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基础知识及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
1 、线索::(1) 以人物为线(2) 以时间为线(3 )以人物为线(4) 以事件为线(5) 以情感为线( 6 )以某物为线(7 )以题目为线(8 )明暗两线
2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 、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二.理清记叙顺序。

1 、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 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 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 。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 。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三、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1 、表达方式及作用
( 1 )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A 、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 )、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1 )肖像描写( 2 )外貌描写( 3 )神态描写( 4 )动作描写( 5 )语言(对话)描写( 6 )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B 、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 2 )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⑶抒情:抒情可分为:一是直接抒情: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二是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 4 )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 5 )记叙
四.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性词语。

1 、关键句是指:主旨的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和过渡句。

2 、作用:A 、从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句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B 、从内容上,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

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 等作用。

五、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

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提出独到的见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 )、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5) 、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6) 、对文中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

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

先用“我认为……。

”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做到观点鲜明之感,条理清楚,论证有力。

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要有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六、语言上
1 、题型:
( 1 )词语选用:方法: A 、从程度、范围、感情色彩上比较所给词的词义的不同。

B 、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 2 )文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方法: A 、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B 、一般是往前找;
C 、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专题三记叙文阅读
( 3 )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X X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 4 )运用有修辞赏析语言: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 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 ”的修辞手法,使( 能) “……”(套修辞作用)
( 5 )对文章语言的赏析:
七、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作用
1 、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2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 ”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3 、手法的作用:
(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 侧面烘托) 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 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八、给文段拟标题:(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九、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十、记叙文的人称:(1 )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 2 )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 3 )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十一、概括层意、段意、层意、中心。

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首段或尾段句、议论抒情句。

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②用概括法,概括出各层的意思。

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总结中心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附 1 :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 5 )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

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 )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 )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 )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阅读训练】
吃一口自己田里的米
杨汉光
我把母亲接到城里住,她的一亩三分责任田就租给同村的张六叔耕种,田租是每年300斤大米。

开始,张六叔把上好的大米送进城来,煮出的饭又软又香。

母亲说,张六叔心眼儿好,做什么事都不会亏待人。

可是两午后,张六叔送来的米就不好了,煮出的饭粗糙无味,难以下咽。

我不想吃这种饭,叫母亲也不要吃,但母亲照吃不误,她说吃老六送来的米,就想起乡下的田。

张六叔又一次送米来时,母亲抓起一把米,看了看问:“老六,我租给你的田专出这种糙米?”张六叔不好意思地说:“这种米是在城里便宜买的。

现在种田不容易。

”母亲说:“我知道种田堆。

这样吧,那田租减一半,你以后每年送150斤米给我就行了;但一定要我那块田种出的大米。

”张六叔非常感激,立即把糙米拉走,改进好米来。

大约又过了两三年,有一天,张六叔空手来我家,对母亲说:“老嫂子,这田是越种越难种了。

你是不是再减点田租?”母亲笑一笑说:“老六,我不跟你说田租。

我的田你照种,送多少米来随你的心意,十斤八斤也行。

吃一点乡下的米,我心里舒坦。


、此后,张六叔真的每年只送几斤米来。

我说:“这个老六叔,也大吝啬了。

”母亲说:“不要多讲,随他。

种田苦。

你看他头发都快白完了,老得多快。


谁知,老六叔还不知足,这年冬天,他进城来对母亲说:“老嫂子,种田实在难啊!你要贴百把块钱给我,我才敢种你的田了。

”一向宽容的母亲也撩不住性子了,她没好气地说:“老六,你不要得寸进尺;天下哪有倒贴钱粗田的道理?这田你不种就算了,我另租给人种。

”张六叔说:“那你就租给别人种吧。


我陪母亲回乡下的老家,处理那一亩三分田。

我许多年没有回老家了,看见村里新建了一些小洋楼,原来最穷的刘二叔也住上了洋楼。

母亲说:“刘二叔,心眼儿好,我们就把田租给他种吧。


我和母亲走进刘二叔的家里,说想把田租给他种。

可我们还没讲完,刘二叔就摇头拒绝了。

母亲说:“老二,你听我说完。

我是送田给你种,并不收田租,一年只要两斤米,吃一口家乡饭就行。

”刘二叔说:“老嫂子,要米你就拿,你的田我却不敢种,一年苦到头,连小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

我两年前就改跑生意不种田了。

你看河对面,野草长得最高的那一块就是我的田。

”我向门外望去,小河两边茫茫的田野上,确实
东一块西一块地长着高高的野草。

我和母亲再也不敢提租田的事。

母亲老了,已经没有能力回乡种田。

我们也不得不像刘二叔一样,让那一亩三分田生长野草,另外再拿钱交公粮、水费和这种费那种费。

第二年夏天,母亲一个人悄悄地又回老家去。

我不放心,追到老家。

那时正是收割稻谷的时节,田野上打谷机响个不停。

母亲顶着烈日,在她的一亩三分田上割野草,我站在田边问:“妈,你干什么?”母亲说:“这么肥的田丢荒可惜啊!”母亲连头都不抬一下,比手颤巍巍地割着野草。

我理解母亲对土地的深情。

我不忍心劝阻母亲,但又不愿让她受苦。

于是只好走下田去,递给母亲一瓶矿泉水,接过她手里的镰刀。

从此,我每年都请人耕种母亲的一亩三分田。

虽然田里的收获远不够我支付工钱,但我依然坚持下去,只为让母亲能吃上自己田里的米。

1、这篇小说围绕一亩三分责任田展开故事情节。

请简述情节结构。

答:
2、母亲对土地的一片深情是在怎样的矛盾冲突中层现的?
答:
3、张六叔“心眼好,做什么事都不会亏待人”,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
4、母亲进了城,还想方设法去耕种乡下的责任田;刘二叔住在乡下,居然让自己的责任田长满高高的野草”,你认为刘二叔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答:
5、母亲既随儿子进了城,对一亩三分责任田还念念不忘,真是为了“吃一口自己田里的米”吗?
答:
6、我”倒贴钱请人耕种母亲的一亩三分责任田,真的“只为让母亲能吃上自己田里的米”吗?
答:
7、结合你的生活感受,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的看法。

答:
十二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件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5分) (朱自清《春》)
8.选段从、、、等感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2分)
9.画线的语句采用引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的特点。

我们所学过的古诗(词、曲)中有许多扣住季节特点写风的佳句,请默写一句并指明季节。

诗句:季节:(3分)
沛公至咸阳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

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

汉王所以具①知天下隘塞,户口②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③。

导读:“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一“皆”一“独”,将萧何的“深谋远虑”刻画得淋漓尽致,刘邦得萧何可谓天助也③。

注释:①具:通“俱”,全,都。

②户口:人口。

③者……也:裹判断。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2.以何为丞相( )( )
3.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
二、翻译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萧何是刘邦的谋士,夺得天下的功臣之一,刘邦得天下,其功不可没,历史上还有一个关于萧何和韩信的著名典故,即___________。

齐欲伐魏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

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

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③,而擅其功。

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④其兵、弊⑤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导读: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

注释:①淳于髡(k 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

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

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

③无劳倦之苦: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

④顿:困倦,这里是“使……困倦”的意思。

⑤弊:疲劳,这里是“使……疲劳”的意思。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天下之疾犬也() 2.各死其处()
3.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 4.谢将休士也()()
5.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二、翻译:
1.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山者三,腾山者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与寓言故事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四、寓言故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母亲租田给张六叔刘二叔拒绝租种母亲自己下乡去收拾荒田“我”倒贴钱请人耕种。

评分说明:意对即可。

此题3分。

2 张六叔得寸进尺,要求减租母亲一再退让,求他租种。

评分说明:答出冲突事件,冲突比方给3分。

此题3分。

3、开始按租约送来上好的大米;种田困难后,买糙米送来,母亲不满意,拖回糙米;换送好米;种田越来越困难,仍按要求送点好米来;实在种不下去了,实话实说,不种了
评分说朋:举出张六叔种田困难下守约送米的具体表现即可。

此题3分。

4.答案略。

评分说明;言之成理即可。

此题3分。

5、吃—口自己田里的米只是表象,表达的是母亲对土地的热爱和深情,不愿失落自己的根。

评分说明:大意正确即可。

此题3分。

6、尊重母亲对土地的深情,成全母亲的心愿。

评分说明:大意正确即可。

此题3分。

7、答案略。

评分说明:言之成理即可。

此题3分。

8.触觉、嗅觉、视觉、听觉(2分。

每空0.5分)
9.第一空:温暖、柔情(或:暖和温柔、温柔)(1分) 第二空写诗句(1分) 第三空指明季节(1分)(3分。

写诗句具有开放性,课内课外均可,但所写诗句一定要用风的本义扣季节特点,否则不记分。

最佳答案及允许的答案举例:
写春:东风无力百花残春风又绿江南岸夜来风雨声春风吹又生
随风潜入夜风正一帆悬(春、夏均可)
写夏:清风半夜鸣蝉夜宋南风起风吹草低见件羊(夏、秋均可)
写秋: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金风荡,飘动桂花香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古道西风瘦马八月秋高风怒号长风万里送秋雁俄倾风定云墨包
林暗草惊风(秋、冬均可)
写冬:北风卷地白草折风掣红旗冻不翻夜阑卧听风吹雨风劲角弓鸣
忽如一夜春风来(冬、春均可)
不合要求的诗句举例:风景旧曾谙风烟望五津襄阳好风日风雨不动安如山
长风破浪会有时衣冠简朴古风存山河破碎风飘絮
齐欲伐魏
齐国要攻打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极其狡猾的兔子。

韩子卢追逐东郭逡,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

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

农夫看见了,没遭受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

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百姓疲乏,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身后,坐收农夫之利呀。

”齐王害怕了,遣散了将帅,让士兵回家休息了。

一、l.快2.分别3.怕,担心4.辞去、遣散使(让)……休息5.独得,据有
二、1.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狡猾的兔子。

2.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

3.农夫看见了,没有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

三、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不要因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四、寄寓了一定道理,对人们有一定警示作用。

沛公至咸阳
刘邦攻破咸阳后,手下的一些将士们都争先恐后地奔向秦朝的国库,把里面的金帛财物都分了,而萧何唯独先进入秦丞相府,把丞相、御史的律令、图籍都收藏起来。

后来,刘邦成为汉中王,任用萧何做丞相。

项羽和众诸侯们到了咸阳,烧杀抢掠一番离去。

刘邦之所以了解天下的各处险要、人口的密与稀、人民的强健与柔弱、百姓的贫苦,都因为萧何完备地得到了秦的图籍。

一、1.跑2.用做3.……的原因
二、汉王刘邦之所以了解天下各处险要、人口的密与稀、人民的强健与柔弱、百姓的疾苦,是因为萧何得到了秦的图籍。

三、萧何月下追韩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