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族群社群社区社会共同体的关联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族群•社群•社区•社会共同体的关联分

廖杨

【内容摘要】民族、族群和社群在某个特定空间范围按照不同的方式组合成了不同的社会共同体。但是,不同社会共同体的活动空间范围需要位于该空间(或社区)中的人们的集体建构与有效维护。社会共同体的存续、发展抑或散失、瓦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构成该共同体的民族、族群或社群的意识消长、竞争力大小以及国家的政策支持。民族与社群在不同的情境下会形成不同的共同体,并有可能朝着“民族主义”和“社群主义”的方向发展。族群的认同虽然也会随着情境变化而产生不同的认同,但它基本上是“文化”层面的,而且往往是运用这种“文化”上的认同去谋求利益或效益,亦即它更多地表现为“工具性”的生存策略。但是,在民族认同与族群认同重合和民族社区、族群社区与社群社区趋于一致的情况下,族群的“文化”认同亦有可能转化为政治认同。

【关键词】民族;族群;社群;社会共同体;关联

【作者简介】廖杨,兰州大学民族学博士后,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

一、“族群”与“民族”概念上的交叉关联

对于“族群”的含义,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20世纪50年代马克斯•韦伯(Marx Weber)所做的定义:族群不同于亲属群体,它是指体质或习俗或对殖民化以及移民的记忆认同的相似而对共同的血统拥有主观信仰的群体,这种信仰对非亲属的共同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他所界定的“族群”实际上是安德森所说的“想象的社群”[1],因为这个定义中的“族群”的重要特点是强调主观信念及其历史因素。

纳丹•格雷泽(Nathan Glazer)和戴尼尔(Daniel)认为,“族群”(ethnic group)是指在一个较大的文化和社会体系中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一种群体,其中最显著的特质就是这一群体的宗教、语言特征,以及其成员或祖先所具有的体质的、民族的、地理的起源[2]。查理斯•奇兹(Charles F. Keyes)认为:约定俗成而且仍然流行的族群概念是指共享同一种文化、语言并从属于同一个社会的人

[3](P.3)。尼加塔(Judith Negata)认为:族群是一种共享文化的某些观念的一种分类或群体,这些观念的一个或更多方面原生地构成群体成员资格的许可证[4](p.37)。史提芬•科尼尔(Stephen Cornell)主张:族群是一种社会群体,其成员宣称具有共同世系(或在继嗣方面相近)和历史上(或现实)的共同文化[5]。在史密斯•西摩尔和克罗特主编的《人类学词典》中,“族群”被认为是指一群或自成一部分、或从其他群体分离而成的人们,他们与其他共存的、或交往的群体具有不同的语言、种族和文化特征。这一概念包含着这些群体交互关系及其认同的社会过程[6]。托马斯•巴尔菲尔德(Thomas Barfield)主编的《人类学词典》中认为:族群是指同一社会中共享文化尤其是共享同一语言、且其文化和语言能够没有什么变化地代代传承下去的一群人[7]。

斯蒂文•郝瑞(Stevan Harrell)认为,族群群体包括两个特点:一是族群成员认为拥有共同的祖先和文化,这种认同既可以是客观实在,也可以是虚拟的;二是族群群体以共同祖先和共同文化有意识地与其他群体相区分,从而形成内部

的统一和外部的差异[8]。“Ethnic group的概念就是这样在地方性的语境中得以界定。它所依据的是在地方社区里平民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他们自认为自己是拥有不同的历史、文化的群体时感觉。西欧和美国关于群体意识本质的学术话语就是由此产生的”[9](p.263)。

我国学者通常认为,族群是一个由民族和种族自己集聚而结合在一起的群体(这种结合的界限在其成员中是无意识地承认,而外界则认为它们是同一体);也可能是由于语言、种族或文化的特殊而被原来一向有交往或共处的人群所排挤而集居。因此,族群是一个含义极广的概念,它既可指社会阶级、都市和工业社会中的种族体或少数民族群体,也可以用来区分土著居民中的不同文化和社会集团。它综合了社会标准和文化标准。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的日益密切,民族与种族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复杂起来[10](p.215)。尽管学者们对“族群”概念的认识不尽一致,但基本上强调族群的本质内涵是具有大致相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概括地说,族群就是相信共享相同的历史、文化或祖先的人们共同体。一个特定的人们共同体区别于其他人们共同体的主要特征,通常包括语言、宗教、共同历史、共同文化、区域的地方化、专门化的职业及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等。换言之,族群共享的种族的(肤色)、宗教的、语言的、职业的或区域的特征,或者至少分享最基本的文化特质(信仰、观念、习惯、风俗及规范等)构成了一个族群区别于另一个族群的有效标识。这些有效标识通常构成族群的基本内涵,即族群性(ethnicity)。族群性的变化,影响着族群认同,进而影响着特定的人们共同体(族群)的构成,亦即族群外延的变化。在这里,族群的外延不仅是指具有共同历史、文化或祖先的人们共同体本身,而且也包括族群性、族群认同和族群关系的相关变数。

我国学者对于“民族”概念的看法不一。最近的学者对近年提出的“中国特色的民族概念”[11]进行回应,认为1949年前的中国“民族”概念并非“舶来品”,而是本土产生的概念[12][13][14]。“民族”和“族群”这样的概念本身具有弹性,常常会因为认定者的立场不同而异。但近三十年来的研究状况表明,无论是“民族”还是“族群”,都非客观的体质、语言与文化所能界定。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一个人群的血缘、语言、文化与“认同”有其内部差异,既有血缘、语言、文化与“认同”的输出,也有新的血缘、语言、文化与“认同”移入。因此,我们不能把“文本”(text)与“表征”(representation)当作“历史事实”(historical facts)和“民族志事实”(ethnographical truth),亦即不能忽略“历史文本”的社会记忆本质和“文化表征”的展演本质。对于“族群”概念的探讨,研究者或重于“族群”的内涵,或重于“族群”边界或外延。完整的“族群”概念,应该把它的“外延”和“内涵”结合起来[15](pp.319-335)。

事实上,“民族”与“族群”这两个概念存在一些交叉关联之处。徐杰舜先生在综合比较有关“族群”概念的基础上,概括“族群”的外延和内涵。他认为,族群是对某些社会文化要素认同而自觉为我的一种社会实体,族群与民族的联系是:族群可能是一个民族,也可能不是一个民族;民族不仅可以称为族群,还可以包含不同的族群。族群与民族的区别是:族群强调的是文化性,民族强调的是政治性;族群在社会效果上显现的是学术性,民族显现的是法律性;族群概念的使用范围十分宽泛,而民族使用的范围则比较小[16]。纳日碧力戈先生认为,族群从本质上说是情感—文化共同体,而民族则是情感—政治共同体[17](p.120)。

对于“族群”与“民族”的英汉互译问题,学者们尚有不同意见。有的学者反对把ethnic group译为“族群”,而主张译为“民族”;但大多数学者主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