瘙痒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瘙痒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经验
瘙痒是皮肤或黏膜的一种引起搔抓欲望的常见的皮肤感觉,可由一些常见刺激如触摸、温度改变或情绪压力引发,此外化学、机械和电力也均可引发痒感。
皮肤瘙痒病可归属祖国医学风瘙痒、血风疮、爪风、痒风等范畴。
如清代《外科证治全书·痒风》记载:“痒风,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
”瘙痒发病之根本在于风,皮肤气血不和是病理基础。
实证由外感六淫、饮食所伤、瘀血内停所致,虚证多因年老体衰、久病失养、精血亏虚而发,实证等反复不愈易发展为虚实夹杂。
中医学按审证求因,归纳本病有十种病因:风痒、湿痒、虫痒、热痒、燥痒、毒痒、食痒、瘀痒、酒痒和虚痒[1]。
1 实证瘙痒
1.1 风邪致痒《医宗金鉴·痈疽辨痒歌》中明确提出:“痒属风。
”《外科大成》提出“风盛则痒”。
风又有外风与内风之分。
实证瘙痒多为外风,外风又分为风寒、风热、风湿。
风性开泄为阳邪,易搏于肌表,故瘙痒多发生在头面部,甚至延及全身[2]。
风性又善行,一旦在于体表,或往来穿行于脉络之间,或蠢蠢欲动于皮肤腠理,皆能袭扰肌肤,令气血不和而发生皮疹、瘙痒。
风为百病之长,各种病邪易随风而入,侵袭人体。
《外科大成·卷之四·诸痒》认为:“风甚则痒……作痒起粟者,治宜疏风。
”
1.1.1 风热型好发于春夏季,常突然发生。
全身分布,红色丘疹、风团或部分融合成大片,遇热瘙痒加重,得冷则减缓,自感灼热。
风甚者,四处走窜,遍身痒剧;热甚者,皮疹鲜红,泛发性神经性皮炎、单纯疱疹及药疹的荨麻疹样型、猩红热样型的初期。
治宜疏风解表、清热止痒,方选荆防汤合银翘散加减。
药物组成:荆芥穗6g,防风6 g,僵蚕6 g,金银花12 g,连翘12 g,蝉蜕3 g,牛蒡子9 g,牡丹皮9g,浮萍6 g,生地9 g,薄荷5 g,黄芩9 g,甘草6 g。
1.1.2 风寒型好发于秋冬季或秋冬季加重。
全身泛发风团、血疹、紫斑等,常游走不定,色白或淡红,遇冷瘙痒加重,得热则减。
风甚者,多为白色风团;寒甚者,常凝滞气血为瘀斑。
伴恶寒,舌淡,苔
薄白,脉浮缓。
常见于寒净性荨麻疹,寒冷性多形性红斑,冬季皮炎等。
治宜祛风散寒,调和营卫,方选麻桂各半汤治疗。
药物组成:麻黄9g,桂枝6 g,杏仁3 g,生姜9 g,杭白芍12 g,大枣3枚,甘草3 g。
1.1.3 风湿型多见于长夏之季,以青壮年居多。
症见皮肤剧烈瘙痒,由于反复搔抓或热水烫洗,常导致继发湿疹样变,浸淫四窜,流津淋漓,糜烂结痂。
并伴有四肢困倦,食欲不振,大便黏滞不爽,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常见于慢性顽固瘙痒性皮肤病,如慢性湿疹、慢性阴囊湿疹、神经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等[3]。
治宜健脾利湿,疏风止痒,方选祛风胜湿汤合全虫方加减。
药物组成:荆芥9g,防风9 g,羌活6 g,蝉蜕6 g,陈皮6 g,茯苓9 g,金银花6 g,全蝎6 g,皂角刺12 g,皂荚6 g,白蒺藜15g,槐花15 g,威灵仙12 g,苦参9 g,白鲜皮15 g,黄柏15 g,甘草3 g。
1.2 火邪致痒中医认为,心之为物,在天为热,在地为火。
《素问·至真要太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实热多从外感而来,五气过极均能化火生热。
主要表现为血热,血热扑肤而痒。
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夏季。
症见皮肤瘙痒,触之灼热,搔破处呈条状血痕,遇热逢暖则剧,近寒得冷则轻,每随心绪烦躁或食入辛辣则瘙痒加剧。
并伴有口干,口渴喜冷饮,心烦,大便干燥,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常见于药疹的固定性红斑型、过敏性紫癜、寻常型银屑病的进行期等。
治宜清热凉血,消风止痒,方选地芍凉血汤加减。
药物组成:生地12g,犀角12 g,赤芍12 g,玄参9 g,牡丹皮6 g,丹参9 g,蝉蜕6 g,白蒺藜6 g,白鲜皮9 g,连翘12 g,麦冬9g,甘草3 g。
1.3 湿邪合并热邪致痒《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汗出见湿,乃生痤癖。
”瘙痒之疾可由湿邪导致,湿有外湿与内湿之分。
《诸病源候论》说:“肤腠虚,风湿搏于血气生呙疮;若风气少,湿气多,其疮痛痒,搔之汁出……”湿性黏腻,留着难去,易趋下,病位常在下部。
湿邪、热邪(火邪)暑邪都是夏季之邪三者容易合而为病,发病可具备一种或是两种特点。
1.3.1 湿热型多形性皮疹、剧痒是其特点,红斑、丘疹、水疱、脓疱、糜烂、流滋、结痂等皮疹均可见到。
可全身分布,亦可局限于一处,破流黄水,气味腥秽。
湿甚者,水疱晶莹,脂水淋漓;热甚者,局部鲜红,痛痒交作;兼虫者,奇痒难耐,坐卧不安,时重时轻。
可伴低热身重,骨节酸楚,胸闷纳呆,舌红而润,苔黄腻,脉滑数。
常见于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脓疱疮等病。
治宜清热利湿,祛风,方选萆渗湿汤合二妙散加减。
药物组成:萆12g,黄柏9 g,苍术12 g,龙胆草9 g,牡丹皮9 g,蚕砂6 g,地肤子9 g,白鲜皮9 g。
1.3.2 湿热下注型多见于中年男女,好发肛周、阴囊、外阴等处。
症见局限性皮肤瘙痒,逐渐蔓延,搔抓后皮肤肥厚,状若苔藓。
表现为肛门皱襞肥厚,阴囊皮纹增深,阴唇皮肤肥厚、浸渍,阴蒂及阴道黏膜多有红肿或糜烂,或带下量多,色淡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数。
常见于会阴、阴囊、肛周的湿疹等。
治宜清热泻肝,除湿止痒,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物组成:龙胆草9g,生地12 g,赤芍9 g,黄柏9 g,苦参6 g,泽泻9 g,金银花12 g,苍术12 g,焦栀子12 g,当归6 g,柴胡3g,车前子12 g,白蒺藜12 g,地肤子12 g,茵陈15 g,甘草3 g,川木通6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