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学习笔记(曼昆经济学原理)30章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原理_宏观经济学》
第30章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一、重要名词解释
货币数量论:一种认为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可得到的货币量的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的理论。

名义变量:按货币单位衡量的变量。

真实变量:按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

古典二分法: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的理论区分。

货币中性:认为货币供给变动并不影响真实变量的观点。

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易手的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也称为货币周转率,指一单位货币每年用来购买经济中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平均次数。

)
⨯=⨯,它把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和经济中物品与服务产岀数量方程式:即方程式M V P Y
的美元价值联系在一起。

费雪效应: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率所进行的一对一的调整。

皮鞋成本:当通货膨胀鼓励人们减少货币持有量时所浪费的资源。

菜单成本:改变价格的成本。

二、重要摘抄
1.如果P是用货币衡量的物品与服务的价格,那么1/P就是用物品与服务衡量的货币价值。

而供给与需求决定了货币的价值,联邦储备与银行体系共同决定货币的供给,而货币需求反映了人们想以流动性形式持有的财富量。

虽然许多变量都影响货币需求,但有一个变量最为重要:经济中的平均物价水平。

在长期中,物价总水平会调整到使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水平。

图1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如何决定均衡的物价水平
横轴表示货币量,左边纵轴表示货币价值(1/P),右边纵轴表示物价水平(P)。

货币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因为美联储将货币供给量固定了。

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因为当每一美元买的东西减少时人们想持有的货币量就更多。

显然,当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向经济中注入货币时创造了超额货币供给,货币供给增加;货币的注入增加了人们对物品与服务的需求,然而经济中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并没有改变,因此这种对物品与服务需求的增加就引起价格上升;而物价水平上升又增加了货币需求量,最终导致货币价值下降,物价水平上升。

根据货币数量论,经济中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了货币的价值,而且货币量増长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2.美元价格是名义变量,而相对价格是真实变量。

名义变量受经济中货币制度发展的影响,而货币与解释真实变量基本是无关的。

货币供给变动对真实变量的无关性被称为货币中性。

但货币中性并不完全真实,大多数经济学家现在相信,在短期中——在一两年的时期内,货币变动对真实变量有影响。

然而古典分析对长期经济而言是正确的。

3.在经济学中,货币流通速度指在经济中普通的一美元在不同人手中流动的速度。

为了计算货币流通速度,我们用产出的名义值(名义GDP,即P×Y)除以货币量。

如果P表示物价水平
(GDP平减指数),Y表示产量(真实GDP),M表示货币量,那么货币流通速度为:
=⨯
()/
V P Y M
⨯=⨯。

也即货币数量M乘以货币流通速度V等于产整理该方程,可得到数量方程式M V P Y
品的价格P乘以产量Y,之所以叫做数量方程式是因为它把货币数量M与产出的名义价值(P×Y)联系起来。

数量方程式说明,经济中货币量的增加必然反映在其他三个变量中的一个上:物价水平必然上升,产量必然上升,或货币流通速度必然下降。

利用货币数量论解释均衡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率变动之间的关系的五个步骤为:(1).货币流通速度一直是较为稳定的。

(2).由于货币流通速度稳定,所以当中央银行改变货币量M时,它就引起了名义产出价值(P×Y)的同比例变动。

(3).一个经济的物品与服务产量Y主要是由要素供给(劳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源)及可以得到的生产技术决定的,特别是,由于货币是中性的,所以它并不影响产量。

(4).在产量Y由要素供给和技术决定的情况下,当中央银行改变货币供给M并引起名义产出价值(P×Y)发生同比例变动时,这些变动反映在物价水平P的变动上。

(5).因此,当中央银行迅速增加货币供给时,结果就是高通货膨胀率。

货币供给曲线的斜率代表货币量增长的比率,物价水平曲线的斜率代表通货膨胀率。

这两条曲线的倾斜度越大,货币增长率或通货膨胀率越大。

为什么一些国家会发生超速通货膨胀,或者说为什么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选择发行这么多货币呢?答案是,这些国家的政府把货币创造作为支付其支出的一种方法。

当政府通过印发货币筹集收入时,可以说是在征收一种通货膨胀税,通货膨胀税就像是一种向每个持有货币的人征收的税。

现在已经知道,可贷资金的供求决定真实利率;而且根据货币数量论,货币供给的增长决定通货膨胀率。

结合=+
名义利率真实利率通货膨胀率的公式,因为货币在长期中是中性的,货币增长的变动并不会影响真实利率(真实利率毕竟是真实变量)。

由于真实利率不受影响,所以名义利率必然根据通货膨胀的变动进行一对一的调整,这种效应称为费雪效应。

因此当美联储提高货币增长率时,长期的结果是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和更高的名义利率。

费雪效应在短期中并不成立。

4.当物价上升时,买者的支付增加了,但卖者的收入也增加了,因此收入的膨胀与物价的膨胀是同步的,通货膨胀本身并没有降低人们的实际购买力。

通货膨胀像是对货币持有者征收的一种税。

税收本身对社会并不是一种成本,它仅仅是把资源从家庭转移到政府。

但是人们把稀缺资源浪费在试图避免通货膨胀上会带来无谓损失。

人们可以通过少持有货币来避免通货膨胀税。

减少货币持有量的成本称为通货膨胀的皮鞋成本,减少货币持有量的实际成本是为了使手头保留的钱少于没有通货膨胀时的数量必须牺牲的时间与便利。

企业不经常改变价格是因为改变价格有成本,改变价格的成本称为菜单成本。

通货膨胀引起的相对价格的变动比没有通货膨胀时大。

因为市场经济依靠相对价格来配置稀缺资源,当通货膨胀扭曲了相对价格时,消费者的决策也被扭曲了,市场也就不能把资源配置到其最好的用途中。

通货膨胀往往增加了储蓄所赚到的收入的税收负担,高通货膨胀倾向于抑制人们的储蓄。

除了消除通货膨胀之外,解决这个问题的另一种方法是税制指数化,即修改税法以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

当价格一直在上升时,会计师也会错误地衡量企业的收入。

在某种程度上,通货膨胀使投资者无法区分成功与不成功的企业,这又抑制了金融市场在把经济中的储蓄配置到不同类型投资中的作用。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以一种既与价值无关又与需要无关的方式在人们中重新分配财富。

未预期到的物价变动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进行财富再分配。

当平均通货膨胀率很高时,通货膨胀就特别多变而且不确定。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小且可预期的通货紧缩可能是合意的,弗里德曼规则就是一种适度通货紧缩的做法。

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通货紧缩会突然而至,并引起财富向有利于债权人而不利于债务人的再分配;同时,通货紧缩往往是更深层经济问题的症状,或许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更糟糕。

5.经济学家确定了通货膨胀的六种成本:与减少货币持有量相关的皮鞋成本,与频繁地调整价格相关的菜单成本,相对价格变动的加剧,由于税法非指数化引起的意想不到的税收负担变动,由于计价单位变动引起的混乱和不方便,以及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任意的财富再分配。

在超速通货膨胀时期,这些成本都是巨大的,但温和通货膨胀时期这些成本的大小并不清楚。

6.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1).降低固定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

即使就业工人的货币工资能与物价同比例增长,在累进所得税下,货币收入增加使人们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税率的上升也会使工人的部分收入丧失。

(2).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

随着价格上涨,存款的实际价值或购买力就会降低。

(3).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

具体地说,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

只要通货膨胀率大于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就为负值。

三、问答与思考
1.如果通货膨胀比预期的低,谁会受益——债务人还是债权人?解释之。

如果通货膨胀比预期的低,债权人将受益。

因为债权人和债务人是根据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来设定利率的,预期通货膨胀率比现实的高,则设定的名义利率也相应高于真实利率,债权人获得的利息收入要高于预期,而债务人的实际债务负担将比预计的要大。

因此,债权人从中受益。

2.说明以下陈述是正确、错误,还是不确定。

a.通货膨胀损害了债务人的利益而帮助了债权人,因为债务人必须支付更高的利率。

b.如果价格以一种使物价总水平不变的方式变动,那么没有一个人的状况会变得更好或更坏。

c.通货膨胀并没有降低大多数工人的购买力。

a.这种陈述不确定。

更高的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意味着债务人支付了更高的名义利率,但债务人支付的真实利率与原来相同,债务人和债权人的利益都与没有通货膨胀时是相同。

另一方面,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会使债务人受益,债权人受损。

b.这种陈述错误。

因为即使物价总水平保持不变,但相对价格的变动也会使一些人的福利变好,而使另一些人的福利变坏。

c.这种陈述正确。

因为大多数工人的工资根据通货膨胀率的变动而进行合理地调整。

3.货币中性的含义是什么?
货币中性指认为货币供给变动并不影响真实变量的观点。

古典经济学把变量分为真实变量和名义变量,认为货币只会对名义变量产生影响,而不会对真实变量产生影响。

货币中性从狭义的角度看,意味着从长远来说货币政策同经济效益、经济增长无关。

从广义看,它意味着金融工具、金融体制同经济效益、经济增长不相关。

实际上,在长期,货币中性是成立的;但在短期,货币非中性,即货币对真实经济变量会产生影响。

不同学派对货币非中性的解释不同,凯恩斯认为是由于短期价格刚性,而弗里德曼和理性预期学派则认为是由于人们预期的错误或政府的干预,使得短期货币非中性。

4.通货膨胀对于不同收入群体的影响。

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即通货膨胀是指价格和工资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通货膨胀对不同的收入群体有着不同的影响:
(1).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

对于固定收入阶层来说,其收入是固定的货币数额,落后于上升的物价水平。

其实际收入因通货膨胀而减少,他们接受每一元收入的购买力将随价格的上升而下降。

而且,由于他们的货币收入没有变化,因而他们的生活水平必然相应地降低。

相反,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得益,这些人的货币收入会走在价格水平和生活费用上涨之前。

(2).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

随着价格上涨,存款的实际价值或购买力就会降低。

随着价格上涨,存款的实际价值或购买力就会降低,那些有闲置货币和存款在银行的人受到严重的打击。

同样,像保险金、养老金以及其他固定价值的证券财产等在通货膨胀中,其实际价值也会下降。

(3).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

具体地说,通货膨胀靠牺
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如果通货膨胀率大于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就为负值。

5.通货膨胀的分配效应。

通货膨胀的分配效应是指一国发生通货膨胀后对分配领域产生的影响,主要有资源重新配置效应、收入再分配效应以及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1)资源的重新配置效应。

资源的重新配置效应是指市场价格因通货膨胀而发生扭曲,从而误导资源配置。

在通货膨胀中,那些价格上涨超过成本上升的行业将得到扩张;而价格上涨小于成本上升的行业将收缩。

当价格上涨是对经济结构、生产率提高的反映时,价格变动的资源配置将趋于合理;反之,当通货膨胀使价格信号扭曲、无法正常反映社会供求状况,使价格失去调节经济的作用时,通货膨胀会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降低经济运行效率。

(2)收入再分配效应。

收入再分配效应是指通货膨胀时期,物价上涨造成一些人的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一些人的实际收入水平反而会提高。

通货膨胀对社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影响,会使某些人从中收益,也会使某些人由此受害。

①概括地讲,通货膨胀不利于大多数工薪阶层、退休者、失业者和贫困者、接受政府救济者、债权人。

通货膨胀过程中,那些货币收入能够随物价上涨而及时向上调整,调整幅度大于或等于物价上涨幅度的社会阶层和团体,其实际收入不会受到影响甚至会上升;反之,那些货币收入不能随物价上涨及时调整,或虽有所调整但上调幅度小于物价上涨幅度的社会阶层和团体,其实际收入将随物价上涨而有所下降。

②就债权人与债务人而言,债务契约是根据签约时的情况规定的名义利率,如果在偿还时发生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高于签约时,那么债权人的利息收入受到侵害,而债务人获得好处,支付的实际利率降低了。

③就政府与公众而言,通货膨胀是有利于前者而不利于后者的,这是因为在累进税率与税率固定的情况下通货膨胀所引起的名义收入增加会使税收增加,从而以减少公众的实际收入为代价增加了政府税收,这种由于通货膨胀而增加的税收被称为“通货膨胀税”,被认为是政府通过通货膨胀对公众进行的一种掠夺。

通货膨胀还会对财产分配产生影响,这里主要是指通货膨胀对财产净值的影响。

财产净值取决于拥有财产的货币价格以及所欠的债务。

这样,通货膨胀的财产分配效应就取决于不同居民所拥有财产与负债的比例。

一般而言,财产的货币价值会由于通货膨胀而变动,有的财产会升值,而有的会贬值,债务则会由于通货膨胀而减少。

(3)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资产结构调整效应是指家庭中持有的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比例会因为通货膨胀而发生相应的调整。

通常情况下,实物资产的货币价值会随着通货膨胀率的变动而相应上升,金融资产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则会发生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的改变。

由于居民往往同时是收入获得者、金融证券的持有者和实际财产(不动产)的所有者,因而通货膨胀对他们的影响可以互相抵消。

例如,某家庭既有固定价值的货币资产,如储蓄、债券、保险等,会因通货膨胀而削减其实际价值,但同时这一通货膨胀又会增加他的财富,如增加房产、土地的价值,这样居民可以通过调整其资产结构来面对通货膨胀。

总之,许多居民同时因通货膨胀得益,又因通货膨胀受损。

同时应当指出,通货膨胀的分配效应是自发的,它本身并未存心从谁手中将其收入分配给其他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