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与环境生态学期末复习
(完整word版)(整理)生态学期末复习
生态学期末复习绪论1。
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3。
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基本原则:整体有序原则、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原则、循环再生原则、反馈平衡原则、最小因子原则、环境资源有限性原则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a。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b.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c.生态福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d。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e。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f。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
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g。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
5m以内的气候。
h.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i.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j。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k。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_-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_-环境生态学复习题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二、问答题1. 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答: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生态破坏问题是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如水土流失;沙漠化;水旱灾害加剧;地面沉降;生物多样性下降等。
环境污染问题是因工农业发展和人类生活排放的有害物质引起的环境污染,如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城市噪声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等。
2. 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是什么?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
科学任务: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
3. 从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发展史入手,谈谈你对环境态学的总体认识(包括与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的异同;两者发展的关联点等)。
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3.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 这些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4.生态幅:在自然界,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个种都适应于一定的生境,并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
每个种适应生境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于最小量的那种营养物质。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1.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填空题1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
2.环境生态学不同于以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为主的经典生态娑;不同于研究污染物在生态系统的行为规律和危害的污染生态学;不同于以研究社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演化机制以及人的个体和组织与周围自然、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社会生态学。
判断题1.广义上,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简答题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①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人为干扰后,会产生一系列反应和变化。
环境生态学将研究:这一过程有哪些内在规律;干扰效应在系统内不同组分间如何相互作用;出现了哪些生态效应以及其如何影响人类,包括各种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变化规律和危害方式。
②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评价受损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退化特征,这些退化的生态学效应和性质是什么以及危害性程度如何等。
物理、化学、生态学和系统理论的方法是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判断常用的4个基本手段,科学的评价应该是几种方法的结合。
③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各类生态系统在生物圈中执行不同的功能,被破坏后会产生不同生态效应。
环境生态学研究各类生态系统受损后的危害效应和方式,及其对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生态系统的保护对策,如生物资源的保护和科学管理、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措施等。
④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单纯依靠工程技术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已被实践证明不可行。
采用生态学方法治理环境污染和解决生态破坏问题,尤其在区域环境的综合整治上已见成效,前景令人鼓舞。
依据生态学的理论,结合环境问题的特点,采取适当的生态学对策并辅之以其他方法或工程技术来改善环境质量,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重建。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到生命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
其主要研究对象是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生态过程。
以下为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知识点:
1. 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生物非生物相互作用形成的。
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两大类。
生态系统包括物种间相互作用、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等方面。
2.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生态系统中的有机体以及它们在土地、水、空气等物理和化学环境因素和文化环境下的生活和发展的整体。
3. 生态因子
气候、土壤、水、光照、微生物等组成了生态系统的生态因子,其中光照与温度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两个生态环境因素。
4. 生态能量
生态能量是指生态系统内由光能转化而成的化学能、动植物的代谢能、以及除了化学能以外的其他能源。
5. 生态物质循环
生态物质循环是指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中各种物质元素的转化、传递和循环,实现了物种生存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其中包括碳、氮、磷等元素循环。
6.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种群与生态系统相互联系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过程的稳定性、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环境质量的效益和人类生存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7. 生态灾害
生态灾害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生态系统崩溃,导致生态环境质量的急剧下降。
其中包括水污染、土地土壤的荒化和沙漠化、生物灭绝等。
以上就是本次环境生态学的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复习相关知识点,取得
好成绩。
生态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下层3.环境:指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因素4.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5.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栖息地的生态环境6.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7.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每个受精卵发育成一个单体受精卵发育成一个结构单位,这一结构单位在形成更多的构件和分支结构8.集合种群:是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9.生态入侵: 指外来物种通过人的活动或其他途径引入新的生态环境区域后,依靠其自身的强大生存竞争力(自然拓展快,危害大),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的现象10.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11.生物群落: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或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外貌结构(形态和营养)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12.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生物多样性高抗干扰能力变化剧烈13.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其主要作用的物种优势层的优势种14.生物多样性: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15.群落的演替:指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16、植被型: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17、群系:建群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的联合体18、群丛: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相当于植物分类中的种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的联合体19.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集合地球上全部生物和其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及大气圈下层20.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生产有机物的量GP=NP+RPS=C-FU-R 次级生产量=摄入量-未同化量-呼吸损耗量21.显域地境和地带性植被:具有壤质土或黏质土非盐渍化排水良好的平地或坡地显域地镜上的植被22.隐域地境和非地带性植被:地区性因素作用下斑块土壤隐域地镜上的植被23.生物地化循环:元素的各种化合物在地域系统各圈层之间的迁移和转化,使物质总量不变二、填空题(本题共35空,每空1分,共35分)1.以20世纪60年代的环境问题凸显为分隔点,将生态学分为理论生态学和现代生态学两个发展阶段,其中,经典生态学(理论)生态学研究对象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向微观延伸到分子生态学、向宏观扩展到景观生态学和生物圈,现代生态学有四个发展特点:研究层次由微观到宏观发展、研究手段更新、应用生态学的发展、生态学国际性凸显。
污染生态学复习资料
1
效应浓度:超过最高允许浓度,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接触时间越长,受害越重。这种使 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的浓度称为效应浓度。EC50、 EC70 、EC90 分别表示该浓度下有 50%、 70%、90%的个体出现特殊效应,即开始出现受害症状。 致死浓度 :当污染物浓度继续上升到某一定浓度,生物开始死亡,这时的浓度称为致死浓 度.也称致死阈值。LC50、 LC70 、LC90 、 LC100 分别表示该浓度下毒害致死 50%、70%、90%、 100%的个体的阈值。 在动物急性毒性试验中,使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毒物浓度,用 LC50 表示。使受试动物半数 死亡的毒物剂量,则称为半数致死量,用 LD50 表示。 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1.植物对气态污染物的粘附吸收:过程:①黏附和吸收②气孔、皮孔进入。粘附决定于植 物表面积的大小和粗糙程度。不同植物种类,截获粉尘的数量不同。气孔是叶片吸收污染物 的主要部位。 2.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主要是植物的根,其次是叶面。 1>水溶态污染物到达植物根(或叶)表面:植物根部吸收:一条是质体流途径,即污染物随蒸 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这是污染物到达根部的主要途径。;另 一条是扩散途径,即通过扩散到达根表面。重金属的扩散一般遵循 Fick 定律。扩散作用很 慢,只有靠近根部的重金属才能通过扩散作用到达根表。到达根表的污染物不一定被吸收。 吸收的污染物种类和数量取决于污染物、土壤与植物特性。 2>水溶态污染物进入细胞的过程:污染物-根表面-细胞壁-体内细胞膜 ①细胞壁的吸附、非共质体沉积:细胞壁是污染物进入细胞的第一道屏障。在细胞壁中的果 胶质成分为结合污染物提供了大量的交换位点。从溶液中吸收的 Pb 首先沉积在根表面,然 后以非共质体方式扩散(非代谢性扩散)进入根冠细胞层。在根的成熟区域,在皮层细胞壁 和表皮细胞壁都可发现 Pb 的沉积。当铅浓度较低和吸收的开始阶段,铅被细胞壁吸附,与 细胞壁上带有负电荷的“道南”牢固结合。当这种结合达到平衡后,才有粗颗粒的铅沿细胞 壁的水分自由空间沉积、迁移 ②穿过细胞膜,共质体迁移:有的金属穿过细胞膜进入共质体,通过共质体迁移,当环境 Pb 浓度相当大时,也有部分细颗粒 Pb 透过细胞壁,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污染物透过细 胞膜的过程有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被动扩散:物质顺着本身的浓度梯度或细胞膜的电化学势流动; 主动传递过程:这种传递需要能量。 ③植物叶片对液态污染物的吸收:叶片对农药的吸收:气孔吸收和角质层吸收。与表面活性 剂的浓度、植物种类、光强、水分状况密切相关。 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第一阶段:将污染物吸附到根部细胞表面。第二阶段:污染物 通过质外空间和质体空间进入木质部。第三阶段:污染物从导管周围的薄壁细胞进入导管。 第四阶段:污染物沿导管向地上部运输。第五阶段:污染物进入叶片等部位。叶片吸收的物 质沿着韧皮部向下运输。也有部分物质从韧皮部横向运输到木质部) 1. 根表向根中心运输过程: 1>从根表面吸收的污染物能横穿根的中柱, 被送入导管; 进入导管后随蒸腾拉力向地上部移 动。 一般认为穿过根表面的无机离子到达内皮层的可能有两种途径: 第一条为非共质体通道, 即无机离子和水在根内横向迁移, 到达内皮层是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等质外空间; 第二条 是共质体通道, 即通过细胞内原生质流动和通过细胞之间的细胞质通道。 环境中的重金属元 素的浓度低时, 则以络合成有机络合物的形态迁移, 并按共质体通路高效移动; 在高浓度时, 则以游离的离子形式存在, 主要是按非代谢的非共质体通路移动。 当离子进入内皮层中柱周 围的细胞内,就会在这里沉积,使移动速度变慢,主要是因为凯氏带的作用。植物吸收重金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篇: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的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3.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范围内,植物、动物、真菌、微生物群落与其非生命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
5.生态监测:利用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干扰引起环境变化的反应来监测与评价环境质量的一套方法和技术体系,是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6.指示生物法:是利用指示生物来监测环境状况的一种方法。
7.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8.食物链:是指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的能量运转序列,是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的体现,即生物因捕食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关系,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基本载体。
9.群落演替:生物群落常随环境因素或时间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一个群落自身所经历的发育,即群落由发育初期,成熟期和衰老期的变化。
同时在一定的地段上群落由一个类型转变成另一个类型的有顺序的演变过程。
10.景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系统是若干类型系统的组合,其数据的空间尺度要比生态系统大,主要是气候、地形、群落与生态系统、土壤物理特征、生态系统类型的空间分布等。
11.生态系统服务: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流通、还原和调控活动提供有形的或无形的自然产品,环境资源和生态损益的能力。
12.生态系统管理:是指在充分认识生态系统整体性与复杂性的前提下,以持续地获得物质产品,生态及社会效益为目标,并依据对关键生态过程和重要环境因子长期监测的结果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环境生态学资料期末复习
⑴生态学:生态学的基本定义是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学科,及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⑵食物链:是指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的能量运转序列,是生物之间食物关系的体现,及生物应捕食而形成的链状序列关系,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的基本载体。
⑶食物网:又称食物链网或食物循环。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不同食物链之间呈相互交叉而形成复杂的网络式结构,及食物网)⑷初级生产:指自养生物及无机营养性生物所进行的有机物的生产。
(初级生产量: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开始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和作用对太阳能的固定。
这是生态系统中第一次能量固定,所以,又称为初级生产量霍第一生产行生产量)⑸熵:是指一个表征系统无序状态的物理量。
(指的是体系的混乱程度,它在控制论,概率论,数论,天体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在不同学科中也有引申出更为具体的定义,是各领域十分总要的参量。
)⑹指示生物:对某一环境特征具有某种指示特性的生物,则叫做这一环境特征的指示生物。
⑺群落演替:在一定地段上,群落由一个类型转变为另一个类型的有序的演变过程被称为群落演替。
⑻生态入侵:某种外来生物进入新分布区成功定居,并得到迅速扩展蔓延的现象⑼耗散结构: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的和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因此称之为“耗散结构“⑽生态系统服务:又称生态系统公益,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流通,还原和调控提供的有形或无形的自然产品,环境资料和生态损益的能力。
⑾生态修复:生态修复的概念应包括生态修复,重建和改建,其内涵可以理解为通过外界力量使受损生态系统得到恢复,重建或改建,即应用生态系统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对环境或生态完整性进行修复,最终恢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生态破坏:生态破坏(ecology destroying)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
2、环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3、环境问题:是指人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产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4、生态学: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5、系统生态学(systems ecology):即把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概念中的生物,看成是完整的统一体,并对其动态系统应用系统分析(systems analysis)的方法论,采用数量的生态学的一种观点。
6、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研究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
7、经典生态学是以动植物种(个体)、种群、群落为主要研究对象,学科上主要发展了生理生态学、动物行动学、种群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
8、现代经济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化发展,宏观是主流。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已在宏观方向上扩展到生态系统、景观与全球研究。
宏观表现在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系统的发展,微观领域主要体现在生理生态、分子生态学等。
9、应用生态学(applied ecology):将理论生态学研究的所得到的基本规律和关系应用到生态保护、生态管理和生态建设的实践中,使人类社会实践符合自然生态规律,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10、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 ecology):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作用,寻求受损害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11、生态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环境生态学 复习资料
生态学1、全球环境问题十六个中,请列举十大环境问题?气候变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2、环境生态学的定义: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3、生态学的定义: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4、个体生态学:是以生物个体和栖息地为研究对象,研究栖息地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栖息地的适应和生态适应的形态、生理及生化机制。
5、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定义)(内涵)环境的本质就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或影响这种资源的因素。
6、小环境:直接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边邻环境(洞穴、树荫)7、环境因子: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
8、光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是到达一定强度后,光合效率不会再增加,倘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合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下降,此点称为光饱和点。
9、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条线的交叉点就是光合作用补偿点。
10、植物的光周期——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11、描述温度与生物的发育关系最常采用的是“有效积温法则”。
12、有效积温及双曲线关系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农作物全年的种植安排,必须根据每一作物所需的总有效积温,否则,将是盲目的。
一种可能是土地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另一种可能是作物尚未成熟而低温已经降临,甚至导致颗粒无收。
13、生态因子:是指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第一章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规律1.何谓污染物?它具有什么性质?如何分类?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污染物的性质:a.一种物质称为污染物,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
b.污染物会在环境中发生转化,即具有易变性。
污染物的分类:按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污染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物理和生物污染物;按污染物在环境中物理、化学性状的变化可分为一次和二次污染物。
2.简述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过程。
植物吸收污染物的主要器官是根,叶片也能吸收污染物。
水溶态的污染物到达根表面,主要由两个途径:一条是质体流途径,即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另一条是扩散途径,即通过扩散而到达根表面。
植物的细胞壁是污染物进入植物细胞的第一道屏障,在细胞壁中的果胶质成分为结合污染物提供了大量的交换位点。
细胞膜调节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并与细胞壁一起构成了细胞的防卫体系。
污染物通过植物细胞膜进入细胞的过程,目前认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被动的扩散,物质顺着本身的浓度梯度或细胞膜的电化学势流动;一种是物质的主动传递过程,这种过程需要能量。
3.简述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方式。
从根表面吸收的污染物能横穿根的中柱,被送入导管。
进入导管后随蒸腾拉力向地上部移动。
一般认为穿过根表面的无机离子到达内皮层可能有两种道路:第一条为非共质体通道,即无机离子和水在根内横向迁移,到达内皮层是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等质外空间;第二条是共质体通道,即通过细胞内原生质流动和通过细胞之间向连接的细胞质通道。
污染物可以从根部向地上部运输,通过叶片吸收的污染物也可从地上部向根部运输。
4.简述动物体对污染物质的主要吸收途径。
环境生态学复习
环境生态学复习1.试用能量生态学原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论述秸秆的充分利用。
答:将秸秆通过生物发酵,制造成有机肥料,供植物吸收,转化为新的有机物,从而避免了秸秆在能量流动中的能量大量损失。
2.举例说明反馈、正反馈、负反馈各起什么作用,生态系统是如何通过反馈机制维持稳态的?答:1)反馈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2)正反馈具有增强系统功能的作用,如某地湖泊受到污染,鱼类大量死亡,通过正反馈作用,湖泊的污染会越来越快。
3)负反馈具有削弱和减低系统功能的作用,如通过负反馈可以使有限的生物圈空间和资源得到充分的分配和利用。
4)生态系统具有负反馈的自我调节机制和维持自己的正常功能,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的干扰,保持自身的稳定性。
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有哪些?1)生态系统对人为干扰的反应机制与监测; 2)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3)生态规划、生态安全和生态风险预测; 4)环境生物技术和生态工程; 5)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4.什么是环境生态学?它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答: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它包括内容: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2)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作用;3)生态系统退化的机理及其修复;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5)全球环境生态问题的研究。
5.植物在水环境中的适应性?答:1)水生植物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对氧的需要; 2)水生植物机械组织在不发达甚至退化,增强了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流动; 3)水生植物在水下的叶片多分裂成带状、线状,而且很薄,以增加吸收组织无机盐和CO2的面积。
6.生态学的定义: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7.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
8.环境污染定义: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有用的资源过多地变为废物进如环境而造成的危害。
污染生态学考试内容
污染生态学考试内容名词解释:1.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者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2.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3.生物富集:生物个体或出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的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4.生物积累:同一生物个体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生物富集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
5.生物放大:同一食物链上,生物富集系数从低位营养级到高位营养级逐级增大的现象。
6.生物活性点位是生物大分子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基团和物质。
7.生物的抗性:生物对各种不良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抵抗力。
8.生物屏蔽(隔离)作用:生物将污染物运输到体内特定部位,使污染物与生物体内活性靶分子隔离.9.解毒作用:有毒物质通过机体内酶促反应,可以转化成低毒或无毒物质,或转化为水溶性物质而利于排出体外。
10.前适应:生物在没有接受污染以前具有的性状特征在污染环境中也是适应的现象。
11.生态代价-指对污染适应的生物,在进入到正常环境中时,它的竞争力降低;同时,还可能伴随有对温度、水分、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下降。
12.生理代价-指对污染适应的植物,在某些生理性能上低于正常植物。
13.进化代价-对污染适应很好的植物在其他环境中进化发展的灵活度降低,以至于可能失去适应其它环境的可能性。
14.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和群落等各层次对环境污染程度所产生的反应来阐明环境状况,从生物学的角度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15.污水灌溉:一般指使用经过一定处理的城市污水灌溉农田、森林和草地。
分类--纯污水灌溉、清污混灌、间歇污水灌溉16.富营养化:是水体衰老的一种表现,指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多,特别是氮、磷过多而导致水生植物大量繁殖,影响水体与大气的正常的氧气交换,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加速水体衰老的进程。
17.土地处理系统:是指利用生态工程原理,将污水通过土壤-生物系统,除去污水中的营养成分和污染物,达到净化和综合利用的目的.18.土壤自净作用:以各种方式进入土壤的污染物,通过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复杂作用,使污染物质逐渐转化、减毒、消失,最终使土壤恢复到原有的生态功能的过程。
生态与环境(期末复习)
C.2×104kJ D.介于104kJ和2×104kJ之 间 右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
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D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 总能量 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 少 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 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 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概念: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
自然群落演替的特点:丰富度提高,结构更加复
杂和稳定
起点:无植被覆盖或植被彻底毁灭
初生 演替
群落演 替类型
过程: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森林阶段 灌木阶段 草本阶段 实例:火山岩、冰川泥、沙丘等
起点:有土壤或植物的繁殖体
次生 演替
实例:弃耕的农田
过程:
弃耕农田
一年生杂草
能量流动的特点: 单向流动不循环,逐级递减。
能量传递效率= 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100 (10%—20%之间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
金字塔:
能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形状
特点 每一极含义
图像含义
正金字塔 每个营养级 含的能量
营养级与能 量的关系
一般正金字塔 每个营养级的 生物个体数目
营养级与生物 数量的关系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的空间特征
出生率 迁入率
年龄组成 预测
种群密度 (最基本的 数量特征)
死亡率
布均 布随 布集 匀机 群 分分 分
迁出率
影响 性别比例
增长率= 出生率 — 死亡率 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有: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种群数量的增长
项目
污染生态学——精选推荐
污染生态学 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污染生态学: : 是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是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律的学科。
2、安全浓度: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仍未发现受害症状,仍未发现受害症状,仍未发现受害症状,这种不会产生受这种不会产生受害症状的浓度。
害症状的浓度。
3、效应浓度EC : : 使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的浓度。
使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的浓度。
使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的浓度。
4、最高允许浓度:生物在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内,或者是对污染物最敏感的时期内,该污染物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和生产力没有发生明显影响的浓度。
5、生物富集: : 生物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从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生物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从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6、氧化塘:利用库塘等水生生态系统对污水的净化作用,利用库塘等水生生态系统对污水的净化作用,进行污水处理和利用的进行污水处理和利用的生物工程措施生物工程措施7、抗性: 生物对各种不良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抵抗力8、生化耗氧量BOD :一定期间,微生物分解一定体积水中有机物所耗溶解氧的数量。
数量。
9、总需氧量TOD :把水中的CNSH 等元素全部氧化成所需的O210、总有机碳TOC :溶解于水中所有机物的含碳量:溶解于水中所有机物的含碳量11、土壤污染:当工农业生产的“三废”污染物通过水体、大气或直接向土壤中排放转移,排放转移,并累积到一定程度,并累积到一定程度,并累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功能降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功能降低,进而对土壤动植物产生直接或潜在的危害,急即土壤污染。
12、环境容量:在一定范围和规定的环境目标下,在一定范围和规定的环境目标下,能容纳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能容纳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能容纳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13、土壤背景值:未受人类污染影响的自然环境中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未受人类污染影响的自然环境中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14、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主要用于防治农、林、牧、农、林、牧、卫生及仓库等害虫的药品卫生及仓库等害虫的药品15、土壤自净作用:以各种方式进入土壤的污染物,通过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复杂作用使污染物逐渐转化、减毒、消失最终使土壤恢复到原来的生态功能的过程。
污染及环境生态学期末复习
污染及环境生态学期末复习环境生态学第五章生态系统服务中国与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比较中国和全球生态系统效益的价值的比值,与中国和全球面积的比值基本接近,但稍低,陆地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效益价值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较多。
环境生态学第七章环境污染的检测与评价!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物质。
污染物的作用对象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
环境污染物: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进入环境,使环境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和人类的物质。
!毒物:指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
外来化合物:指生物体内正常生命活动下不产生的化合物。
环境毒物:指通过各种途径排放至大气、水源和土壤等人类环境中的有毒化学物质。
重金属的环境毒理学效应重金属毒作用的特性:重金属和配位体的相互作用,重金属的有机化,重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重金属的蓄积作用是重金属毒性作用的特性。
毒性原因:重金属与生物成分的相互作用,即和大分子物质的作用可能是大多数金属产生毒性效应的原因。
环境污染物的联合作用:独立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第1页共16页独立作用:多种化学物各自对机体产生不同的效应,其作用的方式、途径和部位也不相同,彼此之间互无影响。
相加作用:多种化学物混合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是各种化学物分别产生的作用强度总和。
协同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同时或在数分钟内先后与机体接两种化学物同时或在数分钟内先后输入机体,其中一种触,其对机体产生生物学作用的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与机体接触时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
拮抗作用:化学物可干扰另一种化学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生物学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两种化学物输入机体时强度的总和。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1)经消化道吸收,主要以简单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被吸收。
(浓度愈高吸收愈多。
脂溶性物质较易吸收,水溶性易离解的物质不易吸收。
污染生态学复习资料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变化的物质。
这类物质有自然排放的,也有人类活动产生的。
(作用对象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
污染物的性质(一) 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
(微弱的x射线能使水蚤的生命延长1-2倍;低剂量的DDT能延长雄性大鼠的生命;硒是阻氧化剂;铬能减缓动脉硬化过程,能协助胰岛素改善糖和脂肪的代谢。
)(二) 易变性(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的反应生成其他危害更大、或无害或毒性减轻物质。
毒性变大:硝酸盐—亚硝酸盐,汞转变成甲基汞或亚甲基汞;毒性降低:农药等;发生加和、协同、拮抗等作用使毒性增大或降低。
)第二节最高允许浓度(maximum allow concentration)生物在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内,或者是对污染物最敏感的时期内,该污染物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和生产力没有发生明显影响的浓度,称为最高允许浓度。
食品卫生标准:铅<0.3mg/kg;饮用水质标准:铅<0.1mg/L;大气中标准:铅<0.0017mg/m3。
致死浓度(Lethal concentration)当污染物浓度继续上升到某一定浓度,生物开始死亡,这时的浓度称为致死浓度.也称致死阈值。
用LC50代表毒害致死50%的个体的阈值。
甲基汞的周致死浓度:0.2 mg/人(按0.0033 mg/kg);异氰酸甲酯(LC50) 6.1ppm (6小时,大鼠、吸入)在动物急性毒性试验中,使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毒物浓度,用LC50表示。
使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毒物剂量,则称为半数致死量,用LD50表示。
第三节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途径--------主要是植物的根,其次是叶面。
1.水溶态污染物到达植物根(或叶)表面植物根部吸收:一条是质体流途径,即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另一条是扩散途径,即通过扩散到达根表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生态学第五章生态系统服务中国及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比较中国和全球生态系统效益的价值的比值,及中国和全球面积的比值基本接近,但稍低,陆地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效益价值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较多。
环境生态学第七章环境污染的检测及评价!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物质。
污染物的作用对象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
环境污染物: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进入环境,使环境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和人类的物质。
!毒物:指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
外来化合物:指生物体内正常生命活动下不产生的化合物。
环境毒物:指通过各种途径排放至大气、水源和土壤等人类环境中的有毒化学物质。
重金属的环境毒理学效应重金属毒作用的特性:重金属和配位体的相互作用,重金属的有机化,重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重金属的蓄积作用是重金属毒性作用的特性。
毒性原因:重金属及生物成分的相互作用,即和大分子物质的作用可能是大多数金属产生毒性效应的原因。
环境污染物的联合作用:独立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独立作用:多种化学物各自对机体产生不同的效应,其作用的方式、途径和部位也不相同,彼此之间互无影响。
相加作用:多种化学物混合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是各种化学物分别产生的作用强度总和。
协同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同时或在数分钟内先后及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生生物学作用的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及机体接触时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
拮抗作用:两种化学物同时或在数分钟内先后输入机体,其中一种化学物可干扰另一种化学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生物学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两种化学物输入机体时强度的总和。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1)经消化道吸收,主要以简单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被吸收。
(浓度愈高吸收愈多。
脂溶性物质较易吸收,水溶性易离解的物质不易吸收。
) (2)经呼吸道吸收,经肺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分布全身。
在呼吸道的吸收主要通过简单扩散。
(3)经皮肤吸收,如有机磷农药可经皮肤吸收引起机体中毒。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转化包括对有害物质的生物解毒作用和毒性强化的生物活化作用。
污染物的生物转化是指进入体内的外来化合物,在体内酶催化下发生一系列代谢变化的过程,亦称为生物代谢转化。
1.降解反应通常将氧化、还原、水解称为外来化合物代谢转化的第一阶段,或第一相反应。
结合反应为第二阶段,或第二相反应。
2.结合反应进入机体的毒物在代谢过程中及某些内源性化合物或基团发生的生物合成反应。
特别是有机毒物及其含有羟基、氨基、羰基以及环氧基的代谢物最容易发生。
污染物在食物链中的传递和放大生物富集:指生物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生物富集常用富集系数或浓缩系数来表示:富集系数=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生存环境中该污染物浓度影响生物富集的因素:1、生物种的特性:生物体内能及污染物结合的物质(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脂类、核酸等)、不同器官、不同生育期、不同生物种2、污染物的性质①稳定性和脂溶性是富集的重要条件②污染物渗透能力强弱即在生物体内穿透能力的强弱,决定了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富集的部位不同。
③基质溶液中,污染物可给态(可溶性)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植物的吸收和富集。
④重金属不易分解,易富集,易生物放大。
生物体内污染物的富集量及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成正相关,但富集系数及环境中污染的浓度没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反有随污染物浓度增高而逐渐下降的趋势。
如镉。
3、污染物的浓度和作用时间:生物体内污染物的富集量及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成正相关,但富集系数及环境中污染的浓度没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反有随污染物浓度增高而逐渐下降的趋势。
如镉。
富集量不仅及污染物浓度有关,还及作用时间密切相关。
污染物的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则生物体内污染物富集量也愈多。
4、环境特点:环境要素通过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污染物的性质来间接影响污染物的生物富集,土壤重金属作物效应的区域差异就是环境要素作用的结果。
5、食物链:在生态系统内,污染物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含量逐级增加,其富集系数万倍增加。
毒性是一种污染物质对生物体造成损害的能力。
剂量指给予生物体或生物体接触的数量、毒物被吸收进入生物体的数量,毒物在关键器官或体液中的浓度。
(1)致死剂量(致死浓度):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浓度)。
①绝对致死剂量(LD100)或绝对致死浓度(LC100):指能引起一群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②半数致死剂量(LD50)或半数致死浓度(LC50):指能引起一群动物50%死亡所需的剂量。
(2)最大无作用剂量(最大无作用浓度)即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及生物体接触,根据目前的认识水平,按照最敏感的观察指标或一定的检测方法,未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3)安全浓度在进行全生活周期或持续几代的慢性试验时,对试验动物无影响的毒物浓度。
(4)最小有作用剂量(最小有作用浓度) 只使生物体某项观察指标发生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亦即能使生物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最小有作用剂量略高于最大无作用剂量,亦可称为中毒阈剂量。
(5)效应剂量(效应浓度) 在某一期限内导致某一特殊反应的毒物剂量或浓度,例如平衡的丧失、生长抑制等。
表示方式为ED50或EC50,ED50为半数有效剂量,EC50为半数有效浓度。
急性毒性评价急性毒性:指外来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于机体后,在短时间内对机体引起的毒性作用。
急性毒性试验:研究受试物大剂量给予受试动物后,在短时间内所引起毒作用的这一过程,谓之急性毒性试验。
①急性致死毒性试验:常采用半数致死量(半数致死剂量)表示受试物的急性毒性大小。
②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评价环境污染物毒性的重要手段,是一种控制工业废水排放的常规监测方法。
鱼和大型无脊椎动物96小时LC50的急性毒性试验,无脊椎动物多采用EC50试验。
蓄积毒性评价蓄积毒性:具有蓄积作用的外来化学物质,如果较小剂量及机体接触,并不引起急性中毒,但是如果机体及此种小剂量的外来化学物质反复多次接触,一定时间后可出现明显中毒现象,称为蓄积毒性。
蓄积系数:多次染毒所引起某种效应总量ED50(n)及一次作用时所得相同效应的剂量ED50(1)之比。
蓄积性:以死亡率指标作为观察效应时,表示蓄积作用的强弱。
K cum值的大小,表示蓄积作用的强弱。
K cum越小,表示受试物质蓄积性越大。
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评价亚慢性毒性作用:指机体在相当于1/10左右生命期间,少量、反复接触某种外来化学物质所引起的损害作用称亚慢性毒性作用,也称亚急性毒性作用。
亚慢性毒性试验:研究受试动物在其1/10左右生命时间内,少量反复接触受试物后所致损害作用的观测过程,称亚急性毒性试验或称亚慢性毒性试验,亦称短期毒性试验,是慢性毒性的预试步骤。
慢性毒性作用:指外来化学物质在动物生命周期的大部分时间内或整个生命周期内持续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损害。
慢性毒性试验:亦称长期毒性试验,是指在试验动物生命的大部分时间或终生时间内,连续长期接触低剂量的受试物的毒性试验。
受试物:实际生产和使用中人类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样品。
原料、成分、配方、工艺流程和产品规格要稳定。
环境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①急性毒性试验;②亚急性毒性试验;③慢性毒性试验;④致畸、致癌、致突变试验;⑤中毒作用机理及动物体内代谢的研究;⑥生产和使用现场劳动卫生学及人群流行病调查;⑦确定农药的急性毒性分级标准环境生态学第四章世界主要生态类型(1)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群落及其环境在功能流的作用下形成一定结构、功能和自行调控的自然综合体。
主要的共同特征:①物种繁多,结构复杂②生态系统类型多样③生态系统稳定性高④生产力高,现存量大,对环境影响大(2)草地生态系统:草原是地球上草地的主要类型,是内陆干旱到半湿润气候条件的产物,以旱生多年生禾草占绝对优势,多年生杂草及半灌木也或多或少起到显著作用。
()(3)河流生态系统:指那些水流流动湍急和流动较大的江河、溪涧和水渠等。
特点:①水流不停②陆—水交换③氧气丰富(4)湖泊生态系统基本特征:①界限明显;②面积较小;③湖泊的分层现象;④水量变化较大;⑤演替,发育缓慢。
(5)海洋生态系统主要特征:①生产者均为小型即由体型极小、数量极大、种类繁多的浮游植物和一些微生物组成。
②海洋为消费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场所③生产者转化为初级消费者的物质循环效率高④生物分布的范围很广(6)湿地生态系统指地表过湿或常年积水,生长着湿地植物的地区。
①湿地水文条件,包括输入、输出、水深、水流方式、淹水持续期和淹水频率。
水文条件导致独特植物的组成并限制或增加种的多度。
②湿地土壤是湿地的又一主要特征,通常称为水成土,即在淹水或水饱和条件下形成的无氧条件的土壤。
③过渡性:湿地生态系统位于水陆交错的界面,具有显著的边际效应。
(7)农田生态系统(老师课件上是城市生态系统)在自然基础上经人工调控形成的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亚生态系统。
特点:①目的性②开放性③高效性④易变性⑤脆弱性及依赖性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环境生态学第八章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1.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原因:自然原因①病虫害、干旱、洪涝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人为原因②“刀耕火种”面积过大和频率过快③过度采伐木材④矿山的开采特点:生产力减低,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节气候、涵养水分、保育土壤、贮存营养元素能力等生态功能明显降低。
修复方法:(1)封山育林,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干扰,为原生植物群落的恢复提供了适宜的生态条件。
(2)林分改造,对受损后处于演替早期阶段的群落进行林分改造,促进森林的快速演替。
(3)透光抚育或遮光抚育,通过改善林地环境条件来促进群落正向演替。
(4)林业生态工程技术,以保护、改善及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及环境。
2.受损湖泊生态系统的修复原因:环境污染、水利建设、过度放养、湖泊的富营养化、外来种的侵入修复:①严禁围湖造田,有效实施退田还湖政策。
②营造林地,提高湖泊周围及整个流域的植被覆盖率,减少面源污染的危害,增强涵养水分的能力。
③加大人为调控湖泊水位的力度,尽量防止水位频繁和剧烈变化,维持湖泊的最低水位,防止湖泊的干枯④人工清淤,可恢复水体空间,使水质的已更换。
富营养化湖泊的修复具体方法:用工程技术分流或切断进入湖泊的点源污染,以减少向湖泊中输入污染物和过多营养物质;改进农耕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的面源量,减少湖泊营养物质的进入。
3.受损海岸带生态系统的修复原因:海岸侵蚀、海岸湿地被围垦和占用、过度捕捞、污染修复:防治水体污染、控制生态破坏、建立海岸带自然保护区,开展海岸带生物多样性修复污染生态学第一章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及迁移(一)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黏附和吸收种类:SO2、NOx 光化学烟雾、飘尘、浮尘降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