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文详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文详解
预习须知
一、文学常识及背诵提示
本文选自《左转·庄公十年》。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此篇需背诵。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又称“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之一。

知识重点
一、全文展示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主题概述
本文记叙了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齐师.伐我
古义:军队;今义:老师。

2.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间隔,空隙。

3.肉食者鄙.
古义:浅陋,文中指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

4.衣食所安.
古义:安身;今义:平安,安全。

5.牺牲
..玉帛
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6.小大之狱.
古义:诉讼事件;今义:监狱。

7.必以情.
古义:诚,诚实,文中指诚心;今义:感情,情况。

8.忠.之属也
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9.可以.一战
古义:可凭借;今义:表示许可。

10.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又一次。

(二)一词多义
1.曹刿请见.(接见)
乃入见.(拜见)
2.民弗从.也(听从,顺从)
战则请从.(跟随)
3.必以信.(实情)
小信.未孚(信用)
4.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故.克之(所以,因此)
(三)词类活用
1.弗敢专.也(形容词作动词,独自享用)
2.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3.忠.之属也(形容词作动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4.齐人三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夫战,勇气也。

(……也,表示判断)
②夫大国,难测也。

(……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①何以战?(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何战”)
②战于长勺。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
3.省略句
①必以分人。

(省略宾语,完整句子应为:“必以之分人”)
②再而衰,三而竭。

(省略动词以及“衰”“竭”的主语,完整句子应为:“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五)成语积累
①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②再衰三竭:形容军队逐渐丧失了开始时的锐气,战斗力越来越弱。

③辙乱旗靡:车辙错乱,旗帜倒下。

形容军队溃败。

④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四、思考探究
1. 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主要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有利时机,在齐人三鼓之后,也就是彼竭我盈之时,进攻敌军;在齐国辙乱旗靡之后,追击齐军。

2.课文仅用了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过程。

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的安排好在哪里。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

如第一段中曹刿与鲁庄公的问答,详细具体地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

再如第三段论述战争胜利的原因,把曹刿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

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则略写或不写。

这样安排,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3.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

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积极参与国家大事,可以看出他对国家的关心和热爱。

在战前准备中,他充分肯定了鲁庄公的第三个准备,因为他知道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战则请从”表现了曹刿主动请战的热忱。

在战争中,他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做出正确判断,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的胜利。

总之,曹刿是一个政治上有远见卓识,军事上有卓越才能的人。

全文翻译
鲁庄公十年(前684)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准备迎击,曹刿请求进见。

他的同乡说:“当权者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见识浅陋,不能做长远打算。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用以养生的物品,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他人。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必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回答说:“小的诚信不能使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官司,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办理)。

”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打仗时,请让我跟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齐军三次击鼓。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衰竭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

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