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6 逍遥游》9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了解庄子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宇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
能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章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理解庄子的“逍遥”思想
教学方法:
问答法讲授法
导入新课:
我们安徽籍的著名诗人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为了打造“庄子故里,逍遥蒙城”的城市品牌,我们县委县政府也立足本地文化,给很多道路景观分别取了富有本地文化内涵的名字。当你穿过古朴典雅的南华门,沿着宽阔整洁的逍遥路来到风景如画的鲲鹏湖公园的时候,您知道这些道路景观有着怎样的文化渊源吗?其实,这些都和庄子以及他创作的《逍遥游》有关。著名的学者、哲学家马叙伦先生就曾说过“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读《庄子》先应读懂《逍遥游》,这是人们所公认的。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共同学习庄子的《逍遥游》。
走进作者:
庄子是我们蒙城的历史文化名人,身为蒙城人,同学们对庄子应该会有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将请一位同学介绍庄子及其作品。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
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和老子合称“老庄”,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庄子》今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内篇一般认为是庄子本人所作,外篇和杂篇为庄子以及后学所作。《庄子》一书散发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和悲观厌世的虚无思想,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t展示)
介绍背景: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他生活在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社会混乱的战国时代。残酷的现实处境使得他很难施展抱负,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t展示)
具体研习:
本文的题目是“逍遥游”,那么究竟什么才是“逍遥游”呢?请同学们找一找在文中哪一段作者明确提出了自己的“逍遥观”?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明确:在文章的第三段的倒数第二句,也就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从文中这一句话,我们就可以得出衡量判断人或物是否逍遥的标准:有所待,不逍遥;无所待,逍遥。
接下来,我们共同研习文章的第一段。
首先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文字,朗读时声音要洪亮,同时注意朗读的节奏。
提问: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第一段的开头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问明确。
明确:作者描写了鲲和鹏。
那作者笔下的鲲鹏又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明确:体型庞大,奇异,迁徙时声势浩大。
拓展:自从庄子在《逍遥游》中描写了鲲和鹏,鲲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如李白《上李邕》中写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苏轼在《催试官考较戏作》中写道: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伟大领袖毛泽东也写下: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激浪从兹始。
作者在描写鲲鹏时采用了什么手法?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问明确。
明确:作者在描写鲲鹏时采用了想象、夸张、比喻的手法。这也说明《庄子》这部作品属于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作者在描写鲲鹏时还引用了《齐谐》这部作品中对鲲鹏的描写内容,这有何用意呢?
教师明确:这是引证手法,说明大鹏展翅高飞是有确凿根据的,是为了证明作者所写内容的可
信性,增强其真实感,同时加强论证的力度。
分析完关于鹏的内容后,大家知不知道鲲鹏是否逍遥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问明确。
明确:鲲鹏并不逍遥。
何以见得?
明确:文中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也就是说,大鹏南徙要凭借六月的大风,大鹏是有所待的,他并不逍遥。
作者在开头描写了体型庞大的鲲鹏之后,紧接着又写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问明确。
明确:作者又写到了野马、尘埃。
那么,野马、尘埃是否逍遥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问明确。
明确:也不逍遥。
野马尘埃为何不逍遥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问明确。
明确:因为文中说: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也就是说野马和尘埃的存在状态要靠气息像吹拂。由此可见,野马、尘埃也是有所凭借的,因此他们也不逍遥。
下面来看文中接下来的两句: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这里出现了一个固定句式:其……其……,这个固定句式该如何翻译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问明确。
明确:应该翻译成表示选择关系的句式:是……还是……,这里的其表示选择。
在内容上这两句是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就如同下界之人仰望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以辨其正色。
紧接着作者又为我们描述了那两种现象:浅水不能负大舟,深水才能负大舟,浅水只能负草芥。作者描写这些现象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问明确。
明确:作者想以此说明:物的大小不同,对凭借之物的要求也不同。
作者这里描述这两种现象,目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问明确。
明确:作者想采用类比论证的方法深入浅出的引出下文,大风负大翼,大鹏想要顺利的飞到南方去,它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这再次说明大鹏是有所凭借,有所待的,它并不逍遥。
接下来文章中又写到了哪些事物?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问明确。
明确:接下来文中写到了蜩于学鸠。
写蜩于学鸠干什么事?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问明确。
明确:写蜩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认为自己很逍遥,以自鸣得意的口吻,毫无自知之明地对大鹏进行奚落和嘲笑,那蜩于学鸠真的像它们自己认为的那样逍遥无待了吗?
文中作者是怎么反驳蜩于学鸠自认为逍遥无待的想法呢?作者采用了什么样论证方法?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问明确。
明确:作者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对蜩于学鸠的想法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时千里者”的背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鹏鸟背宽翼大要凭借大风行万里,蜩于学鸠身轻翼小,抢榆枋而知足,虽然他们所待各有不同,但都是各适其性而有所待,也就是说蜩于学鸠与大鹏一样,同样是不逍遥的。
课堂小结: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刚刚研习的第一段文字
第一段阐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问明确。
明确:第一段阐明世间万物,大到鹏鸟,小到蜩于学鸠、尘埃,它们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逍遥的。
教学反思:
本文部分语言生涩难懂,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如能事先让学生充分地预习,掌握文中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疏通文章大义,课堂气氛会更活跃,教学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