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 诗歌的比较鉴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 诗歌的比较鉴赏
-2-
关键1 掌握必备知识 比较鉴赏角度
意象比较
语言比较 表达技巧比较 思想情感比较
意象自身的特点 意象自身包含的传统内涵 表现作者情感 表达特点 结构特点 熟悉各种术语与内涵 同一诗人不同情景的情感 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景象的情感
-3-
关键2 解题策略 1.通读诗词,了解大意 通过比较鉴赏诗词,把握其主要思想内容和主要写法, 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 2.结合题干的比较角度寻求异同。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总体分析,又要具体分析。
-27-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 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借助诗歌注释及关键意象, 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继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知识 储备,具体分析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本题考查两首 诗结尾方式的特点。第一首,“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两句借用钟子期和俞伯牙的典故喻己,紧扣上文,这是采 用议论的方式结尾,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为严谨,表达出诗 人知音难觅的孤寂落寞之情。第二首,“不觉碧山暮,秋 云暗几重”以景结情,两句写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 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 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这是以感觉时间过得快来表现 听者沉浸于琴声达到入神的状态,衬托出弹者技艺高超。
-10-
③抒情方式上,“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 乡”,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 感伤。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 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 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 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 感人的友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 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11-
[2020·天津高三三模]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作答。 感遇(其一)①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12-
古风② 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注】①《感遇十二首》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 作。②《古风》大约作于李白应诏入长安的第二年 秋天,此时由于一些人的挑拨,唐玄宗开始疏远李白。
住诗歌中关于“兰”的诗句内容概括。“兰叶春葳蕤”,春 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而“葳蕤”二 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诗人 写了兰叶的葳蕤,接着说,兰叶如此这般的生意盎然,欣欣 向荣,自身就形成一种美好的节操。“草木有本心,何求 美人折”则淋漓尽致地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 志趣给表现出来了。这正与“兰”的品性一致。而李诗 写“孤兰生幽园”,孤独的兰生长在幽深的园子里。它们 的共同点:生长在幽僻的环境中,依然保持自己的品质。
-18-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 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 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进行分析。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 都表达着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 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 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 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 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 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张诗,从全诗看,作 者使用了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或者借景抒情或者象征) 的手法。“兰”和“桂”是作者寄托情感的意象,作者借
-23-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比较鉴赏能力。做这类题: ①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 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 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手法 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③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 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 层次分明。C项,第一首诗提到了弹琴的时间“月夜”, 第二首诗中“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也暗示了弹琴 的时间,故选项中“都没有写弹琴的时间”有误。故选 C。
-28-
[2020·北京潞河中学高三三模]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 下面小题。
十亩之间①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②兮,行与子逝③兮。
采桑女 [唐]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④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⑤,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①选自《诗经·魏风》。②泄泄:和乐的样子。 ③逝:回。④侵晨:清晨。⑤里胥:乡里小吏,与里正相当。
-24-
5.咏乐诗中往往会融入诗人的感慨。下列分析正确 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融入自己听不懂幽人所弹琴曲、不能做其 知音的愧疚之情。 B.第一首隐含了对弹琴之人在洁白的雪花纷纷飞扬 中乱弹琴的批评。 C.第二首用“为我一挥手”表达蜀僧用弹琴的方式来 寄寓离别之悲。 D.第二首用“客心洗流水”表达听了动人的琴声后受 到陶冶的感受。 答案:D
-17-
3.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的感情 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张诗写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 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诗人用 兰桂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表达了不慕求虚荣、 不求人知的品质及孤芳自赏、洁身自好、坚贞清高 的气节,展现了恬淡从容、超脱物外的襟怀。②李诗 借兰花生于幽园、被荒草埋没、环境恶劣、无人欣 赏的处境,表达了自己空有才华和抱负却无人赏识的 忧叹。
-19-
这样两个意象来抒写情感,抒发了自己对兰桂洁身自 好品质的钦佩,表达了自己不求别人欣赏、坚持完善 自我的感情。“草木”即“兰桂”,“本心”一语双关,既实 指草木茎干,又虚指才德之士所具有的秉性旨趣。草 木不求美人赏悦而折,完全出自本心,高士怀才抱德 也出自本心,不是为了博取高名,求“主人”赏识,展现 了恬淡从容、超脱物外的襟怀。结合“生幽园”“众草 共芜没”“香气为谁发”及注释②内容分析,李诗托物 言志,兰花生于幽园,被荒草埋没,无人欣赏。人有逸 才,却被埋没,虽身处圣明的朝代,却害怕时光易逝,才 能没有得到施展。表达了自己空有才华和抱负却无 人赏识的叹息。
-26-
6.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两首诗的结尾方式有何 不同。 答案:示例:第一首诗用议论的笔法结尾,“钟期久已没, 世上无知音”两句直接表明了诗人对世上没有人赏 识弹琴者的感慨,也暗含了怀才不遇的伤感。 第二首诗以景结情,用“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 句中碧山黄昏;秋云显现的景象暗含了对弹琴者让人 陶醉的艺术水平的赞美。
-20-
[2020·北京高三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李白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①。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21-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②,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③。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悲风》《寒松》《白雪》《绿水》都 是琴曲名。②绿绮:古琴名。③有《风入松》琴曲名。
-7-
《送柴侍御》: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 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 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诗中写与好友分离,自 然不免有点儿伤感,但作者却宽慰友人:我们虽阻隔 青山,却可以“同云雨”,虽人分两地,却可以共明月,因 而没有一般送别诗通常所流露出的那种缠绵悱恻的 情绪,更多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达观。
-4-
[2020·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5-
典题▶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 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 法的妙处。
-25-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 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 感。A项,诗人自己并非听不懂幽人所弹琴乐,也没有 因此而来的愧疚之情。诗人是对弹琴人得不到世人 欣赏而发出知音难遇的感慨,也隐含了自己怀才不遇 的悲叹。B项,曲解了“白雪乱纤手”的内涵——纤手 弹奏之中仿佛可以看到白雪纷纷扬扬飘舞的情景,可 见弹琴人琴艺高超;同时,也用“白雪”暗含了所弹琴 曲的名称。C项,“为我一挥手”是正面描写蜀僧弹琴 的动作,“为我”表明弹者与听者的友情,“挥手”是描摹 弹琴的动作,而非告别。故选D。
-6-
【理清思路】 1.通读诗词,了解大意 《秋江送别》:江面上返乡的船只来来往往,仿佛列 成队,江边归家的车马熙熙攘攘,好像排成行,江水南 北两岸思念的人儿在遥遥地互相眺望。在依依不舍 的离别时刻,谁能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仅仅是一条水 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断,早觉得两岸的山川已属不同 人的家乡。作者以山川、归舟等意象表达了依依别 情和悠悠乡情,尤其是后两句,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 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流露的 是分别的伤感。
-15-
2.这两首诗中,兰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案:共同点:生长在幽僻的环境中,依然保持高洁品 质。其他如孤独、美丽等都可以。
-16-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 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 “这两首诗中,兰的共同点是什么”,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 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的重点字词进行分析。需要抓
-13-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诗首联对偶整齐,写出了兰桂的特点。 B.张诗用“谁知”一词,只为表明“林栖者”是少人知晓 的隐居山林的名士。 C.李诗中的兰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虽有香气却无清 风助力。 D.两首诗语言质朴,用词贴切;诗意温雅深邃,耐人寻 味。 答案:B
-14-
-22-
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前两联叙述并描绘卢子顺所弹琴声仿若寒 松在风中发出的悲凉之音。 B.第二首前两联叙述并描绘蜀僧弹奏的乐声像连绵 的高山涧谷中的松涛一般。 C.两首诗都重在表现琴乐的艺术魅力,所以诗人都没 有写弹琴的时间和地点。 D.两首诗不仅描绘了音乐所引发的听者的艺术想象, 而且还暗示了乐曲名称。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 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 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 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 择题是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 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 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只为表明‘林栖者’是少人知晓 的隐居山林的名士”错误。不是“只为表明……名士”。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 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林栖者”,指隐士。“谁知林栖 者”一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 “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感。美人由 于闻到了兰桂的芳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故选B。
-8-
2.结合题干的比较角度寻求异同 题目要求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 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
-9-
3.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比较 ①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山”“水”,但却 将“一水”“山川”隐于句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 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 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 人。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 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有鲜明的个性。 ②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已觉山川是 两乡”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 不同世界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而王昌龄 的诗则是化远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 为“一乡”,它蕴含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 厚谊。语意新颖,出人意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