦的能力较低,可通过______________工程修饰或合成编码抗草甘膦的基因。

(4)种植该转基因玉米作为食物会引发公众在食物安全方面的担忧,主要是担心转基因生物会产生出
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传统的焚烧玉米秸秆相比,将玉米秸秆用来生产食用菌和饲料,饲料喂养牲畜,人、畜粪尿作为原料生产沼气,发展以沼气工程为核心的农村生态工程建设主要遵循的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mRNA(2). cDNA(3). 缺少基因表达所需要的启动子(4). 农杆菌转化法(5). 蛋白质(6). 毒性蛋白或过敏蛋白(7).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需识记有关PCR技术的相关知识:1、概念: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2、原理:DNA复制;3、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合成一对引物;4、过程:①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②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

【详解】(1)从黑麦草细胞中提取mRNA,再反转录构建cDNA文库,再从中选取抗草甘膦基因。

采用反转录的方法得到的目的基因没有启动子、终止子,故该方法获得的目的基因直接导入玉米细胞中不能正常表达。

(2)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有多种方法,最常用的是农杆菌转化法。

(3)若实验结果不理想,为了提高抗草甘麟酶活性,可以通过蛋白质工程设计和改造编码抗草甘麟酶的基因。

(4)转基因生物可能会产生出毒性蛋白或过敏蛋白。

(5)发展以沼气工程为核心的农村生态工程建设主要遵循的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对于此类试题,学生需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构建一定的知识网络,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