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课题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课题研究报
告
“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实验课题研究总结
网络缩短了时空、拉近了距离,是人类21世纪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一扇快捷窗口。
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精神的青少年一族,对网络更是情有独钟,一"网"情深。
其实,这个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内容却良莠混杂,精彩而无奈,一半是鲜花,一半是陷阱。
对身心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上网的热情需要保护,但更需要正确的指导和积极的引导,唯有如此才能使孩子永远在一片安全的网上世界"冲浪"。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网络日益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国际互联网研究中,网络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影响巨大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互联网自我国从1995年开始向公众开放以来,呈现出惊人的发展速度。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14次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到XX年12月底,我国上网人数已从95年的7000多人,发展到9400万人。
在上网人群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17.3%,即目前我国有1600万未成年人在使用互联
网。
互联网的影响正逐渐渗透到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角落。
互联网构成的强大虚拟环境,尤其对青少年的影响正在逐渐增强,甚至超过了真实社会对对他们的影响。
因此,加强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文化环境,是当务之急。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主要体现为:网络为青少年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网上聊天有效地帮助青少年解除烦恼和疑惑;网络为青少年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测、心理咨询,了解心理医院、心理医生、心理健康研究动态及求医预约等带来了极大便利;网络上,电子邮件、OIC Q、聊天室、BBS等把天涯海角、素不相识的人拉到"零距离",在相互咨询、交谈、讨论、倾诉、请教的过程中,极大地满足了中学生们旺盛的表达欲、表现欲和社交欲。
这对于舒解压力,保持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好处;网络使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方面的个性特质都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尊重与满足,有助于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发展。
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主要体现为:长期上网会引发青少年网络孤独症,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网恋"和网络聊天会引发青少年系列感
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问题;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会诱发青少年的双重人格障碍;网络操纵时间失控,还会导致网络成瘾症,使青少年变得孤独、敏感、忧郁、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甚至出现精神障碍、自杀等情况。
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是事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网络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影响,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我们很有必要进行探索性的调查、分析、研究,以期能够引导青少年在网络社会中趋利避害,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成长,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协调发展。
本课题富有挑战性、现实性和前瞻性,本课题基于信息化大发展背景下,对于未成年人心理素质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采取新方法、新策略;研究角度的创新,从不同角度(过度使用、复杂成因、健康成长、克服对策),采用个案分析与深入调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研究;研究理念的创新,突出以生为本。
课题研究中,必须以全新的研究理念为指导,结合新课程,汲取当今国内外青少年心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以生为本、关爱生命、注重成长,结合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将理论的分析与中国目前青少年心理实际案例紧密结合。
二、课题指导思想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结合《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其影响的研究》,以及上级团组织的相关文件精神。
1、网络是一种工具,是信息化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网络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是把双刃剑,它究竟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好坏与否,关键取决于如何正确应用。
2、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坐等事态的自然发展,要坚持宏观导向和微观监管并举、宣传教育和技术监控并举、德治和法治并举、网上交流与网下社会实践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3、学校应当掌握网络教育主动权,加强对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教育,尤其是应加强"关爱生命、珍惜青春"的教育。
4、全社会应积极营造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让青少年学会信息选择、信息判断,要坚持"疏堵结合,引导为主",树立青少年正确的网络观,增强其自我约束、自我防护、科学应用意识。
三、实验目标
心理素质包括非智力因素、智力与能力因素、心理现状因素和社会适应因素。
通过“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影响”的课题研究,力求了解青少年上网的内心需求及上网的高峰期,并进行分析探讨,为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成长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素质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树立其正确的网络观,从而确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我校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趋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正规化。
1、网络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积极影响的探讨。
2、网络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素质不利影响的探讨及对策。
3、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成长有关问题的解决策略。
4、如何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素质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
四、研究对象
小学高年级、初中学生,实行抽样研究的方法。
五、研究内容
1、青少年对网络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态度的研究;
2、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产生双重影响的复杂成因(从
网络特点、青少年特点、信息、网络环境的影响等几个方面)的研究;
3、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策略研究;
4、克服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利因素的研究。
六、研究方法
1上网查询.2.问卷调查.3.书写报告.4.统计数据.5.总结报告
七、研究思路
首先阐述何为环境,环境是指人们生活的所有外部条件的综合。
心理素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存在是以一定的环境为前提的,并且受这些环境的影响。
环境可以育人,从环境与意识的关系来看,环境决定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客观环境的一切因素都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成为引起人们心理活动的动因。
因此,环境对心理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其次,引出网络环境这一概念,网络环境的出现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必然结果,它的出现越来越成为影响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而指出研究本课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目前在我国,18岁以下青少年有3.67亿。
胡锦涛同志
指出:关心青少年的成长,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是党和国家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开创国家和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的战略工程,也是实现亿万家庭的最大希望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
再次,列举网络环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的个案,通过事例(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所举事例必须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对本课题进行辨证的研究。
可以采用问卷、实地考察、个案跟踪的调查研究方式,分别对青少年、青少年人的父母、青少年人的老师、网吧老板以及社会其他群体分别进行调查,收取第一手资料。
最后从中找出科学、合理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方法回归到实践,循环往复,接受检验、修改总结。
切实控制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积极发挥其有利的一面,使青少年拥有更健康的心理素质。
八、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1、借助于校园这样一个平台,找出一些网络成瘾的青少年,让他们通过自测的方法总结出在网络环境下自身心理素质的变化以及反思对自己的不利影响。
(准备阶段XX年4月至X X年5月)
2、通过校园广播、校报、网站媒介,向在校学生宣传
网络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来关注网络环境对他们的影响,让他们在问卷调查表上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信息技术课,让在校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拒绝不良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提升信息素养;通过家长会的形式来几次大讨论,让家庭和学校共同关注这一问题,家校共通、齐抓共管;学校专门开设心理咨询室,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剖析和解答,让其慎重对待网络;开展法制讲座,邀请专家、司法人员做报告,以典型案例教育引导学生;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理论回归实践,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实施阶段XX年5月至XX年9月)
3、收集各方面、各阶段信息,进行认真综合分析,边实践边总结,撰写结题报告。
(总结阶段XX年9月至XX年10月)
九、研究结果
青少年上网的用户中,男生略多(56.6%),年级越高,用户比例越高。
高中生占高中生的56%,初中生占初中生的36%,小学生占小学生的25.8%。
在用户总体中,初中生所占比例最高,为42%,其次是小学生和高中生。
调查还显示,父母学历越高,其子女用户比例越高。
调查报告还显示,上网比例最高的是家里(58%),其次是在网吧(20.45%)和父母或他人的办公室(15%)。
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12分钟。
青少年经常使用的门户网站为新浪、搜狐、163.COM。
青少年用户上网,60.3%的时间用于大陆中文网站,25.2%的时间用于海外中文网站,14.5%的时间用于外文网站。
完全不限制子女上网的父母占8.4%,大多数父母控制子女上网时间。
从调查情况看,青少年用户上网目的分为实用目的、娱乐目的、网络技术使用和信息寻求。
超过50%的使用率的功能有网络游戏(62%)和聊天室(54.5%),其次是使用电子邮件(48.6%)。
约50%的青少年用户有保持电子邮件联系的朋友;25.2%的青少年用户在聊天室或B BS上经常发言;37.6%的青少年用户使用OIC Q与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联系。
青少年对互联网的需求主要是"获得新闻"、"满足个人爱好"、"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有兴趣的问题"以及"结交新朋友"。
十、研究结果的分析与思考
1、结果分析
1).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青少年访问这些网站,参加网站开展的各项活动,有助于增强爱国、爱党意识,有
助于强化道德主体意识与地位。
网络对青少年智力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有助于青少年开阔视野、促进学业;网络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青少年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网络是一个广阔空间,存在着许多新鲜和未知的事物,有助于开发青少年的潜力。
网络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青少年通过网络获取一定的医学卫生知识和体育锻炼常识是最便捷的。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为青少年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网上聊天有效地帮助青少年解除烦恼和疑惑;网络为青少年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测、心理咨询,了解心理医院、心理医生、心理健康研究动态及求医预约等带来了极大便利;网络使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方面的个性特质都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尊重与满足,有助于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发展。
网络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递的快捷,以及人机对话的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青少年培养和形成学
习、效率、平等、开放等现代观念;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有助于青少年扩大交往的范围;网上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建立为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空间;网络还为青少年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的练兵场,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
2).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上信息泛滥可能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有可能引起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网络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极容易使青少年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网络对青少年智力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聊天是许多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内容,多数进入聊天室聊天的青少年大都没有固定的话题,这种散漫的聊天方式,容易影响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注意力;计算机网络挤占了青少年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在网络上,有人靠帮别人写论文、做作业赚钱,于是,许多缺乏自律的青少年从网络上下载文章作为作业交给教师,甚至硕士、博士论文也从网络上购买,这就大大降低了青少年学习的认真态度;现实中存在不少青少年由于过度地迷恋、依赖电脑网络,沉湎于网络之中,正常
学习、生活秩序遭受破坏,学习时间无精打采,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厌学、逃学、辍学。
网络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长时间连续上网会造成情绪低落、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焦躁不安、血压升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眠障碍,有的甚至消极自杀;不良的上网环境也会损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长期上网会引发青少年网络孤独症,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网恋"和网络聊天会引发青少年系列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问题;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会诱发青少年的双重人格障碍;网络操纵时间失控,还会导致网络成瘾症,使青少年变得孤独、敏感、忧郁、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甚至出现精神障碍、自杀等情况。
网络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网上交际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青少年终日沉迷于这种人机对话的模式,会对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受到影响,更有甚者,有些青少年还可能患上"网络社交障碍症";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交往的对象、身份都不确定,这就减弱了青少年的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网络交往的虚拟性、自由性,很容易导致人们行为的普遍失范,
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甚至导致青少年社会化的失败。
2、我们的思考
与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相比较,其负面影响显得更加突出而尖锐。
要解决这些问题,发挥互联网对青少年的积极作用,摈弃和遏制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要尽快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机制,出台有关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最大可能地防止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或传播不健康信息的行为和现象。
(2)加大力度,逐步实现现有青少年组织和权益保护机构的网络化。
(3)占领网络阵地,建立一批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青少年的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加强互联网对青少年影响的研究工作,正确制定应对措施。
(5)大力培养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青少年教育工作者。
(6)加大宣传力度,使青少年认识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互联网对青少年伤害,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作用。
(7)在网上经常举办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材的活动,吸引青少年的积极参与,达到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作用。
总体而言,互联网对青少年影响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影响。
二者都不可忽略。
既不能因为它的积极因素而放任不管,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因素而因噎废食。