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异常高压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及认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层异常高压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
及认识
摘要: W油田油藏区域构造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南部,是文南
地堑的西北部分,西以大断层为界,东以文70断层与文72断块区分隔,沿北北
东呈条带状展布。

油藏埋深-2900--3400m,平均孔隙度为15.4%,平均渗透率为15.6×10-3μm2,分10个砂层组开发,含油面积4.7km2,石油地质储量
464×104吨,标定可采储量183.94×104吨,标定采收率39.63%。

但是经过多
次的开发与调整,受储层低渗透、油水井损坏严重、工艺技术局限性等因素影响,油藏整体注水困难,在逐层上返过程中油井见效不同步、局部注采井网不完善。

针对油田特点,重点从如何提高多油层严重非均质油藏水驱采收率角度,先后开展
细分层系、逐层上返、井网重组以及攻克与注采相匹配的配套工艺等技术,提高
了油藏采收率,实现了高效注水开发。

关键词:W油田;深层;低渗油藏;细分层系;注水开发;采收率
W油田是一个典型的深层异常高温高压非均质复杂断块油藏,储层胶结致密,
渗透率低,孔隙度小,渗流阻力大,特殊的地质特点以及严重的非均质性导致油藏
水驱动用程度不均衡,分层工艺适应性差,注水开发中难度大。

1提高采收率技术及主要做法
1.1开展精细地质研究、长岩心多层水驱油试验以及层系细分试验
针对W油藏复杂的地质特点,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展精细地质研究,储层研究,
沉积微相以及剩余油分布了规律研究,采用大比例尺、密等高线等方法精细刻画
微构造形态,深化油藏认识,同时结合该地长岩心多层水驱油试验以及层系细分试验,为精细调整、井网细分重组以及非主力层的有效动用打下良好基础。

1.2细分加密调整
针对W油藏层系划分较粗,储量动用程度低等问题,进行了细分加密调整,将
原来两套层系分为三套层系开发,即5-7、8和9。

调整细分前,8砂组采出程度
22.4%,9砂组采出程度28.6%,采收率提高了6.2个百分点8-9层系钻调整井14
口,其中油井8口,水井6口,利用老井10口。

平均井距由350m缩小到260m,开发
层段由245m压缩到60~90m。

1994年油井压裂引效后两套层系全面注水见效,单
井初期日增油15t/d。

后续三年,8层系年含水上升率平均只有3个百分点,综合
含水基本稳定在50-60%,9层系年含水上升率平均只有1个百分点,综合含水基本
稳定在45%左右。

表 1细分前后对比表
根据产液剖面和吸水剖面资料统计,开发效果明显改善,出油厚度占射开厚度
的72.7%,吸水厚度占射开厚度的52.8%,8层系采油速度最高达到5.73%,9层系采
油速度最高达到4.38%,从1992年细分调整后到2000年采油速度一直保持在2.0%以上。

1.3剩余潜力研究
随着油藏的不断开发,油井含水逐渐上升,原有的开发层系逐步被打乱。

1997
年以后,油水井多数开始大段合注合采,2012年以后,层系采油速度降到1.0%以下。

2019年底,8层系采出程度达47.17%,采油速度只有0.1%,综合含水92.06%;9层
系采出程度达58.43%,采油速度0.69%,综合含水90.03%。

针对油藏高含水、低油
量的低效开发状况,近年进行剩余油研究,评价剩余潜力,寻找产量接替。

油藏数
值模拟法:通过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各小层剩余油分布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平面
上剩余油分布形式主要有三种:①构造低部位的层内剩余油;②构造高部位注采不
完善形成的剩余油;③断层遮挡形成的剩余油。

纵向上,以层间干扰形成的剩余油
为主。

一类层储量占56.2%,综合含水达96%以上,采出程度在65%以上;二类层储
量占40.6%,综合含水在75%%以下,采出程度在36%以下;三类层物性差、储量小,
土豆状分布。

动态分析法:通过对两个剖面,即产液剖面和吸水剖面的分析,结果
表明:纵向上,主力层为主产液、主产水层,也是水井上主吸水层,产液量占78%,产油量占24%,吸水占93%;二类层产液量占21%,产油量占76%,吸水占7%;三类层注
不进、采不出。

研究结果表明: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分布于二类储层中,即层间剩
余油。

因此,油藏下步挖潜的对象必须通过精细注水,向二类储层转移。

图 1细分后采油速度曲线
1.4压缩开发层段,缩小注采井距
压缩开发层段、缩小注采井距是减小层间干扰,改善层间动用状况,开发对象向二类储层转移的有效手段。

油藏通过层系重组,新建一套三注四采的差层注采
井网,开发层段由260m压缩到40m,注采井距由280m缩小到195m,增加水驱动用
储量11.4×104t,层系综合含水由90.03%下降为75.4%,层系采油速度提高了0.3个百分点,层系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1.5攻关与集成应用新工艺技术,适应深层异常高压低渗油藏注水开发
为了提高深层高压低渗油藏采收率,针对W33西油田开发后期对工艺技术的
要求,加大了工艺技术攻关和应用。

一是深层小井眼开窗侧钻技术:利用井况损坏老井,通过开窗侧钻,重新下套管固井后成为可再利用井,恢复和增加油藏可采储量;二是深层复杂井况大修技术:通过对复杂井况损坏老井实施大修,恢复生产井网,提高储量动用;三是深层高压分注技术:通过对锚定技术、耐高温、高压封隔
器胶筒研究、机械定位器研制、中心投捞配水器研制等,形成了耐温140℃,耐压
差40兆帕,适用井深3800m、隔层3.0m的高压分注技术。

配套新工艺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油藏水驱动用程度和采收率。

2油藏开发效果
W油田1976年10月发现,经过多年技术准备,稳产期采油速度达1.4%以上。

截止2012年,油藏水驱控制程度90.5%,水驱动用程度65.3%,采油速度0.5%,综合含水89.8%,地质采出程度为32.5%。

3认识
①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和沉积微相研究是剩余油挖潜的基础。

②压缩开发层段、缩小注采井距、精细注水是减小层间干扰,改善层间动用状况、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

③集成配套的工艺技术是提高低渗油藏水驱采收率的保障。

西块属异常高温高压低渗油藏,从工艺技术攻关开始的,不同阶段的开发对工艺技术要求不同,通过科技攻关不断完善配套工艺技术,为油藏开发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刘三威,耿兆华,马防修,等.异常高压深层低渗油藏开发技术[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0,(4):55~56.
[2]刘群星,等.油田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技术[J].石油天然气学
报,2005,27(3):377~379.
[3]赵爱武,孙明莉,解晨,等.特低渗透油藏开发配套技术[J].断块油气
田,2001(8):47~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