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最美“第一书记”
用心编织村民的幸福梦——记进贤县七里乡寺背村第一书记李建国
基层公仆/Agricultural People寺背村是进贤县一个偏远的贫困村,全村2300多人,有近80%在外务工。
2017年,南昌市总工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秘书处副秘书长李建国受组织委派来到寺背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从那时起,他就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下定决心要为寺背村尽心尽力办实事,改变村庄贫穷落后的旧面貌。
巩固组织建设 凝聚脱贫攻坚合力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李建国深知,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必须调动基层党员积极性,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大家拧成一股绳,提升寺背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让寺背村党支部变得优秀,才能更好地为村民服务。
针对致贫原因和发展难点,李建国与村党支部班子成员确立了“强支部、聚民心、重基础、优产业”的发展思路,以“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为抓手,研究制定《寺背村年度扶贫工作方案》和《贫困户帮扶措施》,为挂点扶贫村工作把关定向。
为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凝聚脱贫攻坚合力,李建国多方筹集资金64万元,帮助寺背村改建党支部会议室,新建集科技培训、村民文体活动、学生阅览等于一体的综合活动室,切实解决了党员和村民无场所开展活动的问题,在村里打造党建文化墙,“红色家书”宣传展板160块,“三风”文化长廊100米,营造“党建+精准扶贫”的浓厚氛围。
“我到了村里之后,就着手帮助村党支部规范‘三会一课’,将每月第一个星期五定为党员活动日,积极组织党员开展多形式的主题党日活动,包括政策学习、先进典型经验学习、重温入党誓词、上党课等。
”李建国表示,贫困村更需要通过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不断推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重点任务、日常工作的有机统筹。
他先后指导寺背村制定出台了《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村务党务公开制度》《村级财务管理办法》等制度,加强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为推动村民理事会规范决策、科学有效运作,他明确了重大项目要村民理事会研究决定,在涉及10万元以上的项目上,坚持招投标程序,规范使用项目资金;在扶贫经费使用方面,严格报账制度,实行三人以上会签。
为群众办实事的第一书记——记庄河市黑岛镇大于屯村第一书记刘洪强
党员风采2019.08上为群众办实事的第一书记———记庄河市黑岛镇大于屯村第一书记刘洪强文/廉廷祚担任大连庄河市黑岛镇大于屯村第一书记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刘洪强已经与村民打成一片,每家每户的情况都熟记于心。
村民遇到事情,第一个就会给他打电话。
精准扶贫,关键是产业。
经过调查,刘洪强了解到,大于屯村主要产业中,种植业以玉米、大豆为主,畜牧业以生猪、肉鸡为主,水产业以海参育苗及海参养殖为主。
他与村“两委”班子成员集思广益,提出了大于屯村未来“近抓海远抓山”的发展思路,制订了村三年工作计划。
在实际工作中,刘洪强发现农村海产养殖业的发展空间太广阔了,打开产品销售渠道,扩大宣传,转变销售途径是根本问题。
他创建了“党建+村办企业”的双轮驱动模式,在大于屯海鲜产品上打品牌、做文章、要效益,着力解决销路问题,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目前,大于屯村有规模的水产加工企业有3家,海参育苗企业6家,港养圈养殖8户,其他小企业达70多个。
“夯实农村建设、共建美好家园”已成为大于屯村村民共同的信念。
2018年,大于屯村党支部被授予“庄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刘洪强说:“百姓事无论大小,都需认真对待,及时解决。
”在黑岛镇党委、政府布置了垃圾分类工作后,刘洪强在第一时间召开有村“两委”成员、全体党员、村民组长、妇女队长参加的会议,要求参会人员率先垂范,带头进行垃圾分类,并成立了保洁队,新砌砖墙垃圾点3个,新维修固定垃圾点4个,用土坝围堵垃圾点11个,投放垃圾箱36个,小规模清理基本3—5天一次。
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刘洪强和村“两委”班子成员率先垂范、以点带面,村里基本做到了垃圾堆放点统一、垃圾堆放时间统一、垃圾清运统一“三统一”。
下一步,村里将进一步发挥骨干人员的示范引领作用,按照庄河市“五指分类法”的要求,做到垃圾精细分类。
作为第一书记,加强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村民反映强烈的问题一直是刘洪强十分关心的事。
为了解决下孙沟村民“行路难”问题,他多次与镇政府领导沟通,积极争取到下孙沟屯道路维修指标。
219530735_梅花香自苦寒来
■ 吴惠英梅花香自苦寒来——记驻村第一书记李春梅李春梅为黑竹沟景区旅游代言 ▲035川平原大坝的邛崃,2000年9月在四川省水利电力学校毕业后,来到峨边四川大渡河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新林电站从事技术工作。
2017年峨边精准扶贫期间,在黑竹沟镇参加精准扶贫联户工作中历经磨练,2021年6月由公司派驻峨边县金岩乡共和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如果不是精准扶贫这项任务,她可能一直在大电公司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她会从中级工程师锻炼成长为高级工程师,她会在优越的办公环境里工作,悉心照顾好家庭孩子,让父母放心,让自己舒适。
如果不是乡村振兴,她可能不会去接触大山里陌生的村民,不会去跋山涉水,不会与山里的老百姓同吃住共冷暖。
但是,她选择了加入浩浩荡荡的扶贫大军,她选择了把年华奉献给更加需要自己的乡村振兴工作,因为她是一名共产党员!共和村2004年3月种植柳杉,退耕还林二千一百亩;2011年毛坯公路修通;2013年2月彝家新寨建设一百九十九户,村级党支部服务中心修建;2014年1月公路硬化正式通车;2018年全面提升饮水工程全覆盖,修建两所村级幼儿园和卫生室,经过长达八年的精准扶贫,全村脱贫四十四户一百八十人,整村退出贫困村序列;2019年种植村级主导产业三月竹三百亩。
李春梅来到村上任第一书记,任务是巩固脱贫成果。
增加村民经济收入,更多的是陪伴、相守,是把自己守护家人的全部时间用在村子里,是把自己的全部智慧才干、人脉资源,全部奉献给村子。
李春梅来到村子,村里优秀的支部书记邛莫罗龙看见来了个女“汉干书记”,不由得心里嘀咕,这个搭档工作究竟怎样呢?2017年1月,邛莫罗龙当选为村支部书记,三十四岁的罗龙书记是四个孩子的父亲,由于第三胎是双生女,罗龙书记欢天喜地中自知家庭担子更重。
他的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共和村人,从未走出过大山,但他是见过大世面的人,曾在广州市第三机动中队服役,退伍后在成都从事门窗建材经营。
如果不回到村子,他的人生本来应该是另外的模样,他不至于像现在这么辛苦,总是陪着市上、县上、乡上各级各部门的领导走村入户。
人民的好榜样黄文秀先进事迹心得体会7篇
人民的好榜样黄文秀先进事迹心得体会7篇榜样黄文秀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1一、一心为民,敢于担当时代使命榜样力量催人奋进。
观看时代楷模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对我触动很大,她放弃大城市的优越工作机会,义无反顾地来到农村,甘愿把自己的青春和热情奉献给农村,一心想要改变当地农村的落后面貌。
她时刻牢记党的嘱托,传承红色传统,立下脱贫攻坚任务“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铿锵誓言。
她自觉践行党的宗旨,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装在心间,带领群众发展多种产业,为村民脱贫致富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汗水。
二、脚踏实地,干事创业为民谋利榜样力量促人实干。
黄文秀同志回到家乡真正践行了为民谋利的初心,干在实处,积极改善村里基础设施,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前,踏实做事,带领百姓脱贫致富。
同样作为一名第一书记,在过去的几个月中深知基层工作的不易,在工作中要学习她扎根基层、心系群众,学习她胸怀大爱、无私奉献,学习她立足平凡、追求崇高,真真正正干实事、全心全意为民解难题,真正将工作做到满足百姓的美好需求上来,切实为民谋利。
三、守牢初心,做好住村帮包工作榜样力量践行为民初心。
以后的工作中我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
在工作中扑下身、扎下根,和群众打成一片,谋划发展致富路,勤走动,多跑路,争扶持,牵好村与派出单位这根线,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积极帮助帮包村解决村级班子建设的问题,努力提升两委班子凝聚力、向心力;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以养殖业为龙头达到集体增实力、农户增收益和产业增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村集体和农户的共赢。
向黄文秀同志学习,就要学习她甘于奉献、勇于实干的精神。
作为住村第一书记,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平凡岗位上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努力把帮包村建设成富裕、美丽的新农村。
榜样黄文秀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2“人民的好书记,人民不会忘记你”“愿天堂没有洪水”“学姐,一路走好!请放心,会有许许多多的百色学子回到家乡,接过建设美丽壮乡的接力棒,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长白山上那一抹“莹”光——记长白县长白镇民主村驻村第一书记王莹
2020年第12期建版X I N C H A 他是长白山下的农家子弟,他是鸭绿江畔的普通党员,他是扶贫路上的“第一书记”。
2016年3月7日,王莹带着党的嘱托、群众的期盼,来到民主村这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自此,四年多的扶贫路,一千多个日与夜,他用无穷的动力和满腔的热血,带领全村人民挖穷根、寻出路、谋幸福。
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使民主村顺利通过省级验收,成为全县首批脱贫摘帽的贫困村。
一席“真心话”,一声“王书记”“走一走看一看,回了单位还了愿。
”这是王莹刚入村时,村民对扶贫工作的最初认识。
他们既没把这个“第一书记”放在心上,也没有对他寄予厚望。
王莹不解释,也没有抱怨,只有一颗干事为民的决心。
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是王莹为自己定下的目标,他要以“不拔穷根绝不撤退”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主村的父老乡亲,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带领全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根据入户走访和平时了解的情况,王莹与村班子成员初步确定民主村33户、50名贫困户,并将结果提交到村民代表大会,意想不到的是,会上各种问题接踵而至,有的人问“为什么我不是贫困户,享受不了国家的政策?”有的人问“为什么把我定为贫困户?我可以养活自己。
”还有看热闹的人说“这家一定是哪个领导的亲戚”等等,一个个问题让这个刚上任不久的“第一书记”始料未及。
还没开口说话,王莹先向村民深深地鞠了一躬,顿时,议论纷纷的会场安静了下来。
“乡亲们,咱们村确定的这些贫困户,是根据党中央和省市识别标准确定的,并不是随意选定的。
比如杨福江家,老杨是残疾人,没有劳动能力,老伴还患有严重心脏病;还有靳盘珠家,靳老患有脑血栓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老伴要24小时全天护理;还有……”大家面面相觑,意外又欣慰,这才上任没多久,这个“小王书记”就能将每家的情况记得这么清楚。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对待贫困,我们不要以此为耻,也不能引以为傲,要增强本领,凝心聚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让每一个贫困户早长白山上——记长白县长白镇民主村驻村第一书记王莹2020年第。
扎根农村为党代言——记江苏省泰州市徐庄村“第一书记”徐勤生
xclusive interviewDOI:10.16815/ki.11-5436/s.2019.06.003人物专访xclusive interviewEDOI:10.16815/ki.11-5436/s.2019.09.004人物专访xclusive interview E近,群众就是从他们身上看我们的党组织。
因此,徐勤生在任农村党组织书记这些年里,时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吃苦在先,始终保有一颗为民的初心,努力以自己的模范形象,当好党在农村的“形象代言人”。
多年的农村基层工作使徐勤生练就了当好“党在农村的代言人”的“四熟”基本功。
一是脸熟,即让村里的百姓、干部都能认得党员干部;二是路熟,对村里的大路小巷了如指掌,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三是田熟,对全村有多少田,与哪些村接壤,有多少早田、水田,能灌能排、能机械化作业的有多少,有多少废河、废沟等都情况都要了如指掌;四是人熟,即通过走访串门,熟悉掌握了解村里的穷人、能人、名人、强人、富人,甚至对个别有劣迹或有争议的人等状况,做到有针对性地有的放矢。
徐勤生说:“这‘四熟’是在与老百姓打交道中形成的,有了这个‘四熟’基本功,我们工作就有了话语权。
”地处泰州市高港区口岸街道最东北的徐庄村,当时既无区位优势,又无资源优势,不仅是个经济薄弱村,而且还是一个出名的上访村,在江苏省算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
而对农村有着深厚感情的徐勤生偏拣硬骨头啃,决心放弃城市生活,在徐庄村苦干3年,与村干部和广大村民们一起,团结奋斗,不摘掉徐庄村落后帽子决不离村!一开始,村民们以为城里的干部来农村就是走个过场,没想到徐勤生来到这里,很快就和全村人打成了一片。
他每天步行10公里,摸清了村子里的底数,做到了脸熟、路熟、地熟、人熟,最后连村子里的狗都和他熟了,见了他直摇尾巴。
从“吃闭门羹到狗不叫”,徐勤生在这里一干就是6年,硬是把这块难啃的骨头啃了下来,使徐庄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的徐庄村欢声笑语、充满了祥和的氛围。
走近第一书记——初心不改只为民 亲力亲为暖人心——记宜君县哭泉村“第一书记”靳康鹏
巳 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 、实现高质量脱 贫而肩负 使 命 、担 当 责 任 、贡 献 力 量 ,才让 我 们 的 乡村 建 得更 美 ,百 姓 笑得 更 甜 。 今 天 ,就让 我们 一 同走 近 第 一 书 记 ,感 受 他 们 身 上 的 喜 与 忧 ,感 受 他 们 情 系基 层百 姓 的 无 私情 怀 。
“ 卿 ”
思 路 决 定 出路 ,为 了 厘 清 哭 泉 鹏 急 需 破 解 的 课 题 。 白天 ,他 食 不 写 了 《哭 泉 村 脱 贫 发 展 的 对 策 和 思 村 发 展 思 路 ,上 任 第 一 大 ,他 就 召 甘 味 ,上 联 下 跑 ,广 泛 咨 询 政 策 ; 考 》 ,编 带l-了 《哭 泉 村 发 展 工 作 计 开 会 议 了解 村 上 的 本 悄 ,入 户 晚 上 ,夜 不 能 寐 ,挑 灯 深 思 ,整 理 划 和 三 年 帮 带 提 升 规 划 》 ,并 洋 乡}H 走 访 ,听 心 声 、摸 实 悄 。在 掌 握 基 群 众 反 映 的 各 类 问题 ,建 立 问 题 台 列 出 了,阶 段 性 工 作 计划 和 目标 , 以 本 情 况 后 ,他 认 真 分 类 梳 理 '7广总 , 账 。 为 了找 到 村 上 发 展 的 突 破 口 , 旅 游 带 动 经 济 发 展 为 突 破 口 ,确 定 研 判 分 析 。 底 子 清 了 , 如佃 才 能 找 他 多 次 召 开 村 两 委 会 班 子 反 复 研 了今后村 上发 展思路 重点 ,明确 准 台 效 的 发 展 思 路 ,早 日 i卜群 众 摆 讨 、论 证 ,组 织 两 委 会 班 子 成 员 前 了哭泉村 的发展方 向。 脱 贫 困 ,过 上 好 日子 ,就 战 了 靳 康 往 耀 州 区 马 咀 村 等 地 考 察 学 习 。 撰
《最美第一书记》创作感想
《最美第一书记》创作感想作者:韦军来源:《美术界》 2019年第10期文/ 韦军韦军,广西武鸣人。
1991 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油画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1 年至今在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工作。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美术家协会理事。
在当代的价值观体系里,我们需要树立一面充盈着正能量的精神旗帜,犹如屹立于高山的明灯,引领社会大众的灵魂往高尚之巅聚拢。
黄文秀,就是这样一面旗,一盏灯。
时代楷模,她是如此优秀与高贵。
贫瘠,是人们总想寻找机会逃离的托辞。
她,却从这里出发,带着山里人的梦,走出大山,勤奋求学,在戴上那顶荣耀的学位帽之后,满载知识与精神财富,仍执意回到山里,想着给大山以富丽堂皇,予土地以新生。
一个柔弱的女子,原本连村民们都不相信她能带来怎样的改变,但大山在她的血液里铸就了坚韧与乐观的品格,她践行了,这不是梦!在她脸上,美丽与刚强并存,仿佛与生俱来。
和所有的女生一样,爱美丽,也必定哭过,委屈过,可她能把苦硬往肚子里吞,甚至把艰辛当作快乐,让阳光更多地驻足于脸上,用微笑给村民、给生活带来希望。
那条通往深山的扶贫路,风里雨里,不知走过多少回,当阳光掠过头顶时,她依旧莞尔一笑。
如何把这种感动,用一个瞬间,或者一个场景表达出来,是我努力要做的。
虽然仅画一幅画,我仍然要全面了解英雄的生平。
先是搜集足够的素材,包括英雄的成长经历,再分析选择要表达的形象,尤其从高等学府毕业再回到扶贫工作第一线的这段经历,从中把握其形象的成长与升华:一个美丽的姑娘,有审美素养,衣着优雅入时,当面对艰辛繁琐的扶贫工作时,毫无怨言,任劳任怨,在粗粝的环境中能迅速褪去学生气,历练成一个干练的有担当有魄力的党员干部。
要传达这种精神形象的延续与变化,需要在作品创作过程中不断推敲,这也是最难以把握的重要环节。
第一书记的先进事迹,有很多的事例与角度可写可画,可歌可颂,然而要把所有的事迹与精神浓缩在一幅画里的确是一种奢望。
艺术有其自律性,当把一个形象的内涵浓缩时,其涉指的外缘更为广泛。
扶贫攻坚路上的好书记——追记国网进贤县供电公司扶贫驻村“第一书记”李俊敏同志
l=
根 据 进 贤 县 委 安 排 ,由 围 网 进 贤 县 供 电 公 芭点 扶 七 罩 乡 兰 溪 村 脱 贫 摘 帽 。 李 俊 敏 力向组 织 申请 担 任 兰 溪 村 驻 村 扶 贫 “第 一 书
0
2()17年 8月 17日 ,李俊 敏 正 式 赴 任 。临 行 他 埘 父 母说 :“爸 妈 ,我 去 兰 溪 村 扶 贫 ,要 常 :寸单 ,同 家 会 比 较 少 ,你 们 耍 好 好 照 顾 闩
先 后 到 县 扶 贫 办 、省 农 科 院 等 多 地 实 地 考 察 多 个 扶 贫 项 目 ,翻 阅 了 大 量 资 料 。从 大 面 积 蔬 菜 种 植 到 分 散 式 特 色 养 殖 ,把 每 个 有 可 能 在 兰 溪 村 发 展 的 产 业 和 项 目都 进 行 了 思 考 和 比 对 ,最 终 通 过 集 体 决 策 。决 定 在 全 村 种植 油 茶 树 。
9个 多 月 的扶 贫 时 间并 不 算 长 ,像 这 样 “夯 基 础 、兴 产 业 ”的 扶 贫 事 ,李 俊 敏 做 了 一 件 接 一 件 。 七 里 乡 乡 长 魏 红 平 评 价 :“兰 溪 村 扶 贫 工 作 在 全 乡 做 得 最 扎 实 ,存 李 书 记 的 带 领 下 ,短 短 一 年 兰 溪村 已 旧 貌 换 新 颜 。”
帮扶 对 象付 国运 和老母 亲
付 国 运 患 有 慢 性 病 ,不 能 干 重 活 。上 有 一 个 80岁 的 老 母 需要 赡养 ,下 有 一 个 初 中 毕 业 后
东参村第一书记丛琳
特别策划——先锋:脱贫攻坚一线的闪光身影2018年9月,丛琳受组织选派到长白山池西区东参村担任第一书记。
面对复杂艰巨的脱贫任务,丛琳坚守一线,无私奉献,既做贫困群众的贴心人,又当脱贫致富的领路人,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践行初心使命。
2019年4月,长白山管委会扶贫办组织第一书记到延边州学习参观,丛琳看到金达莱村“共享庭院”的经验做法非常好,可以借鉴推广。
回到东参村后,丛琳便邀请管委会包保部门深入村里调研,商讨如何扎实有效帮助东参村开展扶贫工作,真正为村民解决实际困难。
通过调研达成共识,决定大力开展消费扶贫,通过畅通消费通道,打响消费扶贫攻坚战。
丛琳积极沟通协调各部门、企业食堂等采购东参村各类农特产品,形成了消费扶贫“大网格”。
半年时间,累计销售农产品、有机蔬菜、禽类共1.55万斤,蛋类7000余个,土特产20余种,消费金额突破7万元,真正帮助村民解决了卖菜难的问题。
在扶贫工作中,丛琳及驻村工作队除对完全丧失自理能力的特困人口采取兜底帮扶措施外,尽量采取以工代赈、消费扶贫等措施,让村民通过辛勤劳动取得收入,树立“输血”不如“造血”的理念。
建档立卡贫困户蔡兴福就得益于消费扶贫的帮扶实现了脱贫。
蔡兴福家庭是典型的因病致贫家庭,他本人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丧失劳动能力,老伴患有脑血栓,独生女儿嫁到了外地,家庭不是很富裕,疾病的困扰给这个家庭蒙上了阴影。
2017年,在长白山管委会民政部门的协调帮助下蔡兴福完成了心脏搭桥手术,还报销了大部分手术和住院费用。
2019年,丛琳为蔡兴福申请筹措资金2.5万元,建设了近50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并联系承包专供渠道,蔡兴福为承包企业种植绿色有机蔬菜,一家人的生活和收入有了保障。
一家脱贫,不如大家致富,丛琳想通过蔡兴福蔬菜大棚的脱贫经验进行精准对接,普遍推广,为更多家庭开拓致富道路。
自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打响以来,丛琳及驻村工作队第一时间全员回到岗位,积极投入到防控工作中,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韶华无悔献家乡——记通榆县新华镇农林村第一书记毕水
韶华无悔献家乡——记通榆县新华镇农林村第一书记毕水作者:陈宝林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20年第2期陈宝林尘世里,会有多少相同在阡陌间碰撞,而不同却是独一无二的。
相对于其他人,通榆县新华镇农林村第一书记毕水在人生的进程中会饱含深情地说出更多个“谢谢”,正是很多人无私的帮助,托起了他成长的每一段路途。
从孤儿到成人,从接受帮助的孩童到扶贫助困第一书记,面对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毕水怀着感激与感恩的初心,一心扑在工作上,把最美好的韶华奉献给了家乡这片热土,奉献给了让他无限温暖的父老乡亲。
前不久,在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扶贫开发办公室组织联合开展的“寻找最美第一书记”系列活动中,毕水被评为吉林省“最美第一书记”。
全心全意建设家园如果说,小时候受助的经历让毕水感受颇深,那么,2011年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县民政局从事民生方面的工作,更坚定了他回报社会的决心和信心。
毕水总说:“我受到过太多人的帮助,要想办法回报社会。
”就是这样的信念,使得他在做民政工作时,总比别人多了一份热情和感恩的心。
在毕水刚刚驻村的时候,农林村还是一个落后的贫困村,全村3 个自然屯共976 户2504 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85 户532 人,村民素质普遍不高、思想观念守旧,村里土地贫瘠、环境恶劣,村民们还在贫困线上挣扎。
而如今,短短3 年过去了,在毕水的带领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民自力更生,勤劳致富,都住上了整齐宽敞的砖瓦房,家家户户建起了干净整洁的院落,村里修起了平坦笔直的村路,还建起了休闲文化广场,贫困户实现脱贫,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2016 年2 月,毕水被派往新华镇农林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在组织谈话时,单位领导对他说:“深入群众,融入群众,宣传执行好党的扶贫政策,这个责任大于天。
”这句话毕水一直牢记于心。
能不能做好?怎样才能做好?那段时间,他开始思索如何帮助农民寻找到脱贫致富的途径,并进行多方讨教。
五年坚守成就第一书记的最美
五年坚守成就第一书记的最美五年坚守成就第一书记的最美五年前,我来到这个偏远的乡村,成为了这里的第一书记。
这里的群众生活贫困落后,山水磨损着他们的面容,失落和颓废的沉重压在这里的每个人心中。
一片土地,需要一个人来种植他的希望。
我深信:赤手空拳,也可以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任务,许下了自己的承诺。
起初,这里的环境让我很不适应,但是,我的工作依旧很忙。
为了深入了解当地的情况,我经常徒步走马上千里,披星戴月巡查,与群众交朋友。
不论晴天雨天,寒天暑天,我总是第一个出现在他们面前,因为我知道,当地的群众需要的是真正的关心和守望。
半夜里,我会来到他们家中,与老人谈天说地,听他们讲故事。
沟里的村民,我会和他们一起背负菜篮,走过崎岖翻复的路程,感受着他们生活的艰辛,学习他们的习俗与文化。
然而,由于我们村的交通条件不好,加之这里鲜有外来人,缺乏外界的资讯,村民们缺乏提高自身素质和认知的途径,思维局限于百姓生产生活概念的范畴内,缺乏精神文化层面的滋养。
在我初步了解当地的情况后,针对性地建立起一些民俗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精神力量,推动村庄文化的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我第一次感觉到了自身的心灵得到了滋润,并且深深地体会到了艰难奋斗的含义。
通过多方努力,2017年,村级台风灾害的维修工作顺利完成,集体商贸发展出现大幅提高,旅游业得以快速发展及精品农民桥头堡所创造的品牌助推,群众收入也实现了人均一千三百元的提升。
这些连续多年的耕耘,带来了丰硕的成果。
村庄开始焕发着生机,大家越来越多地获得了生活上的愿望。
毕竟,人生是前进的道路,需要你不断地追求,不断地超越。
在五年的时间里,我做出了许多决断和选择,许多与此相关的经验、教训和感悟,渐渐地摆在我的面前。
第一,首先要有使命感,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其次是独立自主,勇于担当,尽职尽责。
再者是清晰的思路和清晰的目标。
十五届会议召开以来,我将准确地认识党和群众的期盼及其需求,把群众的期盼转化为心理和社会需求,形成全心全意服务群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依法管理的积极思想,以实实在在的事实来证实自己的价值和作用。
第一书记——乡村振兴路上的奋斗者!
第一书记——乡村振兴路上的奋斗者!作者:来源:《新农业》2021年第24期为进一步巩固辽宁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农业产业基础,打造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在辽宁省委网信办指导下,由辽宁省农业农村厅、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广播电视集团主办,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共迎乡村振兴曙光”为主题的第十场辽宁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活动暨第一书记专场推介活动于11月30日隆重启幕。
第一书记是乡村振兴的先锋带头人,是贯通国家、社会与农民的纽带,他们为农村注入新活力,为农民带来致富经。
第十场活动邀请谭静、马奎、常红绪、宋楠楠、潘祉妤、韩雷六位第一书记,他们站在聚光灯下,向线上、线下数以万计的观众讲述自己扶贫路上的故事,推介当地特色产品。
谭静是辽宁社会科學院经济所研究员,辽宁省委第二批选派干部,曾荣获“抚顺市优秀选派干部”称号,现任新宾县响水河子村第一书记。
谭书记推介的“响水河大米”来自水稻黄金纬度带,优质的稻种、传统的种植技术、人工除草、生物防治病虫害。
作为贡米中的佳品,响水河大米曾被封为“一品”金稻。
推介现场,谭书记和合作社负责人、有机大米种植户共同推介,帮助产品搭乘直播的快车,走向四面八方。
2018年3月,沈阳农业大学马奎任岫岩满族自治县新甸镇乐全村第一书记。
为了保证农民可持续增收,他选择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有机赤松茸,进行品牌打造和产品推广。
赤松茸是近年兴起的新型草腐型食用菌,腿粗盖肥,食味清香,肉质滑嫩并爽脆,营养丰富,口感极好,享有“素中之荤”“菇中皇后”等美誉。
为促进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马书记指导农民成立合作社、建造大棚,从根本上保证产品质量,同时,马书记积极参与各种推介活动、与多个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赤松茸打开销路。
常红绪是灯塔市柳条寨镇东广善屯村驻村第一书记。
下乡伊始,他就把村内各项问题放到心中,从基础设施到经济增长,他始终在思考如何做好农民致富、乡村振兴等问题。
后来,他另辟蹊径,从农产品加工品入手,带领全村着重发展水磨金丝面。
青山脚下驻村人——记农安县青山乡魏家村“第一书记”廉中峰
2018年第1期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生命?他常常这样问自己。
长春市优秀共产党员、农安县共产党员标兵、青山乡魏家村驻村“第一书记”廉中峰是农安县行政执法局机关的一名中层干部,从2015年至今,他以“虽不能以参天大树做栋梁,但不妨做一棵小草为春天献上一抹新绿”当作自己“第一书记”的帮扶“指南”,并深深地爱上了魏家村这方热土。
他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村民都称他为魏家村的“好书记”。
让自己沉下心来“选派我作‘第一书记’是县委对我的信任,我要把帮扶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完成。
”廉中峰在日记中写下这样的话。
的确,在扶贫工作中,他为帮助魏家村走出后进困境,实现升级晋档,提高村级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付出了很大努力。
2015年,农安县委选派了40名后备干部任贫困村“第一书记”,为贫困村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作为后备干部中的一员,廉中峰到青山乡魏家村任职。
他是个急性子的人,县里包保贫困村动员会后第二天,就拎起铺盖卷,奔赴青山乡魏家村,开启了他“第一书记”帮贫扶困的新征程。
农村长大的他,对村里的工作并不陌生。
入村工作后,他首先做的是找村干部逐一谈心谈话,详细了解了魏家村当前工作开展、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面临的困难。
然后又利用一周时间,走屯串户,全面了解民情民意,特别是对贫困户的家庭状况、贫困原因都掌握得一清二楚。
在摸清情况、理清思路后,他立即组织召开支委会,研究制定了本村的科学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逐项分解,落实到人头。
同时在制度建设上做到缺啥补啥,健全完善了村干部坐班、代办、帮扶等各项工作制度。
自此,魏家村的各项工作开始逐渐步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让村民幸福起来魏家村的村部年久失修,面积严重不足,办公设备陈旧简陋,村里始终无力重建,不但村部规范化建设工作连年扯乡里的后腿,而且弱化了村党组织的形象和威望。
廉中峰看到这些,记在心里、也急在心里——魏家村想发展,党组织阵地建设必须放到精准帮扶中的首要位置上。
在驻村扶贫一线书写青春华章——致敬驻村第一书记
在驻村扶贫一线书写青春华章——致敬驻村第一书记作者:黄华来源:《中国共青团》 2020年第2期文|黄华团陕西省委副书记2019 年6 月17 日凌晨,广西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30 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扶贫路上。
这则揪心的报道让我瞬间泪目,也把我拉回到了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让我想起了曾与我共同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的一个特殊群体——驻村第一书记。
青春的承诺有一位叫杨世林的年轻人,35 岁的时候成为驻延川县二八甲村第一书记。
在当地人眼中,二八甲村山高、路远、人穷,是出了名的贫困村。
2016年秋天,杨世林背着铺盖卷住进了村里,刚入村就拿着笔和本开始了走访工作。
然而,起步并不容易,老乡们对他既不信任,也不配合。
杨世林在他的驻村日记中写到:“老百姓常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只要自己吃苦在前,实干在前,乡亲们肯定会相信自己。
”于是,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杨世林将村里242 户农户逐一走了一回,摸清了全部户情村情,制订好了村子发展思路。
慢慢的,乡亲们把杨书记改口称为“世林”了,他们愿意到村部“世林的屋子”里聊天,挂在嘴边最常见的话就是“那要问世林嘞”。
村支部书记贺凤明说:“世林比我们懂得多,村民都相信他。
打个比方,村民如果是一袋面粉,那世林就是‘酵母’,酵母虽少,但必须有这个东西,面粉才能发起来。
”短短两年时间里,在杨世林的带领下,二八甲村硬化了巷道,安装了路灯,建起了广场,还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牛专业村、甜瓜大棚专业村,还新建了1160亩优质苹果园,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
2017 年年中,杨世林由于出色的工作被组织提拔为县上的中层干部。
但他却找到组织说:“能不能让我继续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因为再有两年,二八甲就彻底立起来了,我给老乡们的承诺也就都能兑现了。
”直到现在,他还坚守在二八甲村,兑现着自己的诺言。
无悔的年华文采出众的田静年轻、能干,是延川县委通讯组公认的“笔杆子”。
捧着一颗心来——记宁夏固原市隆德县观庄乡前庄村第一书记李国琪
捧着一颗心来——记宁夏固原市隆德县观庄乡前庄村第一书记李国琪作者:蔡文刚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17年第8期隆德县观庄乡前庄村地处六盘山脉西麓,属宁夏固原市典型偏远乡镇村庄。
全村274 户1099 人,建档立卡贫困户91 户,353 人,贫困面达33.8%。
2015 年10 月,固原市民政局优抚安置科科长李国琪被派驻前庄村任第一书记。
他始终以“帮民忧,解民困,促脱贫”为己任,沉下身子,入户调研,主动作为,找问题、破难题,扎实工作,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 年底,前庄村终于顺利通过第三方评估验收,实现了脱贫销号。
李国琪也先后被隆德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全县“优秀第一书记”,被固原市委表彰为全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同时,派出单位固原市民政局也被自治区授予全区脱贫攻坚“先进帮扶单位”荣誉称号。
没有人知道,这些荣誉背后李国琪付出了多少辛勤劳动,挥洒了多少汗水。
如今的前庄村,在阳光的照射下,色调统一的红瓦砖房散射着耀眼的光芒。
生活在这里的村民,见证着一年多来村容村貌翻天覆地的变化:水泥路通向各自家门口,条条村道两旁安装上太阳能路灯,宽敞平坦的广场安装了形式多样的健身器材,不远处修建了一座供村民娱乐的大舞台。
仔细观察,这个村还有两处独特的建筑“一院一家”,即“前庄村幸福院”和“前庄村儿童之家”。
“一院一家”主要用来解决五保老人的养老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
只有思想的交流才能促进观念的转变担任第一书记那天起,李国琪从心里下定决心,立下规矩,从今以后,这个村就是他的家。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熟悉村情更妄谈脱贫致富。
驻村以来,入户成了他每天的工作,没几个月,村民家的事他都如数家珍,了然于心。
通过与群众聊天,他弄清了前庄村的产业结构、农民的发展意愿、建档立卡户的脱贫难处。
时间久了,老百姓对他的信任与日俱增。
在前庄村,老百姓有困难、有委屈、思想有疙瘩都愿意来找他倾诉、交流,对少数思想后进、发展不积极的“落后户”“捣蛋户”,他也从不放弃,不绕行,一视同仁,多次利用晚间和农闲逐个到农户家中进行思想交流,帮助其转变观念。
山沟里的百姓忘不了他——记四川省叙永县寨和村第一书记董红军
文/杨光英细雨蒙蒙的深秋,车子在崇山峻岭中慢慢行驶,转了一弯又一弯。
“到了,前面就是我们的寨和村。
”董红军对我说。
“这个山路晚上开起危险!” 司机说。
“我开了三年!”董红军说。
站在开满白花的茶油树旁眺望寨和村,两座高山之间的沟里有不少人家,在半坡和坡底。
“董书记是好人,是共产党的好干部!”“解放以来的驻村干部,没有哪个能与董书记相比!”“董书记没有官架子,比我们的亲人还好!”“董书记是办事实的好领导!”“没有他,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他再待两年走就好了!”……这是寨和村百姓心中的董红军。
董红军,湖南桃源县人,1973年出生,199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10年转业到泸州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现任泸州市科学技术和人才工作局农村科技科科长。
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董红军由组织选派到叙永县麻城镇寨和村任第一书记。
三年里,他组织实施各类扶贫项目30余项,争取扶贫资金3200多万元。
带领村干部与全体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实现了全村109户、493人脱贫,多次被评为“优秀第一书记”。
深入群众,找到落脚点泸州市科技局的帮扶对象是国家级贫困村——叙永县的寨和村。
董红军及时耐心地做好家人的思想工作,克服孩子刚进入高中学习无人教育照顾等困难,担起了驻村第一书记的重任。
2015年7月6日,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数小时后,董红军来到了寨和村。
看着高高的大山、坑坑洼洼的道路、村民破烂的住房,内心难以平静——“这些与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果不相称。
山沟里的百姓忘不了他——记四川省叙永县寨和村第一书记董红军▲ 董红军(左三)与苗族村民交谈如果不改变全村面貌、不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就对不起组织的培养和信任;不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决不收兵。
”他在日记中写道。
他放弃镇政府安排的住在镇上的优越条件,带着行李住在村公所旁的20平米的老房子里,可以随时与农民交流和解决问题,把村当家,把村民当兄弟姐妹。
寨和村位于麻城南面,属于边远山区,地形呈V 字型,山大沟深坡陡,辖四个社,面积8.5平方公里。
在希望的田野上——记延边州和龙市柳洞村第一书记姜庆松
2020年第8期建版X I N C H A “带着希望,肩负理想,魂牵百姓,怀揣朝阳。
”2016年1月,姜庆松主动申请到延边州和龙市南坪镇柳洞村担任第一书记。
自此,这个坐落在和龙市中朝边境线上的村子,成了他的“战场”。
关键时刻站出来,做村民们的“主心骨”“任何一名第一书记面对这种情况都会这么做的,党培养我们这么多年,关键时刻不上啥时候上!”当人们夸赞姜庆松在那场百年不遇特大洪灾的表现时,他始终这么说。
2016年8月30日,受台风“狮子山”影响,和龙市普降暴雨。
洪水汹涌而至,柳洞村被洪水围困,村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危在旦夕。
姜庆松率先顶着狂风暴雨,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如一面行走的旗帜般带领村干部和党员将居住在洼地的56户96名村民和66名滞留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并妥善安置。
为了确保易地搬迁新村不受洪水侵袭,他组织党员干部、沙场作业人员经过3个昼夜的奋力抢险完成了堤坝加固。
洪水暴雨侵袭后,通往外界的路、电、饮水、通讯全部中断,柳洞村成为一座“孤岛”。
就在这时,村民刘昌龙突发脑血栓,危在旦夕。
姜庆松得知情况后,一刻也不敢耽误,“没有公路就走山路,没有山路,就沿着铁道走”,他冒着大雨带着几个村干部抬着刘昌龙沿着村旁的铁路线行走了18公里,将其送至医院,使他得到及时救治。
面对洪水灾害,姜庆松身先士卒、临危不乱,获得吉林省抗洪抢险个人二等功和延边州防台抗洪救灾先进个人称号。
关键时刻,他带领村民上下一心、共克难关的那份责任和担当,让第一书记的为民初心和公仆形象在群众心中牢牢扎根。
盖房修路建阵地,做村里的“大管家”曾经的柳洞村村部和民房在希望的田野上用。
为了进一步发挥农产品品牌在加快吉林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要解决好农产品产量与效益不同步、增产与增收不同步的问题,实现规模经营与品牌效益有效融合。
因而,按照“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的要求,立足不同地区的特色资源,在不断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数量的基础上,培育既体现整体发展优势,又具有鲜明特色的差异化品牌,进而完善农产品品牌体系。
温暖在身边——第一书记的暖心事迹(最新)
温暖在身边——第一书记的暖心事迹
美丽的新疆有个美丽的乡,美丽的乡里有个美丽的书记,布伦口乡党支部书记李文娟。
一名火辣的四川妹子,温暖了整个布伦口乡。
近期,李书记同苏巴什第一书记吐干比在走访入户苏巴什村牧民家,不仅宣讲党的好政策,更是实打实的解决村民的诉求。
入户达吾提家,家中只有达吾提一个人是护边员,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经济上确实困难。
想给妻子申请护边的工作,增加经济来源。
李书记了解情况后,给与落实工作问题。
达吾提一家都特别高兴,为了好好感谢李书记和吐书记的帮忙,特意热情款待,敬上柯尔克孜族特色奶茶和馕饼。
一桌子,其乐融融。
苏巴什第一书记吐干比在遍访鳏寡孤独,老弱病残贫困户时,遇到这样一个家庭,父母一线护边员值班,一个老人带着两个孩子,老人身体不好,高血压、关节炎,还要照顾两个没有劳动力的孩子。
吐书记也是做妈妈和丫头的人,心疼孩子,更心疼老人。
不时便带着生活用品、医用药品前来慰问,帮忙收拾,带带孩子,亲成一家人。
真是团结一家亲。
常年寒冷的苏巴什村,就是有这样暖心的书记,这样热情的牧民,才不觉得寒冷。
关心关爱没有距离,关心关爱没有民族,关心关爱没有辈分,只有付出真心,才能回报真情。
好人在身边,好事在身边,打开善于发现的眼睛,用心体会那来之不易的温暖。
——苏巴什村白雪
2020年5月22日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最美“第一书记”
作者:贺贵成
来源:《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6年第05期
2015年8月底,我省下派1.5万多名“第一书记”奔赴农村脱贫攻坚一线,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他们以村为家,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路上的“主心骨”。
为了给广大“第一书记”一个吐露心声、交流学习的空间,也给群众一个近距离了解“第一书记”的渠道,2016年1月1日—4月30日,四川党建网推出了面向全省的“‘第一书记’的心里话”大型投票评选活动。
3月,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全媒体中心又与全省各市(州)委组织部联合,在四川党建网、党建视点微信公众号推出“身边最美‘第一书记’主题宣传活动”,旨在激励他们在推进精准脱贫工作中创造新业绩。
“身边最美‘第一书记’主题宣传活动”首站、第二站分别在巴中市、资阳市举行,最终各评选出五名“身边最美‘第一书记’”。
马北晨:“帮扶村就是我的家”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说起话来干脆利落,做起事来雷厉风行……这是巴中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副支队长马北晨的显著特点。
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南江县贵民乡双田村“第一书记”。
双田村,一个离南江县城68公里、巴中市中心130公里、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群众观念滞后、产业发展空白的边远贫困村,给已是知命之年的马北晨提出了严峻挑战,“这就是我的家,我要尽其所能把她建设好!”他暗暗发誓。
“先沉下去摸清情况”成了他定发展思路的第一要务。
一个月的时间,他的足迹遍布村庄的每个角落,走访了当地党员干部和全村3个村民小组100余户村民,倾听民意,调查研究,深度掌握,全面分析,找准了双田村致贫原因,分门别类制定出台了“精准扶贫基础公共设施建设规划”“精准扶贫产业发展规划”“精准扶贫户帮扶发展规划”“农户居住环境美化、亮化实施规划方案”等10余个方案,让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双田村的路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要致富,先修路”,他知道,修路是抓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但现实是,仅村道路7.2公里硬化造价就达400余万元,这么困难的村、这么多困难户,大家就是倾其所有自筹资金也不足20万,400余万元的天文数字只是杯水车薪,怎么办?马北晨日思夜想,深感压力巨大,有时也想,不建了吗?就这样放弃吗?但这又不是马北晨的做事风格。
他千方百计,多次找市局党委、市县交通局领导汇报,终于争取到每公里50万元的道路项目补助金,硬是凭借自己与过去工作认识的部门领导软磨硬缠,在多方支持下终于找齐了下差资金。
今年,双田村的道路终于硬化了,走在“致富路”上的村民们个个喜笑颜开,“没有市公安局,没有马书记,我们恐怕是做梦都别想这道路会大变样!”道路硬化只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村民真正脱贫致富还得靠产业项目的支撑和持续发展。
马北晨多次邀请省农业厅专家到双田村考察,他深知该村适宜种植高山水果,形成种、培、育、销为一体的产品生产销售模式是村民脱贫致富的最佳选择。
资金问题——买树苗子15万余元的钱从哪里来?他向市局党委汇报,市局很快在办公经费中解决了苗木款难题。
2015年10月,他再次率队到汶川购买树苗,并按户为村民一一发放,组织全局民警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帮助村民栽种。
短短一周时间,双田村共栽植青脆李、红脆李550亩,全村人均栽植1.2亩,村庄的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经专家估计,预计到2018年,双田村青脆李盛产时每亩预计产量达1.2万斤,预计年收益2000余万元,李子产业的发展让村民和马北晨看到了双田村更加美好的明天。
陈娟:“从老百姓最关切的事入手”一名机关干部到扶贫村任职,该如何迅速打开工作局面?乐至
县佛星镇吴氏祠村“第一书记”陈娟首先思考到“吃透村情,从老百姓最关切的事入手”。
通过走访座谈,陈娟了解到该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影响了发展,群众反映最强烈。
于是,陈娟决定带领村社干部,既努力争取支持,又广泛发动群众,尽快破解这一难题。
陈娟积极争取选派单位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争取项目和资金。
到村没几天,陈娟就争取到了县交通运输局派员到村,规划该村“断头”路的联网。
不久,“断头”路就获得交通部门立项,并争取到补助资金15万元,县财政一事一议补助10万元,村民积极配合,建设资金自筹部分正在紧锣密鼓收取中。
“李书记,今天我们先走访扶贫户,把需要帮扶的贫困学生的资料收集起来。
”陈娟和村党支部书记李建平开始了又一次走访。
这次走访,陈娟和李建平了解到该村共有16名家庭困难在读学生,都需要不同程度的帮助。
1社贫困户尹怀琼的大女儿2015年考上了大学,但因家境困难,东拼西凑也未凑齐学费,只有放弃,开学在即,一家人焦急万分。
陈娟了解情况后,一边向相关部门提交助学申请,一边争取慈善捐赠。
几经努力,终于成功解决了尹怀琼大女儿第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1.7万元,尹怀琼母女感动得热泪盈眶,连说:“党的干部好呀!谢谢你们!”32岁,正值青春年华,陈娟在拼搏与奋斗中憧憬着2016年:“要着力加强村级阵地建设和村级治理,提升村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着力培育1—2个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项目,发展300亩规模的种植业;着力依托扶贫项目,启动‘断头’路、连社道路建设……”刘泽训:“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上任当天,通江县空山综合林场派驻空山乡青龙村“第一书记”刘泽训来不及安顿食宿,就和村支书一起走家串户,了解村民困苦。
在20世纪末,村民用自己的双手在峭壁上凿通10公里村道路,但再打通8公里出境路令人望而生畏。
部分村民几乎与世隔绝,甚至一辈子都没到过县城,温饱都无法保证,“小康”更是他们遥不可及的奢望,对于这个村来说,修路是摆脱贫困的第一步。
刘泽训首先盯准的是打通与陕西省福成乡、巴中光雾山诺水河风景区的两条出境路。
这之后,刘泽训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坚定信心,立下誓言:“修不通出境路,回家种红薯。
”全村干群迅速统一思想行动,一场“通天堑”的交通会战悄然打响。
党员干部动起来了、人民群众动起来了,男女老少背着干粮铁罐、锤头铁钻,冒着六月酷暑,攀悬崖、爬绝壁、抓藤蔓,抡二锤、握钢钎、砸坚石,炮声、机械声、号子声、欢呼声连成一片,重现了当年“空山战役”的动人场面。
短短几个月,“天堑”变通途,群众千年梦想变成现实。
通车那天,全村群众自发会集到公路两旁,敲锣打鼓,鸣放鞭炮,有的甚至拿出铁盆当锣敲。
“脱贫攻坚的目标是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刘泽训反复念叨一个理:青龙村只有大发展才能富裕。
他提出,把青龙经济融入空山旅游经济带,建成空山的“前沿阵地”和“桥头堡”。
一开始,很多人不理解,26户反对搬迁,58户不同意流转土地。
眼看项目就要落地,火烧眉毛。
刘泽训带领村社干部一趟一趟挨家挨户走、挨家挨户说,苦口婆心,耐心疏导。
在诚恳与坚持中,固执的村民终于点了头。
如今的青龙村,在刘泽训的带领下,干部群众共同投入到摆脱贫困、决战贫困的攻坚队伍当中。
(责编:裴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