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幼儿认知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第4章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
一、社会—文化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人类具有两种心理机能:初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
•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力,主要 • 初级心理机能是与生俱来的心理结构,主 指个体对自己思维的有意识关注,对其行 要由生物特点决定,人和动物都具有这种 为的有效掌控,处理抽象的观念以及运用 功能,这种机能的特点是由环境的刺激所 逻辑关系和概括的能力。如问题解决和思 引发,依赖于具体经验,思维与行动联系。 维的功能。
二、心理发展观
•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 理结构。
维果斯基认为:言语对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交往中,言语可以使 儿童获得他人掌握的知识。同时,言语有为个体提供了一种认知的工具,帮 助儿童认识世界。此外,言语又是控制和反映儿童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心理发展观
果跳 一 跳 就 能 摘 到 苹
D1=儿童现有发展水平 D2=儿童潜在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 =D2-D1
教育和发展的关系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 发展区” 。教学应该着眼于最近发展区,并把这种潜能变为现实,同时创 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可以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 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只要教学充分考虑到了儿童现有的发展 水平,而且能够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就一定 能促进儿童的发展。
四、维果斯基的研究在教育中的应用
1.教学支架
• 教学支架:即指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 长时撤去帮助。
二、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提出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观点。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 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 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包括四个主要的表现: • 1.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随意机能是指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有意性,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 觉引发的。儿童心理活动的随意性越强,心理水平越高。 • 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儿童随着词、语言的发展和知识经验的增长,各种心理机能的概括性和间 接性得到发展,最后形成最高级的意识系统。
《幼儿心理学》教案完整版
《幼儿心理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心理学》教材第四章“幼儿认知发展”部分,具体内容包括: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幼儿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的特点及培养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理解幼儿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方面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幼儿心理发展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到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幼儿认知发展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幼儿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的特点及其培养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幼儿在不同年龄段认知发展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1)介绍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
(2)分析幼儿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的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1)出示一个幼儿在认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
(2)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分享分析结果。
4. 例题讲解:(1)讲解一道关于幼儿感知发展的例题,引导学生理解感知发展对幼儿认知的重要性。
(2)讲解一道关于幼儿记忆发展的例题,让学生了解记忆发展的规律。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针对幼儿感知发展的游戏。
(2)让学生针对幼儿记忆发展,提出一个家庭作业建议。
六、板书设计1. 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2. 幼儿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的特点3. 感知发展对幼儿认知的重要性例题讲解4. 记忆发展规律例题讲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个幼儿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针对幼儿记忆发展,设计一个家庭作业。
2. 答案:(1)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根据幼儿认知发展理论,分析幼儿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练习题(含答案)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较小婴儿所具有的距离知觉是()A. 以运动觉为主B. 以视觉为主C. 以听觉为主D. 以经验为主2.人生最早出现的人是过程是()A. 思维B. 想象C. 感知觉D.注意3.幼儿晚期的思维是()A. 以直觉动作思维为主B. 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C. 以自我为中心性为主D.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4.4岁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可达()A. 3~5分钟左右B. 10分钟左右C. 15分钟左右D. 20分钟左右5.关于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不正确的是()A. 记得快忘得也快B. 语词记忆占优势C. 较多运用机械记忆D. 容易混淆6.一小孩认为她所看到的一些小虫都是同一条小虫,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该幼儿处于()A. 感知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7.反映幼儿记忆发展中最重要的质的飞跃的是()A. 有意识记的发展B. 无意识记的发展C. 机械记忆的发展D. 意义记忆的发展8.当人从暗处走到明处,在最初一瞬间,会感到耀眼,什么都看不清,经过几秒钟,才恢复正常。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A. 明适应B. 暗适应C. 同时对比D. 继时对比9.关于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正确的说法是()A. 定向性注意随年龄的增长而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B. 有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无意注意的发展C. 定向性主义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D. 选择性注意范围的扩大,定向性注意范围的缩小10.眼手-视触协调出现的主要标志是()A. 抓握反应B. 伸手能够抓到东西C. 手的无意性抚摸D. 无意的触觉活动11.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在学习后遗忘进程最快的时间期限是()A. 31天内B. 6天内C. 1天内D. 20分钟内12.“视觉悬崖”是用来测查婴儿的()A. 深度知觉B. 方位知觉C. 大小知觉D. 形状知觉13.1岁至1岁半儿童使用的句型主要是()A. 单词句B. 电报句C. 简单句D. 复合句14.创造思维的核心是()A. 形象思维B. 发散思维C. 辐合思维D. 直觉思维15.幼儿词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A. 代词B. 名词C. 动词D. 语气词16.标志幼儿心理发展的质变是()A. 感知觉的发生B. 记忆的发生C. 注意的发生D. 思维的发生17.儿童学习的英文字母对先前学习的汉语拼音会产生干扰作用,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A. 超限抑制B. 倒摄抑制C. 外抑制D. 前摄抑制18.小班幼儿往往对某个故事百听不厌,其原因主要是()A. 以想象过程为满足B. 想象的内容零散C. 想象受情绪影响D. 想象具有夸张性19.不属于3~6岁儿童记忆特点的是()A. 无意识记效果随年龄不断增长B. 无意识记效果优于有意识记C. 相对较多地采用理解记忆D. 意义识记效果优于机械识记20.下列属于语言过程的是()A. 听故事B. 练习打字C. 弹琴D. 练声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1.幼儿观察力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学前儿童记忆发展有哪些特点?3.3、5~6岁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是怎样的?4.幼儿句型发展的趋势是什么?5.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有哪些?6.简述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
第四章婴幼儿的认知发展
第四章婴幼儿的认知发展婴幼儿的认知发展是指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感知、思考和理解能力逐渐增强的过程。
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中,婴幼儿经历了从被动接受和感知外界刺激,到主动探索和理解世界的过程。
本文将以婴幼儿认知发展的不同方面为线索,探讨其发展特点和相关的研究成果。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婴幼儿的感知发展。
新生儿出生时,他们的感知能力还很弱,只能感受到一些基本的刺激,比如光线、声音和触觉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能够分辨不同的声音和颜色,对周围环境产生了更加明确的反应。
例如,研究表明,在婴儿1个月大时,他们已经能够区分母亲的声音和陌生人的声音。
这表明婴儿在感知层面上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
除了感知能力,婴幼儿的注意力和记忆也在不断增强。
在早期发展中,婴幼儿的注意力是非常短暂的,他们常常会被外界的刺激所吸引,很难集中注意力。
然而,随着大脑的发育,他们逐渐能够集中注意力,并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保持注意力,比如观看一个动画片或听故事时。
此外,婴幼儿的记忆也在迅速发展。
研究表明,婴幼儿对于熟悉的事物有着较好的记忆能力,比如他们可以记住熟悉的人的面孔和声音。
这些研究成果揭示了婴幼儿在认知发展中的关键转折点。
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婴幼儿开始发展出对对象的概念。
在约6-8个月的时候,婴幼儿能够明确地辨识出一些基本的物体,并能够将它们与其他物体区分开来。
例如,他们能够辨识出母亲和其他陌生人,以及自己的玩具和其他的物体。
这表明婴幼儿开始具备了关联不同对象和概念的能力,进一步推动了他们的认知发展。
同时,语言的发展也对婴幼儿的认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研究表明,婴幼儿在早期发展中对于语言的敏感度极高,他们能够通过听声音和观察口型来辨识语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模仿和发出一些基本的声音,逐渐掌握了语言的规律和语音的组织方式。
这些语言的发展和掌握过程不仅仅是为了交流和表达需求,还对婴幼儿的认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婴幼儿能够进一步拓展认知范围,发展出对事物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幼儿认知的发展讲课教案
幼儿认知的发展讲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2. 帮助学生掌握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和关键期。
3. 激发学生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关注和研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和关键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如何培养学生对幼儿认知发展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a. 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自发性、逐步性、全面性、个体差异性。
b. 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量变与质变相互作用,结构与功能相互作用,自主与指导相互作用。
2. 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和关键期。
a. 感知期,0-2岁,幼儿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活动来认识世界。
b. 意象期,2-7岁,幼儿开始具有内在的心象和言象。
c. 概念期,7-12岁,幼儿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 实地观察法,组织学生到幼儿园或家庭中进行实地观察,培养学生对幼儿认知发展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促进学生对幼儿认知发展的思考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幼儿认知发展的案例引入,激发学生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以及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和关键期。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4. 实地观察,组织学生到幼儿园或家庭中进行实地观察,培养学生对幼儿认知发展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5.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促进学生对幼儿认知发展的思考和交流。
6. 总结,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进行总结,并对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和关键期进行概括。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关注和研究能力。
幼儿心理学教案(推荐8篇
幼儿心理学教案(推荐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心理学教材第四章《幼儿的认知发展》第三节《幼儿的感知与注意》,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幼儿的感知发展、注意力的特点及培养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幼儿感知发展的特点,理解感知与注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幼儿注意力的培养方法,能够运用到实际教育工作中。
3. 提高观察和分析幼儿行为的能力,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幼儿感知发展的特点,注意力的培养方法。
难点:如何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运用感知发展与注意力培养方法,提高幼儿的教育质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图片等。
学具:画纸、画笔、拼图、积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幼儿活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感知与注意表现。
2. 理论讲解:(1)介绍幼儿感知发展的特点。
(2)讲解注意力的定义、类型及幼儿注意力的特点。
(3)分析感知与注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3. 实践情景引入:(1)举例说明如何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培养幼儿的注意力。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 例题讲解:(1)分析一道关于幼儿感知发展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2)分析一道关于幼儿注意力培养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针对幼儿感知发展的特点,设计一个教育活动。
(2)让学生针对幼儿注意力培养,设计一个教育游戏。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思维。
六、板书设计1. 幼儿心理学教案2. 主要内容:(1)幼儿感知发展特点(2)幼儿注意力的培养(3)感知与注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幼儿感知发展的特点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2)设计一个培养幼儿注意力的教育活动。
2. 答案:(1)幼儿感知发展的特点:具体、直观、动作性、情绪性。
在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实物展示、游戏活动等方式,帮助幼儿提高感知能力。
(2)培养幼儿注意力的教育活动设计:如“找不同”游戏、注意力训练课程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教案名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材的第四章,主要学习了幼儿认知发展、情绪情感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具体包括:1. 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和阶段;2. 幼儿情绪情感的类型、表达方式和影响因素;3. 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4.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和阶段,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2. 认识幼儿情绪情感的类型、表达方式和影响因素,掌握调节幼儿情绪情感的方法;3. 理解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能够分析幼儿的行为和个性特点;4. 掌握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提高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幼儿认知发展的阶段和规律,幼儿情绪情感的影响因素和调节方法,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2. 教学重点: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幼儿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幼儿个性的表现和培养,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笔记本,教科书。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幼儿的行为和活动,引起学生对幼儿发展心理学的兴趣和关注;2. 讲解:分别讲解幼儿认知发展、情绪情感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和特点;3. 例题: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幼儿发展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4. 练习:让学生通过做练习题的方式,检验自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六、板书设计1. 幼儿认知发展:特点、阶段、规律;2. 幼儿情绪情感:类型、表达方式、影响因素、调节方法;3. 幼儿个性:形成、发展、规律、培养;4. 幼儿社会性发展:内容、过程、影响因素、教育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分析一个幼儿的行为和发展特点;2. 作业答案:略。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
《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材第四章“幼儿发展与学习心理”,具体内容包括:幼儿认知发展特点、幼儿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幼儿学习策略的指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理解幼儿在认知过程中的需求和困难。
2. 培养学生激发和维持幼儿学习动机的能力,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态度。
3. 让学生掌握指导幼儿学习策略的方法,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幼儿认知发展特点的理解,幼儿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2. 教学重点:幼儿学习策略的指导,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心理学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实物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幼儿在幼儿园活动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幼儿在学习中的表现,引发学生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兴趣。
时间:5分钟2. 理论讲解:介绍幼儿认知发展特点、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学习策略的指导。
时间:15分钟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针对幼儿的教学活动,结合心理学原理进行分析。
时间:10分钟4. 例题讲解:讲解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心理学原理。
时间:15分钟时间:10分钟时间: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幼儿认知发展特点2. 幼儿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3. 幼儿学习策略的指导七、作业设计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分析合理,方案具有可行性。
2. 作业提交时间:下节课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提高学生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2. 教学目标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与处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深度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一、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前儿童发展评估,讲义 第四章
第四章婴儿认知的发展第一节婴儿感知觉、注意和记忆的发展一、婴儿感觉的发展(一)婴儿视觉的发展1.视觉调节能力的发展研究发现,1个月以后,婴儿能看清距离眼睛20cm的物体;2个月时能根据物体距离远近的不同来调节视力;3个月时,双眼已经能同时盯住处于不同距离的物体;4个月末,眼睛的调节功能基本上接近成人了。
研究表明,婴儿最远的视觉焦距是31cm,刚好是被妈妈抱着的婴儿到妈妈的脸部的距离。
这一焦距能够促进母婴联结。
2.视敏度的发展视敏度是指辨别物体(或物像)细微差别的能力俗称“视力”。
视敏度以物体(物像)与双眼之间的距离为测量变量,即视敏度的指标是表示在一定距离辨别物像最小差别的能力。
新生儿能看见物体,就表明他们有一定的视敏度。
研究发现,成人在2米远能看清的物体新生儿则只能在0.2米远处看清,此时新生儿视敏度为6/60(表示在6 m处只能看到正常视力情况下在60m可以看到的视标)。
3.颜色视觉的发展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别的能力,又称辨色能力。
新生儿是看不见彩色的。
在他们的眼里,世界是黑、白、灰三色的。
在成长的过程中,婴儿慢慢分辨彩色与非彩色。
红颜色特别能够引起婴儿的兴奋。
心研究表明,出生只有2周的新生儿,能够区分红色和灰色。
2个月大的婴儿能够从白色中区分红、橙、绿、蓝,但不能区分黄、绿色。
(二)听觉1.听觉辨别力的发展婴儿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可以清楚地区分。
1个月时能够区分200赫兹和500赫兹纯音之间的差别;5~8个月时能在1000-3000赫兹范围内觉察出声频的2%的变化(成人为1%);在4000-8000赫兹范围内音高的差别阈限与成人的水平相同。
2.音乐听力的发展研究者发现,1-2个月的婴儿似乎偏好乐音(有规律而且和谐的声音)而不喜欢噪声(杂乱无章的声音);喜欢听人说话的声音,尤其是母亲说话的声音;2个月以上的婴儿似乎更喜欢优美舒缓的音乐而不喜欢强烈紧张的音乐;7~8个月的婴儿乐于合着音乐的节拍而舞动双臂和身躯。
幼儿教育学陈幸军优质教案完整版
幼儿教育学陈幸军优质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教育学》教材第四章“幼儿发展与学习”,具体内容为第三节“幼儿的认知发展”。
详细内容包括: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幼儿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的特点及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有效策略。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阶段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有效策略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幼儿教育实践中认知发展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幼儿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的特点及促进认知发展的策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实物模型。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幼儿认知发展的教学视频,引发学生对幼儿认知发展问题的关注。
2. 新课内容讲解:(1)讲解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让学生了解认知发展的阶段特点。
(2)分析幼儿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的特点,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3)介绍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有效策略,如游戏、提问、情境创设等。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实例,讲解如何运用认知发展策略促进幼儿学习。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某一幼儿认知发展问题,设计一个教学活动方案。
六、板书设计1. 幼儿认知发展2. 内容:(1)幼儿认知发展基本理论(2)幼儿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特点(3)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策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个幼儿认知发展的案例,运用所学策略设计一个教学活动方案。
2. 答案:见教材第四章课后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和策略掌握情况较好,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国内外幼儿认知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今后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学前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婴儿的认知发展
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认知过程与认知活动●广义的认知●狭义的认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婴儿记忆、思维与言语的发展●婴儿的社会认知发展第一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一、感觉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一)感觉运动及其子阶段●反射性反应阶段(0-1个月)●初级循环反应阶段(1-4个月)●二级循环反应阶段(4-8个月)●二级循环反应的协调(8-12个月)●三级循环反应阶段(12-18个月)●心理表征阶段(18-24个月)●(二)前运算阶段(2-7岁)●象征性思考阶段(2-4岁):前概念阶段●标志:象征性游戏●直觉思维阶段(4-7岁):●借助对事物的直接感受和知觉来思考●3岁前是思维、认知、智力萌芽、产生的阶段。
皮亚杰将思维(think-ing)、认知(cognition)和智力(或智)(intelligence)看作是同义语。
●3岁前儿童主要的智慧特点是它的感知运动(sensori-motor)协调性。
也就是说,3岁前,儿童依靠感知到的信息对外在世界做出反应,协调感知和动作来"解决问题",在动作的进行中思考,这时,婴儿只能考虑自己动作所接触的事物,只能在动作中思考,而不能在动作之外进行思考,更不能考虑自己的动作、计划自己的动作以及预计动作的后果。
一、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理论●皮亚杰在《儿童智慧的起源》(1936,1953)、《儿童心理学〉(1969)等著作中,都详细地介绍了有关感知运动阶段(或感觉动作期)并将这一阶段分成六个时期:●1.原始感觉动作图式的练习(0~1个月),像吸吮、定向注意等动作,都是遗传的反射练习过程。
●2.初级循环反应(1~4.5个月)●初级循环反应时期形成了最初的习得性适应。
这个时期是从机体到智慧之间的过渡。
●皮亚杰采用习惯(habit)这个名词,来指明习得行为的形成以及这种习得行为形成后变为自动化的动作。
2024年幼儿教育学陈幸军教案完整版
2024年幼儿教育学陈幸军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幼儿教育学》教材第四章“幼儿心理发展”部分,详细内容包括:幼儿认知发展、幼儿情感发展、幼儿社会性发展以及幼儿个性发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使学生掌握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特点。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幼儿心理发展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2. 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1)幼儿认知发展(2)幼儿情感发展(3)幼儿社会性发展(4)幼儿个性发展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教材中的一道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
4.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5. 小组讨论(10分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幼儿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2)举例说明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
(3)谈谈你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理解。
2. 答案:(1)幼儿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2)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情绪丰富且不稳定,情感逐渐分化,情绪调节能力增强等。
(3)幼儿社会性发展包括:同伴关系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性别角色的发展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幼儿心理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了解我国幼儿心理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幼儿心理发展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2. 实践情景引入:如何有效地引发学生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关注。
幼儿认知发展
环境因素
教育因素
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可以促进 幼儿感知能力的发展,如通过绘画、 音乐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视觉和听觉能 力。
环境对感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如丰富的视觉和听觉刺激有助于提高 幼儿的感知能力。
03
注意力的发展
注意力概述
注意力是指个体对一定对象的 指向和集中的能力,是认知过 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01
感知能力是指个体通过感觉器官 对外部事物的感知和认识能力, 包括视、听觉、触觉、味觉和 嗅觉等。
02
感知能力是幼儿认知发展的基础 ,对幼儿的认知、语言、情感和 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感知能力的发展阶段
初级阶段
发展阶段
逐渐成熟阶段
完全成熟阶段
新生儿期,对外界刺激 有初步的感知,但尚未 形成明确的感知能力。
新生儿无法主动集中注意力, 只能被动地对外界刺激做出反 应。
选择性注意阶段
幼儿开始能够主动选择自己感 兴趣的事物,并集中注意力进 行观察和思考。
分配性注意阶段
学龄儿童能够同时处理多个任 务,并灵活地分配注意力。
培养幼儿注意力的方法
为幼儿营造一个安静、整 洁、有序的环境,减少外 界干扰。
通过游戏和活动吸引幼儿 的注意力,提高其兴趣和 参与度。
学龄前
学龄前儿童开始能够有意 识地记住一些事物,并且 能够进行简单的回忆和联 想。
学龄期
学龄期儿童的记忆力逐渐 增强,能够进行更为复杂 的记忆活动,如背诵课文、 记单词等。
提高幼儿记忆力的方法
重复练习
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复习,可以 帮助幼儿加深对事物的印象,
提高记忆力。
联想记忆
通过将需要记忆的内容与已有 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形成新 的记忆链,有助于提高记忆效 果。
第四章 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下面是 Piaget 描述一个七岁儿童对类包含的 理解: 你呈现给幼儿一个打开的盒子,里面装有木 制的珠子。这幼儿知道它们都是木制的,因为他 抓起它们,触摸每一个,发现它是用木头做的, 大部分珠子是棕色的,一小部分是白色的,我们 提的问题很简单,它是:是棕色珠子多还是木头 珠子多?让我们设定 A为棕色珠子,B为木珠子, 于是问题简化为B包含A。对于七岁以前年龄的儿 童,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
儿童客体概念发展的阶段 客体永久性:当客体 在视野中消失时,仍 知道该客体的存在。
• (1-4个月):一些物体 在眼前消失,便不再寻找 • (4-8个月):能取回部 分隐藏的物体 • (8-12个月):形成更 清晰的客体概念(A非B错 误) • (12-18个月):儿童的 客体概念逐渐提高 • (18-24个月):充分理 解客体永久性
• 4、10个月大的小红移开枕头,够到了爸爸 放在那的玩具,这种“移开”和“够取” 动作间的协调,说明了 (A ) • 5、小刚在马戏团第一次看到老虎时惊呼道: “看,那只大猫咪。”小刚的反应表明
(B )。
二、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 • • •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
(二)前运算阶段
•
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
–这一阶段的特点在于儿童出现了象征功能,所谓象征功 能指应用一种事物(语词或物体)去替代或代表其他事 物并引发相应的心理表征的能力。也就是说,此时的儿 童能够凭借“意义所借”来象征“意义所指”的事物, 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开始在头脑中建立外部世界的模型 (运用表象、语词等符号)。 –例如儿童游戏时,用竹竿当马,用板凳当车;这里,竹 竿、板凳就是“意义所借”,而马和车就是“意义所指” (被象征的事物)。在此情况下,是通过儿童的主观想 象把这二者联系在一起。 – 假装游戏,延迟模仿,言语回忆、绘画等。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婴儿的认知发展
第四章 婴儿的认知发展――学习辅导一、婴儿感知觉研究的方法(一)反射法新生儿出生的时候已经具备了一套完整的无条件反射装置,包括吸吮反射、抓握反射、觅食反射、瞳孔反射等。
如果某个刺激就引出相应的无条件反射行为,这说明婴儿能感觉到该刺激,否则就很难判断。
(二)习惯化与去习惯化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婴儿会产生许多身体变化或反应,比如头部或眼部运动、呼吸或心跳频率的变化。
但如果同样的刺激反复出现,婴儿的反应就会越来越弱,直到完全消失。
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习惯化的过程。
此时,如果再出现一个新的刺激,婴儿的身体可能又会发生新的变化,这个过程被称为去习惯化。
例如当婴儿听到b 的声音……p 的声音……。
如果婴儿产生了去习惯化现象,说明他们能够区分前后两种不同的刺激,如果婴儿对后一个刺激没有任何反应,则说明两个刺激物的差异过于细微,婴儿察觉不到。
婴儿能对各种各样的刺激物表现出习惯化和去习惯化,因此,这种方法是测量婴儿感觉和知觉能力的有效方法。
最近有一些研究者利用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方法发现,婴儿若能长时间地注意与前一刺激类似的对象,这些婴儿在后几年的智商测定中得分也较高。
这一发现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图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呈现给婴儿一幅儿童的脸部图片,使之产生习惯化后,在第二阶段加入另一幅老人脸部图片。
观察婴儿此时的反应来判定婴儿是否对新刺激表现出去习惯化。
图 习惯化这一概念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何在如此嘈杂的环境中这个婴儿依然睡得很香。
研究人员试图利用这种方法增加IQ的可预测性。
(三)视觉偏好法所谓视觉偏好法是指研究者同时给婴儿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更感兴趣。
范茨同时给婴儿出示两个图案,测量婴儿注视每个图案的时间。
结果发现,婴儿喜欢中等复杂水平的某一类图案。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如眼动技术的出现,实验不仅能测量婴儿注视哪一个刺激,而且能精确测量婴儿正在注视哪个地方及怎样从刺激的一个部分扫描到另一部分。
眼动记录不仅有助于确定婴儿在辨别刺激时利用了什么信息,也能够表明刺激的哪些方面引起婴儿注意或在哪些方面婴儿能够维持注意。
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路径
亲子互动活动
亲子听音乐会 亲子绘画比赛 亲子触摸体验等
幼儿感知能力的重要性
幼儿感知能力的发展关乎其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水平,通过不同感知途径的锻炼和训练,可以促进幼 儿认知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其未来学习和生活打下良
好的基础。
●03 第3章 幼儿注意力发展的重要路径
幼儿注意力发展的意义
注意力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基础,良好的注意力 发展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幼儿注意力发展的特点
注意力持续时间短
幼儿注意力时间短 暂,需要引导
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增长,注 意力逐渐提高
易受干扰
幼儿容易被周围环 境影响
教育者引导
需要教育者的引导 和培养
幼儿注天生注意力集中、持久的能力较高
环境因素
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对幼儿注意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感知发展
语言发展
幼儿通过感知事物的形状、 颜色、大小等特征,建立 起对事物的感知基础。
幼儿通过语言的习得和运用, 丰富了认知内容,提高了认 知水平。
●02 第2章 幼儿感知能力的发展
视觉感知能力的发展
视觉是幼儿感知世界、了解事物的重要手段,视 觉感知能力的提高对幼儿认知发展至关重要。通 过观察和辨认不同颜色、形状等,幼儿能够逐渐
发展。
●05 第5章 幼儿思维发展的路径
意象思维的发展
意象思维是幼儿在思维过程中产生的具象形象,对幼 儿的认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思维模式帮助幼 儿更好地理解周围事物,促进他们的思维与感知能力 的发展。通过不断锻炼,幼儿可以逐渐提高意象思维
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认知世界。
逻辑思维的培养
逻辑思维是幼儿对事物间关系进行推理和判断的 能力,对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至关重要。通 过给幼儿提供适合的逻辑思维训练,可以帮助他 们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第四章--认知发展:皮亚杰的理论PPT优秀课件
在先天反射的基础上,儿童通过整合作用, 把个别的动作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些新的习惯, 如寻找声源,用眼睛追随运动的物体。这一阶 段称为习惯动作时期。
29
第三分阶段(4、5~9个月)
儿童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能 用手摸、摆弄周围的客体。活动不再囿于主体 自身,开始涉及对物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 又反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对它的动作。即主体 与客体之间通过动作和动作结果造成的影响发 生了循环关系,最后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 作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为达到某一 目的而行使的动作,智慧动作开始萌芽。第三 阶段称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17
状态A→不一致信息→不平衡: 选择a:忽略→状态A(恢复旧平衡)
选择b:同化→状态A(恢复旧平衡) 选择c:顺应→状态B(达到新平衡)—适应
18
第四节 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感觉-运动阶段(0~2岁)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四)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14
三、智慧的形成机制
(一) 同化和顺应
皮亚杰所说的适应是通过同化(assimilation)和 顺应(accommolation)两个过程来实现的,“刺激 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 适应现实,叫做顺应。”换句话说,同化就是把 外界元素整合在一个有体的正在形成或完整形成 的结构内,顺应则是同化性的结构受到它所同化 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幼儿认知的发展第四章幼儿认知的发展第一节幼儿感知觉的发展一、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感知觉的概念1.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
(二)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二、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一)视觉的发展1.视敏度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人分辨细小物体和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2.颜色知觉3.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二)听觉的发展1.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2.听觉感受性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是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
3.言语听觉“重听”是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的话,听的不清楚,不完全,但是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正确的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
(三)触觉的发展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1.视触觉的协调视触协调主要表现为手眼探索活动的协调。
手眼协调活动是婴儿认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手眼协调动作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
2.动觉(四)空间、时间知觉的发展1.空间知觉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2.时间知觉三、幼儿观察的发展(一)观察与观察力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如果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就会逐渐形成稳定、经常的个性品质——观察力。
(二)观察力发展的表现1.目的性增强2.持续性延长3.细致性增加4.概括性提高5.观察方法的形成四、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一)感受性变化与幼儿的活动1.适应现象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做适应现象。
明适应暗适应2.对比现象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觉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对比,感觉的对比分为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
(二)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感觉器官在同一时间内不能同样清楚的感觉所接触的事物,有些刺激物会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另一些刺激物,人们对他们的知觉较为模糊,好像是衬托在知觉对象的后面似的,成为知觉的背景。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2.对象的活动性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相邻性原则)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相结合第二节幼儿注意的发展一、注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注意的概念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清醒的每一个瞬间,心理活动都指向某个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在指向某一事物的同时,就会对这个事物全神贯注,把精神都集中到这一事物上,使人的活动得以进行下去并使活动得以完成。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三)注意对幼儿的活动和心理发展的意义二、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一)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3岁前幼儿的注意基本上属于无意注意,3-6岁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1.刺激比较强烈,对比鲜明,新异和变化多动的事物。
2.与幼儿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有关系的事物。
(二)幼儿的有意注意初步发展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幼儿有意注意产生的条件:1.幼儿有意注意依赖于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开展2.幼儿对活动目的,活动任务的理解程度3.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与良好的活动方式4.言语指导和言语提示5.幼儿的性格与意志特点三、幼儿的注意与幼儿的活动(一)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1.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活动注意具有选择自己的功能,这就是注意的选择性。
在众多的信息刺激中,注意的选择性表现为偏向于对一类刺激注意的多,而对另一类刺激注意的少。
幼儿在一个活动中如果不能注意到事物的某一特征,有时也是由于幼儿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2.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力在同一活动范围内所维持的时间长短。
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能够集中注意3-5分钟左右,4岁幼儿注意可持续十分钟左右,5-6岁要注意保持20分钟左右。
3.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这就是注意的分配。
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注意分配的能力逐渐提高。
4.注意的广度与幼儿的活动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它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察觉和把握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紧张度与注意的范围有着密切的联系: 注意的紧张度越高注意的范围越小,注意的范围越大,要保持高度紧张的,注意就越困难。
考题再线小班级的教学活动一般都安排15分钟左右,是因为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一般是()A20到25分钟 B3到5分钟 C15到18分钟 D10到12分钟解析:B(二)幼儿注意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1.幼儿注意的分散与防止注意的分散是与注意的稳定相反的一种状态,它是指幼儿的注意离开了当前应该指向的对象,而被一些与活动无关的刺激物所吸引的现象,俗语叫做分心。
(1)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①连续进行的单调活动②缺乏严格的作息制度③无关刺激的干扰④注意转移的能力差⑤不能很好地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2)防止幼儿注意分散①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②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教育活动③灵活的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2.幼儿的多动现象与注意多动症有车为轻微脑功能失调,是幼儿的一种行为问题,近年来已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
第三节幼儿记忆的发展一、记忆的概念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二、幼儿记忆的发展趋势(一)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记忆保持时间是指从识记材料开始到能对材料再认和回忆之间的时间间隔,也称为记忆的潜伏期,儿童记忆保持时间长度可以从再认或回忆的潜伏期来看。
再认和回忆潜伏期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二)记忆容量的增加1、记忆广度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
这个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2、记忆范围记忆范围的扩大是指记忆材料种类的增多,内容的丰富。
3、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心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
(三)记忆内容的变化1、运动记忆运动记忆是指识记内容为人的运动或动作的记忆。
儿童最早出现的就是运动记忆。
2、情绪记忆指对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的记忆。
3、形象记忆指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4、词语记忆指以语言材料为内容的记忆。
从记忆的顺序来看,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然后是情绪记忆,然后是形象记忆,最后才是语词记忆。
(四)记忆的意识性与记忆策略的形成1、记忆意识性的发展2、记忆策略的形成①视觉复述策略②定位策略③复述策略④组织性策略⑤提取策略三、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一) 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二) 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三) 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四) 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四、记忆的保持、遗忘规律与幼儿活动的组织★★★(一) 记忆的保持、遗忘及遗忘规律保持是过去识记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
遗忘是对识记材料不能再认何再现,或者错误地再认和再现。
遗忘:不完全遗忘、完全遗忘、临时性遗忘、永久性遗忘。
遗忘规律:记忆遗忘曲线(先快后慢)(二)幼儿识记材料的组织1、帮助幼儿进行及时,合理的复习2、给幼儿的识记材料要形象,方法要有趣3、帮助幼儿理解识记材料4、让幼儿采用多种感官参与记忆过程五、幼儿记忆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一)偶发记忆在幼儿记忆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种被称为偶发记忆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指当要求幼儿记住某样东西时,他往往记住的是和这样东西一道出现的其他东西。
(二)“说谎”问题幼儿的记忆存在着正确性差的特点,容易受暗示,容易把现实和想象混淆,常用自己虚构的内容来补充记忆中残缺的部分,把主观臆想的事情当作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来回忆。
这种现象常被人们误认为幼儿在说谎,这显然不对。
第四节幼儿想象的发展一、想象的概述(一)想象的含义想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二)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想象对儿童认知、情绪的作用(1)认知活动①想象和感知密不可分②想象和记忆密不可分③想象与思维密不可分(2)情绪活动①想象往往能引发情趣②情绪影响想象2、想象的发展是儿童创造思维发展的核心(三)幼儿想象的发生想象萌芽的表现与特点(1)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2)简单的相似联系(3) 没有情节的组合(四)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2)从想象的单纯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3)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二、幼儿想象发展的特征★★(一)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二)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三)幼儿想象的夸张性三、各年龄阶段幼儿想象的特点(一)3-4岁幼儿想象的特点1、想象活动没有目的,没有前后一贯的主题2、想象内容零碎,无意义联系,内容贫乏,数量少而单调(二)4-5岁幼儿想象的特点1、想象仍以无意性为主2、想象出现了有意成分3、想象的目的计划非常简单4、想象内容较为丰富,但仍然零碎(三)5-6岁儿童想象的特点1、想象的有意性明显增强2、想象的内容进一步丰富3、想象内容新颖性增加4、想象形象力求符号客观逻辑四、幼儿的想象与幼儿的活动★★★(一)幼儿想象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二)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培养)1、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2、在文学艺术等多种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3、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4、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5、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进行想象6、引导幼儿的想象符合客观规律第五节幼儿思维的发展一、思维与幼儿的心理发展(一)思维的概念与思维的基本特点1、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人认知的高级阶段。
2、思维的基本特点间接性、概括性(二)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思维是学前儿童生活活动的基础2、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知过程已经齐全3、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标志着儿童认识水平的提高4、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学前儿童情感、意志和社会性行为的发展5、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二、儿童思维的发生与发展(一)儿童思维的发生(二)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1、思维方式的变化(1)直观行动思维 2-3岁尤为突出(2)具体形象思维 3-6、7岁(3)抽象逻辑思维 6、7岁以后2、从思维概括工具的变化来看从感知动作的概括到表象概括,再到词语为工具的概念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