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第四章 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7-29 21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二、影响分散相粒径的因素 1. 黏度比、剪切应力及界面张力的综合影响
根据液滴模型(聚合物-聚合物熔融共混体系)
采用参数λ和κ:
d m
d
ηd——分散相的黏度; τ——剪切应力; σ——两相间界面张力; d——分散相粒径。 d 于是 m 由于 m
2013-7-29
31
第四节 共混物形态结构的显微学特征
一、聚合物共混的一些问题
共混物中各种组分的最终结局如何? 它们分散程度如何? 这些组分自身怎样分布? 加工过程对结构的影响如何? 微结构对材料性能有何影响?
显微学非常适于表征这些微结构变化
2013-7-29 32
第四节 共混物形态结构的显微学特征
二、基本方法
相观察 分散相尺寸 分散均匀性
2013-7-29
33
第四节 共混物形态结构的显微学特征
二、基本方法
参数 放大倍数 OM 1~500 500~1000 2~3 ~1 103~105 SEM 10~106 5~10 3 10~100 1~104 TEM 102~5×106 0.1~0.2 2 ~1 0.1~100 固体
2013-7-29 7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连续相、分散相形成的因素 1.共混组分的配比
熔融共混制备的PVC/PP共混物中,共混体系 的形态随两种组分的体积比变化的示意图。
2013-7-29 8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连续相、分散相形成的因素 1.共混组分的配比
当丁苯胶/PS体积比为90/10和60/40时,共混 物形态都是组分含量较多的丁苯胶为连续相,组分 含量较少的PS为分散相的“海-岛结构”两相体系 。 在体积比为50/50时,该共混物形态为两相连续的 “海-海结构”。 在丁苯胶,PS体积比为40/60时,PS变为连续相 ,丁苯胶变为分散相的“海-岛结构”两相体系。
粘度比(ηA/ηB) 1 B-2 A-1 B-1
A-2 A-2
A B 76 24 组分含量/% 24 76
15
2013-7-29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连续相、分散相形成的因素 二、影响分散相粒径的因素 三、影响分散相粒子形貌的因素
2013-7-29
16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二、影响分散相粒径的因素 1. 黏度比、界面张力、剪切应力的综合影响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连续相、分散相形成的因素 1.共混组分的配比
当PVC/PP体积比为80/20时,共混物形态是组分 含量较多的PVC为连续相,组分含量较少的PP为 分散相的“海-岛”结构两相体系。 在体积比为60/40时,该共混物形态为两相连续的 “海-海”结构。 在PVC /PP体积比为40/60或20/80时,PP变为 连续相, PVC为分散相。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连续相、分散相形成的因素 3. 黏度与配比的综合影响
共混组分的熔体黏度与配比对于共混物形态具有 综合影响。
2013-7-29
11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连续相、分散相形成的因素 3.黏度与配比的综合影响
在A-1区域,A组分含量大于74%,A组分为连续 相;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二、影响分散相粒径的因素 1. 黏度比、界面张力、剪切应力的综合影响
根据平衡粒径理论
R* 12
m
P d 4
↑ →τ↑ → R*↓
ηm↑ →R*↓ σ ↓ → R*↓ Edk—与分散相黏度、弹性有关 P—
2013-7-29
2013-7-29 28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三、影响分散相粒子形貌的因素 3. 熔体黏度的影响
为获得具有条状、纤维状或层片状分散相形貌的共 混物,应当调控两相的黏度比,使 λ > 1,这样分散 相不易破碎,以层片状或条状、纤维状的形态留在 共混体系中。
2013-7-29
29
第四章 聚合物共混物物的形态结构
粘度比(ηA/ηB) 1
A-1
B-1
A B
2013-7-29
76 24 组分含量/%
24 76
12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连续相、分散相形成的因素 3.黏度与配比的综合影响
B-1区,当A组分含量小于26%时,这一组分一般来说是分 散相。在组分含量介于26%~74%时,哪一组分为连续相 ,哪一组分为分散相,将取决于配比与熔体黏度的综合影 响。
2013-7-29
3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连续相、分散相形成的因素
“海--岛”结构两相体系共混物的形态,包括两 相之中哪一相为连续相,哪一相为分散相;分散 相的粒径及粒径分布;两相之间的界面结合等。
影响共混物形态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两相组分的 配比、两相组分的黏度以及共混设备及工艺条件 (时间、温度、外力)等因素。
1 2 3 4
第一节 共混物形态结构的基本类型
第二节 共混物形态的表征与研究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共混物形态结构的显微学特征
2013-7-29
30
第四节 共混物形态结构的显微学特征
一、聚合物共混的一些问题
聚合物共混物形态结构复杂多变,最简单的聚合物 共混物为典型的两相体系,即抗冲击橡胶改性剂分 散在热塑性基体中。 较为复杂的产物可能含有几种聚合物、多种增韧剂 、某种增容剂(如某种共聚物)以及一些填料、着 色剂和添加剂等。 这些组分在尺寸和结构上的较小变化可引起共混物 物理性能和感观品质的很大改变。显微学非常适于 表征这些微结构变化。
第四章 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
第四章 聚合物共混物物的形态结构
1 2 3 4
第一节 共混物形态结构的基本类型
第二节 共混物形态的表征与研究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共混物形态结构的显微学特征
2013-7-29
2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连续相、分散相形成的因素 二、影响分散相粒径的因素 三、影响分散相粒子形貌的因素
md
2013-7-29
23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二、影响分散相粒径的因素 4. 黏度比、剪切应力及界面张力的综合影响
根据液滴模型(聚合物-聚合物熔融共混体系)
md
在聚酯/己丙橡胶、尼龙/乙丙橡胶体系中,当λ值 接近于1时,即当分散相黏度与连续相黏度接近时 ,κ 达到一极小值,分散相的粒径d取得最小值。
粘度比(ηA/ηB) 1
A-1
B-1
A B
2013-7-29
76 24 组分含量/%
24 76
13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连续相、分散相形成的因素 3.黏度与配比的综合影响
在A-2区域,当组分A的黏度小于组分B时,尽管B组分的 含量接近甚至超过A组分,A组分仍然可以成为连续相。 在B-2区域,亦有类似的情况。
粘度比(ηA/ηB) 1 B-2
A-1
B-1
A-2 A B 76 24 组分含量/% 24 76
14
2013-7-29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连续相、分散相形成的因素 3. 黏度与配比的综合影响
相转变区(如图阴影部分)。在A组分与B组分熔体 黏度接近于相等的区域内,容易得到 “海---海 ”结构的共混物。 A组分与B组分熔体黏度相等的这一点,称为“ B-2 等黏点”。
2013-7-29
27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三、影响分散相粒子形貌的因素 2. 流动场形式和加工工艺的影响
剪切流动首先使粒子发生变形,演变为条形粒子, 然后,条形粒子破碎,制得的分散相粒子为条状。
拉伸流动能更有效地将分散相粒子由拉伸为带状, 再变细为细条,之后破裂成球状的小颗粒,制得的 分散相粒子为球状或纤维状。
2013-7-29 9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连续相、分散相形成的因素 2. 熔体黏度
“软包硬”规律:黏度低的一相( “软相”) 总是倾向于生成连续相,而黏度高的一相( “ 硬相”)则总是倾向于生成分散相。
“软包硬”规律并非绝对。
共混物的形态还要受黏度与配比的综合影响。
2013-7-29 10
5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连续相、分散相形成的因素 1.共混组分的配比
共混组分之间的配比是影响共混物形态的一个重 要因素,也是决定哪一相为连续相,哪一相为分 散相的重要因素。 熔融共混制备的PVC/PP共混物中,共混体系 的形态随两种组分的体积比变化的示意图。
2013-7-29
6
Ca 与
2013-7-29
d
有关。
m
20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二、影响分散相粒径的因素 1. 黏度比、界面张力、剪切应力的综合影响
根据液滴模型(牛顿流体体系)
λ对液滴破裂的影响与流动场的形式有密切关系,拉伸流动 对液滴的破裂的作用比剪切流动更加有效。 单一剪切流动,Cacrit有极小值,在极小值附近,液滴的破裂 最易发生。 在相同条件下,液滴容易破裂,液滴的粒径就会相应地较小 。 λ > 3的体系,拉伸流动的Cacrit值远低于剪切流动。 两相的黏度比 λ在0.25~1之间时,液滴的破裂最易发生。
2013-7-29 24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二、影响分散相粒径的因素 1. 黏度比、剪切应力及界面张力的综合影响
根据液滴模型(聚合物-聚合物熔融共混体系) 对于不同的聚合物-聚合物熔融共混体系,分散相 粒径的最小值并不总是在黏度比 λ 趋近于1的时候 。 黏度比 λ 对共混体系在相转变区内的形态,即 λ 接 近1时,可以较为容易得到“海-海结构”。
2013-7-29
25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连续相、分散相形成的因素 二、影响分散相粒径的因素 三、影响分散相粒子形貌的因素
2013-7-29
26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三、影响分散相粒子形貌的因素 1. 制备方法的影响
接枝共聚一共混法制得的产物,分散相为较规则的 球状颗粒; 熔融共混法制得的产物,分散相的颗粒较不规则且 尺寸也较大。
Pd Edk
P — 有效碰撞率
— 界面张力 d — 分散相的体积分率 m — 共混物连续相熔体黏度 — 剪切速率
Edk — 分散相物料的宏观破碎能
18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二、影响分散相粒径的因素 1. 黏度比、界面张力、剪切应力的综合影响
根据液滴模型(牛顿流体体系)
根据平衡粒径理论 聚合物的共混过程是一个“分散”与“集聚”的动态过程 。 大颗粒→小粒子
大颗粒←小粒子 分散相粒子破碎←强迫进行←外力(剪切应力) 分散相粒子集聚←自发进行←能量最小化 聚合物的共混过程中,分散相粒径自动均化,结果是使分 2013-7-29 17 散相粒子达到一个最终的“平衡粒径R*”。
2013-7-29 4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连续相、分散相形成的因素 1.共混组分的配比
在“海---岛”结构两相体系共混物中,连续相主 要影响共混材料的模量、弹性; 而分散相则主要对冲击性能(在增韧体系中)、光学 性能、传热以及抗渗透(在相关体系中)性能产生影 响。
2013-7-29
2013-7-29 22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二、影响分散相粒径的因素 1. 黏度比、剪切应力及界面张力的综合影响
根据液滴模型(聚合物-聚合物熔融共混体系) 在一定的τ 和界面张力σ 的条件下制备共混物,用 实测得到的d,可得参数κ的临界值κcrit。 当提高τ连(或降低σ)而使κ > κcrit时,分散相粒径 会趋于降低。
↑ → We ↑ → D ↑。 大粒子易变形。 ηm↑ → We ↑ → D ↑ 。 σ ↓ → We ↑ → D ↑ λ↑ → D ↑
mR R We
d
m
2013-7-29
19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二、影响分散相粒径的因素 1. 黏度比、界面张力、剪切应力的综合影响
mR R 根据液滴模型(牛顿流体体系) We Ca(We) 是影响液滴破裂的重要参数。 对于特定的体系和一定条件下,Ca可以有特定的临 界值(Cacrit) Ca < Cacrit , 液滴是稳定的。 Ca > Cacrit , 液滴不稳定,进而发生破裂。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二、影响分散相粒径的因素 1. 黏度比、剪切应力及界面张力的综合影响
根据液滴模型(聚合物-聚合物熔融共混体系)
采用参数λ和κ:
d m
d
ηd——分散相的黏度; τ——剪切应力; σ——两相间界面张力; d——分散相粒径。 d 于是 m 由于 m
2013-7-29
31
第四节 共混物形态结构的显微学特征
一、聚合物共混的一些问题
共混物中各种组分的最终结局如何? 它们分散程度如何? 这些组分自身怎样分布? 加工过程对结构的影响如何? 微结构对材料性能有何影响?
显微学非常适于表征这些微结构变化
2013-7-29 32
第四节 共混物形态结构的显微学特征
二、基本方法
相观察 分散相尺寸 分散均匀性
2013-7-29
33
第四节 共混物形态结构的显微学特征
二、基本方法
参数 放大倍数 OM 1~500 500~1000 2~3 ~1 103~105 SEM 10~106 5~10 3 10~100 1~104 TEM 102~5×106 0.1~0.2 2 ~1 0.1~100 固体
2013-7-29 7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连续相、分散相形成的因素 1.共混组分的配比
熔融共混制备的PVC/PP共混物中,共混体系 的形态随两种组分的体积比变化的示意图。
2013-7-29 8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连续相、分散相形成的因素 1.共混组分的配比
当丁苯胶/PS体积比为90/10和60/40时,共混 物形态都是组分含量较多的丁苯胶为连续相,组分 含量较少的PS为分散相的“海-岛结构”两相体系 。 在体积比为50/50时,该共混物形态为两相连续的 “海-海结构”。 在丁苯胶,PS体积比为40/60时,PS变为连续相 ,丁苯胶变为分散相的“海-岛结构”两相体系。
粘度比(ηA/ηB) 1 B-2 A-1 B-1
A-2 A-2
A B 76 24 组分含量/% 24 76
15
2013-7-29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连续相、分散相形成的因素 二、影响分散相粒径的因素 三、影响分散相粒子形貌的因素
2013-7-29
16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二、影响分散相粒径的因素 1. 黏度比、界面张力、剪切应力的综合影响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连续相、分散相形成的因素 1.共混组分的配比
当PVC/PP体积比为80/20时,共混物形态是组分 含量较多的PVC为连续相,组分含量较少的PP为 分散相的“海-岛”结构两相体系。 在体积比为60/40时,该共混物形态为两相连续的 “海-海”结构。 在PVC /PP体积比为40/60或20/80时,PP变为 连续相, PVC为分散相。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连续相、分散相形成的因素 3. 黏度与配比的综合影响
共混组分的熔体黏度与配比对于共混物形态具有 综合影响。
2013-7-29
11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连续相、分散相形成的因素 3.黏度与配比的综合影响
在A-1区域,A组分含量大于74%,A组分为连续 相;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二、影响分散相粒径的因素 1. 黏度比、界面张力、剪切应力的综合影响
根据平衡粒径理论
R* 12
m
P d 4
↑ →τ↑ → R*↓
ηm↑ →R*↓ σ ↓ → R*↓ Edk—与分散相黏度、弹性有关 P—
2013-7-29
2013-7-29 28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三、影响分散相粒子形貌的因素 3. 熔体黏度的影响
为获得具有条状、纤维状或层片状分散相形貌的共 混物,应当调控两相的黏度比,使 λ > 1,这样分散 相不易破碎,以层片状或条状、纤维状的形态留在 共混体系中。
2013-7-29
29
第四章 聚合物共混物物的形态结构
粘度比(ηA/ηB) 1
A-1
B-1
A B
2013-7-29
76 24 组分含量/%
24 76
12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连续相、分散相形成的因素 3.黏度与配比的综合影响
B-1区,当A组分含量小于26%时,这一组分一般来说是分 散相。在组分含量介于26%~74%时,哪一组分为连续相 ,哪一组分为分散相,将取决于配比与熔体黏度的综合影 响。
2013-7-29
3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连续相、分散相形成的因素
“海--岛”结构两相体系共混物的形态,包括两 相之中哪一相为连续相,哪一相为分散相;分散 相的粒径及粒径分布;两相之间的界面结合等。
影响共混物形态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两相组分的 配比、两相组分的黏度以及共混设备及工艺条件 (时间、温度、外力)等因素。
1 2 3 4
第一节 共混物形态结构的基本类型
第二节 共混物形态的表征与研究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共混物形态结构的显微学特征
2013-7-29
30
第四节 共混物形态结构的显微学特征
一、聚合物共混的一些问题
聚合物共混物形态结构复杂多变,最简单的聚合物 共混物为典型的两相体系,即抗冲击橡胶改性剂分 散在热塑性基体中。 较为复杂的产物可能含有几种聚合物、多种增韧剂 、某种增容剂(如某种共聚物)以及一些填料、着 色剂和添加剂等。 这些组分在尺寸和结构上的较小变化可引起共混物 物理性能和感观品质的很大改变。显微学非常适于 表征这些微结构变化。
第四章 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
第四章 聚合物共混物物的形态结构
1 2 3 4
第一节 共混物形态结构的基本类型
第二节 共混物形态的表征与研究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共混物形态结构的显微学特征
2013-7-29
2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连续相、分散相形成的因素 二、影响分散相粒径的因素 三、影响分散相粒子形貌的因素
md
2013-7-29
23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二、影响分散相粒径的因素 4. 黏度比、剪切应力及界面张力的综合影响
根据液滴模型(聚合物-聚合物熔融共混体系)
md
在聚酯/己丙橡胶、尼龙/乙丙橡胶体系中,当λ值 接近于1时,即当分散相黏度与连续相黏度接近时 ,κ 达到一极小值,分散相的粒径d取得最小值。
粘度比(ηA/ηB) 1
A-1
B-1
A B
2013-7-29
76 24 组分含量/%
24 76
13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连续相、分散相形成的因素 3.黏度与配比的综合影响
在A-2区域,当组分A的黏度小于组分B时,尽管B组分的 含量接近甚至超过A组分,A组分仍然可以成为连续相。 在B-2区域,亦有类似的情况。
粘度比(ηA/ηB) 1 B-2
A-1
B-1
A-2 A B 76 24 组分含量/% 24 76
14
2013-7-29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连续相、分散相形成的因素 3. 黏度与配比的综合影响
相转变区(如图阴影部分)。在A组分与B组分熔体 黏度接近于相等的区域内,容易得到 “海---海 ”结构的共混物。 A组分与B组分熔体黏度相等的这一点,称为“ B-2 等黏点”。
2013-7-29
27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三、影响分散相粒子形貌的因素 2. 流动场形式和加工工艺的影响
剪切流动首先使粒子发生变形,演变为条形粒子, 然后,条形粒子破碎,制得的分散相粒子为条状。
拉伸流动能更有效地将分散相粒子由拉伸为带状, 再变细为细条,之后破裂成球状的小颗粒,制得的 分散相粒子为球状或纤维状。
2013-7-29 9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连续相、分散相形成的因素 2. 熔体黏度
“软包硬”规律:黏度低的一相( “软相”) 总是倾向于生成连续相,而黏度高的一相( “ 硬相”)则总是倾向于生成分散相。
“软包硬”规律并非绝对。
共混物的形态还要受黏度与配比的综合影响。
2013-7-29 10
5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连续相、分散相形成的因素 1.共混组分的配比
共混组分之间的配比是影响共混物形态的一个重 要因素,也是决定哪一相为连续相,哪一相为分 散相的重要因素。 熔融共混制备的PVC/PP共混物中,共混体系 的形态随两种组分的体积比变化的示意图。
2013-7-29
6
Ca 与
2013-7-29
d
有关。
m
20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二、影响分散相粒径的因素 1. 黏度比、界面张力、剪切应力的综合影响
根据液滴模型(牛顿流体体系)
λ对液滴破裂的影响与流动场的形式有密切关系,拉伸流动 对液滴的破裂的作用比剪切流动更加有效。 单一剪切流动,Cacrit有极小值,在极小值附近,液滴的破裂 最易发生。 在相同条件下,液滴容易破裂,液滴的粒径就会相应地较小 。 λ > 3的体系,拉伸流动的Cacrit值远低于剪切流动。 两相的黏度比 λ在0.25~1之间时,液滴的破裂最易发生。
2013-7-29 24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二、影响分散相粒径的因素 1. 黏度比、剪切应力及界面张力的综合影响
根据液滴模型(聚合物-聚合物熔融共混体系) 对于不同的聚合物-聚合物熔融共混体系,分散相 粒径的最小值并不总是在黏度比 λ 趋近于1的时候 。 黏度比 λ 对共混体系在相转变区内的形态,即 λ 接 近1时,可以较为容易得到“海-海结构”。
2013-7-29
25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连续相、分散相形成的因素 二、影响分散相粒径的因素 三、影响分散相粒子形貌的因素
2013-7-29
26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三、影响分散相粒子形貌的因素 1. 制备方法的影响
接枝共聚一共混法制得的产物,分散相为较规则的 球状颗粒; 熔融共混法制得的产物,分散相的颗粒较不规则且 尺寸也较大。
Pd Edk
P — 有效碰撞率
— 界面张力 d — 分散相的体积分率 m — 共混物连续相熔体黏度 — 剪切速率
Edk — 分散相物料的宏观破碎能
18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二、影响分散相粒径的因素 1. 黏度比、界面张力、剪切应力的综合影响
根据液滴模型(牛顿流体体系)
根据平衡粒径理论 聚合物的共混过程是一个“分散”与“集聚”的动态过程 。 大颗粒→小粒子
大颗粒←小粒子 分散相粒子破碎←强迫进行←外力(剪切应力) 分散相粒子集聚←自发进行←能量最小化 聚合物的共混过程中,分散相粒径自动均化,结果是使分 2013-7-29 17 散相粒子达到一个最终的“平衡粒径R*”。
2013-7-29 4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连续相、分散相形成的因素 1.共混组分的配比
在“海---岛”结构两相体系共混物中,连续相主 要影响共混材料的模量、弹性; 而分散相则主要对冲击性能(在增韧体系中)、光学 性能、传热以及抗渗透(在相关体系中)性能产生影 响。
2013-7-29
2013-7-29 22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二、影响分散相粒径的因素 1. 黏度比、剪切应力及界面张力的综合影响
根据液滴模型(聚合物-聚合物熔融共混体系) 在一定的τ 和界面张力σ 的条件下制备共混物,用 实测得到的d,可得参数κ的临界值κcrit。 当提高τ连(或降低σ)而使κ > κcrit时,分散相粒径 会趋于降低。
↑ → We ↑ → D ↑。 大粒子易变形。 ηm↑ → We ↑ → D ↑ 。 σ ↓ → We ↑ → D ↑ λ↑ → D ↑
mR R We
d
m
2013-7-29
19
第三节 共混物形态的影响因素
二、影响分散相粒径的因素 1. 黏度比、界面张力、剪切应力的综合影响
mR R 根据液滴模型(牛顿流体体系) We Ca(We) 是影响液滴破裂的重要参数。 对于特定的体系和一定条件下,Ca可以有特定的临 界值(Cacrit) Ca < Cacrit , 液滴是稳定的。 Ca > Cacrit , 液滴不稳定,进而发生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