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音乐的运用(共5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中音乐的运用(共5则)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音乐的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音乐的运用
摘要:将音乐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立足实践,主要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音乐运用的作用与语文教学中音乐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趣味性;情感体验性;美育性;德育性;高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同时,“音乐给人以智慧,悦耳的音乐对神经系统起良好的刺激作用。

”将音乐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符合小学生的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相对稳定的特点,易于激发学生的情绪和想象力,在无意识记状态下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自如、适当地运用音乐,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增强记忆力,减轻学生的负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倍添课堂教学的魅力与风采,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天地。

小学生活泼好动,爱说爱唱爱跳,音乐的合理应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气氛中得到训练,同时也可以从中学到有关的知识。

I、语文教学中运用音乐的作用
一、趣味性
小学生的特点是爱听、爱唱,他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缺乏有意性和目的性,其学习动机来源于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

音乐是人类的通用语言,歌唱更是儿童的天性。

以优美的韵律、明快欢乐或抒情的节奏吸引并打动学生的心弦,让一个个优美的词句在美妙的歌曲、轻快的节奏中进入孩子们的头脑。

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愉快的环境,设计有趣的活动来吸引学生。

让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

如教学声母韵母时,从网络上下载《声母韵母歌》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节奏活泼欢快的旋律中,学习声母韵母的发音与区别,并组织学生比比看,谁的发音更准确。

学生对歌曲本身感兴趣,产生
了身临其境之感,引发直接兴趣,就能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去学习了。

二、情感体验性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阐释了情感体验对与教育的重要性。

1984年,美国人大卫.库伯编著的《体验学习》一书,标志着情感体验教学法正式诞生。

情感体验,从心理角度讲,就是个体通过情感体验,多感官学习,不断感受与思考,达到感性和和理性、实践与认知的协调提升,对理论知识不断领悟和内化的过程。

上课时播放音乐,学生在这种体验状态中,获得思考和领悟,达到教学目的。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语文《船长》一课时,如何设计学习活动来学习“船长哈威尔徐徐沉入大海”一段文字呢?固然可以通过咬文嚼字来体会船长忠于职守的高贵品质,但这样的学习活动显得情感单薄,感染力欠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够。

于是,教师作了这样的调整:多媒体大屏幕出示哈威尔船长巍然屹立舰桥的画面,并以稍大的音量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相应的文字段落慢慢从下往上升起,同时,教师用深情的话语朗诵这段文字。

稍后,让学生思考、自由表达:哈威尔船长如果能够跟大家说一段话,他会怎样说呢?获救的人们看着眼前的一幕,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相信,在这样震撼人心的情境之下,师生在互动中就会由衷地生情,还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产生触动。

三、美育性
音乐是一门艺术,中华文字也具有艺术的基本特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可以加强学生培养美感。

如以音乐为听力材料的背景,或者教师对录音带进行重新制作,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再灌录进合适的背景音乐,甚至教师可以边读课文边播放音乐,把音乐的美和语言的美结合在一起。

如: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首先把读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脑、眼、口、耳等器官活动,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口头语言,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景物美、情感美。

在指导学生朗读漓江水的“静、清、绿”这一段时,我先挂
出挂图,进行描述“漓江有许多小船在等着我们乘坐,我们乘着小船、轻轻地摇动双浆,荡舟漓江。

”接着播放事先录播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浆》的伴奏,学生在声画的作用下有感情的朗读了这一段。

这时我轻声问道:“你感觉到了什么?”学生齐读:“漓江的水真静啊!” 接着我再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再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加重了语气)。

让我们抬起头,放眼望去,“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字读得响亮而饱满)。

最后我让学生把三个句子连起来读。

这种读的训练不仅有层次,而且有质量,在身临其境中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培养了美的感知能力。

四、德育性
音乐不仅仅是审美教育的培养,更是德育教育的熏陶,通过音乐的美感结合语文教学,以启迪学生的道德情感,更是将德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审美追求中提升对课文的理解和演绎;使学生在美文和音乐的旋律中陶冶性情、升华思想、加深印象,思想品德素养得到提高。

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一文时,当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学生看到的是一位低头踩缝纫机的、瘦弱的、贫苦的母亲,宁可自己挨饿也不愿儿子学不到知识的伟大的母亲形象,这个时候,我们便可以让学生想想自己的母亲,教师随即播放《母亲》这首歌,学生就会很自然地将文中的母亲、歌曲中的母亲、自己的母亲联系起来,自然也就能感受自己的母亲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紧接着让学生给自己的母亲写几句话,既积累了语言素材,又深化了感情,体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境界。

五、高效性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里,包含了大量的诗歌教学。

而利用歌曲、音乐游戏等多种音乐方式,对学生进行语文诗歌教学,能使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加速巩固所学的知识。

将诗歌中一些较难记忆、理解的语言材料有感情的朗读,并配上动听的音乐,不但对学生的朗读感悟和诗歌节奏感的培养很有效果,而且增加了趣味性。

音乐和歌曲的意境还能使学生的想象力逐渐活跃起来,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智力水平的提高,取得显著的学习效果。

Ⅱ语文教学中音乐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1、收集资料
教师应大量收集有关的材料,如歌曲、录音带及有关的计算机软件,以便在教学中随时提取。

利用学生熟悉的曲调,配上所学的课文内容辅助教学。

2、难易适度
选择歌曲应该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应适合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要注意难易适中。

3、运用适时
利用音乐乐曲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注意把握时机。

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选择适当的音乐组织、调节、配合课文朗读教学,从而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4、运用适量
一节课中乐曲的总量、乐曲的长短等都要服从教学的需要。

不一定要节节课有乐曲、堂堂课有歌声,随意运用音乐,“多则滥”,那样造成过量,反而会偏离主题,成了一节音乐课。

5、内容适宜
选用乐曲、歌曲时,注意思想内容的健康、旋律的优美;注意主题要适宜学生,不应“成人化”。

使学生在学习语文、享受音乐的同时,培养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结论
总之,音乐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恰当、合理的使用,会使整堂课增色许多。

音乐给人以快乐。

这种融音乐与语文教学为一体的方法既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与学习习惯,为今后的语文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J].2012,1.
[2]《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刘公绰主编.[J].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8.[3]《教育心理学》.闵卫国,傅淳主编.[J].云南人民出版社.[4]《情境教学与实践》.李吉林主编,[J].人民日报出版
社1996,1.
第二篇: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包括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两个方面。

前者是实施音乐教育的主要途径,后者则是前者的延续与拓展。

抓好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对青少年进行美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活动中,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是频繁的,而且内容相当丰富多彩。

这无形当中就加大老师的工作量,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较好的使用信息技术,应该说工作起来会相对轻松的。

因为电教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给予我们的工作带来了许多方便:
在教学中,情景的再现是通过电教媒体来实现的。

不使用电教,就很难直观地再现情景,没有情景,就不能激发学生更丰富的想象。

如在欣赏《大河之舞》时,只靠单纯的讲解,单一的去听,就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我把《大河之舞》的舞蹈视频搜集下载,把踢踏舞的定义和介绍做成幻灯片,讲课前,先做简单介绍,请同学们对《大河之舞》和爱尔兰的踢踏舞有一个大概了解。

然后再播放《大河之舞》的舞蹈视频,同学们看得心醉神迷,我趁机提出问题,你欣赏了《大河之舞》后的感受,大家带着问题又欣赏了一次,结束后同学们踊跃举手回答:欢快热烈的节奏;激昂的旋律;宏大的舞蹈场面等等。

通过视频的欣赏,使同学们对《大河之舞》这部结合爱尔兰舞蹈、音乐与歌曲的盛宴有了深入的了解。

学生对《大河之舞》很是喜欢,借此机会,老师又把踢踏舞的基本舞步的视频播放,同学们带着对踢踏舞的喜爱之情
兴致盎然的学了起来,整节课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活动,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第三篇:谈语文教学中音乐的运用.
谈语文教学中音乐的运用
王丽
孔子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也就是说,音乐能使
学习达到艺术美的最高境界。

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琴、棋、书、画”为文人四雅的说法,其中“琴”居首位。

雨果也说过:“开启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有三把,即数学、文学和音乐。

”教学实践也表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适度地引入音乐内容,即把教学内容和乐曲意境、音乐语言和文字语言不露痕迹地融为一体,实现音乐内容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通感的作用下,充分地调节学生的大脑活动和阅读心理,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参与课堂活动,学习的兴趣会因此大为激发;同时,教师于课堂教学中还能较好地烘托出特定的艺术氛围,增强教材的感染力,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启发学生通过对音乐语言的感悟来深刻理解作品内涵,升华对作品意境的理解,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中,我们大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以相关题材的音乐内容作为开场白或背景材料巧作过渡,导人新课教师在一篇新课文的教学时,可选用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宜的音乐,导入新课;在背景音乐的伴奏下,以较强的文学语言导入,可较好地渲染课堂教学中所需要的某种气氛,激发学生情绪,使其尽快进入角色,以收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我的老师》时,先播放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那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汗滴;那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优美动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那动人的歌词加上深情的朗诵便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

一位老师教文言文《口技》时,精选了《百鸟朝凤》中群鸟朝贺一段乐曲,一杆唢呐,吹得整个教室群情鹊起,这时老师再就势导入:“小小一杆唢呐便把群鸟欢腾争鸣之声摹拟得栩栩如生,然而,今天我们要来看一种,不,是听一种无须借助任何乐器,仅凭一张嘴,就能摹拟各种声响的绝活:口技(板书课题)”。

《枣核》、《故乡的榕树》等课文表达了海外游子思念祖国、思念家乡深情,用《思乡曲》、《外婆的澎湖湾》、《我的中国心》、《故乡的云》等如泣如诉的旋律、荡气回肠的词曲来做情感蕴蓄,不但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意境,也将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

又如:教《背影》时,先请学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整个教室也就自然地沉浸在了一种对父母之爱充满无限感激的情感海洋中了;上《孔雀东南飞》时放小提琴曲《梁祝·化蝶》,营造一种缠绵悱恻的凄楚情调;上《祝福》时放二胡曲《二泉映月》,营造一种如泣如诉的哀婉气氛;教《林黛玉进贾府》时引入歌曲《枉凝眉》;《赤壁之战》引入《三国演义》主题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引入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

(二)在作品赏析中引入音乐内容,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深刻体验
教学《故都的秋》时,为让学生品尝秋的清、静、悲凉,体会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可引入理查德的钢琴曲《秋日私语》,在音乐欣赏的同时联想到郁达夫笔下的秋花秋草秋叶秋蝉秋风秋雨的形象,感受故都的秋景。

再如,教《孔雀东南飞》时,在课堂中穿插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该曲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和对封建压迫憎恨、反抗,与《孔雀东南飞》有异曲同工之妙,乐曲的节奏与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能有机的结合。

(三)在总结收拢、教学煞尾时引入音乐内容,达到篇末点睛的效果。

它既可有效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疲劳,又可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巩固新知,强化美的熏陶教育,使教学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如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游泳》等诗词,可利用课堂最后几分钟的时间,播放相应的音乐,以追求上述教学效果。

再如教文言文《愚公移山》,分析“寓公精神”后,将歌曲《愚公移山》引入课堂,慷慨激昂的旋律,使一种斗志、一股豪情再次在学生心中升腾起来……
(四)在综合训练中引入音乐内容,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读写能力
1、指导学生自己选配合适的音乐作课文配乐朗读。

教材中不少课文富有音乐的旋律,可放手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自行配乐,制成课文朗读录音带,在语文课上可安排专门的时间,通过配乐朗诵比赛、录音带欣赏评比等形式,让学生逐步摸索规律,在学习中体验作品的音乐美,同时,也在音乐欣赏中加深对课文意境和主题的理解,进一步
调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对语文的感悟力。

2、指导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背诵的质量和效率。

因古诗词具有合辙压韵的特点,并且很多已被谱曲可以演唱,让学生便听便唱,既提高了对古诗词的理解又增强了记忆效果。

3、在作文教学中,引入音乐题材,将音乐欣赏与作文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以丰富学生想象,开拓学生思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实践证明,把音乐渗透与语文教学之中,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的感染和情感的陶冶。

(发表于《学习方法报》第70期2004年9月26日)
第四篇:浅谈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将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无论是激发学生兴趣还是启发学生心智,无论是煽动学生情感体念还是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都有着十分总要的作用。

恰当运用音乐导入新课,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创造优美的意境;可以加强学生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可以开启学生的顿悟之门;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陶冶学生的情操。

【关键字】音乐语文教学激趣煽情启智审美
语文是一门闪耀着人文光芒的学科,要让语文成为人文的歌手,诗意的栖居,让课堂充满诗意,教师首先要点燃学生飞扬地激情。

音乐,便成为点燃学生激情的有效媒介。

语文和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优美的语言本身就具有音乐美,好的文章有音乐般的韵律美和旋律美,生动的课堂具有音乐般的节奏美和结构美。

无疑,将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无论是激发学生兴趣还是启发学生心智,无论是煽动学生情感体念还是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都有着十分总要的作用。

运用音乐导入新课,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兴趣。

我们知道,每首歌都一个过门、前奏,其作用就是为整首歌奠定
一个情感基调,从听一首歌的过门、前奏就能很快进入它的某种特定的氛围。

课堂亦然。

导入新课的音乐一开始就要给学生制造一种气氛,让学生自然而迅速地进入状态。

我在教《在大海中永生》时,考虑到这是一篇邓小平骨灰撒放大海的新闻报道,是一篇深情并茂的祭文,是对伟人辞世的哀恸,是一曲对伟人的激情澎湃的颂歌,是对他伟大人格力量的赞美。

教这样的文章,首先要让学生能沉浸到一种“悲”的气氛中,于是我选择了新闻播报的形式,用低沉、缓慢、悲伤的语调播报一则邓小平骨灰撒放大海的消息,同时配以哀乐作为背景音乐。

这样学生很快就进入了状态。

上《鸿门宴》之前,我先播放了古乐曲《十面埋伏》。

这一曲子紧张激烈,扣人心弦,能让人体会到杀声四起,危机四伏。

教师在一边旁白:鸿门宴上,刘邦究竟能否突破项羽为其布下的罗网而生还?勇士樊哙是否能凭其勇气护主成功?这样使学生带着种种忧虑,很快进入了鸿门宴上那种紧张激烈的斗争氛围中。

学习《赤壁之战》时,将毛阿敏演唱的《三国演义》的片尾曲“暗谈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作为导语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这一长篇文言文的兴趣,从而进入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

可见,教师借音乐导入,即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氛围,同时使课文一开始,就直抵学生心灵。

恰当运用音乐,可以创造优美的意境。

肖邦曾用音乐,把一批调皮的孩子带到夜色朦胧的大森林的意境中,然后他用琴声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大森林的故事,竟使这些调皮的孩子静下来,并进入梦想。

这足以说明音乐对意境的渲染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课堂上利用音乐营造氛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诗歌及散文教学的核心就是对作品意境和基调把握。

如能恰当运用音乐便能营造一种优美的意境,从而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教《荷塘月色》时,上完了文章主体部分之后,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想像自己就是朱自清,跨越时空界限,来到1927年的清华园。

这时,优美的小提琴《梦幻曲》旋律在教室里回
荡,再配上老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学生就会身临其境,为情所动,很快进入角色,仿佛也感受到作者在荷塘边,月光下独处的淡淡喜悦又夹杂着淡淡哀愁之情。

在学习南朝山水小品佳作《赤壁赋》时,我反复播放古乐曲《渔舟唱晚》,乐曲宁静舒缓,古筝琴声描绘出夕阳西下时湖边的美景及渔民喜悦的心情。

于是我先让学生在音乐中自读,再请一学生在音乐伴奏下朗读,最后大家评价,找出不足并谈理由。

最后全班同学在乐曲声中齐读,在朗读声中有不少学生和着音乐摇头晃脑,一副陶醉在其中的模样。

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提高了对美的感悟能力
恰当地运用音乐,可以加强学生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理解。

我在教《琵琶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音乐形象和琵琶女内心情感的变化,我借用了一段古琵琶曲;教《窦娥冤》时,选取了一段陕西秦腔《窦娥冤》,我以为唯有陕西的秦腔可以将人物这种悲愤心理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在教《我与地坛》时,为了让学生领悟史铁生“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勇气,我播放了一段春节晚会上由邰丽华领舞的《牵手观音》。

课文的第二部分写到了作者的母亲。

作者由于身体的残废,几乎失去了生活的勇气,他非常痛苦。

然而还有一个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作者的母亲。

让学生找出文中写母亲的文字,并加以赏析。

让学生感触颇深的就是“母亲”带着老花眼镜到地坛寻“我”的那一段文字。

体会到“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

在学生的眼里这位“母亲”是一位敢于承担苦难,坚强地生活的伟大的母亲。

然而因为“我”的倔强,在“母亲”生前“我”没能回报她,没能体会她那默默的、深深的爱。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这伟大的母爱和他的歉疚之情,我选取了满文军的《懂你》歌中这样唱道:“你静静地离去,一步一步孤单的背影。

多想伴着你,告诉你我心里多么地爱你,花静静地绽放,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

多想告诉你,其实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

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颜。

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

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的苦与乐。

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
你。

多想告诉你,你的寂寞,我的心痛在一起。


恰当运用音乐,可以开启学生的顿悟之门。

有的作品主题较深,恰当运用音乐可以开启学生智慧之门,使学生形成顿悟,从而领悟作品主旨。

我在教《项链》一文时,努力让学会发现作品中的人性美,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当学生发现主人公玛蒂尔德具有诚实、勤劳、坚韧等美好品质后,却很难找到她有如此大的转变的原因,这时我即兴给同学们演唱了一首台湾歌手苏芮的《牵手》。

歌曲中这样写道:“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因为路过你的路,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追逐着你的追逐,因为誓言不敢听,因为承诺不敢信,所以放心着你的沉默,去说服明天的命运,没有风雨躲的过,没有坎坷不必走,所以安心的牵你的手,不去想该不该回头,也许牵了手的手,前生不一定好走,也许有了伴的路,今生还要更忙碌,所以牵了手得手,来生还要一起走,所以有了伴的路,没有岁月可回头。

”学生似乎有了顿悟,其实这样美好的人格不仅缘于他的本性,更因为他的丈夫对她无私的爱,然后通过讨论让学生感受到了:爱她,就要成全她;爱她,就要包容她;爱她,就要承担她。

如果没有《项链》,学生不会对《牵手》有那么深刻的感悟;如果没有《牵手》,学生也不会对《项链》有那么真挚的感动;我们在学生与作品中找到了切合点,那就是音乐。

恰当运用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

音乐是形象的思维,对音乐的欣赏更需要将跳动的音符幻化成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文学作品具有高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去感受这种艺术的魅力,达到教学目的,其中主要的一点就是靠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可大大发展、拓宽思维,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尤其是经过老师选择,有一定代表性的音乐,就更能促使学生思维向广阔性发展,充分挖掘课文所表现的深远内容,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在一次写母爱的作文教学中,因为学生总是找不到典型感人地细节而空洞无物,于是,我借用了于文华的MTV片《想起老妈妈》,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