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绪论
第一节区域及相关概念
一、区域和区域划分
(一)区域的概念
区域首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一定空间内一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二)区域的划分
1.按区域属性分类
1)行政区2)经济区3)自然区4)社会区
2.按区域的功能分类
1)部门区2)特殊区
(三)区域的特征
1.系统性
2.结构性
3.层次性
二、区域研究与区域分析
(一)区域研究的发展
(二)区域分析
据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探讨区域内破个自然及人文要素间的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分析的完善和系统化起源于区位论。

常见的去分析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进行分析,对区域经济状况和发展
动态进行分析等。

三、区域规划与区域空间规划
(一)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顾名思义,就是区域二,层面的空间发展计划与行动,目前与未来的需要与资源状况,引导
和协调区域的变化与发展。

(二)区域空间规划
从城市规划专业从业和教学任务来说,本书所指的区域空间规划是指将时间发展序列投影在地域空间上
的组织,以实现区域空间资源环境和人口的整合,所称的区域规划主要是指侧重于空间方面的区域空间规划,这主要基于下列原因:
首先区域的空间资源以及资源的空间特征是区域规划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其次,空间上整合多方面的发展需求是区域规划的核心任务。

第二节区域研究及区域规划的任务
一、区域研究的意义
(1)区域研究是区域和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2)区域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政策拟定提供思路。

(3)区域研究是推动区域理论不断往前发展的利器。

二、区域研究的任务
区域研究的任务包括: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地域,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要素及其综合
效益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规律;也可以研究区域内人类居住方式、经济活动、资源
有效利用在自然环境背景下所有活动的地域差异;对存在于区域内的各种行为单位里及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
突以及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并系统地探讨解决区域发展中出现
的各类问题的方法,提出区域发展的优化模式等。

区域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发展的自然与资源条件分析。

(2)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分析。

(3)区域社会的攻坚与社会发展分析。

(4)区域发展的支撑系统分析。

三、区域规划的任务
(一)阐明规划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提出经济发展目标
(二)对区域内的人口、产业、城镇及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性的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在地域空间上予以
合理的布局
(三)提出近期内的重点开发建设区域和建设工程项目
(四)提出环境治理、保护的目标和对策
四、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的关系
其次,区域研究在内容和深度上的纵深延展,深刻的影响了区域规划的形式和成果表达,推动了区域规
划实践的不断发展。

第三,由于区域规划常与社会需要和实践联系紧密,并和田野调查和访谈联系在一起,由此为区域研究
提供了难得的实证机会,客观上也促进和丰富了区域研究领域。

第三节区域规划与其它层次规划的关系
一、区域规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关系
区域规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关系,从两者的相互联系方面而言,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经济
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为目标,对区域规划有指导作用。

二、区域规划与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国土规划是综合程度更高的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依据之一,国土规划要靠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来落实。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由土地部门组织编制的以保护土地资源为出发点,对区域各种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
作出一定安排的空间规划。

区域规划与国土规划两者同属于一国土开发利用和建设布局为中心的,从战略高度进行的地域性的综合
规划。

三、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是点和面有机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城市总是与相应的区域相联系,与此同时,
一定区域内一定有相应的经济中心城市。

总而言之,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属于不同空间尺度又有相互交集的规划关系:
首先,两者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为特定地域的各类建设进行综合部署,两者关系
十分密切。

其次,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

第三,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互交叉、相互涵盖的关系。

最后,区域规划也因城市规划而充实和完善,使区域规划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

四、区域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一)区域规划与经济区划的关系
(二)区域规划与各专业部门的规划
第四节区域规划的发展回顾及展望
一、古代区域规划的思想的萌芽
二、国外区域规划的发展回顾
(一)区域规划思想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后,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伴生而至的是城市不堪重负,对区域内居民点布局、生态保护、区域
发展平衡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1929年到1932年的西方经济大衰退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建,人们已经完全意识到需要通过区域规划
来进行必要的发展调控,必须把城市与其影响、依托的区域联系起来进行规划。

20世纪20年代美国鉴于一些区域的贫困、城市衰落和环境破坏等局面,意识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
法必须到区域经济前景中去寻找。

英国在1921到1922年开展了顿开斯特附近煤矿区的区域规划,1927年成立了大伦敦规划委员会。

(二)区域科学建立和区域规划繁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百废待兴,为了响应城市建设的需要,规划活动获得了空前的重视。

这,20世纪60年代,区域规划的思想已经被广泛而深入的接受,各种类型的区域规划在许多西方国家
成为政府一项经常性的甚至是制度性的重要工作。

以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提出的环境主义思潮为代表,区域规划开始向区域协调与合作、
向区域规划中体现环境议程的和行动的方向转变。

(三)新区域主义时代来临和区域规划发展
三、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回顾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区域规划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并仿效前苏联模式,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通过内部积累推行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高速工业化战略,这是中国历史上迅速进步的时期。

“一五”计划时期要求从区域研究角度开展联合选厂禹城市规划,因而从1953年开始,便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前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心的“联合选厂”与重点城市规划工作。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区域规划兴起
(三)当前新区域主义时代来临的区域规划探索
四、区域规划趋势与展望
(一)从对区域规划的任务上来看
(二)从对区域规划的作用方式来看
体的布局有助于整合离散于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统筹考虑发展格局,提高规划效率。

其次,城市区域规划将继续成为区域规划的重点,近5年来,我国不同形式的城市地区规划也蓬勃发展,
并涌现了一些新的形式。

(三)从对区域规划的关注重点来看
(四)从对区域规划的实施来看
思考题:
1.区域规划和研究的任务是什么?
2.我国区域规划发展在城乡规划体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3.与区域规划相关的规划有哪些?区域规划与之的关系是什么?
4.古代区域规划思想是如何萌芽的?
5.试阐述国外区域规划的思潮。

6.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区域规划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第2章区域规划理论
第一节区域规划理论的框架及演进
一、区域规划理论的特征
(1)理论方法侧重模数学模型的运用。

(2)理论内容突出区域发展和经济活动的布局。

(3)理论应用对象涉及多个行政主体。

二、区域规划理论结构框架
因此,本书的区域规划理论阐述以“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为主体,以区域发展及区域规划调控理论为外
围,兼顾区域规划程序理论,几者相互补充、相互衔接,共同构筑区域规划理论的体系。

三、区域规划理论的演进特征
第二节区域规划理论体系
一、区位论
(一)古典区位论
1.杜能农业区位论
R=PQ-CQ-KtQ=(P-C-Kt)Q
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2.韦伯工业区位论
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所进行时得到的利益。

原料指数为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

(二)近代区位论
1.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2.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三)现代区位论
研究方向:(1)区域科学方向,其中以伊萨德为代表。

(2)人文地理学方向,以美国学者贝利和加里森
为代表。

(3)行为区域的研究方向。

(四)区位论的国内实践和发展
二、区域发展理论
(一)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1、传统增长极理论 2.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3.梯度转移和反梯度转移理论 4.竞争力与产业集群理论(二)区域均衡增长理论
1.区域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2.区域一体化理论
3.区域基本公共服务配置理论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1.传统可持续发展理论
2.低碳城市发展理论
3.区域文化可持续发展理论
(四)区域发展特征理论
1.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2.地区现代化发展理论
3.倒U形理论
三、区域规划程序理论
(一)区域规划管治理论
(二)区域政策周期理论
政策周期由于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以下3种:阶段性政策周期;功能性政策周期;反复性政策
周期。

(三)区域策略选择理论
第三节区域规划理论新发展
选择及其空进组织优化的理论——区位论也不例外。

信息化对空间结构理论结构的影响:传统的空间结构理论将社会经济发展限定在特定的地理空间概念中。

信息化对区域论发展的影响:信息化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影响着区域经济、社会经
济要素的流动分布方式,从而促进地域分工理论由水平分工向垂直分工转变;并且随着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
作用的不断壮大,区域的生产能力和传统的优越区作用逐渐下降。

信息化对空间管制理论发展的影响:信息化的发展构架了便捷、公开的网络信息系统,这位规划涉及多
方主体提供了参与规划的平台和途径,同时也加快了市民民主化理念的发展进程。

二、全球化对区域规划理论发展的影响
全球化对区位论发展的影响
全球化对空间结构理论的影响
全球化对空间管制理论发展的影响
三、其他重要因素的影响
思考题:
1.简述区域规划理论的分类及演化特征。

2.简述区位论的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的特征。

3.杜能揭示的农业生产空间配置原理是什么?
4.韦伯是如何运用运费指向、劳动费指向和聚集指向来选择工业区位的?
5.分析廖什市场区位理论的方法特点。

6.简述克里斯特勒中心地理论的三个原则。

7.试述空间结构理论与区位论的区别。

8.简述书中各项空间结构理论的内涵。

9.简述书中增长极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主要区域发展理论的内容。

10.简述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态势。

第3章区域研究与区域分析
第一节区域系统及其发展要素
一、区域发展的系统论
区域系统特征:(一)综合性与整体性
(二)动态性与开放性
1.信息开放
2.物质开放
3.技术开放
4.人员开放
(三)空间性与地域性
(四)层次性与嵌套性
(五)自适应性与自组织性
二、区域发展要素
(一)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三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
2.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础条件。

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二)关于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1.原则
1)行业差异原则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3)经济合理性原则4)保护自然资源原则
2.方法
1)关于自然资源量的评价2) 关于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3)关于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
组合特征的评价4) 关于自然资源开放利用的效应的评价
(三)人口与劳动力
1.区域人口数量分析
1)性别构成2)年龄构成特征3)职业构成4)民族构成
2.人口增长分析
1)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2)人口的机械增长分析
4.劳动力供应分析
区域劳动力的供应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要求。

5.人口的分布分析
1)农业人口密度2)比较人口密度3)经济人口密度
(四)资本系统
1.资本供给与需求
2.区域资本形成
一般来说,资本主义形成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资本形成,包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形成;狭义的资本形成主要是指金融资本形成。

3.区域资本市场
一般来说资本市场主要有3个层次,国际资本市场,全国资本市场和区域资本市场。

(五)区域创新系统
1.区域创新概念
区域创新,是指在特定区域范围内发生的所有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的总称。

一般地说,区域创新呈现出区域差异性。

2.区域创新模式
1)创新环境2)产业集群3)高新技术产业空间4)地方系统生产
3.区域创新网络
创新网络具有开放性、高弹性、平等性等特性。

4.区域创新系统
去创新系统是由区域内各创新主体积极支撑机构有机构成的整体。

(六)区域制度
1.制度因素的作用分析
2.制度创新与区域发展
1)强制性制度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1)就省级政府而言,一般有进行制度创新的自觉意识。

(2)省级以下地方政府在制度创新观念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3)地方政府的“双重角色”与强制性制度创新的局限性。

2)诱致性制度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1)关于“招商引资”制度。

(2)关于农业企业制度面对加入WTO的挑战。

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一、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一)概念解析
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是两个有着密切联系,但又有一定区别的概念。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更多的产品。

经济增长主要受区域内外生产和消费的影响,除了表现为以上经济指标知道增加外,还表现为就业水平、人口规模、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并将最终导致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的演变。

(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1.生产要素投入
其实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两大类。

七,
2.区位条件
3.区域投资环境
区域投资环境包括投资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

投资的软件环境主要包括经济体制、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经济结构和社会环境四个方面。

4.区域外部环境
(1)区域经济关系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影响。

(2)国际经济背景对不同的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也不同。

二、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选择
(一)产业结构的概念及产业划分
1.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2.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
主导产业(支柱产业)、辅助产业(配套产业)和基础性产业
3.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资源的密集程度划分
自然资源密集型(简称资源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4.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
1.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
1)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
2)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
3)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协调如何
4)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5)现状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是高还是低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
(四)区域主导产业
1.主导产业的概念和特征
2.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1)产业关联效应基准
2) 增长潜力基准
3)生产率上升率基准
4)技术密集度基准
5)就业基准
6)可持续发展基准
三、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分析
(一)增长极开发模式
1.增长极的规划
2.增长及规划的应用
(二)点轴开发模式
(三)网络开发模式
(四)梯度开发模式
四、区域竞争力评价与提升
(一)区域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1.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遵循的原则
量化原则、一致性原则、简明易操作原则、独立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
2.不同层次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二)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的主要方法
第三节区域社会发展分析
一、人口与城市化
(一)人口与人口结构
1.人口
人口的概念需要从时间与空间的维度、数量与质量等基本的群体特征来定义,首先要与不同范围的区域
相联系,其次要有一定的历史时期或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

2.人口结构
3.人口结构的分类:人口的自然结构、人口的地域结构和人口的社会结构。

(二)城市化
1.城市化的定义
2.城市化的类型与测度
首先,城市定义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城市人口数量的统计,进而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和比较。

其次,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也将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

第三,一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是测度了农村人口项城市集中的数量过程,它不能反应城市化
的其他性质。

第四,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比重表示,只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相对水平,不能发硬城市化发展的总体
规模。

二、劳动力及其构成
(一)劳动力
劳动力是指从事劳动的人,包括正在从事劳动的人和要求从事劳动而由于种种原因为能从事劳动的人两部分。

(二)劳动力构成
1.性别构成分析
2.年龄构成分析
3.职业构成分析
4.民族构成分析
三、社区及其转型分析
(一)社区的概念与类型
概括而言,可基本将社区分为3类:
第一类概念是从地理边界与服务设施方面着眼。

第二类概念是从心理互动与利益关系方面着眼。

第三类概念是从社会变迁与参与行动方面着眼。

2.社区的要素:地域空间、人口、制度结构和情感观念
3.社区的分类
历史发展角度:流动性社区、村舍式社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空间特征:居住社区(生态社区)和精神社区
社区结构和特点: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二)社区变迁与社区转型
1.社区变迁
1)空间结构化变迁
2)成员结构化变迁
3)组织结构化变迁
4)社区文化价值观与行为规范的变迁
2.城市社区的转型
1)城市社区
2)城市社区的类型
3)城市社区转型
(1)单位制的社会化
(2)本地化向外地化的转型
(3)地方化向国际化的转型
3.农村社区的转型
1)农村社区
特征:地理特征、人口特征经济社会特征和文化心理特征
2)农村社区类型
非农业社区位于城市范围以外,在地理位置、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方面和农村关系密切,所以作为农村
社区的一种特殊类型。

此外,按社区的规模,有了形态来分类也有重要意义,他们体现出作为环境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分析
其间的共同规律可以为农村社区的改造和建设工作服务。

最后,以”农村——城市”模型为标准进行分类可把农村社区视为一个变化的有机体,反映出农村社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水平、发展趋势及其与城市之间的差别。

另外,可以依据多重要素对农村社区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区位、土地和经济业态七,等几个方面。

3)农村社区转型
(1)农村城市化多元动力机制表现在经济力、行政力、市场力、区位力
(2)农村转型模式
非农产业主导的慢速转型
大型建设项目影响下的快速转型
体制影响下的急速转型
四、社区发展分析
(一)社区发展的概念和模式
1.社区发展的概念
概括而言,社区发展是社会行动过程在社区中的具体化,它是人类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在具体社
区中,将社区要素有机地组合组织起来,根据社区的共同需求,协调社区中各种力量,充分利用社区内、外
各种资源,采取一系列的步骤,以更好地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从而使整
个社区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而,
2.社区发展的理论模式
1)系统模式
2)均衡发展模式
3)问题解决模式
(二)社区发展的内容及构成
1.社区发展的内容:社区主体因子、社区隐体因子、社区连体因子和社区载体因子
2.社区发展内容的构成关系
1)隐体——主体
2)主体——连体
3)主体——载体
4)隐体——载体
3.社区发展过程
1) 发现社区问题和需求
2)制定社区发展规划
(三)社区发展分析和研究方法
1.社区调查法
2.实地研究法
3.文献分析法
4.社区发展的综合分析方法
第四节区域发展支撑系统分析
一、区域基础设施分析
(一)基础设施概述
1.基础设施的概念
基础设施,泛指国民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及生活提供公共条件和公共服务的部门设施及机构的社会综
合体。

2.基础设施的分类
基础设施按照其职能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生产性基础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

3.基础设施的性质
(1)公共性(2)双重性(3)系统性(4)长期性(5)间接性
4.基础设施与区域发展的作用关系
(1)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
(2)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3)基础设施是经济布局合理化的前提
(4)基础设施是拉动和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5)基础设施是国防建设的组成部分
5.中国基础设施的发展历程
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传统计划经济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时期。

(二)区域基础设施分类
1.区域交通运输分析
1)交通运输现状分析
(1)区域现状运输网组成特点
(2)运输现状
2)区域交通运输发展条件分析
(1)区域交通地理位置特点
(2)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的自然条件
(3七,)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的经济条件
2.区域动力(能源)系统分析
1)一次能源分析
2)二次能源分析
3)用电分析
4)电力系统分析
(1)现状电力系统格局和负荷水平
(2)社会经济各部门发展对电力的需求
(3)区域动力资源特点和电力系统发展条件
3.区域水利系统分析
1)区域现状水资源利用
2)区域水资源利用发展需求
4.区域通信系统评价
1)区域电信现状分析
2)业务预测
5.区域防灾减灾系统分析
1)灾害分析
2)区域环境的灾害风险可接受水平的确定
(三)区域基础设施综合评价
1.评价原则:层次性、动态性、阶段性
2.方法:层次分析法(AHP发)模糊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
3.区域基础设施的评价因子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