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机械运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知识回顾
平均速度:平均速度反映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一段路程 或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由于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其速度的大小一般是随时间的变化的,所以在粗略的描述其 运动的快慢时,把物体在这段时间里的运动看做匀速直线运 动,从而用求匀速直线运动的办法来求其速度,也就是用 s=vt表示它的运动快慢,这个速度叫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 速度。在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物体是在哪段时间内或 哪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
二、典型例题
1.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向东快速行驶,一个人在该公路 的便道上向东散步,如果以汽车为参照物,则人( ) A.向西运动 B.向东运动 C.静止不动 D.无法确定
2. 如图所示,在建国60周年阅兵式上, 空军加油机与“歼10”战斗机以空中受 油的状态列队飞行.若把加油机看作是 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天空中浮动的云 B、地面 C、阅兵式主席台上的人 D、“歼10”战斗机
一、基础知识回顾
一.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 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因此说一个物体静止不是说它绝对不动,而是由于这个物体 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2. 对于同一个研究对象,所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物体 做机械运动的情况也不同。 3. 参照物是可以任意选择的,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 平常我们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结论常常也会不一样。故我们描述物 体“运动或静止”时都要特别说明是以什么为参照物。 不加特殊说明时,我们一般选择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不动 的物体做参照物。
一、基础知识回顾
一. 测量的特殊方法 1. 积累法:把长度较小的多个相同物体放在一起,用所测 出的长度除以叠放的物体个数,得到单个物体的长度。如: 测纸张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等。 2. 配合法:借助一些辅助工具的配合来测量的方法。如: 测量硬币的直径、圆柱体的直径,常用两个三角板和一把 刻度尺配合进行测量。 3. 棉线法:用弹性小的软棉线沿着曲线放置,与被测曲线 重合,记下头尾,然后将其拉直,读出头尾之间的线长即 为曲线长。如:粗测地图上铁路线的长度、海岸线长度等。 4. 滚轮法:让滚轮沿曲线滚动,然后用滚动的圈数n乘以滚 轮的周长C即为曲线总长L=nC。 5. 分段法:对于那些较长的直线长度,因测量工具的量程 有限,可采取分段法测量然后求和。
第二讲 机械运动
一、基础知识回顾
一. 参照物 1. 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 改变叫机械运动。 2. 参照物:在研究一个物体运动情况时,事先被选作参照标 准的物体。 3. 参照物的选择:我们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 选参照物,选择参照物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任意性原则, 指除了研究对象之外的任何其他物体都可以被选作参照物; 二是方便性原则,应使我们容易描述或便于研究物体的运动 状态,使物体的运动状态简单、清楚。
一、基础知识回顾
1. 使用时应做到“五会”: 1) 会“选”。指刻度尺的选择。不同的刻度尺其准确程度 不同,也就是分度值不同。测量对象不同,所需的精确程度 也不同。 2) 会“放”。尺要沿着所测的物体长度,不用磨损刻线。 所谓沿着,一是指放正不放斜;二是指要尽可能的使刻度尺 的刻线贴近被测物体。零刻度线磨损时应以某一刻线为零点, 读数时要注意减去指定刻线前的数字。 3)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不要斜视。 4) 会“读”。精确的测量需要估读,在读数时,除准确读 出分度值的数字外,还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 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除了正确无误地记下所读 出的数字外,还要注明单位,只写了数字未标明单位的记录 时没有意义的。 记录数据的最后一位为估读值,倒数第二位所显示的单位就 是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
二、典型例题
3.一位粗心的学生在测量记录时忘记写上单位,下列记录结 果中,哪一个数据的单位应该是米( ) A.一位学生的身高我16.3 B.一支新铅笔的长度为0.175 C.一本字典的厚度为3.5 D.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为1.9 4.一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相等的路程所用的时间 ( ) A.一定都不相等 B.不一定都相等等 C.一定都相等 D.三种情况都不正确
一、基础知识回顾
一. 测量误差 1. 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2. 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工具本身不精密及测量人造成的。 3. 减小误差的方法:校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选用 精度高的测量工具、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4. 辨析:误差与错误
误差 产生的原因 仪器精密度不够或者 实验方法不完善;观 察者估读时的偏差及 环境对仪器的影响。 不可避免 有误差的实验数据比 较接近真实值 错误 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 的使用规则,或者记 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的 原因造成的。 可避免 错误的数据往往偏离 了真实值
一、基础知识回顾
一. 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判断方法 1. 确定参照物 2. 观察比较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有无变化 3. 做出判断结论,如果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则物体就是运 动的;如果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物体就是静止的。 二. 参照物的辨别方法 1. 确定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 如果研究对象是运动的,那么观察比较研究对象相对于哪个 物体的位置改变了,那么哪个物体就是参照物;如果研究 对象是静止的,那么观察比较研究对象相对于哪个物体的 位置没有改变,哪个物体就是参照物。
一、基础知识回顾
十一.判断多个物体相对运动的方法 1. 找准题中的参照物:若题中没有给出参照物而要判定物体 的运动情况,则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作参照物;若给 出参照物,则按照参照物进行判定。 2. 找准突破口:在选取看上去是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时,既 要考虑到被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快慢关系,又要考虑到 运动方向的关系,才能作出正确的判定,同时还要注意到同一 物体可能有多种运动情况。
一、基础知识回顾
一. 学会估测 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的长度范围:普通住宅楼房间的 高度约为3m,房门的高度约为2m,中学生使用的课桌高度 约为80cm,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为18cm,一枚硬币的厚度 约为2mm等。 二. 时间的测量 1. 测量工具:摆钟、机械表、电子表、停表等。 2. 单位及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1s=1000ms, 1毫秒=1000微秒
前一句为船(或自己)后一 句为地面
地面
一、基础知识回顾
一. 长度测量 1. 使用刻度尺前做到“三看”: 1) 看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如已磨损应从其他刻 度量起。 2) 看刻度尺的量程。原则上测长度要求一次测量,如果 测量范围小于实际长度,势必要移动刻度尺测量若干次, 这样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3) 看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度值反映了刻度尺不同的准确 程度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 量程和分度值应从实际测量的角度出发兼顾选择。
二、典型例题
5.速度是52km/h的运动物体可能是( ) A.行人; B.卡车; C.飞机; D.人造地球卫星 6. 在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厢里,一乘客的正上方车顶有水 滴下,水将滴在( ) A. 乘客头顶 B. 乘客前方 C. 乘客后方 D. 无法判断水滴在何处 7.下列各物体的长度,最接近ldm的是( A成人的一个拳头宽度 C一根新铅笔的长度 )
B普通足球的直径 D.物理课本的宽度
再见!
一、基础知识回顾
3、诗歌、歌词中的参照物问题 诗歌、歌词 旭日东升 夕阳西下 参照物
地球或地平面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 前一句为江岸,后一句为竹排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 我俱东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前一句为孤帆,后一句为江 岸或青山
是否可避免 如何判断
一、基础知识回顾
一. 速度和平均速度 1.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 表示物体运动越快。 2. 公式:由v=s/t变形有s=vt,t=s/v,运用公式时要注意s、v、 t三个物理量必须对应于同一路程,单位要统一。速度的单 位是m/s,常用的单位还有km/h。 1m/s=3.6km/h 3.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区别 1)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任何时刻、任何位置的运动 速度一样,与路程s和时间t无关。 2) 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只 能通过定义式v=s总/t总来计算,即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一、基础知识回顾
十二.有关“用刻度尺测长度”的实验问题 1. 正确使用刻度尺的第一步是“观察”,具体地说就是观察 三个项目: 1)量程:是指刻度尺一次能测出的最大长度,被测物体长度 必须在刻度尺的量程之内; 2)分度值:是指刻度尺上最小的两相邻刻度线间的距离,它 标志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3)零刻度:看零刻度线是否清晰,如果零刻度线不清晰,则 测量时可以以某一整刻度为起点进行测量。 2. 一个测量值都包括准确值和估计值两部分,在测量工具一 定的情况下,只要是正确使用和正确读数,准确值都是相同 的,但在每次测量中估计值可能不同,这就是所谓的人为误 差。在一般实验中,减小这种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多次测量求 平均值,由于在测量过程中只有最后一位数字是估计的,所 以在求平均值时计算到比测量值多一位数字后再四舍五入, 即平均值应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有效数字位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