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修辞学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修辞概说
第一节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第一节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一、中外古代史上的修辞研究:
(一)古代希腊人很重视修辞的研究。

公元前5世纪:伊梭克拉兹《修辞术》;
“强调巧妙的言辞和虚伪的论证”----“诡辩术”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修辞学》。

“在任何问题上使用有效的说服方式的能力”
(二)我国历史上的典籍中就有了修辞、风格的零星片段的言论
1、我国修辞研究最早的文献见于孔子的《论语》。

“辞达而已矣。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
他的论述在中国修辞学史上具有开创作用。

2、¡°修¡±和¡°辞¡±的连用,最早见于《易》:
“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体现中国的文化蕴含:1、2、3、
3、西晋陆机的《文赋》对修辞方法、修辞技巧进行了论述。

4、南朝的的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对修辞有很深的论述,在我国修辞学史上的地位很重要。

5、唐朝刘知几的《史通》中对修辞的论述也很多。

6、宋代陈骙的《文则》是第一部专门论述汉语修辞的著作。

二、近代修辞研究状况:
“年轻”的学科:
1、1920年,法国人巴意建立以表现手段为研究对象的风格学,大大拓展了修辞学的研究领域。

2、在我国,“五四”以后开始了对修辞学的研究。

修辞学研究有两种倾向:
一种以模仿西方的修辞学为主,唐钺为代表《修辞格》1923年;
一种以辑录古人的说法为主,《中国修辞学研究法》;
1、1932年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最为代表。

他特别提出:¡°惟题旨情境为第一要义。

¡±
2、吕叔湘、朱德熙两位先生合写的《语法修辞讲话》。

3、张弓先生的《现代汉语修辞学》。

4、张志公先生的《修辞概要》。

5、刘焕辉、吴士文等先生的著作。

中国最重要的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
《修辞学发凡》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它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正式建立。

张先生在贵州电大讲学张志公先生的《修辞概要》
第二节修辞的性质
一、什么是修辞?
1、“修辞”一词的两种用法
名词:——修辞规律、修辞学(方法、技巧、或规律)
动词:——修辞活动(人们对它的认识或描述)
①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

——鲁迅《致李桦》②这首诗歌,意境深远,技巧高,修辞好。

——章华《诗歌赏析》③要使文章写得好,恐怕总得懂一点逻辑、文法、和修辞。

——郭沫若《关于文风问题答〈新观察〉记者问》
2、修辞的定义
修辞:是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表现手段,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活动。

语言中表达同样一个意思,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例如:(1)她很漂亮。

(/美/俊/好看/靓/喜欢人/稀罕人)
上面使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样的意思,各有不同的语体风格和方言色彩,因此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变换表达方法
(1)一提起她来,十里八村没有一个不说她漂亮的。

(使用双重否定,加强肯定)(2)她长得鼻子是鼻子,眼是眼的,越端详越好看。

(使用熟语描写)(3)她长得好像仙女一样。

(明喻)(4)都说王晓明漂亮,她比王晓明还漂亮。

(衬托)(5)她可是百里挑一的大美人。

(夸张)(6)她就是咱村的“七仙女”。

(借代)(7)看见她一眼,这辈子就算没白活。

(夸张)(8)她是现代的赵飞燕、东方的维纳斯、中国的戴安娜。

(排比)
3、关于修辞的三个概念
修辞活动:即交际活动,就是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活动。

修辞规律:修辞活动中的规律,即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

修辞学:就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和科学。

修辞学研究的范围:修辞现象、修辞规律
(1)你应该用自己心灵的感受去修辞它。

(2)你这样描写秋夜不合修辞。

(3)我们必须要学好修辞。

(4)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
答案:
(1):修辞活动(2):修辞规律(3):修辞学(4):修辞方式
二、修辞与语言三要素
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
修辞与语音、词汇、语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其主要区别表现在:(1)性质和作用不同:修辞不是语言的要素(2)研究的对象不同:语音词汇语法
2、其主要联系表现在:(1)修辞凭借语音表达,语音也能构成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段;(2)许多修辞手段是通过词汇来实现的,修辞学与词汇学关系非常密切; (3)语法管的是通不通,修辞管的是好不好。

三、修辞与逻辑
(一)什么是逻辑
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和规律。

修辞则是语言的恰当运用,是正确思维的最佳表达形式。

如“这里的少年壮如山”
(一)修辞和逻辑的关系
1、逻辑要求使用概念准确,修辞也是如此。

例如:“在马路上不带领小孩最危险。


2、修辞要遵循逻辑规律,判断要准确。

例如:“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指引你走到黎明。


3、逻辑和修辞在推理上都要求因果有据,有说服力。

例如:“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马克思《一八四八—一八五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4、不能机械运用逻辑尺度去衡量修辞,例如:(1)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杜甫《古柏行》)
(2)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臧克家《有的人》)(3)丹唇未启骂先闻。

第三节修辞与语境
一、语境的含义
(一)语境研究的形成与发展:
1、国外关于语境的研究:
20世纪40年代英国伦敦创始人:弗斯
“言语环境中的完整的话语才是真正的语言事实“的学说,初步阐述了言语环境中研究话语的理论和方法”。

2、我国语境研究概况:
陈望道在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中说:¡°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提出了¡°六何¡±说。

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
(二)什么叫语境?
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具体环境,也叫言语环境。

(三)语境的分类:
1、内部语境:指一定的言语片段和一定的上下文
天色将黑,他睡眼朦胧地在酒店门前出现了,他走进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

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台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鲁
迅《阿Q正传》)
赏析:在孔庆茂《钱钟书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把凡与钱先生有关的文章、书籍都找来阅读,越来越发现钱先生的魅力和伟大,自己的学习、生活似乎也‘一切向钱看了’。

渐渐地,我便萌发了写《钱钟书传》的念头来。


2、外部语境:
(1)定义:外部语境指存在言语片段之外的语言交际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也叫大语境广义语境。

(2)客观因素:指话语交际的社会环境,包括交际时的时代背景,具体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因素;
(3)主观因素:指交际者的身份、职业、思想、修养以及心境等。

客观因素: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朱自清《背影》)
刘沧浪的话剧《重庆谈判》第四场,
蒋介石问毛泽东:¡°第一次见面是在广州吧?¡±
毛泽东说:¡°是的。

是在中山先生的官邸¡±。

文化上的差异就会导致语言理解上的差异,容易出现偏差,产生歧义。

“狐狸”:英国人喜欢用“狐狸”赞美妻子的贤惠聪明,
中国人却习惯于用“狐狸”比喻人的狡猾、奸诈。

“你吃过饭没有”:汉族人礼貌用语,打招呼。

外国人:就会以为你要请他吃饭。

“Youarealuckydog”:英语:“你真是幸运儿”。

直译成汉语就会成:“你是一条幸运的狗。

主观因素:身份
不同身份的人在修辞手段、修辞方式上形成不同特点;工人农民喜欢用通俗的谚语、歇后语来表达
知识分子喜欢引用诗词名句、格言来增强效果;文艺工作者常用形象化手段,科技工作者多用逻辑手段。

例如:明朝人赵南星在《笑赞》中讲了则笑话:一秀才买柴曰:“荷薪者过来。

”问曰:“其价几何?”秀才曰:“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

”卖柴者不知说什么,转身就走了。

二、修辞同语境的关系:
1、语境赋予修辞以确切的含义:
(1)语境可以确定变化了的语言的含义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水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

(夏衍《包身工》)
(2)语境可以赋予特定的具体语言以感情色彩。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鲁迅《孔乙己》)
(3)语境可以排除歧义;
“她在输血”,有三种含义:A、B、C
她体质很差,现在在输血。

她是B型血,为了抢救一个病人,她在输血。

张医生现在没有空,她在输血。

(4)语境可以揭示文外之意,使文章造成曲笔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2、语境决定修辞同义手段的选择和运用
(1)修辞同义手段的选择和运用,由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决定。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推”’和“敲”。

“一句话百样说”
鲁迅说:“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富兰克林说:“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2)不同的交际对象往往决定发话者不同的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一个地位所要求的规范的总和。

英王维多利亚的故事:女王、维多利亚、妻子。

《战国策·卫策》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卫人迎新妇。

妇上车,问:“骖马,谁马也?” 御人曰:“借之。

” 新妇谓仆人曰:“拊骖,无苔服!”车至门,扶,教送母:“灭灶!将失火!”入室见臼,曰:“徙之牖下,防往来者!”主人笑之。

此三言者,皆要言也,然而不免为笑者,蚤晚之时失也。

三、利用不同语境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1、社会和时代
话语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发送的,时空因素能够给话语意义的理解提供一定的语义指向。

“你放着吧,我来摆.”
“你放着吧,我来拿.” 《祝福》
长篇小说《六十年的变迁》里:
季交恕问方维夏:“你知道这个消息吗?”
方维夏:“什么消息?”
季交恕:“蒋介石开刀啦!”
方维夏:“什么病开刀?”
季交恕:“你还睡觉?杀人?……”
方维夏没有联系1927 年革命形势的变化,就不明白“开刀”两字究竟指什么,需要别人作进一步的解释。

2、题旨情境:
在写作中如何遣词造句,如何组段成篇,如何修辞,都必须根据文章所表达的具体情境,因人,因事,因景而定。

如古代诗人任翻,在浙江台州一寺院游览,
“前村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诗中的“一”早已被人改成了“半”字。

任翻连称“台州有贤人。


如鲁迅《药》有段华大妈和华老栓的对话:
“得了么?”
“得了。


3、对象
A、交际对象(听话者)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弹琴要看听众”;
“您今年高寿?”
“盐”、“食盐”、“氯化钠”
B、谈话所涉及的对象
凤姐“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堆笑,下头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李纨是“第一个善德人”;迎春是“二木头”;
探春是“玫瑰花”。

4、场合
场合是指一定的时间、地点中,具有某种特点的人相互交际的具体状况,除了时间地点外,它还与交际的目的、范围、对象、方式有关。

如周总理出访朝鲜,就把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比作鸭绿江水长流不断;出访尼泊尔,就把中尼两国人民的友谊比作喜马拉雅山巍然永存。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故事,描写曹操行刺董卓未成,逃亡到他父亲的好友吕伯奢家。

晚上,曹操听见后堂有人说话:“缚而杀之,何如?”
第四节修辞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一、表现在词语的运用上
1、运用新鲜、创新的词语:
某些有关概念、思想的表述,不一定能找到常用的恰当词语,这时往往需要采用新鲜的说法。

创新是语言发展的表现。

词语:热门、国脚、倒爷、老外、后发制人、豆腐渣工程、
卖点(卖场)、伊妹儿、擦边球
2、运用灵活多样的词语:
创新的方式以“辞格”的形式固定下来。

一旦交际可以依照格式进行。

例如:家庭妇男法盲一箭三雕后进(生)妻管炎网虫
二、在句子的表达上
1、句式的选择是和内容、创意紧密地联系着的。

喝“明天”的牛奶吃“明天”的面包
生产日期,你和谁逗着玩?
请分析创意和表达效果?
2、可以采用某种具有表现力的特殊手段,提高表达的效果。

①一道公文背着39颗印章旅行(主题)
希望有关部门舍繁就简,多办实事,加快住宅建设步伐(副题)(1980年9月19日《文汇报》)
② 《泪洒新加坡魂断罗马路》
第二章词语的锤炼
第一节什么是词语的锤炼
第一节什么是词语的锤炼
一、词语锤炼的含义:
1、我国历史上对词语锤炼的解释:“炼字”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中说: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无妄也。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
“语不惊人死不休”
2、定义:指对语言的词汇进行有目的的选用和调遣。

例如:
(1)杜甫《曲江对雨》:林花著雨腌脂○,水荇牵风翠带长。

(2)《多恼的多瑙河》
二、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
1、准确朴实:“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
名称、用语要准确。

在政治性活动中:“中国政府代表团”“中央政府代表团”
文艺作品:“我是一个孤儿倒好!我不能算孤儿,我是你们的一个弃儿!”
2、简洁有力:要求遣词用字不要烦冗拖沓,做到俭约而有分量。

他从汤河上的家乡起身的时候,根本没预备住店的钱。

他想:走到哪里黑了,什么地方不能随便滚一夜呢?(柳青《梁生宝买稻种》)
选用引人入胜和发人深思的词语。

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

鲁迅的作品惜墨如金,但字字玑珠,耐人咀嚼。

例如《故乡》中的一段: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喜欢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文章题目、新闻标题受字数限制,在简洁有力方面要求很高。

(1)哭泣的原始森林(《文摘报》)(2)残疾人不是残废人(《北京电视台》)(3)冰上玩耍注意安全冰窟又吞噬两命(《北京晚报》)(4)他“捞”到了一付手铐(《工人日报》)(5)南京一律师盲目追求知名度贪官“包装”竟成廉洁干部(《报刊文摘》)
3、新鲜活泼
清代李渔说:“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

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信(确实)。

” (《闲情偶记》)
语言要做到新鲜活泼,很重要一点就是词语要用得巧,用得奇,韵味深厚,情趣盎然。

新闻语言,尤其是标题,特别重视词语的新鲜活泼,因为这样才能吸引读者。

例如:
(1)打它个“短、平、快”——发展对外劳务承包业的探讨(《人民日报》)
(2)限期扭亏为盈否则调整领导班子
昌平县对76个亏损企业亮“黄牌”(《北京日报》)
(3)什邡15家乡镇企业“安乐死”(《中国青年报》)
(4)中关村大学生创业风起浪涌盖茨神话要出北京版
(《北京青年报》)(5)北京商家忙“变脸”(《北京晚报》)
(6)奶牛冷冻胚胎移植获得成功首批“双重国籍”奶牛犊诞生(《文汇报》)(7)唐国强洗心革面做“雍正”(《北京晚报》)
文艺语言选择富于变化的修辞手段。

例如: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
4、生动形象
心理学认为形象生动的词语可以唤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对客观事物获得真切的感受。

古典诗词艺术魅力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其中的“闹”字确实好:
鲜花怒放,蜂飞蝶舞……
一切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的联想和想象都会被调动起来,用以丰富诗的意境。

清末文论家王国维赞叹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矣。

”(《人间词话》)
巧用辞格:①少寄贺卡多留绿色(《每周文摘》)②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1936年2月《沁园春·雪》
③但是,被查处的50多个违法毁林者中,都是平民,问题性质严重的干部和他们的子女,全都安然无事。

群众感叹说:“抓了穿草鞋的,放了穿皮鞋的。

”(《文摘报》))
三、词语锤炼与运用的几种方法
1、精心挑选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与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

我们必须继续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不可,仅仅发现与这些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相类似的词句是不行的,也不能因思索困难,用类似的词句敷衍了事。

”挑选词语的艰辛和应有的严肃态度。

选出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

①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

因为我以为(知道)是没有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鲁迅《风筝》)②另一位先生听得厌烦。

把嘴里的香烟屁股扔(掷)到街心,睁大了眼睛说……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对动词的选用:
在语言运用中选择含义适切的词语,对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增强语言表现力有极大的作用。

例如:③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在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地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

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鲁迅《药》)
2、修饰点染
句子中的某些词语,一经修饰点染,就会增加信息含量,富于感情色彩。

文艺作品中不难见到,在新闻报道以及其他作品中也常常运用。

例如:悲剧制造者的悲剧夏斐生母自缢身亡(《人民日报》)
一些名词性词语加上某些修饰语,常常会表现出对象的特点,例如:“故事爷爷” “英语奶奶“ 超出组合习惯的词语
例如:马列主义老太太奶油小生高价姑娘
超生游击队胡子工程豆腐渣工程拉锁马路
修饰成分和被修饰成分不和谐、不协调,
具有讽刺、戏谑、批评的独特效果。

带有感受
①蓬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他急忙回转身去,那秀才便拿了一支大竹杠站在他面前。

(鲁迅《阿Q正传》)
②潘月亭——一块庞然大物裹着一身绸缎。

(曹禺《日出》)
③但他钻到第三——也许是第四——层,竟遇见一件不可动摇的伟大的东西了,抬头看时,蓝裤腰上面有一座赤条条的很阔的脊梁,脊梁上还有汗正在流下来。

(鲁迅《示众》)
3、巧妙配合
(1)同义相别
她从外屋转到里屋,又从里屋走到外屋,东摸摸,西碰碰,看看玻璃窗,瞧瞧门扇。

(2)反义相对
在上下文中利用反义词语的相互对峙形成照应。

例如:
①我很丑,可我很温柔。

②我不美丽,但我挺拔——重残人“助残日”出书回报社会(标题北京晚报)
③“女儿村”有了男子汉(标题文摘报)(3)同音相谐
利用谐音构成词语之间的相互配合。

例如:
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老舍《茶馆》)
品味品位(标题老醋)
大家动手扫“大家” (标题北京晚报)
(4)同素相配
先面试后口试如今幼儿也够累(标题文摘报)
让英雄流血不流泪(标题北京晚报)
(5)同词复现
采用同一个词重复出现来照应,这种配合,既是词形上的,也是词义上的。

①虽然在寨子上种地远了许多,但劳动不曾停止过一天,因为手一停止,嘴巴竟跟着停止。

(柳青《一个女英雄》)
②从今天起“下岗”一词“下岗”了(北京晚报)
③钟声胡同为何传来神秘钟声(北京晚报)
新闻标题中这种用法很多。

例如:
(1)献出友谊赢得友谊北京友谊医院受到社会赞誉(《北京晚报》)(2)石景山区添石景(《人民日报•海外版》)(3)无锡有锡了(《人民日报》)(4)羊教授羊年话羊(《人民日报》)
第二节词语锤炼的内容
一、词语意义的锤炼
(一)同义词语的选用
(二)词语的活用
(一)同义词语的选用
(1)同义词列
把那些表示同一客体概念而有修辞分化的同义词语,归并为同义词列;
然后确定一个有代表性的最常用的词作为该列的中心词;
得体性原则是同义手段选择的指导方针。

例如:男人---男、汉、夫、士……男子、汉子、男的、爷们、爷儿、男士、男同胞官人、丈夫、儿男、须眉、壮丁、男子汉、男人家、男子汉大丈夫…… 吃---服、吞、嚼、啃、尝……
塞、填、衔、咀嚼、啊呜、吞咽、享用、下箸、就餐
用膳、动筷子、填肚皮、喂肚子、狼吞虎咽……
(2)词语语体的分化:
同义词语归并之后,分为通用词语、谈话词语和书卷词语三大类。

中心词----男人
通用词语---男人…… ?
男子、男子汉、男子汉大丈夫
谈话词语----男的、爷们…… ?
汉、汉子、爷儿、丈夫、男人家、男同胞、男士
书卷词语----夫……
士、儿男、须眉、壮丁、官人
(3)准确运用同义词的作用:恰当地选择同义词,是取得最佳修辞效果的基本功。

例如: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鲁迅《孔乙己》)
......这只是我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鲁迅《故乡》)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酵。

(李白《襄阳歌》)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秦观《鹊桥仙》)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辛弃疾《水龙吟》)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李白《关山月》)
2、多义词语
要恰当地使用多义词语,就要清楚地辨析词义,了解词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选择最恰当的义项。

老人①年岁大
徐老② 老年人
老了人了③婉辞,指人死
老手④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的
老朋友⑤很久以前就存在的
老脑筋⑥陈旧
老地方⑦原来的
芹菜老了⑧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
鸡蛋煮老了⑨(食物)火候大
老迟到⑩经常
具体使用的时候要恰如其分:
1、当我们渐渐老去的时候,才感觉到生命的可贵。

“老”:“年龄变大、衰老”。

2、我们是老交情,已经快有十年不见面了。

“老” :“很久以前就存在的”。

3、“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鲁迅《祝福》)“老”的意思是“死亡”。

4、“因为老下雨,所以把我泡成这么大了。

”阿凡提说。

(《阿凡提的故事》)“老”的意思是“经常”。

(二)词语的活用
1、定义:有时出于表达上的需要,要对某些词语“变通”使用,有意改变其词性和功能,这就是词语活用。

2、作用:可以使得言语表达生动形象,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独特效果。

3、类型:
(1)程度副词+名词,如:吴天亮说完就走了,很首长,也非常男人。

(石钟山《幸福有多远》)
周渔的头发被处理成卷曲的长发,看起来很女人。

(《北京晚报》)
(2)否定副词+名词,如:香港并不¡°香¡±,也不¡°港¡±。

(蒋子龙《过海日记》)
他的创作一点也不尤利西斯。

(3)比+名词+还(更)+名词,如:这家伙真是比葛朗台还葛朗台。

(4)越来越+名词、越+名词,如:越精华的文章,越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品读。

自从当了科长,他变得越来越野心了。

二、色彩的锤炼
词语的色彩一般是指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联想色彩。

恰当选用词语的不同色彩,可以增强言语运用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一)词语的感情色彩
感情色彩褒贬色彩;
它反映说话人对所陈述事物的态度和感情。

褒义中性贬义花儿花
教导教唆风采品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