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_初中化学7.3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设计原则
1.学生主体活动为中心
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3.理论联系实际
设计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实验探究,观察分析
3.问题导学,拓展提升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问题导学法信息给予法
学习方法
实验探究法对比分析讨论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设计模式
采用课前准备(设计学案)——课内探究——课后延伸的方式,课内探究又分为5个环节:(1)创设情景出示目标;(2)活动探究探索新知;(3)归纳小结知识升华;(4)交流讨论畅谈收获;(5)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的重点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出示目标
魔术引入:以魔术的形式展示酚酞在酸性与碱性环境中变色的情况,进而让学生“解密”。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由此引出课题。
接着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激发求知欲,明确学习方向。
教学过程(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一、如何检测溶液的酸碱性
探究活动一:酸碱指示剂在不同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首先学生实验探究石蕊、酚酞试液在不同的溶液中颜色的变化。
在设计实验步骤时,我按照药品性质分成三类(如下表),这三类药品各取两份,分别
滴加石蕊与酚酞,在点滴板左右两侧形成了两组对比鲜明的实验现象。
接着明确根据实验现象解决“交流与讨论”,最后对本知识点进行总结巩固,点明这种检验溶液酸碱性的学习方法叫“间接观察法”。
设计意图:使实验高效、且实验效果明显,便于学生根据溶液颜色的变化能直观的对溶液进行分类,能感悟并体会间接观察法的应用,为学生解决后面的“交流与讨论”做好铺垫。
同时从点滴板的使用上让学生意识到节约与环保要从自身做起,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与习惯意识。
对于溶液颜色的变化,设计了记忆的小口诀“石蕊是酸红碱蓝,酚酞是酸中不变碱中红,遇到中性溶液都无动于衷”。
设计意图:利于学生快速、准确的记忆,不至于产生混淆。
探究活动二:石蕊试纸遇酸碱性溶液时颜色的变化
首先让学生了解红蓝石蕊试纸的制作原理与使用方法,再通过实验验证其变色原理与石蕊一致,最后解决“利用红、蓝石蕊试纸怎样鉴别某溶液的酸碱性?”
设计意图:拓展是视野,加深对指示剂变色原理的理解,并能做到灵活应用。
拓展延伸:1、紫甘蓝的汁液能用作酸碱指示剂吗?
2、溶液表现出酸碱性,是因为溶液中含有H+、OH-,如果一定量的溶液中H+、OH-的数量多少不同(即溶液中H+、OH-的浓度不同),则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就不同,肥皂水与纯碱溶液都呈碱性,但纯碱溶液比肥皂水的碱性强,故紫甘蓝的汁液在碱性强弱程度不同的溶液中会表现出不同的颜色。
探究了石蕊与酚酞的变色实验,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其他植物体遇到酸碱性溶液是否也会变色?只有石蕊或酚酞能作酸碱指示剂吗?为解决这一疑问,老师没有直接询问或解答,而是让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课下对常见的蔬菜——紫甘蓝进行变色实验探究,根据实验现象让学生自己解决上述疑问。
为学习溶液的酸碱性强弱这一知识点:老师引导、启发学生再次观察现象,去发现和提出问题“肥皂水和纯碱溶液都是碱性溶液,为什么紫甘蓝的颜色变化
不一样?”。
是啊,老师也是“恍然大悟”才发现碱性溶液中紫甘蓝颜色变化不一样!这时展示、阅读资料“拓展延伸二”,学生意识到溶液不仅有酸碱性,而且酸碱性的强弱程度不同,其性质也不同,这种性质决定于单位体积内离子的数量,从而由宏观走向微观,揭示了微观决定宏观,宏观体现微观的关系。
的自然过渡到pH值的学习。
设计意图:化学不是空洞、枯燥的记忆,而是好奇心的激发和兴趣的培养,进而引发更广、更深、更远的探究空间,化学实验则是这一通道的阶梯与“捷径”。
拓展延伸中实验的设计与资料的展示,则是教给学生这种方法与思想,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资料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学会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二、怎样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强弱
探究活动三:溶液酸碱性的强弱与PH值的关系
由于拓展延伸二做好了铺垫,这一部分重点强调学生自学解决。
对于溶液的酸碱性强弱与pH和离子之间的关系,再通过图示的方式加以描述和记忆,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整理、归纳与记忆知识的能力。
探究活动四:溶液pH的测定方法
PH试纸的使用与红蓝石蕊试纸的使用有相同之处,这一活动的重点一是通过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并解决反思交流中“酸与酸性,碱与碱性的关系”这一难点上,二是通过处理“排忧解难”让学生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避免各种错误的操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可检验、印证、归纳得出理论的道理。
在整个实验探究活动中,实验之前,都增加“温馨提示”,给予学生提醒和点拨。
设计意图:让学生的操作规范有序,避免失误,使实验现象更加客观准确,同时使学生对实验目的和任务更加明确,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三、物质的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溶液的酸碱性对生命活动意义重大,但教师不直接讲述其意义,而是通过学生经历或了解的信息,自己感知或体会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影响,学会科学的运动,健康的生活。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能为生活服务的道理。
教学过程(三)归纳小结知识升华
小试身手:实验室中现有一包可溶性固体粉末,如何鉴别它是酸性物质还是碱性物质?
创设具体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会酸碱指示剂、pH试纸的应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酸碱指示剂、pH试纸的应用,学会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进行知识的升华。
教学过程(四)交流讨论畅谈收获
本节课你收获了那些知识、技能或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养成勤于思考、经常总结、及时反思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五)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达标测评分为基础达标(必做题)与能力提升(选做题)两部分,并适时与中考相关联。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查漏补缺,学以致用。
而且分层设计,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达标。
魔术解密:通过一节课的实验与探究,学生对魔术现象不再好奇,而是充满了或正确或错误各种猜想,急于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时老师再揭示真正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神秘”的真正依据来自于科学,只有掌握了更多的科学知识,才能揭晓大自然更多“神秘”,激发学生更大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培养其正确的科学观与人生观。
同时又引出了下节课内容,使知识过渡自然,层层递进,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对本节的重点进行简明扼要的框架整理,使知识清单一目了然。
【作业布置】
课内作业
1.完成《综训》14—15页能力训练。
2.预习第四节(酸碱中和反应)。
练习与实践(二选一)
1.土壤的酸碱度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测定一块土地上的酸碱度(写出主要的实验用品及实验步骤)。
并调查土壤的酸碱度是否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2.与同学合作,检测本地区雨水的pH若干次,分析是否出现了酸雨。
若出现酸雨,调查酸雨带来的各种危害、损失及产生酸雨的原因,提出可能的防治措施。
(可通过网络查阅有关本地区酸雨的情况及相关资料。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实践能力,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并从探究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回归课标要求中“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
1.酸溶液中都含有H+,碱溶液中都含有OH-。
2.酸能使石蕊变红使无色酚酞不变色;碱能使石蕊变蓝,使酚酞变红。
3.浓酸比稀酸的腐蚀性强。
生活经验
1.菠萝、葡萄等水果具有酸味,肥皂、洗衣粉等洗化用品具有滑腻感。
2.胃酸过多会感到胃部不适酸痛;剧烈运动时肌肉会感到酸痛。
3.盐碱地不适于种植农作物、酸雨能破坏植被生长。
技能基础
胶头滴管的使用;玻璃棒的使用,仪器的洗涤与整理。
效果分析
学生在知识上能掌握检验溶液酸碱性与酸碱性强弱程度的方法,理解pH与酸碱性及强弱程度的关系;技能上能熟练规范地使用胶头滴管与玻璃棒,掌握了测量pH的正确操作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理解了利用酸碱指示剂颜色的变化、pH数值的大小检验溶液酸碱性的学习方法称为间接观察法,学会了在实验探究中通过间接观察法收集证据,能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从微观上认识到溶液的酸碱性、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与H+、OH-的关系,学会了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并在探究活动中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的感知,资料信息的解读、分析,深刻体会出溶液的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学会了科学、健康的生活与生产方式,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激发了更强烈的化学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增强了安全、健康、环保、节约意识,回归课标
要求中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H+和OH-为知识线索,突出了组成和结构决定性质和变化,发展了化学基本观念,包括微粒观、变化观、分类观等。
即用微观构成和变化的观念认识酸和碱的组成、性质。
通过前面两节的学习,学生已认识了酸的通性与碱的通性,知道了H+决定了物质具有酸性,OH-决定了物质具有碱性。
生活中一些物质的酸味或涩味与滑腻感就是酸性或碱性的特征之一,但实验室中不能用品尝或触摸的方式感知酸碱性。
自然引出通过石蕊、酚酞的颜色变化来简单、明了、直观地检验溶液的酸碱性,让学生从定性的角度学会了判断方法之一。
在此过程中渗透了科学方法教育——间接观察法。
但同样具有酸味的物质,有的略带酸味,而有的却很酸,这种酸味的强弱程度与H+的浓度有关,怎样测量这种浓度的大小或酸性的强弱程度,则需要从定量的角度测量其pH值,引导学生养成了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科学思维方式。
同时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提供大量酸碱性影响生命活动的信息,让学生通过阅读信息,感知溶液酸碱性的重要意义,充分体现化学的价值观,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
教学目标
1.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石蕊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从H+和OH-的角度认识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进一步学会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3.知道pH与酸碱性强弱的关系,掌握pH试纸的使用方法。
4.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用间接观察的方法收集证据。
5.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石蕊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知道pH与酸碱性强弱的关系,掌握pH试纸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1.从H+和OH-的角度认识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进一步学会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用间接观察的方法收集证据。
评测练习
基础达标(必做题)
1.光明中学的小方同学在学习酸碱指示剂与常见酸、碱溶液的作用时,归纳出如图所示的关系,图中A、B、C、D是两圆相交的部分,表示指示剂与酸、碱溶液作用时
所显示的颜色,则其中表示不正确的是( )
A.紫色
B.蓝色
C.红色
D.无色
2.(2014•北海)下列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的是()
A.氯化钠溶液 B.氢氧化钠溶液 C.醋酸D.盐酸
3.小明在家里测定了以下物质的pH,数据一定有误的是()
A.雨水pH=5 B.奥妙洗衣粉pH=12 C.肥皂水pH=4 D.柠檬汁pH=2
4.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将试纸伸入待测液中
B.将试纸用水润湿后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试纸上
C.将待测液倒入玻璃片的试纸上
D.把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试纸上
5.(2014•湖北)①酸奶②肥皂水③食盐水是生活中常见的三种物质.酸奶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肥皂水显碱性,食盐水的pH=7.它们的pH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②①
6. 下表是部分农作物生长对土壤pH的要求。
如果某地区经常降酸雨(指pH<5.6的雨水),则该地区最不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是( )
农作物大豆茶玉米马铃薯
pH 6.0~7.0 5.0~5.5 7.0~8.1 4.8~5.5
A.大豆
B.茶
C.玉米
D.马铃薯
7. 下图中的4条曲线,能表示人体大量喝水时,胃液pH变化的是( )
8.下图表示的是一些物质在常温下的近似pH,回答下列问题:
(1)厨房清洁剂呈性,在少量厨房清洁剂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呈色。
(2)酸雨的酸性比正常雨水的酸性(填“强”或“弱”)。
(3)测量苹果汁pH时,pH试纸是否需要先用蒸馏水湿润(填“是”或“否”)。
能力提升(选做题)
9.根据下列实验现象可以判断某溶液一定呈碱性的是()
A.常温下,测得溶液的pH<7 B.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不显色
C.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 D.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显红色
10. (2014•永州)许多植物花瓣的浸出液遇到酸性或碱性溶液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在化学实验室中,常用作酸碱指示剂.现提取几中植物花瓣的浸出液分别滴入三种溶液中,实验记录如下表:
植物浸出液稀盐酸溶液氯化钠溶液稀氢氧化钠溶液万寿菊黄色黄色黄色
牵牛花红色紫色蓝色
玫瑰花浅红色浅红色绿色
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花瓣浸出液中,不能作酸碱指示剂的是.
(2)若将牵牛花浸出液加入到食醋中,溶液会变色,若将玫瑰花浸出液加入某无色溶液中,溶液变绿色,则该溶液是pH 7.(填“>”、“<”或“=”)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引导学生从魔术揭秘开始,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再从生活入手,理性地分析生活,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经验,获得真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以轻松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化学知识的效果。
然后将得到的东西再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展现了科学研究与发现的真实过程,实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最终以魔术解密的形式让学生明确一个道理只有掌握了更多的科学知识才能制造“神秘”或破解“神
秘”!
本节课主要采用课上与课下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了实验探究,小组之间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使学生了解了更多的情况,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坚持学生主体参与、学生个体成长、学生思维成熟的理念,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课堂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有所侧重的进行活动的开展,为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前准备充分,如:小组内合理分工、分类准备待测液、实验步骤以表格的形式明确提示等。
本节课由于实验探究、讨论整理的环节偏多,所以课堂节奏的调控需要深入思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处理和把握,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从本节所学知识上,希望学生能做更深入思考,提出自己希望解决的新问题,师生共同研究,从而达到师生共同发展。
课标分析
本节属于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本主题要求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一些身边常见的物质,帮助学生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用途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
本主题的教学要注重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认识物质及其变化。
用五彩缤纷的化学物质和丰富多彩的化学变化,让学生体验化学美,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
本节的课标标准:
(1)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2)知道酸碱性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本节的课标活动与探究建议:
(1)试验某些植物花朵汁液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2)使用pH试纸测定唾液、食醋、果汁、肥皂水、雨水和土壤溶液等的酸碱性。
课标要求的知识与技能:
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课标要求的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
2.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课标要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3.增强安全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4.初步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