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词“双”、“副”、“对”的语义语用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词“双”、“副”、“对”的语义语用比较
吴莹莹
【摘要】文章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对比分析三个量词“双”、“副”、“对”的异同,通过语料分析总结与其搭配名词的语义特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说明解释这三个量词的共同点和细微差异。
“双”由名词发展而来,主要称量与肢体或器官相关的事物;“副”由动词“分”发展而来,有“合二为一”之义,主要强调事物的整体功能与不可拆分性,可以指称两个或多个事物;“对”由动词“问答”发展而来,强调对称存在事物的对立统一性与相匹配性。
%In Chinese quantifiers “shuang双” “fu副” “dui对”all can be used to refer to a pair of things, is often confused by foreign learners. This paper compared the comm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ree quantifiers from the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aspects, and summarized the collocation with nouns, using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ories to explain the three words ’ commons and differences.“Shuang” is developed by a noun, the main weighing things associated with limbs or organs; “Fu” is developed by a verb, have a mean of unity, focuses on the function of the things and integral sex, and can refer to two or more things; “Dui” is developed by the verb "question and answer", emphasized the unity of opposites which is symmetric and match. In use to master these characteristics can be clearly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three usages of the quantifier.
【期刊名称】《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00)001
【总页数】7页(P53-59)
【关键词】量词“双”;量词“副”;量词“对”;异同点
【作者】吴莹莹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 225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6.1
(一)量词语义的近义现象简说
在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量词的习得性偏误的研究中,何杰提出了“近义量词”一说,“近义词是词汇对相近客观事物的联系的反映,是人们为了精确地表达概念之间微小的差别,更确切地表达客观事物而构造的词。
近义量词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量词所表量的相近或相似的事物或事件,近义量词的语义相似,但是它们的所指范畴、语义色彩和用法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细微的差别,近义量词的区分主要受与其搭配的名词的语义限制。
”[1]
何杰提出近义量词的差异主要存在于评价意义、理据重点以及标量范畴,其中评价意义差异是指词义的褒贬色彩的差异;理据意义的差异是指不同的量词所指称的事物的侧重点不同;标量范畴的差异是指每个量词都有其涵盖的范围。
而之所以称它们为近义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逻辑意义,也就是说近义量词之间可以共同构成某一意义。
近义量词有着大范围的相同和小范围的不同,即大同小异,我们要做的即发现小异更好的区分近义量词,在运用中选择最合适的量词。
(二)量词“双、副、对”
量词“双、副、对”即典型的近义量词,在量词的内部分类中,它们处于同一小类层面上,“双、副、对”都属于物量词中的集体量词,进一步说它们三者都属于集
体量词中的定量词,因为它们都是明确指称“两个”的数量关系的,其中“副”有时指称“两个”有时所指称的数量为两个以上且是确定的,所以由此可见“副”在三者之中的个性比较明显,在下文的对比中会有所呈现。
在理性意义上这三者都可用来表示“两个”的意思,如“一对情侣”“一副眼镜”“一双鞋”,都有“成对”的意思,它们的语法结构都为“数词+量词+相应的名词”。
但是它们三者在其指
称的对象上的侧重点也可称为标量范畴和认知意义上都有差异,也就是说这三者的静态意义是基本相同的,而动态意义有细微差别,外国学习者在选择这三个量词时经常会出现偏差,就是因为没能搞清楚它们的细微差异,所以需要一个全面的对比研究。
(一)“双”的语义发展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雔部》:“雙,隹二枚也。
从雔,又持之。
”段玉裁《说文
解字注》:“见隹部隻下。
方言,飞鸟曰双,鴈曰乗。
”可见“双”的本义为“两只鸟”,量词“双”是由名词发展而来的。
我们可以将其本义分为两个义素即:[+鸟][+两只]。
根据对古代汉语语料中“双”的用法统计,可以知道“双”
被广泛用于量词是汉代开始的。
例证如下:
①公膳,日[双]鸡,饔人窃更之以鹜。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②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③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万镒,以为马食。
(《战国策·燕策》)
④尝思噉鲤一[双],鲜鲤随心而至。
(《搜神记》)
从上例子中可看出,量词“双”最初用作量词是根据其本义引申的,“双”本义指鸟,所以用作量词时也是用来称量鸟类的,如例1;鸟是有生命的物体,所以“双”后来用来称量有生命的物体,如例2、4;另外“双”是指“两个”两个中失去其
中任何一个另一个还是可以独立存在的,所以量词“双”有了例3中“白璧一双”的用法,一双玉失去其中一个另外一个依然可以存在并具备原有的功能;最后既要
满足“有生命”,又要满足“两个”的语义需要,量词“双”演变为现在的用来指与身体部位相关的,基本是左右对称的物体,如:一双翅膀、一双眼睛、一双手等。
所以有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量词“双”这样解释:“双”用于指称左右对称的某些肢体、器官或成对使用的东西(多半是穿戴在肢体上的)。
[2]507
由相同的两部分连在一起的单件物品不能用“双”,如“一双鞋、两双袜子、一条裤子”中的“一条裤子”两条裤管是连在一起的相同的单件物品,所以不能用“一双裤子”,而“鞋子”和“袜子”都是可以分开存在的,所以可以用“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双”在现代汉语中不仅有量词的用法,它还用作属性词:表示对称为两个的、两种的,一般修饰单音节名词,不能带“的”,如双手、双脚;偶尔
还修饰动词,如棉花双丰收。
(二)“副”的语义发展
许慎《说文解字·刀部》:“副,判也。
从刀畐声。
”又:“判,分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副之则一物成二。
因仍谓之副。
因之凡分而合者皆谓之副。
”由此可见“副”的本义有两个:一是一个整体分开的每一部分还可以称为“副”,二是从整体中被分开的每个部分还可以再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共同发挥作用,可见量词“副”是由动词演变而来的。
后来的引申义有“居于第二”的意思,如“副官”;还可以解释为“相符的”如“名副其实”。
根据对古代汉语语料中“副”的用法调查,可以知道“副”最初用为量词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植的《冬至献袜颂表》“拜表奉贺,并献纹履七量,袜若干副”。
其他例子如下:
⑤卿那得此[副]急泪?(《宋书·刘怀传》)
⑥今寄衣一[副]、鸟觜茶二斤,到宜一一领之。
(《唐文拾遗·郓州耿元审》)
⑦今故赍尔大砚一面,纸笔一[副]之,可以临文写字,对真授言。
(《全梁文·授陆敬游十賚文》)
“副”用作量词在古代汉语中出现的情况甚少,以上例子中例1的“副”用来指
称表情,例2中“寄衣一副”指“一套衣服”,“副”用来指称成套的衣服,例3中“纸笔”配成一套使用,共同发挥作用。
“副”在现代汉语中用作量词的情况却颇为复杂,基本沿用了“副”在古代汉语中的量词的用法,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量词“副”的解释为:1.用于指称成对或配套的东西,如一副牌、一副拍子;2.用于表示人的面相或表情等,名词前一般带有修饰语,数量词只能用‘一’,如:一副丑恶的嘴脸、一副愁苦的面孔。
[2]212
(三)“对”的语义发展
《说文解字·丵部》:“對,应无方也。
从丵从口从寸。
對,對或从士。
”徐锴注:“有问则对,非一方也”。
“对”的本义是“回答”,为动词,即“你问什么我答什么”,有问有答,成对出现,从而有搭配相配之义。
所以“对”也有两个义素:[+搭配相配][+两个]。
根据语料统计,“对”用于量词是从五代就有的。
例
证如下:
⑧一[对]短金钗(牛希济《生查子》)
⑨遂赐擒虎锦采罗纨、金银器物、美人一[对](《敦煌变文集·韩擒虎话本》)
⑩谁家别馆池塘里,一[对]鸳鸯画不成(释择明《偈二首》)
以上例子中“对”用于量词比较显著的义素是“两个”,由于本义是一问一答的形式,问答双方属于统一范畴,但又各自独立,性质上具有差异性并且是相互对立的,所以由本义引申而来的“对”的量词义则主要用来指称处于统一范畴,但又相互对立各自独立的相配的人、事和物,典型例子如例3中的“一对鸳鸯”双方成对存
在但是又具有性别上的对立,另外两例中的“一对金钗”和“美人一对”虽相互对立的义素不明显,但是它们属于统一范畴,同时出现,在呈现时会有左右的对立而且又是相互独立的。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量词“对”的释义为:用于指称按性别、左右、正反等配合的两个人、动物或事物。
如:一对夫妇、一对男女、两对枕头。
有时可儿化如“一对儿手镯”。
与“双”的注意点相同,由相同两部分
连在一起的单件物品不能用“对”指称,如“一把剪刀”中剪刀的两个刀柄是虽是相同的两个部分但它们是连在一起的故不能用“对”。
从上文的语义溯源,我们对“双、副、对”已经有了本源上的认识,在现代汉语中作为量词,它们三者都有“成对”之义,但是在标量范畴、搭配情况、认知方面都有各自的特征,即在共时层面它们各有其语义语用特征。
物量词的研究直接受到与其搭配的名词语义的影响,物量词与名词之间具有相互选择的关系。
两者的配合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常用物量词只有一百多个,而名词却难以计数,“双、副、对”都是集体量词,用来表示“成对,两个”的意思,可与成对的名词搭配,但是可以成对的名词数量很多,它们与“双、副、对”如何搭配,往往存在一对一对多或者多对一的关系。
一般来说,物量词与名词的搭配是约定俗成的,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不存在多大问题,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往往需要一定的理据性即上文中对三个词的语义溯源分析。
另外,在研究“双、副、对”的语义语用特征中,认知语言学的运用可以更好的对其作出解释,因为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为主的,而语义则是人们对事物或者现象概念化的反映,从语法方面我们很难对比出这三个量词有何特点,因为它们都具备了量词的基本特点,所以下文将从搭配角度和认知角度分别分析量词“双、副、对”在现代汉语中的特征,从这三个量词的语用特征上着手研究以区分什么情况下该使用哪个量词以及它们所指称的事物各有何特征。
(一)量词“双”的语义语用特征
1.从与“双”搭配的名词语义分析量词“双”的用法
根据何杰(2001:278)附录1列出的《名词、量词搭配表》,可以将与“双”搭配的名词作出如下分类:
甲:一双肩膀一双脚一双眉毛
一双耳朵一双腿一双眼睛
一双胳膊一双拳头
乙:一双布鞋一双草鞋一双球鞋
一双手套一双袜子
丙:一双筷子
丁:一双儿女
分析上述四类情况,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与量词“双”搭配的名词在语义下需要具备这几个特征:
首先,最常用的也是所举例子最多的名词是人的器官、肢体,是成对存在的,但各自有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拆分开来还具备原有功能,如:脚、腿、眼睛、胳膊,这些与身体相关的器官和肢体都是分为左右两个成对存在的,拆分开来可以有“一条腿、一只脚、一只眼睛、一条胳膊”不影响其原有功能。
其次,用的也比较多的是穿戴在肢体上的物体,也是成对存在具有自身独立性的,如:“鞋子、手套、袜子”它们是穿戴在脚上、手上的,都是一对一对存在的,但是独立存在时自身原有功能不变,可以是“一只鞋、一只手套、一只袜子”。
另外,例子中仅有一例的“一双筷子”是指以肢体或器官为使用媒介的事物,也是成对存在的,但拆分开来则不具备原有功能,是一特殊例子。
最后,“一双儿女”是个典型特例,需要从认知语言学加以分析。
由上分析可见,与量词“双”搭配的名词常与人的肢体器官相关,并且要成对存在,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可拆分,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即具有离散特征。
2.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量词“双”
从认知学的角度分析上述可与“双”搭配的名词语义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量词“双”用于与人体部位相关的名词,用于两个本来就在一起的东西,它们成对出现是天然形成的,不需要后天人为,如:“一双眼睛”是人天生就具备的成对存在的,当然先天残疾则另当别论。
这与“双”的本义有关,“双”本义为两只鸟,是与生命、
身体有关的,随着语义系统和人类认识的不断发展,与鸟的器官肢体相关的词都可以用“双”称量,并且还要遵从强调“两只”的原则,所以有了现在的量词“双”的用法;根据语义范畴的扩大和语言经济型原则,后来引申为与人或者动物的身体和器官相关部分,并且是成对存在的都可以用“双”来表示。
特例“一双儿女”是指人的,它旨在强调一双儿女是具有血缘关系的男女关系,而不是后来由于某种社会关系拼凑在一起的。
(二)量词“副”的语义语用特征
1.从与“副”搭配的名词语义分析量词“副”的用法
根据何杰(2001:278)附录1列出的《名词、量词搭配表》可以将与“副”搭
配的名词分类如下:
甲:一副耳机一副拍子一副眼镜
一副手铐一副手套一副手镯
一副镣铐一副对联
乙:一副空碗筷一副担架一副餐具
一副农具一副纸笔一副挑子
一副玩具一副围棋一副牌
一副嗓子一副嘴脸一副面孔
丙:一副铁石心肠一副大包大揽的样子
丁:一副中药
量词“副”相对来说比较复杂,根据上述四类情况的搭配组合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与量词“副”搭配的名词可以具备以下特点:
首先,从甲类名词语义可以归纳出“副”用于称量具有对称性的两个组成部分的名词,且这两部分不可拆分不具有独立性,是同质的,强调整体性,两部分共同发挥物体功能。
如“眼镜、镣铐、对联”都是缺一不可的,少了其中一部分就失去了原
有的功能。
其中“一副手套”等可与“双”交叉使用的例子在后面再讨论。
其次,从乙类名词可以总结出“副”还可以用来称量不同质的事物,这些不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都是配合出现,共同使用的,它们构成一个共同的上位概念。
如上例“一副碗筷”中碗筷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但是它们共同出现才可以吃饭,在吃饭中它们需要配合使用;“一副餐具”中可以有刀、叉、勺等各种餐具,它们共同构成餐具这一上位概念;“一副牌”中有56张牌,但是这56张牌只有共同存
在才可以使得扑克游戏得以实现;“一副面孔”、“一副嘴脸”和“一副嗓子”它们是人体的部位类似于构成一个整体配合使用,如“面孔”是需要人的脸上的各个部位共同构成,在看到人的一瞬间就共同看到了人脸上的各个部位;“嗓子”也是需要由声带、发音体等各部位共同构成并配合使用发声的。
所以它们也用“副”来称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于人体部位的类似构成整体的这种情况,“副”只能与数词“一”搭配使用,可以有“两副牌”但是一般不说“两副嘴脸”。
另外,“副”还可以用来修饰抽象名词,如“心肠”、“……的样子”、“……的
架势”等,在这种情况下“一副”是修饰抽象名词起限定作用的,这种情况只有“副”可以使用,不存在与“双、对”混淆的情况,要注意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副”也只能和数词“一”搭配使用,因为这种情况类似于主观评价,不可以是“两副面孔”。
最后,“副”作为量词还存在一种特殊情况,即“一副药”。
“一副药”的使用有学者提出“副”是“服”在现代汉语中的表现,它们两者是一种古今关系,这里“一副药”即指“服用一次的药量”;也有学者提出质疑,说“一副中药”中往往不止一种药,“一副药”是由各种不同的药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用于医治一种病症的,此时就可以把这种情况归入乙类。
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选择相信哪一种关键是看人思考这一问题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的角度则有不同的意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只需要确定称量“药”的时候需要用“一副”即可。
2.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量词“副”
根据对“副”语义发展探究可知“副”的本义可以概括为“合二为一”“合而为一”,所以受其本义影响,不难发现,在“副”可称量的名词中无论是同质的还是异质的都是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并且有一部分还具有相配性,即配合使用共同达到某种功能,“副”可修饰的名词基本是不可拆分,不具备独立性的,脱离整体则无法达到原有功能,如上述例子中的“一副象棋”如果把象棋中的棋子分散开来,那么每个子则完成不了下一盘棋的任务,它们需要共同存在以共同完成一盘棋。
另外在修饰抽象名词时,所修饰的抽象名词也是一种类似的合而为一的整体,如上述乙类的例子分析,这在语言中属于隐喻现象,不出现喻体只出现本体,运用可以形容喻体的量词来形容本体从而使语言更加具体形象以达到生动的效果。
另外,“副”称量的具体名词都具有相对强调的一部分,如“一副眼镜”中强调的是镜片,也是事物发挥功能的主要部位,“一副拍子”中用来“拍”的部位等,它们不具有离散性。
(三)量词“对”的语义语用特征
1.从与“对”搭配的名词语义分析量词“对”的用法
根据何杰(2001:278)附录1列出的《名词、量词搭配表》将可与“对”搭配使用的名词分为以下几类:
甲:一对蝴蝶一对夫妻一对情侣
一对恋人一对鸳鸯
乙:一对翅膀一对耳朵一对扶手
一对角一对眉毛一对手镯
一对眼睛一对枕头
丙:一对矛盾
丁:一对兄弟一对电池一对拍子
根据上述例子总结分析可知与“对”搭配使用的名词具有如下语义特征:
首先,在甲类中“一对”用来修饰有生命的事物,此事物具有成对存在的特点并且有性别上的对立,它们相互配合而存在共同构成一个上位概念,都是成双成对出现的个体事物,可单独出现,具有离散性。
如“一对情侣”由一男一女构成,有配偶之义,男或女都可单独出现是完整的个体,但是当它们单独出现时则不能代表情侣这一概念。
其次,在乙类中,“对”称量的都是左右配合的两个同类事物,这里“对”的使用很多与“双”可替换,在下文有详细叙述。
在此类中的典型“一对耳朵”和“一对翅膀”都是两个同类事物,并且是同时存在相配成一对,强调左右的对立。
丙类中的一个例子“一对矛盾”,“矛盾”是一个抽象名词,指同一件事的正反两方面,这里强调正反的对立,并且又同处于同一件事情中,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用“一对”来修饰“矛盾”也是语言中隐喻的现象,这个现象的存在是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加贴近事实,使读者更容易感受到抽象名词的具体意义。
丁类中的“一对兄弟”、“一对电池”、“一对拍子”是共同行动共同发生作用的同类事物,这里不强调对立性,更多的是强调行动上的配合性,需要共同配合发生作用。
其中“一对兄弟”并不是指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俩,而是两人一起完成各项任务在行动中相互帮助的关系较好的男性朋友,称之为“兄弟”。
2.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量词“对”
从上面与“对”搭配的名词语义分析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与“对”搭配使用的名词可以有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两类,与具体名词搭配使用时可以表示两个有生命的人或物,但是他们一定处于某种社会关系中,如“恋人”关系,两者共同构成一定的语义范畴;而且这两种同类事物必须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中,要有性别、左右、正反的对立并共同构成某一上位概念,这些事物的具有较强的配合性,而且是通过人为使之配合的,不是天然存在的。
联想到“对”的本义是“一问一答”,问答之
间具有较强的对立性但又是配合存在的,所以有动词演变而来的量词“对”很大程度上沿用了这一特点,用“对”称量的事物都具有较强的整合色彩和聚合性。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量词“双、副、对”在具体使用中常会出现替代使用,在与有些名词搭配选择中常有混乱,所以需要对三者作出明确的区分。
(一)量词“双”与“对”的异同1.共同点两者都用来指两个对称性的事物,都
有“成对”之义,且成对存在的事物具有离散性可单独存在;两者都可用来称量人的头部部分左右对称的器官,但是更倾向于使用“双”如上述例子中“一对耳朵一对眉毛一对眼睛”与“一双眉毛一双耳朵一双眼睛”可替换使用,但是在称量其他生命的身体部位时都用“对”如“一对角”;两者都不能用来指相同两部分连在一起的单件物品,如“一条裤子”和“一把剪刀”;两者都可重叠使用,“双双”、“对对”用来表示每一双、每一对,而“一双双”“一对对”则用来强调数量多。
2.区别
“对”可修饰有生命的事物和抽象概念,如“一对夫妻”、“一对矛盾”,“双”只能修饰具体概念和与身体部位相关事物;“对”不具有天然性特点,用“对”修饰的两个事物更多是人为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语义范畴的,而“双”修饰的是本来就存在的左右对称的两个事物,具有天然性;“对”强调对立统一与匹配性,“双”只是表示成对出现的个体;“对”可儿化,更具有口语色彩,在儿化的时候会多出一种喜欢的感情色彩“一对儿耳环”可以感受出说话者对这对耳环的喜欢
之意,而“双”不然。
(二)量词“双”与“副”的异同
“双”与“副”的可比性并不强,它们的标量范畴分工比较明确,这里主要对比都用于称量“两个”的同质名词,因为“副”可以用来指称多个成套的具有整体性的名词或者面部表情等,具有特殊性不易混淆。
1.共同点
都可以称量穿戴在肢体上或者是以肢体为媒介使用的物体,如“一双手套”和“一副手套”但侧重点有所不同;都不可儿化。
2.区分
“副”在指称同质对称的名词时,此事物是不能拆分的,不具有独立性,而“双”称量的事物可以独立存在。
如“一副眼镜”眼镜两个对称的镜框镜片都不能拆开,一旦拆开则不具备原有功能,而“一双眼睛”眼睛是可以一个独立存在的,还具有原有看的功能;“副”着重强调功能上的整体性。
(三)量词“对”与“副”的异同
1.共同点
两者可共同修饰个别穿戴于肢体和器官的事物,如“一对耳环”和“一副耳环”,“一对手镯”和“一副手镯”;除了上述的个别情况,两者都不能指称与肢体器官相关的事物。
2.区别
“对”主要强调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双方具有对立性,但又是单独存在的个体,而“副”则强调事物的内在联系,注重整体功能,其中的一半不能单独存在。
【相关文献】
[1]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259.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Paul J.Hopper and Elizabeth Closs Traugott.Grammaticaliza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5]郭先珍.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邵敬敏.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J].中国语文,1993,(3).
[8]王素平.量词“双”与“对”的辨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4).
[9]李计伟.量词“副”的义项分立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