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第一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有理数1.4有理数的加减3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案新版沪科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利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2.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法则.
3.能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向学生渗透归纳、转化等数学思想;在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得出“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并通过各种师生活动加深学生对“运算律”和“加减混合运算”的理解;使学生在经历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
通过有理数加减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思考等体验数学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学会与人交流,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重点是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将加减统一成加法的省略括号的形式.
【教学难点】
难点是将加减统一成加法的省略括号的形式.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情境1】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
计算:(1)①5+(-13)(-13)+5;
②(-4)+(-8)(-8)+(-4);
(2)①8+(-5)+(-4)
8+(-5)+(-4);
②(-6)+(-12)+15
(-6)+(-12)+15.
思考观察第一组两题,比较它们有什么异同点?第二组两题呢?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情境2】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2014年北京一个冬天的早晨只有—7℃,中午气温上升了11℃,到半夜又下降了9℃,那么半夜的温度是多少?你能列出算式吗?
【教学说明】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与归纳,感受运算律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实际问题引出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并归纳出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步骤.情境1中第一组两题的两个加数相同,加数的位置不同,结果相同.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第二组两题中三个加数相同,运算顺序不同,结果相等.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其和不变.情境2中算式为:(-7)+11-9.
【教学说明】通过现实情景再现,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通过前面的情景引入,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归纳出结论,进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问题1用语言叙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问题2用字母表示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识,在经过观察、分析、类比后能得出结论.
【归纳结论】加法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a+b=b+a;加法的结合律:(a+b)+c =a+(b+c).在有理数的计算中,运用运算律可以简化运算.
2.加减混合运算
问题1有理数加减运算的一般顺序是什么?
问题2有理数加减运算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识,在经过观察、分析、类比后能得出结论.
【归纳结论】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一般步骤为:(1)减法转化成加法;(2)省略加号及括号;(3)运用加法交换律使相加可得到整数的先相加;分母相同或易于通分的分数可先相加;互为相反数的可先相加.注意: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加数的符号一起交换.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不改变原式的值,将6-(+3)-(-7)+(-2)中括号去掉的形式是()
A.-6-3+7-2
B.6-3-7-2
C.6-3+7-2
D.6+3-7-2
2.-17-8-16+7的不正确读法是()
A.负17、负8、负16、正7的和
B.减17减8减16加7
C.负17减8减16加7
D.负17加负8加负16加7
3.计算:
(1)3+4.4+[(+33
4
)+(-8.4)]+(-1
1
4
)+6;
(2)0.5+(-3
2
)-(+2.75)-(-1
3
4
).
4.计算:-24+3.2-16-3.5+0.3.
5.列式计算:
(1)-0.3与-1
3
的和减去-1
3
10
的差;
(2)-31
3
与-1.2的差与-2
1
2
的和.
【教学说明】通过新课的讲解以及学生的练习,充分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更好巩固新知识.通过本环节的讲解与训练,让学生对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同时也尽量让学生明白知识点不是孤立的,需要前后联系,才能更好地处理问题.
【答案】1.C 2.B
3.解:(1)原式=71
2
;(2)原式=-2.
4.解:原式=-24-16+3.2+0.3-3.5 =-40+3.5-3.5
=-40+0=-40
5.解:(1)[(-0.3)+(-1
3
)]-(-1
3
10

=(-3
3
10
)+(-
1
3
)+(+1
3
10
)
=[(-
3
10
)+(+1
3
10
)]+(-
1
3
)
=1+(-1
3
)=
2
3
.
(2)[(-31
3
)-(-1.2)]+(-2
1
2

=[(-31
3
)+(+1
1
5
)]+(-2
1
2

=-2
2
15
+(-2
1
2
)=-4
19
30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是什么?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大家交流.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数学方法,从而将本节知识点进行很好的回顾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使知识系统化.
1.布置作业:从教材第25页“练习”和教材第26页“习题1.4”中选取.
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在本节的教学中,通过观察、对比、归纳得出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和成就感,进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又加强了学生的思维和运用技巧的能力.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4 平移
1. 知道什么叫平移.
2. 会欣赏、分析较复杂的平移图案,知道平移的实质是点的平移.
3. 会对一个图形按要求进行平移.
1.分析平移图案是由怎样的基本图案怎样平移而成的.
2.能将一个图形按要求进行简单的平移.
1.探求图形的平移实质.
2.运用平移知识制作美丽的平移图案.
问题1 如图,可以看作是什么“基本图案”通过平移得到.
问题2 如图,是小鱼平移前后的图形,指出点A、B、C的对应点,并指出AD、BE、CF间的位置关系及大小关系.
【教学说明】同学们分组活动,再交流成果.
思考 1.问题1的答案只有一种吗?
2.图形平移的实质是什么?
3.平移前后两个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是怎样的情况?平移前后连结各对应点的线段的关系怎样?
【归纳结论】1.问题1的答案不唯一.
2.图形平移的实质是点的平移.
3.平移的特征:
(1)平移前后两个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新图形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4.图形的平移方向不一定是水平的.
5.利用平移可以制作很多美丽的图案.
例1如图,平移四边形ABCD,使点A移动到点A′,画出平移后的四边形A′B′C′D′.
【教学说明】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锻炼学生的作图能力.
【答案】略
本节课应掌握:
1.平移: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得到一个新图形,这叫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2.平移的特征:
(1)平移前后,图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上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
从教材“习题5.4”中选取.
第2课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并能运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开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反思,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
三角形三条边关系的应用.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警察抓劫匪〔一名罪犯实施抢劫后,经AB-—BC的路线往山上逃窜。

警察为了能尽快抓到逃犯,经路线AC追赶,终于在山顶将罪犯捉拿归案.〕
警察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抓到罪犯呢?〔学生各抒已见)
2。

引入:警察的追击路线和罪犯的逃跑路线正好围成了一个三角形,那警察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抓到罪犯,是不是与三角形的三条边有关系呢?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际操作,分组讨论来研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说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分别量出下面三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并填空。

计算每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并与第三边比拟,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归纳结论】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教学说明】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

见教材P86例题
2。

三条线段的长度分别为:
〔1)3cm、4cm、5cm;
〔2〕8cm、7cm、15cm;
〔3〕13cm、12cm、20cm;
〔4〕5cm、5cm、11cm.
能组成三角形的有〔 B 〕组。

A。

1 B。

2 C.3 D.4
3.现有3cm,4cm,7cm,9cm长的四根木棒,任取其中三根组成一个三角形,那么可以组成的三角形的个数是〔 B 〕。

A.1 B。

2 C。

3 D.4
4。

已知三条线段的比是:①1∶3∶4;②1∶2∶3;③1∶4∶6;④3∶3∶6;⑤6∶6∶10;
⑥3∶4∶5.其中可构成三角形的有( B 〕
A。

1个 B。

2个 C。

3个 C.4个
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6,那么它的周长为( C 〕
A.9 B。

12 C。

15 D。

12或15
6。

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cm和4cm,那么第三边长x的取值范围是1<x<7。

假设x是奇数,那么x的值是3、5,这样的三角形有 2个;假设x是偶数,那么x的值
是2、4、6,这样的三角形有 3个。

7.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4cm、7cm,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解: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可知,
3<第三条边<11所以三角形的周长大于:4+7+3;
三角形的周长小于:4+7+11;
即,三角形的周长的取值范围是大于14小于22。

8。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9,求它的周长.
解:因为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所以,当腰长为4时,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4、4、9,
而4+4<9,
所以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应舍去.
当腰长为9时,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9、9、4,4+9>9,
所以能构成一个三角形。

即周长为22。

【教学说明】通过练习及解决课前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
五、教学板书
1。

布置作业:教材“习题4.2〞中第1、2、3题。

2。

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我在练习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层层深入的原那么,先是根底知识的练习;然后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增加拓展延伸题,让优等生在这个知识点上的学习更进一步。

而每一道题都运用了本节课的知识,每一道题目的呈现方式又都不同.这样既能让后进生跟得上,又能让优等生吃得饱,从而让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从练习反应中发现学生易错点,犯错
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未能认真审题.所以在以后审题教学中重视学抓关键词。

培养审题习惯,提高解题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