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锭纺织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万纱锭纺织项目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日
第一章总论 0
一、项目概况 0
二、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 0
三、项目区位基本情况 0
四、项目承办单位概况 (2)
五、项目建设背景 (2)
第二章市场预测 (2)
一、项目所属行业或区域经济发展的地位 (2)
二、省内市场 (3)
三、国内市场 (3)
1、主要经济指标 (4)
四、2011年纺织行业发展趋势 (5)
五、产品目标市场分析 (6)
六、销售预测及销售方式 (8)
第三章项目建设有利条件及建设必要性 (8)
一、项目建设有利条件 (8)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 (9)
第四章项目建设方案 (9)
一、建设规模 (9)
二、建设内容 (10)
三、建设地点选择 (13)
四、产品方案 (13)
第五章技术设备工程方案 (13)
一、生产方法(工艺路线) (13)
二、项目构成范围 (14)
三、产品及采用标准 (14)
四、主要工艺技术参数 (14)
五、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9)
六、主要工艺设备 (20)
七、单位产品消耗定额 (21)
第六章主要原材料燃料供应和运输 (21)
一、原材料、燃料来源、需要量 (21)
二、运输方式 (22)
第七章总平面布置、土建建筑与公共工程 (22)
一、总平面布置和土建 (22)
二、用地及建筑面积指标 (23)
第八章节能、节水 (24)
一、节能措施综述 (24)
二、单项节能工程 (24)
三、能耗指标和节能评价 (25)
四、建筑节能 (26)
第九章环境保护 (27)
一、产污环节及治理整治措施 (27)
二、环境绿化 (29)
三、环境评价 (29)
第十章安全生产与消防 (32)
一、设计依据 (32)
二、工程概述 (33)
三、工业卫生与消防 (34)
第十一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34)
一、组织管理机构 (34)
二、人员配置 (34)
三、项目招标管理 (34)
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34)
一、投资估算 (34)
四、资金来源 (35)
第十三章财务评价 (35)
一、产品销售收入和增值税、 (35)
二、总成本费用估算 (36)
三、利润总额及分配 (36)
四、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36)
五、不确定性分析 (36)
六、财务评价结论 (37)
第十四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7)
1、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44)
2、带动工业经济发展, (37)
3、从现金流量分析得出, (37)
第十五章项目结论 (37)
1、本项目经财务分析得知, (37)
2、该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
37
3、该项目建设符合中国国情和国家有关行业政策……………………………………。
38
4、本项目厂址选择合理 (38)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20万纱锭纺织项目
2、建设单位:
3、项目负责人:
4、建设地址:
5、建设性质:新建
6、建设规模及内容:建设占地200亩,棉纺纱锭18.5万锭、线锭9880锭、转杯纺5280头。
7、主要经济指标:
⑴投资利润率:13.66%
⑵产值利润率:4.5%
⑶固定资产投资回收期:36815/(5357+3567)=4.13年(静态不含建设期);动态为5.6年(含建设期).
⑷盈亏平衡点分析:经计算盈亏平衡点为60.24%,当实际生产量达到生产能力的60.24%时,可保持不亏不盈。
盈亏平衡点=固定成本/(销售收入-增值税-销售税金及附加-变动成本)*100%
(折现率为10%);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9.7%
⑸财务净现值为11517万元(税后)
8、建设年限:二年
二、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
1、编制依据根据国务院国发〔2009〕24号《关于支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务院《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计划》、政府《纺织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县城市总体规划》(草案)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纺织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2、研究范围本报告的研究范围是主要是:
(1)根据国务院《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计划》中提到的:“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区域布局,严防低水平产能的转移和扩张。
”的精神,如何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准备。
(2)作为我省五个纺织集聚区,如何提高我县在全省五个纺织产业集聚区的比重。
(3)以淘汰落后工艺和产能促进纺织产业技术进步为契机,破解纺织产业发展中严重的用工不足的问题。
(4)以科学的规划,节约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提高工业厂房的建筑容积率,建设封闭式的工业厂房,有利于节约热能。
三、项目区位基本情况
1、区域位置我县地处西部,为闽赣两省的边陲要冲,相邻于广东省的梅州市,为客家四个大市的中心地带。
相距三明200公里、龙岩150公里、梅州市300公里、赣州190公里。
东径115°58′-116°43′,北纬25°11′-26°
51′。
319国道贯穿全县,龙赣铁路、龙长高速公路等路网纵横交错。
本项目选址于319国道旁,距高速铁路站不到一公里的距离。
2、人文状况县是一个人口大县,全县人口52万。
历史悠久,人文鼎盛,是福建新石器文化发祥地之一,全县现有二百多处新石器遗址。
四千年前,就有古越族人在此休养生息,从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设汀州,到清代,一直成为州、郡、路、府的所在地,现还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如唐、宋、明、清的城墙、城门、文庙、古街等,1994年1月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为福建四大名城之一。
民风淳朴,客家人勤劳善良,崇尚道德,讲究礼仪,特别尊师敬老,热情好客。
不论城市或乡村,师长都在人们心目中得到敬重;不论何方来客都给人宾至如归的感觉。
客家追求知识、好善乐施、向往未来。
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和大本营,从西晋“永嘉之乱“起,中原汉人几度大规模南迁,在汀江两岸发育成为汉民族的一支优秀民系-客家,作为客家繁衍生息壮大发展的祖籍地,汀江被称为“客家母亲河“。
这里,每年秋天都举行世界客家公祭母亲河大典,吸引大批海内外客家人前来寻根谒祖。
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被誉为“红色小上海“,又是委、省苏维埃、省军区的所在地,成为“红军的故乡“,我党早期的领导人瞿秋白和党的一大代表何叔衡就牺牲在此,还是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之一。
3、经济状况 2009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近60亿元。
规模工业企业达108家,规模工业产值54.2亿元,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
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农副产品加工、稀土精深加工等“2+2”主导产业实现规模产值50.2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92.6%。
品牌带动成效明显,继上年“卡利奴”休闲服和实爽牌纸制品获得福建名牌产品称号后,“卡鑫隆”休闲裤、“闽兴”挂车、“盼盼”法式面包又获得福建名牌产品称号,截至年底,全县共有5个产品荣获福建名牌产品称号。
4、交通状况 319国道贯穿全县,龙赣铁路、龙长高速公路等路网纵横交错。
本项目选址于319国道旁,距高速铁路站不到一公里的距离。
至永安铁路列入我国抓紧建设的铁路。
5、市政基础设施县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2009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1.8亿元,开展建宁—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规划境内里程45公里,完成了线路规划实施方案编制及审批;改扩建国道319线城关—河田段28公里,全线开工省道205线三期工程建设39公里,开工建设县道660北新线交通战备项目40.8公里;投资3000万元完成58.3公里农村公路建设,投资500万元建设 20个城区二级客运站,投资3600万元完成危桥改造和撤渡建桥候车亭建设。
6、气象条件县地处海洋性气候过渡地带,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吹偏南风,冬季盛吹偏北风。
随着冬夏季风环流的转换,形成夏长冬短,春秋对峙,垂直气候明显,干湿两季分明,灾害性天气较多的气候特点。
年平均降雨量1711.2毫米。
县年雨量北多南少,四周多中间少,雨量等值线与山脉走向一致。
全县年雨量年际变幅一般250--650毫米,年变幅最大值高达1519毫米。
全年有四个降水季节。
春雨季:3--4月平均雨量433毫米,占年雨量25%。
梅雨季:5--6月为主要降水月份,季均雨量578毫米,占年雨量34%。
台风雷雨季:7--9月雨量顿减,季均雨量392毫米,占年雨量23%,全季
雨量主要来源于台风雨。
干季:10月至次年2月为干季,历时5个月,干燥少雨,多霜少雪,季均雨量314毫米,占年雨量18%。
全县年可照时数4423小时(润年4434小时),日照百分率41%。
日照时数7--8月最多,月均日照时数220--240小时,日照率59%左右。
2--3月日照时数最少,月均日照时数83--85小时,日照率25%左右。
水汽压:年均水汽压18.2百帕,其年变化趋势与气温相同。
相对湿度:相对湿度随着海洋暖湿气流增强和气温升高而增大。
每年6月达到最高值。
7--8月由于温度急剧上升远超过湿度的变化,相对湿度变小。
10月份多为大陆高压控制,相对湿度、水汽含量迅速减少,出现全年月平均最低值。
最大相对湿度出现于降水或有雾的日子,最大值100%,最小相对湿度出现于严冬,最小值5%(出现于1963年1月)。
各地海拔高度差较大,气压分布比较复杂。
县城气压平均值978.6百帕。
气压日变化呈二峰二谷型。
日最高气压通常出现于10时和23时前后,日最低气压通常出现于5时和16时前后。
冷空气、台风或降水会影响气压日变化规律。
风向受季风影响,随季节转换。
10月至次年4月受北方冷空气影响,盛吹西北风、北风。
5月至9月以南风为主
相对湿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相反,最大相对湿度出现于日较低气温期间,最小相对湿度出现在日较高气温期间。
文化、教育、卫生设施完善。
四、项目承办单位概况
五、项目建设背景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导致国际市场需求显著减少,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对纺织品进口需求大幅下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中欧、中美纺织品的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等措施将对出口企业产生较大影响,“后配额时代”结束后的纺织品贸易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
我县的纺织企业,以中小企业偏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企业创新机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训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一些企业装备老化,有些70年代的设备还在运行,在用工、节能、产品质量等方面严重制约了我县纺织产业的发展。
我县的纺织产业在全省五个集聚区的位置很靠后,从整体上制约了全省纺织产业的发展。
为了破解用工、节能、节约工业用地,我县的纺织产业要进行一次重大的调整,要加快淘汰落后工艺和产能。
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加强政策引导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加强管理,实现优胜劣汰。
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保持行业稳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进一步提高纺织产业的装备水平,使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纺织技术装备比重提高到50%左右,新产品产值率不断提高,全行业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10%。
第二章市场预测
一、项目所属行业或区域经济发展的地位、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从上游纤维原料加工到
服装、家用、产业用终端产品制造不断完善的产业体系。
生产持续较快增长,产品出口大幅增加,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对就业和惠农的贡献突出。
2007年,纺织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126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9%,占全国GDP的3.3%。
纺织工业约30%的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占有率连续十余年位居全球首位;2007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1756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2.3倍,年均增长18.7%,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4.4%,占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30%。
产品应用范围已扩大到航空、航天、水利、农业、交通、医疗等众多领域。
全行业吸纳就业人数超过2000万人,其中80%为农民工;消化农业提供的棉、毛、麻、丝天然纤维近1000万吨,惠及1亿农民。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纺织服装生产大国。
但是,纺织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日渐凸显。
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高技术、功能性纤维和复合材料开发滞后,高性能纺织机械装备主要依靠进口;产业布局不尽合理,纺织工业能力的80%集中在沿海地区,出口市场近50%集中在欧盟、美国和日本,尚未形成多元化格局;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纺织工业能耗、水耗、废水排放量分别占全国工业总能耗、总水耗、总废水排放量的4.3%、8.5%和10%;产能规模盲目扩张,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纺织工业造成严重影响,市场供求失衡,企业经营困难、亏损增加,吸纳就业人数下降,我国纺织工业陷入多年未见的困境。
应该看到,我国纺织工业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比较优势,国内市场需求还有很大潜力,纺织工业发展仍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国内外市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布局,加快自主品牌建设,促进纺织工业持续健康运行,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贡献。
二、省内市场
2010年,纺织服装(包括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和服装及衣着附件,下同)出口53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9%。
纺织服出口主要特点有:
1、一般贸易方式出口为主导。
1季度,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纺织服装19.2亿美元,增长 25.9%,占同期纺织服装出口总值的85.1%;加工贸易出口2亿美元,增长2.3%,占9%;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出口0.8亿美元,增长 43.4%,占3.6%。
2、私营企业为出口主力军。
1季度,私营企业出口纺织服装13.3亿美元,增长32.8%,占同期纺织服装出口总值的58.9%;外商投资企业出口6.5亿美元,增长20.1%,占28.6%;国有企业出口2.6亿美元,增长13.5%,占11.5%。
3、欧盟、东盟和美国为主要出口市场。
1季度,对欧盟出口纺织服装6.7亿美元,增长 49.8%;对东盟出口2.5亿美元,增长57.5%;对美国出口2亿美元,增长45.1%。
对上述3地出口合计占同期纺织服装出口总值的 49.5%。
4、服装出口较快增长。
1季度,服装出口17亿美元,增长36.1%;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5.5亿美元,增长4%。
国际市场的复苏、东盟贸易区的建立以及国家对纺织业各项支持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等,对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预计今年纺织服装出口将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三、国内市场
1、主要经济指标
2010年三季度,纺织行业产品销售收入为7351.7亿元,同比增长23.5%,同比增速较上季度回落1.7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1.8%,环比增速较上季度回落4.3个百分点。
利润总额: 2010年三季度,纺织行业利润总额为346.4亿元,同比增长42.3%,同比增速较上季度回落17.8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8.5%,环比增速较上季度回落14.7个百分点。
同比环比增速均有较大幅度回落。
税金: 2010年三季度,纺织行业税金总额为196.0亿元,同比增长27.4%,同比增速较上季度回落1.7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2.7%,增速较上季度回落4.8个百分点。
经初步季节调整,2010年三季度,服装制造业税金总额为81.2亿元,同比增长28.1%,增速较上季度加快0.7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1.9%,扭转了上季度环比下降的局面。
经初步季节调整,2010年三季度,化纤行业税金总额为25.8亿元,同比增长35.4%,同比增速较上季度加快25.3个百分点;环比增长47.7%,环比增速较上季度大幅加快40.6个百分点。
1、产销持续增长,增速呈现“V”字回升趋势。
2009年1-11月,52963户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4268.04亿元,同比增长9.71%,增速虽然较上年同期下降4.62个百分点,但是较1-2月(全年产值增速谷底2.63%)明显回升7.08个百分点;1-11月,销售产值为33470.67亿元,同比增长9.82%,增速较1-2月(全年销值增速谷底3.13%)回升6.69个百分点。
产销衔接良好,2009年1-11月,产销比为97.67%。
主要产品的产量增速持续回升,1-11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完成纱产量2169.03万吨,同比增长11.79%,增速较上年同期高出2.75个百分点;化纤产量2500.77万吨,同比增长14.89%,较上年同期高12.87个百分点,增速回升趋势尤为显著;布和服装的产量分别为513.38亿米、211.53亿件,同比增速分别为4.42%、2.10%。
2、实际完成投资额持续正增,新开工项目数增长显著
2010年度,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约为900亿元,同比增长29.5%,同比增速加快14.7个百分点。
3、出口回升缓慢,但规上企业出口恢复明显,国际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
2009年1-11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1541.20亿美元,累计同比下降了11.02%,较1-10月略收窄了0.19个百分点,总体回升缓慢。
但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出口恢复较快,1-11月,规上企业出口交货值累计同比下降了4.28%,降幅持续收窄趋势明显,较1-2月(-8.45%)已收窄了4.18个百分点。
同时,在世界主要纺织品市场上我国产品的份额持续上升,表明我国纺织品依然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1-11月,在美国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中,我国产品的占比为40.22%,较上年同期上升了5.10个百分点,增幅明显高出越南、印度等竞争对手国;同期,在日本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中,我国产品的占比为78.45%,较上年同期亦上升了1.77个百分点。
4、内销对行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国内销售市场是2009年纺织行业企稳向好的最重要支撑。
2009年内销持续回升。
1-11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内销产值为26740.33亿元,同比增长14.05%,并且自初以后呈显著的逐月上升趋势,较1-2月已回升7.42个百分点。
1-11月,
内销产值占销售总产值的79.89%,占比较上年上升了3.15个百分点。
衣着类消费价格指数降幅逐渐收窄,市场消费信心逐渐增强,11月我国衣着类消费价格指数为98.8,同比下降1.2%,降幅较09年1月收窄1.5个百分点。
11月衣着类出厂价格指数同比增长1.1%,率先转正,扭转了09年3-10月的负增局面。
5、运行质效持续增强
行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缓解了环境压力,在印染类企业中体现得更加明显;化纤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不断推动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化纤差别化率不断提高;广大企业通过不断挖掘内部潜力,使生产成本得到较好控制;企业管理水平持续增强,通过不断加强供应链管理,优化生产计划与库存的配置,提高资金运转效率,加快市场反应速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2009年1-11月,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按照工业总产值计算)为34.48万元/人,同比提高了10.22%;行业产成品周转率为14.68次/年,较上年同期加快了8.26%;行业的利润率为4.04%,较上年同期上升了0.48个百分点。
同时,2009年1-11月纺织行业新产品产值累计同比增长了13.71%,较09年1-2月(-2.82%)明显回升了16.53个百分点;1-11月新产品产值率为6.49%,较上年同期亦上升了0.23个百分点,反映出行业工艺改进与产品升级的加快。
6、行业盈利显著回升
2009年1-11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利润1331.49亿元,同比增长25.39%,增速较09年1-2月显著回升了36.40个百分点。
其中,纺织业累计同比增长17.75%,较1-2月回升了28.04个百分点;服装行业则延续着09年1-2月份以来的持续增长趋势,增速已升至21.31%;化纤行业利润增速反弹尤为显著,1-11月同比增长187.40%,较1-2月大幅增加了297.94个百分点。
7、就业形势趋于缓和
2009年1-11月,纺织规上企业全部用工总数为1084.24万人,累计同比下降0.46%,较09年1-2月收窄了0.55个百分点。
其中,棉纺、印染、毛纺、麻纺、丝绸五个子行业1-11月的用工同比降幅较1-2月仍有所扩大;制品、针织、纺机三个行业就业降幅较年初收窄;服装、化纤两个行业的就业人口同比分别增长1.35%、0.39%,服装业的用工增幅最为明显,且服装业1-11月解决就业人口432.60万人,占全行业的39.90%,位居首位。
从全年情况来看,预计2009年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纱产量为2400万吨,同比增长12.0%,布产量为570亿米,同比增长5.5%,化纤产量为2750万吨,同比增长15.3%,服装产量为233亿件,同比增长3.0%;规上纺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8300亿元,同比增长11.0%,主营业务收入为37200亿元,同比增长12.0%,实现利润为1505亿元,同比增长26.0%。
纺织全行业2009年的出口总额为1710亿美元,同比下降9.8%。
四、2011年纺织行业发展趋势
2011年,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将较2010年明显改善,行业整体上具备继续稳步回升的条件,但同时也仍然面临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
1、国际市场将缓慢恢复,行业出口增长仍然乏力
随着各国救市政策效果逐渐显现,世界经济在2009年末已经显现复苏迹象。
2010年,随着发达国家金融体系风险进一步下降,市场信心逐步改善,世界经济将有所好转,国际市场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全球GDP将由2009年的负增长1%恢复到增长3%,全球贸易额增速也
将由-12%回升到2%。
但是,目前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均处于历史高位,失业状况仍需较长时间才能得到彻底改善,制约了个人消费的增长,因此国际市场需求的恢复速度整体上将是缓慢的,我国纺织行业的出口增长也仍显乏力。
由于2009年基数较低,2010年,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状况逐步改善,我国纺织行业出口将结束金融危机以来的持续下滑态势,逐步恢复增长,但增速较危机前将明显下降,对行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也仍然不足。
2、内需将保持稳定增长,对行业的支撑作用依然突出
近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内需市场日渐活跃,对纺织行业的支撑作用尤为突出。
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将继续回升向好,随着国内就业状况得到稳定,市场信心继续提高,内需市场仍将实现稳定增长。
与此同时,国家围绕扩内需将采取一系列促消费、惠民生措施,一方面通过下乡补贴、消费信贷等方式直接鼓励消费,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在三农、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都将进一步增加内需市场的活力。
在市场向好、政策助推的条件下,2010年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内需市场将延续2009年以来的稳定增长态势,且增速有望进一步提高,将继续对纺织行业的回升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3、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加大行业运行风险
在国际市场缓慢复苏、国内市场稳步增长的情况下,2010年纺织行业仍然面临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如棉花等纺织原料价格快速上涨,行业的成本压力不断提高;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日益凸现,增加行业出口的不确定性等,都可能加大行业运行的风险。
4、行业调整升级步伐继续加快,内生动力贡献将更加突出
2010年是《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落实的第二年,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纺织行业的重要发展任务。
行业围绕科技进步、技术改造、品牌建设、公共服务、产业转移等方面的各项措施将进一步全面推进,行业整体运行质量将进一步提高,综合竞争实力将继续增强,来自纺织行业内部的发展动力更加充足。
综合国内外市场走势及相关影响因素判断,尽管2010年纺织行业仍然面临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出口增长也仍然难以恢复到较高水平,但内需市场仍将对行业发挥显著拉动作用,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将继续取得成效,在国际市场环境基本保持稳定的条件下,纺织行业将继续实现稳步回升。
预计2010年全行业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同比增长约4%,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约11%,利润总额同比增长约10%。
五、产品目标市场分析
1、目前,在我国超过2400万吨的纱线产量中,占据高端市场的数量少之又少,我国对高档精梳纱的需求主要以进口为主了,说明高档精梳纱在我国产能较少,市场需求较大。
近年国家对纺织行业一些国债技改项目的实施,使我国棉纺织行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基础得到快速提升,纺纱水平不断提高。
多元混纺、色纺、短纤维与长丝并捻纺纱、赛络纺纱、集聚纺等的工艺技术逐渐成熟。
传统的纺纱工艺,尤其是环锭纺工艺已经相当成熟。
但是,相比纱线产量的快速增长,新型纱线、高附加值纱线的发展依然进步有限。
目前,国内的纱线产品质量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