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的启发教学的几点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中的启发教学的几点思考
布鲁姆?乔伊斯说:“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
”教会学生思考,就是要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教师的教法影响学生的学法。
”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交给学生学习方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那么,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下面就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提问启发法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
因此,在语文课教学中,运用问题启发法,有助于打开学生的心扉,促使学生思考,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药》时,学习到最后一部分时,其中有一句是这样写的:“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更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出现羞愧的颜色……”这时,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来启发学生对文章作更深刻的理解:儿子为革命而牺牲,为什么还“羞愧”?这一提问,不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的激情,而且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挖掘文章的深层意蕴。
二、比较启发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将两种事物进行比较,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使之更能准确认识事物的本质。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来比较的事物、现象是很多的,诸如可以是同一作家的改稿与原稿的比较(在词语选用的不同),也可以是不同作家同一题材间的比较,或者不同创造方法间的比较等。
下面选择几种方法谈谈比较启发在教学中的作用。
1.前后用词不同的比较。
我们知道,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成形的作品是要经过多次修改才能完成,其中自己在选词用句方面是特别注重的,在古代就是所谓的“炼字”。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选用,就有一段选词的佳话。
下面我们就以鲁迅先生的《七律?惯于长夜》中“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为例,谈谈改稿与原稿的不同所产生的作用。
原稿为“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
”改稿与原稿比较,其中不同在于改稿用“忍看”、“刀丛”,原稿用“眼看”、“刀边”。
从词语的表意来说,“忍”表现出一种痛苦
的心情,在看中充满愤激;“眼看”包含无可奈何地看。
在“忍看”中,充分地表现了作者的义愤和国民党反对派的凶残。
“刀丛”是复数,范围大,比“刀边”更能形象表明国民党反对派挥舞屠刀,肆意杀害革命者的暴行。
2.同题材文章间的比较。
相似文章间的比较就是把同类体裁,或者相同题材,或者语言风格等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比如,宋朝
周敦颐的《爱莲说》和清朝李渔的《芙蕖》。
《爱莲说》显然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运用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但以抒情为重;《芙蕖》重点在于介绍荷的用途,把说明、描写、抒情有机结合起来,但以说明为主。
这样,通过比较,我们就可以知道前者是抒情散文,重点在于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让人有所感;后者是说明文,重点在于介绍事物特点,让人有所知。
3.同一篇文章中的比较。
比如,《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文章中就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愚公与智叟从取名上形成对比,而且名字与各自的行为也形成鲜明的对比。
文章中,通过他们对“挖山”的一席对话,真正的表现出“智叟不智,愚公不愚”的思想。
又如,鲁迅的小说《故乡》中,作者描写了少年闰土和成年闰土。
少年闰土的活泼健康、伶俐机敏,而眼前的成年闰土却形容憔悴,神情麻木。
通过比较,学生感受到闰土的变化如此之大。
这样,前后对比,启发学生的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使闰土发生如此变化,这对探究文章所表现的深层意蕴奠定基础。
三、形象启发法
1.运用比喻方法。
运用比喻就是运用学生熟知的事物作比喻,启发学生联想的一种启发方法。
由于语文课表现的思想意蕴较为深厚,因此,教师运用比喻的方法,寓抽象于形象,寓复杂于浅显之中,这样,就有助于学生理解或感悟课文的思想性。
比如,学习鲁迅在《故乡》中说到“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什么是希望?美好的生活。
然而,作者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而是运用比喻,把希望喻为路:希望如路一样。
路是人走出来的,那么,希望也需要人“走”出来的。
这就形象的启示我们,路是人走出来的,而美好的希望也是要经过人们的努力才能实现。
要想改造旧世界,建设新社会,就必须斗争。
2.运用故事方法。
故事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征。
运用故事方法就是对课文中一些极为抽象的,或者学生难以理解的意蕴,运用故事给予说明,让学生去感受和理解。
比如,学习李白的《赠汪伦》,可以先讲有关诗歌的一段佳话。
又如,学习两汉乐府诗《陌上桑》,教师可以抓住行人的行为,把使君与罗敷的对话改编成故事。
这样,学生不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思考不同的人对罗敷产生同样的感受,但也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这不但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而且还会让学生理解美感的共同性,或者阶级性特征。
总之,课程教学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现象,大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从而实现对新知识的建构的要求。
语文课堂点拨的策略
一、“精讲点拨”的策略
1.钻研教材,了解学生
教材是最重要最基础的课程资源,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精讲的对象。
所以,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习惯备好课,确定哪些内容需要讲,是详讲还是略讲,哪些知识需要练,是简练还是反复多练。
而且备课时一定要吃透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多想几种可能性,对课上新生成的资源要做到心中有数。
另外对于不同的课,还要结合不同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案。
我们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样教”,更要备“学生怎样学”,要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去备课。
由此可见,备好教材、备好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2.教师精讲点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精讲”不是一味的少讲,讲的浅显。
而是讲该讲的内容,在讲的过程中注意语言的提炼与思维的点拨。
3.利用多媒体进行“精讲”
多媒体教学可以扩充信息量、增加教学密度,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到精讲,可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
二、精讲点拨的方法
1.发散点拨
所谓发散点拨,就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
2.迂回式点拨
它是指教师不直接点明,而是从旁的、暗示地进行点拨,或言在此意在彼的启发;或旁敲侧击的暗示;或迂回曲折的诱导。
3.直接点拨
它是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直截了当、开门见山、一语破的点拨的点破方法。
4.辅助性点拨
它指的是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智力水平或努力程度不够等原因,在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显得力不从心时,就需要教师一臂之力。
5.收敛点拨
它是与发散点拨相反的一种点拨方法,是指某一个问题仅有一种答案,为了获得这个答案,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将思维直指这个答案的点拨技巧,是教师为集中解决某一问题由面到点、由此及彼进行点拨。
总之,通过精讲点拨,使学生从中学会思考的方法、学会明辨是非的方法、学会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拓展,视野更开阔,能力得到提升。
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在关键处和疑难处对学生进行精讲点拨指导,引导学生顺利高效地学习,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