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
1.不属八脉交会组穴的是( )
A.内关、公孙 B.合谷、太冲 C.列缺、照海 D.后溪、申脉
E.外关、足临泣
2.通里是心经的( )
A.原穴 B.输穴 C.郄穴 D.络穴 E.合穴
3.被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 )
A.阴维脉 B.阴蹻脉 C.任脉 D.冲脉 E.带脉
4.大肠的下合穴是: ()
A.足三里 B.上巨虚 C.下巨虚 D.委中 E.委阳
5.以下何穴宜用斜刺法( )
A.合谷 B.环跳 C.神门 D.肺俞 E.天枢
6.听宫位于( )
A.面部,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呈凹陷处
B.面部,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闭口呈凹陷处
C.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呈凹陷处
D.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闭口呈凹陷处
E.面部,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呈凹陷处7.肘横纹至腕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
A.14寸 B.15寸 C.12寸 D.9寸 E.13寸
8.治疗胎位不正的常用穴是: ()
A.太冲 B.内庭 C.大都 D.至阴 E.至阳
9 . 足阳明胃经的起始穴位是( )
A.大包 B.睛明 C.承泣 D.四白 E.厉兑
10.直接入耳中的经脉有( )
A.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B.任脉、督脉
C.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
D.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
E.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
手少阳三焦经(耳门)、手太阳小肠经(听宫)、足少阳胆经(听会)11.胆经上有募穴之称的为( )
A.头窍阴 B.日月 C.章门 D.肩井 E.风市
12.小肠的募穴是( )
A.中极 B.关元 C.气海 D.神阙 E.中脘
13.伏兔穴位于( )
A.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7寸
B.髂前上棘与髌底内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7寸
C.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
D.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8寸
E.髂嵴高点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4寸
14.位于小指末节桡侧,指甲角旁0.1寸处的穴位是( )
A.少海 B.小海 C.少泽 D.少冲 E.中冲
15.下列腧穴,不属络穴的是( )
A.丰隆 B.光明 C.飞扬 D.大钟 E.商丘
16.任脉起于( )
A.会阴 B.小腹内 C.神阙 D.承泣穴 E.目眶下
17.足太阴脾经的终止穴是( )
A.周荣 B.大包 C.隐白 D.俞府 E.天池
18.“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是哪条经脉的循行( )
A.足阳明胃经 B.足厥阴肝经 C.足太阳膀胱经 D.督脉
E.足少阳胆经
19.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的穴位是( )
A.前顶 B.囟会 C.上星 D.神庭 E.素髎
20.下列哪个穴位针刺时须闭口( )
A.耳门 B.听宫 C.听会 D.下关 E.翳风
21.通里穴可治疗除了( )
A.暴喑 B.舌强不语 C.心悸怔忡 D.腕臂痛 E.咳嗽、咯血22. 在胸部,任脉旁开4寸的经脉是( )
A.足太阴脾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厥阴肝经
E.足太阳膀胱经
23.肩井属( )
A.足太阴脾经 B.手少阳三焦经 C.手太阳小肠经
D.足少阳胆经 E.手阳明大肠经
24.腘横纹至外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
A.14寸 B.16寸 C.18寸 D.19寸 E.13寸
25.不是背俞穴的是( )
A.肺俞 B.腰俞 C.膈俞 D.厥阴俞 E.督俞
26.“一夫法”是指( )
A.手指同身寸 B.中指同身寸 C.拇指同身寸 D.横指同身寸
E.无名指同身寸
27.心的募穴是( )
A.巨阙 B.鸠尾 C.中庭 D.膻中 E.华盖
28. 足厥阴肝经的郄穴是( )
A.行间 B.太冲 C.中封 D.中都 E.蠡沟
29.足太阴脾经的起始穴是( )
A.隐白 B.公孙 C.大敦 D.至阴 E.至阳
30.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
A.14寸 B.15寸 C.18寸 D.19寸 E.13寸
31. 位于脐上4寸的穴位是( )
A.下脘 B.水分 C.建里 D.中脘 E.上脘
32.根据骨度分寸法,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为( )
A.4寸 B.5寸 C.6寸 D.7寸 E.8寸
33.手太阳小肠经“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两骨”是指( ) A.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
B.尺骨和桡骨
C.尺骨鹰嘴和肱骨外上髁
D.尺骨茎突和豌豆骨
E.肱骨内上髁和肱骨外上髁
34.屈肘,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中点处的穴位是( )
A.少海 B.小海 C.曲池 D.尺泽 E.天井
35.《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
A.杨继洲 B.皇甫谧 C.徐凤 D.葛洪 E.以上都不是
36.下列腧穴中,哪一对不是原络配穴( )
A.太渊-偏历 B.太溪-飞扬 C.京骨-大钟 D.大陵-通里
E.冲阳-公孙
37.手厥阴经的络穴是( )
A.列缺 B.通里 C.内关 D.支正 E.偏历
38.上牙痛循经应取( )
A.内庭 B.合谷 C.太冲 D.后溪 E.前谷
39.大肠和小肠的下合穴均在( )
A.足太阳膀胱经 B.足太阴脾经 C.足少阳胆经 D.足厥阴肝经
E.足阳明胃经
40.气会是( )
A.巨阙 B.鸠尾 C.中庭 D.膻中 E.华盖
41.位于脐下1.5寸的穴位是( )
A.中极 B.关元 C.气海 D.神阙 E.中脘
42.大椎穴旁开0.5寸的奇穴是( )
A.三角灸 B.子宫 C.定喘 D.痞根 E.结核穴
43.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的是( )
A.天井 B.曲泽 C.尺泽 D.曲池 E.列缺
44.《针灸大成》的作者是()
A.杨继洲 B.皇甫谧 C.徐凤 D.葛洪 E.以上都不是
45.十四经现共有穴名数为( )
A.365个 B.361个 C.359个 D.354个 E.以上都不是二、填空题
1.中脘为任脉经穴,为胃之募穴,八会穴。
2.针刺风池穴,为安全考虑可向鼻尖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3.孕妇禁针的腧穴有合谷,三阴交,昆仑,肩井等。
4.腧穴一般可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三类。
5.十二经脉交接的规律为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_交接。
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6.风市在腘横纹上 7 寸。
7.《四总穴歌》载:“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
8.孔最在腕横纹上 7 寸,是肺经的郄穴。
9.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穴位是肝俞。
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穴位是胆腧。
10.间使位于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11.经络在临床的应用主要分为下列三方面说明病理变化,指导辨证归经,指导针灸治疗。
12.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13.足太阳膀胱经共有 67 穴,起于睛明穴,止于至阴穴。
14.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和,脏腑_组成。
15.手少阴心经的原穴是神门、络穴是通里、郄穴是阴郄。
16.腧穴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简便取穴法。
17.四关穴包括双侧合谷,太冲。
18. 六腑的“下合穴”是指(胃)足三里、(胆)阳陵泉、(膀胱)委中、(大肠)上巨虚、(小肠)下巨虚、(三焦)委阳。
19. 常用特定穴包括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郄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20.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等三个方面。
21.五脏的募穴:(心)巨阙、(肝)期门、(脾)章门、(肺)中府、(肾)京门
三、名词解释
1.骨度分寸定位法:是指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成一定的分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2.五腧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的总称。
3.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蹻脉、阳蹻脉、阴维脉、阳维脉。
“奇”
是奇异的意思,指这八条经脉的分布和作用有异于十二正经。
具有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灌溉的调节作用。
4.特定穴:是指在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包括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郄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5.阴脉之海:指任脉。
任脉主干行于腹,腹为阴,诸阴经均直接或间接交会于任脉,同时任脉有“主胞胎”的作用,故称之。
6.十四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归经,且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
7.中指同身寸:是手指比量法的一种,是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
8.背俞穴:是指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背俞穴都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上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
背俞穴在临床上主要是用以诊察和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变。
9.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
10.郄穴:“郄”空(间)隙,是各经之气深聚的部位,共有16个郄穴,多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本经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此外,通过郄穴按压检查,可作辅助诊断之用。
四、简答题
1.简述内关穴的功能主治。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有通心调神,和胃降逆,行气止痛等功效。
它是
治疗心、胸、胃、神志病的常用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
阴维脉病,易
出现心痛、胃痛、胸腹痛等里症,所以又说“阴维为病苦心痛”。
故内关穴主要
用于四方面疾病的治疗:①心痛,胸闷;②头痛,眩晕;③胃痛,呕吐;④肘臂痛。
2.何为八脉交会穴?临床上常如何配伍应用?
八脉交会穴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之气交会的八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均分
布于腕踝部上下。
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脉,合于心、胸、胃。
后溪通督脉,
申脉通阳跷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
足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脉,合于目外眦、耳后、颊、颈、肩。
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脉,合于肺系、喉咙、胸膈。
3.什么是背俞穴、募穴,各有何治疗作用?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俞穴、募穴分布于人体的躯干部。
背俞穴不仅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症,也可以治疗与五脏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
募穴则多用来治疗六腑病症。
针灸临床治疗脏病、虚证,多取背俞穴:腑病、实证,多取腹募穴,此为“阴病引阳,阳病引阴”之意。
俞募穴还可同时配合运用,治相关脏腑疾病。
称俞募配穴法,属“前后配穴”。
4.何为五输穴?其名称有何含义?
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五输穴”。
是按经气的由小到大,由浅而深所作的排列。
故称“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人为合”。
古人把经气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形容,把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
“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因此古人分别将这五个穴位命名为“井,荥,输,经,合”。
5.简述腧穴的主治特点并举例说明。
(1)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临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规律的体现。
如眼区的睛明、承泣、四白各穴,均能治眼病。
(2)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则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
如合谷穴,不仅能治上肢病证,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证。
(3)特殊治疗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如腹泻时针天枢穴能止泻,便秘时针天枢穴能通便。
6.百会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如何?
百会穴的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①头痛。
②眩晕。
③中风。
④脱肛。
⑤癫狂。
操作:平刺0.5~0.8寸;可灸。
7.为什么说督脉为“阳脉之海”?
督脉主干行于背部正中,入属于脑。
“脑为元神之府”,“头为诸阳之会”,背
部属阳;另一方面各阳经均交会于督脉,如:手足三阳经交会于大椎;阳维脉交会于风府、哑门;带脉出于第二腰椎。
因此,称督脉为“阳脉之海”。
正如滑伯仁《发挥》所言:“督之为言都也,行背部之中,为阳脉之都纲”。
8.眼眶内有哪些常用穴位(举出3个以上,并分述位置),针刺时应注意些什么?
承泣:目视前方,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的凹陷处
睛明: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
球后: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
防止刺伤眼球
防止眶内出血,手法宜轻,不作强烈提插捻转,针刺前仔细检查针具,带钩毛的针具切不可用。
9.试用经络学说简析“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三里指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足阳明胃经循行经过胸腹,属胃络脾,肚腹病变多半与脾胃功能有关,故针刺足三里可以疏通足阳明胃经经气,调节脾胃功能,所以对肚腹病痛有良好疗效。
“腰背委中求”——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腰背部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分布部位,故腰背部等疾患取委中可疏通腰背部经气,故而有效。
“头项寻列缺”——列缺是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任脉与督脉相通,头项为督脉所循行的部位,故头项痛取列缺有效。
又列缺是肺经络穴,可疏解表邪,治疗风寒外感所致的头痛。
“面口合谷收”——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手阳明大肠经及经筋循行到头面部,故面口疾患取合谷有良效。
10.腧穴分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循行线上的腧穴。
十四经穴是腧穴的主要部分,现有361个,单穴、双穴之分。
有固定位置,有专用穴名。
循经治本经本脏腑器官病
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有固定位置,有专用穴名。
又称“经外奇穴”,是临床经验的有效穴。
阿是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
11.八会穴
八会穴即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聚会的八个腧穴。
即脏会章门(肝13),腑会中脘(任12),气会膻中(任17),血会膈俞(膀胱17),筋会阳陵泉(胆34),脉会太渊(肺9),骨会大杼(膀胱11),髓会绝骨(悬钟·胆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