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主体结构安全性鉴定检测及裂缝修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安全性鉴定检测及裂
缝修复
摘要:本文着重讨论了建筑工程主体结构安全性鉴定检测质量控制中的工程
裂缝检测技术要点,并详细地介绍了裂缝及后期修复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因此可
以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这就有效地保证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
促进了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基础上,针对实例中出现的裂纹质
量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修补措施。

关键词:主体结构;安全性检测;裂缝成因;裂缝修复;工程检测
引言:为了更好地满足建设项目的质量需求,更好地促进建设项目的可持续
发展,文章从多个方面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建筑业迅速发展的同时,部分施工企业因追求利润而忽略了质量,致使工程质量事故时有发生。

所以,建
设项目的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通过工程检测技术,控制和维修建
筑工程质量,检测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情况,从而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本文结合
实际施工,对出现裂缝的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1.案例分析
1.1工程设计情况
本项目的面积为4222.55m2,高度为8.55米(标高从地面到屋檐),整体建
筑结构为上下两层,使用年限为50年,工程基地类型为丙级,结构安全等级为
二级,抗震等级为三级。

1.2地基条件说明
项目场地为江淮起伏平原,地形为一级阶地,场区工程地质层位从上到下分
别是:①层状素填土(Q4ml):土色为灰黄、灰褐色,疏松~略密,略湿润,以粘
性土为主,含有植物根系,在水塘的表面含有0.3-0.5 m厚的粉泥、粉泥质土。

这一地层在基础中较为常见[1]。

②-1层粉质土(Q4al+ pl):这一层的颜色为浅灰黄、灰白、青灰色等,是一
种软塑性土,其振动响应不明显,具有轻微的光泽度,中等的干强度,中等的韧度,这一层在基础中有一定的分布。

②-2层粉质粘土(Q4al+ pl):该层为灰黄色、灰白色等,为塑性,在振动过程中没有发生,具有轻微的光亮反应,具有中等的
干强度,中等的韧性,含有少量的 Fe和 Mn质的氧化物。

③层粘土(Q3al+pl):这一层的颜色是灰黄、褐黄色,是一种硬塑料—硬塑料,没有振动反应,有光亮
反应,干强度和韧性都很高,含有少量的铁锰质的氧化物。

④-1层强风化细砂岩(J2y):该岩体呈紫黑色,质地致密,矿物组成差异很大。

发育大量的风化裂
缝和岩浆裂缝,夹杂着少量的绢云母。

④-2级细风化颗粒(J2Y),主要由长石、
石英和钙质胶结成块组成,褐色。

分析表明,该区岩体呈细砂性、层状性、完整性、软弱性,岩体质量等级为4级。

在该地区没有采空区、工作面、软弱夹层、
破碎岩层等。

1.3地基基础现状调查
按照《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2015)中的鉴定规程,本工程
的基本类型是筏板基础,地基土是粉质粘土,地基处理采用密实法,地下水对混
凝土和钢筋有轻微的腐蚀作用,承重层是负2层风化中的细砂岩,施工场地地形
平坦,没有不良地质灾害,使用荷载维持不变,地基无差异沉降,地下室底板无拱、陷、裂等破坏[2]。

1.4建筑结构现状调查
该结构为 RC框架结构,平面、竖向和水平受力构件均布置合理,无附属结构,节点严密,无明显缺陷,无明显损坏,无分层错位,二层现浇楼面板无裂缝,外墙面采用200 mm蒸气加压砖和M5水泥砂浆,内填墙布置合理,与主体结构连
接良好。

2.工程实体质量检测情况
需要对该工程的主体结构进行安全评定。

①实测结构顶点侧移(横向)范围
内没有一处超出《民用建筑物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2015)规定的范围,
在长期荷载下,不能将其作为变形约束。

②按 GB/T50784-2013 《混凝土结构现
场检测技术标准》及《回弹法泵送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规程》,采用数字化混凝
土回弹装置,对每一层柱子及顶梁各3个混凝土构件进行测试。

③在此基础上,
通过钢筋定位装置及皮尺,对混凝土钢筋的相关规范及操作要求、钢筋数目、箍
筋间距及框架柱横断面尺寸进行了进一步的测量。

④在施工现场,根据6块现浇
板的情况来确定现浇板和钢筋的配置和厚度,应该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相关钢
筋检测标准的有关规定和操作要求,使用钢筋位置测量仪、楼板厚度测量仪、钢
卷尺等仪器对现浇板和钢筋的间距和厚度进行检测。

通过对工程实体的质量进行
检测,能够有效地发现在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对施工中所存在的问
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进而提高整体建筑工程的质量为促进工程实体质量的提高
具有显著性的推动性作用。

⑤在试验场验收之前,必须做好现场现浇砼路面的状况。

基坑的开挖必须与
试验室的混凝土构造层平齐,在特殊条件下,需另作设计。

实验区的定位应与上、下定位相一致。

对板角斜切沟量测的范围,按现浇板面混凝土结构层自上而下进
行平整排。

通过对实验房顶现浇板试件的实地考察,发现在试件上,现浇板试件
产生了明显的裂纹,因此在后续的施工中需要对此进行返工和处理确保验收工作
的顺利开展。

⑥结果表明,温度应力和混凝土收缩是导致现浇楼盖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

原设计单位针对这一问题,已经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⑦上部结构承载功能,对材
料强度进行抽检的12个混凝土构件,其设计强度等级为C30,采用回弹法进行检测,现龄期混凝土强度推定值在32.5 MPa~35.8 MPa之间。

梁底主筋数量达到设
计要求,顶梁6根。

采用(100/200) mm和(100) mm拉伸试验,测定梁箍筋的拉
伸强度,分析其拉伸性能,得到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的结果。

取样3块现浇层板
试件,采用150 mm的钢筋设计,试验结果表明,钢筋的平均间距满足设计要求;在板面上,负钢筋的设计间距为150 mm,实际测量的负钢筋的平均间距满足设计
和规范的要求,负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为(18~37) mm。

对6个设计断面为(400x400) mm的钢框架立柱进行了试样检验,其断面满足设计要求。

取样6道顶梁,其设计
截面尺寸为(300×1530) mm,(200×380) mm,(300×780) mm,(300×680) mm,测
量尺寸与设计及相关规范的要求相一致。

通过3个设计厚度为120 mm的现浇混
凝土板试件,其抗弯强度和抗弯承载力都达到了设计和有关规范的要求。

⑧对 T
形裂缝的修复,按设计要求进行,修复过程中,对修复后出现的裂缝和外观等问题,要加以重视[3]。

对混凝土构件的裂缝,应根据其宽度进行闭合,并在其上浇注碳纤维布,最
后粘上碳纤维布进行修补。

将原建筑物的剪力墙开挖后,对部分裂缝大于0.3 mm
的部分采用加压补强。

若裂缝小于0.3 mm,则需采用改性环氧树脂修复。

当裂缝
宽度超过0.3毫米时,必须使用改进的环氧树脂密封。

地面碳纤维布:在地面上
铺一块200 mm厚、中间间隔400 mm厚的碳纤维布,在地面上铺一块,每一块在
地面上铺一块;在楼板表面粘贴一层宽度为200 mm、中心距为400 mm的碳纤维布,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进行,碳纤维粘贴施工范围的边界线应该是打开的,碳纤维粘贴施工范围的边界线应该从设计图纸中撤出,当原结构板混凝土结
构面产生裂纹时,要严格控制打桩,不能超出设计范围。

3.结论
经过现场的检测和鉴定,可以检验试验开始之前的地基基础评价数据、地基
基础设计数据、地质勘察数据是否完备,设计在施工期间是否发生改变,上部荷
载在使用期间是否发生改变。

对于地基,是否存在地基沉降而产生的拱起,沉降,裂缝等损伤问题。

根据有关规定,应当对地基的承载力进行校核,通过上述检测,计算结果表明,该项目桩基的承载力达到了设计要求。

可以说,本项目的地基安
全性已经达到了“金水平”标准。

本文希望能够通过上述案例的分析,为今后的
相关工程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4.参考文献
[1]孙亮.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中工程检测技术要点[J].城市住
宅,2021,28(S1):231-232.
[2]王本臻.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中的工程检测技术要点[J].居舍,2019(33):50.
[3]谷峪,桑苗.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中的工程检测技术要点[J].居舍,2019(20):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