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四川省绵阳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化学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理科综合化学部分理科综合共300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部分,考试时间共15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l-35.5H-1O-16S-32Na-23Ba-137
第I卷(选择题共42分)
选择题(共7小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共7题,每题6分。

1.化学与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二氧化硫可用于纸浆漂白,表明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
B.煤经过气化和液化等物理变化可以转化为清洁燃料
C.明矾可用于净水是因为它能够消毒杀菌
D.静电除尘、血液透析均与胶体性质相关
2.设N 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1gT2O含有的中子数为6N A
B.1molNa2O2与CO2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 A
C.常温下,0.2L0.5mol/LNH4NO3溶液的氮原子数小于0.2N A
D.标准状况下,2.24LH2S全部溶于水所得溶液中HS-和S2-离子数之和为0.1N A
3.短周期元素X、Y、Z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右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的大小为:Z>Y>X
B.若X的一种单质为原子晶体,则含Y元素的盐溶液一定呈酸性
C.若Y可作半导体材料,则X、Z的单质均为分子晶体
D.若Y与Z的核电荷数之和为X的4倍,则X、Z各自形成的氢化物熔沸点:X<Z
4.下列离子组在给定条件下能否大量共存的判断正确,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也正确的是
NH
5.汽水是CO2的饱和溶液,其中存在如下平衡:
H2CO3H++HCO3-……①HCO3-H++CO32-……②
将汽水倒入试管中分别进行下列实验,相应分析结论错误的是
A.加热、平衡①、②可能都向左移动
B.加入澄清石灰水,平衡①、②均向右移动
C.加入CaCO3悬浊液,CaCO3的溶解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D.通入过量CO2或滴加氯水,溶液pH均减小
6.一定条件下,通过下列反应可实现燃煤烟气中的硫的回收:SO2(g)+2CO(g)2CO2(g)
+S(l) △H<0。

一定温度下,在容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1molSO2和nmolCO发生反应,5min后达到平衡,生成2amolCO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2min的平均速率v(SO2)=0.1amol/(L.min)
B.当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平衡后保持其它条件不变,从容器中分离出部分硫,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平衡后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和加入催化剂,SO2的转化率均增大
7.下列有关酸碱反应的分析判断不正确的是
A.0.1mol.L-1CH3COOH与0.1mol.L-1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离子浓度:
c(Na+)>c(CH3COO-)>c(OH-)>c(H+)
B.pH=2的盐酸与pH=12的氨水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中:c(NH4+)>c(Cl-)>c(OH-)>c(H+)
C.常温下,向10mlpH=12的NaOH溶液中加入pH=2的HA至pH=7,所得溶液的总体积V≥20ml
D.某温度下,Ba(OH)2溶液中K W=10-12,向pH=8的该溶液中加入等体积pH=4的盐酸,混合溶液
pH=6
8.(16分)已知元素X、Y、Z、W、Q均为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基态原子
的核外电子分布在3个能级,且各能级电子数相等,Z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W 是电负性最大的元素,元素Q的核电荷数等于Y、W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

另有R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4周期第Ⅷ族,外围电子层有2个未成对电子,请回答下列问题。

(1)微粒XZ32-的中心原子杂化类型为化合物YW3的空间构型为。

(2)R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元素X、Y、Z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用元素
符号表示)。

(3)一种新型导体晶体的晶胞如右图所示,则该晶体的化学式为,其中一个Q原子紧邻个R原子。

(4)R的氢氧化物能溶于含XY-离子的溶液生成一种配离子[R(XY)4]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弱酸HXY分子中存在的σ键与键的数目之比为。

考点:考查核外电子排布、杂化轨道、空间构型、电负性、共价键、配位健以及晶体结构与化学式判断等
9.(14分)CO2的固定和利用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中具有重要作用,从CO2加氢合成甲醇
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减排压力,还是其综合利用的一条新途径。

CO2和H2在催化剂作用下能发生反应CO2+3H2CH3OH+H2O,测得甲醇的理论产率与反应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提高甲醇产率的措施是。

(2)分析图中数据可知,在220℃、5MPa时,CO2的转化率为,再将温度降低至
140℃,压强减小至2MPa,化学反应速率将(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CO2的转化率将。

(3)200℃时,将0.100molCO2和0.275molH2充入1L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达到平衡。

若CO2的转化率为25%,则此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

(要求写出算式和计算结果)
(4)已知已知:CO的燃烧热△H=-283.0KJ/mol、2H2(g)+O2(g)=2H2O(g) △H =-483.6KJ/mol、
CO(g)+2H2(g)=CH3OH(g) △H=-90.1KJ/mol,写出CO2与H2合成甲醇的热化学方程式。

考点:考查考查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和平衡状态的影响;反应速率和平衡常数的计算以及盖斯定律的应用
10.(16)硫酸钠-过氧化氢-氯化钠加合物(xNaSO4·yH2O2·zNaCl)又称固体双氧水,是
一种新型精细化工产品,具有漂白、杀菌、消毒等作用。

为探究该加合物的组成,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一步:准确称取6.945g样品,配制成250.00ml无色溶液A
第二步:准确量取25.00ml溶液A于锥形瓶中,加适量稀硫酸酸化后,用
0.0400mol/LKMnO4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溶液KMnO420.00ml
第三步:另取25.00ml溶液A,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至沉淀完全,过滤、洗涤、干燥至恒重,得到白色固体0.932g.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欲配制无色溶液A,所需要的仪器除药匙、分析天平、玻璃棒、胶头滴管外,还应有。

(2)配平下列离子方程式______MnO4-+_____H2O2+_________=______Mn2++_____O2↑+______。

(3)滴定前,KMnO4标准溶液应盛装于中(填仪器名称),滴定终点现象为。

(4)第三步能否通过加入AgNO3溶液的方法来测定?为什么
(5)滴定前,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未用KMnO4标准溶液润洗,则Y值______________(填“偏
高偏低无影响”)
(6)通过计算确定样品的组成为。

考点:考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和有关计算;氧化还原滴定仪器选择、误差分析以及物质组成的有关计算
11.(12分)碳酸锂广泛应用与陶瓷和医药等领域,以锂辉石(主要成分为LiAlSi 2O 6)为
原材料制备Li 2CO 3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①2LiAlSi 2O 6+H 2SO 4(浓) ==========250~300℃Li 2SO 4+Al 2O 3·4SiO 2·H 2O ↓
②Fe 3+、Al 3+、Fe 2+和Mg 2+
以氢氧化物形式完全沉淀时,溶液的PH 分别为3.2、4.7、9.0和11.1
③某些物质的溶解度(S)如右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锂辉石用浓硫酸浸取之前要粉碎成细颗粒的目的
是。

(2)滤液a中含有Li+、SO42-,另含有Fe3+、Al3+、Fe2+、Mg2+ 、Ca2+、Na+等杂质,步骤Ⅱ需在搅拌下加入石灰石以调节溶液的pH到6. 0~6.5,此时沉淀的杂质离子
有。

(3)步骤Ⅱ在滤液a中加入的除杂剂依次为适量的H2O2溶液,石灰乳和Na2CO3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有。

(4)步骤Ⅲ中加入饱和Na2CO3溶液过滤后需要用热水洗涤的原因
是。

(5)从滤液c中可回收的主要物质
是。

(2)由于Fe3+、Al3+、Fe2+和Mg2+以氢氧化物形式完全沉淀时,溶液的pH分别为3.2、
4.7、9.0和11.1,所以如果加入石灰石以调节溶液的pH到6.0~6.5,此时沉淀的杂
质离子有Fe3+、Al3+。

(3)由于亚铁离子的沉淀pH较大,所以必须利用氧化剂将亚铁离子氧化生成铁离子,
以及便于除去。

双氧水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亚铁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H2O2+2H+=2Fe3++2H2O。

石灰乳和Na2CO3溶液能分别与铁离子、镁离子以及该离子结合形成沉淀而除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是3Ca(OH)2+2Fe3+=3Ca2++2Fe(OH)3↓、Ca(OH)2+Mg2+=Ca2++Mg(OH)2↓Ca2++CO2-3=CaCO3↓。

(4)根据溶解度表可知,碳酸锂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用热水洗涤可减少Li2CO3的损失。

(5)根据转化图可知,在生成碳酸锂的同时,还有硫酸钠生成,所以从滤液c中可回收的主要物质是Na2SO4。

考点:考查碳酸锂制备流程图的有关判断、分析以及实验设计与评价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