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工程类专业工程力学教学改革模式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建筑工程类专业工程力学教学改革模式的思考
陈廷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01)
[摘要]工程力学是一门培养社会建设者的基础性课程,其理论与实践在各行各业都有广泛渗透。

尤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工程力学的教学价值会更加彰显。

然而,在教学实际中,该课程的教改步伐并没有跟上社会进步的
需要,总体上存在对口性差、理论过重、方法保守、评价不严谨的问题。

因此,以这几点现实问题为分析入口,
着重谈一谈对建筑工程专业中的工程力学的教改思考,并列举了几种具体的方法。

[关键词]工程力学;教改方法;建设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17-0224-02
国家建设人才是经济提速的保障,是社会进步的依仗。

所以,国家越是昌盛,具备高水准要求的人才就越是供不应求。

如今,在人才培养的意识上,各大院校都有所调整,并且在实际教学中有所行动[1]。

然而,意识的发展是无形的,行动却要落实在点滴的操作上,有时难免显得滞后。

工程力学的教改虽然一直在口号上有响应,但是措施上并没有展现出高效。

校方都已意识到对人才应用性的培养必要,但是在理念上、经验上都缺乏积累,所以问题重重[2]。

笔者认为,工程力学的教学必须加快模式改进的步伐,将现实中的教学障碍一一打破,这样才能让该课程顺应时代的需求,成为人才培育的永动机。

一、工程力学教改的必要性
在和一些科目的对比中,工程力学的难度一直都是首屈一指的。

这门课程的理性思维强,逻辑严密,涉及的领域又较为宽泛,不够具象化,让学生在学习中叫苦不迭。

尽管多年的教学发展让该门课程一直在进化和调整,且对各类不同就业走向学生的学习要求不同,但是总体难度依然不低。

同时,该课的教学还存在下文提到的几个问题,它们是笔者认为该课程亟待改革的必要原因。

(一)缺乏专业对口性培养
建筑工程类的学生在未来就业时,其工种都是非常具体的、专业的,容不得对专业操作的马虎。

然而,在教学工程力学方面,其内容覆盖却尤为广泛,缺乏专业指向性,没有做到对口的教研和培养。

这样一来,大而化之的学习让学生成了泛泛之辈,难以有更大潜力的显现;其对专业度的要求不够,也没能激发学习者的自主性。

对口专门教材在工程力学的课程实践中没有很好地落实。

工程力学是许多操作类人才培养专业的必备课程[3]。

但是每一个专业对人才未来的就业方向设定都是不一样的,其教学工程力学的目标会有所差异,对重难点的选取也不尽相同。

遗憾的是,很多院校并没有做好相关的教研准备工作,即依据各专业的特点设计专业对口的课程教材方案。

(二)理论讲学缺乏实践辅助
院校各门类课程基本都在课堂上完成,对于一些人文类学科而言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工科类专业,尤其是建筑工程类专业而言,其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然而,工程力学就是被桎梏在课堂上、理论中的课程,这是一个普遍而影响巨大的问题。

一方面,过重的理论占据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让他们无暇也无机会接触实践操作,最后落得个只懂理论而无操作能力的“空”学历;另一方面,从事教学的教师自身就是“空”学历的代表,能讲学,但是无实操能力,没有或者缺少在一线工程的成长积累经历。

于是,本就理论过重的课程和实际中的工程成了两条各自运行的轨道,待到学生结业,需要到一线寻求工作的时候,才发现其匹配度相差很大。

(三)方法保守使效率过低
以往的课程教学是教师的单纯讲授,涉及重难点或是知识逻辑关系时用板书辅助[4]。

随着“互联网+”模式在各大院校的兴起和被重视,工程力学的教授过程也开始改进。

教师会利用多媒体展开教学,在成效上要高于从前。

然而,从目前来看,该课程对“互联网+”的运用还处于低级阶段,教师更多的是利用新媒体手段替代从前的板书,把平面化的逻辑进行相对直观、立体的展示,但是,仅仅这样还不够,方法还是相对保守,没有让信息技术的手段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四)学习评价不具严谨度
除了在教学上存在一些与实际就业方向不符的问题,工程力学在教后的考试与评价上也缺乏严谨性[5]。

该课程显然是和实践贴合紧密的课程,但在考试和评价方面却没有对实操进行要求。

也就是说,一个要求实践能力的科目,其考试却仅仅关注在理论上,这使师生都无法准确判断学生的真实水准,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埋下了隐患。

二、工程力学教改的方法
所有人才的培育都是为了社会建设的稳步开展,让人才成为社会的一砖一瓦,发挥实用价值。

因此,我们在思考该课程有效的教改方法时,也要牢牢抓住“实用性”这个目的[6]。

作者简介:陈廷(1977—),女,江苏沛县人,毕业于青岛理工大学,硕士,就职于乌鲁木齐职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工程力学、建筑材料、物理教学、职业教育等。

224--
. All Rights Reserved.
(一)体系重构
我们口头强调工程人才的培养过程需要专业对口、“理论+实际”是无法真正在本源上改变目前的教学状态的。

因此,必须从课程的架构入手,让所有从教者有纲领可循。

这就需要各院校以校为主导,带领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依据社会形势需求来完善和优化工程类课程的旧有体系,将教学大纲变成对口各专业需求的,有分类的指导性纲领。

此外,内容配置上,一些经典的工程案例与实操指导也要编进大纲,让该课程呈现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局面。

如,在课时安排方面,每授完一单元的理论内容,就加入一节实操指导课,由校方辅助提供实操的设备与渠道;在知识点方面,材料力学可引申讲解能量法,而理论力学则可引申研究虚位移原理。

(二)内容对口
建筑工程类专业本身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还会分化出许多的具体专业和就业方向,因此在培养目标上就不能过于单一,要依目标分化出不同的对口内容来教学。

以下是笔者进行的简要分类和分析。

1.力学专业度要求不高的专业。

在建筑工程类专业下,有些专业在未来就业中对力学的应用不是很多,那么就可以专学工程力学,不做过多分化,如电气类、自动化类、材料类、环境工程类等。

2.力学专业度要求较高的专业。

一些在工作中对力学要求较高的专业,要将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分成两门课来重点学习,如机械类、土木类、交通运输类等。

(三)实验辅助
尽管工程力学是一门理性思维主导的课程,却不可因理论而废止了实践应用性。

在该课的内容中,涉及力学实验的地方很多,那么在教学上就要有意识地加入实验环节以辅助教学,辅助学生对知识的消化。

无论是以参与力学实验、操作比赛的形式,还是以做课题研究的形式,多彩的实践练习都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发其学习热情,让他们在动态下架构起属于自身特点的知识逻辑,为未来成为实用型人才打好地基。

1.基础设施保障。

在学校和教师都开始意识到实验的辅助功能时,也要在行动落实上加大力度。

一方面,学校可以在实验场所、实验设备的配备上加大投入,让这些开展相关实验的基本条件得到充足的供应。

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在实验场地上拓宽渠道,如增加校企合作,定期组织师生进入真实的一线岗位进行观摩和实操,增加实践经验积累,树立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与务实精神。

2.实验安排保障。

多种形式的实验操作是工程力学的课程配备要求,教师要在基础设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加以安排。

实验形式上包括且不限于小组比赛、课题研究、学科建模等。

教师可以先将理论讲学作为知识学习的第一序位,然后在合适的点拨时机辅以实验安排,也可以先利用力学实验激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再进行理论的深化和渗透,让学生对实验的过程与结果拥有更科学的理论指导。

(四)混合教学
所谓混合式教学,即是对信息化模式的运用。

以往教师理解的教学信息化,就是把多媒体带进课堂,让教师多了一个立体展示教学思路与内容的帮手,也让学生在学习时有更直观的立体感受。

但是混合式教学要在这个基础上将课堂范围加以延展,不仅包含教师的课堂面授,还包括各种形式的线上学习,其渠道如微课、在线教育系统、微信小程序等。

混合的模式可以让师生都不受时空的桎梏,让尤其是像工程力学这样实践需求高而实操机会少的课程有了新的突破点。

所以,院校和教师可在混合教学上加大重视力度,如开发校园在线实验基地,将师生经典实验的操作视频作为教学案例,在线上被广泛分享和观摩;同时,也可以拓展和开放更多的信息平台,让工程力学的学习不再拘泥于课本,拘泥于理论以及相对较少的实操机会。

此外,由于线上资源庞杂,学生不易区分其有效性,为了提高时间效率,师生可以建立多种线上沟通机制,并及时指导与解惑,比如建立微信群、在线实验小组等。

(五)严谨评价
前面提到工程力学的学后评价并不严谨,因为无论是教师这个执教者,还是学生这个学习主体,都缺少实操的经验,因而根本无从在实操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考试与评价,于是就出现了理论过关即视为考核过关的现象。

那么,要想在该课程的评价一关把好质量,就需要从教和学两方面着手。

1.教师多进修培训。

教师从教多年,本就缺少实操工作经历,又因处在校园环境,鲜少接触一线工作流程,所以要让他们具备考核学生的能力,就先要获得自身能力的进修。

教师的实操培训主要依靠校方的有意识组织。

2.学生考核制度化。

该课程的评价标准以往都将重心落在理论考试上,所以在实操制度上没有明确的标准。

那么,教师合力研究建立一套相对科学、细化的考核制度,将使日后的课程评价有章可循,更为严谨。

我们之所以如此重视对工程力学的教改,是看中了它对未来建设性人才的实用性培养价值。

然而,没有合理的章法、思路去一一击破现实存在的缺乏专业对口性培养、理论讲学缺实践辅助、方法保守使效率过低、学习评价不具严谨度等问题是不行的。

况且以上问题并不能代表所有的教改困难。

笔者文中提出的这五种方法,虽然不够细化,但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只要广大从教者肯于借鉴和行动,就能在教学中看到一定成效。

笔者相信,随着人们对教改与社会趋势越发深入的认识,还会有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纷纷涌现。

参考文献:
[1]底千贺.工程力学的发展与展望[J].神州,2019(4):214.
[2]李艳鹏.信息化在《建筑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基于“云课堂智慧职教”平台[J].中外交流,2019,26(34):30-31.
[3]王涛.提高工程力学教学质量的研究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9,291(3):193-195.
[4]粟梅,熊灿娟,张太乐,等.工程认证背景下《工程力学》教学方法改革[J].山东化工,2020,49(3):111-112.
[5]程丽娟.工程力学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21):156.
[6]段诗雨.“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力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6):134-135.
因编辑薛直艳
225--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