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茶的优美散文随笔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写茶的优美散文随笔5篇
虽说没有茶叶便不会有诱人的清香,但此时此刻,人们所欣赏,所关注,所品位的已经不再是那片片茶叶,而是这杯中之水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写茶的优美散文随笔,希望我们的文章你能喜欢。
关于写茶的优美散文随笔篇一:茶语人生
喜欢在静幽的夜里,静品一壶香茗,伴着氤氲的茶香,梳理章乱的思绪。
静静的看着一片片叶子,在杯中一次次的翻滚,沉淀,一杯水由浓到淡,也品着一壶茶从馨香到无味的过程。
白落梅说“将一盏茶,喝到无味,将一首歌,听到无韵,将一本书,读到无字,将一个人爱到无心。
”清淡光阴,就着一盏清茶,落棋敲子,吟诗作画,让平淡如水的日子,在馥郁的馨香里清闲雅致。
古往今来,季节更迭,花开花落,岁月山河在朝夕的轮回中,早已找不到往日颜色,唯有一缕茶香飘过秦时明月汉时关,依然在一杯水中安然。
一盏茶,不分高低贵贱,名流权贵,乡村野夫,均可在闲暇时光手捧一杯香茗,看庭前花开花落,赏天上云卷云舒,闲话家常,谈古论今。
细品慢斟的功夫茶,粗口豪饮的大碗茶,都让淡雅的日子,氤氲着淡淡的香。
茶和水的缘分,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仿佛是来赴一场千年的邀约,茶是水最美的风景,水是茶久等的归人,见面时,无须言欢春花秋月,亦无需倾诉久别重逢的喜悦,只是默默无闻的相依相融,茶为水释放生命中最美的馨香,水陪茶同甘共苦,冷暖不弃。
生命中的相遇相知,或许是寻了前世的约定,两个人之间的重逢,是为了三生石上篆刻的誓言。
人海中,一个眉眼的碰触,心灵有了交汇,没有相见恨晚,也没有失之交臂,碰巧你来时,我也在。
简简单单的相遇,简简单单的相处,一起把风雨看透,把沧桑共浴。
一盏茶,浓了略显苦涩,淡了便是无味。
浓淡相宜的一杯,总能让人回味无穷。
伴一心仪之人,把盏临风,仰或是西楼邀月,不用音乐悦耳,亦无须富贵繁华,相对无言,把手中的一盏香茗,慢慢品透,
品出茶与水的机遇,彼此荣辱共存的真谛。
茶的一生,坎坎坷坷,历经风雨的侵袭,接受采摘时的分离之痛,经过高温的烘烤,日光下的晾晒,方得在一杯沸腾的水中,释放自己的馨香。
袅袅香味给唐诗宋词添了韵味,也给春花秋月增了馨香。
春秋冬夏,花开花落,跋涉在红尘中,免不了滚打爬摸,跌跌撞撞,一路聚散离合难免,荣辱成败亦是家常。
唯有用一颗素雅之心,看淡尘世浮华,笑纳风雨坎坷,不管是鲜衣怒马还是枯灯残荷,都该从容面对,不惊不乍,沉稳如水。
一程山水一程人生,每一程人生的路途,命运都给我们安排了不一样的风景和机遇。
生命的路上不会永远天高云淡,亦不会永远遍植春天。
不管怎样的遇见和磨难,相信都是命运为了我们的成长做的最好的安排。
茶素来与禅有约,禅堂寺庙,清静之地,容不下酒肉,却唯独对茶情有独钟。
香客旅人,上香拜佛,皆可在寺庙禅堂讨得一碗清茶。
焚香袅袅,木鱼声声,虔诚的善心,在佛前纤尘不染,饮一杯清淡素茶,修心养性,与世无争。
烟火人家,凡夫俗子,日子清淡如茶,苦中回甘。
平静的日子,在一壶茶里安稳着,早出晚归之时,泡一壶茶,享享儿女绕膝的天伦,孝敬高堂含辛茹苦的抚养。
不用山珍海味,富丽堂皇,幸福已把眉眼间写满。
把盏对茶,不论莫逆之交,还是萍水相逢,有茶,有水,一方茶几,几个板凳,世事风云,家长里短,过往恩怨,都在唇齿间袅袅生香。
清末的蒲松龄,在繁华的路口,用一盏茶,招待往来宾客,地北天南,前朝旧事,都在一杯茶里迤逦而来。
或许那些妖魔鬼怪,狐狸仙子,皆是寻了那一缕清淡茶香,与夜色宁静之时,乘月华清风,遁入蒲老先生的杯中,才有的聊斋志异那流芳天下的佳话故事。
闲时,饮一杯清茶,无关风月,不争名利。
在氤氲的茶香里,品一品前尘往事,让恩怨得失随茶水翻滚之后,归于平淡,细品一杯香茗,最终明白,繁华似梦最终回归平静,且让人生随一杯茶水,浓浓
淡淡中散发自己的馨香。
关于写茶的优美散文随笔篇二:茶之味
茶,源于天然,内含佛缘,与禅印和,如今也安于寻常百姓家,但茶所蕴之的万千滋味,也只有饮者品过后方能知晓。
————题记
追溯茶最早的出处,《诗经》尔雅,桑柔中都有涉猎,那时只谓以“荼”、“茗”、“贾”等之称,后有唐高士陆鸿渐一书《茶经》为茶正名,理出“源”、“器”、“煮”、“具”、“饮”、“造”、“事”、“出”、“略”、“图”,洋洋洒洒七千余字,十章中尽解茶髓之精妙,被后人尊称为“茶圣”,可见古人对茶的悟道和其难舍的情结。
世人之所以喜茶,就是喜它自带的那份浑然天成的灵性,它揽灵秀山水日月之精魂,其中尽藏世事红尘百味,使饮者品苦若思,不惊不扰间就已垢净明存,洗心见性。
“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烨若春敷”,嫩芽冲泡,另物沉而精华升,其形灿若冬雪,其色如春野烂漫,多么美好的诗句,这也是魏晋名士杜育在《茗赋》中将茶赋予了灵动的生命,视为了绝美的艺术享受,道出了万千品茶人的心声。
现若有心寻一份茶缘,大可不必劳神效仿古人去林深寻隐,只需待闲暇静美十分,拥清简宁静入怀即可。
煮一壶净水,冲泡一盏今春的新茶,观朵朵柔绿缓缓于杯中绽放,先如沉睡千百年渐醒舒伸的莲,后似莫高窟壁画上曼妙盈盈飞升的天女,只到茶香氤氲蒸腾,暗香了那颗从容的心。
茶有浓淡,亦有冷暖。
可能同一杯茶,让不同的人去品,尝到的滋味也会不尽相同,有人品后苦涩难咽,有人品过颊齿回甘。
相信一个真正懂得品茶的人,一定是个精行俭德的纯简之人,内心淡若晨风。
也只有自己历经心路,遍尝甘苦之后,才能品出茶中真味,在俗世纷纭中持一怀碧潭秋月的心,去看淡人生的沉浮。
品茶之道讲究心静性闲,当你舍去烦乱,持采菊东篱的悠然心去浅尝缀饮,得到自然是一份心悦静美的安闲自在。
将一杯茶品到绿水无波,品到纯净清朗,直到内心犹如秋水拂尘后的月白风清。
用一颗
清淡简洁的胸怀方能证悟到有舍才有得的真意,一盏清茶在拿起与放下的举手之间,就把生命里的慈悲喜舍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茶蕴禅意,半盏清茶一如明镜鉴照心底。
透过一杯茶的风月,虽暗香无迹,但却可以使人不被红尘纷乱的表象所迷,即而我们从喧嚣中寻到宁静,在纷繁中守住内心的真淳。
品茶也是修禅,心之所静,气定神闲,最终得到心灵的休憩,在平和中获得快乐。
能达到人茶合一的境界,就是佛门所说的茶禅一味,从那小小杯中承载的红尘万象,参悟出那一份淡泊宁静的云水禅心。
我是极喜饮茶的,但多为心境怡然,随性而饮,不是悟出了茶道和禅心,只是可以保持内心的祥静与安宁。
片刻的闲适我也会浅斟慢酌,看杯中绿叶飞扬,直到汤香四溢,赏心悦目之时,那潺潺清亮的茶水,也在不觉间早已为我荡去了俗世的疲惫和心灵的尘埃。
其实对于品茶,俗中求雅,我们也不必苛求精致繁复,在这个过程中,大可将一盏茶饮到淡而无味,其中也许对茶的优劣、冷暖与滋味全然已无关重要,重要的只是让心回归质朴与简单。
生命如茶,从出生时的嫩芽翠生,到初长时的青涩懵懂,历练岁月风雨洗礼的阵痛,而逐步点滴迈向成熟,最后再经浪里沉浮,删繁就简之后由浓烈渐渐转为平淡,这不正是我们生命的旅程。
人生亦如茶,多数人饮下是世味烹煮的茶,在杯中投下一份情感和了悟,用岁月不息之水沸出的茶香,或馥郁芬芳,或意蕴绵长。
人生有味是清欢,总之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有的茶之味。
关于写茶的优美散文随笔篇三:柴米油盐酱醋茶
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交响曲,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什么是幸福?幸福就在每天每日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一点一滴里,和家人,一起过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凡生活,也许再简单平淡不过,却是最难得的幸福。
柴米油盐酱醋茶,俗称开门七件事,是每天家庭生活中的七样必需品,在日常生活中最最普通不过了,却蕴含许多文化哲理。
不知谁说的:百姓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花。
这话说的有失偏颇。
文人如果离开柴米油盐酱醋茶,何来
琴棋书画诗酒花。
文人不但没有离开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且还从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悟出若干文采和菁华。
比如第一件事,柴。
夕阳西下,牧童暮归,炊烟袅袅,曾经是农村一道暖意融融的风景。
旧时启蒙课本有一首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支花。
”何谓“烟村”?用柴烧饭,村庄自然就笼罩在朦胧的炊烟中了。
“传说,清代著名文学家,郑板桥喜欢上茶楼喝早茶。
一日去喝早茶走到城门口,由于人挤,被一个进城的樵夫的柴担挂烂长衫。
樵夫很不好意思地放下柴担向郑板桥道歉,看见郑板桥是个读书人,就提出:“我有一首上联,你若能对出下联,我就赔一件新衣裳给你,好吗?”郑板桥想,吟诗作对正是自己的长处,何惧区区一樵夫?于是就答应了。
樵夫的上联是:“此木为柴山山出”此联咋听不难对,但仔细一想,是个叠字联,很不好对哟!郑板桥想了好久想不出下联,只好认输,挥挥手让樵夫走了。
郑板桥上了茶楼,苦苦思索了一天也想不出下联来,眼看已到黄昏,不走也不成了。
于是站起来往窗外一看,家家户户的房顶上炊烟缭绕,好美一片景色啊!西边的落日为人们奉献着一天当中最后一点余晖,傍晚的残霞被渲染得绚丽多姿。
此时,村里的家家户户正在做晚饭,一户户人家的房顶上升起了缭绕的炊烟,堪称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景。
郑板桥在感叹这黄昏时分的绚丽景色的同时,触景生情,脑海里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瞬即对出了下联:“因火成烟夕夕多。
“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是一副拆字的巧对,也是华夏楹联世界中的一朵奇葩。
它已不仅仅是一个文字游戏,更折射出我们汉语言文字无穷的创造力。
此后的妙联不胜枚举,如:此木为柴山山出,白水作泉日日昌;此木为柴山山出,女家即嫁可可哥;此木为柴山山出,黑土当墨月月用。
第二件事,米。
柴米油盐酱醋茶,米排第二位,是解决人们温饱问题的宝贝。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的《忆昔》是大唐开元盛世是经济发展的写照,从这首诗中可见自古以来,米的多少是中国人贫富的标志。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是生活七件事的核心。
传说很久以前,人类靠捕猎为生。
因此,影响了动物繁殖,闹饥荒!所以,大家商量去找动物以外又能填饱肚子的食物。
找了半天没有找到,十分苦恼,这时许多动物过来帮忙,猴子拿来了树叶,鹿拿来了嫩草,海獭拿来了生河蚌…,无奈人类的胃,适应不了这些食物。
这时,一位老者说道,有一种东西叫稻米,极适合人类吃,可是发现稻米的神农氏很小气,不愿把稻米生长的地方告诉百姓。
老者只是听祖父说过稻米的样子,只能把稻米的样子形容给人和动物们听,大家分头去找,可惜都空手而还。
后来,第一个找到稻米的是老鼠,它把种子带了回来,从此人类就有了动物以外的食物。
人类为了答谢老鼠,许下有稻米就有老鼠的诺言。
后来,因为老鼠繁殖得太快,人类种的稻米都被它们吃光,成了鼠患,于是人类开始了灭鼠行动。
每当打死老鼠的时候,老鼠总是睁开双眼,意思是,死!吾眼闭!这个故事,反映了远古人类生存的艰难。
时至今日,浪漫的人爱说,亲人像“米”,是生命中的粮食,时时刻刻无法割舍。
偶尔的分离:就倚窗望院泪满襟,满园春色懒追寻。
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片心。
第三件事,油。
一句春雨贵如油,写出了春雨的可爱可贵,也写出了油的非同一般。
明代解缙在《春雨》中写道:“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滑倒解学士,笑坏一群牛。
”解缙和唐伯虎都是明朝的才子。
据说,解缙科举高中,按捺不住兴奋之情,慌不择路去通知亲朋好友。
雨天路滑,不慎摔倒,满街的乡亲,看到他满身泥水,狼狈不堪的样子,大笑起来。
尴尬的解缙,定了定神,他说要即席赋诗,记叙这次跌跤的事。
于是,大家静下来洗耳恭听。
随后,他当场信口吟出来这首打油诗。
谁也没料到,他反过来将看笑话的左邻右舍,调侃了—顿。
油是烹调的必备佳品,居家过日子必不可少的东西。
日常生活中,人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认为饭菜中所含的脂肪多,就叫油水大,
反过来就叫油水少或没油水。
由此,人们习惯把意外的物质收获、额外的好处或不正当的收入都叫“油水”,反之,则是没油水或油水不大。
在汉语里,形成了一些与油有关的惯用语。
如,“万金油”—清凉油的旧称。
应用范围很广,但不能治大病。
用这种说法来喻指什么都能做,但什么都不擅长的人。
“老油子”指十分世故油滑的人。
第四件事,盐。
生活离不开盐。
盐与生活的关系,汉语有“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说法。
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比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生活中,有“朝齑暮盐”的成语,意思是说,早饭腌菜进食,晚餐蘸盐下饭,言生活贫苦,但在如此光景下过活,盐仍是不可省略的生活底线,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盐的作用是咸,以盐的作用、特性作比,汉语形成了一些俗语。
“盐贵咸,事贵全”,比喻事情办得周全才好。
“无盐不解淡”,是指没有盐解决不了淡而无味的问题,用以比喻没有钱解决不了问题。
“盐卤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在伤痕上揉一把盐”,比喻故意加剧别人的伤痛。
人的年龄大,吃盐的量自然就多,吃盐多少与人的年龄有关,自然与社会经验的多少有必然的联系。
因此,“比你多吃几年咸盐”或“吃咸盐也比你多吃几年”便成了有经验,阅历深的习惯说法。
第五件事,酱。
中国是酱的创始国,有数千年的历史。
汉班固的《汉武帝内传》中,记西王母下人间见汉武帝,其中记西王母告诉武帝,说神药上有“连珠云酱”、“玉津金酱”,还有“无灵之酱”。
于是就有制酱法,是西王母传与人间的说法。
还有说,酱乃周公所创。
《周礼》中已有“百酱”之说,酱的制作发明,应在周之前。
《论语乡党》说,“不得其酱不食。
”由此看来,孔夫子不但创立了儒家文化,还给中国人立下了吃酱的规矩。
宋朝陶谷《清异录》称:“酱,八珍主人也;醋,食总管也。
”古人把酱列为第一,作为调味统帅。
城市酱园的兴起满足了百姓的食酱需求。
中国历史上的酱园不可胜计,其中,也不乏经营有方、传统经年、广布声誉、颇具规模的名
店。
历史上有“江北四大酱园”之称的“六必居”、“槐茂”、“玉堂”、“济美”,其中以北京“六必居”最具典型性。
六必居已有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其中酱菜最出名。
据说六必居的掌柜的是山西临汾一个赵姓商人于明朝嘉靖年间开的业。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这七件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
赵氏兄弟的小店铺,因为不卖茶,故起名六必居。
第六件事,醋。
醋,起源于我国。
春秋战国时期《周礼》记载“醯入主醯”,“醯”是指醋和其它各种酸味品,由此推算,醋有3000多年历史。
中国各地物产气候不同,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食醋,保持至今最著名的江苏镇江香醋、山西老陈醋、福建永春老醋、四川保宁麸醋、辽宁喀左陈醋等,其中山西老陈醋、镇江香醋、永春老醋、四川保宁醋并列“中国四大名醋”。
汉语中,“醋”常常比喻忌妒。
吃醋,原来是指男女之间因情忌妒,后泛指忌妒心理。
古有一妇人对夫君纳妾不满,作诗一首:恭喜郎君又有她,侬当洗手不当家。
开门诸事都交代,柴米油盐酱与茶。
“醋”哪去了?原来被这妇人吃到肚里去了。
用“醋”表忌妒有一著名典故。
唐朝宰相房玄龄的夫人好忌妒,唐太宗有意赐房玄龄几名美女做妾,房不敢受。
太宗知是房夫人执意不允,便召玄龄夫人令曰:“若宁不妒而生,宁妒而死?”意思是,若要忌妒就选择死,并给她准备了一壶“毒酒”。
房夫人面无惧色,毫不犹豫,当场接过“毒酒”便一饮而尽,以示“宁死而妒”。
其实李世民给她的毒酒只是一壶醋。
李世民给这位房夫人开了个玩笑,于是就有了“吃醋”之典。
从此,“忌妒”和“吃醋”便紧紧融合起来,“吃醋”便成了忌妒的比喻语。
有两位女名人,冰心和林徽因。
同为福建籍,都是诗人,在当时的文化圈里都很有魅力,有许多共同的朋友,两人的丈夫还是清华的同事。
两人低头不见抬头见,让人料不到的是,她两人却有较深的芥蒂。
林徽因家搬到北平后,周围很快聚集了一批当时中国知识界的文
化精英,如徐志摩、金岳霖、周培源、胡适、朱光潜、沈从文等。
这些人聚集其家,高谈阔论,好不热闹。
据说当时林徽因谈古论今,所说观点很是让人叹服。
慢慢地,林徽因家便形成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平最有名的文化沙龙,时人称之为“太太的客厅”。
冰心的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影射的就是“太太的客厅”。
《我们太太的客厅》中写道:“这帮名流鸿儒在‘我们太太的客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尽情挥洒各自的情感之后星散而去。
那位一直等到最后渴望与‘我们的太太’携手并肩外出看戏的白脸薄唇高鼻子诗人,随着太太那个满身疲惫、神情萎靡并有些窝囊的先生的归来与太太临阵退缩,诗人只好无趣地告别‘客厅’,悄然消失在门外逼人的夜色中。
整个太太客厅的故事到此结束。
”《我们太太的客厅》的女主人公和诗人是以林徽因和徐志摩为原型写的。
对冰心的公开讥讽,聪明而孤傲的林徽因怎能容忍。
她恰好由山西调查庙宇回到北平,带了一坛又陈又香的山西醋,立即叫人送给冰心吃醋。
第七件事,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
“从历史上来看,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佛道僧尼,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
唐以前,茶的称呼很多,用得最多、最普遍、影响最深的是“荼”字。
中唐时,陆羽在对茶有着众多称说的情况下,在著述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时,将“荼”字减去一画,一律改写成“茶”字,使“茶”字从“荼”字中独立出来,演变成特定的专称,一直沿用至今,从而确立了一个形、音、义三者兼备的“茶”字,结束了对茶称说混淆不清的历史。
反映悠久的茶文化,有许多侍茶谚语。
“春山挖破皮,伏山挖见底。
”春季以浅耕“破皮”为宜,伏天则要深耕“挖见底”;“笋者上,牙者次。
”粗壮的茶芽要比瘦小如牙的茶芽品质好;“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是根草。
”采茶必须及时,迟采会严重影响茶的品质;“茶是春,箬是宝。
”箬能密封保存茶,“贮存好,无价宝。
”茶的保管,对保持茶的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春茶苦,夏茶涩。
要好吃,秋白露。
”春茶、夏茶和秋茶,其品质是不一样的。
饮茶是中国长期形成的民间习俗。
“宁可三日无油盐,不可一日不喝茶”。
客来敬茶是常礼。
宋代杜耒的“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茶越泡越浓,人情越交越厚”,“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
“人一走,茶就凉”,喻人在人情在,表示关系一般,态度冷淡。
以泡茶、沏茶、倒茶为喻的歇后语有:不倒翁沏茶——没水平;滚水泡茶——又浓又香;阿庆嫂倒茶——滴水不漏”。
佛教认为茶是一种养身正心之物,于是,饮茶便成了“和尚家风”。
僧侣们把茶与佛教清规、饮茶论经、佛教哲学、人生观念融为一体,从而产生了“茶禅一味”的佛教茶理。
其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茶内见真,茶内见哲,茶内见禅。
品茶亦是品心,是精神的吐纳,是回归自然、回归本性的法门。
然而,与佛教茶理相反的说法则更有趣:“茶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这是古人对茶的特性极为生动而精辟的概括。
博士,宋代茶坊、酒坊的侍应。
花博士,指男女关系撮合者。
花,指色情;色,指女色。
茶和酒是色情的媒介。
黄庭坚把茶称为“云腴”,苏东坡把茶比作“佳人”,乾隆皇帝把茶比作“润心莲”。
中国茶文化丰富多彩。
概括地说有茶理茶仪、茶俗茶风、茶艺茶会、茶宴茶食、茶诗茶歌、茶舞茶戏等等,不胜枚举。
这些关乎道德风尚、民俗风情的茶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对世界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哈哈,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安国家。
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必须经营它。
琴棋书画诗酒花,旧时件件不离它,如今七事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
用开门七件事喻理,是国人长期形成的语言文化习俗,它表达了人们的信仰、思想、愿望、态度和价值观念,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
关于写茶的优美散文随笔篇四:茶女
迷上爬格子后就染上了吸烟的坏习惯,几位爱好写作的朋友又声称“要想把文章写好,必须烟熏火燎”。
一位医学界朋友见我两只手的食指和中指被烟熏得又黄又黑,多次劝我把烟戒掉,说吸烟百害而无一利,不如饮茶。
茶可提神清脑,而且对肝、胃都有好处。
其实我也深感受烟之害甚多,于是,痛下决心不做“烟鬼”做“茶仙”。
在这个包装时代我总觉得大商场里的高档名茶太“招摇”,华而
不实。
当然要紧的还是囊中羞涩。
一两百块钱买一盒“干树叶”确实令人却步。
于是,我认识了一位茶女,就是担着竹扁担走街串巷走集赶场卖茶叶的小女子。
她叫山妮,来自贵州苗乡。
山妮身着一件湖蓝色斜襟上衣,镶着青丝红花绦边,地地道道的苗家打扮。
山妮长得小巧玲珑,两条弯弯的细眉,一双泉水般清澈的大眼睛,挺俊气。
竹扁担颤颤悠悠,步儿细碎,拽一路茶香。
放下担子,便有很多人围上来。
山妮向顾客们介绍茶叶品种及其妙处如数家珍,什么毛尖、铁观音、碧螺春、茉莉……小小的茶担让人眼花缭乱。
我选择了价格较高的毛尖才15元钱一两,确实很便宜。
买完了茶,我问山妮:“你小小年纪背井离乡到外面闯世界,想不想家?”
“谁的家乡谁不想?我已经两年没回家了,今年还不准备回去。
但不回去不等于不想家呀……”山妮轻轻的一声叹息两只杏眼便有晶莹的液体闪烁着,我的心里不由得暗暗地责备自己,更让我愧疚的是找不到合适的话语安慰她。
然而山妮却笑了,笑得那样俏美,那样动人。
然后,她告诉我说她读过初中,她说她也懂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懂得“每逢佳节倍思亲”,懂得“月是故乡明”,她说每当她晚间躺在床上时,就会想起那两句古诗:“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午夜多少乡愁,梦中多少乡泪有谁知道呢?贵州苗岭与这渤海之滨远隔千山万水,但她一刻也没有忘掉过云缠雾绕的苗寨……女孩家身在异乡,举目无亲,苦辣酸甜她都尝过,体验最深的是老人们常说的两句话:“在家时时好,出外事事难”……
听了山妮的话,我的心中立刻掠过一丝莫名的酸楚,一种怜悯与同情油然而生……望着山妮瘦小的身躯和窄小的双肩真不敢想象她是怎样地经受着生活的风风雨雨……于是,我又问山妮:“当初为什么不想想这些呢?又为什么这么久不回家呢?”
山妮说,当初不是没有想过出外的艰难,但外面的世界毕竟很精彩、很诱人。
不走出古老的‘暖窝’,怎么能走近时代?她的家乡还很落后,走出家乡并不是对家乡的背弃,而是为了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这难道不正是对家乡的真爱吗?山妮又说,通过两年多的艰苦磨炼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