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热情的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热情的策略
中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普遍兴趣不大,应该怎么样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呢?下面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首先,要教学生注意运用“以意逆境、知人论世、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古诗文。“以意逆境”是孟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在欣赏古诗时就是要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它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揣摩诗人的本意。而“知人论世”,则是指导学生在欣赏、吟诵古诗文时,要深入探讨诗人的生平,全面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例如,指导学生学习李商隐的《锦瑟》,就必须让学生学习前先查阅李商隐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否则学生就很难理解这首诗隐晦、悲哀、伤感、迷惘、虚幻、抽象、朦胧的意境。又如,陆游的《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这两首诗,前一首诗风慷慨悲壮,后一首诗风清淡、婉丽。学习时,要让学生理解作者写于同一时期的两首诗,为什么心情会完全不一样,就必须引导学生明白诗人当时的不同处境。所以,“知人论世”是欣赏古诗文很重要的方法。欣赏诗歌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古诗文的意象,发挥想象力来体会和品味诗文的意境美。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缘景明情”。例如,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可以让学生结合初中学习过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典型意象(如“枯藤”“老树”“昏鸦”等)来体会诗人凄凉、惆怅、孤寂之情。进而理解《雨霖铃》中的“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等意象,体会作者凄凉、悲伤、难舍难分之情。
其次,要让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产生热情,还可以成立班级图书馆。在班级图书馆可以收藏《唐诗三百首》《宋诗》《宋词》《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古代经典及《语文报》《散文》《读者》《意林》《青年文摘》《思维与智慧》等报刊。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和报刊,既可以放松身心,又可以开阔视野,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进而产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在阅读大量课外读物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古诗文背诵比赛,古诗文默写比赛,推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进程,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热情。
再次,可以指导学生结合当地方言的读音、习惯用语来理解古诗文。笔者所在的地方流行粤方言,在这些方言中有些词语还保留着古代的语音和语意。比如在粤方言中,就有“木叶”(树叶)、“人客”(客人)、“饮啖汤”(喝口汤)、得闲(有空)、“闩门”(“闩”同“栅”音,意为“关门”)、畀(给)、多谢(谢谢)、望(看)、睇(看)、樽(瓶)等说法。利用这些方言可以辅助学习古诗文。例如,苏轼的《惠州一绝》这首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其中的“啖”就是“嚼”之意。又如高中所学的课文《鸿门宴》中就有这么一句:“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中的“啖”也是“嚼”的意思。此外,如“得闲”一词,也在许多古诗文中出现,按粤方言“得闲”即“有空”的意思。例如,在《晏子春秋·杂下二八》中有“异日朝,得闲而入邑,致车一乘而后止”;在屈原《楚辞·九歌·山鬼》中有“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在韩愈《东都遇春》诗中有“得闲无所作,贵欲辞视听”,等等。又比如,“多谢”一词在两广一带运用得相当广泛,是“谢谢”之意。在古诗文中,也不乏这样
的用法。例如,在汉代辛延年的《羽林郎》一诗有“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这样的用法,而在唐朝诗人李中所写的《夏云》中也有“多谢好风吹起后,化为甘雨济田苗”这样的句子。它们提到的“多谢”均为“谢谢”之意。因此,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熟悉的方言来学习古诗文,让学生从快乐学习中习得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